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案例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案例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案例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

较案例中华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两种产品2011年1月份的有关资料见表1。甲产品为小批量生产,科技含量较高,乙产品为大批量生产,科技含量较低。该厂当月制造费用总额为395,790元,与制造

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见表2.

表1 甲、乙两种产品2011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

项目甲产品乙产品

产量(件)8200 100 直接材料(元)738009500

直接人工(元)451000 5000

制造费用(元)月产品机器工时16400 300 (小时)表2 制造费用作业资料表

传统成本计算法

中华制造厂以产品机器工时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分配率=395790÷16700=23.70(元/小时)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23.70×300=7110(元)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23.70×16400=388680(元)

产品成本计算表1

项目甲产品乙产品

作业成本法

—制造费用计算表

2产品成本计算表

产品成本计算结果比较表

常常被低估,而那些批量大、科技含量不高的产品成本则常常被高估。

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作业成本法下,采用了多元化的分即为不同的作业耗费选择相应的成本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原则。”谁受益谁分担“动因来向产品分配费用,更符合.

作业成本计算(1).docx

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考点1】作业成本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要求】重要考点。 理解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作业成本法如何克服其缺点;理解2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理解作业和作业动因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1.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 (1)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产品 按照这种做法,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即使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平均成本也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 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量可以使部分固定成本被存货吸收,减少当期销货成本,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刺激经理人员过度生产。 变动成本法是针对这个缺点提出来的。 (2)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实际上,有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针对后一个缺点提出来的。 2.作业成本法 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计算成品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和成本动因) (一)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

间的车、铣、刨、磨等所有作业可以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可以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对于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作业而言)。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具体作业组成的作业集合,被称为作业中心。 执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任何一项产品的形成都要消耗一定的作业。作业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纽带,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生产出产品。 (二)成本动因 1.成本动因含义 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例如,产量增加时,直接材料成本就增加,产量是直接材料成本的驱动因素,即直接材料的成本动因。再例如,检验成本随着检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检验次数就是检验成本的驱动因素,即检验成本的成本动因。 【说明】传统成本法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间接成本采用单一标准(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进行分配。没有详细思考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 2.成本动因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两类。 (1)资源成本动因 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量。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例如,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业)需要有检验人员、专用的设备,并耗用一定的能源(电力)等。检验作业作为成本对象(亦称成本库),耗用的各项资源构成了检验作业的成本。其中,检验人员的工资、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等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归属于检验作业;而能源成本往往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根据设备额定功率(或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的每小时平均耗电数量)和设备开动时间来分配。这里,“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就是能源成本的动因。设备开动导致能源成本发生,设备的功率乘以开动时间的数值(即动因数量)越大,耗用的能源越多。按“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这一动因作为能源成本的分配基础,可以将检验专用设备耗用的能源成本分配到检验作业当中。 (2)作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动因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作业成本动因计量各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例如,每批产品完工后都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如果对任何产品的每一批次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成本相同,则检验的“次数”就是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它是引起产品检验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检验作业总成本(包括检验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成本等)除以检验的次数,即为每次检验所发生的成本。某种产品应承担的检验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计算案例

