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籽主要含有多酚类物质

葡萄籽主要含有多酚类物质
葡萄籽主要含有多酚类物质

葡萄籽主要含有多酚类物质(GPS),包括儿茶素类和原花青素类。

其中儿茶素类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是葡萄籽中主要的单聚体,也是原花青素寡聚体和多聚体的构成单位,在植物体内经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复杂的聚合物,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其抗氧化功效是维生素C的20倍、维生素E的50倍;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抗辐射、抗肿瘤、抗衰老、治疗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功能、预防神经退行性改变等作用。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

1仪器与试药

RE52CS型旋转蒸发仪;B一220型恒温水浴锅(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先科分光仪器有限公司);BSI.IOS型电子分析天平(北京市赛多利斯仪器系列有限公司);G16型医用高速离心机(安新白洋离心厂)。儿茶素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877—201102);葡萄籽,香草醛、甲醇、浓盐酸(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取105℃干燥至恒重的儿茶素对照品,精密称定20.18mg,置50mL量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即得。

2.1.2 供试品溶液

称取葡萄籽粗粉1.0294g,置100mL圆底烧瓶中,加60%乙醇溶液

50mL,水浴回流提取2次,每次30min,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水相转移至100mL量瓶中,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定容。取上

述溶液4mL,离心30min(16 000r/min),取上清液,备用。2.1.3 吸收波长的选择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

试品溶液各0.5mL,置lOmL比色管中(避光),加入

3.0mL 4%香草醛甲醇溶液和mL浓盐酸,混匀,室

温放置显色15min。以纯水为空白,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结果显示,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500nm,

溶液均在500nm处有最大吸收峰,确定吸收波长为500mm

2.1.4儿茶素标准曲线的制备分别精密移取对照

品储备液1.0mL、3.0mL、4.0mL、5.0mL、7.0mL、

8.OmL,置lOmL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分别

移取上述不同浓度对照品溶液各0.5mL,置10mL比

色管中(避光),加入3.OmL 4%香草醛甲醇溶液和

1.5mL浓盐酸,混匀,室温放置显色15min。以纯水为

空白,照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在500nm处测定吸

光度(A)。以儿茶素浓度(X)为横坐标,吸光度(Y)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1.773X+

0.000 1,r=0.999 8。结果显示,儿茶素对照品在

0.038 1—0.304 8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不同提取条件对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2.1 乙醇浓度对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准确称取

葡萄籽粗粉5份,分别置于100mL圆底烧瓶中,依次

加入8BV 20%、40%、60%、80%、95%的乙醇溶液,回

流提取2次,每次30min,滤过,合并滤液,滤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水相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摇匀,备用。精密量取2.0mL样品溶液,置10mL量瓶中,加蒸馏水

稀释至刻度,摇匀,得各乙醇浓度项下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4mL,离心30min(16 000r/min),吸取上清液0.5mL,置10mL比色管中(避光),照儿茶素标准曲

线制备项下的方法,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计算多酚得率。结果显示,40%、60%乙醇多酚得率较高,2.2.2溶剂倍量对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考察6BV、

8BV、10BV、12BV及14BV溶剂倍量对多酚提取效果

的影响,其余操作同2.2.1。结果显示,IOBV乙醇较

为适宜

2.2.3提取时间对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考察提取

时间30、60、90、120、150rain对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5h多酚得率可达90%以上

葡萄多酚抗氧化word版

葡萄多酚抗氧化 摘要:葡萄多酚类物质是葡萄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 葡萄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是一种很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剂, 其抗氧化性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很多应用。就葡萄多酚的主要成分及其抗氧化机制,提取方法和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字:多酚;机制;提取;抗氧化

Abstract:Grape polyphenols are import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grape.The grape polyphenol with strong antioxidant activity is a good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hibitors. Its antioxidant activity has many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health care products,food,cosmetics,etc.In this paper, the main ingredient of grape polyphenol,their antioxidant mechanism,the extraction of grape polyphenols and antioxidant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polyphenols;mechanism;extraction;antioxidant

