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因素及勘探技术

合集下载

冀中坳陷新河凸起变质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探讨

冀中坳陷新河凸起变质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探讨

3 0
特 种 油 气 藏
第 1 卷 8
深 , 向上 分 布 不均 , 纵 连续 性 差 。随 着变 质程 度 的
加 强 , 质岩 的组 合 和类 型 发 生 相应 的 变 化 , 应 变 对 力 的响应 也 有所 不 同 , 当埋深 大 于 40 0 m, 0 受物 理 化学 条件 的制约 , 以形 成 有 效 裂 缝 , 此 新 河 凸 难 因
摘 要 : 震 和 钻 井 资 料 表 明 , 河 凸起 变质 岩 潜 山 内幕 具 备 成 藏 条 件 , 邻 束 鹿 和 深 县 两 大 生 地 新 毗
油凹陷 , 古近 纪 沙 三段 生 油 岩 生成 的 油 气 分 别 通 过 新 河 断 裂 、 水 断 裂 输 送 到 新 河 凸起 变质 岩 衡
地 质 背景 。


黼黼 懿圈骚躜 躐黼 | 焉 _, 0 . ‘ 疆疆 黼圈 鼹疆麟 黼嘲 ■ 1 . —毒 0
隔 层 储 层 隔 层 储 层 盖 层
褐 灰 色

一 1 ■
—— —~ £ :
2 5 00
— — ● ? , — :: ,
中 图分 类 号 :E 2 . T 12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随着 油气 勘 探 程 度 的提 高 ,我 国 已从 常 规 的
2 潜 山内幕潜在储盖组 合分析
新 河 凸起 变 质 岩 的变 质 程 度 在垂 向上 由浅 而
地 层 D/ m 岩 性 剖 面 颜 色 储 盖
盖层
储层
海湾 盆地 ,变质 岩油 气藏 的产 量 已 占一定 的 比例 ,
说 明变质 岩 油气 藏具 有 丰 富 的油 气 储 量 ,是 今 后 勘探 开发 的重 要 领 域 之 一 。冀 中坳 陷新 河 凸起 变 质岩潜 山在地 质 历 史 中长 期 处 于 隆 升 状 态 ,经 受 着风化 淋 滤剥 蚀 作 用 和 多 次 构 造 运 动 ,新 近 纪 开 始下沉 接 受沉 积 ,具 备 了形 成 变 质 岩潜 山油 藏 的

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高效开发建议

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高效开发建议

2 高产井开发特点
2 1 油井初 期产 量 高 , . 非均质 性较 强 , 平面产 能 差 异较 大
1 油藏特征 及开 发概况
J2 Z 5—1 S油 田位 于 渤 海 湾 辽 西 凸起 中北 段 ,
西边 界 为辽 西 1号断 层 , 东南呈 缓 坡 向辽 中 凹陷过 渡, 内部 断层 十分 发 育 , 辽西 2号 断层 将 J 2 Z 5—1 S
8 , % 平均 采 油 速 度 高 达 5 6 。 目前 已采 出可 采 .% 储 量 的 3 7 , 田综 合 含 水 已达 8 。据 双 重 介 .% 油 % 质 的数 值模 拟 预测 , 藏最 终采 收率 在 2 % 左右 。 油 8
特征 进 行 了研 究 J将 潜 山储 层 划 分 为 风 化 壳 、 , 半 风化壳 与基 岩 , 储层 岩性 以浅 灰色 片麻 岩及 其形 成 的碎裂 岩 为主 , 储 集 空 问 为裂 缝 、 蚀 孔 隙及 其 溶 碎 裂 粒 间 孔 隙 , 井 解 释 储 层 总 孔 隙 度 平 均 为 测 68 , .% 裂缝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10 % , 均 渗 透 率 为 .8 平 2 0×1 ~ ~90×1 m , 质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6 0 0 0~ 基
地质 结构极其复杂 , 有裂缝空间发育规律差异 大、 具 潜山 内幕裂缝 发 育段 的连 通模 式 不明确 、
优 质储 层 变化 大 、 均 质 性 极 强 、 续性 及 可 对 比 性 差 等 特 点 。 结 合 J2 非 连 Z 5—1 S潜 山 油 藏 高 产 井 的 特 点 , 岩性 、 造 裂 缝 发 育及 井 型 等 因素 出发 , 从 构 分析 潜 山 油 藏 产 能 的 主 控 因素 , 出潜 山 提 油 藏 高效 开 发 建 议 , 后 续 潜 山油 藏 的 开发 提 供 了一 定 的借 鉴 。 为 关键 词 : 裂缝 ; 育 特 征 ; 控 因素 ; 发 主 变质 岩 ; 山 油藏 ; 海 J2 潜 渤 Z 5—1 S油 田

