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流程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TCD自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在临床的使用不断扩展。但检查程序、需要检测的血管数量、常规使用的深度范围以及报告形式各有不同。鉴于血管检查的重要性,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

1 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技术

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Rune Aaslid报导了利用单通道频谱TCD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操作过程中使用了颞窗、眼窗、枕窗及下颌下窗(图1A、B)。完整的TCD检查不仅要评价双侧脑血管,还要利用上述4窗分别探查前循环和后循环的血流情况。

颞窗通常是用来探查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或颈内动脉C1段的血流信号。眼窗用于眼动脉(OA)和颈内动脉虹吸部检查。枕窗则通过枕骨大孔来观察椎动脉(VA)远端和基底动脉(BA)。

脑血流动力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内部相互依赖的系统。尽管每段血管都有自己的特定深度范围,但是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形态学表现、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情况会因解剖变异不同,因Willis环或其它部位的血管出现疾患而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无论是脑缺血还是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有痴呆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施行完整的诊断性TCD时,均应检查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30~40 mm),M1段(40~65 mm),大脑前动脉A1段(60~

75 mm),颈内动脉C1段(60~70 mm),大脑后动脉P1~P2段(55~75 mm),前交通动脉(AComA)(70~80 mm),后交通动脉(PComA)(58~65 mm),眼动脉(40~50 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 mm),椎动脉(40~75 mm),基底动脉近段(75~80 mm)、中段(80~90 mm)、远段(90~110 mm)。尽管没有额外要求一定要对血管分支进行检查,例如大脑中动脉的M2段,但只要诊断需要就应该实施完整的TCD检查。由于头颅大小不同及存在个体差异,上述各段血管的检测深度彼此之间会有重叠,或者位置比叙述的更深,例如BA 近端深度可能达到85 mm等。

为了缩短使用频谱TCD寻找声窗和判定各个血管节段的时间,经颞窗及枕窗检查开始时可将功率调至最大并采用较大的取样容积(例如,输出功率100%,但不要超过720 mW,取样容积10~15 mm)。尽管这种方法表面上违反了最小剂量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但这样做可以缩短寻找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声窗的时间,缩短整个检查所需的时间,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超声曝光量。超声操作者可能更愿意开始时使用M-模(motion mode)多深度展示或5~10 mm的较小取样容积,这有助于血管的识别,找不到声窗时再加大取样容积。如果在输出功率100%时颞窗血流信号很容易采集而且信号强度高,就应减小输出功率和取样容积使患者的超声曝光量降低到最小。经眼窗或囟门检查时应使用低输出功率(10%)。

诊断性TCD检查通常使用3~5 s的快速屏幕扫描以显示波形及频谱的细节,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分析,基线放置在屏幕的中间以便显示双侧信号。如果血流速度高,就需要增加纵坐标血流速度刻度比例尺,降低基线以避免频谱的收缩峰翻转至基线下方产生重叠(倒挂现象)。增益的调节应使频谱清晰显示的同时背景噪声保持在最小。如果由于声窗窄(例如颞骨较厚)导致信号衰减,

则可以适当延长扫描时间,以便超声操作者有时间调整探头位置使多普勒频谱信号显示更清晰。对于信号强度弱的高速血流信号,超声操作者可通过加大增益、选用最慢的屏幕扫描,来显示更高的多普勒频移。好的波形显示应该无倒挂且背景噪声最小,可通过调节增益完成。使用血流速度自动计算功能时需重复确定包络线与波形相吻合,如果探查到的信号弱或认为包络线不准确时则可以使用人工测量。

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中,操作者应该做到:

(1)检查Willis环中每一主要分支的血流情况。

(2)识别、优化每条动脉频谱,并记录至少2个关键点的波形,存储大脑中动脉近段、中段及远段波形,椎动脉深度为40~50 mm和60~70 mm处波形,基底动脉近段、中段及远段波形,并且要标出它们的长度范围和血流速度变化。

(3)识别、优化和记录所有变异或异常的波形或信号。

(4)测量每一个关键点的最高流速。

需要注意的是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敲击或压迫试验,可以用来鉴别颅内血管,但使用时需格外小心。由于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可能导致卒中,所以在美国不列为常规,除非有直接的血管影像可以排除颈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方能使用。

以下的步骤和血管识别标准适用于M-模或经颅双功能超声的频谱检查。

颞窗检查步骤

第一步:设置检查深度为50 mm(50 mm左右的深度是大脑中动脉M1段中点)。探头放置在颧骨弓上方对准对侧耳廓或声窗,然后稍稍向上、向前调整角度,如果使用后颞窗,需注意探头的角度应更向前以避免在检查开始时探测到大脑后动脉P1段。寻找任何血流信号(窗),避免直接切入、向下或太向后倾斜探

头;寻找直接朝向探头的血流信号,很可能就是MCA。正常的MCA波形为低阻力频谱,与ICA血流模式相似。降低深度,连续观察至M1段远端,通常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探头的角度,远端MCA的位置更靠上或靠前,而检测近端MCA时探头角度要直一些,通常与颞骨垂直在30~40 mm处记录远端MCA最高血流速度信号。如果发现双向信号,需记录每个方向的最高血流速度信号(M1远端~M2近端分支)。

第二步:连续观察直至在深度30 mm左右血流信号消失。

正常时大脑中动脉M2段比M1段的血流速度低,记录所有异常信号,例如高流速、高阻力频谱、血流信号紊乱、阻力极低和收缩期血流加速度时间延迟等。返回到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

