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

第 πξ卷第 λ?期 2009年6月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张慧丽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20世纪文献学家程千帆先生的生平及著述,以奠定其文献学家地位的代表性著述《校雠广义》为例,重点阐述他在将校雠学重建为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完整学科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最后总结他在文献注释、古籍整理以及整理出版他人遗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关键词〕程千帆 文献学 文献整理〔分类号〕K825.4

Cheng Q i a nfan ’s Ach i eve m en ts i n Ph ilology Zhang Huili

Depart m ent of I nf or mati on Manage 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he author firstly intr oduces Cheng Q ianfan,a famous bibli ographer in the 20th

century .Then using Cheng ’s rep resenta 2

tive work J iao Chou Guang Yi which lays the f oundati on of his bibli ographer status,the author expatiates on his tre mendous achieve 2ments t o the reestablish ment of Chinese B ibli ography .Finally,the author su mmarizes Cheng ’s contributi ons t o ancient books collati on,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posthu mous writings of other peop le .

〔Keywords 〕Cheng Q ianfan Phil ol ogy literature collati on

收稿日期:2009-03-02 修回日期:2009-03-13 本文起止页码:9-12,118 本文责任编辑:王传清

1 程千帆先生生平及著述

程千帆(1913-2000年),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40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程先生曾用过的诸多笔名之一,后通用此名。程先生湖南宁乡人,出身于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幼承庭训,曾系统学习经、史,广泛阅读古代典籍。1932年进入金陵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黄继刚(侃)、胡小石(光炜)、刘衡如(国钧)、刘确杲(继宣)、胡翔冬(俊)、吴瞿安(梅)、汪辟疆(国垣)、商锡永(承祚)诸先生,为其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36年毕业后,工作单位屡经变迁。20世纪

40年代初,曾先后任教于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当时在

乐山的武汉大学、在成都的金陵大学、四川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回到武汉大学,并任中文系系主任。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迫中断学术研究20年。

之后1978年受聘于南京大学,带着满腔热情重新开始研究和教学工作,著述、整理、编辑著作十余部,并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研究、教学之外,还先后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南京市文联主席、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华大典编

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

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程先生的学术视野十分宏阔,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举凡校雠学、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他都有很深透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著成就。他的校雠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一种;史学著作,有《史通笺记》一种;古典文学论著,有《闲堂文薮》、《古诗考索》及《被开拓的诗

世界》三种;文学史著作,有《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章灿合作)、《两宋文学史》

(与吴新雷合作)两种;文学史专题研究,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种;文学批评史著作,有《文论十笺》一种;古代诗歌的选注评析,有《古诗今选》、《读宋诗随笔》两种;诗文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新诗少作》两种。

2 早年文献学研究

虽说诗学研究是程先生的家学,他用力最勤、创获最巨的也是古典诗歌研究;但他十分重视文献学研究及文献整理,他的治学就是从校雠学入手的。他认为,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而言,校雠学正是收集材料、整理文献的基本手段,也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石。在讲授这

9

<<专 题

门课程时他说:“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学者必须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这句话今天看起来也是正确的。研究古典文学的人,连《师石山房丛书》、《四库提要》都不读,是不知道怎么‘开步走’的”[1]。

程先生曾师从刘衡如(国钧)先生学习过目录学,兼及版本和校雠,向汪辟疆(国垣)先生请教过目录学的相关问题。此外,他还曾认真自学过《汉书?艺文志》、《书目答问》以及郑樵、章学诚等人的相关著作,并长期在大学里讲授校雠学课程。1934年秋,程先生写过一篇题为《〈汉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说》的学术论文,对《七略》和《汉书?艺文志》中屈赋、荀赋、陆赋三家的分类标准作了合理的阐述。此文发表于《金陵大学文学院季刊》第二卷第1期,是程先生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为了巩固对校雠学的学习,程先生又连续发表了《别录、七略、汉志源流异同考》、《杂家名实辨证》、《杜诗伪书考》等论文,这些论文后来辑为《目录学丛考》,193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1941年程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时,曾研究《文史通义》并撰写《言公通义》一文,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后收录在《闲堂文薮》里[2]。另外,程先生还写过《校雠略说》一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以及《校雠目录辨》一文,发表于《文献》1981年第2期。

3 《校雠广义》及其贡献

程先生在文献学方面的造诣和贡献集中体现在《校雠广义》一书上,正是该书奠定了其文献学家的地位。

《校雠广义》写了半个世纪。早在20世纪40年代,程先生从内迁的金陵大学到武汉大学主讲校雠学这门课程时,就开始编撰《校雠广义》,后来书稿在十年浩劫中不幸遭到焚毁,几乎化为乌有。到了1978年,程先生在南京大学重新开始指导研究生并讲授校雠学课程。鉴于当时没有适用的教材,程先生便以残存的旧稿为基础,一面整理、补写,一面讲授。程先生当时的研究生徐有富、张三夕、莫砺锋边听课边记录。后来,程先生又到山东大学重讲了一次课程,山大的研究生朱广祁、吴庆峰、徐超也做了记录。这两个记录稿就成为1981年山大的誊印本《校雠略说》,这个本子后来还曾被山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翻印。1985年起,徐有富秉承程先生的指导,师徒合作,将《校雠略说》扩充,历经十余年,终于在1996年完成了约120万字的《校雠广义》四编,分别是目录编、版本编、校勘编、典藏编, 1988年至1998年间由齐鲁书社陆续出版。2000年,《校雠广义》又收在《程千帆全集》中,作为前四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自清代乾嘉以来,专治校雠学的学者代有其人,有关校雠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因此,欲立于时、传于世,需有独到之处。《校雠广义》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独到之处亦即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重建校雠学学科体系

