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研究的杰出学术成果
《明史》诸王表、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772021年第5期(2021年5月)No.5 2021《明史》纂修是清初学术史、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历时较长。
其间人事关系复杂,记载阙误等问题难免随之产生。
这就促使了历代学者不断对其展开反思。
当官修《明史》成书后,清儒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评论,肯定其长处,惟碍于“钦定”之名,多未敢直指殿本《明史》的不足,只限于对王鸿绪《明史稿》予以指摘。
民国时期,以议修清史为契机,相关学者逐步展开了关于《明史》的系统研究,主要涉及《明史》纂修过程、《明史》纂修所存留的稿本、王鸿绪是否“攘窃”万斯同等论题。
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承续前述论题的研究;大陆地区的《明史》研究工作先经历了近30年的相对沉寂,而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对前述论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同时,日渐注意个案研究与史学思想层面的讨论[1]。
宗藩是明代重要群体,其产生的问题是明廷要政之一。
清修《明史》自不容回避这一话题,要考订明代宗藩之世系和事迹,统筹诸王表、传的编排问题。
对此,历代学者或有专论,或在综论《明史》时有所涉及。
一、《明史·诸王世表》的纠谬补阙《明史·诸王世表》在体例上本之《史记》《汉书》《新唐书》《宋史》诸书的诸王表或宗室表,折衷其短长,以郡王为下限,依次表列明代各支藩王的世系。
就笔者目力所及而言,关涉《明史·诸王世表》的专门研究多是考订之作。
近人李晋华依据史语所所藏明崇祯十一年(1638)德王府奏进的《玉牒》底本,纠正《诸王世表》关于德王府一支世系的错误记载,重编德王府世系表,又参据史语所所藏崇祯时兵部档案,纠正王鸿绪《明史稿》、殿本《明史》纪、表所记崇祯十二年“德王由枢见执”一事的错误[2]。
是为考订《诸王世表》的较早之作。
嗣后,不少学者对其内容续有考订,其中最系统的当数黄云眉《明史考证》[3]、黄彰健《〈明史〉纂误》[4]及其续篇[5],既对《诸王世表》订误补阙,又分别作了不同的工作,黄云眉援据明人文集,对《明史·诸王列传》所未详载的宗室人物,附著其事迹于表中相关条目之下;黄彰健就表中个别讹误之处的史源问题作了初步推论。
明清藩王制度的论文

明清藩王制度的论文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为了监督各地方官吏、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
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共同来“夹辅皇室”。
藩王制度从超级恩惠走到特殊限制。
其副作用日益凸显。
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
所谓封藩制,即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工。
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中心。
一方面,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以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
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
运用强大亲藩为屏卫。
确保朱氏皇统的巩固。
所以。
朱元璋将封藩制度作为强化皇权的一个重要措施。
清人赵翼说、“明祖以布衣起事。
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
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
而行事多仿之。
”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在边塞重镇的藩王,兼有节制卫所。
奉令征伐之任。
其目的是“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直到“靖难之役”后,藩王的军政之权渐被剥夺、但在经济上仍给予藩王极其丰厚的待遇。
使得明王朝在封建制上只留存于形式。
即所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徒拥虚名、坐糜厚禄”。
这些优待和特权也致使后来社会矛盾的出现。
1.独有的军事特权。
在军事方面。
各个藩王都占守着战略要地、并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
每个藩王属地都有镇守之兵和护卫兵。
守镇兵由常选指挥统领、护卫兵则由王调遣。
万一属地是险要之处、如有紧急事物、两种兵都可“并从王调遣”亲王都拥有三护卫重兵。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多则之万千”、而边塞诸王则多于此数。
比如宁王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遣将征诸路兵。
必关白亲王乃发”,“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
无王令者,不得发兵”由此可见,明代诸藩王所具有地独特军权。
2.丰富的恩惠。
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仅有相傅。
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王府官可兼行省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
这时的藩王是列爵治民。
太原东山发现国内规模最大明代中晚期藩王墓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训相对较少,实践性相对不强,许多地方博物馆从业人员多数专业不对口,无法满足文物藏品征集工作的需要。
地方博物馆应加强对相关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聘请有关专家进行长期授课指导和实操培训。
同时,文物征集人员也应当加强业务学习,积极主动地做好文物征集工作,经常到文物商店和各种文物艺术品市场,有目标、有重点地征集收购相关文物资料,使流散于社会和民间的文物得到及时的传承和保护。
①3.4 宣传普及,争取社会各界共同支持文物征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文物征集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加以宣传和引导。
向公众宣传文物征集工作的必要性、普及文物保护和文物收藏的知识,唤起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的支持,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博物馆征集工作中来,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4 结语文物征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