葡萄作为一种常见水果,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特别是黄酮型多酚类,其功效引起了世人的注目。葡萄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是一种很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剂, 其抗氧化性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很多应用(李焱,2013)。 1.葡萄多酚及其抗氧化机制 葡萄中含有大量以多酚类为主的酚类化合物,其含量会随葡萄品种、栽培方法、场所以及气候等的不同而异。红葡萄的酚含量平均为5631mg/kg,比白葡萄的酚含量要高得多。大部分的酚存在于果皮和种子、红葡萄比例为33%和63%,而白葡萄中为23%和71%,果汁中存在大约为2%~5%左右。 葡萄果皮中的多酚主要为花色素类、黄酮以及白藜芦醇等,种子中主要为儿茶素类、槲皮苷、黄花青素、单宁等,而果汁中除了花色素外几乎不含有其他黄酮类,主要为一些非黄酮类型的酚酸类物质(唐传核等,2000)。 目前,葡萄中较重要的多酚类为黄酮型多酚类,包括儿茶素、黄酮单宁、黄酮醇、黄烷醇、查耳酮以及花色苷等。 1.1花色苷 花色苷配基或花色素(anthocyanidin)为苯并吡洋的衍生物,具有阳离子的性质。一般酿酒葡萄的花色苷含量为500~1000mg/kg,主要为花葵素、花青素、芍药素、花翠素、矮牵牛素、锦葵色素。花青素通常不太稳定,于是葡萄中主要以它的花色素的3,5或3,7号碳的羟基上。糖增加了花色素的化学稳定性和水溶性。花色苷分子上的葡萄糖残基还可进一步与乙醇、香豆酸和咖啡酸结合成酰化花色苷。花色苷具有抗氧化以及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花青素属于酚类化合物中的类黄酮。基本结构包含两个苯环,并由一个三碳单位连结(C6-C3-C6)。花青素因其所带羟基数(-OH)、甲基化(methylation)、醣基化(glycosylation)数目、糖种类和连接位置等因素而呈现不同颜色。花色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基团是分子中的酚羟基。由下表可知花色苷的结构中有多个酚羟基,是羟基供体,同时也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它不仅能和蛋白质结合防止过氧化,而且还能提供质子,有效清除脂类自由基,切断脂类氧化的链式反应,起到防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女人吃葡萄籽的副作用

女人吃葡萄籽的副作用 现在大家的保养意识开始变得越来越高,葡萄走进我们的生活,而葡萄籽更是比葡萄更受欢迎,葡萄籽中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还能延缓衰老,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同时葡萄籽中富含有丰富的自由基,可以对身体的表面进行清理,还能保护器官,那么葡萄籽有副作用吗? 女人吃葡萄籽的副作用 随着保养意识的逐渐提高,葡萄籽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女性朋友想要延缓衰老就不得不提抗氧化的问题,说起抗氧化,就必须要说自由基了,葡萄籽是清除自由基最好的物质,但是葡萄籽也不能随便吃,吃错了适得其反哦! 葡萄籽中含有多酚类、油脂类、挥发成分和一些其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我们通常吃的葡萄籽胶囊是提取了它其中的有效成分,一些多酚类物质,原花青素等。原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抗氧化物质,并且又是从天然的植物中提取,所以用于人体的抗氧化的作用非常受欢迎。 很多人知道葡萄籽好,也很清除它的抗氧化作用,所以会选择在吃葡萄的时候将籽嚼碎了一起吃下去,以为这样就可以吸收到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其实这样的不对的,直接嚼葡萄籽是无法吸收的,另外葡萄籽中还含有单宁等物质,嚼起来很涩,除了口感差之外还会刺激肠胃,引发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此外,直接吃葡萄籽即使能被吸收了,量也非常少,打个比方,如果我们

要获得50mg的原花青素,起码要吃掉六公克的葡萄籽。 葡萄籽可不能随便吃哦,想获得原花青素这样的抗氧化物质的话,直接选择葡萄籽胶囊就可以了。市面上有很好的提炼出来的原花青素,比如体恒健葡萄籽维E软胶囊,不仅含有原花青素还添加了维生素E,两种成分双重抗氧化,而且适合国人体质,是非常好的选择,通过国家GMp认证,并且价格不贵,相比嚼葡萄籽,这个更划算呢。

