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重点

生态学考试重点
生态学考试重点

生态学名词

绪论:生态学(ecology)

第一章: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生态型(ecotype)、生活型(1ife form)、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趋异适应

(divergent adaptation)、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生

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mulated temperature)、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第二章:种群(population)、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种群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定律)

第三章:生命表(life table)、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 r m)、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

life history strategy)、r-选择(r-selection)、k-选择

(k-selection)、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

第四章:密度效应(density dependence)、自疏法则(self-thinning law)、化感作用(allelopathy)、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位(niche)

第五章:种群波动(population fluctuation)、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第六章:生物群落(community)、边缘效应(edge effect)

第七章:群落演替(succession)、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第九章:生态系统(ecosystem)、生产者(producers)、消费者(consumers)、分解者(decomposer)、食物链(food chain)、

食物网(food web)、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第十二章: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林得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 Lindeman’s law)、生态学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营养级(trophic level)、净初级生产量(net

productivity PN)、生物量(biomass)

第十三章:生物循环(biological cycles)、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酸雨(acid rain)、水体富营养化(waters eutrophication)、生物

放大(biomagnification)

第十四章:营养信息(trophic information)、

其他:、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基本理论知识

1.什么是生态学?

2.环境分类?生态因子的分类?

3.什么是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

4.什么是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次生演替?

5.种间关系有哪些?讨论两物种竞争的过程和结果。

6.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类型?生态系

统信息类型?

7.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简答、论述题

8简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谈谈生态学的作用,结合自身专业举例设想将来如何从事生命科学工作。

9光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分析导致地球表面上阳光分布不同的原因,以植物为例阐述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10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1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Lotka-Volterra的种间竞争模型,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

12说明K选择和r选择的生态学含义,及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意义。13论述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简述中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的理由。

14生物入侵有哪些机制?并据此论述有哪些有效预防策略。

15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关系怎样?

16全球变化的现象有哪些?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水域生态学习题

绪论习题 一、生态学定义、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二、环境与环境因素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最小因子限制定律及辅助原理,限制因子的概念。 四、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及补充原理。 五、水的重要性。 六、流水、静水水体的特征。 七、水体的分区和水生生物的生态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八、环境因子是如何划分的? 第一章物理因子的生态作用习题 一、水环境的光照条件特点及其生态意义。 二、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三、光谱成分对藻类的色素组成有何影响? 四、光对水生动物的生命过程有哪些影响? 五、什么叫吸收系数?影响吸收系数的因子有那些? 六、补偿点及补偿深度,补偿点与温度的关系? 七、光与水生生物行为关系。这种关系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八、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有何特征?其原因和适应意义如何? 九、试述海洋生物发光的类型、机制和生态意义。 十、环境温度对水生生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十一、极限温度及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水生生物对极限温度有哪些行为、形态和生理的适应?高温致死的原因是什么? 十二、生物学零度。 十三、阐述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积极意义和原因(变化幅度在一定的范围内)。 十四、根据对温度的要求,水生生物怎样划分? 十五、季节变异(周期变态)及引起季节变异的原因和生物学意义。十六、水流对水生生物有何影响? 十七、水生生物怎样适应水位和水体干涸的变化。 十八、水中悬浮物的来源及生态作用。 十九、底质对水生生物的生活有何影响?

