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教案4

《弘扬民族精神》教案4
《弘扬民族精神》教案4

《弘扬民族精神》教案

—培育民族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铭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懂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重要性。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难点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入场式中林浩和姚明一同出场的视频,设问我国奥运会代表团旗手旁边的小孩是谁?为什么他可以出现在这样的重要场合中,并且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迎?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对于林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引导他们谈谈对于林浩感人事迹的看法,使他们感受到在一个9岁孩子身上所体现的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

1、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那么这种精神一旦形成是不是就会永恒不变了呢?

教师总结:民族精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弘扬、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一种民族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化的认知与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人民以无所谓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历史之源于时代之流的统一。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得到了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族精神又增添了哪些新的因素呢?教师引导学生看书: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不断增强,以人为本、扶贫济弱、公平共享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知难而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不懈奋斗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些精神品质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传统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关于这些新的因素,有许多学生们感同身受的鲜活材料。

3、我们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上一站所讲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特别是大灾大难、大是大非面前,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教师应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加以说明,列举具体事例来体现此观点。汶川大地震,举国关注,可歌可泣的事迹比比皆是使学生认识到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很幸运,我们没有遭遇无情的战争,没有遭遇无情的天灾,但是,作为青少年,我们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有必要有责任弘扬民族精神。

三、课堂小结。

青少年应该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苦奋斗的历史,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应该和自己的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高中英语必修4 unit1 说课教案

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1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说课教案 李春莲Unit 2 Women of achievement ABCDEFGHIJKLMNOPQRST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Teaching procedures Teaching reflection 1.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1)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text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women of great achievements. This perio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arning of this unit. It will help the Ss get to know more great women in world and how to describe people.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m to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2).Teaching aims To get the Ss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Jane ’s research and his achievements. Knowledge aim :Ability aim :To develop the Ss ’reading ability and reading skills 。Emotional aim :To learn Jane Goodall ’s bravery and perseverance in achieving his goals. To reinforce the sens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1.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3).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Important points: Get the Ss to know more about Jane ’s research and his achievements.Difficult points:Enable the Ss learn to describe a person by using some key words and phrases. 1.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

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人教版必修4Unit1WomenofachievementWriting写作教学课例教案

写作教学课例教案 课题:人教版必修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Writing 课型:写作课 设计者:河北省邯郸市第二中学宋XX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1.单元主题:本单元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主要是围绕成功女性这一主题展开,其中重点介绍了Jane Goodall和Lin Qiaozhi 两位伟大成功女性。学习本单元有助于提高对妇女社会角色的认识,了解成功女性的奋斗经历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尤其是女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和自信心。可以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无论男女,只要对他人有无私的爱心,对事业有坚定的信心,并不懈地为之倾注心血,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2.课堂内容:本节课是Writing写作课。是本单元的第5课时。在学习了Jane Goodall和Lin Qiaozhi两位伟大女性后,在对人物介绍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逐步完成人物描写写作课。 3.内容分派:Lead-in运用Using language--- reading (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林巧稚这个人物作为导入对象,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词汇到简短英语短句最后总结从哪几方面进行人物描写。 人物介绍描写从背景、外貌、性格、成就、兴趣爱好、教育背景等几方面评价人物。每环节分设任务让学生结组或者自由讨论完成。实战演练部分呈现完整范文,师生共同分析文章总结介绍人物的文章怎么完成。作业以学生熟悉的教师为题材进行课后练习。 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使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1.演示法:把相关林巧稚的图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人物背 景知识的把握,并从旧知识中获得启迪,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和小组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我教《十八岁和其他》(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教《十八岁和其他》(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情 感体验,阐发对文体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人生的体悟。 2、学生能够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父辈对渐渐长大成人的子女的一份特殊的爱。 (这时候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儿时他们给子的爱已经发生了变化。儿时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是体现在保护、照顾上,是 一种疼爱;而文章中的父亲对子女的爱已发生了变化,由于 子女渐渐长大了,成人了,父母更希望与子女能成为朋友, 成为知己,双方地位更加平等,更多的是彼此的理解与同情,是一种关爱。) 2、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发生矛盾的原因、如何处理) 3、读书的苦与乐。(父母读书的态度以及对子女“读书苦”这种现象的态度) 4、对青春的礼赞。(十八岁青春的礼赞,一是对失去青 春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希望十八岁的儿女能珍惜青春时光, 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的时曾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是朱自清先生写给父亲的一篇散文,文章中充满了儿子对过去不能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的一种悔意,还表达了对远方父亲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在长子十八岁生日之际,写给儿子的一份信。这便是杨子先生的《十八岁和其他》。(板书课题和作者)介绍作者:《十八岁和其他》的作者--杨子,原名杨选堂,曾经担任过多家著名报纸的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太阳》等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等。 早自习的时候,我已经请同学们朗读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文章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知道作者运用小标题这样的方式,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那么下面再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浏览文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触最多、最深的是哪一个部分,哪些话? 下面就是对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十八岁 在这个部分里,我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面对孩子已经十八岁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1 2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3 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4 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课型:新授课 6 课时:1课时 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8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9 于”关系; 10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11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2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13 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14 2.过程与方法 15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16 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17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18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9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20 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21 教学过程: 22 一、引入课题 23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24 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25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26 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27 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28 阅读课本P 2-P 3 内容 29 二、新课教学 30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31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32 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33 总体。 34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35 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36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37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四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 Section Ⅰ Warming up, Extensive reading, Comprehending Teaching aim: 1.Have s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Let s know the achievement of Jane Goodall. 3.Improve s reading ability. 4.Have 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hard-working. Teaching key point: 1.Have s know about the new words. 2.Improve 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difficulty: Improve s extensive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step: step 1: learn new words. A: learn about the key words. 1. n. achievement v. achieve 2.lead a...life lead to(介)导致