4种植物多酚对生物大分子的保护作用

第41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1No.1 2007年3月 J OU RNAL OF HUAZHON G NORMAL UNIV ERSIT Y (Nat.Sci.) Mar.2007 收稿日期:200621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4034);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3Email :nwnum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87607.html,.   文章编号:100021190(2007)01201172034种植物多酚对生物大分子的保护作用 刘国安3,杨庆明,杨 红,丁 兰,候国鹏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为了研究多酚类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MDA 测定、SDS 2 PA GE 、琼脂糖电泳,检测了4种多酚对由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降解、DNA 断裂 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在抑制脂质过氧化中作用最突出,在保护蛋白质氧化降解中香草醛作用最强;芦丁在保护DNA 的氧化性损伤中最有效.说明4种化合物在不同的抗氧化体系中有不同的活性. 关键词:植物多酚;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DNA 损伤;抗氧化作用中图分类号:R963 文献标识码:A 自由基是人体中的正常代谢产物,如果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过少,过量的自由基就会攻击生物大分子,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因此,自由基是人类衰老和许多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等的重要诱因[1].寻找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而无毒副作用的抗氧化剂,预防和减轻上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实验用丙二醛(MDA )测定、蛋白质凝胶电泳、DNA 电泳技术,测定了槲皮素、芦丁、香草醛、姜黄素对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和DNA 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保护作用进 行了比较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抗氧化机理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 槲皮素、姜黄素、AA P H (2,22偶氮二(2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B H T (2,62二叔丁基对甲基苯 酚)、琼脂糖、溴化乙锭均购自Sigma ,芦丁为西安惠丰生物工程公司产品,牛血清白蛋白(BSA )、质粒pBR322DNA 均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购自Serva ,实验用鼠由甘肃省肿瘤医院动物房提供,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1.2脂质过氧化的测定 微粒体的制备参照文献[2]的方法.Lowry 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脂质过氧化的测定参照文献[3],稍作修改. 1mL 反应体系中含有0.2mol/L PBS ,240~400μg 的微粒体蛋白,加入0.1m mol/L 抗坏血酸及10μmol/L FeSO 4启动反应.于37℃振荡孵育1h 后,1.0mL 20%三氯醋酸终止反应,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 ,所有实验重复3次.1.3蛋白质氧化实验方法 蛋白质氧化测定按H.Y.Kwon 等[4]的方法稍加改进.10μg 牛血清白蛋白(BSA )的氧化在0.2mol/L PBS 中由水溶性偶氮引发剂 20m mol/L AA P H 启动.加入不同浓度的待测物.37℃水浴孵育24h 后,加入0.02%B H T 以防止氧 自由基的进一步形成.样品按常规SDS 2PA GE 电泳,0.05%考马斯亮蓝R 2250染色.1.4D NA 氧化断裂实验方法 pBR322质粒DNA 主要以超螺旋型存在,当 受到氧化损伤时,质粒超螺旋的DNA 会打开1条核酸链而降解为环状,当损伤程度进一步加强时,2条核酸链会被同时打开而降解为线型的DNA ,电泳后位于超螺旋和开环之间[5].将100ng pBR322质粒DNA 与溶于0.15mol/L PBS 的10m mol/L AA P H 混匀,使终体积为25μL ,37℃孵育1h.抗氧化剂在加入AA P H 之前加入.孵育后立即上样电泳.0.8%琼脂糖凝胶以TA E 缓冲液(40m mol/L Tris 、20m mol/L 冰乙酸、2m mol/L ED TA p H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酚类化合物是一族结构中含有酚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食品中,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延缓肿瘤的发作,抑制肿瘤的形成,提高认知功能,抑制低度脂蛋白LDL氧化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与其抗氧化性能有关。 人体内的自由基反应对人的病理、衰老机理的研究发现反应性氧(ROS,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物自由基ROO·和烷氧基自由基RO·等)在体内起着很不利的作用,与机体老化及许多疾病有关。ROS在体内主要氧化脂肪、蛋白、核酸等细胞组成成分,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脂质氧化反应是一个自由基介导的链反应,由高反应活性自由基如·OH从多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相邻的亚甲基吸收-活泼氢而引发(反应式1)。 脂肪酸烷基自由基R·很快与O2反应形成过氧化自由基ROO·(反应式2),ROO·可从脂肪酸继续吸收活泼氢,使脂质氧化反应继续进行(反应式3)。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人体血浆中主要的携带胆固醇的蛋白质,除富含胆固醇外,还含大量的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极易被氧自由基氧化而形成过氧化物。被氧化的LDL不能结合到LDL受体上,而是与巨噬细胞清除受体结合,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相对于脂质而言,蛋白质和核酸较不易受自由基的攻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对ROS的敏感性有很大关系。 ROS对蛋白质的改性作用会影响其被细胞内蛋白水解酶的降解。ROS引起的蛋白质氧化可能是许多炎症反应的原因。 由氧化反应引起的核酸的改性则明显改变细胞功能,有潜在致癌性。ROS攻击DNA会引起广泛的DNA损伤,包括碱基的修饰,产生无碱基位点、碱基删除、移码、DNA解链、DNA-蛋白质交联及染色体重排等。大量的研究认为ROS在癌症的引发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理 机体有多种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剂主要是通过终止自由基链反应而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的。α-育酚(TOH)是生物膜中维持稳定性不可缺少的抗氧化成分,以此为例说明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当TOH的酚基团遇到过氧自由基ROO·时,反应形成生育酚自由基TO·和氢过氧化物。 该反应速率常数k3为8×104mol/s。因为链传递反应速度常数k2约10~102mol/s,远低于k3,故TOH与ROO·自由基反应的速度比RH与ROO·反应速度快约104倍。因此仅需少量即可起到有效的终止自由基链反应作用。 酚类是极好的氢或电子供体,由于形成的酚类游离基中间体的共振非定域作用和没有适合分子氧进攻的位置,比较稳定,不会引发新的游离基或者由于链反应而被迅速氧化,所以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植物中存在的天然酚类化合物谷物种子大米是亚洲主要的谷物食品,水稻壳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很强,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一种抗氧化成分异牡荆黄基类黄酮,具有独特的C -糖基结构,抗氧化能力与生育酚相当。 黑米种子即使经过长时间储存仍维持发芽力,故推测其色素物质可能有抗氧化作用。经大规模分离纯化,分离出了抗氧化色素花青素-3-0-β-D-葡萄糖苷(C3G)及dele phinidin-3-0-β-D-葡萄糖苷及花葵素-3-0-β-D-葡萄糖苷,这三种花色素型抗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均呈强抗氧化活性,而C3G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也有抗氧化性。在其

葡萄皮籽多酚物质的提取技术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葡萄皮籽多酚物质的提取技术研究 姓名:李凤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食品工程 指导教师:胡小松;廖小军 20040601

