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紧缩

合集下载

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整合研究

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整合研究

Deflation, Liquidity Trap and Integrated Analysis 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of China
作者: 赵晓雷
作者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3-10页
主题词: 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性质已开始发生变化,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消费结构高级化的带动,而不是靠需求
数量的低水平扩张来牵动。

在这一宏观经济态势中,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源配置
优化,生产的市场需求导向,经济活动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

根据中国经济的现状,应当主要参照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
政策,同时加大制度变革力度(主要是产权制度、法律制度、企业制度),以摆脱经济疲软,
并使国民经济走出粗放增长的恶性循环。

宏观经济学案例库

宏观经济学案例库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蜜蜂的寓言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豪华的生活,浪费成性,结果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在一个“哲学蜂”的劝说下崇尚节约,结果弄得社会衰落,终于被另一个蜂群所消灭。

这首诗因为宣扬“浪费有功”,当时被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判定为败类作品。

但在2 00多年后,这部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相信“供给决定需求”。

但30年代大危机时的供给过剩、失业严重使凯恩斯从供给转向需求,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总供给水平是既定的,因此,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总需求不足正是引起供给过剩和失业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称凯思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与净出口(出口—进口)。

因此,增加消费,哪怕是浪费性消费(诸如像埃及人一样建造金字塔等)也可以刺激经济繁荣。

这正是孟迪维尔《蜜蜂的寓言》的中心思想,不过凯恩斯用现代经济学概念表述了这一思想。

我们知道,居民的收入分为两部分,即消费与储蓄,消费增加则储蓄减少。

这就又得出一个推论,减少储蓄可以使经济繁荣。

但是,这与传统的“节约光荣”正好相反。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节约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萧条;浪费是个人的恶行,却使社会繁荣。

人们把这种似乎矛盾的结论称为“节约的悖论”。

当然,这种悖论是一种假象。

如果我们分开短期与长期,这个悖论就不存在了。

在短期中,总供给能力是固定的(资源与技术不变),因此,总需求大小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

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处于30年代那样的萧条或衰退时期时,刺激总需求的确是重要的。

但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总供给还取决于资源与技术,这就要增加储蓄了。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1990 103.1 1998 99.2 2006 101.5
1991 103.4 1999 98.6 2007 104.8
1992 106.4 2000 100.4 2008 105.9
1993 114.7 2001 100.7 2009 99.3
1994 124.1 2002 99.2 2010 103.3
90年代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一、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
1. 90年代至今的中国GDP(单位:万亿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GDP 1.87 2.18 2.69 3.52 4.81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GDP 8.30 8.84 9.80 10.80 11.90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失业率
3.1 3.1 3.1 3.6 4.0 4.3 4.2 4.2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失业率
4.1 4.0 4.2 14.2 4.1 4.1 4.1
1990至今中国经济形势数据说明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 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 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 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 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 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 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 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992-1994年经济发展速度飞快,通货膨胀率很高。 1998-1999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通货紧缩现象出现。 2004年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高。 2007年通货膨胀率继续上扬,经济发展速度也加快。 2008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通

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1996—2002年我国连续8次降息

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1996—2002年我国连续8次降息

1996—2002年我国连续8次降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自1997年以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1996年5月—200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连续8次降低利率,这在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历史上是罕见的。

本案例通过分析我国连续8次降息的背景与过程,使学生了解降息对治理通货紧缩的作用以及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复杂性。

1. 1996—2002历次降息概览自1996年5月以来,央行连续8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6.92个百分点,使企业累计减少净利息支出近3000亿元。

总体而言,降息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降息也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对启动投资、抑制通货紧缩起到重要作用。

1996—2002年间,定期存款的降息幅度最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9.18%降到1.98%,降幅达78%;贷款利率从10.98%下调到5.31%,降幅为52%。

降息最频繁的是1996-1999年,连续7次降息,平均5个月左右降一次,仅1998年就降息3次,其频率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 各次降息的特点分析第一次降息是试探性微调。

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平均降低了0.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低了0.75个百分点。

同时,央行与金融机构间的存贷款利率也相应下调。

此次降息是在国家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在长达33个月的调整中实现了“软着陆”的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这对于减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具有一定意义,对居民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据统计,居民消费倾向很快上升6.6个百分点,股市由此开始一个历时两年多的大牛市。

