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批判性思维是指在处理问题时对信息、理论和假设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以提出透彻、准确的结论。
它是认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而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对于人们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的问题。
一、批判性思维重要性批判性思维涉及到许多知识领域和生活方面,适用于统计、政治、环境及社会问题等多种问题。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深层含义,并能够准确地识别信息中的错误和误解。
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免受到谎言或错误信息和观点的影响。
因此,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
二、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核心素养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教育理念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框架主要包括了四个层面。
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实践素养和创新素养。
其中,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
学科素养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掌握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在学科素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发现知识的局限性、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识别和评估不同看法的能力。
因此,学生需要在学科学习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
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了信息获取、评估和使用等方面。
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素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评估和分析,全面理解信息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对于信息的来源、适用范围、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估。
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同时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批判性思维作为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校和老师们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有效的培训方法。
目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主要依靠教育培训,但缺乏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2. 课程设置单一。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当前, 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不少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未成年人应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等等。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批判性地思考的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条件。
批判性思维所处理的问题通常都是有较高复杂性且不容易快速解决的,因此, 批判性思维往往需要耐心和谨慎。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在于, 它注重的是对别人观点的追问和质疑。
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 不盲目接受全职, 而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并询问,分辨出正确,未確定及错误三者,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未成年人应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和分析能力等常常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批判性思维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掌握的能力。
所以, 如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核心素养视域的方法教育切益自成重要议题。
1.填补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知识体系不完整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核心素养的方法逐一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逐步帮助学生理解未掌握的知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编写有趣的练习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
例如,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推理和表述观点的例子等等。
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进行角色扮演有时,仅仅传达给学生知识,是不足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思考的。
那么,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并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 为学生设计的模拟场景。
三、核心素养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对于当前教育体系,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各层级教育部门大力推广的重要措施,其通过开展各种诸如“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具备越来越丰富的能力和素养来适应变化的世界。
而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类未来积极进取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以及怎样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推理、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具有以下的重要意义。
首先,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去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就难以应对。
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和感性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和纠正思考偏误。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容易受到一些偏见和偏见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思考偏误。
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纠正这些偏见,并最终达成正确的结论。
再者,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更高的效率。
批判性思维可以让人们掌握更有效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更快地完成任务。
此外,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把握机遇。
最后,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
有了批判性思维,人们可以不断地修正自身的思考方式,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批判性思维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提高个人的价值,使个人成为更好的人。
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之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第一,读物理性书籍和大量阅读。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扩大视野和知识面。
阅读时,可以通过批判的角度来审视读物内容,自我质疑和多样性思考。
第二,讨论问题。
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接触不同的思想和看法,不断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素质要求。
本文将总结一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产生思考的兴趣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样的做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运用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文本。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论证过程、观点偏颇等,使他们具备辨析和判断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对文本进行批评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撰写评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讨论文本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进行论述和分析。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撰写文章评论,从而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意写作、戏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产生思考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在教育领域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被视为一项关键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挑战和质疑集体和个体的想法、观点、信仰的思考方式。