摘要 葡萄多酚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本试验以酿酒副产品—葡萄皮籽为原料,采用常规和微波两种浸提工艺,研究其对葡萄多酚类物质的浸出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I.微波提取葡萄皮多酚的工艺条件是:授I:25的料液比加入50%乙醇,微波功率180W处理35秒,于70℃水浴浸提25min,葡萄皮多酚的浸提率可达95.02%,和常规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浸提温度90"C,50%乙醇按1:9的料液比浸提20min)相比.提取率可提高20.14%。经紫外扫描图谱显示此微波条件对葡萄皮多酚的结构没有破坏作用。 2.微波浸提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最佳条件为:70%7,醇溶液.按I:9的料液比,微波处理lO秒,于50’C水浴浸提30min,葡萄籽原花青素浸提量为3.875mg/g。采用乙醇常温浸提的最佳条件为:按1:5的料液比,加入60%乙醇在常温下浸提20h。原花青索浸提量为2.353mg/g.微波辅助浸提比常温乙醇浸提原花青素浸提量增加1.522mg/g。通过对微波联合水浴浸提和单纯水浴浸提的原花青素的紫外图谱显示,短时微波处理对原花青素的分子结构没有破坏作用。 关键词:葡萄皮籽,微波处理,常规浸提,多酚物质

Abstract Grapepolyphenolisofimportanthealthcarefunctionforhumanbody.Inthispaperwineby—product--grapeskinandseedweretakenasrawmaterial.theinfluenceoftwoextractiontechnology(microwaveextractionandcommonpracticeextraction)wasstudiedontheextractionandconstructionofgrapepolyphen01. ,1、Technologyofmicrowaveextractionofgrapeskinpolyphenolis∞follows:grapeskin(19、weFe extractedwith25mlof50%ethanelat70℃waterbathfor25minaRerbeinghandled35secondsinmicrowavewth180WofthermalpowenTheextractionofgrapeskinpolyhpenolcanamountto95.02%.whichWaS20,14%higherthanthatobtainedinthebesttechnologyofcommonpracticeextraction(19grapeskinwereextactedwith9mlof50%ethanolat90"(2for20min).TheUVspeetrumshowedmicrowaveprocessinginthisconditionhadnobreakagefunctiontotheconstructionofthegrapeskinpolyphen01. 2、Thebestextractiontechnologyofgrapeseedusingmicrowaveisasfollows:grapeseed(19)wereextractedWith9mlof70%ethanolat50℃waterbathfor30minalter10secondmicrowaveprocessing.GrapeseedprocyanidinextractedinthiscondRionCarlamountto3.875mg/g,whichis1.522mghigherthanthatobtainedinoon'unonpracticeextraction(19grapeseedwereextractedwith 5mlof60%ethanolatnormaltemperaturefor20hours.theextractionis2.353mg/g).uVspectrumof microwaveandwaterbathandingrapeprocyanidinextractedbothinthecombinationconditionwith waterbaathsimplyshowed,shorttimemicrowaveprocessinghadnobreakagefunctiontothemolecularconstructionofproeyanidin. Keywords:grapeskinandseedcommonpracticeextractionmicrowaveprocessingpolyphenolmaterial

植物总多酚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Folin

植物总多酚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Folin- Ciocalteu 法, 酒石酸亚铁法, 普鲁士蓝法和高锰酸钾法等。 1.福林试液的配制: 取钨酸钠10g与钼酸钠2.5g,加水70ml、85%磷酸5ml与盐酸10ml,置200ml 烧瓶中,缓缓加热回流10小时,放冷,再加硫酸锂15g、水5ml与溴滴定液1滴煮沸约15分钟,至溴除尽,放冷至室温,加水使成100ml。滤过,滤液作为贮备液。置棕色瓶中,于冰箱中保存。临用前,取贮备液 2.5ml,加水稀释至10ml,摇匀,即得。 用10mL乙醇溶液溶解0.5000g没食子酸,定容至100mL,分别移取3.0mL 到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加入福林-薛卡多(Folin-Ciocalteu)试剂显色,在765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每个浓度做三个平行试验,取平均值,根据标准曲线。 取样品溶液1mL,按照上述的制作方法,测定其吸光度,每个样品做三个平行试验,取平均值,计算样品中的多酚含量。 反应原理为酚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将钨钼酸还原,生成蓝色的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酚类化合物含量呈正相关,在波长760 nm左右有最大吸收。 2.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 其测定原理是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茶多酚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提取纯品0.2500g,加水溶解定容至250mL,混匀,即为每毫升含1mg提取纯品的标准溶液(mg/mL) 。 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茶多酚标准溶液1. 0mL、2. 0mL、3. 0mL、4. 0mL 于4 个50mL 容量瓶中,各加水至10mL,再加酒石酸亚铁溶液10mL,加入pH为7. 5的磷酸缓冲液至刻度,混匀后用1㎝比色皿,以空白试剂作参比,于波长540nm处测定吸光度(A) ,绘制出标准曲线。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化学专业09级年论文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本文对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的成分和作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为茶多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生物学活性;应用 茶叶在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种植,是仅次于水而被广泛消费的饮料。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饮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喝茶有助于健康的理念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喝茶可以预防一些疾病也被流行病学所证明。 今天,它已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作为一种天然饮料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咖啡、可可并称三大饮料。过去人们认为喝茶有助于健康是因为茶中含有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但这一看法并不全面。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这与其特定的化学成分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揭明茶叶中多酚类、咖啡碱、脂多糖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理效应。其中茶多酚的研究最为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和极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目前,有关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及开发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由于当前茶叶市场出现了中低档茶滞销的问题,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茶灰,茶末无法利用,茶多酚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这一矛盾,还可以使之变废为宝,创造更高价值。 随着科学的发达,现已知茶叶中含有化学物质达500种左右。

