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民性批判的思考.ppt

合集下载

论睁了眼看ppt1

论睁了眼看ppt1

一、作者生平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 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 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 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 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四、内容分析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 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 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 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 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 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 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让学生回答? “瞒和骗”文中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 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里点 题且引起下文。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 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 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 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 《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 影。
三、创作背景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 年7 月22 日, 初刊于是 年8 月30 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 期,后收入 论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 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 徐炳昶(1888—1976) , 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 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 期发 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 又 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 的思考,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 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 章。

第二讲 老舍 ppt

第二讲 老舍 ppt

1923年1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
1926年7月,老舍第一部长篇小
说《老张的哲学》连载于《小说
月报》第17卷7号至12号,1928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1929年在伦敦
此后,又在《小说月报》上发
表了《赵子曰》和《二马》。
此段时期代表作有《小 坡的生日》 《猫城记》《离婚》《牛天 赐传》《骆驼祥子》以及短 篇小说《黑白李》(《赶集》 集)《月牙儿》(《樱海 集》)《断魂枪》(《蛤藻 集》)等。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节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分三部: 《惶惑》《偷生》《饥荒》。 1944年11月老舍开始创 作《饥荒》,并在《扫荡报》 连载。1946年1月良友复兴图 书公司出版。同年11月, 《偷生》由晨光出版公司出 版。1950年,《饥荒》开始 在《小说》杂志连载。
二号院
四 剃头匠孙七 号 小 马寡妇祖孙 杂 小崔夫妇 院 七号,大杂院 丁约翰 棚匠刘师傅 小 文 夫 六号院 妇





一九六六年八月,他还对巴金说:“我没有问题, 我最近见到了周总理和陈副总理。” 但八月二十三日,北京发生了殴打文艺工作者事 件,老舍被游街、批斗、毒打。 老舍被毒打后,说:“我相信人民是理解我的。” 当晚拿了本手抄的《毛主席诗词》出了门。 第二天,人们在古城外西北角的太平湖发现了他 的尸体。 死后的第十二年(一九七八年六月)北京文艺界 为老舍先生举行了追悼仪式,骨灰盒安放在八宝 山,里面只放了一支笔、一副眼镜、一包茶叶。
艺术特色:


结构单纯而严谨,平淡中有波澜跌宕。 独特的心理描写,采取叙述和白描的手法。 语言朴素、简洁,采用北京方言的文学化, 具有浓烈的京味风。(3000多个汉字写成 的长篇小说,纯粹的白话) 通俗化的幽默和讽刺运用,带有以笑代愤 的人道主义色彩。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复仇》PPT课件

《鲁迅复仇》PPT课件
镜子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论》:“空
前的民族英雄”
22
精选PPT
关于散文诗
1. 散文诗: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分行, 不押韵,不要求鲜明的节奏。一般篇幅短小,具 有诗歌语言的精练性,音乐美和散文表现力的灵 活性、多样性。鲁迅的《野草》开中国现代散文 诗之先河。
20
精选PPT
主要思想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 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 连同作家自 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 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 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 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1
精选PPT
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
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
开篇两段,以塑形又似乎议论的口气,谈论热血造成 的生命之力。
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注: “大欢喜”:佛家语,此指宗教般的欢欣,极言其喜。
34
精选PPT
第三段,始点出二人——“他们俩”唯其 “裸着全身”,才可见出其皮肤、皮肤下血 管里的血,鲜红的热血。二人“持刀对立旷 野中”,所欲何为呢? 第四段,点明其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 态: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郑振铎
12
精选PPT
鲁迅之所以如此歌咏复仇,其内在的意涵不 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或者更将其 看作是一种“疗救”!
看客是善于鉴赏他人的痛苦,而不知道自己 同样也是被统治、被看、被侮辱、被剥削和 被鉴赏的可怜处境。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作者沉痛地说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 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 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浅谈近代思想史中国民性讨论问题