1、什么是作业? 材料订购——材料检验——生产准备——发放材料——材料切割——车床加工——铣床加工——刨床加工——产品组装——产品质量检验——包装——车间管理 2、作业分类 (1)批次作业。指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许多产品的作业,例如生产前机器调试、成批产品转移至下一工序的运输、成批采购和检验等。它们的成本取决于批次,而不是每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 (2)产品作业。是指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例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工艺改造、产品更新等。这些作业的成本依赖于某一产品线的存在,而不是产品数量或生产批次。 (3)生产维持作业。是指服务于整个工厂的作业,例如工厂保安、维修、行政管理、保险、财产税等。它们是为了维护生产能力而进行的作业,不依赖于产品的数量、批次和种类。 作业成本法举例 A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服装服饰。该公司的服装车间生产3种款式的夹克衫和2种款式的休闲西服。夹克衫和西服分别有两个独立的生产线进行加工,每个生产线有自己的工厂技术部门。5款服装均按批次组织生产,每批100件。 1、成本资料 该公司本月每种款式的产量和直接成本如下表 产品品种夹克西服合计 型号夹克1 夹克2 夹克3 西服1 西服2 本月批次8 10 6 4 2 每批产量100 100 100 100 100 产量 每批直接人工3300 3400 3500 4400 4200 直接人工总成本 每批直接材料成本6200 6300 6400 7000 8000 直接材料总成本 本月制造费用发生额如下表 项目金额 生产准别、检验和供应成本(批次作业成本)84000 夹克产品线成本(产品作业成本)54000 西服产品线成本66000 其他成本(生产维持成本)10800 制造费用合计 制造费用分配率(直接人工)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 1.成本计算对象 传统成本法的成本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层次,而且往往是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更关注产品形成过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后果,成本计算对象具有多层次性,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等都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作业既是成本形成的载体,又是成本计算的对象,当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就会有一定量的资源被消耗,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项作业,照此逐步结转下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顾客。资源、作业、最终产品之间是通过成本动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作业成本法可以对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销售渠道等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提供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成本概念得到了延伸。传统成本法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作业成本法立足于全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阶段,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 2.成本层次分析 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人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 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 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3.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和内容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主要是指其制造成本,只包括制造产品过程中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并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成本项目,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而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成本表现为价值在企业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因此,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有关。在作业成本法中,也使用期间费用的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因此,传统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只能反映经营结果如何,而无法反映经营失败的原因,以及怎样做出改变在今后的竞争中反败为胜。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通过开展作业分析,可以寻求降低成本的可靠依据和企业优化作业组合的途径,采用日趋合理的产品生产程序,降低总资源耗费。 4.理论基础上的不同。

作业成本法案例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案例1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作业成本法计算题.doc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 本章练习题 五、综合实务题 1.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900件,乙产品300件,其作业情况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综合实务题

资料:某制造厂生产A、B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A、B两种产品2004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元 产品名称产量(件)单位产品机器小时直接材料单位成本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A 100 1 50 40 B 200 2 80 30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元)作业动因数 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 A:5 B:15 合计:20 订单处理生产订单份数4,000 A:30 B:10 合计:40 机器运行机器小时数40,000 A:200 B:800 合计:1,000 设备调整准备调整准备次数2,000 A:6 B:4 合计:10 合计————50,000 ——————— 请问:(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1、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15+100*10+40*800+200*4=36800 单位作业成本:36800/200=184 单位成本:80+30+184=294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1000=50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 单位制造费用:10000/100=100 单位成本:50+40+100=190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000 单位制造费用:40000/200=200 单位成本:80+30+200=310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邓为民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邓为民) 企业管理前沿>财务管理>综合文档号:00.020.207发布时间:22-11-2002 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邓为民 传统成本的局限 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

关性。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

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②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 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信息反映失真的局限性被人们认识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更为准确的成本计算体系。1971年美国的斯特布斯(G.J.Stanbus)教授出版了

物流案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公司位于墨尔本,是工程零件制造商,它是唯一生产这种零件的澳大利亚厂商,近年来受到海外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莫科公司是一个大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只有100多人,它的会计部门有6人(包括一名财务控制员),它的职责特定为把作业成本法导入企业。财务控制员的前一家工作单位是位于墨尔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由于那家公司的高层对于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益不能认同,它在那家企业导入作业成本法失败了。 这一家集团公司内部以前从未使用过作业成本法,莫科公司是这个集团内第一家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它以前的成本核算系统是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其中制造费用按照人工小时分配。莫科公司的客户广泛、产品系列很多,生产过程既有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生产也有部分的手工生产。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订单都非常小,因此市场要求公司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莫科公司早在五年之前就开始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投资,包括自动焊接机器人等,这导致莫科公司产品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的人力资源成本仅仅是以前的一小部分,但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并没有使顾客获得好处,也没有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许多客户转向从国外供应商进货,虽然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莫科公司的产品。 尽管公司的边际利润在增长,但客户还是慢慢地向海外供应商流失。公司不清楚到底是哪一部分导致了边际利润的增长。只是他们很清楚,目前的会计系统存在不足。因为信息不足,高层无法据此做出诸如价格之类正确的决策。 他们从一个前高层经理那里了解到作业成本法,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任何经验,既不知道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建立一个作业成本法系统,但是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解决莫科公司目前面临问题的一个方案。后来,财务控制员被指定为专门在莫科公司导入作业成本法的负责人。接受到这项任务后,财务控制员建立了一个包括他自己、一个制造部门的工程师和一个成本会计师的项目组,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作业成本法项目小组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交流。工程师和财务控制员都全职参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成本会计师大约把2/3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项目上。 该小组为全企业建立了25个成本库,并用了大量的时间就成本动因达成一致。一些认定的成本动因包括如下内容: ①机床调试的频率(这包括编程数控机床); ②制造订单数量(这是很多作业的驱动因素,包括从报价到送货的很多作业); ③采购订单数量,这是采购部门工作量的主要驱动因素;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者想方设法进行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目录: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不同。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比如,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成本库又称同质成本库,它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 (2)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 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收单份数、检验报吿数或对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 目录1什么是ABC成本法? 2与ABC管理法的区别 3成本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4ABC成本法组成 5ABC分析法的过程 6ABC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7应用案例 8ABC分析法的作用 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什么是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作业成本法核算步骤【2017至2018最新会计实务】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可以打赏购买全文!本WORD版下载后可直接修改作业成本法核算步骤【2017至2018最新会计实务】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不同。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比如,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成本库又称同质成本库,它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 (2)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 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收单份数、检验报吿数或对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 后语点评:会计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每一笔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指导。为此,要求我们首先要熟悉基本会计准则,