第三步:沿着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探查至中段(45~55 mm)和起始部(60~65 mm),注意深度依据成人患者头颅的大小不同可能会有出入。ICA的终末段也可能在此深度出现,应注意声音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牢记大脑中动脉M1段是颈内动脉C1段的延续。记录近端MCA的最高血流速度信号。沿近端MCA信号通常可以找到ICA分叉处。深度范围一般多在51~65 mm左右,但依取样容积的不同其深度范围会有变化。记录深度60~65 mm的ICA分叉处信号,该处可同时得到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的血流信号。使用足够大的取样容积同时记录分叉处的双向血流信号(M1/A1),有助于其他血管识别。

第四步:探查大脑前动脉A1段远端全长,通常到70~75 mm深度(大脑前动脉A1段平均长度 mm,范围8~ mm)。探查可能止于大脑前动脉A2水平段,但由于多普勒显示的是频谱而非影像,所以不能准确区分A2段与A1段。在70 mm深度记录远端A1段ACA频谱。

第五步:沿着远端A1段ACA信号探查至中线位置(75~80 mm)。在这个位

置A1段ACA会消失或出现双向血流信号,其中朝向探头的血流信号是对侧的ACA。尽管在中线深度看到的双侧ACA信号可能是流经前交通动脉的血流,但由于取样容积通常大于AComA的直径,并且覆盖双侧A1段ACA和AComA,因此很难区分AComA和邻近的ACA。另外,AComA常见于大脑前动脉的A1和A2交界处。记录所有异常信号。返回到60~65 mm ICA分叉处。

第六步:从ICA分叉处,探头向下在60~65 mm深度寻找终末段ICA(TICA)信号。如果探头在ICA分叉处,深度范围60~70 mm向下、向前成角,可通过颞窗找到虹吸段远端。需注意由于检查角度的限制,可能导致TICA信号不连续。记录所有异常信号。返回到60~65 mm ICA分叉处。

第七步:设定深度为62 mm并且缓慢将探头向后转动10~30度寻找PCA。通常ICA分叉处与PCA之间有一段无信号区。在55~75 mm范围可找到朝向探头(P1/近端P2)及远离探头(远端P2)的PCA信号。应注意大脑后动脉P1段源自于BA顶部,如果探头位于后颞窗时,大脑后动脉P1段的检测深度可能会比P2段更深。使用同样角度和深度范围检测时还可以发现流经PComA的侧支血流。记录P1或P2段PCA的最高血流速度频谱。

眼窗检查步骤

第一步:功率减至最小(17 mW)或10%。设定检查深度为50 mm,把探头放置在眼睑上方稍稍向内成角,判断眼动脉远端的血流搏动及方向,记录最佳的远端OA信号(深度范围40~50 mm)。

第二步:增加深度至50~55 mm寻找ICA虹吸部血流信号,虹吸部信号通常可于眼窗的正中获取,在60~62 mm记录双向信号或最高血流速度信号(C3或虹吸膝部)。眼窗信号强时C2~C4段可能分别显示。避免太深和探头向上,否则眼窗信号强时会检测到ACA和其他颅内血管。如果只得到单方向的血流信号,

记录朝向探头(C4或床突下段)或远离探头(C2或床突上段)的血流信号。没有颞窗的患者,可以通过眼窗来获取颅内动脉的信号。需注意尽管能探查到ACA及ICA的分支,但是血管识别有一定困难,也许需要做颈动脉敲击或压迫试验。通过眼窗检测颅内动脉常被用来获取异常的颅内动脉高速血流信号,但不能准确区分是狭窄还是侧支代偿。

枕窗检查步骤

第一步:功率调回至最大。将探头放置在颈后部正中距颅骨边缘大约 cm处,并对准鼻梁。设定深度为75 mm(即双侧VA终末段和 BA近段的位置),探查血流方向背离探头的信号,即寻找声窗,获得的血流信号可指定为是某一侧VA 终末段(探头稍稍向侧方成角)或近段BA(探头置于内侧并稍向上成角)。沿着背离探头的血流方向增加深度,在大多数成年人这种深度的增加会使声束指向近段BA,在80 mm左右深度记录近端BA血流信号。

第二步:沿着BA探查至90 mm深度(BA中段)。在颈后轻轻地推动探头尾部便可探查到BA中段和远段,但探头要向上翘起,因为相对于近段血管而言BA远端位置更偏于头侧,几乎在各个深度都可以探测到双向的血流频谱,朝向探头的低阻力血流来自小脑动脉,记录所有异常的信号。

第三步:沿着远端BA探查至100~105 mm深度,直到BA血流信号消失或被前循环血流信号替代,记录BA最远端的最高血流速度信号。

第四步:沿着BA主干返回,检查深度降低至80 mm并再次确定之前的检查所见。第五步:将探头放置在距颈后部正中侧方大约 cm的地方并对准鼻梁部或轻轻地偏向对侧眼睛方向。寻找背离探头方向的VA血流信号。自深度75 mm处末段VA主干探查VA颅内段至40 mm处。记录60 mm处的VA血流信号,或VA血流速度最高处的频谱。在各个深度都可能探测到双向血流频谱,朝向探头的低阻力血流

