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

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
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

中国农史2000年第19卷第3期

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

Ξ

彭世奖 该文以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将中国农业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掠夺式农业,循环式农业,投入式农业,通过分析在每一阶段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该文进而指出以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为特点的传统农业,不仅自身具有鲜明的可持续性,而且使物质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使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未来农业应在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优势,从而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即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产业,而且也是地球赖以净化和美化的环保产业。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资源耗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所有这一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在现代工业兴起以前主要是由农业引起的,因此,回顾一下农业与环境变迁的历史,对于今后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拟定农业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方针都是很有益处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环境的变化大都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他们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便明显扩大了。为了便于说明中国农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这里拟按物质投入产出的方式,将中国农业发展史粗分为掠夺式农业、循环式农业、投入式农业等三个阶段予以论述,并对未来农业提出预测和展望。

一、掠夺式农业(原始农业)

大概在1万2千年前,产生了原始农业。最初的农业是以牺牲大片森林为代价的“刀耕火种”农业,对树木“砍倒烧光”,实行砍种一年即行撂荒的生荒耕作制。人们为了选择茂密的森林进行砍种,所以居无定所,经常迁徙。我国古代有关“烈山氏”的传说,如《左传》所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

上祀之”①。《国语》所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②等等,便是这种状况的反映。这种耕种方式虽然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产生,但直至近代仍在一些边远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清代夏瑚曾对其具体操作方式作过生动的描述:“江尾虽有俅牛,并不用之耕田,农器亦无犁锄。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若种荞麦、稗黍之类,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名为‘刀耕火种’,无不成熟。今年种此,明年种彼,将住房之左右前后土地分年种

完,则将房屋弃之,另结庐居,另砍地种。其所种之地,须荒十年八年,必须草木畅茂方行复砍复种”

③。虽然这种残存下来的“刀耕火种”农业,在所用工具、作物种类、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农业,但其基本操作方式仍然大同小异。

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类从单纯依赖自然的恩赐,发展为更自觉更主动地去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有了农业才有进一步的社会分工,有了农业才有人类的定居生活,才有后来的村落、圩镇和城市,才有现代文明的一切成就。但是原始农业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生活的环—

68—Ξ①②③清?夏瑚:《怒俅边隘详情》,见李根源《永昌府文征》。文中所述乃云南怒江独龙族的生产状况。

《国语?鲁语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人认为:烈山氏即炎帝。 本文曾蒙骆世明、廖宗文教授审阅斧正,谨此致谢。

境,而且这种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具的改进而日见严重,到了黄帝、舜、禹时代,即我国历史上从“野蛮”发展到“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这种破坏已十分明显,在农业较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尤为突出。《管子》中便曾记载说:“黄帝之王,……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

可得而牧也”①。“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并认为“童山竭泽

者,君智不足也;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利,逃械器,闭智能者辅己者也”

②。说明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已对“童山竭泽”等破坏环境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礼记》则记载,唐虞时代的祭典中已有

“土反(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③的祝词,反映了人们要求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强烈愿望。我国古代传说中曾经出现过二位谷神,第一位是烈山氏之子柱,第二位是周族始祖弃,前

一位是“自夏以上祀之”,后一位是“自商以来祀之”

④。笔者推测,这两位不同的谷神,很可能是农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耕种方式的代表。前者为“烈山氏之子”,其所代表的应是放火烧山的“刀耕火种”农业;后者所代表的则应是以平原地区为主,把工作重心从砍伐森林转移到对土地耕作上来的

“锄耕”(或“耜耕”

)农业,它的出现对于保护森林以及与森林有关的生物资源来说,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仍不能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在广大山区和林区仍继续进行“焚林启荒”和“焚林而田”,

对森林的破坏仍十分严重,并常常酿成“百川沸腾,山冢 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⑤的巨变,致有“禹平水土”⑥的传说。而在社会方面,则有因环境恶化而导致王朝更迭之说,如《史记?周本纪》所说: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认为夏、商王朝的衰亡是江河断流造成的。有些现代学者也认为殷人的“不常厥邑”和周族早期的多次迁移也与黄河流域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有关⑦。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原始农业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它必然要为较之先进的传统农业所取代。

二、循环式农业(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的特点和优点就是通过施肥和精耕细作,使土地越种越肥,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施肥,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本文称之为“循环式农业”。

