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佛教宗派
佛学与哲学

佛学与哲学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及社会风俗均有相当影响,一度形成佛玄合流的景象,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佛学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即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也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宗教思想。
它的基本目的在于说明佛教观念的合理性和佛教生活的必要性。
哲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佛学神秘的宗教思维方式使佛学一传入中国,就使佛教与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哲学与佛学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哲学与佛学互相影响,相伴相生。
哲学与作为宗教之一的佛学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远离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于哲学与佛学处于意识形态的同一层面上,使其在相互作用中极易相互过渡,并且相互包含。
哲学和佛学都是世界观,佛教与哲学作为世界观,它们必然要提供关于宇宙的模式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
哲学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要求从直观的感性现象背后探讨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般性质和普遍规律,人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探讨各种问题及世界的终极问题。
佛教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命题也是非理性的,例如佛教的缘起论用因缘和合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把一切事物的现象看成一定关系和条件的产物,认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否认创世主的存在。
缘起说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教义,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而把宇宙观和佛教人生观直接联系起来。
佛教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它之所以能跨越历史、国度而流传,是因为佛教研究生老病死,根除生老病死的苦痛。
人类在发展阶段上,总是寻求向上的意欲,而这种本性总是与现实苦难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宗教来承担,佛教把生老病死归于自心,从精神方面来寻找出路,它强调调养和调节身心,采取修行的办法来缓和这种矛盾,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在变化,也繁衍出众多宗派、教旨、教风也出现了歧义,但根本宗旨仍然是释伽牟尼出家要解决的问题“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欲为一切事件求解脱,故出家修道。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正文:一、佛教的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道教与佛教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核心理念、教义体系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核心理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以追求道为核心目标。
他们认为人应该放弃私欲,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标。
二、佛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他在六世纪前后传授出世间的苦乐真相,提出了八正道的教义以及四圣谛观念。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真相,透过修行和慈悲心,追求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佛教注重度化众生和菩提心的培养,通过正定心态,超越生死循环,最终实现解脱。
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体系比较在教义体系方面,道教注重个体修行,讲究内丹、养生以及仙术等术法,强调自身的超越和实现。
佛教则注重群体教化,强调舍离和慈悲为怀,通过修行和禅定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道教与佛教都有自己的神仙世界观,认为存在诸如神仙、佛陀等超自然的存在。
然而,道教强调尊奉先天的神灵,佛教则追求禅定之后的涅槃。
四、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尊奉自然,提倡养生保健等实际生活方式,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道教也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佛教强调慈悲心和舍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
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
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
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佛教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此融合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佛教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思想、艺术、社会等多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
思想方面佛教对中国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性、痛苦性和空性等,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佛教所提出的涅槃概念,与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的神仙成仙不同,强调个体自我消亡、解脱生死之苦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人的解脱意识。
佛教中唯心主义的色即是空和空即是色,也影响了中国哲学的理解和认识方式。
此外,佛教还推崇戒律、修行等实践方法,这种实践精神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诸行无常”,教导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生命,注重即时的修持,这也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心存正念”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艺术方面佛教与中国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建筑方面,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期间,宫殿、佛塔、庙宇等建筑形式在都城建设中独具特色,融合了印度和中华文化的特点。
佛教雕塑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如大雁塔、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既表现了佛教信仰,又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书法、绘画中也不乏佛教主题的表现。
禅宗画家如南宋僧人释道信、南明僧人虚谷,精于用墨传达自己的禅境感悟,表现了诗意性、境意性与神秘性结合的文化价值。
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体现在了中国民间艺术中,例如说唱艺术莲花落,讲述的是佛教经典故事,反映了民间生活和信仰的各种方面。
社会方面佛教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诸如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佛教入华的历史为中印相互交流奠定了基础,这种交流也体现在了演化论和佛教的学识传承上。
佛教信仰的兴盛和发展对中国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和其他东亚国家文化的交流。
而就在文化领域,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同时,佛教本身也充当了文化之间的“中介人”,促进了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文化交融的加速。
佛理禅趣