变质岩潜山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探讨

变质岩潜山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探讨

变质岩潜山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探讨摘要:辽河油田潜山经过四十余年的勘探,成果丰硕。

在不断获得勘探重大发现,获取规模储量的同时,也不断完善了潜山勘探理论及相应的配套勘探技术系列。

特别是近年来辽河油田提出了变质岩潜山内幕成藏勘探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在兴隆台~马圈子潜山带深层潜山和潜山深部获得重要突破,整体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7亿吨,为辽河油田的增储稳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辽河坳陷中央凸起潜山带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钻探的赵古1已获重大发现,赵古2井显示存在变质岩内幕油藏,预示中央凸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勘探拥有很好的前景。

但变质岩潜山内幕结构、构造识别划分是关键点也是难点,加之中央凸起潜山内幕地震资料品质较差,这就需要在地震资料处理上有相应的配套处理方法,本文以中央潜山带为例针对变质岩潜山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并且研究出配套处理方法。

辽河坳陷中央潜山带地质情况复杂,潜山带及其两侧断裂附近横向速度突变,潜山内幕信噪比低,成像较差。

为了理清断层位置,搞清潜山与东西两侧凹陷接触关系,提高潜山内幕成像质量,我们对辽河坳陷中央潜山带资料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和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的方法原理,进而阐述了建立精确速度-深度模型的思路和实施方法,并利用该速度模型进行了克希霍夫深度偏移和逆时偏移两种方法的成像运算,最后将叠前深度偏移成果与叠前时间偏移成果进行比较。

深度偏移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潜山及两侧断裂附近速度横向突变问题,使地下构造成像更加合理,同时信噪比和保真保幅方面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叠前深度偏移中央潜山速度建模辽河坳陷中央潜山带位于辽河坳陷中部,具有被东西边界断层所夹持的狭长构造特征。

研究区内地层倾角较陡,横向速度变化快,潜山内幕有效反射信息弱,有效频带窄,信噪比低,波场复杂,成像困难。

常规叠前时间偏移算子仅含绕射项方程,其假设局部地层平缓,且绕射曲线具有双曲线时差特征,利用时间域RMS速度把近似于双曲型地震波绕射波能量聚焦到双曲面的顶点进行成像[1~2]。

辽河坳陷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成藏特征

辽河坳陷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成藏特征

油性 质好 。中央凸起赵古 1 油 藏 的原 油 为 正 常 原 油, 属 于 较远 源 聚集 成藏 ; 原 油 性质 与 兴古 7 油 藏相 近, 仅 胶 质 和沥 青质 含 量大 于 2 0 %, 原 油 性 质 较 好 。大 民屯 凹陷 沈 3 1 l 油藏 的原 油 为 正 常 原 油 , 其 原油性质也与兴古 7 油藏相近 , 仅 含 蜡 量 与胶 质 和 沥 青 质 含量 大 于 1 0 %, 原油 性 质较 好 ; 沈2 8 8 、 胜2 5 、
中图分类号 : | r 1 1 2 . 3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9 6 0 3 ( 2 0 1 3 ) 0 2 — 0 0 2 5 — 0 5
油 m
气 ㈨