关于土地耕作,已如上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先有锄耕(耜耕),后来又有犁耕。耕作技术的采用,使土地可以轮流种植和休闲,于是便产生了休闲轮作制。西周时期出现的“ 新 ”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尔雅?释地》的解释是:“田,一岁曰 ,二岁曰新田,三岁曰 ”,即第一年休闲,但要灾杀草木,故称为“ ”;第二年开始种植作物,故称“新田”;第三年可以再种一年,故称“ ”。实际上就是以三年为一周期,耕种二年休闲一年的休闲耕作制。休闲耕作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对森林的砍伐,较之撂荒制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休闲耕作制仍不能适应人们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持续使用土地的要求,于是施肥的问题便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中国历史上何时开始施肥尚无定论,有人根据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时期发现有罱河泥的“千 ”,认

为这是“我国原始农业史上实行人工施肥的最早先例”

⑧。也有人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认为殷商时代已有施肥⑨,还有人根据《礼记?月令》中关于季夏之月“烧 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

美土疆”的记载,认为至迟至春秋时代我国农民已掌握除草制肥的技术 瑏瑠。但是从《周礼》所载,我国直

至春秋时期仍实行休闲制的情况看 瑏

瑡,春秋以前虽然可能已行施肥,但仍不会太普遍。从文献上看,直到—

78—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瑏瑠 瑏瑡《周礼?地官?遂人》中有“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余夫亦如之”的记载,按照郑玄的解释,“莱”就是“休不耕者”,即休闲地。

梁家勉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20页。胡厚宣:《殷代农作施肥说》,《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陈国灿:《“火耕水耨”新探》,《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但关于“罱”的用途,迟至宋代毛 的《吴门田家十咏》才首见记载。吕文郁:《华夏文明与先秦时代的生态环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尚书》“吕刑”、“舜典”。《诗经?十月》。《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礼记?郊特牲》。《管子?国准》。《管子?揆度》。

战国才有明确的记载。如《老子》中的“走马以粪”

①,《韩非子》中的“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②,《荀子》中的“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③等等,反映出战国时期农田施肥已很普遍。按《周礼》的记载,当时还掌握了“土化之法”④,即用施肥的方法改良土壤。肥料主要是“粪”,即以人畜粪便为主的一

切弃除物,后来粪的种类逐步增加,肥源逐步拓宽,到了清代,杨 的《知本提纲》已把当时的肥料归纳为人粪、牲畜粪、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灰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等10大类,约130余种。

中国农民创造的这种“变臭为奇,化恶为美”

⑤、使“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等无用之物“化为布帛菽粟”

⑥的做法,加上大豆等固氮作物的广泛栽培,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增产增收,而且还很好地解决了用地与养地的矛盾,使土地可以连续使用,为连种制和复种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为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开

辟了道路。《周礼》中有“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⑦的记载,其中的“不易之地”,便是连年种植而不休闲的土地,说明当时由于使用了施肥技术,已有一部分土地实行连种制。

施肥技术的发明,不仅对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为环境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施肥使土地可以连续使用,从而促使农民把主要精力从“焚林启荒”转移到“精耕细作”上面,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这对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都具有重要作用;另方面,它使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废物,都作为肥料直接或间接地回到土地上参与物质循环,从而便很好地解决了令人头痛的环境污染问题。据史书记载,早在殷商时代便曾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立法“刑弃灰于道

者”,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⑧。直至战国时的《秦律》还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⑨。说明在尚未普遍使用肥料以前,在人口集中的部分地区确曾遭受过垃圾污染之苦,战国以后,由于广泛使用农家肥,实行“变废为宝”,才使这一问题得到完满解决。正因为前人创造和坚持了这种物质循环式的农业,所以中国的土地才能久种不衰,才能做到“地力常新壮”,中国的传统农业才能持续发展,中华文明才能连绵不断,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虽然中国传统农业的施肥技术,存在着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卫生保障差等弊端,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改造,但它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把废物作资源化处理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非常值得我们加以认真总结和发扬。

在建立小范围的农业生态系统方面,古人也作过多种设想和试验,如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江苏常熟县的谭晓谭照兄弟,便曾以贱价收购荒芜的湖田,然后“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笼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而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污泽则种菰、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

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列而售之” 瑏瑠。又如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

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

瑏瑡的基塘生产,都是我国农民创造出来的对物质进行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典型先例,也可看作是目前国际上风行一时的各种“生态村”或“生态场”的先声。

