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首都医科大学

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首都医科大学
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首都医科大学

推荐项目之八

1.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2.项目名称: 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监测及治疗规范建立

3.推荐单位或推荐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4.推荐意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从 1991 年开始对感染性皮肤病进行了持续临床研究,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皮肤感染性皮肤病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进行了连续的病原菌观察,明确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感染情况,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尤其是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抗生素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近 10 年,北京儿童医院救治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超过千例,无一例死亡(该病国际死亡率 3-5%)。从 1991 年至今,专业组保存皮肤来源金葡菌 5000 余株,是国内目前此类菌最大的标本库。牵头在全国覆盖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全部六个地区儿童医院进行“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病原菌的耐药监测研究”。明确了我国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链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及分子特征,提供了球菌感染性皮肤病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科学依据,为我国制定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专家共识并在国内推广。

5.项目简介: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SSTIs)的主要致病菌。MRSA 所致感染与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三大感染性疾病。为了有效阻止MRSA 的蔓延,无论是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医疗机构都在应用监测和监控等系列措施加以控制。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监测网络主要针对于医院相关性 MRSA,对于社区相关性 MRSA 的监测网尚不完善,只是局部地区散发的报告,且临床上针对于 SSTIs 的治疗也是经验治疗居多,尚不规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从 1992 年开始对 SSTIs 来源的金葡菌进行临床研究,项目组研究旨在建立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监测及治疗规范。主要技术创新点及价值:1、2011年牵头全国23所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皮肤来源的MRSA耐药监测网。2、建立国内最大的金葡菌菌种库,至今超过五千余株。3、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中英文文章50余篇,其中SCI18篇,IF共64.45分。4、主编中国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中国第一部专科医师培训教材《儿童皮肤病学》及《儿科疫苗学》。5、通过持续的耐药监测研究,明确了近20年金葡菌耐药性的变迁及分子特征,为球菌感染性皮肤病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科

学依据。课题组负责人参与制定了《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主笔《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规范了球菌感染性皮肤病临床治疗。

6.客观评价:本项目对感染性皮肤病进行了持续临床研究,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皮肤感染性皮肤病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进行了连续的病原菌观察,明确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感染情况。首次联合全国 13 家三甲儿童医院,覆盖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全部六个地区,对儿童来源的致 SSTIs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耐药性及 MRSA 的分子特征分析,为临床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7.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组建立了皮肤来源的 MRSA 耐药监测网。通过多年来、多地区主办国内会议、学习班、基层巡讲及接收进修医师等方式,尤其是开展多中心研究项目,将制定的专家共识和经验成果推广应用,规范球菌感染性皮肤病临床治疗,提高广大皮肤专科医师及儿科同仁的诊治水平。

