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

合集下载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

浅谈江南丝竹中的琵琶艺术特征1. 引言1.1 琵琶在江南丝竹中的地位琵琶在江南丝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丝竹之魂”。

作为丝竹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琵琶在江南丝竹演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能够独奏,还可以与笛子、二胡等其他乐器搭配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江南地区,琵琶的声音常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柔和婉转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

琵琶在江南丝竹中也可以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既可以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气氛,也可以展现出深沉忧郁的情感。

由于其音色独特,演奏技巧精妙,琵琶在江南丝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这一音乐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琵琶的存在丰富了江南丝竹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和饱满。

琵琶在江南丝竹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这一音乐形式中的瑰宝。

1.2 琵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历史琵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琵琶是古代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琵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古代,琵琶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被称为"琵琶曲"。

最有名的古代琵琶曲之一是《长相思》,这首曲子传颂了古代爱情的壮美和哀婉。

而在唐代,琵琶更是成为了宫廷文人的最爱,有许多文人雅士都擅长弹奏琵琶,并以此为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曲目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琵琶演奏家们纷纷涌现,琵琶音乐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琵琶不仅在宫廷和雅间得到推崇,更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琵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历史悠久,地位重要,是中国音乐宝贵的遗产之一。

琵琶以其婉转动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风格,一直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音乐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琵琶的艺术特征一:音色柔和婉转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音色柔和婉转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弹拨乐之王”

“弹拨乐之王”

“弹拨乐之王”作者:张中菊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其深厚的底蕴养料滋养着各个领域文化的发展,无论在诗歌、曲艺、民族器乐等方面都如苍劲古树般枝繁叶茂。

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大量的外来艺术、音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姿。

那么一定要说的就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一部分是由外传入中国的。

比如说:二胡、扬琴、琵琶、唢呐等。

这些乐器至今仍然都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琵琶作为中外“联姻”的产物,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

较之其它的弹拨乐器,琵琶的魅力略胜一筹。

关键词:“弹拨乐之王”:琵琶琵琶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琵琶的声音既有古朴典雅、优雅动听,又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在民族乐器中具有无以伦比的地位。

在形制、乐曲、技法、表现力等方面上,发展的都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在唐代,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因为琵琶是可以任意转调的乐器。

它优美的长轮可以演奏悠扬的歌唱性旋律,丰富的和声可以作为节奏音型使用,醇厚的低音可以作为乐队中的低音伴奏。

充分地发挥乐器本身的这些优势,使它的演奏形式极为丰富,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

演奏技巧繁多,模仿古琴、柳琴、三弦、吉他、锣鼓等打击乐器惟妙惟肖,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从众性的乐器。

一、形制的优势琵琶体积小,又是抱弹,故而两手的配合更密切,指法更加的灵活。

其音域比较宽广适合演奏各个类型的的乐曲,表现力极其丰富,与其他的弹拨乐相比,琴、瑟、筝均为弹拨乐器,但它们体积较大,音域较低,适合演奏一些舒缓从容的乐曲。

较之柳琴、月琴等弹拨乐器,它们的形制娇小,发出的声音清脆尖锐,不适合演奏优雅抒情的曲目,大都演奏欢快愉悦的曲目。

那么琵琶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技法的丰富琵琶是我国民族器乐中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也在不断的发展。

从拨弹改为指弹,从横抱改为竖抱。

民族音乐欣赏之浅谈琵琶

民族音乐欣赏之浅谈琵琶

民族乐器琵琶的传承内容摘要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在上古至当代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光辉的音乐文化,几千年来各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奔流不息,但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感到软弱无力,岌岌可危,我们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改变这一现象,使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健康地发展,民族乐器是最能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而琵琶,作为一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除可以用作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之外,还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音乐的伴奏之中。

关键词:民族音乐,琵琶,传承,发展一、“民乐之王”琵琶中国,56个民族大融合,五千年的历史沉淀,13亿人口的大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这里绘画,诗词,小说,书法,音乐等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在百花齐放的时代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

56个民族在这个辽阔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尽管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他们的语言不同,他们的风俗不同,但是却共同构建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创造出丰。

富多彩又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1.1琵琶简介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我们所聆听到的是自然,是活力,是激情,是无限的魅力。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琵琶又称“批把”,拨弦类弦鸣乐器。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木制。

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据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在同时代的应劭《风俗通》中,则有:“以手批把,谓之琵琶”。