中国传统农业中尚有许多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经验,如立法保护水土资源、生物资源;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特性,趋利避害,合理布局;利用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和草害;种植固氮植物,实行合理轮作;兴修水利节约用水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因篇幅所限,且多已有专文

论及 瑏

瑢,这里便不再一一介绍了。三、投入式农业(现代农业)

88—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瑏瑠 瑏瑡 瑏瑢请参阅拙文《我国古代农业优良传统之一———生物防治》,见《中国农业科学》1983年第1期;《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见《农史研究》第8辑,农业出版社,1989年;《我国传统农业中对生物间相生相克因素的利用》,见《农业考古》1992年第3期。

清?光绪《高明县志》。清?光绪《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4也有类似记载。《史记?商君列传》集解转引。《盐铁论?刑法篇》也说“商君刑弃灰于道。”《韩非子?内说储上》。《周礼?地官?大司徒》。《补农书》卷下。《知本提纲?农则耕稼》。《周礼?地官?草人》。《荀子?富国》。《韩非子?解老》。《老子?四十六章》。

物质循环式的传统农业,由于缺乏外部投入,加上费工费时劳动生产率低下,难于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所以近数十年来已逐步向现代农业,即投入式农业转化。建国以来,由于土地的垦辟,水利的兴修,良种、化肥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采用等等,已使我国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取得了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巨大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盲目性,如提出“种田种到山顶”,“插秧插到湖心”,“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错误口号,盲目废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土壤沙化,湖泊变小①,自然灾害频仍等严重的环境问题。近些年来的黄河断流和1998年的长江大水灾,可说是这些问题的大暴露。早在1883年恩格斯便曾告诫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

又取消了”

②。现代农业单纯依靠投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传统的有机肥料,这样便打断了原来的物质循环系统,不仅使土壤和水质受到污染,而且也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质量下降。同时又导致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泛滥成灾,包围城市,成为可怕的污染源③。化肥、农药多取材于石油,而石油是不能再生的能源。所以,从能量补给的角度上说,这种没有内部循环,单靠外部投入的系统是不能持久的,因而也无法持续发展。还有,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而致投入产出率越来越低下,也是现代农业的弊端,据报导,在现代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人中,每消耗一卡食物能要消耗918卡石油能,这不仅在经济上说是一种浪费,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面临这许多问题的现代农业,必须及时找出新的、能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出路,否则便不仅会危及当代,而且还会遗害后世。

四、对未来农业的预测和展望

从上述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已清楚地看到: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与环境的关系是不平衡、不协调的,但由于当时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所以人们可以通过不断迁徙和实行撂荒耕作制的方法来恢复地力,并避开因垃圾和粪便的堆积而造成的污染;到了传统农业阶段,人们创造了施肥的方法,使大量废物回到土地上参与物质循环,既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又解决了维持地力的问题,使农业与环境保持着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进入现代农业(即石油农业)阶段,由于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废物不但数量激增,而且高度集中,无法再用传统的方法处理回田,只好采用堆放、焚烧或填埋等方式予以处理,但这些方法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空间,而且还切断了工农业之间、生产和生活之间物质循环的通道,决非长久之计。目前,这种废物激增而循环通道受阻的尖锐矛盾,已经酿成浪费资源、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也是未来农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应如何解决?鉴古知今,最好的方法应是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使“万物生之于土,万物归之于土”,即发展全新的物质循环式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这不仅是对我国农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环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古代不少思想家都曾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例如《管子?七法第六》认为:“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多,皆有均焉(即平衡),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即有法则)”。又如《周礼?地官》认为“天之生物有限,人之用物无穷。若荡然无制,暴殄天物,则童山竭泽,何所不至!刑罚之施,至是不得不行”。用“生物有限”而“用物无穷”的道理,说明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的必要性。再如《孟子》中说的“苟

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④。以及《吕氏春秋》中说的“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⑤等等,都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宝贵思想遗产。今天,人们在饱受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灾害频仍之苦的时候,重温这些古代东方的光辉思想,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面对废物激增而转化的通道受阻的窘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设法把被切断了的物质循环系—

98—①②③④⑤《吕氏春秋?长利》、《吕氏春秋?义赏》。

《孟子?告子上》。据《广州日报》1999年4月23日报导,全国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占用土地面积多达5亿平方米,有200多座城市陷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又据《光明日报》3月22日报导,家庭污染占了总污染源的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据报导,从50—80年代的30年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减少了4515%;从1994到1998年,“八百里洞庭”的面积和蓄水量已减少了将近40%。

