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1)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息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问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且卡一并交回。

一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1,2,3,4,5}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

的个数为( )

()A 3 ()B 6 ()

C 8

()D 10

【解析】选D

5,1,2,3,4x y ==,4,1,2,3x y ==,3,1,2x y ==,2,1x y ==共10个

(2)将2名教师,4名学生分成2个小组,分别安

排到甲、乙两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不同的

安排方案共有( )

()A 12种 ()B 10种 ()C 9种

()D 8

【解析】选A

甲地由1名教师和2名学生:122

4

12

C C

=种

(3)下面是关于复数21z i =-+的四个命题:

其中的真命题为( ) 1

:2p z = 22

:2p

z i

= 3

:p z 的共轭复数为1i +

4:p z

的虚部为1-

()A 2

3

,p p ()B 1

2

,p p ()C ,p p 2

4

()D ,p p 34

【解析】选C

22(

1)

11(1)(1)

i z i i i i --===---+-+-- 1

:2p z =,22

:2p

z i

=,3

:p z 的共轭复数为1i -+,

4:p z

的虚部为1-

(4)设1

2

F F 是椭圆

22

22:1(0)x y E a b a b

+=>>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32a x =上一点,

?21

F PF 是底角为30o

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

率为( )

()A 12 ()B 23 ()C 3

4

()

D 4

5

【解析】选C

?21

F PF 是底角为30o

的等腰三角

形2

2133

2()224

c PF

F F a c c e a ?==-=?==

(5)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4

72

a

a +=,

568

a a =-,则1

10

a a +=( )

()A 7 ()B 5

()C -5

()D -7

【解析】选D

472

a a +=,

56474784,2

a a a a a a ==-?==-或

472,4

a a =-=

471101104,28,17a a a a a a ==-?=-=?+=- 471011102,48,17

a a a a a a =-=?=-=?+=-

(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2)N N ≥和

实数1

2

,,...,n

a a a ,输出,A B ,则

( )

()A A B +为1

2

,,...,n

a a a 的和

()

B 2

A B +为1

2

,,...,n a a a 的算术平均数

()C A 和B 分别是1

2

,,...,n

a a a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D A

和B 分别是1

2

,,...,n

a a a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

【解析】选C

(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

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 )

()A 6 ()B 9 ()C 12 ()D 18 【解析】选B

该几何体是三棱锥,底面是俯视图,高为3

此几何体的体积为11

633932

V =????=

(8)等轴双曲线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

C

与抛物线x

y

162

=的准线交于,A B

两点,

AB =C 的实轴长为( )

()

A ()

B ()

C 4

()D 8

【解析】选C

设2

22:(0)

C x

y a a -=>交x

y

162

=的准线:4l x =-于

(4,A -(4,B --

得:

2

22(4)4224

a

a a =--=?=?=

(9)已知0ω>,函数()sin()4f x x πω=+在(,)2

π

π上单调递减。则ω的取值范围是( )

()A 15[,]

24 ()B 13[,]24 ()C 1

(0,]2

()D (0,2]

【解析】选A

592()[,]4

4

4

x πππ

ωω=?+∈ 不合题意 排除()D

351()[,]4

4

4

x πππ

ωω=?+∈ 合题意 排除()()B C

另:()22πωππω-≤?≤,3()[,][,]424422x ππππππ

ωωπω+∈++? 得:315,2424224

πππππωπωω+≥+≤?≤≤

(10) 已知函数1()ln(1)f x x x =+-;则()y f x =的图像大致为( )

【解析】选B

()ln(1)()1()010,()00()(0)0x g x x x g x x

g x x g x x g x g '=+-?=-

+''?>?-<<?<=

得:0x >或10x -<<均有()0f x < 排除,,A C D (11)已知三棱锥S ABC -的所有顶点都在球O 的求面上,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

SC

为球O 的直径,且2SC =;则此棱锥的体积为( )

()

A 26

()B

36

()C

23

()

D 22

【解析】选A

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33

r =

,点O 到面ABC 的距

离d==

SC为球O的直径?点S到面ABC的距离

2

3

d=

此棱锥的体积为11

2

33436

ABC

V S d

?

=?=?=

另:12

36

ABC

V S R

?