文物征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切实规范文物征集流程,转变征集思路,开拓征集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和民众教育的普及,将会有效地丰富和提高馆藏文物的数量和水平,从而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①陈峻.关于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的几点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9(3):74-78.◆资讯◆太原东山发现国内规模最大明代中晚期藩王墓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1年5月13日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太原东山发现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明代中晚期藩王墓—晋端王墓。
晋端王陵园遗址地处太原东山南端的缓坡地带,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市、区两级考古机构进行考古发掘。
该墓平面为“工”字形,南北长24米、东西宽8米,规模居明代中后期藩王墓之首。
本次发掘的端王及王妃、继妃、夫人墓葬(1、2、3号墓)位于陵园中部,3座墓葬虽被盗扰,但出土随葬品种类依然多样。
明朝的中国地明代地理学家的探索与绘制

明朝的中国地明代地理学家的探索与绘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代地理学家以其勤奋、精确和卓越的技艺,对中国地理的探索和绘制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明代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探险和地图绘制。
明代地理学家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和研究地理信息,并将其绘制成地图。
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仅帮助统治者了解国土资源和边疆状况,而且为军事和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代地理学家的探险活动包括海洋探险和陆地考察。
他们勇敢地航行在蔚蓝的大海上,发现并记录了许多岛屿、海洋流和漩涡。
海洋航线的探索不仅帮助中国的航海者提高了航海技术,而且拓展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陆地考察的范围则包括山川、河流和土地的测量,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资源分布。
这些地理学家运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来进行地理绘制。
他们利用测量仪器、罗盘、望远镜等设备,以及笔墨纸砚等文具,记录和描绘了山脉、河流、湖泊、城市和道路的位置和形态。
他们亲自前往实地考察和测量,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此外,地理学家还采用了航海图、星图和卫星地图等先进技术和工具,用以辅助他们的研究。
这些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绘制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明代地图以其精美的绘制和详细准确的地理信息而闻名。
中国的地理图集在明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的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得到了系统的呈现。
地图不仅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在军事、经济和治理方面的决策依据,而且为普通人提供了了解他们所处环境的机会。
总结起来,明代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代地理学家以其勤奋和精确的工作,对中国地理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索。
他们的地理图集为国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也为后代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代地理学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的探险和研究成果,更在于他们积极探索和传承的科学精神。
他们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后世研究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明朝朱瞻基历史评价研究报告

明朝朱瞻基历史评价研究报告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朱瞻基作为明朝的一位重要皇帝,其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研究朱瞻基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的历史,还能为现代治国理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本研究主要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史料、史书、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结合现代历史研究方法,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朱瞻基的历史形象。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明史》、《明实录》、《朱瞻基实录》等官方史料,以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民间传说。
三、报告结构与内容概述本报告共分为十五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朱瞻基的生平、政治地位、文化贡献、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方法和报告结构;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朱瞻基的生平简介、在明朝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思想与贡献;第五章至第六章分析朱瞻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地位的再认识;第七章至第十三章探讨朱瞻基与明朝外交关系的拓展、个人品质与领导风格、社会生活与风俗、科技与工艺发展、文化繁荣的关联、社会问题与应对、军事变革、经济政策与影响;第十五章为结语,总结朱瞻基的历史地位、对明朝历史进程的贡献与局限,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课题。
第二章朱瞻基生平简介一、出生及家庭背景朱瞻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之子,出生于明朝洪武年间。
其家族背景显赫,父亲朱高炽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母亲为仁孝皇后徐氏。
朱瞻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长于一个充满政治智慧和文化底蕴的家庭环境。
二、教育经历与才华展现朱瞻基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受父亲朱高炽的喜爱。
他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学习诗书礼乐,涉猎广泛,尤其擅长诗词和书法。