葡萄籽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葡萄籽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志丽 赤峰学院化学系;赤峰024000 摘要本文参考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葡萄籽的开发、利用研究资料,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葡萄籽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是其中最有效的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保健作用,可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糖尿病、抗癌、抗衰老、防辐射、改善免疫功能等。葡萄籽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被广泛研究,并开发成保健食品和药品。在我国葡萄籽作为保健品和植物性药物也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葡萄籽;有效成分;原花青素(GSPE);药理作用 葡萄籽为葡萄科葡萄属葡萄、俪流的种子,是生产葡萄糖的废料。但近些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人,发现葡萄籽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葡萄籽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被广泛研究,开发成保健食品和药品。其中,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因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并且安全性好的特性而倍受人们青睐。本文就葡萄籽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有效成分 到目前为止 ,从葡萄籽中已分离出多种化学成份 ,其中主要涉及脂肪油类、黄酮及多元酚类和蛋白质类成分等。 1.1 脂肪油类成分 葡萄籽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焦勇等[1]从新疆葡萄籽油中分离出15种化合物: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酯、亚油酸、α-庚烯醛、2,4-癸二烯醛、3,4-二甲基-2-己醇、2-癸烯醛、十一酸乙酯、辛酸乙酯、庚醛、千酸乙酯、苯乙醇、3,4-二甲基-1-戊醇、4-甲基-1-己醇、癸酸乙酯、β-庚烯醛。李盛钰等[2]从山葡萄籽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9,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0,13-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十八碳烯酸甲酯-12-乙酸、16-十七碳酸甲酯、千二酸单甲酯、壬二酸二甲酯、13-炔-十四碳炔酸甲酯、1,1-二苯基-2-(2,4,6-三硝基)-联氨、9,12-十六碳二烯酸甲酯。而韩国学者利用硅胶柱分离葡萄籽中脂肪类成分:甘油三脂(91.89%),固醇脂(2.87%),固醇(1.2%),甘油二酯(3.24%),游离脂肪酸(0.8%)。其中亚油酸(69.72%-71.72%)和油酸(18.09%-19.46%)为最多。 1.2 黄酮及多元酚类 从葡萄籽中分离的黄酮及多元酚类化合物主要是原花青素(GSPE)。GSPE的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是以儿茶素(见图1)或表儿茶素为单体缩合而成的聚合物,其中以低聚体(二聚、三聚、四聚体)生物活性最强,又称为寡聚体(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OPC),五聚以上为高聚体,另外还含有部分单体[3]。GSPE作为天然高效的抗氧化剂,尚具有其他众多

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又称黄酮类,由40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具有抗氧化、强化血管壁、促进肠胃消化、降低血脂肪、与增加身体抵抗力,并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作用;还能利尿、降血压、抑制细菌与癌细胞生长,及帮助消化。 简介 多酚类是指一组植物中化学物质的统称,因具有多个酚基团而得名。多酚在一些植物中起到了呈现颜色的作用,如秋天的叶子。 功效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受 科学界的关注。葡萄酒中含有许多有益健康的非酒精成分,包括白藜芦醇和多种类黄酮成分,这些强力抗氧化物都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对冠心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而蔬果的抗氧化作用主要就来自其中所含的多酚类物质。 另一类富含多酚物质的饮料是茶,多喝茶也有预防肿瘤和冠

心病的作用。含有多酚物质的豆类食品则有防治乳癌和骨质疏松的作用。 共同特点 多酚化合物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与维生素C 、E和胡萝卜素等其他抗氧化物在体内一起发挥抗氧化功效,清除有害人体健康的坏分子——自由基。 种类 多酚物质的种类很多,结构各异,其生物利用率、抗氧化性及对人体的影响也有差异。多酚类物质按结构大致可分为类黄酮、芪、酚酸和木酚素。目前科学界已经分离鉴定出八千多种多酚类物质。 常见多酚类化合物 儿茶素 儿茶素在茶叶、银杏、罗布麻、槟榔存在,表儿茶素在茶叶、银杏、越橘、贯叶连翘等中存在。它们具有止泻、保肝、降低胆固醇、抗炎等方面的作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类成分和其他多酚类成分,如花青素、黄酮类成分、酚酸等成分的总称,占茶叶的10%~20%。在未经过发酵的绿茶中儿茶素类成分含量最高,可达25%,主要以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酚儿茶素(Gallocatechin)、表没食子酚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经过发酵的茶叶如红茶、乌龙茶等主要含有上述多酚的缩合物、茶黄素(Theaflavins)、花青素