贾 a



太古 宇 是 辽 河坳 陷最 古 老 的结 晶基 底 , 以变 质
收 确 … : 2 0 l 3 - 0l — l 0 f 1 者简介: 志 宏, 男, 幽级 1 程帅 , 从‘ J i : , i l t  ̄ 气 地 质 综 合 研 究 联 系 电 : ( 0 4 2 7 ) 7 8 2 6 7 3 5 , E — m a i l : m a z h @p e t r ( b i n I l _ C O I I I n 。 毖 金顺 ¨ : _ } l 油 天 然气 股 份有 限 公 司 项 目“ 成 熟 探 区油 分 规 律 精 细 助 探 技 术 研 究 ” ( 2 0l l D一 0 7 )
质 原 油 。
夹 有 基性 一 酸 性 岩浆 岩 脉 。 由于受 变 质 岩 收 岩 为 主 ,
率 . -

整体上 , 辽河 坳 陷太古 宇 变 质 岩 内幕 油 藏 的原 油性质较好 , 但 受 烃 源岩 生成 原 油 的 化 学 组 成 、 与 烃 源 岩 距 离 等 因素 的 影 响 , 研 究 区不 同 凹陷 或 凸起 的太 古 宇 变 质 岩 内幕 油 藏 的原 油 性 质 具 有 一 定 差

4潜 山

4潜 山

在油田上现在所指的古潜山不仅指古地貌潜山,而且还包括 古剥蚀面被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长期生长的古潜山。如基岩 早期经过风化剥蚀后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凸起并在其上沉积了 盖层之后,由于褶皱或断块运动而使基岩发生局部隆起,局 部隆起上覆的地层不一定具有地层超覆尖灭和变薄现象。潜 山披覆构造已不是古地理地貌的概念,而是构造术语。古潜 山的同义词很多,如堵丘、埋丘、埋藏高地、侵蚀成丘等等。
根据基岩断块体与断层的组合特征,又可进一步分为如下 三类: (1)单断式古潜山:由具有古剥蚀面的单斜岩层与反 向正断层组合而成的潜山披覆构造。 (2)断阶式古潜山:由具有古剥蚀面的单斜岩层与一 组抬斜式的正断层组合而成的潜山披覆构造 (3)地垒式古潜山:基岩被一组倾向相反的正断层切 割,中央断块上升组成地垒,相成潜山核部。如塔北隆起 的轮南断垒带和桑塔木断垒带就属于此种类型。
一方面,构造运动可以使正在进行中的风化剥蚀作 用增强或减弱,甚至使侵蚀作用完全停止,并反过 来由剥蚀作用改变为沉积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发 生普遍沉降、沉积作用,才能使已经形成的古地貌 凸起被后期沉积的新地层掩埋形成潜山。此外,边 界断层的断块活动可以使原来并不具有“山头”的 断块抬升翘起形成断块山。
潜山披覆构造是内、外动力地质营力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由 古剥蚀面以下的基岩突起和剥蚀面以上新地层的披盖构造有机 地组合而成。这上、下两部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它们都可 能形成各自的圈闭。上部的披盖构造虽然是由于古潜山的作用 产生的,但圈闭类型与下部的潜山构造不同,主要是背斜型或 断块型圈闭,有肘在两个翼部也可以存在岩性圈闭。
第二节
潜山披覆构造的形成机制
一、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潜山披覆构造是内、外动力地质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形 成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一度上 升,遭受剥蚀作用后形成古剥蚀面;二是后期地壳沉降、广 泛接受沉积,使古剥蚀面埋在地下,也就是形成古剥蚀面及 其隆起的条件和披盏构造形成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古潜山的地形、地貌特征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外动力地质 作用;②岩石抗风化强度;③构造运动。在以上诸因素中, 最重要的因素是构造因素,它即能影响风化剥蚀作用的强弱, 又能影响岩石的抗风化能力。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油气的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则成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和提高勘探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油气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油气成藏机理1.1 基本概念与特征油气成藏机理是研究油气在地质中形成、存在和保存的规律性过程。

油气成藏的特征包括油气来源、油气运移、油气储集形式等。

1.2 流体运移与渗流模型油气的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或母岩中迁移至储集层的过程。

渗流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油气运移具有重要意义。

1.3 常见油气成藏类型常见的油气成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沙岩型油气藏等。

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在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二、勘探技术创新2.1 传统勘探技术传统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岩心分析等。

这些技术在过去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2 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包括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

这些新兴的勘探技术在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和开发利用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3 智能化勘探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勘探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三、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技术创新的关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能够为勘探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而勘探技术的创新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油气成藏机理的认识。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4.1 优化勘探方案在油气勘探中,需求不断提高勘探效率和降低勘探风险。