在青年时期,朱瞻基的才华已经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认可,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皇位继承人。
三、政治生涯及成就朱瞻基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国防,使明朝国力达到鼎盛。
明朝汤和的科技进步案例与科学发展实践研究

明朝汤和的科技进步案例与科学发展实践研究明朝汤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明朝时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科技贡献。
他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对当时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汤和的科技进步案例为例,探讨他在科学发展实践中的贡献以及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一、汤和的科技进步案例汤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科学家,他的科技进步案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在航海领域的研究成果。
汤和的航海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突破人类认知极限的壮举。
首先,汤和首创的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为航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设计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只之一,船长长达120米,内部设有先进的船舱和储藏室,可以容纳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这种宝船的设计为明朝的远洋航海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其次,汤和开创的航海导航技术使得明朝船只能在远离陆地的无垠海洋中准确无误地航行。
他使用了传统的星空观测方法,结合时空坐标推算,将天文观测与地理测量相结合,成功实现了远洋航行的导航问题的解决。
这一技术的开创为当时的船只提供了可靠的导航手段,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和精确度。
最后,汤和还在气象预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运用了当时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结合实地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预测了风暴、雨雪和季风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这一技术的应用为明朝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得航行规划更加科学化和安全。
二、科学发展实践研究汤和的科技进步案例展示了他在科学发展实践中的杰出贡献。
他不仅在具体技术领域有所建树,而且在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重要创新。
首先,汤和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他在船舶设计和建造中,通过大量实地观察和工程实践,不断完善船舶的各个细节,使其在水下阻力、稳定性、抵御风暴的能力等方面达到了极致。
他的实践经验对于当时的船舶建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汤和推崇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明朝科学成就列表

明朝科学成就年表一、天文气象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
(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二、数学物理篇数学物理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三、医学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
(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
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
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
明清科技成就和文化特征

明清科技成就和文化特征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科技成就和文化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科技革命,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
一、科技成就1. 数学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突飞猛进。
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了代数学中的"方程"理论,为后世代数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清朝数学家乾隆时期博物学家吴光宇创造了现代数值代数的符号表示法,这些算符在今天的数学中仍然被使用。
2. 航海技术明代武则天率领七艘船进行了著名的"西洋献钟"之旅,这标志着中国航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后的明清时期,中国继续探索、创新航海技术,创造了海上船只指南针、中哈卫星和火箭等航空航天技术。
3. 农业技术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技术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在明代,《农政全书》和《玉书略》等农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传统农学研究达到了高峰。
清朝时期,新品种的大蒜、花菜、黄瓜、南瓜等农产品得到广泛种植,并逐渐传入国外。
4. 医学技术明清时期的医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明代著名医生李时中所著《本草纲目》以及清代徐霞山所编的《蜀山异志》等医学著作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清代黑豆腐(也称“豆腐脑”)制作技术充分发挥了豆腐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的特点,成为中国名特优美食之一。
二、文化特征除了科技成就,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也是该时期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
1. 传统文化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诗歌、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形式,中国人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