全面总结前人的治书理论与实践,将校雠学重建为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完整学科,是《校雠广义》的第一大贡献。

校雠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目录学家刘向就曾经校勘旧籍《荀子》322篇,留下了“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3]的工作方式。刘氏“校雠”,志在是正文字。但流风所被,校雠之义引申渐广,至于众说纷纭。至晚清近代以来,更多达数说。洪亮吉之考订、校雠、收藏、赏鉴、掠贩“五家说”,缪荃孙之收藏、赏鉴“两家说”,叶德辉之目录、版本“两派说”,汪辟疆之目录、历史、读书、藏书“四家说”[3],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程先生之前的学者,往往只专精于校雠学主要内容版本、目录、校勘的某一方面。

《校雠广义》的首要功绩就在于它对“校雠”和“校雠学”概念进行了一番正本清源的清理工作。在《校雠广义叙录》中,程先生师徒详细考察了他们所说的校雠学与近世所说的目录学以及专事是正文字的狭义校雠学之间在名称、范畴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道:“若乃文字肇端,书契即著,金石可镂,竹素代兴,则版本之学宜首及者一也。流布既广,异本滋多。不正脱讹,何由籀读?则校雠之学宜次及者二也。篇目之意,既条既撮,爰定部类,以见源流,则目录之学宜又次及者三也。收藏不谨,斯易散亡,流通不周,又伤痼蔽。则典藏之学宜再次者四也。盖由版本而校勘,由目录而典藏,条理始终,囊括珠贯,斯乃向、歆以来治书之通例,足为吾辈今兹研讨之准绳。而名义纷纭,当加厘定,则校雠二字,历祀最久,无妨即以为治书诸学之共名,而别以专事是正文字者,为校雠之学。其余版本、目录、典藏之称,各从其职,要皆校雠之支与流裔”[3]。

通过《校雠广义》,作者旨在于清代以来的“洪说”、“缪说”、“叶说”和“汪说”之外,“折中旧说,别以四目为分”,“俾治书之学,获睹其全,入学之门,得由

01

>>第

πξ卷第

λ?期 2009年6月

斯道”[3]。作者首次将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四个部分隶属于校雠学这门学科之下,并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涵盖了图书校订、编辑使用、流传和保存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对于各编次序,作者则根据校雠学发展的顺序来安排,使得4个部分既成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相对独立、各自成编。这样,就使得校雠学的内涵和外延变得十分清晰,为这门歧义颇多的传统学科重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体系,实可称为该学科体系的基础工程。

3.2 论述重点转向学科的实际应用

《校雠广义》的论述重点由历史源流转向实际应用,作者有意避开了“史”的一般描述,而将重点放在了“学”的理论阐述上。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叙录中便已指明:“我们将重点放在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的论述方面,而省略其历史发展的记载”[3]。这种做法突破了过去学者所习惯的“史”的思路,对“学”的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论述重点转向实际应用,就意味着该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实用性。它的实用价值体现在:

首先,各编首章分别论述了版本、校勘、目录、典藏的功用。

其次,作者还单列许多章节专门介绍图书收集、鉴别、整理、保存的实际操作方法。如《版本编》中“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对版本的记录和研究”(此章是以前的版本学著作很少涉及的);《校勘编》中“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目录编》中“目录的编制”;《典藏编》中“图书收集”、“图书保管”、“图书流通”等,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再次,《版本编》在介绍古籍版本知识时,尽可能采用直观的形式,或用图解,如第三章“纸书的装式”,或用表格,如第四章“《古今书刻》刻书统计表”[4]、第五章“宋至清历代帝王讳字简表”[4],详尽具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

此外,在具体内容的论述方面,也处处体现出该书的实用价值。如《版本编》中讲到牌记,作者指出牌记的名称及其由来、形状、位置后,还列举实例分析牌记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牌记鉴定版本,并指出在利用牌记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又如《校勘编》第二章和第三章,作者对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并详细论述了书面材料致讹、致脱、致衍、致倒的种种原因,其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3.3 继承发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序》中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校雠广义》在继承并发扬校雠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优良学术传统方面,功力深厚,成绩突出。

《目录编》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如第四章第二节“四部分类法形成以后的内部调整”,作者对有着复杂内蕴、经过许多变化逐渐形成的杂家作了仔细的辨析。在《汉书?艺文志》中,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百家所从入,期于为治最切,盖秦学也”[5]。这是杂家的本来面貌。作者将《隋书?经籍志》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图书作比较,发现两者名同实异。从而指出:“诸子杂家之义,汉后已亡。《隋志》已开始将杂家作为容纳不好分类的书籍的渊薮。同名异实,这是杂家的第一大变化”[5]。接着作者又将《旧唐书?经籍志》杂家所著录的内容同《隋书?经籍志》相比,指出:“杂家在新的范畴中,做到了名实相符这是它的第二大变化”[5]。到了明朝,杂家又发展为兼容诸子,“这是它的第三大变化”[5]。总之,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它由诸子中的杂家逐步变成了容纳许多不好单独分类的著作的杂类”[5]。作者花了很大篇幅,经过具体的实证研究,清晰展现了杂家的类目调整及渊源流别。再如,第三章第二节论述“目录记录篇卷数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可以从中看出历代学术的盛衰”时,以汉代两部最杰出的史书《史记》、《汉书》为例,指出两者“文体有所不同,《史记》偏于用单笔,《汉书》偏于用复笔。因为从汉以来文章由单笔走向复笔,所以在汉魏六朝时,研究《汉书》的人多于研究《史记》的人。据《隋书?经籍志》,注《汉书》者二十一家,共六百二十卷,而注《史记》的只三家,共九十五卷,可以为证。那个时候,《汉书》研究得好,可以称为‘汉圣’—研究《汉书》的圣人。可是没有那个被称为‘史圣’的。所以把各种书的卷数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出某个历史时期,孰为显学”[5]。

