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课时观察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课时观察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课时观察物体

第5单元观察物体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例外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例外的。

2.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例外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盛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例外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例外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他面)。

请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轮流在例外的位置观察上述立体图形。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例外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例外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2、学习例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交流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

2、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练习十六第2题。

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做、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学具、教具:学生4人一组,每组一个小熊玩具;小汽车一个,正方体一个;课件。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呀?课件出示图片 1、猜猜这是什么呢?同意吗? 2、当你再看到另外一张图片的时候,你还确定它是一个球吗? 3、看完第三张图片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知道它是什么了! 4、同一个存钱罐,为什么看到三张不同的图片呢? 虽然是同一个存钱罐,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要想看到事物的整体,我们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老师为小朋友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来看看它是谁?请小组长拿出自己组的熊猫玩具,放在桌子的正中间摆正。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我们已经学过前、后、左、右,请你悄悄的告诉小熊,你坐在它的哪一面?我们分别坐在小熊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坐在熊猫的哪一面?看到熊猫的什么样子? (3)全班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说说自己坐在熊猫的哪一面,看到熊猫是什么样的?(4)设疑探究:你们看到的是同一个熊猫,为什么看到的样子不一样呢?小结:看来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熊猫是不同的。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如果你想看到熊猫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可以怎样观察?在不动熊猫的情况下可以怎么做?(请生示范) (1)换位要求:静、轻、快。(2)仔细观察,组内交流:你来到了小熊的哪一面?从你这个位置看到熊猫是什么样子? 与大屏幕上的第几幅图一样?这次看到的和换位前一样吗? 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把现在看到熊猫的样子记在脑海里。 三次换位后追问,想一想每次换位后看到的和换位前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说的很对!原来我们换了座位,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角度也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三)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我们观察的4幅图中,你觉得那两幅图比较相似?他们一样吗?(2)我们一起观察熊猫的侧面也就是左面和右面,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下位观 察,小组讨论。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四)情境模拟,发展空间观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 体》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观察物体(实物)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重视情境创设。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考虑,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借助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突出表象的建立。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图形表象的建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将所看到的图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熊猫玩偶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如果有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各不相同。 师:是啊,所处的位置不同,摸到的大象的形状也不同,要想看到事物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建立表象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师:今天,老师为每组同学都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它是谁。(课件出示熊猫玩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 几分之一 教学容 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钟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学生活动教学补充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情境图:中秋节到了, 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 奶奶一家共同分享。 1.(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 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 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 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导入新课。 质疑:把4块和2块月饼分给 两家人很好分,但是把1块豆 1.思考计算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容。 1.口算。 48÷8= 36÷9= 42÷7= 28÷4= 27÷3= 81÷9= 不是的画“×”)

沙月饼平均分给两家人,每家分得几块呢?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分到的月饼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容。(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1.认识1 2 和1 4 。 (1)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一 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长 方形纸、正方形纸说说是怎么 找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 1:明确物体的一半,就是它的 二分之一,写作1 2 。明确把物 体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 之一,写作1 4 。 (3)找找、写写、说说。 教师演示:拿起一长方形纸任 意撕成两半,举起其中一半问: “这是长方形的1 2 吗?为什 么?” 1.(1)小组合作。拿出自己 喜欢的学具找找表示出二 分之一。 (2)明确物体的一半,也 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1 2 。 学生交流:把一块月饼平均 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 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 一,写作1 2 ;把一纸平均分 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 2 …… (3)任意撕成两半,不是 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 2 表 示。 2.(1)学生汇报:把一块月 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 图中的阴影部分。 3.下面哪个图形中的 阴影部分可以用14 表示?(是的画“√”, 4.填一填。 (1)把一块长方形布 料平均分成6份,每 份是这块布料的 ()分之一,写作 ()。 (2)1 7 表示把一个 物体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1 7 读作()。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2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案2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 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 教案

5观察物体(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能通过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能根据物体的某个面分析该物体可能的立体图形。 【教学指导】 本单元教学可以采用“观察发现——操作实践——验证应用”等方法进行教学。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在课上,为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努力为学生展现直观、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位观察,得到的图形是有所不同的。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第3课时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的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种不同的物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方向不同,看到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玩具小熊,图片。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略) 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大象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出示课题)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认识统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到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在教学中,先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再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计数,提高收集信息和计数的效率。 【第2课时:统计】多让学生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说自己会利用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有方便。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1)】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

