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作用新思考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作用新思考

南方论刊·2008年第9期改革开放三十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作用新思考赵喜军(西北大学社科系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在改革开放历程之中,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它从“实、真、人”的三个层面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摆脱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

它促进了实践理性的回归、实现了科学精神的重塑、加速了“斗争哲学”的终结、彰显弘扬了人本主义。

其理论价值十分突出,现实意义极其深远,它是思想解放的先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出独特和巨大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真理标准;实践理性;科学精神;斗争哲学;人本主义今年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唯一标准》发表正值三十年,回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想三十年前,一篇阐述“检验真是错误的。

”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一这篇文章以极大的勇气突破是”)的错误方针有极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的文章思想禁区、闯过理论雷区、击中“两个凡是”实质是要把毛泽东的发表,却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轩“两个凡是”的要害,从根本上否晚年的“左”倾错误延续下来,然大波,继而引发全党、全国关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由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文化大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就其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革命”的“左”倾错误。

整个社需要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该文发论,不仅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会因此呈现出思想僵化或半僵化表的时代背景和文章本身的价值错误思想的束缚,为拨乱反正、平的状态。

而思想上的僵化久之就内容。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反冤假错案、总结历史经验奠定了会成为一种消极的惰性力量,这后。

当时中国的“左”倾错误并理论基础.而且“促进了全国性的种惰性力量严重阻滞着中国的社没有得到全面清理和根本矫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资料收集:刘应林2014120374PPT制作:马继行2014120319word整理:李胜洪2014120327演讲者:雷梓邯2014120324讲稿整理:徐海瑞20141203一、背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真理和实践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自然规律。

真理被认为在于知识与客体的一致之中。

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人类的任务就是完成趋向存在于客观的真理关系。

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他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应。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是绝对真理。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人是实践的存在,是社会关系人格化的载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三个基本性质,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具有自身的规定和特点,是同思维和认识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的主体行为,但是实践不能脱离思维和认识独立存在,实践需要思维产生的实践意识作指挥,思维需要认识获得的知识作基础,没有思维和认识就没有实践。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真理,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永恒话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哲学家、学者、思想家都对真理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然而,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却一直备受争议。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下,人们对真理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就真理标准问题展开大讨论,探寻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真理的本质。

在哲学上,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相符合的观点或命题。

然而,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或命题是否符合事实,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在此,我们将真理标准问题分为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内在标准是指真理的判断标准来源于观点或命题本身的逻辑和内在一致性。

支持内在标准的人认为,真理应当以逻辑推理和内在一致性为标准,只有在逻辑上严密、内在一致的观点才能被认定为真理。

然而,批评者却认为,仅凭逻辑和内在一致性并不能完全确定一个观点的真理性,因为逻辑和内在一致性并不一定能反映事实的真实情况。

外在标准是指真理的判断标准来源于观点或命题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

支持外在标准的人认为,真理应当以观点或命题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为标准,只有与客观事实相符的观点才能被认定为真理。

然而,批评者却认为,客观事实本身也可能受到主观认知和观察角度的影响,因此客观事实并非绝对可靠的标准。

在这两种标准之间,我们需要进行辩证思考。

首先,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内在标准强调逻辑和内在一致性的重要性,有助于确保观点或命题的合理性和严密性;外在标准强调观点或命题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有助于确保观点或命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此,我们应当综合运用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以求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真理判断。

其次,真理标准问题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特殊性。

在自然科学领域,外在标准往往更为重要,因为自然科学研究追求客观事实和实证验证;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在标准则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内在一致性。

