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习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习俗

篇一: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精美古画配图)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

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

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篇二: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分享人:自由如风来源:互联网时间:20XX-03-31阅读:

9次大中小

分享:微信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经典《周礼》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

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测日影长短的工具)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当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为“节历”,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第二个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历”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便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概要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

二十四节气的节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的节目 篇一:24节气策划书 篇一:二十四节气策划 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 微笑大使仪行劝导队一、活动背景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然而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遗忘二十四节气,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应该从小教育,让小朋友们了解更多二十四节气。 二、活动目的 1.让小朋友了解二十四节气 2.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3.让小朋友关注身边的节气 三、活动主题 节气之春文化之根 四、活动单位

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协会微笑大使仪行劝导队 五、活动时间 4月下旬 六、活动对象 幼儿园小朋友大班 七、活动地点 南通世纪新城幼儿园 八、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 1、提前联系幼儿园相关负责人 ①、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安排 ②、确定活动的班级以及班上人数 ③、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和活动时长 3、征集志愿者,统计志愿者人数 4、联系宣传部为活动拍照报道 5、收集并制作与活动有关的材料及物品,制作ppt演示文稿(生僻字注音) 6、提前安排志愿者练习活动中需要的节目 (二)活动开展 a.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1.由主持人通过俚语或二十四节气习俗来引导小朋友了解二十四节气 2.也可以用设问的方式询问某某是否是节气(例如,春

天是节气吗?) b.看图识节气 1.讲解每一节气的的名称以及特征,以ppt形式呈现 2.根据图片猜24节气名称,每组有6幅图片,轮流进行(图片以ppt 形式呈现)每幅图片均明显表现该节气的特征。提问小朋友要循循善诱 c.唱二十四节气歌 1.在屏幕上放二十四节气歌,让小朋友熟悉一下。 2.由志愿者教小朋友们唱歌 3.邀请小朋友唱歌 (三)活动后期 1.通过人人微博等上传活动感言和照片 2.写活动小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九、活动人员安排 1.主持人两名 2.跟队人员三到六名 3.拍照人员一到两名 十、应急预案 1.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节气连连看环节(即展出一系列节气与 农活的图片,让小朋友连连看节气与农活的联系。

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传统种菜二十四节气 篇一: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体验式英语教育先锋美联英语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春、夏至、秋分、冬至......是在中国传统的24节气。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拓展一下中国传统24节气用英语怎么表达! startstop 二十四节气The24solarTerms: 立春springbegins. 雨水Therains 惊蛰Insectsawaken. 春分Vernalequinox 清明clearandbright 谷雨grainrain 立夏summerbegins. 小满grainbuds.

芒种graininear. 夏至summersolstice. 小暑slightheat 大暑greatheat 立秋Autumnbegins. 处暑stoppingtheheat 白露whitedews 秋分Autumnalequinox 寒露colddews 霜降hoar-frostfalls. 立冬winterbegins. 小雪Lightsnow 大雪heavysnow 冬至wintersolstice 小寒slightcold 大寒greatcold 篇二: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

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吃梨,可以让病痛远离身体。对于农人来说,也有让虫害远离庄稼的含义。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紧随寒食,由于日子接近,清明祭祖踏青,寒食禁火扫墓,渐渐合二为一。 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这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是谷类作物生长的旺季。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又名吃春,寓意接新春到来。 7.立夏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 形容春天的成语: (1)风和日丽 (2)草长莺飞 (3)春光明媚(4)春寒料峭 (5)春暖花开 (6)春色满园(7)春色恼人 (8)春意盎然 (9)花香鸟语(10)惠风和畅 (11)流水桃花 (12)莺歌燕舞 (13)桃红柳绿 (14)姹紫嫣红 2. 形容夏天的成语: (1)火伞高张 (2)赤日炎炎 (3)炎天暑月(4)赤时当空 (5)骄阳私火 (6)暑气蒸人(7)燋金烁石 3. 形容秋天的成语: (1)西风落叶 (2)桐叶知秋 (3)天高气爽(4)秋高气爽 (5)金风飒飒 (6)江枫渔火(7)林寒涧肃 (8)秋风萧瑟 4. 形容冬天的成语: (1)橙黄橘绿 (2)白雪皑皑 (3)冰天雪地(4)风号雪舞 (5)风雪交加 (6)固阴护寒(7)寒气逼人 (8)千里冰封 (9)朔风凛冽(10)天寒地冻 (11)雪虐风饕 (12) 冰冻三尺