B C D

(12)设点P在曲线1

2

x

y e

=上,点Q在曲线ln(2)

y x

=上,则PQ最小值为()

()A1ln2

-()B

ln2)

-()

C1ln2

+

()

D ln2)

+

【解析】选A

函数1

2

x

y e

=与函数ln(2)

y x

=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y x=对称

函数1

2

x

y e

=上的点1

(,)

2

x

P x e到直线y x=的距离

为d=

设函

min min

11

()()1()1ln2

22

x x

g x e x g x e g x d

'

=-?=-?=-?=

由图象关于y x=对称得:PQ最小值为

min 2ln 2)

d =-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2-第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已知向量,a b r r 夹角为45?

,且1,2a a b =-=r r r ;则_____b =r

【解析】

_____b =

r

222(2)1044cos 4510a b a b b b b ?

-=?-=?+-=?=r r r r r r r

(14) 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013x y x y x y ≥??

-≥-??+≤?

;则2z x y =-的

取值范围为

【解析】2z x y =-的取值范围为 [3,3]- 约束条件对应四边形OABC 边际及内的区域:(0,0),(0,1),(1,2),(3,0)O A B C

则2[3,3]z x y =-∈-

(15)某个部件由三个元件按下图方式连接而成,元件1或元件2正常工作,且元件3

正常工作,则部件正常工作,设三个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单位:小时)均服从

正态分布2

(1000,50)N ,且各个元件能否正常相

互独立,那么该部件的使用寿命

超过1000小时的概率为

【解析】使用寿命超过1000小时的概率为

38

三个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均服从正态

分布2

(1000,50)N

得:三个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超过1000

小时的概率为12

p = 超过1000小时时元件1或元件2正常工

作的概率2

1

3

1(1)

4

P p =--=

那么该部件的使用寿命超过1000小时的概率为2

138

p

p p =?=

(16)数列{}n

a 满足1

(1)21

n n n a

a n ++-=-,则{}n

a 的前60项和

【解析】{}n

a 的前60项和为 1830

可证

14142434443424241616

n n n n n n n n n n b a a a a a a a a b +++++---=+++=++++=+

1

1

234151514

1010151618302

b a a

a a S ?=+++=?=?+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cos sin 0a C C b c --=

(1)求A (2)若2a =,ABC ?的面积为3;求,b c 。

【解析】(1

)由正弦定理得:

cos sin 0sin cos sin sin sin a C C b c A C A C B C

--=?-=+

sin cos sin sin()sin 1

cos 1sin(30)2

303060A C A C a C C

A A A A A ????

?+=++?

-=?-=

?-=?=

(2

)1sin 4

2

S bc A bc ==

?=

2222cos4

=+-?+=

a b c bc A b c

解得:2

==(l fx lby)

b c

18.(本小题满分12分)

某花店每天以每枝5元的价格从农场购进若

干枝玫瑰花,然后以每枝10元的价格出售,如果当天卖不完,剩下的玫瑰花作垃圾处理。

(1)若花店一天购进16枝玫瑰花,求当天的利润y(单位:元)关于当天需求量n

(单位:枝,n N∈)的函数解析式。

(2)花店记录了100天玫瑰花的日需求量(单位:枝),整理得下表:

以100天记录的各需求量的频率作为各需求量发生的概率。

(i)若花店一天购进16枝玫瑰花,X表示当天的利润(单位:元),求X的分布列,

数学期望及方差;

(ii)若花店计划一天购进16枝或17枝玫瑰花,你认为应购进16枝还是17枝?

请说明理由。

【解析】(1)当16n ≥时,16(105)80y =?-= 当15n ≤时,55(16)1080y n n n =--=-

得:1080(15)()80(16)

n n y n N n -≤?=∈?

≥?

(2)(i )X 可取60,70,80

(60)0.1,(70)0.2,(80)0.7

P X P X P X ======

X 的分布列为

2

2

2

160.160.240.744DX =?+?+?=

(ii )购进17枝时,当天的利润为

(14535)0.1(15525)0.2(16515)0.161750.5476.4

y =?-??+?-??+?-??+??=

76.476> 得:应购进17枝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直三棱柱

111

ABC A B C -中,

112

AC BC AA ==

D

是棱1

AA 的中点,BD

DC

⊥1

(1)证明:BC

DC

⊥1

(2)求二面角1

1

C B

D A --的大小。 【解析】(1)在Rt DAC ?中,AD AC = 得:45ADC ?

∠=

同理:1

1

14590A DC

CDC ??