8.知识产权证明目录:无

9.代表性论文目录

10.主要完成人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5T16:13:17.4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王芳 [导读] 医院内各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SAU)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其耐药性也逐渐增强。 (遵义市红花岗区北京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目的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临床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7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获取所选患者痰、血、脓液和尿液等标本,经培养、分离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血浆凝固酶试验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K-B法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性,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鉴定MRSA药敏性。结果各年份SAU和MRSA检出数基本相当(P>0.05); 207株SAU菌株培养来源,88株来自痰液,50株来自脓液,32株来自血液,剩余来自其他标本,其中痰液分布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来源标本(P<0.01);SA)和耐甲氧MRSA主要分布于ICU、脑外科、门诊;SAU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性最强,耐药率为93.24%,其次为红霉素,耐药率达68.60%,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类药物没有耐药性,对利福平和呋喃妥因类药物耐药率均<3%。结论分析SAU临床分布特点、被感染组织或器官位置及其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可得到有效治疗SAU感染、避免抗生素滥用的目的。 关键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性 目前,医院内各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SAU)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其耐药性也逐渐增强,特别以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最为明显[1]。该菌种对β-内酰胺类及其它多种抗生素均有较强的耐药性,造成由其诱发感染疾病治疗难度较高、患者死亡率不断上升,因此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已成为医院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7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临床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从而提高全院对此类细菌感染认识,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7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含男患者37例,女患者33例,年龄22~85岁,平均(58. 54±14.32)岁,住院7~120 d,平均( ,50. 45±20.15) d,住院时间≥30 d患者为55例,约占78.57%;入院至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间为4~50d,平均(24. 12±17. 42) d。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编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严格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获取所选患者痰、血、脓液和尿液等标本,经培养、分离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采用血浆凝固酶试验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K-B法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性,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鉴定MRSA药敏性,操作步骤、鉴定结果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3]。所用试剂和仪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克隆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由中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和Thermo ARIS 2X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6.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选择卡方检验,P <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菌株分离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分离、培养207株SAU球菌,各年份内细菌培养分离数基本相当(P>0.05)。其中MRSA检出152株,检出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 法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1.纸片法 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用纸片、膜、胶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和显色物质附着在上面,通过观察微生物在测试片上面的生长、显色来测定食品中微生物。采用快速测试片检测具有显着的优点:可测定少量检品,不需要配制试剂,不需要大量的玻璃器皿,操作简便迅速;易于消毒保存,便于运输携带方便,价格低廉;除纸片外无其他任何废液废物,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可以在取样时同时接种,结果更能反映当时样本中真实细菌数,防止延长接种时间时细菌繁殖造成的污染。 技术优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避免了繁琐的操作。 技术缺点:用时间比较长,无法准确定性及计数。 此方法现在应用于快速检测领域,美国3M公司Petrifilm为载体的测试片应用最为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问题:Petrifilm测试片上覆盖了一层薄膜,当样品粘液过多时会出现菌落的扩散和融合,影响计数;Petrifilm测试片面积较小,当菌量大于250cfu时,准确计数较困难;待测样品中含有的某些有机物可能使显色减缓。使目视效果下降,导致计数偏低。 2.免疫学方法 各种免疫学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的抗原能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免疫检测中,可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抗原,也可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检测体内产生的特异抗体,两种方法均能判断机体的感染状况。目前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主要进行了肠毒素的测定,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为主,有胶体金方法,也有用亲和素一生物素乳胶凝集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免疫学方法包括下面两个部分: (1)抗原抗体技术分析:抗原抗体技术是免疫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全菌免疫筛选抗体是很困难的事情,现在目前市场有的大多都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类进行免疫得到的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有12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A、B、C的抗体。毒素抗体优势在于敏感度高,易于检查,缺点毒素种类多,检测其中几种不具有普遍性。毒素分离工艺复杂,要得到纯毒素成本比较高。 (2)免疫学方法技术分析:上述免疫学技术应用最多的是酶联免疫技术和胶体金侧向层析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验室检测,由于一次可以检测多个样本,此技术多用于体外诊断,目前也广泛用于食品安全。胶体金技术由于操作简单,检测适度快等优势,在食品安全领域广泛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基于免疫学方法的技术主要分为:酶联免疫技术、胶体金侧向层析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沉淀技术、乳胶凝集技术、免疫磁珠技术。 3.分子生物学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肠毒素、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体克综合重量毒素I 等。而这些致病因子基因的鉴定(包括耐药性相关基因、毒素基因、酶基因及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1 卫生学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性检验(增菌培养法):适用于检查含有受损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加工食品。 2 检验方法 2.1 术语与定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球形细菌。显微镜下排列成葡萄串状,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是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常见于皮肤表面及上呼吸道黏膜。 2.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1)恒温培养箱:36℃±1℃。 (2)冰箱:2℃~5℃。 (3)恒温水浴箱:37℃~65℃。 (4)天平:感量0.1g。 (5)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6)无菌锥形瓶:容量100mL、500mL。 (7)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8)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2.3 培养基和试剂 (1)7.5%氯化钠肉汤 1)成分:蛋白胨:10.0g;牛肉膏:5.0g;氯化钠:75g;蒸馏水:1000mL;pH:7.4; 2)制法:将上述成分加热溶解,调节pH,分装,每瓶225mL,121℃高压灭菌15min。 (2)B-P琼脂平板 1)成分:胰蛋白胨:10.0g;牛肉膏:5.0 g;酵母膏:1.0g;丙酮酸钠:10.0g;甘氨酸:12.0g;氯化锂(LiCl·6H2O):5.0g;琼脂:20.0g;蒸馏水:950mL;pH:7.0±0.2 2)增菌剂的配法:30%卵黄盐水50mL与经过除菌过滤的1%亚碲酸钾溶液10mL 混合,保存于冰箱内。 3)制法:将各成分加到蒸馏水中,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调节pH。分装每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指南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治疗指南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对一线抗生素普遍耐药的一类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近15年来,社区MRSA(CA-MRSA)感染逐渐增多,日益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侵入性感染危害严重。据统计,2005年,美国共发生 94360例侵入性MRSA感染,超过18000例死亡,其中多数为院内感染,约1/7为社区MRSA感染。 2011年1月4日,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首次发布MRSA 感染患者的循证治疗指南,对多种MRSA感染相关临床综合征的治疗进行了探讨,包括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TI)、菌血症和心内膜炎、肺炎、骨和关节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推荐内容涉及万古霉素剂量和监测、万古霉素低敏感性 MRSA菌株感染的治疗及万古霉素治疗失败后的替代治疗等,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该指南的主要编写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凯瑟琳〃刘(Catherine Liu)说,MRSA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常遇到困难。本指南为皮肤和各种侵入性真菌感染治疗建立了框架,其内容包含了最新的治疗信息,且推荐使用的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在此,本报选取部分内容进行介绍,并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教授进行要点分析及评论。 指南推荐 CA-MRSA SSTI ●对于化脓性蜂窝织炎门诊患者,在培养结果得出前,推荐针对CA-MRSA行经验性治疗5~10天(A-Ⅱ)。 ●对于非化脓性蜂窝织炎门诊患者,推荐针对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行经验性治疗(A-Ⅱ)。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反应不佳及伴全身毒性反应患者,建议对CA-MRSA进行经验性覆盖。推荐治疗5~10天。 ●对于SSTI门诊患者的CA-MRSA经验性覆盖治疗,可选口服抗生素包括: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唑(TMP-SMX)、四环素类和利奈唑胺(A-Ⅱ)。在必要时,可同时覆盖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CA-MRSA,可选药物包括:克林霉素(单用)、TMP-SMX或四环素类药物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及利奈唑胺(A-Ⅱ)。 ●目前不推荐用利福平(单药或联合)治疗SSTI(A-Ⅲ)。 ●对于复杂性SSTI住院患者,除手术清创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外,应在培养结果得出前进行MRSA经验性治疗7~14天。 ●上述治疗均应根据患者临床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概况 摘要:本文旨在讲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目前现状,以及其主要检测方法,代谢物肠毒素检测方法,耐药检测和幼儿园发病原因,这些对金葡菌的检测、治疗和预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肠毒素;耐药;发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不得检出的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是食品卫生微生物常规检测项目之一[1]。SA是葡萄球菌属,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当衰老、死亡、被吞噬后常转为阴性。无鞭毛、无芽胞、体外培养一般不形成荚膜。在浓汁及液体培养基中常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当加入血液或其他营养物质生长的更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pH7.4,最适温度28-38℃,致病菌在37℃生长最好。某些菌株耐盐性特强,在100-150g/L氯化钠培养基中都能生长。在某些影响细胞壁形成物质的作用下可形成L型。触酶试验阳性。多数菌株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菌株可分解甘露醇。SA能产生大量核酸酶,该酶可耐受100℃30min不破坏,降解DNA和RNA的能力较强。此酶对检测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与血浆凝固酶具有同等价值。 由于致病金黄葡萄球菌能分泌肠毒素,因此一旦细菌污染食品,并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细菌可以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从而引起消费者食物中毒[2]。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细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些报告,由SA引起的食物中毒居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的比例为33%。加拿大的发生率更高,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5%[3]。中国每年发生SA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相当惨重,目前世界各国都把SA定为重要的食品卫生法定检测项目。在1960年,人们将一种半合成的青霉素-甲氧西林第一次应用于临床,而且仅仅一年之后,在英国就发现了首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再后来,在世界范围内MRSA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去,继而发展成为医院内最最常见的微生物病原菌,与乙型肝炎、艾滋病同为当今世界三大感染顽疾[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内重要感染的致病菌,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各地均很高,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2003年做了大量工作,根据统计了解,每年因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约有数十万人住院接受治疗,在医院内由SA引起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分离程度已经高达80%以上,而且呈向社区扩散的趋势[5]。1996年,日本报告了第一例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葡菌[6] ,人们把万古霉素认为是治疗SA的最后防线,最为经济有效的药物,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SA,开始表现为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intermediate-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VISA),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相继报道检出了VISA[7],;1997年美国分离了2例VISA[8]同期,在欧洲与亚洲多个国家均有类似报到[9]。 国内外对SA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显色培养基鉴定、酶联免疫(ELISA)、PCR、美国3M公司的petrifilm培养片等方法。现行国标检测食品中的SA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之后进行生化鉴定,整个检测过程获得最终结果需时5天左右。而且免疫学的ELISA法所用的抗体基本上全部依赖国外进口,试剂也相对昂贵;但传统的PCR法却需要提取DNA,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成本提高。对于SA的检测,很多研究者都来检测致使其食物中毒的肠毒素基因[10],尤其是用于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所以对于研发一种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的当务之急。 SA的常规检验检验程序:检样处理→增菌→分离→分纯→溶血试验→革兰染色镜检→血浆凝固酶试验→肠毒素检验[11]。常规检验具有操作简便,所需设备简单,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但其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且灵敏度较低[12]。