二十、水体容积大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第二章水化学因子的生态作用习题 一、水体是如何按盐度划分的?根据渗透关系的特点水生生物可分为哪几类?它们是如何保持体液化学组成的稳定性? 二、水生生物对于防止渗透脱水或充水的适应方式。 三、水生生物盐代谢的途径。 四、影响生物耐盐性的因素。 五、为什么说盐度5---8是水生生物耐盐性的生理界限? 六、离子的拮抗与协同作用。 七、水体的盐类成分有何生态作用? 八、水体的化学分类体系如何? 九、各类水体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水中溶解氧含量的特点和垂直分布及消耗,影响水中溶解气体含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十、好气生物和嫌气生物及水生生物的呼吸机制。 十一、呼吸系数、呼吸强度及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十二、临界氧量和窒息点及水生生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十三、窒死、夏季窒死和冬季窒死及引起夏季窒死、冬季窒死的原因。十四、氧过量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及原因。 十五、CO2的生态作用。 十六、CO2含量与水生生物的关系。 十七、PH值对水生生物的生活的影响及影响其毒性的因素。 十八、氨含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影响其毒性的因素。水体降氨的措施及氨毒性的合理利用。 十九、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生态作用。 二十、硫化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习题 1、水生生物的营养方式。 2、何谓同化值? 3、藻类同化作用的磷源是什么? 4、水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是哪两种?哪一种为主要的?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216) 一、名词解释 1.限制因子:。 2.临界氧量: 3.拥挤效应: 4.生态位: 5.水呼吸: 6.赤潮生物: 7.内禀增长率: 8.窒息点: 9.营养级: 10.生态学: 11.生态系统: 12.生态因子: 13.生境: 14.阈: 15.生态幅: 16.指示生物: 17.种群: 18.环境容纳量: 19.生物群落: 20.群落演替: 21.库: 22.积温: 23.有效积温: 24.生物群落: 25.生态平衡: 二、选择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生态学定义是由首次___ ____提出 的。 A. Odum E.P. B. Haeckel E. C. Forel D. Tansley 2.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____。A.指数式 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3.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 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4.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5.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__ ___。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 生动物 6.海洋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 _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7.淡水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_ 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8.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 ___消耗。A.鱼类呼吸 B.逸散入空气 C.底栖生 物呼吸 D.水呼吸 9.林德曼定律生态效率一般是_____ ______。 A. 10% B. 10-20% C. 50% D. 15% 10.两物种间相互作用彼此得利但缺少另一方不能继续生活的种间关系为_____ _____。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竞争 D. 中性作用 11.个体水平的生物能量学方程一般是指_____ ______。 A. C=P+R+F+U B. PG= PN+RA C. P = PNC +R D. PNC = PG – RA-RH= PN-RH 12.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 _______。 A. D = KCL B. D = K-C+L C. D = KC/L D. D = K+L -C 13."Q10=2-3"所表示的生态学意义符合________。 A. 10%规律 B. Vant Hoff' law C. R.Q. D. 发育温度阈 14.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A. D = KCL B. D=K-C+L C. D= KC/L D. D = K+L-C 15.生物多样性可用________________指标而数量化。A.生长曲线 B.种群转变速率C. 香 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D.能量转换效率 16.____________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17.表示化学耗氧量的是____ __。 A . BOD B. COD C.TOD D.TOC 18.下面不属于水体生态因子中的自然因子的是___________。 A.降水量 B.土壤深度 C.微生物 D.溶解盐 19.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 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20.被水分子强烈散射的是____ __。 A.红光 B.蓝光 C.紫光 D.黄光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水域生态学资料整理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内涵变化 有机体①不包括人②包括人而且强调人的活动 环境①不包括人类环境②重视人类环境 生态学的层次 1.个体 2.种群population:栖息在同一水域或环境中放入同种个体的集合体。 3.群落community在一定空间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集合体 4.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同一体 5.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面有生命的部分,包括大气、水域和陆地。 生态学分类 按生命层次划分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主要研究生物的个体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主要研究同种个体组成的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形成和发展方面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4.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研究由群落与周围理化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平衡与调 控机制等方面 按研究生物分:动物、昆虫、鱼类、植物、微生物等 按栖息地分:陆地、淡水、海洋、荒漠、森林 按应用方面分:渔业、农业,景观、保护生物学 按研究手段分: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态经济学 水的性质:1、物理性质:①比热;②密度;③表面张浮力; 2、光与热:①热:夏;冬;②光 3、化学性质:①高度溶解性;②PH为中性 水体分类:1、按流动性分:静止水体、流水水体、半流水水体;2、按盐度分:淡水水体、半咸水水体、咸水水体、内陆盐湖 河流的水文学特征指标 水位、干流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流速、径流量、径流深、比降、径流系数、 河流的分段 1.河源:河流的发源地,水较浅,比降比较小,水流比较缓慢,底质为冻土层或卵石 2.上游:河谷呈“V”字型,比降大,流速非常大,含沙量高,底质多为大小不等的石块 3.中游:水面不叫开阔,河谷呈“U”字型,比降较低,流速减缓,底质多为卵石或石砾 4.下游:水面非常开阔,比降非常小,流速缓慢,底质多为淤泥或细沙 5.河口:河流与海洋的交界处,此处容易形成三角洲和河网 湖泊的形成原因 1.构造湖:由于地质运动地壳断裂形成的湖泊,一般湖泊面积比较大,水比较深 2.火山湖:由死火山的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面积不大,水体较深 3.堰塞湖:由地震、山崩或火山喷出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 4.泻湖:本来是海湾,但由于泥沙的淤积作用与海洋分离而形成的湖泊 5.牛轭湖:由于河水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曲所形成的湖泊 6.溶蚀湖:在可溶性石灰岩等分布区域,由于地下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湖泊 7.冰川湖:由于磨蚀和冰渍物堆积所形成的湖泊 8.风成湖:由风力的作用所形成的浅而水的洼地蓄水所形成的湖泊,随水源的变动而移动,又称游移湖 岸线发育系数:湖岸线长度与湖水面积相同的园的周长的比值 湖泊的分区及生物:包括水底区、水层区、水面区 1、水底区:沿岸带、亚沿岸带、深底带(底栖生物) 2、水层区:沿岸区、湖心区(浮游生物) 3、水面区:水体与空气交界的地方(漂浮生物) 水库分类 根据形态分类 1.湖泊型水库:修建在平原区,表面积比较大 2.河道型水库:修建在峡谷之中,形状如同河道 3.分支型型水库:多修建在丘陵山区,具有很多淹没的港湾,支流等突出部分 根据库容大小分类 1.大型水库:库容>1亿立方米 2.中型水库:1000万立方米<库容<1亿立方米 3.小型水库:库容<1000万立方米 水库分区 1.河道区:水库的上游,水流比较急,水比较浅,透明度比较小,水文性质类似河流 2.过渡区:河道区以下,沉积作用增强,透明度增大,水流变缓,深度增加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水域生态学考试分析