因此,优化勘探方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4.2 探索深水油气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消耗,深水油气资源将成为未来的重点开发对象。

探索深水油气资源将需要使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4.3 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丰富的潜力,但开发难度较大。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上。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摘要: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油气盆地之一,在其中的轮南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本文通过对轮南古潜山脉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变形进行研究,探讨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成藏的形成机制。

论文首先介绍了塔里木盆地地质背景和地质特征,随后详细描述了轮南古潜山环境下的岩相构造特征及其变形过程。

接着从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入手,阐述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归纳出了轮南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及主要的控制因素,最后提出了对该区域油气勘探的建议和前景分析。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油气成藏Introduction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基地之一。

其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地质历史长,沉积层系厚,烃源岩、沉积储层和构造埋藏条件较好,同时具有海陆相间、热水溶解富集和构造活动强烈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其中轮南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许多储层与盖层的叠置,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区域。

因此,深入探究轮南地区油气成藏经过的岩相构造演化变形及富集规律,对指导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轮南古潜山的形成与演化轮南古潜山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潜山之一,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10-60公里,由于地质构造活动与侵蚀作用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地质体,其地质特征与北部祁连山相近,区别在于轮南古潜山没有形成显著的风化残丘。

在前寒武纪时期,轮南地区的构造环境与海陆相间,迅速沉积发育大量碎屑岩,继而在中寒武世时期,形成了滚头山、富尕山、梅沙仙女原等峰丛,地层发育由古老的基底到新近的盖层。