作业成本法例题.doc

例一:ART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 1、公司的定价策略 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标售价, 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

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 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结果如下表

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取得的产品成本资料令人吃惊。产品X和产品Y在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都远远低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产品成本。这为公司目前在产品Y方面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下表,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产品Y的目标售价应是327.26元,公司原定377.5元的目标售价显然是不合理的。公司现有的328元的实际售价与目标售价基本吻合。产品X的实际售价258.75元高于重新确定的目标售价229.30元,是一种高盈利的产品。产品Z在传统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显然低估了,公司制定的目标

作业成本法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 这里所说的传统成本计算法,实际上是指传统的间接成本分配法。传统的间接成本分配法,是指以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台时等作为分配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按传统成本计算法,某产品的成本是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间接成本的计算公式是: 某产品间接成本=该产品直接工时(或台时等)总数×间接费用分配率 式中间接费用分配率的计算公式是: 间接费用分配率=) (单位直接工时产量间接费用总额?∑ 在这种方法下,从总体看,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多,决定间接成本费用分配率的公式中的分母就越大,从而使间接成本分配率就越小。在间接费用总额和单位工时一定的情况下,产量越高,间接费用分配率就越低,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这就导致许多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而进行大批量的产品生产。当增加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或不能马上销售出去时,就会增加存货成本;当产品由于积压变质而报废时,其损失将远远大于由于增加产量而形成的产品成本节约额。再从各种产品分别看,各种产品分摊的间接费用又与产量成正比,实际上,间接费用并不与产量成正比。但是,这种分配方法在几十年前是合理的。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公司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构成产品成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且这两种成本占产品成本的很大部分,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很小,因此,用少量的制造费用构成产品成本主体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小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公司及其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成本中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有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这些虚假的、失真的成本信息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成本失控和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作业成本计算法正是以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弊端而产生的。它能够提供某种具体产品消耗间接费用的正确信息资料。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准确地反映了各种产品按其消耗的设施所付出的代价。因为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按各种产品实际消耗的与间接成本相关的作业量的多少来分配其应该负担的间接成本。按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同样包括直接制造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只不过这种方法在间接成本分配时,不是将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许多组织资源的使用并非用于构成产品的实物形态,而是用于为各种辅助作业活动提供一个宽泛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为各类顾客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用于各种作业的资源进行计量和定价,这些作业业主要是指辅助生产、交货及顾客服务。 成本系统结构所有的成本系统都从将资源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开始。传统的成本系统具有以下两步:第一步,将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到生产或经营部门,同时。生产部门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该部门。也就是将所有费用或者直接计入到生产部门,或者由服务部门分配计入到生产部门。第二步,成本从生产部门分配计入该部门生产的生产品中。作业成本系统也具有两步式结构:第一步,要确认耗用企业辅助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辅助资源的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的作业中,直到将企业的全部辅助资源费用都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中为对、第二步,通过为每一种作业确定一个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而且,对于每一种产品,在一个期间内所使用的作业成本驱动率也是多重的。这种成本计算法看起来很复杂,实际操作却很简单。 平衡计分卡用来表达企业在生产能力基础上的竞争和在生成技

