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刮痧法操作流程

刮痧法规范及流程 刮痧法得定义:刮痧法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方法。刮痧,就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得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得抗病能力与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得作用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进行评估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及既往史。 ?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对疼痛得耐受程度。 ?患者得心理状况。 2、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3.患者准备 ?核对患者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并配合; ?然后帮助患者采取合理得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并注意保 暖 二、操作流程 1.定位

遵医嘱再次核对,明确刮痧部位 2.刮痧得方法 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得刮痧部位从上 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如果皮 肤干涩,随时蘸湿再刮,直至皮肤红紫 3.观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 患者有无不适,发现异常立即停刮并采取平卧位,报告医 生,配合处理。 4.刮毕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三、操作后整理 1、整理 ?、整理床单位,安排合理体位(如果有什么不适,请及时按床 旁呼叫器)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2、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刮痧后患者得反应,局部皮肤得情况 ?签名 四,刮痧得目得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症状。

刮痧操作规范

大余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 [诊疗技术名称] 刮痧 [简介]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适应症]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

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刮痧法的详细操作步骤

刮痧法操作步骤 一核对医嘱 内容:25床王力男中暑治疗:刮痧刮痧部位:尺泽穴前臂内侧颈部正中及两侧 二评估病人 护士携带治疗卡至病室核对床尾卡 护士:您好,我是您今天的当班护士,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王力) 护士:王老师,我核对一下你的腕带好吗?(好)25床,王力,男。王老师,最近天气炎热,您是不是中暑了? (是的) 护士:是这样的,您的主管医生查房后,给您开出了刮痧治疗的的医嘱,请问您以前接受过此项治疗吗?(没有)护士:那由我来为您简单讲解一下好吗?(好的) 护士:刮痧治疗就是用边缘钝滑的刮板在您相应穴位皮肤上进行反复的刮动,使皮下出现痧斑、痧点,以达到逐 邪外出、开通腠理的目的,可以有效地缓解您中暑的 症状,在治疗期间,您的皮肤会有轻微的疼痛和灼热 感,在刮痧结束后,您的皮肤会留下紫红色的痧斑、 痧点,这是正常的治疗现象,一般3到5天就能自然 消退了,您不必担心,您了解这些之后,接受这项治 疗吗?(接受)

护士:我为您做可以吗?(可以) 护士:王老师,您平时皮肤有没有轻轻磕碰就出现淤血瘀斑情况呢?(没有)那您对石蜡油过敏吗?(不过敏)您 对一般的疼痛能耐受吗?(能) 护士:那好,我评估一下您刮痧部位的皮肤好吗?(好的)护士:皮肤无异常,适合次项治疗。 护士:王老师,这项治疗大约需要20至30分钟时间,您还需要去卫生间吗。(不用了) 护士:那好,请您稍等,我去准备用物,马上回来。 三评估室内环境: 护士: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适合此项治疗 四准备用物 核对物品(治疗盘治疗碗内盛石蜡油刮痧板治疗巾医嘱单) 五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六携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床头卡,病人腕带,医嘱 七护士:适时关闭门窗,遮挡窗幔。 八检查刮痧板 护士:刮痧板边缘钝滑,无破损 八定穴位 护士:王老师,我现在给您选穴,如果您感觉那里有酸麻胀重的感觉,请您告诉我好吗?(好的)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要求要求规范与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 2.患者病情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当前主要症状,发病相关因素。 局部皮肤情况 3.有无出血、异常、破溃、水肿、育龄女性有无怀孕等其他相关禁 忌症。 二、准备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用物:治疗盘、治疗碗(内盛刮具及纱布2~3块),另一治疗碗盛少量清水 或药液、弯盘、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3.环境: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 三、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方法,请患者配合,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 定位: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充分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患者 3.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4.刮痧方法:手持刮具或瓷匙,蘸少许介质,在选定的刮痧部位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单一方向刮擦皮肤; 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刮痧部位应尽量拉长,一般选3~5部位;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肩部、肋间隙隙时应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刮痧过程中应保持刮痧板的湿润,感到干涩时,要及时蘸取润滑剂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痧痕为度

5. 观察:在刮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询问患者周身情况和局部皮肤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手法的力度 6. 刮毕,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并用手掌按摩肩部 7.妥善安置患者,协助衣着,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终末处理 9.洗手记录 四、评价 1.患者和家属能理解刮痧的目的和意义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合理,感觉舒适,皮肤出现瘀斑,局部无破损,患者满意 五、护理及注意事项 1.病室空气流通,忌对流风,室温过低时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外感风寒,加重病情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并适时蘸取润滑剂,不能干刮,以免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整力度。如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损伤等,应立即停刮,并通知医生及配合处理。 4.刮痧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0~20分钟,及时饮250ml温开水或热果汁,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食品。 5.牛角板使用后可用肥皂清洗擦干,或用乙醇消毒后,涂用食油或刮痧油,置于塑料袋中阴凉处保存。其他按照有关消毒隔离要求进行处理。