葡萄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87607.html, 葡萄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作者:陈雅纯韩玮钰张拓 来源:《农产品加工·上》2019年第10期 摘要:多酚类物质是葡萄次生代谢的重要产物,也是天然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葡萄多酚类物质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其极强的抗氧化作用、抑菌消炎和防治多种危害人体健康疾病的生物学活性,以及在食品工业、日化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葡萄多酚类物质;生物活性;抗氧化;抑菌消炎;应用 中图分类号:Q946.8 ; ; 文献标志码:A ; ; doi:10.16693/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87607.html,ki.1671-9646 (X).2019.10.023 Abstract:Polyphenols are important products of secondary metabolism of grapes and important source of natural antioxidants,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This artical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pe polyphenol in the past ten years,focused on its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strong anti-oxidation,antibacterial,anti-inflammatory and curing many diseases that endanger human body health,as well as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industry,daily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at last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grape polyphenol;biological activities;anti-oxidation;anti bacterial;applications 0 ; 引言 葡萄是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水果,其果皮和种籽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简称葡萄多酚(Grape polyphenol,GP)。GP是葡萄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成分以原花青素为主(含量占80%~85%[1]),其次为黄酮醇、黄烷醇类、白藜芦醇和儿茶素类。随着我国葡萄酒及饮料业的飞速发展,葡萄的产量和销量都在逐年增加,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葡萄籽废弃品,过去大部分酒厂将其直接丢弃或发酵后做肥料,违背了农业循环经济和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目前,研究的GP大多是从葡萄籽中提取出来的,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利用其抗氧化、抑菌消炎、防治心血管疾病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等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在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日用产品及药品等领域。 1 ; 生物学活性 1.1 ;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是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多酚类物质最显著的生物活性,法国科学院通过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消除自由基活性的试验发现原花青素是目前最强、最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之一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成分和儿茶素的 结构,全面地综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在油脂、肉制品加工和果蔬保鲜、糕点和糖果以及饮料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作用;食品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a natural food additives, ingredi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polyphenols grease, meat processing, and aquatic pre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astries and candy and beverage production. Key word: tea polyphenols;antioxidation;food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占茶叶干物量的20 %一30 % [1]。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捕获过量的自由基,因此是一类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 1 茶多酚的性质和结构 茶多酚在碱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酸性中则稳定、耐热、与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都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物,遇铁变成绿黑色络合物,与重金属盐溶液作用生成灰黄色沉淀,也能被高锰酸钾、硫酸铈等氧化剂氧化,与酒石酸铁生成红紫色络合物[2]。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 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 ~80% 。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葡萄籽的开发利用现状展望

葡萄籽的开发利用现状展望

摘要:葡萄籽是葡萄酒厂的下脚料,其中原花青素含量可达5%-8%,大量实验研 究表明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对人体微循环具有改善作用和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病毒与抗真菌活性、抗过敏及抗炎等作用。目前葡萄籽提取物已被我国卫生部批准为保健品原料。葡萄籽经动物实验,已被证明无毒无致癌成分,宜长期食用。在国外,葡萄籽油用做婴儿和老年人的营养油、高空作业和飞行人员的高级保健油等,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文章简介了葡萄籽的利用价值与葡萄籽的开发。 关健词:葡萄籽原花青素葡萄籽油,葡萄籽的开发

前言 我国是葡萄生产的大国,著名的产区有新疆、河北昌黎、山东胶东半岛等。每年有500多万吨的产量,其中近一半用作酿造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残渣,其中就包括葡萄籽,随着对葡萄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曾经作为废弃物的葡萄籽,研究人员不仅从中提取了原花青素、葡萄籽油。而且做了一些如作为饲料加入卷烟当中等其他方面的利用,变废为宝。100多年来 , 在涉及的众多植物中,葡萄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50年代以来,在众多成分之中,人们最兴趣的是原花青素,原花青素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聚多酚类混合物 ,主要由儿茶素的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十聚体等组合而成。低聚原花青素, 以其高效、低毒、高生物利用率著称。葡萄籽也可以提取为葡萄籽油,它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脂资源,葡萄籽油还能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和血压,其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均得到国内外医学界及营养学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目录:?1、葡萄籽的成分 ? 1.2葡萄籽在蛋糕中的应用 ? 1.3 葡萄籽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4 葡萄籽提取物在卷烟上的应用?2、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 2.1原花青素在保健行业的利用? 2.2原花青素在美容行业的利用?3、葡萄籽油与利用 ? 3.1葡萄籽提取油 ? 3.2葡萄籽油的安全性 ? 3.3葡萄籽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4、葡萄籽的现状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多酚类