在晚奥陶世晚期到石炭纪早期,轮南地区分别经历了东、豫西、西、珠峰4个阶段巨大的活动性构造,形成了许多古地长、橄榄岩体及裂隙带,其古潜山发展历史及地质背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层序地层理论 (5)3.2坡折带理论 (6)3.3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相势控藏理论 (7)4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存在问题 (18)5.2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1]。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育。古潜山内幕裂缝控制油气分布, 而裂缝发育 主要受岩性因素影响, 在兴隆台古潜山, 易产生裂
脉, 有的是角闪石含量高的片麻岩, 归纳其特征认 为, 古潜山内幕隔层具有暗色矿物含量高的特点,
缝的岩性为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及中酸性火山 岩脉, 不易产生裂缝的岩性有煌斑岩及角闪岩。通 过测井资料对比发现, 兴隆台古潜山油藏具有明显
( 2001BA 605A - 08- 04) 作者简介: 单俊峰 ( 1968- ), 男, 高级工程师, 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矿产普查勘探专业, 并获得博士学位, 现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第 5期
单俊峰: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因素及勘 探技术
21
潜山油藏整体块状, 内幕具有层状构造。下面以近 年来发现的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剖析为基础, 对
屯凹陷静安堡断裂构造带北侧, 东邻静安堡灰岩古 潜山, 西邻安福屯古潜山。古潜山主要岩性有浅粒 岩、变粒岩、混合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
在前人研究 [ 6~ 7] 基础上, 结合辽河坳陷变质岩 古潜山内幕油藏的成藏机制, 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
岩, 并伴有晚期侵入的辉绿岩岩脉。从暗色矿物含 量上看, 该区的 / 优势岩性 0为浅粒岩、变粒岩、混 合岩, 试油结果证实了优势岩性成藏的特征。古潜 山风化壳 ( 3 067193~ 3 233118 m 井段 ) 试油过程 中在混合岩中获得油流, 同时在古潜山深部 3 430 ~ 3 472 m 井段的浅粒岩、混合岩中试油获得工业 油流, 而沈 280井 3 32010~ 3 36810 m 井段的煌斑
重力、磁力、电法资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地下
的定量划分。 在储层研究过程中, 首先利用压汞、电镜、铸体
薄片确定古潜山的储集空间类型; 利用成像测井资 料对裂缝发育段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刻画, 在此基 础上利用试油、投产资料标定测井曲线, 进而应用 交会图技术进行单井储集层的定量识别, 在此基础 上开展储层空间对比研究。
212 兴隆台古潜山
气疏导主要还是以侧向为主,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古潜山内幕油藏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古潜
兴隆台古潜山构造上位于西部凹陷中南段, 该 区西邻盘山洼陷, 北侧面临陈家洼陷, 南侧是马许 古潜山, 东侧为冷东深陷带, 呈北东 ) 南西向展布,
山具有深大断裂系统, 比如兴隆台古潜山, 其供油 窗口的深度大于 1 500 m。油气进入古潜山的通道 包括断层面、与古潜山地层接触的砂岩以及不整合
陷, 三面面临生油洼陷, 具有丰富的油气供给条件。 312 深大断裂系统
集岩 (浅粒岩、混合岩 ) , 而暗色矿物含量高的岩石 不具备储集性能, 在古潜山中具有隔层性质 ( 煌斑
油气进入古潜山内幕的主要通道为断层, 因此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另一个条件为深大
岩岩脉 ) 。
断裂系统; 对于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而言, 其油
中, 靠前 的岩性对 于相对靠 后的岩性 为 / 优势岩 性 0。研究表明, 在 任何 一个古 潜山 中, / 优势岩
性 0更容易成为储集岩。
表 1 变质岩古潜山的岩性序列
序列 Ñ Ò Ó Ô Õ Ö ×
岩性 浅粒岩 变粒岩 混合花岗岩 中酸性火山岩 片麻岩、黑云母变粒岩 煌斑岩、辉绿岩 角闪岩
古潜山在同样构造应力的作用下, 暗色矿物含 量高的岩性塑性较强, 不容易产生裂缝, 因此不易 成为储集岩; 暗色矿物含量较少的岩性塑性较弱, 容易产生裂缝因此容易成为储集岩。在钻井过程 中发现, 该区古潜山中岩性多变, 不同岩性的暗色 矿物含量也大不相同, 根据本次研究提出的 / 优势 岩性 0, 古潜山中揭露的地层存在储集岩与非储集 岩的区别。
古潜山 类型 内幕 内幕 内幕 内幕 内幕 /
来的地震波 ( 上行波 ) 信息, 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 解释, 获取地下未实际钻到的地层信息。在单井分 析基础上, 通 过 VSP 地 震资料预测太古界古潜山 内幕隔层的埋藏深度, 同时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确定 隔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413 成像测井结合地震资料确定构造裂缝分布
摘要: 在辽河坳陷典型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及其优 势岩性分析基础上, 对辽河坳陷变质岩 古 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 出了变质岩 古潜山内 幕油藏 成藏的主 控因素。 提 出了 / 岩性选优势、山 内寻隔层、内幕探油藏 0的变质岩古潜山内 幕油藏勘 探思路, 并在以上 研 究基础上对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的勘探方法进 行了总结, 指出了 辽河坳陷 变质岩 古潜山 内 幕油藏的有利勘探区。 关键词: 变质岩古潜山; 内幕油藏; 优势岩性; 成藏因素; 勘探技 术; 有利勘探区; 辽河坳陷 中图分类号: TE1221 3 文献 标识码: A