∠=?∠=

得:

111,DC DC DC BD DC ⊥⊥?⊥

1

BCD DC BC ?⊥

(2)1

1,DC

BC CC BC BC ⊥⊥?⊥

面11

ACC A BC AC ?⊥

取11

A B 的中点O ,过点O 作OH BD ⊥于点H ,连接1

1

,C O C H

1

1

11111

AC B C C O A B =?⊥,面11

1

A B C ⊥面1

A BD

1C O ?⊥

1

A BD

1

OH BD C H BD ⊥?⊥ 得:点H 与点D 重合

且1

C DO ∠是二面角1

1C BD A --的平面角

AC a =,则1

C O =

,1

11230C D C O C DO ?

=

=?∠=

既二面角1

1

C B

D A --的大小为30?

(20)(本小题满分12分)

设抛物线2

:2(0)

C x

py p =>的焦点为F ,准线为l ,

A C

∈,已知以F 为圆心,

FA

为半径的圆F 交l 于,B D 两点;

(1)若0

90=∠BFD ,ABD ?的面积为24;求p 的值及圆F 的方程;

(2)若,,A B F 三点在同一直线m 上,直线n 与m 平行,且n 与C 只有一个公共点,

求坐标原点到,m n 距离的比值。

【解析】(1)由对称性知:BFD ?是等腰直角?,斜边2BD p =

A 到准线l 的距离d FA F

B ===

1

22

ABD

S BD d p ?=???=?= 圆F 的方程为2

2(1)8

x y +-=

(2)由对称性设

2

00(,)(0)

2x A x x p

>,则(0,)2p

F

,A B

关于点

F

对称得:

222

2

0000(,)3222

x x p B x p p x p p p --?-=-?=

得:3,

)2

p

A

,直线

3:02p p p m y x x -=

+?+=

22

2233

x x x py y y x p p p '=?=?==?=?

切点(

,)36

p

P

直线:06p n y x x p -=?-=

坐标原点到,m n

3=。(lfx

lby )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f x 满足满足1

2

1()(1)(0)2

x f x f e

f x x -'=-+

(1)求()f x 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 (2)若2

1()2

f x x

ax b

≥++,求(1)a b +的最大值。

【解析】(1)1

211

()(1)(0)()(1)(0)2

x x f x f e

f x x f x f e f x

--'''=-+?=-+

令1x =得:(0)1f =

12

11()(1)(0)(1)1(1)2

x f x f e x x f f e f e --'''=-+

?==?=

得:2

1()()()12

x

x f x e

x x g x f x e x '=-+

?==-+

()10()

x

g x e

y g x '=+>?=在x R ∈上单调递

()0(0)0,()0(0)0f x f x f x f x ''''>=?><=?< 得:()f x 的解析式为21()2

x

f x e

x x =-+

且单调递增区间为(0,)+∞,单调递减区间为(,0)-∞

(2)

2

1()()(1)02

x f x x ax b h x e a x b ≥

++?=-+-≥得

()(1)

x h x e a '=-+

①当10a +≤时,()0()h x y h x '>?=在x R ∈上单调递增

x →-∞时,()h x →-∞与()0h x ≥矛盾 ②当

10

a +>时,()0ln(1),()0ln(1)

h x x a h x x a ''>?>+

:当

ln(1)

x a =+时,

min

()(1)(1)ln(1)0h x a a a b =+-++-≥ 2

2(1)(1)

(1)ln(1)(10)

a b a a a a +≤+-+++>

令2

2

()ln (0)F x x x x x =->;则()(12ln )F x x x '=-

()00()0F x x F x x ''>?<<

x =max

()

2

e F x =

当1,

=-=时,(1)

a e

b e

+的最大值

a b

e

2

请考生在第22,23,24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请写清题号。

(22)(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D E分别为ABC

?边,AB AC的中点,直线DE交

CF AB,证明:

ABC

?的外接圆于,F G两点,若//

(1)CD BC

=;

(2)BCD GBD

??

:

【解析】(1)//

CF AB,//////

DF BC CF BD AD CD BF

??=

?=?=

CF AB AF BC BC CD

//

(2)//

?==

BC GF BG FC BD

//BC GF GDE BGD DBC BDC ?∠=∠=∠=∠?BCD GBD

??:

(23)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曲线1

C 的参数方程是)(3sin y 2cos x 为参数??

?

?

?