由此可知,琵琶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

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鼗”。

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琵琶演奏特点

琵琶演奏特点

琵琶演奏特点
1.音色优美:琵琶的音色清晰、温暖、饱满而富有弹性,通常被描述为非常柔美。

2.情感表现力强:琵琶可以表现出广泛的情感,包括忧郁、感伤、喜悦、豪放等
不同的情感。

3.技巧丰富:琵琶演奏的技巧既复杂又多样,包括滑音、颤音、泛音、弹跳、分
解、合按等。

滑音是将手指沿琵琶弦线轻轻滑动,从一个音符平滑地转移到另一个音符,其速度快慢和长度不同会影响演奏效果。

颤音则是演奏家迅速抖动手指在一个音符上创
造出“颤音”的效果。

泛音是唱出某音符的同时,以特定方式按琵琶上其他弦线玩成的音
调。

4.旋律性强:琵琶音乐以旋律为主,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以点的形式完成,
旋律性的表达尤为重要。

5.刚柔结合:琵琶音乐既包含了强烈的情绪,又包含了柔美的旋律,这两者相结
合,形成了琵琶音乐独特的魅力。

6.易于与其他乐器合奏:琵琶与多种中、西乐器都能合奏,其音域较宽,音色和
谐,是一种很有用的伴奏乐器。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被誉为“乐器之王”,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琵琶的起源、发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琵琶的起源琵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波斯(当今伊朗)地区。

公元4世纪时,波斯的琵琶传入中国。

最初,琵琶是以弦乐器的形式存在的,称为“筝”。

后来,随着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琵琶逐渐演变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形态。

二、琵琶的发展1. 唐朝时期在唐朝时期,琵琶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当时,琵琶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在宫廷音乐中,琵琶往往与其他乐器如箫、笛等合奏,表达出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富丽堂皇。

而在民间音乐中,琵琶则往往作为伴奏乐器,伴有着吟诗作赋和民间故事的演唱。

2. 宋朝时期到了宋朝时期,琵琶的发展进一步提升。

在这个时期,琵琶的音域得到了扩展,琵琶的琴颈上增加了两根弦,使得琵琶的音色更加丰满。

此外,琵琶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创新,琵琶家开始尝试使用指甲弹奏,使得琵琶的音乐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琵琶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琵琶成为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中的重要伴奏乐器。

琵琶家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琵琶的演奏技巧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琵琶也开始浮现在宫廷音乐中,成为贵族们娱乐的一种方式。

三、琵琶的演奏技巧琵琶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音色控制和演奏风格等方面。

1. 指法琵琶的指法非常独特,琵琶家使用手指和指甲进行演奏。

常见的指法包括按弦、滑音、颤音等。

不同的指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效,使琵琶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2. 音色控制琵琶的音色控制是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琵琶家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手法,控制琵琶的音色变化,使琵琶的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演奏风格琵琶的演奏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古典、民间、现代等不同风格。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方式。

琵琶家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琵琶音色特征

琵琶音色特征

琵琶音色特征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特征。

其音色柔和、清澈、丰满,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琵琶的结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效果等方面,对琵琶音色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琵琶结构1. 琵琶共有四根弦,分别为高音弦、中音弦、低音弦和超低音弦。

其中高音弦最细,超低音弦最粗。

2. 琵琶的共鸣箱呈半球形,由桐木或杉木制成。

共鸣箱内部装有谐振板和声筒等部件。

3. 琵琶的颈部上方设有头板,头板上装有调弦机。

调弦机可以调节每根弦的张力和音高。

4. 琵琶的指板上装有品位(品格),品位用来指示演奏者在指板上按下手指所在位置。

二、演奏技巧1. 指法: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指法包括泛指法、飞指法、滚指法等。

泛指法是用手掌或手背轻轻拨弦,产生柔和的音色;飞指法是用手指迅速滑动弦上,产生清晰的音色;滚指法是用手指连续按弦,产生流畅的音色。

2. 手法: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手法包括扫弦、击弦、拨弦等。

扫弦是用手掌或手背从高音向低音方向扫过所有的弦,产生柔和的音色;击弦是用手指或拇指轻敲琵琶面板,产生清脆响亮的音色;拨弦是用食指或中指从下向上拨动单根或多根琵琶弦,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色。

3. 呼吸:在演奏琵琶时,演奏者要注意呼吸与节奏的配合。

通过呼吸来调整演奏时的力度和速度,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三、演奏效果1. 柔和清澈:由于共鸣箱内部装有谐振板和声筒等部件,因此琵琶发出的声音柔和而清澈。

尤其在演奏悠扬动听的曲目时更能体现这种效果。

2. 穿透力强:琵琶的音色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够轻松地穿透其他乐器的声音,使整个演奏更加饱满。