其实,《校雠广义》的其它各编也都注意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如《版本编》第五章第二节谈刻工,作者追溯到“后晋开运四年(九四七年)曹元忠雕造的观世音菩萨像及原文,末有‘匠人雷延美’字样,这雷姓刻工是现今所知最早在自己刻的雕版上留名的人”[4]。在分析刻工留名的原因“主要是便于考核劳动成果,计算工钱”[4]时,作者又追溯到《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郑氏注曰:“勒,刻也。刻工姓名于其器,以察其信,知其不功致”[4]。再如《典藏编》第五章第一节谈钤印,作者首先追溯了公私藏书钤印

11

<<专 题

情况的历史,接着论述了藏书印的内容由强调对藏书的所有权,转变为表达藏书、读书、校书感受的过程,最后还介绍了钤印的方法。总之,作者是站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高度来阐述校雠学的具体问题的,这类例证在《校雠广义》中俯拾即是。

3.4 注重实证研究

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作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高论,这是程先生最主要的治学特点,这一点同样很好地体现在《校雠广义》之中。

首先,作者在论述具体问题时,从不作空泛的议论,而是借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注意选择典型事例进行透彻分析。如《校勘编》第一章第二节,在论述校勘对读书治学的作用时,作者举例道:《汉书?艺文志》云:“《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但《史记?孔子世家》的末尾说:“安国今为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既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称孔安国早死,那么他怎么能在死后献《古文尚书》并遭巫蛊事呢?”对此,阎若璩、朱彝尊通过校勘,根据荀悦《汉记》,于《汉志》“安国献之”的“安国”之下,补上脱去的“家”字,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6]。再如,《目录编》第四章第二节,以《孟子》及其注释等书在目录中由子部上升到经部为例,来论述“一些类目的学术地位发生变化了,在分类上也不能不作出相应的调整”[5]。此类精彩实例,在全书中随处可见。

其次,程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在于,对资料勤于搜寻、精心选择,并详细注明引文出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该书的史料价值。这一点在全书中处处可以体现出来,在此不再赘述。

《校雠广义》这部皇皇巨著,是程先生师徒“十年磨一剑”而成,它“不但使40年代的《校雠广义》得到了复活,而且为我国治书之学从理论到方法,作出了创造性的总结和阐发。这正是对章学诚《校雠通义》的重大发展”[7]。读者不仅能从该书中了解校雠学这门传统学问的历史形态,而且能获得如何运用它来进行学术研究的实际指导,这正是该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4 文献整理贡献

文献学理论研究往往离不开文献整理实践工作。文献注释、校勘等整理工作,可以为文献学理论研究提供基础。程先生虽以高水准的学术研究而知名,但他绝不是埋首于故纸堆而不闻窗外事的学究。他非常重视文献整理工作,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撰写《史通笺记》,主编《全清词》、《中华大典》以及晚年对沈祖棻、黄继刚、汪辟疆诸先生遗著的整理。

4.1 撰写《史通笺记》

《史通》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学理论著作,很受史学界重视。此书虽经卢文弨、浦起龙等学者整理、注释,而难解、误解之处仍然很多。

程先生一向喜爱史学,即使被打成“右派”在农村牧牛饲鸡时,仍争分夺秒地通读了晋隋八史,积累了渊博的历史知识。1945年在武汉大学时,程先生开了一门《史通》的课,当时就开始为其作注。程先生以浦起龙的《史通通释》作底本,增补其不完整之处,改正其错误之处,以“笺记”的形式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终完成《史通笺记》一书,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史通笺记》较《史通通释》更为完备,特别是收入了近代学人的研究资料,为近代《史通》研究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程先生因此被著名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誉为“子玄之功臣”[8]。

4.2 整理出版古籍

十年浩劫之后,古籍整理成为学界的当务之急。程先生对这项工作的意义有着深刻理解,他曾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为筹划全国的古籍整理工作献计献策。

实际工作中,程先生承担了《全清词》的主编,到2000年时其中的“顺治、康熙”卷已出版了一、二两卷,其余八卷也已付排。最令人钦佩的是,在程先生八十高龄时,他还以老当益壮的精神参加了《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并担任其中《文学典》的主编,到2000年时《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已经出版。

此外,程先生还主编了《明清文学理论丛书》,到2000年时已出版了《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等八种。他还与夫人陶芸合作,编写了《骈字类编音序索引》,为人们方便地利用这部专收双音词及词组的大型类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古籍整理是一件需要投入大量劳动且相当繁琐的工作,它又是一件需要高度的学术素养和责任心才能完成的工作,从事这种费力多而收功微的工作,实在是需要献身精神的。程先生正是以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热爱为动力,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9]。

(下转第118页)

21

<<信息技术

帮助,由于程序性知识主要依靠的是理解,而本系统通过情境化的任务驱动教学,并借鉴了B ig6的教学过程,而B ig6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与实际的文献检索情境非常类似,这就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广泛迁移。

在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中,笔者分析了学生们在培训结束后的调查问卷,在学习的整体满意度方面,参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3.45和3.89(5分为满分),由量化后的满意度可以发现使用本系统后学生的满意度得到了较高的提升,在对十几位学生进行专门的个别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实验组的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有了提升。综上所述,通过对本系统在文献检索课的运用,在学生认知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解决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学习的满意程度。

5 结 论

本文使用B 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信息素养网上课程的教学模式,使用形式化的Petri网辅助建模,清晰地表达了B ig6教学过程的工作流程,并且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本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知与情感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本系统解决了现有信息素养网上课程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难以驾驭的难题,对推动信息素养网上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B ig6的工作流模式特点其方案可以非常方便地拓展到各种网络课程的设计中。笔者针对建模实现了基于B ig6和Petri网的信息素养在线课程平台,其中通过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的状态模式解决了B ig6教学过程的流转。笔者进一步的工作将是在完善本校信息素养网络课程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多校联合共建共享的需求进一步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颜务林.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以德克萨

斯州立大学的TI L T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1):77-

80.