第二次降息是1996年8月23日,存款利率平均降了1.5百分比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了1.2个百分点,这是8次降息中幅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降息是宏观调控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显著标志,是央行进一步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防止经济滑入低谷的及时举措,股市在当年年底创下历史新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践证明,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宏观政策措施,解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以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和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这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1993-199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适度从紧1988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上年相比,零售商品价格上升了18.5%,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了18.8%。

全国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

于是中国政府从1988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

1990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1%。

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1989年和1990年GDP分别只增长了4.1%和3.8%。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慢的增长率。

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

从1991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发展。

“南方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的发展热潮。

在1992年国民经济新一轮高涨中,地方、部门、企业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但中央政府的领导部门对于推进改革显得消极被动,没有采取措施来推进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等改革长期落后的部门。

同时,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增长。

各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划开发区、铺基本建设摊子等方面,很快掀起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债券热、股票热、期货热等经济气泡,经济迅速达到过热状态。

由此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通货膨胀开始攀升,并且在达到高位后长时间居高不下。

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结果导致了比1988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8%,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2%,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4.7%)。

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紧缩

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紧缩
(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
中央银行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3)国债投资项目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 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致相等。
严重可导致银行业的危机
通同货 样紧,缩资会产加价重格的 贷持款 续者下的降实也际会债产务生负担面,的 使财他 富们效无应力,偿降还低贷资款产,的从抵而押 导或致 担银保行价倒值闭,,银金行融被系迫统要崩求溃客, 就户好 尽象快在偿大还萧贷条款时或期余所额发。生这的最一终样导。 债致务 资引产起价的值通进货一紧步缩下会跌降,低贷贷款款者者的的净产 资进产 一净步值减,少强,化从了而杠加杆速作破用产和过企程业。家冒险 的欲望,从而增加了破产的可能性。
与温和的通货膨胀相比,很低的 或负的通货膨胀会给政策带来更大 的潜在的风险。即使在通货紧缩成 为真正的政策性问题之前,极低 的通胀率和通货紧缩实际上都严重 的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1998年我国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1)增加国债发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仅1998年-2001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 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工程的建设, 刹住了投资下滑的势头。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 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 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中国90年代通货紧缩的证据
通货紧缩一般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广泛、持续下 跌,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判断是否出现通货紧缩 的最重要依据。
(价 月格 度指 ,数 %的 )持
续 下 跌
但由企于业政的治不体景制气改革的滞后,计划经济管理银思行维坏模帐式大根幅深 蒂固和利益分配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增形加成。
消费萎缩 就业减少
严重制约货币 政策的实施

从物价指数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从物价指数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从物价指数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多年来,观察我国市场物价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测度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一直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自20世纪90年代初采用市场经济模式以来,我国开始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测算市场物价水平的变动。

在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通常也可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另外,还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来反映国内物价总水平的变化。

表1列出了1990-2000这10年之间我国主要物价指数的水平。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物价指数
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现价GDP/可比价GD P×100%,可比价GDP=上年GDP×按可比价计算的今年的GDP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1.物价上涨是否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降是否等于通货紧缩?为什么?
2.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否意味着不同商品的价格按相同的比例上升或下降》原因是什么。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ff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ff

第九章通货膨胀第一节习题一、填空题1.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 (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人们能据此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

3.(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

由于该指数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动,所以又称为(生产者物价指数)。

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指按现行价格计算的GNP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NP的比率。

5.(爬行式通货膨胀)通常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幅度在2%—3%之内,同时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状态,但持续的时间很长。

6.奔腾式通货膨胀通常称为(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的物价水平无限制地迅速上升,物价上涨率达到100%以上。

7.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不是由于总需求增加或成本的上升引起的,而是由于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而引起的。

8. 在众多的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中,较为流行的有四种,即(需求拉动说)、(成本推动说)、(供求混合推动说)、(结构型通货膨胀说)。

9.(工资管制)或称冻结工资,即强制推行的控制全社会货币工资总额或增长幅度。

10. 通货紧缩的根源是(社会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二、单项选择题1. 根据家庭消费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指数被称为( A )A. 消费物价指数B. 批发物价指数C.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D. 生产者价格指数2. ( B )是指政府通过价格控制、定量配给以及其他的一些措施来抑制物价的上涨。