神通广大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 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 叫做“神通力”。“神通广大”用 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比喻有强大的本领可以自由发 挥。赞美很好很强大。含贬义。
引火烧身
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 罗汉成佛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 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 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 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 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汉明 帝前后。一般说法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 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 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 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 (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 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 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 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1、佛性本有 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 凡和圣的区别在于是否悟到 它。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 不须向外索求。
2、无住生心 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 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 自然流转。
3、顿悟法门 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 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 和“顿悟”。“悟”就是“一 念相应,便成正觉”,“顿悟” 即“不由阶渐,顿时完成”。
天女散花
《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 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 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 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 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 不下坠。
www.xkb1.c
水涨船高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 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 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 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 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 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 高而增长提高。
佛教对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有何影响

佛教对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有何影响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中。
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
魏晋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
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对佛典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
宋明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近代的改良派也从佛教汲取养料批判理学,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其实就是禅宗。
佛教主张生前积德,为后世做准备,其实就是对心境的培养,和老子的道教本质差不多,都讲究超凡脱俗,其实当一个人真的能看破红尘,摒弃世间一切的时候,就是哲学家了,因为他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世界,如同你在看电影一样。
至于“禅”,它对人们的影响似乎局限于老年人,只有无可作为的他们才能淡定的打坐参禅。
不过这种心境正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的,人们需要静下心来,调整一下思绪,放松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有何问题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538~597)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
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
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理论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
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
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
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
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
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
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
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
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
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
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修行方式: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
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
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不定止观:或渐或顿,无固定法体达实相妙理。
即《六妙门》是。
圆顿止观:不从诸种法相著眼,而是直观诸法实相妙理。
即《摩诃止观》是。
华严宗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
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
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简介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严宗。
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
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
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
因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
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审祥往大唐,从贤首学华严,后至日本,住于大安寺。
日本始有华严宗。
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
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
依经立观,是为初祖。
继其道者,云华智严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
后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于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
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理论法界只是一心,此—心总该万有,名一真法界(绝对真实的真如)。
就其融摄万有而言,便成四种法界。
(一)事法界:—一差别事法各各分齐。
(二)理法界:无穷尽的事法都具同一体性。
(三)事理无碍法界:体性与差别的事法不相妨碍。
(四)事事无碍法界:诸法各自差别,各住自性而事事相望,各别缘成,一线通尽多缘,力用交涉,无碍自在,重重无尽,—一事法不坏本相而互相涉入无碍。
以事法界为体,建立三观:(一)以理法界立真空观:观诸法无性,当体即空。
(二)以事理无碍法界立事理无碍观:观理遗于事,事法无不是真理。
(三)以事事无碍法界立周遍含容观:真理遍在事相上,事相与真理无碍。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互为因果,互为依存。
在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中,华严宗是最强调圆融的一派。
圆融是它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处理一切问题的总原则,也是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华严宗认为,一切万法是佛智慧本体的作用或表现,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容摄、相互平等、没有矛盾冲突的和谐统一之中,共同构成现存世界。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
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
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净土宗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
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
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
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
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二代祖师。
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
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修持简述(念佛方法及抉择)善导大师把净土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
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像、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念佛为最重要。
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称念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佛),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称为实相念佛。
印光大师也指: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
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净土宗- 基本思想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
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
我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一般所谓净土,主要是指弥勒净土、弥陀净土。
弥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道安大师为最早,他着有《净土论》六卷,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大师,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
但自此以后,由于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弥陀信仰的兴隆,弥陀净土便成为诸佛净土的代表。
早期弘扬弥陀净土信仰的,以东晋慧远大师为最力,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大众共修念佛三昧,以期能往生见佛,是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也是我国净土的主流。
禅宗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分化六祖惠能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宗七派(或称五家七派),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
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五家七派“五家七派”,主要出于石头、洪州二宗。
沩仰、临济二宗出于洪州道一门下,曹洞、云门、法眼皆出于石头希迁门下:沩仰宗。
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栖隐寺(今江西宜春的太平兴国寺)。
临济宗。
百丈怀海门下黄蘗希运禅师住持黄蘗寺(在今江西宜丰县)初露端倪,临济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创立。
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986-1039) 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
黄龙派。
慧南创立。
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杨岐派。
方会创立,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上栗县)而得名。
后由大慧宗杲光大,传授话头禅法,大行于世。
曹洞宗。
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统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
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
后传于宏智正觉禅师,建立默照禅法。
云门宗。
文偃创立。
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
法眼宗。
文益创立。
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