立春节气的特点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立春特点

立春节气的特点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立春特点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代表着季节气候的转变。立春是春天的头一个节气,那么大家知道立春节气会有哪些特征变化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立春节气的特点,欢迎大家来参阅。 立春的节气特点 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交立春节气。“立春”是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气。这个节气,早在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39年)就确定了。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古时,古人认为,春季开始叫“立春”,夏季开始叫“立夏”,秋季开始叫“立秋”,冬季开始叫“立冬”。其农事意义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秋冬,以春为首。春季六节气,“立春”居先,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四季的开始,这是古时的说法。 立春物候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第三候是“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囚为水温渐暖,所以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立春气候

从现代气候学标准看,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不能和当时全国各地的自然物 候现象(即春季应有的景象)吻合。如2月初“立春”后,我国华南已经花红柳绿了,然而 华北大地仍会大雪纷飞。现在比较科学的划分,是把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在10摄 氏度以上的始日,作为春季开始。 相连的广州起步北上,开始旅程,2月中旬先是到了昆明、下旬则越过云贵高原 进人四川盆地,3月中旬到达武汉三镇、下旬越过郑州和济南,4月上旬抵达京津地区、中旬跨过山海关来到塞外沈阳城、下旬经由长春到达哈尔滨,5月20日前后,才能光 临我国最北的地方—漠河。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不但春临大地的时 间有早有迟,春姑娘在各地停留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别,如西北地区土壤干燥,春季升 温迅速,整个春季仅40多天,可谓来去匆匆;而云南昆明等地则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 虽然“立春”节气后,不能说春天已到,但确实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了,农业生产大 忙季节即将来临。这不,一些农谚即是很好的佐证。如:“立春一日,水热三分”、“春到 三分暖”……以安徽省为例,“立春”节气以后,虽处于冬季之尾,但有时气温仍较低, 还会发生低温冻害。如安徽省极端最低气温的极值,就出现在1969年2月6日的固 镇县,为一24.3‘C。因此,仍应加强冬作物,尤其是温室大棚的保温防寒工作。不过,有时冬季偏暖年份,南方湿热空气势力强于北方冷空气,在“立春” 立春时节 立春一到,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增高了,日照延长了, 降雨也开始了。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竹北方备耕也开始了。 “一年之计在干春”,在中国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格言式谚语之一。在《增广贤文》中,它一共是四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 在于勤。”其中前两句,强调的都是时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阳春之季,万象更新,对于农事耕作,这是个关键时刻。对于一个人来说,青年 时期也是人生的春天。青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爱惜青春,珍视青春,就能创造出知识,创造出财富;反之,浪费青春,虚度年华,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得。“一年之 计在于春”,强调的是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节气特征现象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 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 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 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 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 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 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 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 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 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 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5.清明(4月4—6日):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在清明节 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 明净。故谓之清明。” 6.谷雨(4月19—21日):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 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5月5—7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 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5月20—22日):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 以叫小满。

环保教育教案及作业(天气与节气)

第1课天气与节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些天气现象,学习描述天气状况。 2. 背诵相关的天气谚语,认识天气预报常用的标识,增强环保意识。 3. 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名称和含义,感受节气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识天气,增强环保意识。 2.初步认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气预报视频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二、开动脑筋,认识天气 1.除了刚才所说的几种,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2.那么怎样来描述一天的天气呢? 3.如果你打算外出旅行,通常你是怎样获得天气消息的呢? (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看报纸、手机短信……) 4.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我们获得天气变化的途径有这么多。那我们古人是怎样了解天气变化的呢?(利用天气谚语。) 三、畅所欲言,交流气谚 1.学生阅读背诵教材上的谚语。 2.学生交流汇报搜集到的天气谚语,并就难懂谚语做简单解读。

3.总结:古人的优秀经验我们要继承,当代的科学技术我们更要利用。现代我们最常用的了解天气变化的方法是什么?(看天气预报。) 四、探究园地,学习预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请大家边看边想: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有哪些?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2.汇报交流。 (1)天气预报常用符号:请几生前台板画,教师课件补充 (2)天气预报包含信息:气温、阴晴(降水)、风力、风向、空气质量等。 3.尝试播报天气。出示孝义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请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播报天气。先组内练习,再推荐播报。 4.探究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1)刚才我们了解了关于天气的许多知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2)那么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学生交流探讨。 (3)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充分地利用天气预报,就能预知近期天气,就可以未雨绸缪,有效地趋利避害。 (4)几种极端天气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还指出,2010年极端天气有增长趋势。国外也频频出现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同学们,看到这些事件,你想说点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齐心协力,知晓节气 认识了天气,那什么是节气呢? 1.什么是节气?