[2]彭奇志.学习型网络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研发.情报理论与实

践,2007,30(6):812-815.

[3]沈艳红.W EBQUEST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图书馆杂志,

2006,25(11):64-66.

[4]王帆.信息素养培养模式B ig6—对两个B ig6课例的评述.信息

技术教育,2004(11):96-98.

[5]吕海莲,刘建粉,李波.“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对毕

业设计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7(8):84-86.

[6]W il Van der Aalst,Kees van Hee.工作流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4:1-32.

[7]吴哲辉.Petri网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2.

〔作者简介〕房 俍,男,1984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2篇;吴晓丹,女,1985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1篇;

吉久明,女,1969生,副研究馆员,硕士,发表论文11篇。

(上接第12页)

4.3 整理出版他人遗著

在程先生晚年的著述活动中,整理出版别人的著作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情况。沈祖棻是程先生同甘共苦的伴侣,从她1977年不幸车祸去世后,程先生就开始精心整理她的遗稿,推动了《涉江词》、《涉江诗》、《沈祖棻创作选集》、《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词》、《沈祖棻诗词集》等著作的陆续出版。其中,《沈祖棻诗词集》是程先生亲自笺注,为读者阅读、深入理解沈祖棻的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程先生的笺注自身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保存了许多前辈学者的有关评论,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宝贵材料[9]。

此外,黄继刚先生的《量守庐学记》、《黄继刚日记》和汪辟疆先生的《汪辟疆文集》、《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也是经程先生之手而得以整理出版的。程先生以此作为对老师最好的纪念。而黄、汪两位都是前代大学者,其文稿的学术价值自然不需多言。 程千帆先生以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专家、著名教育家、诗人。如今,综观他在校雠学领域以及文献整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也实可称为一位卓越的文献学家。参考文献:

[1]程千帆.治学小言.济南:齐鲁书社,1986:41.

[2]程千帆.桑榆忆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校雠广义叙录.济南:齐鲁

书社,1991.

[4]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1.

[5]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6]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26-27.

[7]王绍曾.《校雠广义》感评.中国文化.第十七、十八期:379.

[8]莫砺锋.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3):254.

[9]莫砺锋.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4):202-221.

〔作者简介〕张慧丽,女,1983年生,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4篇,参著(编)作品3部。

811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永远的程千帆

永远的程千帆 菜九段供稿 程千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不知是因为自己上了年纪特别好怀旧之故,还是近年来旁门左道搞得特别邪乎、感觉日爽一日之故,这一两年来,常常想到程老,尤其是想晤会程老,向他老人家汇报一下菜九一直以来的种种折腾,或可大慰先生老怀。今年(2009年)菜九读史随笔集《历史的侧影》出版前,本想写个自序,在其中表达一下对程老的缅怀之情,后因田秉锷兄的推荐序里已写到了程老,菜九便省掉了自序这个节目。但对程老的怀想仍然每天萦绕心头,难以释怀。而一旦动了想写程老之念,程老的音容笑貌,程老对菜九的种种提携之情,便会从四面八方包围着我,真是一日不写,一日不得解脱也。兼之近日程门弟子苍山牧云(潘成稷)先生风闻菜九要写程老,已预先致谢了多次,那么,将程老对菜九的种种关爱诉诸笔端,实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其实菜九从程老游的时间已较晚,且时间并不长,既非其门人,也非一般学生,当属未得先生亲炙者,缅怀程老这样的题材,说起来也轮不到菜九来写。只是菜九以为,不管怎么看,程千帆先生也可算得上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个景点,而景点也者,自然是横岭侧峰,人人眼中笔下各不相同。既然菜九从程老游,也算是到过了这个景点了,看的不深,看的不细,也是到此一游过了,总可以写个游记,或者能说出个与他人不同的一二三来。 程老道德文章学问皆臻一流,在学界盛名素著,而在1988年菜九到江苏古籍出版社工作之前,还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程老其人。菜九的特点是孤陋寡闻,所知甚少,几十年一贯,不曾稍异也。近期程门弟子苍山牧云问了一大串南京地面上的学者,菜九皆闻所未闻,当年不知程老,亦属正常。只不过是以菜九今日对程老的情怀,回看当年的一无所知,真要为这种孤陋到极点而汗颜啊。 虽然菜九不知道程老,但知道沈祖棻。菜九读研时好看闲书,在书库中翻到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菜九似懂非懂看读一过,心中油然升起对真学问的崇敬与向往。如沈祖棻先生这样上下纵横陈述探讨为文之道、为文之妙,菜九不禁惊异,纯学问居然能如此有趣、如此精彩、如此迷人,沈祖棻在菜九心目中直如天人一般,实只能仰视也。从此以后,菜九对真学问开始向往不已,尽管如今菜九年过半百仍然没有真学问,但对学问的尊崇,一日未尝稍衰也,并对自己的缺少根基始终引以为憾。 菜九到出版社工作后,看到一本由程千帆著的《日本汉诗选评》,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程千帆先生其人,并又知道其为沈祖棻的夫君。当时菜九也不知程老是何方神圣,又如何让沈祖棻先生吃了他的套。天人一般的沈祖棻在菜九心中是何等神圣,心中颇有点为沈祖棻抱屈。 看来人类的大毛病——好为自己不懂或知之甚少之事妄下判断、乱发感慨,在菜九身上也严重存在,难免就少年轻狂,终至老年轻狂。后来慢慢了解到,当年的沈祖棻在读研究生,风头正劲,其诗词创作举世无抗手,已有当代李清照之誉;程先生则只是刚刚显露才气的大学新生,当代李清照眼光何等了得,一下子就从众多追求者中发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程千帆,从而缔结一段良缘。知道了这些前因后果之后,菜九不免要为沈祖棻高兴,也要为程老高兴,以为除了程老,或者还真难找到能配得上沈祖棻的如意郎君呢,终不成让天人般的沈祖棻先生无