明代诗人李清照,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等人以其优美的诗歌和文学风格影响并启迪了世人。
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和清代画家郑燮的画作也在中国画坛上拥有重要地位。
2. 科學趣味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十分开放和宽容。
人们的兴趣爱好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化艺术,而且还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和新鲜事物,如船只指南针、印刷技术、摄影和电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明代藩王研究的杰出学术成果
——简评《大明庆靖王朱栴》
艾 冲
明王朝册封的藩王为数众多,遍布当时全国各地,对有明一代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一
定的影响。因此,明代藩王研究也就成为明朝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迄今为止有关明代藩王
研究的专著成果并不多见,屈指可数。其中,相当突出的研究成果应是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白述礼
先生的大作《大明庆靖王朱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这部约25万字的专著,
凝聚着白述礼教授数年持续辛勤笔耕的心血,是白述礼先生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部填补空白之人物
传记学术专著。更令人感动的是,这是白述礼先生在75岁高龄之时完成的研究成果,无疑为当代青
年学者树立了楷模。
阅读完《大明庆靖王朱栴》,笔者认为此书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排沙简金,资料详实
要研究明代庆王一宗长达253年的兴废史,仅就搜寻资料之工而言就实属不易。因为庆王一藩
在《明史》中虽有所记载,却极简略。《大明庆靖王朱栴》作者为完成专著的撰写,在史料的收集和
整理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占有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既有正史文献记载,诸如《明史》、《明
实录》、《明通鉴》等历史文献;也包括众多的地方史志文献,诸如《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
志》等等。与此同时,注意收集宁夏地区的文物考古资料,尤其是庆藩陵墓石刻资料。再次,注重
实地考察与调查,以收集第一手勘察资料。白述礼教授正是将历史文献、文物考古、实地考查诸方
面资料作了艰苦细致的搜索、拣选、排比、整合与分析,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
明代庆靖王研究的重要成果。真可谓披沙拣金、筚路蓝缕、探幽发微。而这种勤奋搜集史料的功夫、
一步一个脚印的治学方法,正是当前学术界需要大力提倡、培养和鼓励的学风。
二、论述系统,评价中肯
在《大明庆靖王朱栴》中,作者系统全面地论述庆靖王初封、之国、徙国、功绩等生平事迹。
并对庆王及其后裔长达253年的兴废过程(1391-1644)也作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与评说,涉及到王
室内部矛盾、成员个性品行、忠诚奸佞等等。特别是对以往学界尚不清晰不明确的史事,作者提出
一家之言,颇多新意。譬如庆王是否初驻庆阳府城、庆王府庄田的分布范围、庆靖王生平的评价、
对庆王撰修《宁夏志》及其诗词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对庆王晚年境遇之评析、评述明代宁夏地区发
生的两次武装叛乱――寘鐇之乱和哱拜之乱、庆王所患疾病的分析推断等等,白教授都提出自己的
独特见解,从而对传主庆靖王及其后王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中肯评价。全书共分作二十三章,对庆
靖王朱栴受封至末代庆王朱倬漼被废之历史,做出有始有终、详略得当的论析与评述。何谓详略得
当?乃指作者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庆靖王身上,对之做出全面的评述;书中用了十三章的篇幅论述评
析这位藩王,就显示出全书论述的重心部分。其余的十章篇幅,才是庆靖王后裔子孙世系及其事迹
介绍,以及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爵位享有者
的事迹,庆府官员的德行与亲戚的守法与否、宁夏地区的几次重大事变诸内容。这样的编排无疑是
完全合理的,既系统全面,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且对传主生平、宁夏重大事变的评价,尽皆
依据历史资料而发,中肯朴实,毫无虚夸或虚贬之词。
2
三、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在《大明庆靖王朱栴》中,既有25万字的文字论述,也编排着大量的插图和表格,使此书愈显
出图文并茂、相映成辉之效。书中插有十二幅彩色照片,以直观地说明论述主题;还有89幅黑白照
片散置于书中,以配合论述的内容。此外,还配备三幅示意地图、五张表格,尤其是《明朝历代庆
王世系简表》和《明代庆藩王府郡王世系简表》的编排成功,使读者对明代庆王府的族谱世系有了
清晰的了解。正因为如此图文并茂及其书面语言通俗易懂,使得此书内容既适合知识阶层的阅读参
考,也适宜於大众读者的阅读学习,达致雅俗共赏的广度与高度。
四、求真求实,精神可嘉
这个特点也是非常重要而突出的。白述礼先生祖籍陕西,1958年25岁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
学专业,即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而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事人民教育事业。从此定居宁夏,
服务宁夏人民。退休之后年逾七旬,仍然笔耕不辍,接连奉献出几部重量级的学术研究成果,《大明
庆靖王朱栴》作为历史人物研究专著就是其中之一部。作者这种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求真求实的
治学态度,显示出老一辈学者稳健持重的学术风格。笔者与白述礼先生曾就历史时期灵州治城的地
理位置问题有过书信往来,进行切磋交流,也感受到其追求真理的坚韧精神和毅力。
当然,任何一部学术专著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大明庆靖王朱栴》也有值得斟酌之处。
譬如可能是校对不精的原因,个别地方的标点符号不够准确(第216页)、个别地方的书面语言有欠
精炼(第216页)、个别地方存在衍文与别字(第215页)、安化王“置鐇”之“置”字最好采用原
始文献的文字——即“寘鐇”之“寘”字。
话说回来,瑕不掩瑜,稍欠精准的个别标点符号和文字并不影响《大明庆靖王朱栴》作为明代
藩王研究的重大成果所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其填补科研空白之学术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日益彰显出来,并为日后的明代藩王研究发挥奠基与引导的作用,从而推动宁夏地方史研究、明
代长城十三镇历史研究、明代历史的整体研究迈入新的阶段。
(本文原载於《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7辑,第348-349页,三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