来自小脑后下动脉。亦可在枕窗探查到低流速/低搏动的静脉血流。

第六步:将探头放置在距颈后部中线大约 cm的一侧,探查另一侧VA。

重复上述检查步骤,从80 mm至40 mm检测对侧VA。记录60 mm处的VA血流信号,或VA血流速度最高处的频谱。

下颌下窗检查步骤

第一步:将探头放在下颌侧下方、胸锁乳突肌前中部。探头向上并略偏向中线,设定深度为50 mm,寻找背离探头方向的低阻力血流信号。

第二步:深度从50 mm增加至60 mm再降低至40 mm,在显示最高血流速度信号的深度记录远端ICA信号,在浅表处,实施颞浅动脉叩击可以鉴别颈外动脉的血流信号。

注意事项

(1)经颞窗检查开始时探头应避免太向前或太向后或过于垂直的成角。

(2)不要盲目记录首次获得的血流信号。要尽可能寻找最高速度的血流信号,尽管其强度不一定是最强的。

(3)发现最高速度的血流信号时,应尽量避免由于检测深度的改变而丢失信号;如果可能,在同一声窗上沿着受检动脉(“随着血流走”)轻轻的变换探头角度进行探查。要牢记成年人Willis环中动脉的正常深度范围和血流方向。(4)在同一声窗检查完所有血管节段前不要将探头移开。

(5)如果患者躁动或检查被迫中断时,要记住探头的位置及角度,以便恢复检查时能迅速找到血流信号。

(6)如果某侧的颞窗透声差、缺失或不可用时,可通过对侧颞窗探查该侧的MCA/ACA信号。没有图像引导时,穿越中线的检查难度很大。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头颅直径来判断中线的深度。大多数成年人的中线位置在70~80 mm深度

处。一旦检测深度超越了中线,血管方向的识别就要颠倒过来:对侧A1段ACA 是朝向探头的(75~85 mm),而其它血管均背向探头,包括M1段MCA(85~105 mm),TICA(80~85 mm),P1/P2段PCA(75~83 mm)。经颞窗在中线深度可以探及朝向探头方向的BA终点和P1段PCA的起始部的血流信号。

(7)信号的增益不要调的过高(如果血流频谱容易探查到,应调整背景噪声信号到最小或无)。

(8)如果信号弱,可增加取样容积,降低屏幕扫描速度,加大增益获得“增强”的信号并使用人工测量。

(9)要常规进行完整的TCD检查,记录所有主要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方向,并且需重复检测信号缺失的动脉段。搏动指数受心率的影响,需记录下来供以后的研究使用。TCD检测时没有探查到血流信号,并不一定代表受检动脉闭塞。

(10)血管的识别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研究正常人或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获取经验。

(11)坚持使用标准的TCD检查程序。记录有助于诊断的信息。

如果缺少颞窗,可以记录在报告中,但不能因此终止对其它声窗的检查。

完整的TCD检查报告应包括:

(1)检查日期和时间;

(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病案号;

(3)临床诊断;

(4)检查过程的描述;

(5)数据获取过程的描述;

(6)记录操作失败的原因,如缺少颞窗等;

(7)超声检测数据分析;

(8)条件允许时,需与既往检查结果相比较;

(9)检查结果的临床指导意义。

成年人血管的正常深度范围、血流方向和流速数值。(表1为成人、表2为儿童)

表1 假设Willis环动脉与声束的夹角为0。时的正常深度、血流方向和平均流速

动脉深度方向儿童成年人

MCA M2段 30-40 双向 <170CM/S 30-80CM/S

MCA M1段 40-65 朝向探头 <170CM/S 30-80CM/S

ACA A1段 60-75 背离探头 <150CM/S 30-80CM/S

ACA A1-A2段 45-70 朝向探头 N/A 20-80CM/S

ICA虹吸部 58-65 双向 <130CM/S 20-70CM/S

OA 40-50 朝向探头不确定不确定

数值针对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十ACA A2段可在经过选择的

患者中通过额窗检测到

表2 不同头颅直径儿童的预期动脉深度(mm)

头颅直径近端MCA 远端MCA ICA分叉部 ACA PCA

12 cm 30~54 30~36 5O~54 5O~58 40~6O

l3 cm 30 ~58 3O~36 52~58 52 ~62 42~66

l4 cm 34~62 34~40 56~64 56~68 46~70

超声深度是指同侧颞窗的超声深度[ 。 3’3

维普资讯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实用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流程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TCD自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在临床的使用不断扩展。但检查程序、需要检测的血管数量、常规使用的深度范围以及报告形式各有不同。鉴于血管检查的重要性,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 1 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技术 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Rune Aaslid报导了利用单通道频谱TCD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操作过程中使用了颞窗、眼窗、枕窗及下颌下窗(图1A、B)。完整的TCD检查不仅要评价双侧脑血管,还要利用上述4窗分别探查前循环和后循环的血流情况。 颞窗通常是用来探查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或颈内动脉C1段的血流信号。眼窗用于眼动脉(OA)和颈内动脉虹吸部检查。枕窗则通过枕骨大孔来观察椎动脉(VA)远端和基底动脉(BA)。 脑血流动力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内部相互依赖的系统。尽管每段血管都有自己的特定深度范围,但是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形态学表现、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情况会因解剖变异不同,因Willis环或其它部位的血管出现疾患而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无论是脑缺血还是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有痴呆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施行完整的诊断性TCD时,均应检查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30~40 mm),M1段(40~65 mm),大脑前动脉A1段(60~

