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讲义义利观

合集下载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摘要:儒家的义利观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德性伦理,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

“见利思义”阐述的是优先性的原则,它要求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义然后取”规定了主体可以获取的“利”,肯定了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以义为利”是一种超越,孔子不仅将“义”与“利”纳入到个体修身的视域中,还将其纳入到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中,主张统治者要引导民众按照道义的要求,追求物质利益,要求统治者发展国之大利。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论语作者简介:张玉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8)03-0070-04儒家的义利观,即正义伦理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德性之上的,是一种德性伦理。

它不以满足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至善为最终追求,即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义”即儒家的正义观。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律令与伦理规范,它有实际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义利之辩”是儒家十分重要的问题,朱熹就曾明确指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 ]同时,“义利之辩”大概也是近代以来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界误解最多、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2]“利”本意是用刀收割庄稼,指用农具进行的一种生产性活动。

伦理学意义中的“利”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泛言有利;第二是公利,实际上就是“义”的内涵;第三是私利、小利。

与“义”相对的“利”,即一己之利。

“义”本意是执干戈以保卫财产。

“义”产生于对“利”的调节,主要指行为的正当或适宜。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三方面。

一、见利思义孔子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他主张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其是否正当的问题,要将道义摆在第一位,即“见利思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内容摘要:孔子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商业交换方面的思想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义利观的根本原则是义主利从,要求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他提出了“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

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方面是“义以生利”,他肯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对个体在不违背道义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活动持肯定态度。

基于其义利观,孔子提出了商业交换思想:充分肯定商业交换行为的价值;主张“驰关市之税”;提出了“谨权量,审法度”的措施;要求“器不雕伪”。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商业交换思想序言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极度失序状态的乱世,他的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的深刻总结和历史反映。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以“仁”为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以“礼”为秩序制度,建构了一个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从而使他的经济思想充满了浓郁的伦理特性,形成了一种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文章认为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春秋时期经济现象的伦理考量,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关于交换即商业流通方面的思想恰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的义利观义利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任何思想家都不容回避、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历史上,中西方传统思想家对此问题的回答表现了不同的理论旨趣。

在西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不二的选择,“效率优先”、利益至上是当然的诉求。

为了追求私人利益而践踏他人尊严,是无可指责的行为,这导致了金钱拜物教的盛行和泛滥。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则迥然相异。

孔子从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性出发,认为“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仁者,人也”。

而要符合“仁德”的要求,就必须“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主张通过礼制的建设以消解人过度的私欲,克制主体利欲的无限膨胀,孔子以此提出了自己系统完整的义利观。

在《论语》一书中,“义”字含有丰富的内涵,而《中庸》中做了总结:“义者,宜也”。

儒家义利观的提出——孔子和孟、荀的义利观

儒家义利观的提出——孔子和孟、荀的义利观

儒家义利观的提出——孔子和孟、荀的义利观杨树森(《逻辑修养与科研能力》112~118页,[/book/11637172/])摘要: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

孔子虽然强调义的重要性(尚义),但同时又承认私利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他们不反对人们(包括君子)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对私利的追求。

对孔、孟义利观的准确的概括应该是“重义不轻利、尚义不排利”。

关键词:孔子儒学义利观“义”与“利”是的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有关社会财富分配的重大问题,因此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评价和对待传统义利观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近有学者撰文指出:“由孔子提出的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下的物质利益原则是相悖的”①,类似的观点还常见于报刊时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义与利”条也说“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其理由仅仅列举了两句简短的言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诚然,作为百科知识型的参考工具书,我们不能要求它在条目中对基本观点展开全面论证,但是它说“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确实代表我国哲学界和伦理学界的普遍观点,在一般知识阶层乃至普通老百姓中,它也基本上已成定论。

笔者认为,从现有典籍中有关孔、孟的言论和行为的全部材料看,说“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乃是对孔子和孟子一种极大的误解,用“义利对立,尚义排利”来笼统地概括儒家义利观的特点,也有失偏颇。