关于24节气的天气谚语

关于24节气的天气谚语 本文是关于关于24节气的天气谚语,感谢您的阅读!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流传于民间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日常生活积累的机智性感悟,一是对生产劳动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两者都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即兴发挥。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又通过民众的加工与完善,以通俗化、幽默化、‘直白化的,口语形式,在民间交口相传,代代相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4节气的天气谚语,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天气谚语 立春三日,百草发芽。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清明要明,谷雨要淋。立夏不下,犁粑高挂。小满不满,厂断田坎。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吃了暑伏饭,一天短一线。三伏不热,五谷不结,过了立秋节,夜寒白天热。寒露霜降,胡豆豌豆把坡上。立冬无雨一冬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端阳吃过粽,棉衣高高送。过了中秋节,一夜冷一夜。天上起了老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水满田;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黑一黑。风急云起,愈急必雨。三日东南风,不必问天公。北风雨,南风晴。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雷打清明前,高山涨满田,雷打清明后,平地种成豆。先打雷,后下雨?当不得一场大露水。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东闪晴,西闪雨,南闪北闪大雨通。

四季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篇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详解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

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

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 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 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 2、新课 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交流 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 交流 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 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⑤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⑥二十四节气含义 重点字词解释 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 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 1、赏景色,辨节气 2、话习俗,辨节气 3、知农活,辨节气 4、品意境,辨节气 ⑧议一议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此你怎么看? 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全球温室效应 4、气节如节气 …… 五、小结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希望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仅只有端午清明。 六、作业 收集相关二十四节气其他知识。 七、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 《二十四节气民俗》高倩艺 《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沈善书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修订版)》张红星、左祖俊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 八、板书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二十四节气习俗谚语大全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 六一,一雷压九台。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让幼儿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标签: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承、护、扬,学会挖掘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已有的,保护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使命。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开始思考:尝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幼儿园课程,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天地之歌…… 思考一: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 第一,我们要厘清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对生活有何意义?一般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作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指导农业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又是官方颁布的时令(节)准绳。 第二,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而且每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因此,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要基于儿童的视角、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让儿童感受和认知大自然的节奏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体会节气的民俗内涵,从中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智慧;感受节气所呈现出相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唤起至真至美的感受,学会诗意地生活。

关于24节气的天气谚语

关于24节气的天气谚语 导读: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流传于民间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日常生活积累的机智性感悟,一是对生产劳动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两者都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即兴发挥。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又通过民众的加工与完善,以通俗化、幽默化、‘直白化的,口语形式,在民间交口相传,代代相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4节气的天气谚语,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天气谚语 立春三日,百草发芽。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清明要明,谷雨要淋。立夏不下,犁粑高挂。小满不满,厂断田坎。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吃了暑伏饭,一天短一线。三伏不热,五谷不结,过了立秋节,夜寒白天热。寒露霜降,胡豆豌豆把坡上。立冬无雨一冬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端阳吃过粽,棉衣高高送。过了中秋节,一夜冷一夜。天上起了老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水满田;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黑一黑。风急云起,愈急必雨。三日东南风,不必问天公。北风雨,南风晴。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雷打清明前,高山涨满田,雷打清明后,平地种成豆。先打雷,后下雨?当不得一场大露水。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东闪晴,西闪雨,南闪北闪大雨通。 四季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 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 2、新课 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交流 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 交流 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 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⑤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⑥二十四节气含义 重点字词解释

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 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 1、赏景色,辨节气 2、话习俗,辨节气 3、知农活,辨节气 4、品意境,辨节气 ⑧议一议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此你怎么看? 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全球温室效应 4、气节如节气 …… 五、小结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希望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仅只有端午清明。 六、作业 收集相关二十四节气其他知识。 七、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 《二十四节气民俗》高倩艺 《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沈善书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修订版)》张红星、左祖俊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 八、板书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国外有二十四节气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国外有二十四节气吗 篇一: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而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中国正统二十

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明。古人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令性质安排日常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生存能力有所增强,自然时间的变化对人的影响也相对减少。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否对现代人已无意义?萧放认为,古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比现代人要好。自然节律仍是现代人应当遵循的时间框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的文化创造,是古人在长期自然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遗产认知与继承的文化价值。中国的文化就因为地理气侯的原因发展成独特的农耕文化。今天一说起农耕文化好像很落后,但是考虑到五千年可是真先进。其次,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它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例如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

WORD小报:二十四节气立春民俗传统文化节日小报word小报手抄报电子小报 (3)

智汇专业文档智汇专业文档 立春 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节点,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还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对岁首很重视,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敬天法祖,由此便产生了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动。 节气含义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一个节气 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春,阴阳 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 万物复苏,新的一个轮回从 此开始了。 节令习俗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 到立春前为冬季。立春前一天被称为节 分,人们为了驱邪纳福,便产生了一系列 活动。古人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古人重视祭祀文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天象“斗柄指寅”时,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黄道吉日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立春后气温回升,万物苏萌,春耕大忙季节在全 国范围陆续开始。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