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概要
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框架协议范本整理版5篇

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框架协议范本整理版5篇篇1一、引言本协议旨在明确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事业的发展。
二、合作背景1. 企业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但缺乏科研技术和人才;2. 科研单位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和人才,但缺乏生产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3. 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事业的发展。
三、合作目标1.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发挥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推动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3. 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科技成果的共享和共赢。
四、合作内容1. 科研项目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同投入科研力量,共同分享科研成果。
2. 技术成果转让:科研单位将其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企业支付相应的技术转让费用。
3. 人才培养与交流: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培养人才,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双方的科技创新能力。
4. 科研项目合作的具体方式:(1)企业提出科研项目需求,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科研优势进行项目选择和承接;(2)双方共同投入科研力量,共同完成科研项目;(3)科研项目完成后,双方共同分享科研成果,共同申请专利和奖项。
5. 技术成果转让的具体方式:(1)科研单位将其科研成果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企业;(2)企业支付相应的技术转让费用;(3)双方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6. 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具体方式:(1)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2)双方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提升双方的科技创新能力;(3)人才培养和交流活动结束后,双方进行总结和评估,推动双方的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五、合作期限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年。
期满后,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约。
六、违约责任1. 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履行本协议,不得违约;2. 如一方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赔偿因此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
企业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企业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甲方:_______企业乙方:_______科研院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基础上,就甲乙双方在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一、合作目标1. 甲乙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提高甲方的核心竞争力。
2. 乙方通过与甲方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乙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3. 甲乙双方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合作内容1. 甲方为乙方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用于乙方的科研活动。
2. 乙方根据甲方的需求,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并将科研成果优先转让或授权给甲方。
3. 甲方对乙方提供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反馈给乙方,促进科研成果的不断完善。
4. 甲乙双方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5. 甲乙双方开展人才交流与培训,甲方为乙方提供实践基地,乙方为甲方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
合作期满后,如双方同意续约,应签订新的合作协议。
四、保密条款1. 甲乙双方对在合作过程中获取的对方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保密信息予以严格保密。
2. 甲乙双方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保密信息。
3. 本保密条款在合作期限内有效,合作期满后继续有效,最长不超过____年。
五、争议解决1. 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2. 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其他约定1.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2. 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由甲乙双方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3. 本协议的修改和解除,必须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并书面确认。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___甲方代表(签名):________乙方代表(签名):________签订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以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双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不断创新和拓展,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且成功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一、实习项目合作实习项目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企业则提供实践岗位。
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多好处。
首先,他们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加他们的实际经验。
其次,实习项目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企业运作和行业需求的机会,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就业。
实习项目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是某大学与本地一家知名企业合作的软件开发实习项目。
学校与企业合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每年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机会。
学生在企业的指导下,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提升他们的编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合作模式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并且许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得到了企业的正式录用。
二、行业专家讲座与交流除了实习项目合作,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和交流活动。
这种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专业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
行业专家可以分享最新的行业趋势、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行业了解和职业发展指导。
某高校与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定期邀请该公司的技术专家进行讲座。
公司的技术专家介绍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开发趋势,并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行业的最新动态,还为他们提供了与顶尖专家交流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职业发展热情。