统重新连结起来,也就是说,要用科学方法,把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工农业生产的废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使之以新的商品的形态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使其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又可吸收和消化废物,防止环境污染,还可提高经济效益。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提出过类似的设想。马克思着重于经济上的废物利用,认为生产的废料可以“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

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使之“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①。恩格斯则着重于环境治理,认为“只有用融合城市和乡村的方法,才能排除现在的空气、水及土地的污染,只有通过这样的融合,现在病弱的城市居民才能改变现在所处的环境,使他们的粪便不是生长疾病,而是用来生长

农作物”

②。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是多么深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今天已有条件使之变为现实了。近数十年来,世界上不少科学家和企业家已在有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已有许多研究报告认为,利用藻类、芦苇、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或某些农作物,采用人工湿地或浮床的方式处理污水,既可净化和美化环境,又可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再利用。又如山东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应用生物技术处理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菌肥,把使用不便的液体肥料改制成HE M 颗粒菌肥,农民可以像使用化肥一样把菌肥耙入土中,效果还超过了化肥③。再如华南农业大学土化系,利用钢渣、粉煤灰、滤泥、造纸废液、酒精废液、蔗渣、鸡粪等废料,研制出有机无机复合肥、改土剂和叶面肥等多种成本低、效果好、使用方便的肥料新产品,深受农民欢迎。此外,科学家们还研制出农业清洁生产所需的各种绿色(无污染)化肥和农药,如能使养分释放速度与植物生长需要相适应的“控释肥”和各种植物杀虫剂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发展新型的物质循环式的农业创造了条件。

循环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人类在大规模生产中造成的大量废物,还应该由人类自身使之大规模地转化为资源,重新参与物质循环,这才是顺应自然的最佳选择。而能够大规模地转化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以工业规模把废物转化为有机复合肥(见附图)。

附图:

废料资源化所形成的物质循环系统示意图

华南农业大学的有关学者认为“有机肥产业是工业废料和农用资源的转换器,是工农业之间物质循环的桥梁。经过工业———废料———环保产业———肥料———农业这一途径,大量工业废料化为紧缺的农用资源,由商品渠道流入农田。这样土壤和肥料这种古已有之的净化器、调节器的作用,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

(下转封三)

09—①②③邓英陶等《再造中国》,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331—334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卷95页。

有统一的标准,但将这段话中所举的数字折算成现在的市斤,它大体告诉我们,当时淮安一带水稻亩产,常年二、三百斤,最高可达550斤;小麦常年亩产百斤左右,高的可达300斤。现在淮安一带稻、麦单产都在千斤上下,或超过千斤。高出百年前的水平数倍或十多倍。百年中稻、麦单产所以能大幅度提高是水利条件的改善、作物品种的改良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施肥的进步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上述引文中有“丰而粪足”一句,也强调多施肥料的问题。鉴古知今,加强施肥工作应该是今后提高农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过去一百年施肥的演进和发展。

作者简介:章楷,男,1916年生,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教授。

(上接第90页)

得以重新发挥,工业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得以大大减轻”①。刘更另院士也认为“生产使用有机肥料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产业,是保证营养元素合理循环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②。这些都是符合生产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的非常中肯的论述。新的物质循环系统,并非传统农业物质循环系统的简单重复,而是沿着掠夺式———循环式———投入式———新循环式的道路,螺旋式上升了的新型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农业将成为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水陆之间、生产和生活之间物质循环流动的基本环节。它不仅要以安全的方式给人们提供安全的产品,而且还肩负着消化和吸收生产废料和生活垃圾,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变废为宝”的重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农业的这一环保功能的重新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预料,未来的农业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产业,而且也是地球赖以净化和美化的环保产业。也就是说,它是实现清洁生产的、物质循环式的、持续发展的农业。它不仅可以消纳转化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所产生的废物,而且它所投入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也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肥料。它将与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建立人类未来的绿色新文明。