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第2课时:平均分(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老师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突破难点,使学生爱学、乐学,更好地掌握平均分,平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除法(1)】 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出发,依据例题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每盘放几个”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运算,列出算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第4课时:除法(2)】 本课教学,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呈现熊猫分竹笋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收集信息,弄明白要分多少竹笋,分的要求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练习题

请你想一想。( 3分) 小红小明 小芳 下面图形是谁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小红小明小芳 4、下面的照片是谁照的呢?用线连一连吧?(4分)

、他们看到的是什么?连一连。(3分) 4、圈出镜子里看到的图像。(4分) 5、四个小朋友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 )次手。用线连一连(2分) 一、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6分 二、猜一猜(2分) 小青 小力 小明 小青是第( )名,小明是第( )名。 刘英 李静 王南 王南 李静 刘英 我不是第一名。 我是第二名。

生活园地(24分) )三只小猫分别喜欢吃鱼、肉、肝。 小黑喜欢吃( ),小花喜欢吃( )。 三、圈一圈(2分) 四、画一画。(4分) 一、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6分) 二、猜一猜(2分)这三个小朋友分别擦桌子,扫地和拖地。 果果做的是( ),平平做的是( )。 三、圈一圈( 2分) 4. 把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右边的样子,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你能连一连吗?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五、观察物体。(6分) 请你连一连,下面分别是谁看到的? 小红 小黑:我不喜欢吃 鱼。 哪个是我在镜子中看到的,圈出来。 小花:……. 丁丁:我扫地了。 果果:我没拖地。 平平:? 小红 小明 小军 小红 小军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红 小东 小明 六、请把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4﹪ 六、 下面的图是谁看到 的,用线连一连。 ( 6% ) 4、我会连. 次。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东 小明 小红 三、连一连(4分) 8. 他们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用线连一连。 (原题)10、他们看到的是什么?请连一连。(1.5分) 小明 小东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共7课时)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计划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 = 8 (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 = 4 (辆) 5.请看算式:16÷2 = 8 16÷4 = 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

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 ÷8 = 81 ÷9 = 15 ÷ 5 = 24 ÷ 6 = 42 ÷7 = 40 ÷8 = 24 ÷3 = 14 ÷2 =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6=()×3 2×()=3×()7 ×()> 8×2 ( ) ×8 < 6×5 24÷( ) > 24÷( )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第二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预交直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一)》 平坝县乐平镇大屯中心小学郑刚 一、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学生观察熊猫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践,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1.具体实物的观察 (1)观察、体验 师:每小组一只小猪储蓄罐,仔细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这只小猪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学生1: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前面,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一张嘴巴。 学生2: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后面,有两条腿、一条尾巴和两只耳朵。 学生3: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左面,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学生4: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右面,也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把你们看到的小猪的样子画下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画从正面、右侧面、左侧面、背面的小猪图片,画完后组内交流欣赏,看看不同角度的小猪的形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画得也很好。现在请你们根据这几幅图画商量一下,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讨论片刻后交流。 生1:为什么同一只小猪画出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生2:因为我们观察得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师:对,我们观察物体时所处得位置不同,也就是观察得角度不同,那么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进一步体验:每组学生围绕小猪一周,在正面、后面、侧面等各个位置停一下,体验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生在活动中思维活跃,情感积极。】 (2)观察、想象 ①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 (学生想了片刻之后,开始动手画形。其中有少数学生的想象是正确的。) ②验证:然后拿起储蓄罐从下往上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看谁的想象最接近。 那几个想象正确的学生非常兴奋,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法指导:在观察之前,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呢?然后再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想象。这样做,会让我们的眼睛变得越来越厉害。 ③练习: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2页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基本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的从形状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物体的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猜我是谁! 出示小熊的背面图,问:这是一个小动物的背面,猜猜它是谁? 出示小熊的右侧面,师:再来看看它的右侧面,它是谁呢? 再出示小熊的前面,师:看看它的正面,现在我们能肯定它是? 师:看来,要想了解一个物体,不能单看一面,我们还得要全面地观察。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出示教室照片: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请仔细观察,拍的是什么地方?(我们的教室) 2、问:同一个教室,拍得照片一样吗?为什么拍到的照片会不一样? 追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教室的前面拍能拍到教室后面的场景。 问:另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为什么呢? 3、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同一个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看,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4、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观察物体(2)》教案

2 观察物体(2)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例2、例3;练习十六第3~5题。(教材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何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简单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 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 生:长方体。 师: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观察后交流汇报,可以适当展示学生的作图,引导大家说说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师:同样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把你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长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形,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形。 师: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教学例3。 师: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特殊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2)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 上面 侧面 教学反思 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观察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