三、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另一种模式。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策划和开展科研项目,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科研的创新和实践,也为企业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是某大学与当地医药企业合作的新药研发项目。
学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的研发团队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合作实验室的搭建和设备共享,加快了新药研发的进展。
高校科研与产业界的合作模式

高校科研与产业界的合作模式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高校科研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高校科研与产业界合作的几种主要模式,以及这些合作模式如何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1. 产学研合作1.1 定义与特点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研发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模式通常以项目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1.2 实施方式- 共建研发中心:企业与高校共同投资建立研发中心,集中双方优势资源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 联合培养人才:企业提供实习、就业机会,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 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将科研成果授权给企业进行产业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 技术转让2.1 定义与特点技术转让是指高校将其研发的技术成果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交给企业使用,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
2.2 实施方式- 专利许可:高校将其拥有的专利权许可给企业使用,企业支付许可费。
- 技术出售:高校直接将技术成果出售给企业,一次性获得收益。
- 技术咨询与服务:高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 共同承担科研项目3.1 定义与特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是指高校和企业共同申请并执行政府或行业组织的研究项目。
3.2 实施方式- 联合申报:双方共同撰写项目申请书,明确各自责任和权益。
- 分工协作:根据项目需要,双方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项目进展。
- 成果共享:项目完成后,双方共享研究成果,包括知识产权、论文发表等。
4. 孵化器与创业平台4.1 定义与特点孵化器与创业平台是指高校为师生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办公空间等资源,帮助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
4.2 实施方式- 创业指导:高校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投资人担任导师,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指导。
- 资金支持:通过设立基金、引入外部投资等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 资源对接:帮助创业者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速产品市场化进程。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科研支持,企业则可以给予高校实践资源和应用场景。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并分析其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实习项目实习项目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项目选拔有才华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
通过实习项目的合作,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科研合作除了实习项目,高校与企业还可以进行科研合作。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专业知识,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服务。
同时,企业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和研究资源。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还能培养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模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企业则可以为高校提供实际问题和需求,指导他们的研究方向。
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四、创新中心创新中心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新兴模式。
通过成立创新中心,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中心通常设立在高校校园内,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
创新中心的成立可以打破传统的学院隔阂和企业短期利益的桎梏,激发创新潜力,促进产学研融合。
五、意义与发展趋势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合作可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和行业需求。
其次,合作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最后,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科研支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
一、实习实训模式
实习实训模式是校企合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企业中实践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模式,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参考。
二、科研合作模式
科研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学校可以提供科研人员和研究设备,企业可以提供资金和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科研合作,学校可以提高科研水平,企业可以获得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企业也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提供科研人员和研究设备,企业可以提供资金和实际应用场景,科研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成果。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学校和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研发合作方案(战略合作型)

学校与企业研发合作方案(战略合作型)学校与企业研发合作方案(战略合作型)1. 背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多企业开始寻求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活动。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实现双方共赢。
2. 目标本合作方案旨在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以下目标:1. 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
2. 提高学校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改革。
3.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
4. 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3. 合作内容3.1 研发项目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合作研发项目可以包括:1. 产品研发: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2. 技术改进:针对企业现有产品或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
3. 技术咨询:为企业提供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态势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2 人才培养与交流学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双方在人才领域的深度合作。