?==,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

为极轴建立坐标系,曲线2

C 的坐标系方程是2=ρ,

正方形ABCD 的顶点都在2

C 上,

且,,,A B C D 依逆时针次序排列,点A 的极坐标为(2,)3π (1)求点,,,A B C D 的直角坐标; (2)设P 为1

C 上任意一点,求2

2

2

2

PA

PB PC PD

+++的取

值范围。

【解析】(1)点,,,A B C D 的极坐标为5411(2,),(2,),(2,),(2,)3636

ππππ 点

,,,A B C D

的直角坐标

1,1)

--

(2)设0

(,)P x y ;则00

2cos ()

3sin x y

???

=??

=?

为参数 2

2

2

2

224440

t PA

PB PC PD x y =+++=++

2

5620sin

[56,76]

?=+∈(lfxlby )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数学文科高考试题

2012年新课标1卷数学(文科) 第I 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2 {|20}A x x x =--<,{|11}B x x =-<<,则( ) A .A B B .B A C .A B = D .A B φ= 2.复数32i z i -+= +的共轭复数是( ) A .2i + B .2i - C .1i -+ D .1i -- 3.在一组样本数据(1x ,1y ),(2x ,2y ),…,(n x ,n y )(2n ≥,1x ,2x ,…,n x 不全相等) 的散点图中,若所有样本点(i x ,i y )(i =1,2,…,n )都在直线1 12 y x =+上,则这组样本 数据的样本相关系数为( ) A .-1 B .0 C . 12 D .1 4.设1F 、2F 是椭圆E :2222x y a b +(0a b >>)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32a x =上一点, 21F PF ?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12 B .2 3 C .34 D .45 5.已知正三角形ABC 的顶点A (1,1),B (1,3),顶 点C 在第一象限,若点(x ,y )在△ABC 内部, 则z x y =-+的取值范围是( ) A .(12) B .(0,2) C .1,2) D .(0,1+ 6.若执行右边和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 (2N ≥)和 实数1a ,2a ,…,N a ,输出A ,B ,则( ) A .A B +为1a ,2a ,…,N a 的和 B .2 A B +为1a ,2a ,…,N a 的算术平均数 C .A 和B 分别是1a ,2a ,…,N a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20XX年赤水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材料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教师备课,要重教材,重课标;研读课标,要重内容,重理念。 一、新课标理念及内容变化 (一)未变的理念 1、全面育人、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理念没有改变,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2、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变化的理念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出“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双基”为什么发展为“四基”? 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基则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基只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尤为重要。 (2)“四基”是一个有机整体。 四基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4、10个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1)符号意识: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同一符号多重表示如y=ax。 (2)几何直观: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如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 (3)数据分析观念 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

2012年全国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1,2,3,4,5},B={(x ,y )|x ∈A ,y ∈A ,x-y ∈A},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3 B.6 C.8 D.10 (2)将2名教师,4名学生分成2个小组,分别安排到甲、乙两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小组有1名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 A.12种 B.10种 C.9种 D.8种 (3)下面是关于复数z= 2 1i -+的四个命题 P1:z =2 P2:2 z =2i P3:z 的共轭复数为1+I P4 :z 的虚部为-1 其中真命题为 A P2 ,P3 B P1 ,P2 C P2,P4 D P3 P4 (4)设F1,F2是椭圆E : 22x a +2 2y b =1 (a >b >0)的左、右焦 点 ,P 为直线x= 23 a 上的一点,△F2PF1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12 B 23 C 34 D 45 (5)已知{a n }为等比数列, a 4+a 1=2 a 5a 6=-8 则a 1+a 10 = A.7 B.5 C-5 D.-7 (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图,输入正整数N (N ≥2)和实数 a 1.a 2,…a n ,输入A,B,则 (A)A+B 为a 1a 2,…,a n 的和 (B ) 2 A B +为a 1a 2.…,a n 的算式平均数 (C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D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 (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A )6 (B)9 (C)12 (D)18 (8)等轴双曲线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C 与抛物线y 2=16x 的准线交于A ,B 两点, ,则 C 的实轴长为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2试题与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工农医类 (全国新课标卷II)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Ⅱ,理1)已知集合M ={x |(x -1)2 <4,x ∈R },N ={-1,0,1,2,3},则M ∩N =( ). A .{0,1,2} B .{-1,0,1,2} C .{-1,0,2,3} D .{0,1,2,3} 2.(2013课标全国Ⅱ,理2)设复数z 满足(1-i)z =2i ,则z =( ). A .-1+i B .-1-I C .1+i D .1-i 3.(2013课标全国Ⅱ,理3)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a 2+10a 1,a 5=9,则a 1=( ). A .13 B .13- C .19 D .1 9- 4.(2013课标全国Ⅱ,理4)已知m ,n 为异面直线,m ⊥平面α,n ⊥平面β.直线l 满足l ⊥m ,l ⊥n ,l α, l β,则( ). A .α∥β且l ∥α B .α⊥β且l ⊥β C .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 .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5.(2013课标全国Ⅱ,理5)已知(1+ax )(1+x )5的展开式中x 2 的系数为5,则a =( ). A .-4 B .-3 C .-2 D .-1 6.(2013课标全国Ⅱ,理6)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 =10,那么输出的S =( ). A .1111+23 10+++ B .1111+2!3! 10!+++ C .1111+23 11+++ D .1111+2!3! 11!+++ 7.(2013课标全国Ⅱ,理7)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1,0,1),(1,1,0), (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 以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的正视图可以为( ). 8.(2013课标全国Ⅱ,理8)设a =log 36,b =log 510,c =log 714,则( ). A .c >b >a B .b >c >a C .a >c >b D .a >b >c 9.(2013课标全国Ⅱ,理9)已知a >0,x ,y 满足约束条件1,3,3.x x y y a x ≥?? +≤??≥(-)? 若z =2x +y 的最小值为1,则 a =( ). A .14 B .1 2 C .1 D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一)