术革新的竞争中所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平衡计分卡将任务和决策转化成目标和指标,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方面。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增加了非财务指标,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成为企业各层员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平衡计分卡里指标的使用人式各不相同.包括将企业的策略结合在一起;传达企业的策略;将个人、企业和各部门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用平衡计分卡,企业管理者可以计量他们的经营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而对人员、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平衡计分卡是用来交流、通知和学习的系统,而非一个控制系统。 经济附加使其概念源于剩余收益。由于提高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活动有时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因而实业界和理论界提出一种替代的业绩评价方法,即用剩余收益来克服投资报酬率的局限性。从税前净收益中减去资本成本得到的结果就是剩余收益。增加那些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或减少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投资,则剩余收益会增加。由于剩余收益法有利于使公司对部门的业绩评价与使部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活动保持一致性,因而与投资报酬率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用经济附加值取代了剩余收益。经济附加值概念的提出从不同角度扩展了剩余收益评价方法:一方面,经济附加值是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推出的,体现该行业的资本成本和部门

MPACC案例《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理工大学 MPA CC课程案例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任课教师:黄瑞 案例性质:□√部开发□外部引用案例名称: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适用课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 案例开发者:黄瑞 案例:作业成本法分析 一、案例材料 1.背景资料 普华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 (1)公司的定价策略

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 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 (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结果

传统成本与作业成本分析(详)

完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以自动技术制造公司的零件生产为例自动技术制造公司从事轿车备用零件的生产。一个车间专用生产两种零件:零件#127和零件#234。大多数作业是由零件#127导致的,许多年以来,它是这个车间生产的唯一零件。五年以前,增加了零件#234。零件#234更难生产,需要专门的加工和调整。在增加新产品后的前三年,利润增加了。但是,在后两年,车间面临着剧烈的竞争,零件#127的销售已经下降。实际上,车间在最近的报告期间已经显示出微亏。大部分竞争来自国外,车间经理认为外国生产商可能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零件。下面是车间经理帕蒂·古德逊和公司营销经理约瑟夫·菲尔丁的谈话,反映出公司对该车间和它的产品的未来状况的担忧。 约瑟夫:帕蒂,你知道,公司经理对车间的未来真的很担忧。他指出,在这种预算环境下,我们不能承受存在不盈利的车间。我们上个月刚关闭了一家,就是因为它不能应付竞争。 帕蒂:乔,你我都知道零件#127关于质量和价值的声誉都很好。数年以来,它一直是主要的盈利产品。我不明白现在是怎么回事。 约瑟夫:我刚收到我们一个大客户的电话,是关于零件#127的。他说,另一个企业的销售代表对这种零件的报价是单价20美元,比我们的要价低11美元。与那样低的价格竞争非常困难。也许只是因为这个车间太古老了。 帕蒂:不。我不那样认为。根据我的消息来源,我知道我们有很好的技术。我们的效率很高。生产那种零件的成本比21美元略高一点儿。我不明白那些公司怎么能够承担得起如此低的价格。我不能肯定我们是否应该降到那个水平。也许更好的战略是强调生产和销售更多的零件#234。这个产品的边际利润很高,对于它,实际上我们没有遇到任何竞争。 约瑟夫:你说得也许很对。我认为我们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价格,而不会失掉任何生意。我给一些顾客打了电话,看看他们对25%的提价有什么反应,他们都说他们购买的产品数量仍会与以前相同。 帕蒂:听起来前景很好。不过,在我们对零件#234采取大的行动以前,我认为我们最好探究一下是否存在其他原因。我想知道我们的生产成本与我们的竞争对手比起来怎么样。也许我们会更有效率,发现一个新的方法,使得零件#127能给我们带来正常的回报。这种零件的市场要大得多。我不能肯定只靠零件#234,我们就能生存。另外,我的生产工人不愿意生产那种零件,它的生产非常困难。 在帕蒂与约瑟夫会面之后,她请求调查生产成本和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效率。她得到批准聘请一个咨询公司做一个独立的调查。经过三个月的评估,咨询公司提供了关于车间生产作业和与两种产品相关的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如下: 表一: 咨询公司建议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转为采用作业成本方法。它坚持认为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更准确,会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为了推行这个建议,它把车间的作业按是否具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 应用案例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