实验七--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实验七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食品的质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意义。 2、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3、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生化试验的操作方法和结果的判断。 4、掌握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方法和技术。 二、原理 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空气、土壤、水、饲料、食品(剩饭、糕点、牛奶、肉品等)以及人和动物的体表粘膜等处均有存在,大部分是不致病,也有一些致病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属一个种。可引起皮肤组织炎症,还能产生肠毒素。如果在食品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人误食了含有毒素的食品,就会发生食物中毒,故食品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的健康是一种潜在危险,检查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数量具有实际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固酶,使血浆凝固,多数致病菌株能产生溶血毒素,使血琼脂平板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在试管中出现溶血反应。这些是鉴定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 三、试剂和仪器 (一)最先准备的器材 规格名称数量用途 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 2、500ml三角瓶1个制生理盐水 3、250ml三角瓶3个制培养基等 4、10×100mm试管6支血浆凝固酶试验 5、1ml移液管2支 6、10ml移液管 2 支 7、直径为90 mm平皿12套制血平板B-P平板 8、250ml量筒1支 (二)应灭菌的其它器材 剪刀1把不锈钢汤匙1把称量纸适量 (三)应制备的培养基 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 1.无菌水50ml/瓶1瓶250ml三角瓶(全班共用) 2.0.85%生理盐水70ml/瓶1瓶250ml三角瓶(全班共用) 3.0.85%生理盐225ml/瓶1瓶500ml三角瓶 4.7.5%NaCl肉汤50ml/瓶1瓶250ml三角瓶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 同学们,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四章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葡萄球菌属中的一种。本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空气、土壤、水和日常用具,人的皮肤。看,这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它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无芽胞,无荚膜,能分解甘露醇,血浆凝固酶阳性。 该菌是葡萄球菌中致病力最强的一种,可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引起化脓性病变等局部及全身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 所以,国家规定外用药品和一般滴眼剂、眼膏剂、软膏剂等规定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重要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操作流程如图所示,与之前讲述过的其他控制菌的检查一样: 在完成培养基的配制和供试品的处理后,用营养肉汤于30~35℃增菌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至48小时。增菌培养的目的使被检药物中的被检菌增殖,避免出现漏检。 接着,进行分离纯化,其目的是使被检菌从混合菌中分离出来。以接种环沾取以接种环沾取1~2环培养液,划