武大第一批正式发布名师名单

第一批正式发布名师名单 (169人,按姓名拼音排序) 晚清时期著名学者:2 辜鸿铭、华蘅芳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80 陈登恪、陈华癸、陈建功、陈望道、陈源、陈祖源、戴铭巽、范寿康、方重、方壮猷、高翰、葛正权、桂质柏、郭斌佳、郭霖、郭沫若、胡稼胎、黄侃、江仁寿、金克木、李崇淮、李浩培、李华宗、李四光、李渭农、李先闻、刘秉麟、刘迺诚、刘颖、彭迪先、皮宗石、任凯南、邵逸周、沈祖荣、疏松桂、苏雪林、孙祥钟、谭声乙、汤佩松、汤璪真、陶因、万卓恒、王葆心、王铁崖、王星拱、闻一多、邬保良、吴大任、吴宓、吴南薰、吴其昌、席鲁思、萧君绛、熊十力、徐天闵、徐贤恭、许宗岳、燕树棠、杨端六、杨人楩、杨树达、叶圣陶、叶雅各、余炽昌、郁达夫、袁昌英、查谦、张培刚、张珽、张颐、张资珙、章蕴胎、赵师梅、赵学田、钟心煊、朱东润、朱光潜、朱君允、竺可桢、庄长恭 (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3 王世杰、曾昭抡、周鲠生 1956年国家一级教授:9 陈永龄、金通尹、李达、李剑农、刘永济、刘赜、夏坚白、叶雪安、俞忽 1956年国家二级教授:10 陈伦会、高有焕、桂质廷、韩明炬、何定杰、李庆海、谭戒甫、唐长孺、夏良才、朱裕璧 1956年国家三级教授:19 程千帆、崔希璋、戴春洲、董道蕴、董钟林、顾葆康、黄焯、纪增觉、梁百先、马文元、王治樑、吴于廑、姚薇元、叶峤、余家荣、余先觉、曾昭安、钟兴厚、周如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11 高尚荫、邓子新、龚健雅、李德仁、李国平、舒红兵、王之卓、杨弘远、查全性、张俐娜、卓仁禧 中国工程院院士:10 李德仁(两院院士)、李建成、李晓红、刘经南、茆智、宁津生、谢鉴衡、张蔚榛、张祖勋、朱英国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2 冯天瑜、韩德培、胡德坤、李龙、刘纲纪、马费成、马克昌、彭斐章、石泉、谭崇台、陶德麟、宗福邦 国家级教学名师:14 边专、程功臻、丁俊萍、樊明文、郭齐勇、何炎祥、李征航、刘耀林、罗以澄、孟勤国、石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 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略说宋诗

略说宋诗 导读:小引 我今天到南京大学讲宋诗,是向程千帆先生致敬来了。在我看来,宋诗的研究无论如何有了多少新的进展,新的成果,如果要想有真正的突破,还是得要从千帆先生这里重新出发。所以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应该有学术史的重新学习,向程先生这样的大师朝觐,以获得新的灵感与能量。 向程先生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学术的大目标,一是学术的方法。我先讲前一方面。 现在,全宋诗、全宋文也都已经编好,文献上是有很大的进步了。论文成果也很多,新的领域、新的论述,不断涌现。但我认为有两个倾向是否有待于克服:一是周围研究的流行。周围研究就是找一个外面的角度,然而把文学对上去。大家大概是习惯于唐诗研究的做法了,又开始在“宋诗与XX”的模式下展开研究,这样下去,有进一步将文学史学化,使文学朝史学附庸的方向继续发展。尽管西方也有这样的主流,文学、思想,都敌不过史学。然而,这样一统天下的局面,毕竟不是正常的。现在很多文学研究,收集了很多材料,整理了很多文献,然而永远只在文学的四周打转,永远也不愿进到真正的文学里面去。他可以讲几小时的诗歌,却可以一首诗都不愿讲。他可以讲几天的文学,却可以根本不提语言的艺术,更不提文学的心灵。因而,文学研究的回归,是我们期待很久的正道。程先生其实早就见到了他身后学术界的道术为天下裂,他提出的考据与批评结合起来,真的大

