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的成就。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史书。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卓越的笔墨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他高超的传记文学成就。

首先,《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表现出色。

司马迁不仅注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关注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他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例如,他描写孔子时,既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博学,也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困惑和迷茫。

这种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

其次,《史记》在叙事结构方面独具匠心。

司马迁在书中采用了纵横交错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他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交织出中国历史上一幅壮阔的画卷。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历史巨著。

最后,《史记》在语言运用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司马迁的文字清新自然,简洁明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史记》的文字更加优美和生动。

例如,他用“身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来形容人们的麻木和迟钝,
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表达公民的责任和担当,这些语言的运用,都使得《史记》的文字更加深刻和生动。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司马迁的主要成就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在历史学、文学、思想和文化等不同领域都有极其卓越的成就。

他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学上的成就。

司马迁是中国两千年来最大的历史学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史记》,这是一部大型、全面、权威的历史编年体史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汉朝的建立,也是我国历史上经典的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伟大时刻,也记录了历史的不同方面。

他注重史实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重视史实的权威性,记录有关大小事件,让人可以了解早期历史,增强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二、文学上的成就。

司马迁是编写史书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司马迁文学集》、《司马迁诗歌集》、《司马迁散文集》等。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还是把文学当成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先驱者。

他的文章既睿智又贴切,充满深情和浪漫,一句话把一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文字勾画出相当多的人物形象,展示对古代社会的深刻认识,开创了描绘人物场景的方式。

三、思想上的成就。

司马迁在政治上的观念也十分独特,他的思想被称为“仁政思想”,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强调仁政,认为以仁政治治国比采取暴戾手段更有利。

他认为,仁政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国家繁荣;他主张宽仁待人,反对统治者欺压百姓,他还认为,必须遵守宪法,把宪法的原则付诸实施。

四、文化上的成就。

司马迁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应当传之”。

他不仅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而且认为,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依赖于文化的发展。

司马迁整理、翻译和订正了大量经典著作,他还收集、分析了大量古代文物,把古人的思想传承给后代,让古老的文化能够得到完整的保存与发挥作用。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他在历史学、文学、思想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存亡继绝_开拓创新_论司马迁著_史记_对档案文献保存之贡献

存亡继绝_开拓创新_论司马迁著_史记_对档案文献保存之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7 年第 4 期
之”, 但是像萧何这样有文档意识的人并不是很多, 如楚 霸 王 项 羽 率 起 义 军 进 踞 咸 阳 后 就 曾“ 屠 咸 阳 , 杀 秦 降 王 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 一代强秦历尽千辛万苦 收罗来的六国典籍, 数百年文献辑存皆毁于一旦, 令后 人 闻 之 不 能 不 扼 腕 叹 息 。这 就 是 司 马 迁 修 史 时 所 面 临 的 历史困境, 他既承继了父志, 又不得不面对先秦汉初典 籍 散 乱 、载 记 缺 乏 的 现 实 。 因 此 他 立 志 奋 起 ,“ 网 罗 天 下 放轶旧闻, 王迹所兴, 原始查终, 见盛观衰”, 在史料的收 集方面很是下了一番的功夫。为了考证史料记载的真 伪, 他在年轻的时候曾专门到全国各处游历,“二十而南 游 江 、淮 , 上 会 稽 , 探 禹 穴 , 窥 九 疑 , 浮 于 沅 、湘 , 北 涉 汶 、 泗 , 讲 业 齐 鲁 之 都 , 观 孔 子 之 遗 风 , 乡 射 邹 、峄 , 厄 困 鄱 、 薛、彭城, 过梁楚以归”# "。后来又曾奉命西征巴蜀 , 一直 到达今天的云贵一带, 还曾随着汉武帝封禅的车骑巡行 全国的名山大川, 这些早年的游历无疑为他后来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而且根据实地考察他还采择 订正了一些前人的说法, 搜罗了大批的散佚旧闻。如《史 记- 淮阴侯列传》 中关于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项羽 本 纪》中 关 于 刘 邦 争 霸 不 顾 其 父 安 危 的 无 赖 形 象 , 这 些 在汉朝官方的文档中都不可能有记载, 司马迁的搜罗为 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了解楚汉及其以前将相名臣的行 为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他在游历的过程中还实地采访 了 一 些 人 , 如《李 将 军 列 传》中“ 余 睹 李 将 军 , 悛 悛 如 鄙 人。”《魏世家》中“吾适魏大梁之墟, 墟中人曰……”。凭 借这种实地的调查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本身就是一 种历史的真实记录, 无疑它会对于提升《史记》记载的真 实 性 和 价 值 具 有 很 重 要 的 意 义 。所 以 在 东 汉 时 著 名 的 文 学 家 扬 雄 评 价《史 记》时 列 出 了 三 条 ,“ 是 非 颇 谬 于 经 ”, “爱奇”,“实录”, 两贬一褒, 后世学者在提到《史记》也无 不对他的实录精神赞不绝口。历经千年铅华, 时至今日 他的实录桂冠依然灿烂, 如陈直在《史记新证》中说:“太 史公作《殷本纪》, 合于殷墟甲骨文者, 有百分之七十。推 至《夏本纪》, 亦必然有其正确性。”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史 文的真实性。