必须澄清对孔、孟的误解,搞清楚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的轨迹,才能对儒家义利观的本来面貌得到一个客观而完整的认识,才能正确评价儒家义利观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儒家义利观的提出——孔子和孟、荀的义利观(一)从孔子的言论和行动看孔子义利观的本来面目义利关系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它在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出现以后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高中语文孔子之义利观ppt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孔子之义利观ppt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徐志摩曾说过:“一生中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记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我不知道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能在茫茫人海中与你相遇?我也不知道你的出现是恩赐还是劫?但总归要说声“谢谢你,谢谢你曾来过……” 还记得初相识时你那拘谨的样子,话不是很多只是坐在那里听我不停地说着各种不着边际的话。可能因为紧张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只知道乱七八糟的在说,而你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想想自己也不知道一个慢热甚至在不熟的人面前不苟言笑的我那天怎么会那么多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你给的莫名的熟悉感和包容吧!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是在医院渡过,然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毎一刻都是温暖美好的。四年前,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逝去和別离,陈旧的情绪某年某月的那一刻如水泻闸。水在流,云在走,聚散终有时,不贪恋一生,有你的这一程就是幸运。那是地久天长的在我的血液中渗透,永远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 时光就是这么不经用,很快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因万物毁灭而更改。只想守护血浓于水的旧时光,即便峥嵘岁月将容颜划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的时光无限温柔,当清水载着陈旧的往事,站在时光这头,看时光那头,一切变得分明。执笔书写,旧时光的春去秋来,欢喜也好,忧伤也好,时间窖藏,流光曼卷里所有的宠爱,疼惜,活色生香的脑海存在。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摘要:义利之辩不仅是要讨论义和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应怎样对待"利",在什么前提下取"利",这方面孔孟一致主张见利恩义,以利佐义。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义利观后,有所发展,主张尚义贱利,以“挨他、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等思想。

因此、分析孔孟的异同点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同时,孔孟义利观的真知灼见也对个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孟子;义利;义利之辩自先秦以来,对于义利之辩的问题古代诸子百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之中主张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等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故此,尝试对孔子与孟子义利观进行异同比较,同时分析其义利观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一、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相同点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传承关系。

在此主要介绍孔孟在义利观上的相同点,具体如下:1.孔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孔孟都主张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孔子从君子小人之辩中来褒"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义利问题,“利”指利益,又指功效,"义"指正当的行为。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君子最看重的是道义,假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难免添乱乃至作乱;假如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很容易成为盗贼、土匪。

这说明道义是君子一切言行的本质或者说是最高原则。

孟子也把"为利"还是"为善"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儒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义利观的思考源于儒家学派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理解,提出了一种以德治理社会的道德观念。

儒家义利观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行为,尊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儒家孔子提出了德治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理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律,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义利观认为个体的利益应当与社会的利益相结合。

儒家学者推崇兼爱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们应该具有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这种观念强调个人的利益不应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而应该在综合考虑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基础上做出决策。

儒家义利观还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观念不仅包括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还包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义务和责任的论述,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义利观也注重公平和正义。

儒家学者强调社会应该建立公正的制度和规范,以保护人们的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了人们要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正义。

儒家义利观也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与其道德修行和思想境界密切相关。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追求德行和道德修养,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儒家经典《中庸》中提到了“中和才是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要求个人在物质追求和道德行为之间取得平衡。

儒家义利观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这种思想强调个人的利益应当与社会的利益相结合,强调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公平和正义,同时也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孔子是个颇有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被世人所传颂,那么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

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提倡的人生观念都比较积极向上,例如他主张与富贵相比,应该更重视道义;孔子还主张与人交往要真诚,要乐心助人等等。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论语中的义利观念

论语中的义利观念

论语中的义利观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中的义利观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语中的义利观念,即仁义、利与道德、利与社会秩序。

首先,论语中的义利观念体现在对仁义的强调上。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论语的重要主题之一。

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义为准则来行事,关心他人的利益,追求和谐和善良。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将仁义与利益区分开来,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利益为先。

这种强调仁义的观念在论语中反复强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追求。

其次,论语中的义利观念也涉及到利与道德的关系。

孔子认为,利益应该与道德相结合,不能追求短期的私利而忽视道德准则。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君子贫而无怨,达而不骄。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利益的看法,他认为君子应该不计较自己的贫穷,而是要坚守道德原则,不为私利所动摇。

这种将利益与道德相结合的观念在论语中得到了体现,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最后,论语中的义利观念还涉及到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孔子认为,利益应该与社会秩序相适应,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破坏社会的稳定。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利益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先。

这种将利益与社会秩序相结合的观念在论语中得到了体现,强调了个人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义利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将利益与道德相结合,并将利益与社会秩序相适应。

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深感论语中的义利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和传承,将这些观念传递给更多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