有深意。他讲的批评是文学批评,是提醒大家不要流于繁琐和细碎,要回到文学大义上来。 另外一个倾向是提不出大的目标,也似乎不在乎大的目标,只满足于一些小的题目,流于一些局部的成果。或者只热心某种占地式的考量。程先生他们心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还宋诗一个与唐诗“并肩诗衢”的地位,他们有一个整体战役,即宋诗争夺战,因为,宋诗毕竟承载的中国文化的程量更为厚重,更为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之花的美丽。我们看程先生在给曹虹书写的序言,以及为全宋诗写的序言里,都讲得很清楚,我们看程先生写陈寅恪、写马一浮的文字里,也都有相关的意思。 但是我认为程先生他们这个目标还是没有完成,宋诗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还是没有过办法与唐诗相比。不仅是一般知识大众,而且古典文学专家那里,唐诗都还是高于宋诗。这个千年门户之见,太深重了。 学术研究有课题,人家做过,就没有必要再做了,因为你不应该重复别人的工作。但是有的课题,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再做,因为这个课题不是一次性的,唐宋诗之争,就不是一次性的。只要你有新的解读,为宋诗得分,那都是学术的重要积累。 所以,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宋诗经典化的工作,包括流派、史实、诗选、理论、文化、断代史等,工作还有很多,几代人都做不完。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大的目标,要时时回到程先生这里来,充充电,正心诚意,然后格物致知。

《程千帆评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 一九三二年夏,刚满二十岁的程千帆先生考上了金陵大学。他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由于化学系收费委有贵,而改报了中文系。程先生没能成为一位化学家,这也许是出于偶然。但他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却是出于必然。因为他自幼就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程千帆先生原籍湖南宁乡,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当时的程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他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在金陵大学的四年中,程先生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一九三六年,程先生自金大毕业,回母校金陵中学任教。一九四五年,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从此在珞珈山下生活了三十二个年头。一九五四年的《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的最早范例。一九五七年,这位秉性正直、刚肠疾恶的人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此,他的学术生涯中突出出现了长达十八年的断层,而他的这种学术方法也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即使在艰难的环境里,程先生也没有丧失对人生的信念,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白天劳动、挨斗,晚上读书,并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程先生在文革结束后推出的

[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 一生必看心理学书籍52部

[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 一生必看心理学书籍52部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多看一些经典书籍,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能力。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一:《悲惨世界》 [法] 维克多雨果 推荐理由:《悲惨世界》是法国知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是*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这个人的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的人间,这个俗世就是用悲惨世界来命名的。 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二:《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推荐理由: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如若没有在这条河上的航行,就没有爱情可言:这样航行的产物就是那些把我们破损不堪的灵魂归还给我们的作品,而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多姿多彩、时间跨度为五十年的悲欢离合的巨著,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爱情的方式、表现、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大全。 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三:《复活》 [俄罗斯]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推荐理由:《复活》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后期的一部作品。《复活》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并以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得很中肯:托尔斯泰在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很美的诗,很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四:《月亮与六便士》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推荐理由:精神优于物质、个体大于社会书中诠释的这种反世俗、反传统的立场,让几代读者为之潸然泪下。《月亮和六便士》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也象征着离开伦敦的斯特里克兰和远赴埃及的亚伯拉罕所甘之如饴的清贫;六便士这种小面额的硬币代表着世俗的鸡虫得失与蝇头小利,也代表着卡迈克尔所引以为傲的豪奢。 一生中必看的经典书籍五:《理智与情感》 [英国] 简奥斯丁 推荐理由:《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感谢您的阅读!

文献学

文献: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先秦)“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汉唐以后)“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对“献”的解释已经与本义发生变化,“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自此以后,人们对“文献”的概念,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我们对文献的定义是(见句首)。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比较,现代“文献”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作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其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 文献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 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王懿荣是甲骨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金文文献: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石刻文献起源大体与金文文献同步。石经是儒家经典的大型石刻文献。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著录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金石学:对各种青铜器和石刻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问。 经部文献:包括儒家经典“十三经”、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阐发之书以及为解经需要而衍生的各种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典籍。 十三经:儒家十三中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概念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其发展演变过程是: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名“五经”(“熹平石经”);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四种,名“九经”;唐文宗开成间刻石于国子学,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开成石经”);到宋代,复增《孟子》,合称“十三经”。“十三经”是经部文献的核心,是集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大成的总集。 十三经注疏: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二十四史:形成过程是:“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

程千帆、罗宗强的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罗宗强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程千帆简介:程千帆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 代表作品: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百度百科) 程先生的治学格言: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 听:“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充分; 辨: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较充分,哪些东西没道理或者道理不够充分,还有哪些东西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和

参考价值。这种分辨和取舍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观的态度。学术领域里说好说坏的事情很多,不顾事实、意气用事的褒与贬也司空见惯,原因就在于“辨”的时候缺少“公心”,没有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学术意见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 说:第三个阶段是自己“说”,也就是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程先生强调一个“仁”字。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要端正,品格要纯正,境界要高远,这是学术领域多年承传的一些公认的优秀传统,比如热爱真理、忠于事实、与人为善、超脱名利等应当包括其中。 一、莫砺锋《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对于程先生来说,文献学与文艺学,或者说搜集材料与整理材料, 都是考证与批评的不同表述方式。 程先生十分重视文献整理。程先生重视史实考订。 程先生说:“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1982年4月与硕士生的谈话,见《程千帆沈祖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所以,研究古代文学,又不能不考虑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这种研究的学术 品位。 程先生治学,强调要有“通识”。他主张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通史,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读书文学文化程千帆程千帆传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学习过程艰苦、繁重而且乏味,但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在私塾中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的技巧,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师从古代文学的大家进行研究时,我们感到了旧有方法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

2020一生必读的中外名著书目推荐

2020一生必读的中外名著书目推荐 都说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然而幸运的是如今的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各种名著好书琳琅满目不知从而读起,你看过的名著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人一生必读的经典书籍_2020一生必读的中外名著书目推荐.欢迎阅读! 1,外国十大名著: 《战争与和平》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在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要死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童年》