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论文摘要: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但是我国史坛上罕见的鸿篇巨制,同时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绚烂瑰宝。

《史记》开创了我国人物传记文学的先河,第一次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人的历史活动。

《史记》以人为本,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三大特点。

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流传悠久、脍灸人口的人物形象,诸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

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是整部《史记》文学价值的生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史记》,其人物传记是必须研究的内容。

鉴于《史记》人物传记的重要性,本文试结合具体篇目、具体实例,来粗略地论述一下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学价值传记人物塑造《史记》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著作,达到了历史和文学的高度统一。

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真实记载了历史上曾有之人,实有之事,但又并不满足于冷漠介绍和平淡叙述。

他积极地调动一切手法,对各种历史人物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从而使著作中诸多形象富有立体感、血肉丰满、神态各异、呼之欲出,构成了一个令人顾而忘返的神奇画廊。

纵观司马迁从物传记,大体有以下五点艺术成就:第一,善于选取然典型事件来反映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

《史记》作为史学著作,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那样去虚构和夸张。

它要受历史事实的限制,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表现它、反映它,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历史著作是过去时代一切史事记帐簿,历史人物的履历表。

它可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认真仔细地选择。

司马迁写作人物正是如此,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典型化的方法,抛弃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和思想襟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大智大勇、先公后私的高贵品质,作者选择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典型事例。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档案文献的利用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档案文献的利用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档案⽂献的利⽤2019-02-18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长,西汉时夏阳(今陕西韩城)⼈。

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学家,也是杰出的档案⽂献整理⼯作者,他⽤毕⽣精⼒收集整理档案⽂献编写的历史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

1 多⽅游历⾛遍神州,考察历史⽂物,躬⾏核证⽂献传说司马迁⼀⽣游历很多地⽅,⾜迹遍及⼤江南北。

在⼆⼗岁那年,他就开始了漫游⽣活。

此次远游历时两三年,司马迁穿过了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访古迹名胜,考察史料⽂物,⾏程近三万⾥,采集了⼤量旧闻传说。

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仕为郎中”,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安抚边民。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他借机深⼊调查西南各地的经济、政治、社会⽣活和风⼟⼈情,⽤⼀年多的时间,踏遍西南,直到云贵⼀带。

以后,⼜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在考察游览名⼭⼤川的同时,熟悉地理、采风察俗、考证⽂献典籍,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材料,对后来撰写《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游历,司马迁实地调查历史踪迹,⽤⾃⾝见闻来研究审核档案典籍⽂献传说,《史记》读来格外真实⽣动。

根据实地考察,他还核查订正了⼀些前⼈的说法,⽹罗了⼤批的散佚旧闻。

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代与秦朝时间上相距不远,发⽣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些历史事件,多有遗迹或传⼈。

所以,司马迁的多次游历不仅考察了前朝的⾜迹,探访了历史主⼈公的后⼈或村⼈,搜集了⼤量的散佚旧闻,使《史记》的内容更加丰满可信,⽽且因为实践探访得来的材料本⾝就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对于考证⽂献记载的真伪意义更为重⼤。

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容忍胯下之辱”的故事,《项⽻本纪》中,关于刘邦为争霸不顾其⽗安危的⽆赖形象等,这些⽣动形象的故事在汉朝官⽅的正史⽂档中都是不可能有的,为今天能够更好地了解楚汉及其以前将相名⾂的⾏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还⽬睹、实地采访了很多⼈,收集了很多民间⼝述档案和旧闻传说,考证了⽂献史料。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文学研究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张大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

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 史记 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关键词: 史记 ;实录;史笔;文笔;以文运事;遥情想象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8)02-0107-04一、司马迁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哪些贡献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其二,是语言巨匠;其三,是散文大家;其四,创立传记文学。

史学、文学、哲学,都是人学。

记录人的行事,就是史学;描写人的感情,就是文学;剖析人的思想,就是哲学。

文史哲,本质上可以相通。

司马迁集文史哲于一身,是一位全能作家。

史记 是一部蕴涵哲理思想的文史名著,也就可以理解了。

语言与情节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元素。

语言巨匠,就是文学大家。

史记 语言之优美,不仅独步当时,而且为后世人所不可企及。

史记 中的短句一个字,长句有四五十字,当代汉语中的各种复杂句型, 史记 全有。

史记 语言生动、流畅,而又雄健峻洁,婉曲细微,形成独特的风格。

史记 已经创造了个性化的语言,例如 秦始皇本纪 写始皇统一中国,群臣议立尊号,上奏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始皇批示: 去 泰 著 皇 ,采上古 帝 位号,号曰 皇帝 ,他如议。