线接种于卵黄氯化钠琼脂平板或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上,置30~35℃培养24~72小时。 当阳性对照平板呈典型菌落生长时,供试品分离平板无菌落生长,或有菌落生长但不同于表中所列特征,可判为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若供试品分离平板生长的菌落与表中所列特征相似疑似时,应选取2~3个以上菌落,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于30~35℃培养18~24小时,取其培养物做以下检查。 1. 革兰染色镜检 革兰染色镜检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结构是否符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无芽孢,无荚膜。排列呈不规则的葡萄状,亦可呈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菌体较小。 2. 血浆凝固酶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能将血浆里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凝固。

实验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实验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1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方法 (2)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各检验步骤的依据及原理 2 基本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人体内,可引起局部的痈疾和蜂窝组织炎,还可以引起肺炎、心肌炎、骨骼炎、肾盂肾炎等系统化脓性感染,甚至可发展成败血症。此外,食品中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品卫生中的一种潜在危险,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是中会产生肠毒素,食用后将引起食物中毒,这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仅次于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因此,检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实际意义。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产生金黄色色素,菌落周围有透明的溶血圈,在厌氧条件下能分解甘露醇产酸,产生血浆凝固酶和耐热的DNA酶。 3 实验材料 3.1 检样乳与乳制品(如奶粉、消毒乳)、肉制品、饮料 3.2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斜面培养物。 3.3 培养基7.5%氯化钠肉汤、肉浸液肉汤、血琼脂平板、Baird-Parker氏培养基 3.4 试剂与染色剂无菌生理盐水、兔血浆、革兰氏染色液等。 3.5 仪器与其他用具无菌吸管(1mL、5、10)、无菌试管、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均质器、恒温箱等。 4 检样程序 5 操作步骤 5.1 5.1.1样品的处理