[转]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张丹教授发言原稿)2012-02-20 15:09:07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4次评论:0条 张丹教授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 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为此,特邀请张丹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张丹教授。 张丹,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她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员,也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自己独立编著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统计与概率”》、《数学课程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等七部,及各种论文三十余篇。 今天活动安排,一是张丹教授诠释课程标准(2011年)的变化及修改意图;二是张丹教授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困惑。下面,我们欢迎张丹教授为我们高屋建瓴。 各位老师: 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和老师们共同就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这里介绍几个。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

最新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

全国新课标高考文科数学考试大纲 I.命题指导思想 坚持“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II.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 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 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像,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 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2012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浙江卷WORD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同一考试(浙江卷) 数 学(理科)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5页,选择题部分1至3页,非选择题部分4至5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 柱体的体积公式 ()()()P A B P A P B +=+ V S h = 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S 表示柱体的底面积,h 表示柱体的高 ()()()P A B P A P B ?=? 锥体的体积公式 如果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 13 V S h =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其中S 表示锥体的底面积,h 表示锥体的高 ()() ()1,0,1,2,,n k k k n n P k C p p k n -=-= 球的表面积公式 台体的体积公式 2 4πS R = ( ) 1213 V h S S = + 球的体积公式 其中12,S S 分别表示台体的上底、下底面积, 3 4π3V R = h 表示台体的高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设集合A ={x |1<x <4},B ={x |x 2-2x -3≤0},则A ∩(C R B )= A .(1,4) B .(3,4) C .(1,3) D .(1,2) 【解析】A =(1,4),B =(-3,1),则A ∩(C R B )=(1,4). 【答案】A

2012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

2012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2页,第Ⅱ卷第3至第4页。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复数131i i -+=+ (A )2i + (B )2i - (C )12i + (D )12i - (2 )已知集合{1A =,{1,}B m =,A B A = ,则m = (A )0 (B )0或3 (C )1 (D )1或3 (3)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4x =-,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A )2211612x y += (B )221128x y += (C )22184x y += (D )22 1124 x y += (4)已知正四棱柱1111ABCD A BC D -中 , 2AB = ,1CC =E 为1CC 的中点,则直线1AC 与平面BED 的距离为 (A )2 (B (C (D )1 (5)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55a =,515S =,则数列11{ }n n a a +的前100项和为 (A ) 100101 (B )99101 (C )99100 (D )101100 (6)ABC ?中,AB 边的高为CD ,若CB a = ,CA b = ,0a b ?= ,||1a = ,||2b = , 则AD = (A )1133a b - (B )2233a b - (C )3355a b - (D )4455 a b - (7)已知α 为第二象限角,sin cos αα+=,则cos 2α=