作者简介:彭世奖,男,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教授。

廖宗文:《工业废物的农用资源化:理论、技术和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6页。

②刘更另:《营养元素循环和农业的持续发展》,见《土壤学报》1992年29(3):251—256页。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 IT 和 IP 技术的发展,以及电信,IT,媒体和消费电子等行业之间的 融合,电信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未来 3-5 年是电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业务转型的需要,宽带化,分组化,融合(包括 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和移动化成为电信网络的主流趋势.All IP 架构,FMC 是未来网 络发展的目标,而 IMS,IP 电信化,无缝移动性和 NG-SDP 等技术,是支撑未来运营商完成转型的 核心技术.
业务发展趋势
在新的产业融合背景下,运营商以带宽出租(如批发和专线业务等)和语音服务为主的业务已 不能适应未来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运营商需要开展新的业 务,即面向消费者用户的 Multi-play 业务和面向商业用户的 ICT 服务.其中,IPTV 是面向家庭用户 和消费者用户最重要的业务切入点和关键点.而以网络为依托,为方案设计,业务托管,业务外包, 业务咨询乃至商业流程外包等提供高水准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满足未来商业用户需求的关键.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将从"Bit Pipe"向"Service"转变.这表现在,面对消费者市场,其商业 模式从"分享用户的通讯消费(Share of communication minutes) "向"分享用户的所有消费行为 (Share of total consumer spending) "转变;面向商业用户市场,其商业模式从"提供租用线路" 向"帮助用户优化商业流程"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开放合作和价值链的整合能力成为运营 商致胜的关键.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

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 发表时间:2019-05-28T09:05:28.68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作者:朱新友[导读] 将历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上来,一定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二中学247100 摘要:历史、现实、未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未来和学生应进行科学的结合;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融会贯通的理解,在于对社会、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摘要:历史现实未来学生民族的复兴有赖于人才,有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能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地结合起来,将历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上来,一定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一、历史、现实、未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克思对历史这一经典性解释,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历史绵延不断地发展到现在,现在又在历史的基础上谱写新的历史。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新陈代谢,继往开来成为历史规律。存在决定意识,不管自觉不自觉,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回忆过去,想想未来,这种思前想后的行为,是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态有序的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能自觉地将历史、现实、未来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来思考就是科学的思维。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特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历史教学必须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紧紧地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和展望未来,最终实现读史启迪智慧,服务人生的目的。 二、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的科学结合要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结合起来,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在叙述时尊重历史,在分析时认真探究,然后得出现实、对未来、对学生有益的启迪。我在教学中,总是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历史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人物的欢乐或痛苦,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又将学生引回到现实世界中。这样历史和现实就会在学生的心灵舞台上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思想上的感悟和思维上的跳跃。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结合在一起,既要反对纯客观地讲述历史,也要反对用现实社会中的观念来分析历史人物,更要摒弃牵强附会、生拉硬配、乱贴标签的结合,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与史料的统一,历史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的统一,结合要顺其自然,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历史是在纵横联系中演进的,有联系就有比较。不同区域的文明是在相互比较中撞击、吸收、提纯、发展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决定人类思维有纵横比较的习性,因此,要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结合起来,还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用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比较的目的不是着眼于过去的辉煌或暗淡,而是为民鉴别,得出对现实有益的结论,以启迪未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历史教材很多地方运用了可比性原则。两相比较,说明我国在15世纪之前,科技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说明中华民族不但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上的重要新成就,有利于学生树立人生的自信。 三、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结合的关键在教师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就是中学几本历史教材也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要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要读很多的历史书,而且还要熟悉理论,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笔者个人的体会是首先要熟悉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力求融会贯通,然后以此为基础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此外,还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它来对历史事件作出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理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在课堂上说古道今,借助历史说明现实,展望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如果说只有借助现实才能正确了解历史。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小农经济时代产生的闭关自守的思想意识,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日益加深,逐渐产生了外对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这两种不同思想意识下看历史,对历史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历史的认识是随着对现实认识的深化而深化的。因此,历史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我们历史老师必须在上课时说古道今,引导学生以现实为镜子,反视历史,从而更正确地了解历史。总之,只有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才能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现实,展望未来。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还在于老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时下的学生思想活跃、单纯,对各种信息都容易接收,但往往缺少辨别和判断能力。如果我们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讲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就会恰到好处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能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地结起来,将历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上来,一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全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历史教育学》。