刮痧操作规范

刮痧法操作规程 一、简介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二、适应症 主要为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脚痧等证。 三、禁忌症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铜钱或分币或瓷匙、圆药杯、植物油(冷开水)、纱布、弯盆。必要时备齐浴巾、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 (一)、常用部位 头部:眉心、太阳穴; 颈部:喉头两侧、颈部左右侧面和颈后两侧; 背部:两肩部、脊中线、脊椎旁两侧和肩胛内缘向下、向外处; 4、胸部:胸中线和胸骨两旁; 5、四肢:肘和下肢的屈侧面。 (二)、操作步骤 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根据刮痧的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着。充分暴露刮治部位,保

暖。 2、核对、确定刮治部位(通常在颈部及背脊椎两侧),选用边缘光滑而无缺损的刮具,以免划破皮肤。 术者右手持铜钱或瓷匙蘸植物油(或水),在所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抓刮(不能来回地刮)。用力的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4、抓刮数次后,当植物油(或水).干涩时,需用蘸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5、如刮背部,应向背椎左右两侧沿肋间呈弧线状对称地刮,每次刮8一10条,每条长6-15公分。 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局部皮肤颜色等变化。 7、刮痧完毕,协助病人穿衣裤,整理床单,安置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刮痧过程、部位、反应、疗效等情况。签名。 六、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常见不良症状及预防和急救措施 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二、操作方法: 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三、主治病症: 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

2019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刮痧技术、撮痧技术及砭石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做到皮肤清洁,建议其刮痧治疗前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感染、破损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

气流通和换气次数。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的要求执行。 3.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应保持清洁。如果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5.1 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6 手卫生设施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刮痧技术、撮痧技术及砭石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做到皮肤清洁,建议其刮痧治疗前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感染、破损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的要求执行。 3.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应保持清洁。如果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刮痧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刮痧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4、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5、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6、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2、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4、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七、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出现异常,妥善处理。 八、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刮痧法操作流程

刮痧法规范及流程 刮痧法的定义:刮痧法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与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进行评估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及既往史。 ?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患者的心理状况。 2、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3.患者准备 ?核对患者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并配合; ?然后帮助患者采取合理的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并注意保 暖

二、操作流程 1.定位 遵医嘱再次核对,明确刮痧部位 2.刮痧的方法 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 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如果皮 肤干涩,随时蘸湿再刮,直至皮肤红紫 3.观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 患者有无不适,发现异常立即停刮并采取平卧位,报告医 生,配合处理。 4.刮毕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三、操作后整理 1、整理 ?、整理床单位,安排合理体位(如果有什么不适,请及时按床 旁呼叫器)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2、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刮痧后患者的反应,局部皮肤的情况 ?签名

四,刮痧的目的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症状。 ?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五、刮痧的作用 ?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与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 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与调整脏腑功能, 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与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 人体刮痧经络图(6张)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就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 映,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就是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 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 2.患者病情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当前主要症状,发病相关因素。 局部皮肤情况 3.有无出血、异常、破溃、水肿、育龄女性有无怀孕等其他相关禁 忌症。 二、准备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用物:治疗盘、治疗碗(内盛刮具及纱布2~3块),另一治疗碗盛少量清水 或药液、弯盘、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3.环境: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 三、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方法,请患者配合,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 定位: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充分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患者 3.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4.刮痧方法:手持刮具或瓷匙,蘸少许介质,在选定的刮痧部位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单一方向刮擦皮肤; 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刮痧部位应尽量拉长,一般选3~5部位;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肩部、肋间隙隙时应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刮痧过程中应保

持刮痧板的湿润,感到干涩时,要及时蘸取润滑剂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痧痕为度 5. 观察:在刮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询问患者周身情况和局部皮肤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手法的力度 6. 刮毕,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并用手掌按摩肩部 7.妥善安置患者,协助衣着,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终末处理 9.洗手记录 四、评价 1.患者和家属能理解刮痧的目的和意义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合理,感觉舒适,皮肤出现瘀斑,局部无破损,患者满意 五、护理及注意事项 1.病室空气流通,忌对流风,室温过低时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外感风寒,加重病情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并适时蘸取润滑剂,不能干刮,以免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整力度。如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损伤等,应立即停刮,并通知医生及配合处理。 4.刮痧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0~20分钟,及时饮250ml温开水或热果汁,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食品。 5.牛角板使用后可用肥皂清洗擦干,或用乙醇消毒后,涂用食油或刮痧油,置于塑料袋中阴凉处保存。其他按照有关消毒隔离要求进行处理。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 分钟。 5、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6、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 酒精棉球,点燃。 7、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8、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9、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10、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二、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中医护理刮痧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刮痧法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 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檫,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

化调节手法力度。 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 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 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二、操作方法: 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三、主治病症: 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