(A )3- (B )9- (C )9 (D )3 (8)已知1F 、2F 为双曲线22:2C x y -=的左、右焦点,点P 在C 上,12||2||PF PF =,则12cos F PF ∠= (A )14 (B )35 (C )34 (D )45 (9)已知ln x π=,5log 2y =,1 2z e -=,则 (A )x y z << (B )z x y << (C )z y x << (D )y z x << (10)已知函数33y x x c =-+的图像与x 恰有两个公共点,则c = (A )2-或2 (B )9-或3 (C )1-或1 (D )3-或1 (11)将字母,,,,,a a b b c c 排成三行两列,要求每行的字母互不相同,每列的字母也互不相同,则不同的排列方法共有 (A )12种 (B )18种 (C )24种 (D )36种 (1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E 在边AB 上,点F 在边BC 上,37 AE BF ==。动点P 从E 出发沿直线向F 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 第一次碰到E 时,P 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A )16 (B )14 (C )12 (D )10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7年高考新课标1理科数学及答案【精】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Ⅰ) 理科数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 ={x |x <1},B ={x |31x <},则 A. B. C. D. (2)如图,正方形ABCD 内的图形来自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正方形内切圆中的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关于正方形的中心成中心对称.在正方形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是 A. B. C. D. (3)设有下面四个命题 :若复数满足,则; :若复数满足,则; :若复数满足,则; :若复数,则. 其中的真命题为 A. B. C. D. (4)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的公差为 A.1 B.2 C.4 D.8 {|0}A B x x =< A B =R {|1}A B x x => A B =? 14 π 812 π 41p z 1 z ∈R z ∈R 2p z 2z ∈R z ∈R 3p 12,z z 12z z ∈R 12z z =4p z ∈R z ∈R 13,p p 14,p p 23,p p 24,p p n S {}n a n 4524a a +=648S ={} n a

(5)函数在单调递减,且为奇函数.若,则满足的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6) 展开式中的系数为 A.15 B.20 C.30 D.35 (7)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和左视图都由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正方形的边长为2,俯视图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该多面体的各个面中有若干个是梯形,这些梯形的面积之和为 A.10 B.12 C.14 D.16 (8)右面程序框图是为了求出满足3n ?2n >1000的最小偶数n ,那么在 和两个空白框中,可以分别填入 A.A >1 000和n =n +1 B.A >1 000和n =n +2 C.A ≤1 000和n =n +1 D.A ≤1 000和n =n +2 (9)已知曲线C 1:y =cos x ,C 2:y =sin (2x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f x (,)-∞+∞(11)f =-21()1x f --≤≤x [2,2]-[1,1]-[0,4][1,3]621 (1)(1)x x + +2 x 2π 3

2012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新课标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息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问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且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已知集合{1,2,3,4,5}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 )3 (B )6 (C) 8 (D )10 (2) 将2名教师,4名学生分成2个小组,分别安排到甲、乙两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小组由 1名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 (A )12种 (B )10种 (C) 9种 (D )8种 (3) 下面是关于复数21z i =-+的四个命题: 1:||2P z =, 22:2P z i =, 3:P z 的共轭复数为1i +, 4:P z 的虚部为-1, 其中的真命题为 (A )23,P P (B) 12,P P (C) 24,P P (D) 34,P P (4) 设12F F 是椭圆E :22 22(0)x y a b a b +=>>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32a x =上一点,21F PF 是底角为30 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12 (B )23 (C )34 (D )45 (5) 已知{} n a 为等比数列,472a a +=,568a a =-,则110a a +=() (A )7 (B )5 (C )-5 (D )-7

2012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全国卷2(含解析)

2012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全国卷2(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至2页,第II卷第3至第4页。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注意事项: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该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没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1、复数-1+3i= 1+i A 2+I B 2-I C 1+2i D 1- 2i 2、已知集合A={1.3. m},B={1,m} ,AB=A, 则m= A 0或3 B 0或3 C 1或3 D 1或3