3. 表现力强:琵琶演奏中常用的泛指法、飞指法、滚指法等技巧,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

同时,演奏者通过手法和呼吸等技巧来调整演奏时的力度和速度,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四、总结综上所述,琵琶具有柔和清澈、穿透力强、表现力强等特点。

在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手法和呼吸的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同时,在听琵琶时也要注意欣赏其独特的音色特征。

琵琶蕴含的中华文化

琵琶蕴含的中华文化

琵琶蕴含的中华文化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琵琶蕴含的中华文化详细阐述:1、传统音乐文化:琵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能够演奏出悠扬宛转的音乐。

琵琶音乐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旋律美。

2、历史文化:琵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类似琵琶的乐器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状,并且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琵琶常常被用作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象征,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

3、艺术文化:琵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中国艺术文化。

在琵琶的演奏中,不仅注重技巧的运用,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琵琶曲目的演奏和创作,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

4、社会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琵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音乐厅、舞台上的表演乐器,也是民间娱乐、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在民间,人们常常通过琵琶演奏来表达喜怒哀乐,增进友谊,促进社会交流。

5、教育文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琵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学习琵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更需要学生理解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因此,学习琵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6、跨文化艺术交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琵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它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乐器,通过与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仅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也能够增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7、琵琶与现代音乐融合:在现代社会中,琵琶还在不断创新发展,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产生出更多元化的音乐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形式,也使得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琵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琵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包括传统音乐、历史、艺术、社会文化,又涵盖教育、跨文化交流以及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等方面。

琵琶一曲寄深情——浅谈琵琶演奏的三个要素

琵琶一曲寄深情——浅谈琵琶演奏的三个要素

沿着丝绸之路,经过新疆 、甘肃进入 了中原 地区 。秦汉时期,音乐盛行 ,宫廷和 民间都
有很多的 民族乐器 , 琵琶被尊为“ 民乐之王 ” 、 “ 弹拨乐器之王”。为了区别 ,人们把这种 从西域传来的琵琶叫做 “ 胡琵琶 ”。唐代 以 后 ,琵 琶 一 词 才 成 了专用 词 ,专 门称 呼 一 种 乐器 。琵琶具有鲜明的音质特色 ,奏 出的声 音清脆犀利 ,弹拨 的音域 宽广 ,音色优美 , 悦耳动听 ,表现 力极为丰 富。同样 ,琵琶演 奏 的技巧复杂,难度较大 ,对演奏者的要求 也不一般 。 琵 琶演 奏 者要 有 很 好 的 音 乐素 养和 理论基础 。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和娴 熟的指 法 技巧。琵琶演奏中有多种技 巧,大致可归纳 为:弹挑、轮指、汇组指法三大系列 。 “ 弹、 挑 ”是琵琶演奏右手指法 中最基础 、最重要 的指法 。还有许多指法如:夹 、弹 、滚 、分 、 勾 、抹 、剔 、飞等 ,这些技巧均 由 “ 弹、挑 ” 指法演变而成 。轮指是琵琶演奏 中技巧最基 本、 最 富有特色 的一种演奏指法, 顾名思义 , 就是在琵琶演奏时右手指端轮流有序地弹拨 丝弦 ,在快节奏的弹拨中表现紧 张急促 的音 乐状态 。 二、 琵琶演奏要掌握 “ 文曲、武曲”两