75 mm),颈内动脉C1段(60~70 mm),大脑后动脉P1~P2段(55~75 mm),前交通动脉(AComA)(70~80 mm),后交通动脉(PComA)(58~65 mm),眼动脉(40~50 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 mm),椎动脉(40~75 mm),基底动脉近段(75~80 mm)、中段(80~90 mm)、远段(90~110 mm)。尽管没有额外要求一定要对血管分支进行检查,例如大脑中动脉的M2段,但只要诊断需要就应该实施完整的TCD检查。由于头颅大小不同及存在个体差异,上述各段血管的检测深度彼此之间会有重叠,或者位置比叙述的更深,例如BA 近端深度可能达到85 mm等。 为了缩短使用频谱TCD寻找声窗和判定各个血管节段的时间,经颞窗及枕窗检查开始时可将功率调至最大并采用较大的取样容积(例如,输出功率100%,但不要超过720 mW,取样容积10~15 mm)。尽管这种方法表面上违反了最小剂量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但这样做可以缩短寻找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声窗的时间,缩短整个检查所需的时间,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超声曝光量。超声操作者可能更愿意开始时使用M-模(motion mode)多深度展示或5~10 mm的较小取样容积,这有助于血管的识别,找不到声窗时再加大取样容积。如果在输出功率100%时颞窗血流信号很容易采集而且信号强度高,就应减小输出功率和取样容积使患者的超声曝光量降低到最小。经眼窗或囟门检查时应使用低输出功率(10%)。 诊断性TCD检查通常使用3~5 s的快速屏幕扫描以显示波形及频谱的细节,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分析,基线放置在屏幕的中间以便显示双侧信号。如果血流速度高,就需要增加纵坐标血流速度刻度比例尺,降低基线以避免频谱的收缩峰翻转至基线下方产生重叠(倒挂现象)。增益的调节应使频谱清晰显示的同时背景噪声保持在最小。如果由于声窗窄(例如颞骨较厚)导致信号衰减,

急诊超声标准操作规范(一).pdf

急诊超声标准操作规范(一) 急诊超声标准操作规范专家组 1 急诊超声简介 30年前急诊医师将超声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领域,随着急诊医疗领域的扩大和超声技术的快速进步,这项医学技术已经在医疗水平先进国家的各种规模的社 区医院和教学医院广泛应用,并且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 急诊超声有别于传统的超声检查,它是由急诊医师主导的超声检查技术,被誉为“急诊医师的可视听诊器”,通过它便于急诊医师随时评估危重症患者病情 ?对于危及生命的急诊疾病做出快速的诊断?引导临床侵入性操作及指导相关急 诊状况的处置等?急诊超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急诊患者的诊治效率,有效降低了侵入性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传统的超声检查更加注重某个脏器病变的检查和描述,急诊超声则从临床出发,有目的的对急诊患者进行超声的重点扫查,对于患者的疾病状态和脏器功能状况做出更为直观的评价,并根据检查的结果对患者进一步治疗和处置提出指导意见?由于超声具备方便快捷?低成本?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检查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急救医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技术?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其体积更小?更轻便?更易于使用且影像质量更佳,有利于急诊医师为患者提供最便捷有效的急诊超声信息,如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通路的建立,使这项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的临床操作,从“盲目”实施转变为“有的放矢”?在医疗水平先进的国家,实时床旁超声技术已经成为急诊科医师的一项重要技能,急诊医师可以熟练应用超声技术对创伤及其他危重症患者进行更直观的体格检 查和病情评估?我国此项技术尚未在急诊医师层面上推广,大部分医院急诊科还停留在请超声科会诊阶段,但许多医院面临超声科医师不能全天候提供超声检查,一些医院即使可以在急诊配备超声科医师,但对于急诊医师关注的脏器或病变(如肺脏超声检查)并不能完全覆盖,同时对于患者的连续性随访观察(如针对创伤患者的FAST检查) 由超声科医师来完成也不现实?在国内的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已经配备了便携式超声设备,并开展了急诊医师主导的超声检查,在提高急诊患者诊治效率和降低有创操作并发症风险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各个医院在超声的应用范围上不尽相同,检查水平也高低不一,缺乏统一的规范来指导急诊医师的临床操作,因此制定急诊超声标准操作规范,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系统的培训教程,对在我国各级医院急诊科医师中推广超声技术具 有重要的意义?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超声波焊接机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程序 制定部门:工程部题目: 文件编:替代 制定: 审核: 1、目的:建立超声波焊接机的标准操作及要求,确保超声波焊接机的正确使用以及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 2、范围:适用于ME-2200、CSB-1520B点焊机的操作 3、职责:超声波焊接机操作工、设备维修工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工作前准备 4.1.1检查超声波塑料焊接机的电源及压缩空气压力,是否达到要求。 4.1.2检查设备周围,是否有与生产无关的其他杂物。 4.1.3检查所需之超声波塑焊机模具焊头和增幅器之间接触面上是否有氧化物,并清理干净。 4.2超声波模具焊头的安装: 4.2.1 先将机体升高至适当位置(扩大锥结合面以下约30cm之间),再紧固4支焊头水平调整螺丝,将扩大锥固定在其旋转范围之中间位置处。 4.2.2把焊头用手旋入扩大锥至不能回转为止。 4.2.3 以焊头锁紧板手将焊头旋紧,此时特别注意不让扩大锥旋转,以防止转梢扭断。 4.3底模架及焊头调整