称取25 g 样品至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 r/min~10000 r/min 均质 1 min~2 min,或放入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2 min。若样品为液态,吸取25 mL 样品至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锥形瓶(瓶内可预臵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振荡混匀。 5.1.2 增菌和分离培养 5.1.2.1 将上述样品匀液于36 ℃±1 ℃培养18 h~24 h。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5%氯化钠肉汤中呈混浊生长,污染严重时在10%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内呈混浊生长。 5.1.2.2 将上述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 平板和血平板,血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Baird-Parker 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或45 h~48 h。 5.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 mm~3 mm,颜色呈灰色到黑色,边缘为淡色,周围为一混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圈。用接种针接触菌落有似奶油至树胶样的硬度,偶然会遇到非脂肪溶解的类似菌落;但无混浊带及透明圈。长期保存的冷冻或干燥食品中所分离的菌落比典型菌落所产生的黑色较淡些,外观可能粗糙并干燥。在血平板上,形成菌落较大,圆形、光滑凸起、湿润、金黄色(有时为白色),菌落周围可见完全透明溶血圈。挑取上述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及血浆凝固酶试验。 5.1.3 鉴定 5.1.3.1 染色镜检: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排列呈葡萄球状,无芽胞,无荚膜,直径约为0.5 μm~1 μm。 5.1.3.2 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aird-Parker平板或血平板上可疑菌落1个或以上,分别接种到5 mL BHI和营养琼脂小斜面,36 ℃±1℃培养18 h~24 h。 取新鲜配臵兔血浆0.5 mL,放入小试管中,再加入BHI 培养物0.2 mL~0.3 mL,振荡摇匀,臵36℃±1℃温箱或水浴箱内,每半小时观察一次,观察 6 h,如呈现凝固(即将试管倾斜或倒臵时,呈现凝块)或凝固体积大于原体积的一半,被判定为阳性结果。同时以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和阴性葡萄球菌菌株的肉汤培养物作为对照。也可用商品化的试剂,按说明书操作,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 结果如可疑,挑取营养琼脂小斜面的菌落到 5 mL BHI,36 ℃±1℃培养18 h~48 h,重复试验。 病原性葡萄球菌多数产生血浆凝固酶,非病原性的一般不产生。因此,该法是判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5.2 金黄色葡萄球菌Baird-Parker平板计数 5.2.1 样品的稀释 5.2.1.1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 g样品臵盛有225 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r/min~10000 r/min均质1 min~2 min,或臵盛有225 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 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5.2.1.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 mL样品臵盛有225 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臵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5.2.1.3 用1 m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 样品匀液1 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 mL 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 1 支1 mL 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 的样品匀液。 5.2.1.4 按5.2.1.3 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 mL 无菌吸管或吸头。 5.2.2 样品的接种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 本标准第一法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性检测;第二法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较高的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计数。第三法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较低而杂菌含量较高的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计数。 2.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恒温培养箱:36℃±1℃。 2.2冰箱:2℃~5℃。 2.3恒温水浴箱:37℃~65℃。 2.4天平:感量0.1g。 2.5均质器。 2.6振荡器。 2.7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 2.8无菌锥形瓶:容量100mL、500mL。 2.9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2.10注射器:0.5mL。 2.11 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2.12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BD Crystal或Phoenix)。 2.13比浊仪。(BD Phoenix比浊仪,货号440910)。 2.14比浊仪定标盒。(BD Phoenix定标盒,货号440911)。 3.培养基和试剂 3.1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

3.27.5 %氯化钠肉汤。 3.3血琼脂平板。(BD 货号脑心浸液琼脂241830胰蛋白大豆琼脂236950作为基 础加兔血浆) 3.4Baird-Parker 琼脂平板。(BD 货号 276840) 3.5脑心浸出液肉汤(BHI)。(BD 货号 237400) 3.6稀释液:磷酸盐缓冲液。(BD 货号211544) 3.7营养琼脂小斜面。(BD 货号212000) 3.8革兰氏染色液。(BD 货号212539) 3.9无菌生理盐水。 第一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性检验 4.检验程序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性检验程序见图1: 图1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程序 5.操作步骤 5.1样品的处理 称取25g样品至盛有225mL7.5%氯化钠肉汤或10%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

金黄色葡萄球菌

思念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安全事件 摘要:本文综述了思念水饺中检测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它在食品安全事件中产生的危害,以及它的检测方法和怎样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管理和预防。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安全管理预防 2011年10月19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一批不合格食品名单,其中在国内速冻食品行业有龙头和领军企业之称的郑州思念食品有限 公司,其生产的“思念”牌三鲜水饺,被检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实早在2000年日本就发生了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 中毒爆发事件[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 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 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葡菌除了引起感染外,其产生的肠毒素可污染食物而致食物中毒,为人类带来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速冻食品中的存在量,卫生部于2011年11月24日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允许金葡菌限量存在。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与染色 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0.8μm左右,显微镜下排列成葡萄串状。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染色阳性,衰老或死亡后可转为阴性。 1.2 培养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 ℃,最适生长pH7. 4。平板上菌落厚、有光泽、圆形凸起,直径1~2mm。血平板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 %NaCl 肉汤中生长,因此利用它的这个特性进行污染标本分离。 1.3 抵抗力 抗干燥: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空气中存在,但不繁殖;耐热:加热70 ℃1h,80 ℃30min 不被杀死;耐低温:在冷冻食品中不易死亡;[2,3]耐高渗:在含有50 %~66 %蔗糖或15 %以上食盐食品中才可被抑制,能在15 %NaCl 和40 %胆汁中生长。 2.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评估 一旦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在20℃-2℃的环境中,经过8