讲了小主人公高尔基(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呼啸山庄》 一个爱到极致的男人,做出了疯狂的行为。他用“爱”杀人,却也用爱自杀。凯瑟琳生前死后,他都活在痛苦里。凯瑟琳弥留之际,他还用说话去刺伤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却是两份伤痛,他自己的和凯瑟琳的。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红与黑》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不但是人们用以区别彼此的文字符号,而且还是与人生相伴始终的个体标志。古往今来男名和女名的取名方法有较大的区别。 从取名看,历史上取男名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取名手段上,人们习惯将表示排行“伯、仲、叔、季、孟”等的字用来取名,取一些诸如太伯、仲雍、蔡叔、季历、孟庄之类的名字。有时候,采用金、银等矿物名称以及天上星像的名字取名,取些诸如金锁、星河、小熊、天龙、金牛之类的名字。有时候采用字辈命名的方法取名,这种命名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姓+字辈+名”格式,不同姓名和不同支派的人各从本家族所使用的字辈谱中依次选用一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名字,就是按传统的字辈命名的。他名中的“毛”是姓,“泽”是字辈,“东”才是属於自己的名字。此外,他的祖父叫毛恩普,父亲叫毛贻昌,子叫毛远新,四辈人的字辈相连,即“恩”、“贻”、“泽”、“远”,分别属於湖南韶山毛氏的第12至15代。有时候则采用梦中所得的灵感取名。取些诸如梦龙、梦蛟、梦熊之类的名字。如宋代着名文学家陆游还在娘胎的时候,因母亲梦见过古代名人秦少游,出世後便取名为“游”。特别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名字,来历更有意思。相传,岳飞的母亲在怀岳飞的时候,梦见有只大鹏鸟飞来,落在自家的屋脊上,等生下孩子之後,便取名为“飞”,字“鹏举”。在为男孩取名的传统方法中,有利用婴儿特征取名、用姓氏取名、用谐音取名、用世界万物取名、用时间地点取名、以及取乳名、取学名、取别号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取名方法值得一提。当孩子满周岁之际,一些地方习惯准备些纸笔玩具让孩子去抓,抓到什麽就取什麽名。这种取名方法,古时称之为“试儿”。如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就是由於在周岁生日时抓了脂粉钏环而使其父贾政极不高兴,认为他“将来酒色之徒耳”。 男孩大都被父母寄於厚望,所以在取名用字上大多喜欢与国家联系起来,而且在名字中反映光宗耀祖,希望孩子长得英武博大、充满阳刚之气的也特别多。此外,还常用猛、刚、亮、伟、雄、武、康、杰、峰、力、毅、涛、辉、世、天、波、宁、龙、安、健等字,分别表示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此外,有些人在给男孩取名时,喜欢取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以示对他的特别钟爱和宠幸。由於女性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作用与男性有较大不同,其名字也有很多特点。在取名用字上,除较多使用女性字以外,还经常使用闺物字、珍宝字、花鸟字、女德字、阴柔字、彩艳字等等。女性取名所用的女性字,以带“女”旁的字最为常见。如姬、妃、婷、嫱、婵、娥、媛、娟、娴、姣等较多地被用於女性的取名实践中,诸如杜十娘、十三妹、王嫱、李媛、曹娥、刁婵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名字。至於在女性名字中使用环、钗、黛、秀、文等闺物字,珍、珠、珊、琳等珍宝字,莲、莉、英、莎、鹃、燕、莺、凤等花鸟字,淑、贞、慧、娴、端、巧等女德字,云、虹、霞、雯、雪等阴柔字,丹、翠、碧、艳、丽、倩等彩艳字,也都是十分普遍的现像。用这些文字取出的女性名字,稍加留意,便可举出一些。如杨玉环、秋瑾、何香凝、张茜等名字都是极具女性颜色的。 历史上,在女性取名时,常规不叁与像男性那样的取名排行,更不把名字写入家谱。有时也用一些男性化的字眼,取一些男性化的名字。人们在取名字的时候,往往把名字与命运联系起来。取名的人也大多想通过名字带来好运。而我国古代因姓名带来好运的人也确实有之。如慈禧太後在70大寿时点状元,见一个叫“王寿朋”的名字有“我王长寿无朋”之意,就把他从科考名单中较低的位置前移为状元。大书法家米蒂有洁癖,挑选女婿时,见有人名“拂”字“去尘”,认为肯定干净无比,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明朝世宗点状元前夜,做梦听见了雷声,醒来後便点一个叫“秦梦雷”的人做状元。他後来以“重治本事”为指导思想选拨官吏,又从人名上选了“张治”、“李本”二人为官。我国最後一名状元刘春霖在科考时本是第二名,由於在皇帝确定名次时正遇上大旱,而他的名字又有春雨如霖之意,於是便被点为状元。此外,据有关书籍所载,清朝旗人端方字午挢,又称“端午挢”。有一次突然升迁了一个叫“重阳谷“的人的官职,同僚不解其意。後来仔细一想,才知两人的名字是一副极好的对子。当然,我国古代发生的因名得祸的事情也很多。如《十驾斋养新录》记载,宋徽宗时,江西浮梁县丞陆元,佐上书说,江西平乐县有人叫“孙权”浮梁县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封面 论文科目:《文献学》 论文题目:《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年级专业:10人力 学生姓名:刘庆楠 学生学号:1017421049 论文得分:________ 论文日期:二〇一二年六月九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历史文献的匮乏,然而,如果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则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是因为战乱等原因,留下的东西不多而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成长阶段。在这一时期,文献著录的分类开始从《七略》的六分法向新的四分法转变,并且把文献的分类引进了新的领域,出现了按内容性质分类编排文献,以便阅览的新书,这就是类书。类书的出现,对保存文献和检索文献,都有重要的意义。《文选》、《弘明集》等作为总集的典型,也是这一时期的新的成就。还有,《汲冢书》的考订、整理也为出土文献的整理,开辟了道路。在对文献的注释方面,这一时期也有重大发展,出现了“集解”、“义疏”等新形式。前者利于资料的保存;后者标志文献注释向高一层次延伸。另外,有些书有自注,既可补正文之不足,亦可免去他人揣测之累。注释范围继续扩大,不仅注经,而且注史、注笔记小说,并能根据有关特点,重视异说的列举和史实的考辨,为后世考异与考辨之先河。北齐颜之推,虽没有整理过任何典籍,但能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索文献典籍在流传、整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版本、校勘、目录 古代社会没有所谓的“文献学”,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标志是由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郑鹤声、郑鹤春兄弟二人合著的《中国文献学举要》。在古代社会里,文献学主要指的是以版本、校勘、目录为基本内容的校雠学。所以,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学成就,自然要从版本、校勘、目录这些基本内容说起。 版本一词源于书写文字的简牍、缣帛,自唐人有了雕版印刷术之后,版本便成了相对于写本的雕版印刷书籍的代名词,而随着刻本书籍的不断增多,于是便有了“版本学”的专门研究。虽说印刷出现于唐代,但作为版本学上的本源,当从东汉灵帝时期的熹平石经开始。 到了曹魏正始年间,“又立古文、篆、隶《三字石经》……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 (《水经注?穀水》)同熹平石经相比,曹魏三体石经规模更大,是对熹平石经的继承和发展,同属于版本学上的本源,在文献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至于校勘之学,我们今天可以从《三国志注》和《世说新语注》等著作中能够见到许多具体的内容。同时,从汉末到南北朝,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图书整理,而校勘又是图书整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推论,校勘之学于魏晋南北朝期间一定十分发达。 于版本、校勘、目录三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于目录方面的成就最多。目录之学源自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汉书?艺文志》:“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