A. 公开性通货膨胀B. 隐蔽型通货膨胀C. 混合型通货膨胀D. 结构性通货膨胀3. ( A )指由于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社会总供给的增长,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剧了企业资 金供需的矛盾
商业性贷款大 幅缩减
企业破产造成的大量失业又引 起消费需求的下降,从而构成通货 紧缩的形成基础
失业率的提高 ⇒降低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助长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乐观预 期 ⇒即期消费大量地转向远期消费 收入差距的悬殊 ⇒低收入者不能在一定的生活水平条 件下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买涨不买跌和缺乏举债消费意识
中国90年代通货紧缩的证据
通货紧缩一般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广泛、持续下 跌,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判断是否出现通货紧缩 的最重要依据。
(价 月格 度指 ,数 %的 )持 续 下 跌
企业的不景气 银行坏帐大幅 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计划经济管理思维模式根深 增加 蒂固和利益分配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形成。
学号:31-35
一、1997年以来我国的通货状况 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 前所未有的现象,即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从 总供 给不足转向有效需求不足,从卖方市场走向买 方市场。我国的通货状况不断地恶化,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
年份 增长 速度 81-85 10.9% 86-91 9.7% 91-95 11.6% 96 9.7% 97 8.8% 98 7.8% 99上 7.6% 99年11 月 6.8%
如果人们 预终 偿还贷款的价 值要高于现在 的价格(因为 资产的价格和 商品的价格都 会下跌)。
同时,考虑 到逆向选择 的风险,如 果银行预期 资产或商品 的价格会下 降,它们在 任何名义利 率下都会惜 贷。一般来 说,这会导 致信贷供给 和需求的萎 缩。
严重可导致银行业的危机 通货紧缩会加重 同样,资产价格的 贷款者的实际债务负担, 持续下降也会产生负面的 使他们无力偿还贷款,从而 财富效应,降低资产的抵押 导致银行倒闭,金融系统崩溃, 或担保价值,银 行被迫要求客 就好象在大萧条时期所发生的一样。 户尽快偿还贷款或余额。这最终导 债务引起的通货紧缩会降低贷款者的 致资产价值进一步下跌,贷款者的净产 资产净值,强化了杠杆作用和企业家冒险 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速破产过程。 的欲望,从而增加了破产的可能性。
2.实质经济中,企业的生产普遍处于供大于求 的失衡状态,供给总量相对过剩。 3.市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下降 4.199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下降8%,使得贸易顺 差减少100亿美元。外商投资下降了1O%,表明 市场需求下降。即使在7月份大幅度提高出口 退税率后,出口增长速度也仅为5%。而进口增 长速度却高达10% 5.货币供应总量的高速增长(尽管增幅有所下 降)与货币供应结构性紧缩的现象同时发生。 6.社会存款集中流向国有商业银行并沉淀下 来,资金供求结构发生二元错位。
与温和的通货膨胀相比,很低的 或负的通货膨胀会给政策带来更大 的潜在的风险。即使在通货紧缩成 为真正的政策性问题之前,极低 的通胀率和通货紧缩实际上都严重 的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1)增加国债发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仅1998年-2001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 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工程的建设, 刹住了投资下滑的势头。
消费萎缩
严重制约货币 政策的实施 信贷供给和 需求的萎缩
就业减少
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就业减少、消费不振: 一方面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或者引起货币(名义) 工资(通过价格收入流量)的减少,或者会由于工资 短期内的相对稳定,导致就业减少,不利于刺激消 费; 另一方面,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使消费者推迟购买, 以等待将来更低的价格出现,经济会由此陷入通货 紧缩的螺旋之中,最终导致衰退和萧条。
(3)国债投资项目
(一)调动广大中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二)投资政策要利于调动多方面投资的积极性 (三)继续以住房、汽车为重点, 启动消费需求 (四)产业政策要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 (六)实行积极、适度的财政政策 (七)货币政策应积极配合财政政策 (八)规范资本市场, 稳定股市 (九)政策要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需求 (十)教育是消费支出的重要领域,要重视高教产业 拉动城市消费的作用
(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
中央银行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的 通货紧缩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要解决通货紧缩问 题, 就必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及汇率政策, 以加强产业 结构调整, 规范协调金融市场, 刺激居民需求等, 以此共 同营造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