4.3.1打开气源,并调整压力为2Mpa。 4.3.2将底模依操作最方便之方向,平稳置于低座上。 4.3.3调整机体高度,使其焊头下方有10cm的活动空间。 4.3.4打开发振箱上电源开关,此时电源指示灯亮。 4.3.5将机体控制面板上的选择开关置于“手动”位置。(适用于ME-2200型)。按下机体控制面板上的“机头下降”按钮适用于CSB-1520B型)。使头下降在行程下方位置。 4.3.6放松4支水平调整螺丝,将焊头方位与下模具产品对正,再调整机体高度至使焊头压在产品上。(注压力可根据产品的焊接程度进行调整)固定4支水平调整螺丝,固定底模。 4.4音波持振幅器的调整 4.4.1根据产品的材质选择振幅器的挖墙振幅等级。 4.4.2按下音波检测按钮,并转动音波调整螺丝,使振幅表指会指在最低数值为止。注:按音波检查按钮时,应按下三秒停止一秒间歇方式,以延长振动子寿命。 4.4.3根据产品的性质,调整焊接的延时、溶接及保压时间。 4.5工作结束 4.5.1关闭振幅箱上的电源开关,关闭压缩空气开关。 4.5.2清理工作台及周围的产品及杂物。 4.5.3用洁净的压缩空气气枪,对设备工作台面进行清理。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常规 1. 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 适应证 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 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 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 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 仪器设备 超声仪:TCD佥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普通诊查床。 5. 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 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 CTA MR、MRA DSA等影像图片资料。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w 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 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 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 后动脉(PCA)。 ②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0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MCA。 ③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 的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勺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ACA: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声束向内上方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5°?30°,深度为60?75 mm通过CCA压迫试验鉴别。眼窗探测到对侧ACM正向血流频谱,MCA 为负向血流频谱。 PCA:经颞窗检测深度为55?70 mm以MCA/AC为参考血流信号,将探头向枕部、下颌方向调整,当MCA/AC血流信号消失,随后出现的相对低流速、音频低于同侧半球其他脑动脉的正向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整,可检测到负向血流频谱,PCA交通后段(P2段)。当PCA血流来自BA PCoA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 可使P1、P2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 血供来自ICA,无P1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P2段血流下降。 VA、和BA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探头放置在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选择深度为55?90 mm通过调整检测角度,分别获得左右侧椎动脉负向血流频谱及小脑后下动脉正向血流频谱。检查者应以不间断的椎动脉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90?120 mm 可以获得负向、相对VA升高的基底动脉血流频谱。 (3)正常脑动脉功能的评价 TCD对脑动脉功能检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 取样深度:双侧半球同名动脉检测取样深度基本对称。

超声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同煤集团总医院超声科检查标准及操作规程 一、一般超声检查操作规程 1、腹部超声检查 【适应证】 1.肝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占位性病变、弥漫性损害及外伤。2.胆道系统结石、炎症、蛔虫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3.胰腺的炎症、肿瘤、囊性病变、外伤和周围组织病变的鉴别。4.脾脏的弥漫性肿大、外伤及占位性病变。 5.肾脏的发育异常、占位、结石、积水、创伤、肾动脉狭窄及移植肾的并发症。 6.胃肠道占位、幽门狭窄、炎症、溃疡、肠间隙及阑尾脓肿、梗阻及胃肠腔扩张和异常充盈。 7、腹膜后间隙液性或实性占位病变,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疾病。【检查方法】 l.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或8~12MHz。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肝硬化、腹部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平静均匀呼吸。 3.检测脏器大小、位置,显示内部组织结果及血流。 4.对脏器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5.检测脏器与毗邻器官、周围组织的关系。 6.胆系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必要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宜

适当加压,或排气后复查。 7.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 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8.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9.胃肠超声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查前4h内禁水,检查前排净大便。准备好胃肠道充盈剂。经腹壁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检查应使膀胱良好充盈。需灌肠再行超声检查者,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睡前服轻泻剂.晨起排便,清洗灌肠。 10.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受检者应空腹,即检查前禁食8~12h。检查中可适量饮水以充盈胃腔。对位于下腹腔的病变,必要时充盈膀胱后再检查。 【检查内容】 1.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轮廓、边缘、被膜光整及连续性,相邻器官关系。 2.观察实质脏器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强或降低。 3.实质脏器内异常病灶,斑点、结节、团块、条索;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4.实质脏器内血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或消失;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

超声波探伤检验操作规程

超声波探伤检验操作规程 1适用范围本检验规程叙述的是使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对承压设备用原材料及零部件等内部进行的一种无损检测。 2引用标准、规范 ASME第五卷第五章材料及制品的UT检验方法、 API 规范4F,6A,7K,8C,16A,16C。 JB/T 7913-1995超声波检验用钢制对比试块的制作与校验方法、 JB/T 4730.1-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JB/T 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JB/T 9214-1999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法、 JB/T 10061-1999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JB/T 10062-1999超声探伤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 JB/T 10063-1999超声探伤用1号标准试块技术条件、ASNT-TC-1A无损检测 人员的资格鉴定 3超声波检测人员 3.1从事承压设备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无损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 查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定》和ASNT-TC-1A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2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川(高)级、U (中)级、1 (初)级。取得不 同无损检测方法各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3无损检测人员应根据ASNT-TC-1A的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 4检验设备、器材和材料 4.1超声检测设备均应具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或合格的证明文件。 4.2超声波探伤仪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其工作频率范围为0.5 MHz?10MHz,仪器至少在