试论舆论运动与社会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思考

试论舆论运动与社会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思考

这 种形 势的发展 。那些还 没有明确表态 的省 、 、 市 自治
区党 委 负责 人 , 了 人们 注 目和 议 论 的 对 象 。 成 地 方 报 纸 也 纷 纷 发 表 文 章 参 加 讨 论 。上 海 市 的 《 文 汇 报 》 《 放 日报 》 方 设 法 巧 妙地 组 织 文 章 , 加 真 和 解 想 参 理 标准问题的讨论 。17 9 8年 1 月 2 1 3日 ,河 南 日报 》 《
倒 “ 个凡是” 势不可挡的舆论运动声势 。 两 的 随 着新 华 社 的 出 色策 划 和 新 闻 报 道 ,全 国 新 闻 界 协 同行 动 。 1 7 到 9 8年 9月 和 1 0月 , 理标 准 问题 讨 论 真 发 展 迅 猛 ,全 国 广 大 干部 和 人 民群 众 都 在 密 切 注 视 着
实事求是。 7月 2 1日 , 小 平找 中宣 部部 长 张 平化 谈 话 , 邓 警 告 他 不要 对 真 理标 准 讨 论设 置 禁 区 。2 2日 , 小平 找 邓 胡 耀 邦 谈话 , 耀 邦 得到 了强 有 力 的支 持 。不 久 , 小平 胡 邓 又 同文 化 部 负 责 人谈 话说 :《 践 是 检验 真 理 的 唯一 标 “实 准 》 篇 文 章 是马 克 思 主义 的 , 驳 不倒 的 。”3 这 是 【】 从 这 以 后 ,全 国所 有 的 报 纸 都 陆 续 加 入 了 这 ,当然得 不到 民意的支
持 。而 “ 践 是 检 验 真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反 映 了 广 大 人 实 则 民群 众 的 心 声 , 着 广 泛 的 民 意 基 础 , 以 势 如 破 竹 , 有 所 很 快 赢 得 了 人 民的 拥 护 。 第 二 , 管 有 着 广 泛 的 民意 基 础 , 舆 论 要成 为 一 尽 但 场 运 动 还 需 要 新 闻 媒 体 的 精 心 策划 ,需 要 媒 体 为 舆 论 发 展 提 供 能 量 , 能 使 舆 论 发 展 成 为 一场 运 动 , 维 持 才 并 运 动 的发 展 。 在 这 场 运 动 中 ,本 来 应 该 是 一 篇 理 论 文 章 , 采 取 了 新 闻 的 形 式 出 现 , 仅 报 纸 作 为 新 闻 言 论 却 不

真理标准大讨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真理标准大讨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真理标准大讨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孙红昆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S1
【摘要】1998年,为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

其立意也许在当时还有一点新意,然实则根本就没有超越理论界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是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发展性(即所谓的"三性")这一定论。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大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五四运动;中国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作者】孙红昆
【作者单位】曲靖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2
【相关文献】
1.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30周年 [J], 李大伦;
2.要重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经验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20周年”座谈会述评 [J], 王从章;
3.从启蒙的角度看真理标准大讨论——为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四十周年而作 [J], 王晓升
4.方法论意义: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刻意蕴——为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而作 [J], 高建生
5.真理标准讨论的伟大深远意义——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 [J], 米富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党课辅导: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

党课辅导: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

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光明日报》40年前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掀起了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仅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促进意义,而且对于繁荣当代中国哲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视域中,对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时代意义的把握,既涉及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总体格局的理解,也涉及对近40年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蕴含的核心精神的理解。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三重作用,这集中体现为由其所开启的思想解放推动了哲学理论创新,哲学理论创新“反哺”于改革开放,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它直接启动了实践哲学研究,从而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精神。

实践哲学的探索大略经历了认识论的实践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和人类学实践哲学三个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认识论的实践论是一种最传统意义上的实践论。

它在认识论意义上理解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客观对象的中介环节,以期获得一种客观的真实性。

认识论的实践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起初实则是在认识论的实践论范围内进行的。

这种把实践与认识相关联的实践论,虽然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划分,仍属于理论哲学,但是,一方面,在实践上,它打破了以往以教条检验真理的“两个凡是”局面,把真理的确定引向实践,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它打破了在传统教科书体系内的经院式研究方式,把哲学的关注中心引向实践和现实。

这使它具备了摆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可能性,也使它可以自然过渡到实践唯物主义。

从存在论上说,马克思的哲学实际上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浅析中国现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浅析中国现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浅析中国现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王艳梅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年第07期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导行动的正确方向。

从社会发展的纵向发展来看,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和指导的。

中国现代以来先后发生了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1978年5 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全国思想解放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推动当前的思想解放也不乏借鉴与参考。

一、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概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立足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延安整风运动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后促使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得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使中国及执政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之前,中国的农民、资产阶级都曾为国家的生死存亡不断地进行探索、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

在中国的危急时刻,五四运动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这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发生。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着国际国内两方面的背景。

就国际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相结合,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真地接近马克思列宁主义。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出现,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由于工人阶级自身的特点,他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

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给被压迫国家开辟了新的道路。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素材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素材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的观点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拨乱反正5.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6.典型事件: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罪名,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7.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概况(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深化: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背景:
文革结束后,以华国锋为主的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观点,实际是坚持

左的错误,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因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与思想解放的运动正在酝酿中。
经过:
1977年底,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
《真理只有一个》的文章,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月10日,《理论动态》
刊登了一篇经胡耀邦审定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5月11日、12日,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和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发表后,引起了极
大的争论。5月 19日,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时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
列宁主义;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
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有力地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月24日,《解放军报》、《人
民日报》发表了经胡耀邦审定的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的文章,该文章是
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有力推动。之后,胡耀邦又组织了第三篇文章:《一切主观世界的
东西都要受实践检验》,刊登在9月10日的《理论动态》上,9月25日又在《人民日报》
上发表。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不过全国均一致认为,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
《历史问题决议》,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也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
论的结束。
历史意义: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

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做了思想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