多酚类: 多酚类Polyphenols是一类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复合,有些有明确的研究比如儿茶素、茄红素、碧萝芷、白藜芦醇(反转醇)等,还有一些酚酸类黄酮等研究则不是非常明确,但是抗自由基的效果都是有的,至于谁高谁低谁强谁弱我不关注也不是打算做讨论的重点,因为多酚类结构相当复杂,成分繁多,应用浓度不同针对不同的自由基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它们是一整类优秀的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保养成分,多酚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中,合理搭配自己的饮食,注意水果蔬菜的[科学]摄入也是有益于健康的一大快事。 绿茶多酚/ 儿茶素/ EGCG : 茶多酚包含绿茶、红茶、白茶等各种茶里提取的多酚成分,主要是儿茶素EGC、没食子酸Gallic Acid、EGCG表儿茶素,EGCG属于研究与应用较多的成分,之前人们对涂抹茶多酚是否能保护皮肤存在疑问,2005年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证明外抹茶多酚可以保护胶原蛋白被自由基破坏,并且可以减少因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茶多酚最大的优点在于温和,目前我还没有听说对茶多酚过敏刺激的案例存在,对于不能使用左旋C类成分的敏感皮肤来说选择一个茶多酚精华来抗氧化是非常合适的。 红茶多酚/ 茶黄素/ Theaflavins : 红茶多酚是由红茶里提取的多酚成分,主要由红茶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酶促氧化缩合而成,茶黄素的结构中,除了保持了其前体儿茶素A环上的两个酚羟基外,由两个B环形成的苯 并?酮结构,也具有3个羟基还有没食子酸酯所带的酚羟基,这些羟基保证了它同样具有很 强的提供质子的能力,茶黄素的电位值在510-540,与维生素E相近,易接受电子能力较强,一个茶黄素分子中含有多个酚羟基结构,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以贡献出数个电子,这与只能提供一个电子的抗氧化剂相比,又具有一定的优势。 茄红素/ Lycopene : 茄红素的研究也很早,类胡萝卜素,酯溶性抗氧化剂,可以帮助皮肤减少因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另一方面茄红素可吸收长波可见光中的红波一般呈现红色,透明的茄红素一般是八氢茄红素与六氢茄红素,它们需要在脱氢酶作用下转换成茄红素。茄红素活性很强抗自由基效果很不错,配合一个水溶性的成分一起工作就相当理想了。 葡萄多酚/ 白藜芦醇/ Resveratrol / 原花青素/ OPC: 葡萄多酚复合性很强包括白藜芦醇、原花青素、咖啡因酸等一系列复合统称为葡萄多酚,原花青素与白藜芦醇在应用上研究的较多,我肯定它们是具有抗自由基功效,但是这种效果是否如厂商宣传的那样强不得而知,特别是白藜芦醇可以激活Sirtuins去乙酰化酶能使细胞长寿一说在保养品界广受追捧,不过遗憾的事直到2008年也没有确切关于Sirtuins延长细胞寿命与皮肤抗衰老有必然联系的结论出来,无论是葡萄提取还是虎杖提取的白藜芦醇外抹都只是一个理想化与祈祷性想结合的东西,人类身体中含有7种去乙酰化酶,Sirtuins本身复杂且矛盾的工作原理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石榴多酚/ 安石榴苷/ Punicalagin 石榴多酚也是一类大复合,由安石榴苷、花青素、单宁酸等多种多酚复合而成,是近年来很热门的内吃外抹两相宜的成分,EL Family、Murad、Juice Organics都有推出石榴为主题的产品系列,石榴多酚可以保护皮肤减少因UVA和UVB照射产生的伤害,加强细胞间信号传导,其中Punicalagin安石榴苷是由鞣花酸聚合而成,是石榴多酚主要的抗氧化力来源,因其可