它不同于常规性思维,它涉及到对待问题和信息的反思、评估和分析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一个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包含了学习、创造、批判性思维、交流和合作五个方面,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其核心之一。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对任何想法或观点持怀疑态度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系统性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通过合理地评估信息、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开放的心态,能够充分地听取和考虑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中寻找思想碰撞产生的启发性社交,并促进自己的思考进程。
因此,在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发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便于他们运用信息、关注细节、思考后果,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
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分辨信息的真假、判断其价值和意义。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合理。
同时,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想法和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领域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断训练学生思考、比较、总结和评估,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增强其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从长远来看,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育者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然后讨论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实践研究的设计方案。
实践结果表明,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展望了未来在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发展方向。
该研究对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养水平,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实践研究、教学方法、策略、效果评估、结论分析、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希望通过实践研究来总结有效的方法,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分析问题、批判思考的能力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核心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通过实践研究来验证相关策略的有效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系统探讨核心素养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体、更有效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这些策略的实施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实践,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不断应对变化和挑战的社会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分析了核心素养理念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加以说明。
对该实践的评价与展望进行了探讨。
在总结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法、实践案例、评价、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行,教育界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记忆和填鸭式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辨别信息、分析问题、评估观点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展对于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实践,旨在深入分析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评价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向着更加深入、全面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来应对复杂的信息和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指独立、系统和有条理地分析、评价和推断的能力。
它是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能提升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批判性思维培养不足的问题。
教师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期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质疑、分析和评价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批判性思维正是其中的关键。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更具竞争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主要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操作模式——课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周伟(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摘要:当下,语文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可谓风生水起。
作为一线教师要想把教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我们课堂的生产力,决不能跟风而上,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找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操作模式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大学》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民国时期,胡适提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观点,是现代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将其概括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总结为“合理质疑,理性求证,包容异见,力求共识”。
尽管,最近几年,尤其是2017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开设“思辨性阅读研究”专栏,语文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真可谓是风生水起。
国内外在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厘定、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批判性思维教学课程的开设均取得一定成果。
笔者认真阅读了余党绪、徐飞、陈兴才和欧阳林等多位老师的专著和相关论文,发现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课例还不多见。
毕竟,没有具体的操作范式,任何理论都是“浮云”,渗透在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也不会落到生根。
这样,批判性思维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还有待规范和完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素养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求和实践。
具体地说,大家都认可批判性思维是个好东西,但是,你得用用给大家看。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为例,梳理出高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操作范式,以飨读者。
作为以言语实践为核心的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素养的培养必须带有语文的特质:启发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一、精选文本,准备课程(基于课程:选准思辨内容,铺好思维跑道)大家都知道,语言和思维历来须臾不曾分离。
没有语言,思维就是一条条干巴巴的教条;没有了思维,语言就是一堆毫无关联的材料。
然而,语文自有语言的特质,好多言语材料,更多的重视情感和体验,几乎没有道理可讲,这样,我们就要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意识,精心选择适合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内容。
而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祛蔽、散文教学中的作者情感透析、诗歌教学中的言语品赏、文言文教学中的词语释疑或内容解读恰恰就是批判性思维素养培养的“抓手”。
二、研读文本,质疑探究(基于学情:抓住“愤”“悱”良机,激发思辨欲望)作为一线教师,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学生思维不畅的时候。