大要素。琵琶演奏 曲目十分广泛 ,主要是文 曲武 曲之分 。文 曲特色分 明,风格迥异,极 具 民族音乐特色 ,且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 基础 ,脍炙人 口,深 受欢迎 。文 曲的作品主 要有 : 《 塞上 曲》 ( 是 一首流传很广的传 统 琵 琶大套文 曲,乐 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 的思念 ,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 《 浔江夜 月》、 《 瀛州古调》、 《 汉宫秋月》等等 。 武 曲主要作品有 《 霸王卸 甲》 和《 十面埋伏 》 。 《 霸王卸 甲》是一首传统 的大套武 曲,是与 《 十面埋伏》齐名、流传广泛 、影响深远 的 大套武 曲。这首 曲子取材 于 《 十面埋伏》, 也是描写楚汉相争、 垓 下大 战为内容的 曲子, 也 是采用章回式的结构 ,但是 ,两个套 曲的 立意完全不 同。 《 霸王 卸甲》表现的是项羽 在大战之前紧张的准备 ,排兵布阵 ,两军对 垒 ,激烈厮杀的壮烈场 面,最后 以项羽失败 为结局 。这首激 昂壮烈的武 曲着重渲染了西 楚 霸王 的英雄悲剧 ,对 这个 曾经力拔 山兮气 盖世 的历 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赞颂 。这套武 曲形象地演绎 了那场波 澜壮 阔的战争画面, 让人们 闻曲犹如身临其境。 《 十面埋伏》是 描 写刘邦布下天罗地网,围攻项羽 ,为动摇 项羽 阵营 ,四处吟唱楚歌,涣散军心 ,刘邦 掌握 主动 ,稳操胜券,所以,乐曲表现得激 越 高昂,气势磅礴 。 《 十面埋伏 》是我 国传 统 乐 曲作 品中大型琵琶武 曲的代表作 。 三、 演奏琵琶者要有 文学修养。这一点 不可或缺, 也就是琵琶演奏者要瞳得诗词典故, 要有诗 睛画意,这样,在琵琶演奏中才能表现 完美以至达到美轮美奂的最佳境界。唐代著名 诗人 自居易在 《 琵琶行》中就 曾有 “ 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广为流传的佳旬来形容琵琶 演奏者的情感状态 。又如 “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 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 不得志”,这几句细致入微地把琵琶演奏者的 场面、状态、思绪、心境淋漓尽致地描绘 出来, 让人触景生隋,如临其境。 责任编辑 姜艺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琵琶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无数的文化瑰宝渊源流传,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储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美称的琵琶,更是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瑰宝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琵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现力强且丰富繁多。

由于许多优秀传统乐曲的积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便成了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

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气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关键词:琵琶起源功能中和之美《琵琶语》(一)琵琶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琵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

到了唐代,琵琶已成为一件主要的民族乐器。

唐代诗人白居易、顾况、元稹等,都有专门歌咏琵琶的诗篇。

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篇歌咏琵琶的著名诗篇。

到明代,琵琶更加普及,著名剧作家高明写出剧作《琵琶记》。

明末清初,在《四照堂·汤琵琶传》中记载了当时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的高超技艺:“……使闻者始而备,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到了近代,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琵琶的演奏艺术进一步发展,更趋完善。

(二)琵琶的功能琵琶的音域宽广,高音清脆明亮,最高几个音发音比较纤细。

中音圆润饱满,柔和甜美。

低音浑厚深沉。

琵琶既可演奏抒情婉转,犹如高山流水的乐章;又可表现激昂奋进、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这是任何民族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其功能如下:1、担当独奏乐器。

琵琶的表现力十分丰富,演奏技巧十分复杂,十指全都派上用场,在演奏上可分左、右手两大类。

左手五指按弦,可快速换把,演奏各种速度的乐曲,并可演奏泛音、打音、揉弦、推拉弦、绞弦等;右手扫、弹、挑、滚、分挑、轮指(又分五指轮、四指轮、扣轮)等,两手分工明确。

可以说它犹如十指弹钢琴,各部协调运作,十分讲究。

所以它是一件难得的、完全称职的独奏乐器。

古往今来,无数演奏家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琵琶独奏曲。

从《十面埋伏》、《霸王别姬》对古战场刀光剑影的描写,到《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对月夜温馨的描写;从《塞上曲》哀怨缠绵的倾诉,到《阳春白雪》春回大地的景象;从《飞花点翠》清高纯洁的意境,到《大浪淘沙》对黑暗社会的控诉,琵琶都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民族风格赢得了“天下第一弹”的美誉。

中央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创作和演奏的乐曲《草原小姊妹》,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草原小姊妹,顶风冒雪,不惧艰辛抢救羊群的英雄事迹。

在演奏技巧上,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

特别是换了钢丝弦后(过去琵琶使用的是丝弦),音色更加明亮、清脆。

2、担当主旋律和伴奏部分。

琵琶的音色属颗粒状,在音色上有别于其他乐器,又由于它是四弦乐器,可演奏和弦,所以作曲家常用它担当主旋律和内声部的伴奏部分。

在乐曲中琵琶既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群奏的形式出现。

例如,龚耀年创作的歌曲《心中的明珠》引子的主旋律就是由琵琶和长笛担当的。

而由于琵琶的演奏技巧十分复杂,扫弦、弹、挑、轮指的速度在群奏时很难掌握一致,这样很容易造成杂乱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乐谱上要注明符号,标明速度。