一、名词解释 1、生物监测: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把它的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的程序中去。 2、新生产力: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为新生产力。 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因子。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进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的物种,从而可能引起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6、生态对策:从进化论观点来看,生物适应于不同栖息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属于r-选择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属于K-选择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 7、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起来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8、微生物环:是指自养或异养微生物可将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释放的DOM转化成POM(细菌本身),并被微型浮游动物(特别是原生动物)所利用,最后这部分初级生产的能量得以进入后生动物,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环。微生物环是水层区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流程。 9、指示生物:生物在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0、生态模型:用物理或数学的术语对生态学问题基本成分的规范表达。 11、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2、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的统一体。 13、生态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即在某一个生态系统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次取代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 14、原生演替:水生群落的演替如果是从新形成的水体开始,就称为原生演替,如新挖鱼池中群落的演替。 15、次生演替:水生群落是从原来干涸的水体充水后开始的就称为次生演替,绝大部分内陆水体的演替一般都属于次生演替。 16、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相对的稳定和协调,并在一定强度的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稳定状态。 17、生物修复:利用特定生物(特别是为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作用,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 18、生态锥体:指在生态系统中,当依次以各个营养级上的能量、个体数量或总生物量来描述群落的营养结构时,出现从生产者到终端消费者急剧的、阶梯般的金字塔形锥体,包括能量锥体、数量锥体和生物量锥体,三者统称生态椎体。 1、营养级:就是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亦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多个物种组合。 2、关键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但在群落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1.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得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得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得地位与角色以及它们得温度、湿度、PH、土壤与其它生活条件得环境变化梯度中得位置。 2、生境:又称栖息地,就是生物生活空间与其中全部生态因素得综合体。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发育与分布得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得综合作用形成了植物体得生境。 3、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中对生物得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得环境要素。 4、种群:就是指一定得时空同种个体得总与,就是物种具体得存在单位、繁殖单位与进化单位。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得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得环境条件下,常行成相同或相似得适应方式与途径。 6、物候:植物在长期得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得生长发育节律。 7、植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得生物种群全为植物,则该群落便就是植物群落。 8、富营养化: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得影响下,大量得有机物与化肥得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得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与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她生物大量死亡。 9、光周期现象就是一天内白昼与黑夜交替得时数。有些植物开花等现象得发生取决于光周期得长短及其变换 二、填空(每空1分,7空,共7分) 1、生活型就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得结果,生态型就是同种植物得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得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一般具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态学得概念就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海克尔1866年提出得。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讲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 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 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光 (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 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 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 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 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 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 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 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 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 的暗期长度。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分为:长日照、短日照、长短日照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