浅谈近代思想史中国民性讨论问题

使人从政治 、 宗宗教及其 它压 迫体 制下 解放出来 ,能够促使 民族 的进步 。近现代许 多政治 思想家都 有关于国 民性问题 的
思考 。
首先要 提到的是严 复。“ 国民性 ”概念在 晚清思想 界 的 广泛使用和流行 ,是 以现代 “ 国家” 、“ 国民”意识 的 出现为 前导 的 ,而 中国现代 “ 国家”意识 及 “ 国民”概念 ,是在晚 清启蒙运动 中才 产生的。据梁 景和考证 ,中 国近代史上最先 表达 国民意识 的是严复 。1 8 9 5年 3月 ,甲午 中 日战争之后 ,
的地位 ,争取 民族 的独立 和强大 。“ 国 民性 ”这一话语是 从
新 民德就成为关乎 国家强弱存亡 的一件大事 。严复认为 “ 民 智者 ,富强之原 ” ,而精 神 的涣散 衰颓 、道德 心的丧失 ,是 中国失败 的根 源。严复 提出的启 蒙 “ 三民”说 ,是在西方进 化论学说 的影 响下 提出的改造 中国国民性 的具体方案 ,成为
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 的心理特点 。国民性是 特定 民族 在长期 的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的制约 与历史环境 的积淀过程 中 形 成 的, 并 通过一定 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产 品得 以表现 , 它是一个 国家或 民族多数成员共有 的 、特有 的 、反复起作 用 的心理和行为特质 、性格 特点 、生 活方 式 、风俗 习惯 、文化 精神和价值观念 。一个 民族 的政治 活动 、政 治行 为 、政治制 度 以及政治观念往往会集 中地展现其 民族 心理特点。因此在 讨论 国民性本身 的同时 ,也是对这一 时期 的政治心理文化的 探索 ,会对 国民的政治行为有导向作用。 近代 中国思想史 中之所以发生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批判讨 论 ,是在列强压迫侵略 ,民族 面临生死存 亡之际 ,企 图通过 国民性 的改造来提高 国民的素质 ,摆脱 民族 被压迫 、被奴役

《阿Q正传背景介绍》课件

《阿Q正传背景介绍》课件

PART 04
作品传播与接受
作品在海内外的传播情况
国内传播
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该作品在 国内广为传播,被选入中学和大学教 材,成为研究和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 重要作品之一。
国外传播
该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介绍给世界 各地的读者,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 化和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读者对作品的评价与接受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阿Q正传背景介绍》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 • 作品主题与思想内涵 •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 作品传播与接受 • 研究现状与展望
PART 01
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清朝末年
阿Q正传的故事设定在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 教对人的束缚和摧残,呼吁人们摆脱 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解放。
此外,作品还对革命问题进行了深入 的思考,提出了革命需要建立在人民 觉醒的基础上,革命胜利后更需要关 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PART 03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独特的叙事方式
独特的叙事方式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通 过阿Q的自述展现故事情节,使 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阿Q的内心 世界和思想情感。
高度评价
许多读者高度评价《阿Q正传》,认为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 作。
接受情况
该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广泛阅读、讨论和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在当代的影响与启示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老舍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通过一系列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并对国民性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望。

本文将从老舍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他在小说中如何展现国民性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他对于理想国民性的探索和构想。

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种种劣根性。

老舍并不回避对民族弱点的批判,相反,他坚信只有通过深入剖析和批判,才能找到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在老舍的小说中,他常常通过描绘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些人物往往具有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特质,这些特质在老舍看来,是阻碍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祥子的自私、狭隘和愚昧,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还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探索了这些劣根性的根源。

他认为,这些劣根性的形成,既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造国民性,既需要个体的自我觉醒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整体变革。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批判,而是一种积极的改造。

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劣根性,并努力去改变,那么整个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自我救赎。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实现了自我觉醒和成长。

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既是他们个人的蜕变,也是整个民族进步的象征。

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是一种深刻的、全面的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阿Q精神(性格)”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 人的一切生存困境
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挠 《生计问题》 无家可归的惶惑《恋爱的悲剧》 面对死亡的恐惧《大团圆》 一切努力挣扎,投奔革命,都是一次绝望
的轮回
鲁迅对于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
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具有了超越时 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文章风格峻急犀利
重点阅读有关课文,综合比较,分析国民 性批判
一 与改造国民性文化启蒙运动联系; 二 落后农民的典型,革命不会成功的; 三 精神胜利法的寄植者,近代民族耻辱的
象征; 四 民族共同心理写照。
“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强调阿Q是未庄第一个“造反者”。 “虽然混杂着农民的原始的报复性,但他
终究认识了革命的暴力”,“毫不犹豫地 要把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 产”。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 级结构,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 。
带有社会心理研究性质的国民性批判
对“看客”心态的揭示 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 “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
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 《祝福》祥林嫂的不幸,不断神经质地诉
说她儿子阿毛被狼吃了 村里的男男女女反复去听去看,甚至逗她
取乐,把人家眼泪便成自己无味生活的调 料
对于民族落后的根性,说到令人震惊的地 步
对国民性批判的思考
小说、杂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不忘揭露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例如: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 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 愚昧等。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重点阅读《阿Q正传》
透过阿Q看到落后行为习惯、心理模式、民风民性
如 “以祖业骄人” 总是向后看 摆“先前阔” 比丑心理,癞疮疤也可作为骄傲的资本 自欺欺人的健忘症 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 想睡上秀才娘子宁式床的“革命”理想
……
不朽的文学典型:阿Q
鲁迅: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来”。 “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 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 后”。
茅盾: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立波:“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
“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 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从下列四个方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