6、超声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六、超声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 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技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技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实验室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及经济利益影响。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包括诊断报告书写制度:X 线及操作机保养制度; 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 交接班制度; 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 试剂管理, 危险品及废弃物管理, 教育培训制度, 信息反馈制度, 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报告审核与登记制度以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集体读片制度, 会诊制度等。(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弃管理条例》、《医院传染 管理办法》以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

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和非医疗事件) 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 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 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 含县市级) 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2)科主任/ 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县市级以上( 含县市级) 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二) 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使患者从放射前、诊疗过程、取报告具有连贯性。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 业规范的要求。 2、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一章 概论

超声临床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治中地位与作用 现代医学是由经验医学发展而来,逐步走向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实验医学,但这一过程尚未完成。包括超声检查仪在内的各种检查仪器和检查手段都只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某些方面的诊断参考信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不可能单纯依据某种方法的检查结构,对所有病人都能做出精确的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属于影像学范围,利用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形成的间接图像,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并非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声学原理决定了超声图像可能存在某些伪差与假象。包括医师、病人及仪器条件在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超声检查结果与真实病变之间的差异。超声检查医师责任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所发现的图像与病变之间不完全存在互相对应的关系,不能机械地“按图索骥”。因为经常有“同图异病”、“同病异图”现象。目前,根据我国超声诊断医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医院所装备的超声仪器设备条件,对超声诊断的一般要求可定为: ①对于某些常见病,检查方法与分析手段已较为成熟,可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例如心血管疾病、胆囊结石、早孕等。

②对于多数病变,主要对超声检查的发现做出描述性的报告,其中器官与组织异常的区域,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判断,例如实质性、含液性、含气性等。至于病因性诊断,则仅为分析性或推断性意见。 ③对于比较复杂或疑难诊断的病变,以现象描述为主,仅供临床医师作为诊断参考。 第二节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 超声仪器和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性能存在差异。超声诊断工作者业务素质有待于整顿规范。临床医师对超声诊断应用的适应症亦需统一。仪器调节、操作手法、观察记录及报告随访等方面,应规范化并进行具体质量控制。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比,进行超声普查是较为特殊的问题,更须规范并行严格控制。 一、超声质量控制的范围 1.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仪器设备性能及调节水平。 3.操作手法及观察分析。 4.记录与报告。 5.随访。 6.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二、超声质量控制的起点与提高 1.在立足于中等医院(二级医院)的基础上,带动基层(一级)医院。

超声诊断系统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超声诊断系统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一、检查前准备 1. 病人排队预约,向病人说明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 2. 维持机器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和湿度,拉上机房内窗帘使室内光线变暗。 3. 将超声诊断仪电源与交流稳压器相连,启动稳压电源,使电源稳定在机器额 定工作电压范围。 4. 打开仪器开关待仪器预热,冻结图像,适当预热后进入使用程序。 5. 根据申请检查的项目选择探头、设置合理的增益,按规范化的操作手法进行 操作检查,以获得理想化、规范化的图像。 二、腹部超声检查 (一)、腹部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1. 对于空腔脏器〔例如胃,膀胱〕,检查前通常需要使其充盈液体并排除内部气 体。 2. 对胆囊和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 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使胆囊充盈胆汁,以利暴露胆囊内病变。 3. 对子宫,前列腺等盆腔深在脏器或痛变检查时,需使膀胱充盈,作为透声 窗。 4. 对胆道系统检查时,需要先禁食,使胆囊充盈胆汁,以利暴露胆囊内病变。 5. 在需要评价胆囊功能或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时,则要准备脂餐。 (二)、腹部超声检查方法 1.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 或8 ?12MHz 。 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平静均匀呼吸,必要时让患者做呼吸运动配合。 3.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轮廓、边缘、被膜光整及连续性,相邻器官关系;观察实质脏器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强或降低;实质脏器内异常病灶,斑点、结节、团块、条索;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实质脏器内血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或消失;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

超声诊断仪器操作规程

超声诊断仪器操作规程 一,机器安装前注意事项 1.不可安装在离水源较近的地主,存放场所要按规定保持一定 的温度、湿度,要求通风好,灰尘少,避免阳光照射。 2.不要存放在化学药品或有害气体的场所,机器应安放在平稳 地方,不要倾斜,防止震荡,避免冲击。 3.注意电源的频率电压及消耗电力的量值,不要放在高频磁场 的周围,保持室内清洁,操作室尽量避免闲杂人员进入。二.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1.开机前检查各个开关是否在正常位置。检查地线的连接是否正常确保安全,检查所有插座连接是否正确。 2.机器与患者接触部分,要认真检查,防止漏电,需观察稳压电源电压,待稳定到215-220v之间5分钟后方可开机。 3.详细交代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消化系统病人需空腹,妇产科、泌尿科的病人需膀胱充盈,曾作消化道钡餐造影或同位素的病人须三天后再做超声检查,超声造影的病人应避免受凉,防止感冒。三.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1.机器应由熟练专业人员操作,非专业人员不可任意开机操作,进修人员必须得到许可方可开机。 2.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根据临床需要认真仔细检查,根据检查要求,摆好体位,尽量使病人舒服,肌肉放松,便于检查。 3.开机后严密监视机器运转有无异常现象出现,待显视器上图像