引言
变质岩古潜山顶部风化壳含油的认识已被广 泛接受, 并被勘探所证实 [ 1] , 辽河油田在多年的勘 探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成效 [ 2~ 5] 。随着勘探 的不断深入, 太古界变质岩古潜山成为辽河坳陷重 要的勘探领域。 2006年在变质岩古潜山深层发现 了巨厚油层, 改变了太古界古潜山只能在风化壳含 油的认识,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研究逐渐成为关 注的热点。以近年来辽河坳陷发现的变质岩古潜 山为研究对象, 系统分析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气成 藏的主控因素, 总结了近年来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 藏勘探的配套技术。指出了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 山内幕勘探的有利地区。
差异较大。兴隆台古潜山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变质 岩古潜山中 / 优势岩性 0易成为储集岩 ( 中酸性火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山岩岩脉、片麻岩 ) 而非优势岩性在古潜山内表现
211 沈 280古潜山 静安堡油田沈 280古潜山位于辽河坳陷大民
为隔层的特征 ( 角闪岩 )。
3 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22
特 种油气藏
第 15卷
4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勘探技术
定量的研究方法。应用 ECS测井资料与岩石化学 分析资料结合, 按暗色矿物含量多少, 对岩性进行
通过对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控制因素的分 定性识别。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利用岩心观察与
析, 提出了 / 岩性 选优势、山 内寻隔 层、内幕 探油 藏 0的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勘探思路。
( 2) 对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分析, 明确了变 质岩古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提出 / 岩性 选优势、山内寻隔层、内幕探油藏 0的变质岩古潜 山内幕油藏勘探思路。
( 3) 该区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的主控 因素有充足的油源、深大断裂系统和古潜山内部隔
地震, 从波阻抗平面分布特征确定古潜山内幕构造 裂缝分布特征。
按 / 优势岩性 0概念分析, 古潜山内幕隔层是在该 古潜山内岩性序列中靠后的岩性, 即任何岩性都具 有成为内幕隔层的可能, 这一观点明确了古潜山内
的分层性。位于古潜山内部的基性岩脉以及角闪 岩将油藏分为 3个大的层段, 而且每段的压力系数
幕隔层存在的普遍性, 也预示了只要上述油源、疏 导条件具备,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成藏就有可能。
第 15卷第 5期 2008年 10月
文章编号: 1006- 6535 ( 2008) 05- 0020- 04
特 种油气藏 Special O il and G as R ese rvo irs
V ol115 N o15 O ct1 2008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因素及勘探技术
单俊峰
(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10)
最大波阻抗平面分布反映古潜山内幕裂缝的 平面分布规律, 应用成像测井资料确定研究区的构 造裂缝发育段、走向特征、倾向特征, 分析古潜山内 幕隔层上下的构造裂缝。利用测井资料标定三维
6结 论
( 1)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存在 / 优势岩 性 0, 暗色矿物含量少的岩石容易成 为储集岩, 为 古潜山中的 / 优势岩性 0。
薄片定名确定岩性种类; 根据定名结果标定不同岩 性的测井响应特征, 利用测井交会图技术进行岩性
411 多种手段联合确定古潜山形态
地震资料是落实圈闭和构造的重要基础。由 于古 潜山顶面 存在多套 地层 ( 火山 岩、中 生界地 层 ) , 在应用地震进行部署钻探时需要充分考虑其 中存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资 料, 研究过程中要尽量借鉴重力、磁力、电法等多种 研究成果。
2 典型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分析
传统观点认为, 变质岩古潜山油藏类型为块状 构造油藏,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应用多种地质手段对 古潜山的储层、油层分布进行对比发现, 变质岩古
收稿日期: 2008- 04- 01; 改回日期: 2008- 06- 12 基金项目: 本文研究内容属于国家 重点 攻关 课题 / 松辽 盆地 及渤海 湾盆 地北 部复 杂隐 蔽油 气藏 地质 评价 和勘探 开发 关键 技术 研究 0部 分研 究成 果
1 优势岩性概念
辽河坳陷已钻探发现的太古宇变质岩古潜山 中主要有区域变质成因的片麻岩类、变粒岩、浅粒 岩、角闪岩, 混合岩化成因的混合花岗岩、混合岩, 以及动力变质成因的碎裂岩类。穿插于变质岩古 潜山中的岩脉种类繁多, 有基性的煌斑岩、辉绿岩 岩脉, 同时也有中酸性的火山岩脉。根据岩心分析 资料, 按照各种变质岩暗色矿物的含量对变质岩古 潜山进行岩石排序, 形成岩性序列 ( 表 1) , 在序列
412 测井、地震资料结合确定隔层分布
利用 VSP地震测井探测古潜山内幕隔层埋深 的原理是通过井中检波器接受的下部地层反射上
在以上研究成果指导下, 进一步对辽河坳陷的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 了分析, 确定了辽河坳陷有利勘探地区 ( 表 2) , 拓 展了辽河坳陷古潜山内幕勘探领域。
形成古潜山内幕的最主要条件是古潜山内部
山岩岩脉呈层状分布于古潜山内部。
存在隔层。在对已发现的古潜山内幕油藏分析过
试油及投产资料证实, 兴隆台古潜山有古潜山 顶面风化壳油藏, 同时受岩性因素控制, 内幕油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