二是演奏员要加强集体练习,力求和谐同步。

民乐《瑶族舞曲》、《紫竹调》、《夜深沉》等大量民乐曲都使用琵琶担当主旋律和伴奏,可以说应用十分广泛。

3、在戏曲和曲艺伴奏中担当主要乐器。

在戏曲和曲艺伴奏中,琵琶经常担当主奏乐器,如福建的竹马戏、黑龙江的龙江戏、山东的吕剧、评剧、浙江的姚剧、海南的雷剧、豫剧、锡剧、淮剧等等。

琵琶和板胡或唢呐、雷胡、二胡、三弦等构成三大件、四大件、五大件。

可见琵琶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京剧中,琵琶加入了管弦乐队,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它经常和京胡、月琴、二胡组成四大件,托腔保调,演奏主旋律;又在乐曲中担当伴奏和独奏,烘托和渲染情绪。

现在京剧乐队已普遍使用琵琶,无论大型乐队或小型乐队都离不开它。

在曲艺节目中,琵琶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江浙一带的评弹,琵琶就是主奏乐器。

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山东琴书、京东大鼓、东北大鼓等等,也都使用了琵琶,而且占据重要位置。

(三)琵琶中的中和之美。

1、中和思想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尚书》中曾记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以和为美,以和为贵,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及发展。

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谐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

在二级撞击中不能回归到‘中和’状态而走偏走斜,这是非常可惜的。

”他主张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向(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

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

但同时他也认为:“以忠君顺王为归属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创作中应修正缺乏个性的‘完美’,无疑对艺术是一种抹杀。

”“‘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避免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

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别立新宗,抗争求存。

2、美的享受是“中和之本”音乐演奏如果要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

琵琶乐曲创作中的“美”也是数不胜数,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大气之美,《霸王卸甲》中的悲壮之美,《塞上曲》的柔韧之美,《天鹅》的高雅之美,《童年》的无忧之美,《天池》的田园之美,《大浪淘沙》中的凄凉之美等。

正是由于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日常的长轮练习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轮指方法,之后我们可以想象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五颗相同的珍珠,而轮指就是把五颗相同珍珠连成一条平滑曲线的过程,其中“珍珠”表示每根手指发出的声音要圆润饱满强调颗粒性,而“平滑曲线”则代表轮指的连贯性。

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我们就会从心理上追求发音流动、线性的美感,逐步加强其均匀度、颗粒性、连续性等局部技术的深化联系,达到声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点线结合,寓于其中。

同时也摆脱了技术训练的艰难性和枯燥性。

然而,技术训练最根本是为了在乐曲中的运用,比如《春雨》第二段的轮指处理,为表现出音乐抒情、柔美、线性的特点,要求采用自然流畅、声音通透、圆润的轮指。

这时可以采用技、气、情同步思考,当音乐感觉获得后,再控制轮指,避免单纯强调技巧,结合音乐的歌唱性,从而把乐曲更好的表现出来。

(四)美的展现——林海《琵琶语》《琵琶语》出自林海2003年的专辑《琵琵相》,林海和朋友在江南水乡茶馆中听评弹,被琵琶的单色打动,想将平时听惯的“武戏”成分较重的琵琶曲,以一种更动人的“文曲”表现出来,于是有了《琵琶相》。

在创作时,林海根据演奏者蒋彦弹奏琵琶可能发出的各种音色,运用古典音乐、爵士乐、纯音乐的作曲、编曲手法,将钢琴、吉它、贝司鼓、弦乐等西洋乐器,混合笛子、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乐器,加上民族唱腔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为传统的琵琶赋予了不一样的音韵。

林海创作的《琵琶语》是一幅唯美的音乐画卷,蕴含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

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琵琶所独有的“泣泣私语诉衷肠”特点,让感情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沉醉在音乐意境里。

其间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

曲子中间那一段钢琴突然变成主奏,琵琶变成伴奏,令人感到新奇、精彩。

配上一段有如天籁般吟唱的女声,在琵琶声泣泣的背景下,将琵琶欲表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

曲尾再度重复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琴声过后,私语的夜幕就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降下,音乐画卷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结局。

(五)结束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拥有民族乐器之“王”的琵琶,流传至此已经两千多年。

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的不断制作,和完善琵琶曲,使其音响富有金石之声,铿锵美妙。

让琵琶的音色源远流长……参考文献:[1]《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文集》李光华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 《琵琶记》高明著李方民改编陕西人民出版社[3]《琵琶演奏基础教程》吴玉霞编著安徽文艺出版社[4]《民族音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所编撰音乐出版社1964.3[5]《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八辑》(琵琶专辑)中国音乐研究所所编撰音乐出版社1957.9[6]《中国古代史料辑要》(第一辑)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撰中华书局1962.11[7]《怎样弹琵琶》凌飞云、周润华论著音乐出版社1958.6[8]《琵琶手册》庄永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9]《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1980重版[10]《琵琶演奏法》林石城编音乐出版社1959.8评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