Eg: I am leading a happy life./ He has led a rich life since he came to China. 3.intend: intend to do sth. Eg: I intended to date you. behave vi. vt. 举动,表现behave oneself 规矩点,行为得体 4.crowd in; inspire; come across; look down upon/look up on;observe; by chance=by accident; campaign; shade B: practice Match the words and the explanation. 1.by chance a. a series of planned activities 2.campaign b. to watch carefully; to obey 3.move off c. by accident 4.observe d. to plan ; to mean 5.intend e. to start; to set out 6.behave f. to admire someone 7.crowd g. sth. important that you succeed in doing 8.inspire h. to encourage someone.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 杨子,本名杨选堂,1921年生,广东省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 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著有散文《精神的裸体》《回首拥抱那人》《被宠爱的感觉》《男人的诞生》《春孕》《水柳的诱惑》《感情的花季》《昼夜记》《香囊》《相亲》《杂花生树》《惊喜》《描梦记》;小说《变色的太阳》(曾拍成电影)《欲神》《魔象》《浸酒的花朵》;经济论文集《经济理论活用》《经济理论的落实》《经济小品》。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走进文本 (一)文面把握 1、重点词语 沉湎(miǎn):沉溺。 溺(nì)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抹煞: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怪癖(pì):古怪的癖好。 摭(zhí)拾:拾,捡。 涉(sha)猎:粗略地阅读。 翱(áo)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枝桠(yā):枝杈。 2、把握文意 十八岁:这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的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和理解在文字里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夹杂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word档)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 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 15 日 8 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2-P3 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 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70页)——————————————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 ——————————————第 2 页(共70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英语必修四 Unit1 Reading for writing 教案-新版

Unit1 Reading for Writing 教学设计 1. Teaching Analysis 教情分析 1.1 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 In and after this period,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1.1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describing a person 1.1.2 use and apply the useful sentences patterns and words in the writing: it seemed that...; Suddenly it hit me ...; it is ...that...;etc. 1.1.3 extend what has been learned to the class to writing. 1.1.4 show respect for the women role model and learn from them 1.1.5 learn to cooperate in a group and self-correction. 1.1.6 practice some reading skills: prediction, canning, summarizing 1.2 Important & difficult teaching points-教学重难点 1.2.1 Important teaching points-教学重点 Guide the Ss to write with the useful language and correct structure in the passage 1.2.2 Difficult teaching points-教学难点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vocabulary to describe a successful woman in an organized way 2. Student analysis学情分析 2.1 Fundamental state基本情况 在学习过本单元重点词汇,相关语法以及第一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杰出女性”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积累了相关的语言知识。本次阅读围绕林巧稚的生平为主线,主要探讨了其成就和成功的原因,这也切合了写作的要点,能够为学生写作提供类似语言和相似结构。同时文章从一位高中生角度来进行书写,对学生起了比较正面的引导。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时,能有比较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学习兴趣较浓,学习动力也充足。 2.2 Knowledge reserve知识储备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出现在文中的宾语从句,主语从句等名词性从句。在词汇方面,描述人的性格品质的一些形容词和本单元一些重点词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x-< 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73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 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如A={2,4,8,16},则4∈A ,8∈A ,32?A.(请学生填充)。 (2) 互异性: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 如:方程(x-2)(x-1)2 =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 1,1,-2 }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III )课堂练习 (IV )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 窦娥冤 关汉卿教案(1)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一语文教案2.4《十八岁和其他》(苏教必修1)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 杨子,本名杨选堂,1921年生,广东省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 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著有散文《精神的裸体》《回首拥抱那人》《被宠爱的感觉》《男人的诞生》《春孕》《水柳的诱惑》《感情的花季》《昼夜记》 《香囊》《相亲》《杂花生树》《惊喜》《描梦记》;小说《变色的太阳》(曾拍成电影)《欲神》《魔象》《浸酒的花朵》;经济论文集《经济理论活用》《经济理论的落实》《经济小品》。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