程千帆:古典小说技巧漫谈

程千帆:古典小说技巧漫谈 (一) 在我国古典文学诸样式中,小说发达得较迟。它的总成绩,无论与我国的其他传统样式如诗歌、散文相比,或与外国的同一样式相比,都可能要次一些,特别是在数量方面。 这么说,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决不意味着古典小说对于今天在座的各位写小说的同志们没有什么可以借鉴、学习的了。反之,明、清两代出现的几部成就很高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将永远是后来人学习的典范,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名著中,有汲取不尽的丰富营养。它们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生活,对于我们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认识作用,更不用说艺术技巧方面给予我们的教益了。 过去我们对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余毒的顽固性估计不足。建国三十年来,虽然口头上也谈反对封、资、修,但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封建主义的东西所起的危害是很大的。十年浩劫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今天的作家,也就和全国人民一样,必须去努力完成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的残余影晌。要反它,得先认识它。我们的青年作者,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就这一点来说,你们是幸福的,但是也有缺陷。没有经历过旧社会,所以对当前许多真封建主义假社会主义的现象就看不清楚了。或者只知其危害,不知其根源。 要认识封建主义的形形色色,上面提到的那些古典小说名著是很好的参考书。因为它们反映的是未经粉饰的封建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非常真实。 我们不是非常憎恶关系学吗?在《红楼梦》中,就有好几位女性关系学大师,通过她们的精彩表演,我们可以了解,关系学也有各种风格、流派。薛宝钗是一派,王熙凤又是一派,袭人、平儿虽然可算一派,然而同中有异。我们不是痛恨一些花花太岁,一些仗着特权无恶不作的坏蛋吗?《水浒传》里的高衙内、《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就是些这样的人。我们不是对一些头脑僵化、完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美感的好人包涵着厌恶与怜悯之情吗?《儒

贵在创新——程千帆先生谈学术论文写作精选内容

贵在创新——程千帆先生谈学术论文写作 一个人进了大学,便要作学期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以后工作中或出席学术会议,也要写作和递交论文。从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看,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也是科学研究最基本和最好的一种载体。 要写论文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检验自己工作中已获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你研究某一问题,目的是什么,使用了何种文献资料,为学术界提供了多少信息,只要你一动笔,人们就可以马上看出来,你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有多少,你对某一问题把握的程度如何。所以,论文的写作,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学得的东西展现出来,检验自己学识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论文总是要创新,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检验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我在这里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分开来讲,是因为一个人有时候可能很会想,想出很多事例和道理来,但最后哪一个是最好最合适的呢,这就需要选择和判断。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思维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就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论文写作要对科学研究作出某些贡献。 应该怎样去选题 一、根据主观上的条件 选择什么题目,首先要看你已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条件。 第二,根据客观条件。 第三,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和开拓。 选题主要是根据研究者主、客观方面的具体条件,根据已有文献的具体情况进行的,题目选择恰当,就有可能作出成绩来。 怎样选择文献 文献多,则迫使我们要努力推陈出新,往深处发掘。 文献少,在研究上为薄弱点,或者前人完全没有提供研究的文献资料,一片空白,无可依傍,则又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们要注意自己研究范围里的新领域,注意别人注意得比较少的问题和方面。 怎样才可谓之创新 开创前人完全未涉及过的领域 1.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但做得还不够充分,有继续补充和扩展的必要;或者是 2.前人的解释尚不够圆满,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阐释。 3.前人对某一问题已有涉及和论述,但其论断并不正确,需要加以修正。 符合科学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科学研究当然应有符合科学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主要是指思维上、逻辑上的步骤) 一定要非常认真虚心地阅读有关你所研究的问题的各种文献,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得不好或不充分、不正确,需要补充和修正。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