3 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 4 一条准线为x=-4 ,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x2y2x2y2A +=1 B +=1 1612128x2y2x2y2C +=1 D +=1 84124 4 已知正四棱柱ABCD- A1B1C1D1中,AB=2,CC1=22 E为CC1的中点,则直线AC1与平面BED的距离为 A 2 B 3 C 2 D 1 (5)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5=5,S5=15,则数列(A)的前100 项和为1009999101 (B) (C) (D) 101101100100 (6)△ABC中,AB边的高为CD,若a·b=0,|a|=1,|b|=2,则(A) (B)(C) (D) (7)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sinα+sinβ=3,则cos2α= 3 (A) -5555 (B)- (C) (D) 3993 (8)已知F1、F2为双曲线C:x2-y2=2的左、右焦点,点P在C上, |PF1|=|2PF2|,则cos∠F1PF2= (A)1334 (B)(C) (D) 4545 (9)已知x=lnπ,y=log52,z=e,则(A)x<y<z (B)z<x<y (C)z<y<x (D)y<z<x 12 (10) 已知函数y=x2-3x+c的图像与x恰有两个公共点,则c= (A)-2或2 (B)-9或3 (C)-1或1 (D)-3或1 (11)将字母 a,a,b,b,c,c,排成三行两列,要求每行的字母互不相同,梅列的字母也互不相同,则不同的排列方法共有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2012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2年高考数学试题(理) 第1页【共10页】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理 科 数 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A ={1, 2, 3, 4, 5},B ={(x ,y )| x ∈A , y ∈A ,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 A. 3 B. 6 C. 8 D. 10 2. 将2名教师,4名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安排到甲、乙两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小组由一名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 ) A. 12种 B. 10种 C. 9种 D. 8种 3. 下面是关于复数i z +-=12 的四个命题中,真命题为( ) P 1: |z |=2, P 2: z 2=2i , P 3: z 的共轭复数为1+i , P 4: z 的虚部为-1 . A. P 2,P 3 B. P 1,P 2 C. P 2,P 4 D. P 3,P 4 4. 设F 1,F 2是椭圆E : 12222=+b y a x )0(>>b a 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23a x =上的一点, 12PF F △是底角为30o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 A. 2 1 B. 3 2 C. 4 3 D. 5 4 5. 已知{a n }为等比数列,a 4 + a 7 = 2,a 5 a 6 = 8,则a 1 + a 10 =( ) A. 7 B. 5 C. -5 D. -7 6. 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 (N ≥2)和实数a 1, a 2,…,a N ,输入A 、B ,则( ) A. A +B 为a 1, a 2,…,a N 的和 B.2 B A +为a 1, a 2,…,a N 的算术平均数 C. A 和B 分别是a 1, a 2,…,a N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D. A 和B 分别是a 1, a 2,…,a N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 7. 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6 B. 9 C. 12 D. 18

高考新课标大纲及解读:数学(文)

2019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及解读:数学(文) 2019年高考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 数学(文)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己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普通搞好总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文史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察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察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脸)》(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中的

数学概念、性质、法期、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孩进行运其。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断,初步应用等。 (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

2012年高考真题——文科数学(全国卷)Word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数学(必修+选修Ⅱ)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2页,第Ⅱ卷第3至第4页。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注意事项: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该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没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第I 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矩形},{|C x x =是正方形},{|D x x =是菱形},则 (A )A B ? (B )C B ? (C )D C ? (D )A D ? (2)函数1)y x = ≥-的反函数为 (A ))0(12≥-=x x y (B ))1(12≥-=x x y (C ))0(12 ≥+=x x y (D ))1(12≥+=x x y (3)若函数()sin ([0,2])3 x f x ??π+=∈是偶函数,则=? (A )2 π (B )32π (C )23π (D )35π (4)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3sin 5 α=,则sin 2α= (A )2524- (B )2512- (C )2512 (D )25 24 (5)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4x =-,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A )2211612x y += (B )22 1128 x y +=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 x y x y y x =∈≥*N ,{(,)|8}B x y x y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2 B. 3 C. 4 D. 6 【答案】C 采用列举法列举出A B 中元素的即可. 【详解】由题意,A B 中的元素满足8 y x x y ≥??+=?,且*,x y N ∈, 由82x y x +=≥,得4x ≤, 所以满足8x y +=的有(1,7),(2,6),(3,5),(4,4), 故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4. 故选:C. 【点晴】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考查学生对交集定义的理解,是一道容易题. 2.复数1 13i -的虚部是( ) A. 310 - B. 110 - C. 110 D. 310 【答案】D 利用复数的除法运算求出z 即可. 【详解】因为11313 13(13)(13)1010 i z i i i i += ==+--+, 所以复数113z i =-的虚部为310 . 故选:D. 【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除法运算,涉及到复数的虚部的定义,是一道基础题. 3.在一组样本数据中,1,2,3,4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234,,,p p p p ,且4 11i i p ==∑,则下面四种情形中,对应 样本的标准差最大的一组是( ) A. 14230.1,0.4p p p p ==== B. 14230.4,0.1p p p p ==== C. 14230.2,0.3p p p p ==== D. 14230.3,0.2p p p 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