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验证方案

1.概述:培养基是微生物试验的基础,直接影响微生物试验结果。适宜的培养基制备方法、贮藏条件和质量控制是提供优质培养基的保证。供试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2.验证目的:本次验证的目的是确认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用的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质量,以及其制备程序、保存条件等是否满足微生物限度检查用要求。 3.验证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控制菌检查”、“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4.验证项目: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5.适用范围: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6.验证周期:除另有规定外,在实验室中,若采用已验证的配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以只进行一次。如果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灭菌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查试验。 7.验证小组人员及职责: 7.1验证小组人员: 7.2验证人员职责及要求 7.2.1按验证方案及相关文件实施验证。 7.2.2认真观察并做好验证原始记录。 7.2.3对实施验证的结果负责。 7.3验证中各部门的职责 7.3.1验证领导组职责 7.3.1.1制订验证总计划,负责全公司验证工作的管理。

7.3.1.2确定验证项目及验证项目负责人。 7.3.1.3负责验证方案的批准工作。 7.3.1.4负责验证资料及结果的审核工作。 7.3.1.5负责验证报告的批准工作。 7.3.2验证项目小组职责 7.3.2.1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工作。 7.3.2.2参与验证方案的讨论、确认工作。 7.3.2.3负责验证方案的实施。 7.3.2.4负责验证结果的分析、统计、报告工作。 7.3.2.5参与验证结果的评价工作。 7.3.3质量部职责 7.3.3.1负责公司验证日常管理工作。 7.3.3.2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核工作。 7.3.3.3负责验证过程中仪器、仪表、计量器具的校验工作。 7.3.3.4负责检验仪器及检验方法的验证。 7.3.3.5负责验证中各项检测工作,提供验证的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对验证过程中的各项检验工作负责。 7.3.3.6负责对验证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7.3.3.7负责验证资料和报告的审核工作。 7.3.3.8负责验证文件回收、归档管理工作。 8.合格标准: 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 0.5-2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 9.验证实施条件 9.1验证方案培训:在验证实施前,应对参与验证的人员进行验证方案以及与验证相关的文件进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掌握了验证的相关要求与知识。 9.2微生物限度检测室:检验所使用的检测室应经过HVAC系统确认,并符合要求。