遗憾的是,我们时常埋怨学生不配合,甚至恨自己的生源太差。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个时候不正是体现我们教师价值的时候吗?我们就要把握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节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处于“愤”、“悱”时,即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思维状态中,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决阅读思维不畅的教学节点。
请看张克中老师执教《<雷雨>节选》的一段实录。
师:你觉得这段时间鲁侍萍能不能走开?生(简单思考后):能。
师:你们看鲁侍萍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走掉?生(反复阅读课文,圈点标画后):有很多机会可以走开,甚至随时可以走开。
师:鲁侍萍多次可以走开却并没有走开,反而是一步步引导周朴园来认识自己,认出之后,说了一句:“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大家如何理解。
生:……显然,张老师抓住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契机。
学生正因为学过这节课,已经对人物的解读有了思维定势,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鲁侍萍的认识只能是概念化、平面化甚至脸谱化。
而张老师刻意读出的一句“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可以说得上是字字温柔,句句动情。
学生的思维形成逆转,由原来的共识:鲁侍萍的悲剧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时代的悲剧,资本家的欺压,封建家庭的禁锢甚至是周朴园感情的欺骗。
而现在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文本,思而辨之,学生从而人性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鲁侍萍: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对朴园还有真爱,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体验;当然,侍萍对朴园充满柔情的背后,更有性格刚烈的一面……三、思辨同异,激活语感(基于体验:紧扣理解异点,比对辩证观点)在《荆轲列传》有这样一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笔者在学案中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你怎么看荆轲这句话?有何理由?根据学情调研,不少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失败者的托辞。
现将部分学生的思考内容整理如下。
首先,荆轲刺秦王,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根据荆轲对秦王宫殿的观察,他不可能不知道此时生劫秦王已经没有任何可能。
副手秦舞阳刚到大殿就已色变振恐,刺杀秦王的助攻早已化为乌有,正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另外,秦舞阳的色变一定引起了秦王和众臣的警觉。
自己势单力薄,身处秦殿中央,面对的是一个有虎狼之心、身佩宝剑而又武功高强的秦王,群臣环伺之下,生劫秦王谈何容易?!其次,荆轲出发前就已埋下失败的伏笔。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的这句话,显然不合乎人物的性格,原来喜怒不形于色,沉着冷静,却关键时刻意气用事,赌气出行!更何况当时时机尚未成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就是配合他刺杀秦王的最佳助手。
朋友苦等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
怒形于色的秦舞阳明明不能堪当大任,荆轲偏偏带他同去,显然是考虑不周,仓促成行。
再者,作为一个武功高强的刺客,精心策划,准备多日,关键时刻,荆轲“左手把秦王衣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居然“未至身”,连秦王的身体都没有沾上,其剑术上的力道和速度就值得怀疑了。
更令人费解的是,荆轲近距离投掷匕首,居然还没有命中目标。
生劫不成功,刺伤也失败,对于名列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荆轲来说,怎么说也说不过去。
而这一点,从陶渊明对荆轲的评价“惜哉剑术疏”之后,荆轲的剑术历来被后人所诟。
这样,不少学生一致认为:荆轲临死之前的笑骂只是一个失败者的托辞而已。
显然,学生根据“观点+根据=结论”的思路,研习文本深入具体。
他们课前的预习令笔者欣慰,也让教者感到运用批判性思维切入人物传记教学的重要。
否则,荆轲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要大打折扣,司马迁精心塑造的英雄形象将要受到某种意义上的颠覆!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言为心声。
要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不能仅仅结合当时的语境,还要还原人物生活的时代,在人物植根的文化土壤中探求人物的思想,进而触摸荆轲内心深处那颗最真实的灵魂。
这样以来,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祛蔽,就有路可走,有章可循。
老师根据学情进行精心预设,学生在课堂的思考和理解也就自然生成了。
现将课堂学生的发言要点整理如下。
先回顾荆轲生活的时代:秦国当时大有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的趋势,可以说是气吞万里如虎!面对强暴的秦国,没人敢于反抗,即使是赵、楚这样的强国也是避之而恐不及。
这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
荆轲,一介布衣,敢为天下之不敢为,“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他接受的是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中的“必”和“报”可以看出,荆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种以性命来回报知遇之恩的壮举,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再聚焦当时的情境:荆轲置身秦廷,面不改色,谈笑中以命相搏,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当生劫不成,刺杀失败,他没有以头抢地,转身逃跑,而是箕踞笑骂,视死如归。
此时此刻,他想的不是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利刃,也不是自己血溅秦廷的悲惨,想的更多的是燕国的弱小和无助,以及燕国百姓即将遭到的掠夺和屠戮……真可谓是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英雄末路的遗憾痛入骨髓!历史并不完全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迁给予荆轲很高的评价:“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其妄也哉!”是非成败,自有后人评说。
左思和陶潜都写了《咏荆轲》同名诗,左思说他“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充分认可他“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陶潜对他的死也给以很高的评价:“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就连现代的开国元帅刘伯承将军也对荆轲称颂有加:“勒马黄河悲壮士。
挥戈易水哭将军”。
显然,无论刺杀秦王是成功还是失败,荆轲早已名垂千古,生有何惧,死有何憾?!课堂上,师生一起从人物语言的路径对人物形象祛蔽,不仅激起了审辨思维的火花,而且激发了语言的张力,顺着人物的语言自然走进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荆轲带着满腔的无奈与遗憾,也带着对太子的愧疚和不满,更夹杂着英雄无助的落寞和悲壮,谈笑而死,岂不快哉?!“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丰富了荆轲的形象,更激活了语言和思维的张力。
表面上看是一个失败者的托辞,实际上彰显的是视死如归的侠肝义胆!四、旁征博引,辩论鉴定(基于思维:结合言语实践,深入批判验证)不可否认,引出名人对人物的评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人物传记教学的一个路向。
即把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比对,从而引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热情,把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提炼,从而达成自己对文本人物的再认识。
陶潜在《咏荆轲》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显然,陶潜认为,荆轲是为知己而死。
“士为知己者死”自古以来就是英雄的价值取向,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是,当我们读完《刺客列传》,不禁疑惑:太子丹真是荆轲的知己吗?请看笔者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潜)陶渊明认为,荆轲是为知己者死,你是否赞同?生:赞同。
……师:大家都赞同,有没有反对意见?生(沉思):他们并不是知己,荆轲只不过是太子丹重金雇佣的一名职业杀手而已。
(生笑)师:大家讨论一下,结合文本,说一说他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生(翻字典):我们先看看知己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显然,荆轲和太子丹之间不属于彼此相互了解,他们的交往是不对等的。
师:咱们先从太子丹的角度来谈谈。
生:太子丹“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据说,太子丹为了取悦荆轲,竟然砍下美女的一双手。
因为荆轲平时不太说话,只是在这位美女弹琴时夸赞了她的手。
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生命意识,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
如果是知己,何须如此?生:知己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
太子丹对荆轲其实并不信任。
师:大家结合文本内容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生:先是催:“秦兵旦暮渡易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再是“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最后是激:“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大家仔细想一想,这能知己之间的交流吗?“日已尽矣”是对荆轲迟迟不不行进行委婉地责备,“荆卿岂无意哉”是对他能否出行诚意的直接怀疑,“丹请先遣秦武阳”则是对生活在战国时代一诺千金的侠客最强烈的最直接的刺激甚至挑衅?!……师:再从荆轲对太子丹的关系来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