这去 泰 著 皇 ,一字一顿,凛凛然一派金口玉言,拍板定案不容置喙的至尊语气,极为传神。

写周昌口吃,曰 期期不可 ,神情声貌,历历如在目前。

诸如心理刻画、夸张修辞、讽剌艺术, 史记 语言,般般皆有。

语言的精灵,就是散文的灵魂。

《史记》中的文献学

《史记》中的文献学

《史记》中的文献学李智耕【摘要】《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4页(P73-75,79)【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献学;价值【作者】李智耕【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2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职,任太史令,掌文史星历,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承其父业完成《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面总结了自上古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展开了我国古代史的全貌,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新体制。

“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献学家,他写《史记》采摭熔铸经传百家,创立诸子,儒林列传,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1](P149)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对上古文献的整理,考辩等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一)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史记》是我国上自黄帝、下讫汉武帝贯穿数千年的一部通史。

司马迁写《史记》取材极为广泛,单就文献史料而言,凡是他生前成书的经传、诸子、史籍大都有所涉猎。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张大可摘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

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关键词:《史记》;实录;史笔;文笔;以文运事;遥情想象一、司马迁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哪些贡献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其二,是语言巨匠;其三,是散文大家;其四,创立传记文学。

史学、文学、哲学,都是人学。

记录人的行事,就是史学;描写人的感情,就是文学;剖析人的思想,就是哲学。

文史哲,本质上可以相通。

司马迁集文史哲于一身,是一位全能作家。

《史记》是一部蕴涵哲理思想的文史名著,也就可以理解了。

语言与情节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元素。

语言巨匠,就是文学大家。

《史记》语言之优美,不仅独步当时,而且为后世人所不可企及。

《史记》中的短句一个字,长句有四五十字,当代汉语中的各种复杂句型,《史记》全有。

《史记》语言生动、流畅,而又雄健峻洁,婉曲细微,形成独特的风格。

《史记》已经创造了个性化的语言,例如《秦始皇本纪》写始皇统一中国,群臣议立尊号,上奏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始皇批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这去“泰”著“皇”,一字一顿,凛凛然一派金口玉言,拍板定案不容置喙的至尊语气,极为传神。

写周昌口吃,曰“期期不可”,神情声貌,历历如在目前。

诸如心理刻画、夸张修辞、讽剌艺术,《史记》语言,般般皆有。

语言的精灵,就是散文的灵魂。

唐宋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旗帜,绝不是偶然的。

司马迁是散文大家,众所周知。

他创造了传记文学,限于篇幅不多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千古盛誉不衰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对我国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它体大思深,俯仰古今,无所不包。

本文从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创作《史记》的过程、及其作《史记》确定的内容和开创的体例等方面来说明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是我国汉代杰出的文献学家。

关键字:司马迁、游历、太史令、整理、纪传体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幼年居家,与家人“耕牧河山之阳”,在汉武帝建元时司马迁随其父到长安。

司马迁幼年时就学习勤奋刻苦,又利用京师学者名流云集、便于请教的条件,分别向学术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请教学问。

20岁以前的他就已经是博览群书的学者。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开始游历生涯。

目的是访求古代史书,征稽古代轶闻遗事。

其后,司马谈死后不久,司马迁袭父职任太史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之祸从天而将,司马迁被以“诬罔主上”罪施以宫刑。

这一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痛苦和耻辱之深之大是无法名状的,但同时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促使司马迁完成了为后人珍重万分的宏篇巨制——《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共计130篇(卷),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宏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它所包括的时代之长、记载内容之广,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载了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延伸到了今日我国的版图之外: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

在广阔的时空间架上,《史记》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人类社会史的完整画卷。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在《史记》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司马迁还继承了《左传》、《国语》直接评述历史的方法。

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或加之以“太史公曰”,或不明提而紧扣史事的夹议,多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司马迁既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又有精心缝制的匠心和倾注的思想,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具有不朽价值的思想深刻的千古杰作。

司马迁撰写《史记》得力于他的渊博学识和卓越才能,曾经受业于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奠定了他坚实的古文学基础。

在侍从武帝期间,司马迁就被看作是当朝众多的“辨知闳达,溢于文辞”(1)的人才之一。

同时名山大川的长途漫游,又使司马迁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考察了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事逸闻以及当地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他出武关,经南阳,南越汉水,至南郡渡江,在湖南汨罗江,凭吊了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之处。