具体内容包括:1. 定制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为员工提供专业培训、技能提升等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
2. 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人才交流:定期举办校企交流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
3.3 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1. 资源共享:学校为企业提供实验室、设备、技术等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资金等支持。
2. 信息交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分享行业动态、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
4. 合作机制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双方建立以下合作机制:1. 定期会议: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讨论合作事宜,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与经验分享

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与经验分享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崛起,科技企业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通过合作创新,科技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和经验,希望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产业链合作创新在科技领域,许多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彼此合作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风险共担。
产业链合作创新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模式,通过将各环节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例如,在手机产业中,电子元件供应商、手机研发生产商、运营商等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效益的提升,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二、技术研发联合创新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研发,通过联合研发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和风险分担。
技术研发联合创新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合作方式,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分享。
例如,一些科技企业常常组建研发联盟,通过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分享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
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加速技术创新的周期,同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三、创新平台合作创新创新平台是促进合作创新的重要手段,提供了资源整合、交流合作和共同创新的场所。
例如,一些科技园区、创业孵化中心等,提供了场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并开展合作创新。
在这些创新平台上,企业可以共享设施和资源,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甚至进行跨行业的合作。
通过创新平台的支持,科技企业能够降低创新风险,提升创新能力,并与其他领域企业进行合作,推动技术跨界融合。
四、国际合作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创新成为科技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国际科技企业的合作,企业可以分享全球创新资源、技术和市场,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带来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促进技术跨国融合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现状与对策 (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研经费不足以及选题不准,科研成果转化较难是目前农业科研机 构面临的主要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除需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争取政 府的更大支持外,自身的主观努力极其重要,如主动寻求与企业等社会各界 力量的合作则是一条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可行的途径。
一、合作模式 从风险分担、合作深度、研究开发承担角度,以及结合几十年来国内在 院企合作方面的实践,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技人员兼职模式。这是一种最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近年 来,一些地方推行“科技直包” 、 “底庠侔 钡恼 撸 纾 萍既嗽背邪 ⒓际跞牍桑徽 雅┟竦耐恋胤蛋 院笤僮飧 萍既嗽保 萍既嗽北匦牍陀 兑欢ㄊ 康呐┮道投 Φ取D壳埃 虾6际信┮档姆⒄垢 愦笈┮悼萍既嗽 碧峁┝斯憷 氖┱箍占洹@ 纾 ┮到峁沟髡 枰 际踔 С藕托畔⒅傅肌⒁ 恍┡┮悼萍荚扒 谏枇⒌目萍挤缦沾匆敌∏ 榷嘉 萍既嗽贝匆堤峁┝宋杼 ā?BR>
2.技术攻关合作模式。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就某一项或一批新材 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共同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目前 这种模式在我国相当普遍。
3.间接结合模式。指科研院所与企业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的间接联系。中 介机构如经纪人、咨询公司、行业协会、联合会以及政府机构和部门等主要 发挥桥梁、监督和协调功能。
4. 合作建立科研机构。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明确了研究开发和服务的方 向,减少了开发的盲目性和可能的资源浪费,从而缩短了研究周期;另一方 面利用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人才,避免了企业的重复投入,从而缩短了产业化 周期,技术创新的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通过这种模式成功地与山东九发食用菌 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双方成立了上海九发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注册资 本 200万元人民币,其中食用菌研究所以技术入股,占 20%。目前企业方就 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下达研究经费。这种合作模式能很好发 挥各自优势,可使科研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科研工作,减少成立合资公司所带 来的人员管理、工商税务管理等问题,避免了科研力量的分散。双方经过精 诚合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5.组建公司。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根据目前实际情况,组建以 下三种类型公司最为切实可行:
(1有限责任公司,适合起步阶段小规模合作。 (2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形式适合公司规模扩张,特别是上市阶段。其 它形式的公司制可以通过改制,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使公司规模得到 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3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介于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的公司组织形式,是 一种建立在劳动合作基础上的股份制形式,适合一些国有或集体小型企业的 改制。例如根据《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规定,上海市农业科学 院将该院国有全资的“上海科研食品厂”改制为“上海科研食品合作公司” , 吸纳个人职工资金,使之成为职工持股占 56%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为上海