未来十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分析P

世界已被互联网占领,互联网未来10年将如何变化与发展? 1.互联网全球普及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近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0亿人;而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人口在2011年底突破70亿大关。所以到2020年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联合国估计2020年世界人口将为75亿,大部分人将使用互联网。 2.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 到2020年,互联网预计将成为一个设备网络而不再只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9的统计,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大约5.75亿台主机电脑。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则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学校班车将接入互联网,父母可实时了解孩子上学或放学途中的情况。 3.互联网将成为无线网络 目前移动宽带网的用户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据Informa公司统计,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数突破了2.57亿人。这表明3G,WiMAX等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左右。近年来,亚洲地区是无线宽带网用户最多的地区,不过用户增长率最强劲的地区则是在拉丁美洲地区。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 4.社交网络的巅峰 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络是万维网技术的最新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态。Facebook自2004年2月4日上线以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已经超过了8亿,至今并未呈现出减缓的迹象,Facebook、LinkedIn、Twitter、Instagram以及Google+还会继续增长。美国新媒体公司Wetpaint联合创始人兼CEO本·埃洛维茨(Ben Elowitz)在TechCrunch撰文称,未来十年内,社交网络将与搜索引擎全面整合,成为一位不知疲倦的个人助理,为用户规划日常生活,提高决策效率。 5.SoLoMo将主导互联网 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7.38亿,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0亿。2011年5亿Facebook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活跃度比远高于台式机用户。未来十年内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概念的结合,也称社交本地移动,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LBS已经成为连接真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一道桥梁,SoLoMo将引领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走势。 6.互联网变得越来越轻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轻,意味着轻量、轻松、轻快、轻简、傻瓜化、碎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种种手持移动终端轻量化,人人都可随身携带一个图书馆。 微博(micro blogging)、轻博(light blogging)等新媒体的兴起,展示形式更加简洁、便捷,网络表达方式在变轻。 轻游戏崛起,网络娱乐方式轻简化,风靡全球的轻度社交类游戏《愤怒的小鸟》《偷菜》《抢车位》是多么的简单、轻松。 软件应用更轻了,从各种应用市场(App Store)里可以直接下载各种应用,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拷贝光盘或软盘,还有许多是基于云服务的在线应用。 7.大数据时代 未来的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到网络,由此产生的数据及增长速度将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和快。 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迅猛增长。2012年华为报告指出未来十年网络容量提升千倍,每个移动终端也会达到Gb级的连接速度。思科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exabyte,109GB),仅每月的增量就是今天互联网流量的一倍多。 8.云计算大行其道 2009年,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在一份名为《移动云计算》的报告中提出,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力量,最终会成为移动应用的主导运行方式。根据Gartner的调查,到2015年,将有超过40%的CIO期望将其大部分IT运行在云中。 物联网也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中的网络传输和管理服务就会利用到云计算。一位美国专家曾经预测说,全球只要5台计算机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了。 9.语义网的春天 从20世纪80年代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万维网(WWW)构想以来,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网络信息的沟通方式,从“人际交流”延伸至“人机交流”,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语义网,将是对目前互联网的一种扩展。 2010年Google收购了一家语义技术领先公司Metaweb。Metaweb运营着一个开放的语义信息数据库Freebase。Freebase和维基百科类似,不同的是,它完全专注于结构化数据及个人用户可行性操作。 2010年Facebook也公布了一个大规模的新平台Open Graph(开放图谱),让Facebook里的每个物件都拥有独特的ID。通过Open Graph把其他社交网站建构的网络给连接起来,将创造一个更聪明、更与社交连接、更个人化也更具语意意识的网络。 10.虚拟世界脱胎换骨 作为将来的网络系统,林登实验室于2003年推出的第二生命(second life)得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关注。Second Life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虚拟世界,2011年美国虚拟社区Second Life年收入达1亿美元。 第二人生在一个巨大的Debian服务器阵列上模拟了一个平面的,类似地球的世界,被称为Grid。平台只提供土地,土地上的一切由人自己决定,网民可以像建主页一样建设自己的“世界”,并能与其他人的“世界”相连,最终形成一个巨型的“虚拟世界”,全世界各 地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未来10年,虚拟世界将会得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数字化。 未来十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大行其道、SoLoMo占主导、虚拟世界脱胎换骨的十年。除了以上的变化,未来还有三网合一、网络电视、富媒体应用、电商社区化、带宽提速、实时搜索、3D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趋势和突破。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展望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到来也许并不像电,不像火那样让人顿时感到光亮,但它的影响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很多人把互联网单纯等同于网上冲浪,如果你问他,没有互联网的话他会怎样,他也许会拍拍胸脯说,大不了我不斗地主,不聊QQ,不去淘宝,不逛论坛……云云,而实际上,互联网的应用绝不仅仅止于此,如果某一天你不能从银行转账,不能预订机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随时随地Google一下……你会不会觉得非常不习惯?所以我们知道,互联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环,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做个预言家,看看互联网在未来会有哪些看得见想得出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将进入全民时代 在未来,使用互联网的人一定越来越多,虽然这看上去是废话一般,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也许以前因为经济、文化等因素致使很多像我们父母那一代的人无法接受互联网,但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让文盲越来越少,而且电脑以及宽带费用也都个顶个地往下跌,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全民互联网时代自然也就来了,就像国家科学基金会所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 电子计算机将不再“一家独大” 现如今电脑仍然是人们互联网应用的主体设备,而未来,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城市基础设备,据国家科学基