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 staphlococcus)是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寄生在大多数人的皮肤上,常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细菌可侵入淋巴管及血液,引起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及严重的转移性感染如心内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肺炎、脑膜炎等。某些金葡菌可产生毒素,引起皮疹或多系统功能障碍,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腐生葡萄球菌是泌尿道感染的常见致病细菌。 【病原学】 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故名为葡萄球菌。已知葡萄球菌属有20余种,造成人群感染者有10多种,其中金葡菌、表葡菌及腐生性葡萄球菌(腐葡菌)为常见致病菌。此外溶血性葡萄球菌、糖发酵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等也可致病,但很少见。葡萄球菌可用噬菌体、血清、生化反应、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质粒指纹图谱等方法分型。大多数金葡菌可为噬菌体裂解,表葡菌对噬菌体不敏感,故噬菌体分型仅用于金葡菌。此种分型对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源、研究型别与感染种类及耐药性等有重要价值。金葡菌的致病性最强,主要因其产生多种毒素和酶有关。 【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金葡菌感染多为散发,但金葡菌和表葡菌均可在有大面积皮肤损伤病人居住区如烧伤病房、新生儿病房造成流行。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人群带菌情况相当普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皮肤粘膜和下段肠道正常菌群中的一部分,以表葡菌最常见。约70%以上的人鼻腔有金葡菌的短期存在,其中20%~30%的人需长时间才能清除。当局部皮肤屏障破坏时,金葡菌便能在皮肤上寄生并可繁殖。 2.传播途径主要途径是通过污染的手造成人间传播。金葡菌主要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包括口咽部、肠道、阴道粘膜裂隙)侵入人体;也可因吸入染菌尘埃而致病。 3.易感人群主要是有创口的外科病人、严重烧伤患者、新生儿、老年人、免疫缺陷者、血液病、恶性肿瘤及糖尿病患者,或患流感、麻疹伴肺部病变者。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发病机制】 葡萄球菌感染通常是由细菌的致病因子与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菌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及血清中特异和非特异因子能将其吞噬、杀灭,或将病菌局限于某区域内。随着局部细菌繁殖,感染部位出现炎症和组织化脓性坏死形成脓肿。 若宿主防御功能不能使感染局限化,葡萄球菌可进入血流引起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在抵抗葡萄球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凡有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损者易发生葡萄球菌感染。人体内置留异物如各种导管、起搏器、人造血管等均为感染诱因。 金葡菌产生的酶与致病关系密切,血浆凝固酶可阻碍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并有利于感染性血栓的形成;透明质酸酶可使感染扩散;溶脂酶有利于细菌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过氧化酶有保护细菌免受吞噬的作用。 金葡菌产生多种毒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溶血素有4种抗原型,除产生溶血外,尚可损伤血小板、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及局部组织坏死,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出现急性水样腹泻也与此毒素有关;杀白细胞素(亦称pv物质)能杀死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或破坏其功能,使细菌被吞噬后仍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肠毒素可引起呕吐和腹泻,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外毒素;表皮剥脱毒素可使皮肤表皮浅层分裂脱落产生大疱型天疱疮等症状;产热疹毒素产生猩红热样皮疹;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的产生有关。此外细菌的细胞结构与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磷壁酸和肽聚糖可通过激活补体,参与休克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蛋白a与igg的fc片段或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相连,具有抗吞噬作用;某些金葡菌有荚膜,可使金葡菌毒力增强,也能促使抗荚膜抗体的产生。 葡萄球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有助于细菌的播散。金葡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可能有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1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1.1 恒温培养箱:36℃±1℃。 1.2 冰箱:2℃~5℃。 1.3 恒温水浴箱:37℃~65℃。 1.4 天平:感量0.1g。 1.5 均质器。 1.6 振荡器。 1.7 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1.8 无菌锥形瓶:容量100ml、500ml。 1.9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1.10 注射器:0.5ml。 1.11 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2 培养基和试剂 2.1 Baird-Parker 琼脂平板:见附录中1。 2.2 脑心浸出液肉汤(BHI) :见附录中2。 2.3 兔血浆:见附录中3。 2.4 营养琼脂小斜面:见附录中4。 2.5 无菌生理盐水:见附录中5。 3 操作步骤 3.1 样品的稀释

3.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 称取25g样品置盛有225ml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 r/min~10000 r/min均质1min~2min,或置盛有225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3.1.2 液体样品 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3.1.3 用1ml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1ml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3.1.4 按3.1.3操作程序,制备10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一次1ml无菌吸管或吸头。 3.2 样品的接种 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匀液以0.3ml、0.3ml、0.4ml接种量分别加入三块Baird-Parker平板,然后用无菌L棒涂布整个平板,注意不要触及平板边缘。使用前,如Baird-Parker平板表面有水珠,可放在25℃~50℃的培养箱里干燥,直到平板表面的水珠消失。 3.3 培养 在通常情况下,涂布后,将平板静置10min,如样液不易吸收,可将平板放在培养箱36℃±1℃培养1h;等样品匀液吸收后翻转平皿,倒置于培养箱,36℃±1℃培养,45h~48h。