市农业科学院第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充分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 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上几种合作模式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个体到群体的规模扩大化合作;由 间接到直接的逐步深入化合作;由风险分离到风险共担的利益均衡化合作。 无论哪一种合作模式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 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企合作现状 1.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从技术服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以及 成立企业,该院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在合作企业的经济 结构方面,出现了外资、单位外资金、集体资金乃至个人资金与单位国有资 产组合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企业的性质有国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区分, 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大。
2.经济效益较差,院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调查的这些院企合作企 业中,大都处于草创阶段。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外部市场开发及内部管理、 运行机制的建立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经济效益尚未体现出来。企业发展极 不平衡,出现了多极化。有些企业和经济实体已名存实亡,有的已濒临破产。 3.企业体制尚未健全,企业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一些企业的体制尚 未健全,企业管理骨于缺乏应有的管理权利及发展动力。例如,有些企业缺 乏用人自主权,甚至一些企业成为接纳剩余人员之地。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作用的科技、管理骨干人员只是企业的打工者,而不是所有者,他们不 能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 因而没有形成一种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 与企业的亲和力较差,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
4.研究开发内容重复,企业规模较小。一个具有几十年发展历史,而 又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科研机构,至今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一个知 名产品和一个著名企业,更不用说拥有一个上市公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 个研究所、各个课题组只满足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域,仅满足于“四技服务” , 争取课题经费等领域内“小打小闹” ,从而造成“各自为战” ,低水平分散开 发。例如,同一个项目全院有很多所在研究,甚至同一研究所内部有几个课 题组在经营同一项目。在当今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细化,而且竞争日益激烈的 情况下,需要一股整合的力量将农科院现有的分散资源组合起来,形成一个 舰队,才能将一项事业做大,做强。但是,这股整合的力量绝不能靠行政手 段来强制执行,而应该在有关部门的宏观指导、协调下,通过产权机制、利 益机制等市场机制的方法来整合。
三、院企合作对策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经历了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 到公司制的发展历程,公司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这主要是 因为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公司制度能带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上海市农 业科学院开发处对院内经营成功企业的分析,其成功的组织保证主要来源于 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法人行为执行畅通,得益于企业自身有一套规范的企业 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转系统;二是企业法人行为前的决策得到了健全的咨询、 监督、管理系统的制约,避免或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院企合作中,院方处于小股东地位,无法对企业的利润分配等事项产生 实质性影响,短期内无法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可试图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 决:在合资、合作合同中增加新的条款以保护院方利益,如保证每年一定数 量的现金回报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盟,以提高相对持股比例,吸引更多
的资金等资源;建立一个代表院国有资产的投资协调中心,再将资产分解到 各个研究所、研究组等具体单位,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合作主体,以资产为纽 带,有利于内外合作工作;鼓励员工入股,甚至给予科研、管理骨干干股, 以建立一个长期激励机制;充分发掘自身价值,如科研院所长期积累下来的 良好社会声誉,虽然难以量化,但可以通过增加其它资产价值的方法加以补 偿。
2.管理机制创新——股权激励。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需要现 代分配激励机制相配套,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除了取得 工资等劳动报酬外,作为一种资本——“人力资本”还要参与企业剩余利润 的分配,这就是所谓的“股权激励” 。结合上海市农科院企业的具体情况,宜 采取于股、虚拟股票、股份期权、期股等几种股权激励方式。
永业农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引入风险资金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管理 机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管理层(包括技术骨干实行股权激励。管 理层以现金或房产抵押等形式入股 6%的同时,公司给予管理层部分期权, 三年后若行权,管理层持股比例可达到 20%左右,公司在今后几年内若能盈 利,或通过资本运作能够上市(或二板上市 ,管理层行权后的获利空间将会 更大。通过这种股权安排,对管理层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他 们既有压力更有动力,从而使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 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3.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而产生的合作问题。 院企合作实质上是科学家与企 业家的合作,由于从事的工作领域及发展经历的不同,双方形成了不同的价 值取向:科学家追求的是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而且科
研活动是艰巨的创新活动,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企业家面临着激烈的 市场竞争,必然要求尽快的实实在在的回报,当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科研 成果一时难以取得时,合作便会出现裂隙。 针对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合作方式。院企合作有多种方式,合作建 立企业只不过是多种方式中的一种,应该根据不同产业领域,科研所处的不 同阶段以及各个项目的具体运行情况等,灵活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以切实 维护院方利益。对一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自己有条 件做的,可由院或院内部相关单位联合来开发;对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的可以 横向课题的形式合作,以使科研人员能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有些比 较成熟,自己没条件做,合作又很难控制的成果,可以一次性卖断,或以“入 门费+提成” 等方式转让出去, 使自己成为一个专门进行科研的科技开发单位。 (2)合作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市场前景、科技发展趋势及 竞争对手等的调研。 (3)审慎选择合作伙伴。应选择那些实力雄厚,具有丰富的实业及资本 运作经验的战略合作伙伴。如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在引入资金的同 时,着重引入本院急需的管理人才、运行机制以及资本运作经验等。 (4)正确认识院企合作。应该注意到院企合作只是科研院所得以发展壮 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目的。研究机构只不过是通过院企合作,通过 “双 赢”获取其目前尚不具备的资源条件(特别是缺少的管理技术、产业及资本 运作经验等资源) ,加快发展步伐。最终的发展还要靠发掘内部潜力,选好具 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合作领域,通过合理机制将自身的相关力量整合起来,把
事业做大,做强。 4. 建立健全企业基本管理制度。 合理的企业体制安排、 效果的有效发挥, 需要良好的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做保障。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