到长沙,又凭吊了西汉杰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生活遗迹。

随后前往九嶷闪瞻仰了“瞬葬九嶷”的故址,然后沿江东下至江西九江,考察了禹疏九江故地。

他还赴会稽(今浙江绍兴),参观禹穴,考察夏禹的事迹。

又在此采集了有关勾践报仇雪耻的遗闻故事,收集到范蠡、伍子胥和专诸刺僚等许多遗闻掌故。

这些考察访古活动,使他获得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外的大量生动的资料,从而为后来撰写《史记·夏本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继而他渡江北上,到了淮阴,访查了汉初名将韩信早年故事,从而为撰写《史记·淮阴侯列传》提供了不少有益、新鲜的素材。

之后,司马迁又北上山东,在曲阜瞻仰了孔子的庙堂和保存着的车服礼器。

司马迁在薛(今山东滕州)地还访查了有关孟尝君当年豢养门客的故事旧闻,为后来撰写《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孟尝君列传》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接着,他又辗转来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彭城为历史名城,西楚霸王项羽曾都于此。

彭城的丰、沛又是汉高祖刘邦发迹的根据地。

他遍访当地长老耆旧,征询汉初君臣遗闻旧事,从而获得了大量秦汉之际的资料,为后来撰写《史记》的秦汉部分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虽然司马迁不是专为整理和保存历史文献而撰著《史记》的,但经他的手载入《史记》的史料,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考察研究先秦典籍的有益借鉴。

司马迁撰著《史记》开始于武帝元封三年,此时汉兴已百年,国家收藏的图书、档案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不断发现的遗书数量也相当可观:“武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2)司马迁又位居太史令这一全国文化中心的官职,所以《史记》可资取材的文献范围很广,凡历代典籍及秦汉档案无所不有。

司马迁创造性的劳动就体现在对前代大量文献的整理工作中,他充分利用皇家藏书处的书籍、档案,
潜心研究,以一人之力,从大堆杂乱散漫的古代典籍、近代著作以及王朝档案里,整理断简残编,编次条目,辨别真伪,分析源流。

“天下遗文故事,靡不毕太史公”(3)的便利条件,为司马迁整理典籍提供了最现实的可能,正如东汉人桓谭说“太史公不典掌书记则不能条悉古今。

”(4)卓越的史学才能,使司马迁在成功撰写《史记》的同时,也为我国汉武帝以前的文献整理,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司马迁把不少的先秦典籍由“古文”变成通俗生动的语言,他以这种方式,把历史文献的很多内容保存在《史记》中,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历史典籍的真实记载。

我们把《史记》中所引的书名统计一下便可发现,司马迁时代以前的书籍,凡是《汉书·艺文志》所列出的典籍,司马迁几乎都引用过了,而且其中有些是《艺文志》里所没有的。

司马迁比其前代和后代史学家更具卓越的成就,还因为他善于把文献典籍里的知识结晶为深刻的思想。

一部《儒林列传》不仅是秦汉时代著名文士的合传,结合《孟子荀卿列传》和《仲尼弟子列传》来读,更堪称是一部孔子以后我国的古代教育史。

《史记》在整理、勘误先秦古籍方面,也对我国的历史文献做出了许多贡献,譬如,《史记》的有关记载,纠正了《战国策》及其它古籍如后来的《汉书·艺文志》许多谬误,保存了大量信史。

如《战国策·赵策四》记有“触zhé@(1)说赵太后”,而《史记》则作“触龙言”。

姓名虽一字之差,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桩千古疑案。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则与《史记》此句相同。

《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史记》则为十三篇。

后人研究证明,《汉书·艺文志》数目有误,而《史记》“十三篇”与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相合。

《史记》还最早为我们记录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型文物典籍,即孔宅古文《尚书》的发现,为古文经学派提供了许多论证根据。

《史记》是继孔子作《春秋》之后的又一部体大思深的巨著,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

司马迁把浩繁芜杂的古今文献作了一番通盘清理,将它们纳入精心构思的五种体例中,即“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这种以人物为主体的编撰形式,开创了记传体史书的先河,并且规范了我国古代正史的撰述模式。

五体皆备的记传体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使历史典籍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编撰学角度看,这是记传体最突出的特点。

唐代刘知几评论说“《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赅,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6)清代赵翼审论之云“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其后沿为编年、记事两种。

记事者,以一篇记一事,而不能统贯一代之全;编年者又不能即一人而各见其本末。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7)《史记》史笔所及,堪称博大宏阔,卓立千古,遂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8)所以我们说,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历史巨著,它成为与诸子百家相映生辉的历史文献,为考察我国古代典籍流传存逸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录和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2)刘歆《七略》
(3)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4)桓谭《全后汉文·新论上》
(5)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
(6)刘知几《史通·二体》
(7)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8)郑樵《通志·总序》
字库未存字注释:
@(1)原字为龙下加言
作者:颜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