金会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安装在楼宇桥梁等设施内部的传感器将会被连接到互联网上,人们将使用这些传感器来监控电力运行和安保状况等,据估计,这数量要远远超过用户数量,何况计算机乎。 无线化是必然趋势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圈子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今天这里明天那里,所以无线网络大受青睐,而在未来,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所以说无线化是必然趋势毫不为过。 互联网的网络管理将更加自动化 除了安全方面的漏洞之外,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不足便是缺乏一套内建的网络管理技术。国家科学基金会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可以自动管理互联网的技术,比如自诊断协议,自动重启系统技术,更精细的网络数据采集,网络事件跟踪技术等等。 互联网技术对网络信号质量的要求将降低 随着越来越多无线网用户和偏远地区用户的加入,互联网的基础架构也将发生变化,将不再采取用户必须随时与网络保持连接状态的设定。相反,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允许网络延迟较大或可以利用其它用户将数据传输到某位用户那里的互联网技术,这种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的意义尤其重大。部分研究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研究可用于在行

透视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透视2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2009-09-02 16:16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如何,农业与农村工作如何应对挑战,这一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为此,我先后到东、中、西部五个省份进行调研。通过研究与思考,我感到未来农业发展将面临三大形势、呈现六大趋势,应当实施五大对策。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的“三个剪刀差”:金融存贷剪刀差,征地价格剪刀差,工资剪刀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182321亿元,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外经验,这个时期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若处理不好,往往出现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出现长期徘徊。 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党中央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战略转移,把重点放到城乡统筹发展上来。 (二)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中表现四个“加速”:一是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资本、技术集约投入、土地资源适度集中、组织管理日趋强化的趋势;特别是资金与技术的大量集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使我国农业已呈现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二是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农民的现代市场经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三是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农业生产加速机械化,糠质迪至俗远慌┎ 飞碳铀俦曜蓟唤鲆蟾卟矣胖省⒏咝А⑸ 踩哪勘耆涨魍瓜郑慌┟竦奈衽┘寄堋⒕鸵的芰涂萍嘉幕刂什欢咸嵘K氖遣稻铀僖惶寤V盅印⒉ 酉⒚彻づ┮殉晌饕问剑┟褡橹⑴┮瞪ㄒ祷⑴┎ 飞唐坊⑴┐宸裆缁峄诟蟪潭壬夏扇刖惶寤墓斓馈?BR>

电机的历史与未来发展--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在电能的生产、输送和使用等方面,电机起着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开始,到现在21世纪10年代,电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近200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直流电机到现在大热的超声电机,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电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遍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在电机方面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100年,但研究发展速度很快,很多企业和高校也都有自己新的研究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短。未来,相信电机的应用和发展将会更加环保,更加智能。 关键词:电机、历史、发展、中国电机发展、未来

1、电机的简介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和电动机等类型。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 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电动机将电能转换成为机械能,用来驱动 各种用途的生产机械。 在自然界各种能源中,电能具有大规模集中生产、远距离经济传输、智能化自动控制的突出特点,它不但成为人类生产和活动的主要能源,而且对近代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相呼应,作为电能生产、传输、使用和电能特性变化的核心装备,电机在现代社会所有行业和部门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纵观电机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要求不断提高,结构类型不断增多,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超导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推动,电机发展更是呈现出勃勃生机,其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2、电机的历史 2.1直流电机发展史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随后安培通过总结电流在磁场中所受机械力的情况建立了安培定律 1821 年 9 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永久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机 1822年,法国的阿拉戈.盖.吕萨克发明电磁铁,即用电流通过绕线的方法使其中铁块磁化。 1829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 1826年德国G.S.欧姆提出电路实验定律――欧姆定律。 1831 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之后不久,他又利用电磁感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