稳定后方可开始工作。如发现异常情况,特别气味、异常声音等,应立即关机,并检查原因。检查中,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当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关机或采取适当处理。 4.检查中,交待并注意病人勿触碰机器,诊断或治疗中注意不要超过规定的剂量或时间。 四.检查后注意事项 1.按规定顺序关掉机器,切断电源,取下插头时勿拉抽电线。 2.关机后,清洁探头,擦干后放入有软垫的探头架内,仪器附件及不使用的部件,要收拾、整理、归类存放,贵重仪器要加锁妥善保管。 3.各仪器要加防护罩,定期清扫,进行维修,机器如出现故障,不要随意摆弄,不可随意改造机器,维修时要请专业人员维修。五.使用探头的注意 1.探头怕受冲击,特别是接触体表的探头容易损伤,请注意不要摔落或碰撞,使用时要涂耦合剂,请不要把探头浸在水溶液中。 2.电缆线不可用力折弯,拉伸,否则易造成断线,更换或拔插头时,一定要切断装置的电源,为保护探头不受强电流冲击,检查结束时,实时扫描一定冻结。 3.探头使用后,清擦干探头上的油污,清洁时勿用酒精等有机溶剂。

第一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一、目的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1.6~2.0MHz)的脉冲波探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同时通过 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1、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 2、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二、适应证 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颅内压增高。 6、脑死亡。 7、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 9、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 2、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仪器设备 1、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2、检查床:普通诊查床,头部枕依患者舒适要求调整。 五、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脑血流速度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 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及治疗后时间和相关用药、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六、检查技术

QJB-12超声波洗瓶机操作规程

QJB-12超声波洗瓶机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QJB-12超声波洗瓶机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保证设备使用安全性、有效性。 2.范围: 适用大容量注射剂超声波洗瓶机的操作。 3. 职责: 设备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4. 程序: 4.1. 开机前检查: 4.1.1. 检查超声波洗瓶机清洁情况。 4.1.2.检查自来水、去离子水、注射用水的供应,并检查注射用水的澄明度,无可 见异物。 4.2. 开机操作: 4.2.1.打开总电源,先开输瓶、按主机启动,旋调速按钮,待频率显示出与产量相 符的数值时,打开自来水、离子水、注射用水的水泵,向水槽内注水达到使用水位。 4.2.2.加热洗瓶用水,水温50—55℃。 4.2.3.输液瓶沿着传送链进入进瓶机构,进瓶12支/次,用自来水内喷洗1次,冲 洗瓶内壁。 4.2.4.粗洗:按粗洗启动按钮,第一次温水冲洗,用循环水内冲2次,外冲2次; 第二次温水冲洗用循环注射用水内冲2次,外冲2次;水压0.08-0.12Mpa,冲洗输液瓶内、外壁。 4.2. 5. 精洗:按精洗启动按钮,用注射用水内冲2次,外冲1次,冲洗输液瓶内、外壁,水压0.08-0.12Mpa。精洗后输液瓶沿着传送链输出备用。 4.3. 洗瓶结束后,先将调速旋钮反时针旋到极限,关主机,停变频停止按钮,关闭相应开关,关闭总电源。 4.4. 按QJB-12超声波洗瓶机清洁规程(SOP SC2012)进行清洁。 4.5. 注意事项: 4.5.1. 变频器启动5秒钟后,起动主机。停机时先停主机后停变频器。

4.5.2.变频器在调整时,不得过频起、停操作。 4.5.3.操作随时注意操作面板故障显示,如有故障,应按紧急按钮,及时排除故障再启动。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经颅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国外于1982年由挪威Aaslid 等首推,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 发展简史 1918发现超声波;50年代涉足医学领域 1965宫崎测定颈部血管的血流速度 1966拉什莫尔建立脉冲多普勒仪,可定位 1982挪威人Aaslid脉冲低频超声+适当颅窗,建立了经颅多普勒(TCD),如今已发展到第四代,可进行微栓子监测 1989国内引进 仪器优点 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MRI、DSA PET SPECT等影像技 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今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如今尚缺乏对正常和异常频谱形态统一判定标准和命名, 尚未建立各参数统一的正常值,而且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失败率为2.7%?5%其原因为老年人(尤其是妇女)颅骨增厚、动脉迂曲、动脉移位等。 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会占有 更重要的地位。 功能 由于颅骨较厚,阻碍了超声波的穿透,过去的多普勒超声只能探测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能穿透颅骨较薄处及自然孔道,获取颅底主要动脉的多普勒回声信号。它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 ICA:颈内动脉颅内段

临床使用 CS:颈内动脉虹吸部 MCA大脑中动脉 ACA大脑前动脉 PCA大脑后动脉 ACOA前交通动脉 PCOA后交通动脉 OA眼动脉 VA椎动脉 BA基底动脉 PICA:小脑后下动脉 TCD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脑血流图的不准确性和脑血管造影的有创伤性,同时为CT 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提供了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教,成为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可为脑血管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对能引起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编辑本段评价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反映脑动脉管腔大小及血流量。血流量一定时血流速度与管腔大小成反比例,当管腔严重狭窄(90%或完全梗阻时,血流速度下降,个体间各值可有很大变异,但个体内差异很小,且左右基本对称,如两侧相差很大可认为异常。由于颅骨太厚,脑供血不足,血流本身信号弱及操作技术等原因,可有部分血管不能被探出,此类情况不能贸然诊为血管阻塞或发育不良。 脉冲指数 (PI) 反映脑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PI值越大,脑血管外周阻力越大,反之则阻力越小。 音频频谱 反映脑血管局部的血流状态。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标准确定病态 (1)狭窄处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或有较大侧差(>2S)。 (2)狭窄后区域内脉动减少。 (3)任何区域呐导致频谱增宽的异常血流。 (4)后交通动脉或前交通动脉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提示有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操作手法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内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 【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 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2)要求有图像清晰、分辨力高的超声诊断仪,并配备有专用超声引导穿刺