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张云丽)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及其运用 摘要:植物多酚( 植物单宁)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重要的天然产物,叙述了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多酚在国内外食品工业、医药保健、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展望了多酚在国际市场上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 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又名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中,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植物多酚(polyphenol)是多羟基苯,如苯二酚、苯三酚等。植物多酚是在植物性食物中发现的、具有潜在促进健康作用的化合物。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1】酚类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主要有黄酮类、多 酚类、多糖类和维生素类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农业、食品工业副产品(如茶叶、花生壳、柑橘类果皮、果汁残渣等)的提取物中也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其中有些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很高。因此来自农业和食品工业副产品的植物多酚将成为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重点开发研究对象【2-3】。 一、植物多酚研究利用的化学基础 人类最初对植物中所含多酚类化合物的利用, 是将其用于鞣制皮革, 并将这类化合物称为植物单宁( vegetable tannins)。按照White和Bate-Smith 的定义, 植物单宁是指分子量在500—3000 范围内的具有鞣性的多元酚。1981年,Haslam 提出了植物多酚这一术语,它包括单宁及相关化合物( 如单宁的前体化合物和单宁的聚合物)。这一名称能更全面地概括这类天然产物的特点, 也符合各学科领域的实际研究情况,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植物多酚的化学研究始于18世纪末。其结构复杂, 化学性质活泼,并且常以大量性质相似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因此本世纪30 年代以前,多酚化学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植物多酚的科学分类方法直到1920 年才由Freudenberg 提出,即根据化学结构不同,植物多酚分为水解单宁( 酸酯类多酚) 和缩合单宁( 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前者主要是酸及其衍生物与多元醇以酯键或甙键形成,可细分为单宁和鞣花单宁两类。后者主要是羟基黄烷醇类单体的缩合物, 单体间以C—C 键相连如图1所示。[4]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doi :10.13570/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87607.html,ki.scc.2015.03.023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唐云仙,杨丽涛1,2*,杨柳2,廖芬2,李杨瑞1,2 (1.广西大学农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2.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摘要:综述了甘蔗多酚类物质的成分、分布、代谢、降低酚害途径及遗传改良调节PPO 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甘蔗;多酚;褐变;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624(2015)03-0062-03 植物多酚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果实、皮、根和叶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又称鞣质、单宁[1]。目前人们对茶多酚、苹果多酚、葡萄多酚等进行的研究比较多,因为植物多酚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而这些酚类物质的含量较其他酚类物质多。研究人员在农业、林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对植物多酚进行了基础应用研究,也获得一些成效,如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及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2]。多酚类物质又是组织培养中褐变的主要底物,为了减少褐变,研究者对多酚进行了很多研究,希望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减少褐变的发生,从而提高组织培养的成活率。甘蔗是一类多酚含量很高的植物,甘蔗组织培养中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本文就前人在甘蔗组织培养中的一些研究及甘蔗多酚的结构、代谢、降低酚害途径进行概述。 1甘蔗品种和组织的多酚含量 甘蔗同某些食用植物如大豆、茶叶等一样,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具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化合物。甘蔗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在酶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肉桂酸和黄酮类的前身衍生出来的,其分子结构包含了一个独特的共振电子体系,该结构具有一个重要特征是pH 敏感性[3]。Saska 等研究发现甘蔗中的多酚类物质多集中在生长点周围的蔗梢部分,其中分子量≥5000的高分子多酚类物质在蔗叶占33%,蔗梢占37%,去梢后的蔗茎仅占30%,可见蔗梢虽仅为蔗茎的小部分,但多酚类化合物比蔗茎含量还丰富,且相对集中;还测得甘蔗生长点、梢部汁、去梢蔗茎汁三部分的压榨汁多酚类物质含量分别为:1536mg/kg 、2668mg/kg 、553mg/kg [4]。多酚类是蔗糖颜色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甘蔗中的多酚类物质含有C 6-C 3-C 6的碳骨架,同时在苯环上都具有两个以上的羟基,属水溶性色素,最为常见的有3类:即花青素、花黄素、儿茶素[5]。孙晓雪通过HPLC-UV 初步分析,发现甘蔗梢在60%乙醇洗脱时得到的表儿茶素最多(约占56%),其组分中还含有儿茶素、儿茶酚、绿原酸、没食子酸[6]。 Duarte-Almeida 用大孔树脂提取蔗汁中的酚类物质,并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酚类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鉴定出蔗汁中主要含有麦黄酮、毛地黄酮、芹菜苷元、咖啡酸、芥子酸和羟基肉桂酸6种酚类物质,之后他们进一步利用HPLC 分离和鉴定了不同品种的甘蔗混合汁、糖浆、糖膏和高级化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木犀草素和麦黄酮衍生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咖啡酸、绿原酸和香豆酸)的含量[7-8]。植物显红、蓝、紫色是花色素造成的,花色素易受酶、酸、碱或加热作用的影响。霍汉镇提到蔗汁中的鞣质是儿茶素的缩合物,因为鞣质受氧化酶作用并与铁反应而使得甘蔗压榨汁呈暗绿色,甘蔗中原有的色素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的芹菜素、木犀草素和小麦黄素使之显黄色。在甘蔗中还发现花色素类中的天竺葵花色素、矢车菊花色素,它们分别含有4个-OH 、5个-OH 。酚酸类化合物分子量较小,在甘蔗中发现的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有苯甲酸的衍生物,如奎尼酸、莽草酸等;有肉桂酸(苯丙烯酸)的衍生物,如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还有含两个苯环的化合物,如绿原酸[9]。 2甘蔗多酚的代谢 甘蔗是一种体内含多酚类物质较高的作物,尤其是甘蔗幼嫩茎尖和嫩叶鞘部位含量更高[10]。在甘蔗茎尖组织培养时,细胞在茎尖组织和继代过程中受到破坏,细胞内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对细胞有害的褐色醌类物质形成速度加快,在茎尖组织上聚集大量的醌类物质,使甘蔗组织变褐色,这种褐化物在培养基中收稿日期:2014-12-18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桂科攻1222009-1B )。 作者简介:唐云仙(1990-),女(壮族),广西北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与代谢调控。 通信作者:杨丽涛,女,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生态生理和分子生物技术,E-mail :liyr@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87607.html, 中国糖料,2015,37(3):62-64综述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