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7T17:27:37.7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喻增建[导读] SAU耐药率越来越高,MRSA检出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绵竹市人民医院四川绵竹 618200 【摘要】目的: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我院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获取的186株SAU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并应用K-B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痰液、尿液与血液标本检出数最多;科室分布以ICU、呼吸内科、肾内科与内分泌科最多。SAU不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也十分敏感。结论:SAU耐药率越来越高,MRSA检出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值得相关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临床分布;耐药性;分析[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SAU)infection in hospital. Methods: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186 strains of SAU were collected from our hospital,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was determined by K-B method. Results:sputum,urine and blood samples were detected at most a few;Department distribution to a maximum of ICU,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renal medicin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au not only sensitive to vancomycin,teicoplanin and linezolid,penicillins and aminoglycosides,quinolones and sulfonamides drugs is also very sensitive. Conclusion: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of SAU is higher and higher,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SA is increasing,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selection of clinical antibiotics. [Key words]Staphylococcus aureus;nosocomial infection;clinical distribution;drug resistance;analysis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医院感染致病菌中较严重的一种,随着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该致病菌的耐药性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也愈来愈高,且表现出高度耐药及多重耐药的特点,值得临床工作人员的重点关注[1]。本文对我院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获取的186株SAU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6月至2016年2月我院Icu、呼吸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感染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烧伤科、肿瘤科及胸外科这些科室的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86株SAU作出研究对象,将重复菌株剔除。标本由痰液、尿液、血液、外伤创面、脓液及术后引流液构成。186株SAU均给予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来分类统计SAU培养阳性患者的标本、病区、药敏试验结果等资料。其中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如下:细菌鉴定为细菌分离且纯化后,用ID 32 staph鉴定条来确证;药敏试验则应用K-B法,选择英国Oxoid公司药敏纸片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H培养基,并CLSI 2009 年版标准对结果进行判断;MRSA则使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当抑菌环直径不大于21mm时则判断为MRSA,质控菌株是由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结果 2.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本来源分布构成比 186株SAU中检出135株MRSA,MRSA检出率为72.58%;SAU与MRSA标本来源中以痰液、尿液与血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具体可见表1。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①培养基:7.5%NaCl肉汤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作) ②试剂:7.5%NaCl肉汤培养基,革兰氏染色,血琼脂平板,Baird-Parker琼脂平板,生理盐水,兔血浆(1:4), ③器材:温箱,显微镜,天平,均质器,载玻片,L型涂片棒,三角瓶,刻度吸管,平皿,试管及试管架,研磨,1ml注射器, ④实验动物:健康的小白鼠 2、方法 待检样品25g+225ml灭菌生理盐水 │ ┌─────┴─────┐ 直接计数法增菌培养方法 ↓↓ Baird-Parker琼脂平板7.5%NaCl肉汤培养基 ↓↓ 血平板血平板 └─────┰─────┘ ↓ ┌─────┰─────┰──────┐ ↓↓↓↓ 涂片染色镜溶血观察动物接种试验血浆凝固试验 └─────┴──┯──┴──────┘ ↓ 报告 1、样品的采集 称取25g火腿肠,切碎搅匀(用灭菌研钵研磨),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样品混悬液,混匀后作用20分钟,随机取10ml离心。 2、增菌及分离培养 ①增菌培养方法:吸取5ml上清液,接种于7.5%NaCl肉汤培养基内,置于(37±1℃)恒温箱中培养24h,划线接种入血平板,(37±1℃)恒温箱中培养24h。 ②直接计数方法:吸取上述悬液,进行10倍递增稀释,根据样品污染情况,选择不同浓度的

稀释液各1ml,分别加入3个Baird-Parker琼脂平板,每个平板的接种量分别为0.3ml、0.3ml、0.4ml。用灭菌L型涂布棒涂布整个平板,置于(37±1℃)恒温箱中培养24h。之后分别对3个平板上生长的周围有浑浊带的黑色菌落进行计数。转接入血平板,(37±1℃)恒温箱中培养24h。 3、涂片、染色与镜检 将纯培养的未知菌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 4、生化实验 ①触酶试验 在载玻片上滴1滴3%的过氧化氢,调取纯化的细菌放在过氧化氢中观察变化。30s内产生大量气泡者为阳性,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 ②血浆凝固酶试验 吸取1:4新鲜兔血浆0.5ml,放入小试管中,再加入培养24h的2①中的肉汤培养液0.5ml,摇荡均匀,放入(37±1℃)恒温箱中培养,每0.5h观察一次,观察6h,检查是否出现凝固。将试管倾斜或倒置时,呈现凝块状,可判定为阳性,同时以已知阳性葡糖球菌和阴性肉汤作为对照。 5、动物感染实验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2①中血琼脂板上纯化的菌落洗下后,以0.5ml/只腹腔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同时用灭菌生理盐水注射入另外的小白鼠体内,以做对照,分别在相同条件饲养,观察其症状。对感染试验出现症状或死亡的小白鼠进行剖检,并采集病料,进行分离。 二.结果与分析 1、培养特性及形态特征 ①培养特性 在37℃条件下,需氧与厌氧培养的血液营养琼脂平板均长出光滑、湿润、隆起,约1mm大小的金黄色菌落,并且有β溶血现象。 ②镜检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排列成葡萄串状,也有个别2个或3个球菌相连。根据菌落形态、镜检结果怀疑该菌为葡萄球菌。 2、菌落计数报告 将直接计数法试验中的3个平板中疑似黑色葡萄球菌的金黄色菌落数相加,乘以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数,除以5,在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克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 3、动物感染试验 只注生理盐水的小白鼠没有任何变化:接种分离菌的小白鼠在9h内死亡。将死亡的小白鼠剖检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和生化试验,得到与原分离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