彩超机操作规范

彩超机操作规程 1将电源线插入电源插座中,然后打开监视器与主机电源开关。 2 开机后调整监视器的亮度或对比度,调整至最佳状态,让病人仰 卧床上,在病员待查部位涂上耦合剂,将探头紧密接触待查部位,通过改变探头的方向和倾斜度,观察所需的切面图像。如在检查中看到异常的(不同于正常组织)的回声,需打开CPD键,子祥观察病灶的血流信号,以便做出正确的检查结果。在此期间,如果图像不够理想,可以反复调节监视的亮度和对比度,或者调节信号增 益。直至获得清晰的图象为止。 3检查结束后按冻结键,使仪器处于冻结状态,让病人起床,检查结束。 彩超机维护制度 显示屏避免碰撞划伤,勿将亮度至于最大。如有灰尘,应用棉布沾干并擦净。减少显示器周围的磁场数量和强度。 主机应置于干燥通风的环境。避免水和其他液体进入机内;关机后请用防尘布罩上,减少灰尘的积聚;关机后马上开机必须等待三分钟。持续开机四小时后要关机半小时以上。 探头为重要部件,应妥善使用和放置。避免摔落和碰撞,不能让探头尖端面收到摩擦而划伤。每次使用完要用软纸擦干净,再用医用酒精擦洗探头表面进行消毒,最后在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擦 干。 B超工作制度 1 积极配合门诊、手术、妇查等有关科室开展工作。 2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 认真详细的进行检查,遇到疑难病例,邀请医院医师协助诊断,切忌敷衍了事。 4 对工作认真负责,如实填写检查结果,签字后发出检查报告,并保存好检查结果。 5 禁止进行胎儿性别坚定,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 6 爱护设备,定期进行保养和检查,确保设备良好。 7 坚守工作岗位,服务热情周到。

B超室双人、挂牌上岗工作制度 1 B超室必须有两人同时上岗,单人严禁执机对孕12周以上孕妇进行检查。 2 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把印有姓名的工作牌挂在胸前醒目位置。 3 遇到特殊情况,一人执机而需要检查时,必须经院长同意,并查况输入微机保存备查。 心电图机维护制度 1 显示屏避免碰撞划伤,勿将亮度调至最大,如有灰尘,应用棉布沾干擦净。减少显示器周围的磁场数量和强度。 2 主机应置于干燥通风的环境,避免水和其他液体进入机内,关机后请用防尘布罩上,减少灰尘的积聚,关机后马上开机必须等待三分钟以上。查看导线的连接是否正常,有无破损,如有异常应及时的维护。 心电图的操作规程 1 将电源线插入电源插座,连接好打印机、显示器、主机导线。 2 打开打印机、显示器和主机的电源开关,等待直至主画面出现 为止。 3 输入病人的基本资料。 4 用酒精清洗安装电极部位的皮肤,将电极安放在相应位置。点 采集健进行采集,完成后再点分析健。通过分析处理后打印心电图,取下病人的电极,准备下一个病人的操作。 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规章制度 1. 操作、诊断人员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 定。 2. 建立超室诊断登记、报告制度,对孕妇施行检查 必须进行登记并签名。 3. 检查病人前及书写报告时,认真校对检查者姓 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等,并妥善保管好登 记和检查记录。 4. 出具孕妇及胎儿身体健康检测报告时除胎儿患有

超声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终稿

超声检查标准操作 规程终稿

超声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一、一般超声检查操作规程 1、腹部超声检查 【适应证】 1.肝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占位性病变、弥漫性损害及外伤。 2.胆道系统结石、炎症、肿瘤、蛔虫及黄疸的鉴别。 3.胰腺的炎症、肿瘤、囊性病变、外伤和周围组织病变的鉴别。 4.脾脏的弥漫性肿大、外伤及占位性病变。 5.肾脏的发育异常、占位、结石、积水、创伤、肾动脉狭窄及移植肾的并发症。 6.胃肠道占位、幽门狭窄、炎症、溃疡、肠间隙及阑尾脓肿、梗阻及胃肠腔扩张和异常充盈。 7、腹膜后间隙囊性或实性占位性病变,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疾 病。 【检查方法】 l.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或8~12MHz。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肝硬化、肠腔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 后检查。 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平静均匀呼吸。 3.检测脏器大小、位置,显示组织内部结构及血流。 4.对脏器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

5.检测脏器与毗邻器官、周围组织的关系。 6.胆系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宜适当加压探头或排气后复查。 7.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8.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9.胃肠超声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检查前4h内禁水,检查前排净大便。准备好胃肠道充盈剂。经腹壁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检查应使膀胱良好充盈。需灌肠再行超声检查者,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睡前服轻泻剂、晨起排便,清洁灌肠。10.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受检者应空腹,即检查前禁食8~12h。检查中可适量饮水以充盈胃腔。对位于下腹部的病变,必要时充盈膀胱后再检查。 【检查内容】 1.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轮廓、边缘、被膜光整性、连续性,及与相邻器官的关系。 2.观察实质脏器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降低或衰减。 3.实质脏器内异常病灶,斑点、结节、团块、条索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回声增强或衰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