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④表示举例。如:许多花都开放了,像桃花、梨花、杏花。

⑤比喻义不是比喻。比喻是临时的,比喻义是通过比喻形成的固定的义项。

(2)甲和乙要有相似点。

例①:列车在飞驰,车厢两旁的树木像排山倒海似的一闪而过。(“排山倒海”形容声势浩大,跟速度没有相似之处,不能用来比喻树木“一闪而过”)

例②:我们的意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意志”与“喜马拉雅山”之间没有相似点,也不构成比喻)

(3)甲和乙感情色彩要一致。下列比喻不够贴切:

例①: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狼追兔子一样,一前一后。

例②:“五四”青年联欢晚会,全校同学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4)喻体要浅显,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下列比喻不够贴切:例①:他的长相很威武,胡须像平头戟。(“平头戟”是什么,一般人不知道,此处用来比喻“胡须”,令人费解)

(四)比喻与比拟区别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以此拟彼,就是“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2)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例①:一轮圆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之中。

用晶莹、圆润、澄明的“玉盘”比喻“圆月”,使人感到圣洁,令人神往。用“蓝色天幕”比喻“夜空”,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背景。

例②: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的。

运用“偷偷地”、“钻”两个拟人化的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生机和活力。

例③:我矗立在原地,久久不动。

矗立是描写碑石用的词语,这里将我仿拟做碑石描写,借此衬托出我死守岗位的精神

二、比拟:把某事物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3)那花瓶中的花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似乎已断绝了求生的希望。

(4)(帆板)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5)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二)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

情。例如: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3)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4)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苍蝇”借喻“反动的家伙”,“苍蝇”不是眼前的事物,而且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干戈”“延安”借代“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干戈”是战争中的武器之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根据地,都是与现实有关的事物。)

2、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有相似性。例如:

①红领巾给老大娘让了座。(“红领巾”借代小学生,但与小学生无相似性,不能说“小学生像红领巾”。)

②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3、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

例如2中的两个句子。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四、夸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启迪;或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态度,烘托某种气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夸张的三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缩小夸张。例如:

①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

①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律美,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吟诵和记忆;语句凝炼概括,抒情酣畅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能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也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褒贬分明。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几种形式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三)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不但内容集中,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还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条分缕析,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加严密、更加透彻,从而起到强调观点的作用;在记叙文中,运用排比叙事透辟,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①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③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了;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了。

3、复句排比。例如:

①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

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形式上,对偶限于两项,排比必须三项以上。对偶是对称组织,排比是成串组织。对偶要求字数相等,排比不拘泥于字数;对偶要尽量避免字面相同,排比常常出现相同的词语。

②内容上,对偶可以表示相近、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排比只能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

③作用上,对偶使语句更加整齐美观,和谐悦耳;排比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进一步增强语气,加重感情。

七、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

如: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定义

是有意的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个感情的修辞格。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3、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反复的时候需要注意: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语言的罗嗦,是一种语病;运用反复切忌为反复而反复,必须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要从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是否运用。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排比,只有部分词语重复,着重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语句可以不同;排列的几项是连续的。反复,一般是全部词语重复,着重于语句和结构的相同;反复的几项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

的。例①: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句①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三次出现“他们不惊诧”,再加上末尾的“他们就惊诧了”,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政府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八、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还能使论证更加深入,脉络更加清晰。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九、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吗?

②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

③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④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①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

③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①设问是自问自答,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且必须用问号。

②反问不必作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段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例①: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句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示朋友思考生活是否美满幸福。

例②: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城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中享受生活的温暖呢?

句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人们对南国花城的深深的喜爱之情。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 一、专题详解 对这类问题的回答,首先要熟记各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还得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1.比喻:即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事理。(不同类;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 【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思考】1.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注意:比喻的修辞,此处也有联想,注意联想并非修辞,联想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思维形式。联想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就是由眼前的某种事物,想到相关联的另外一种事物,借助眼前事物的启发来解决另外一个难题,或由脑中存储的旧的事物经验来解决当前的困难。所以两者的目的和过程都不相同。) (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同类事物比较,非比喻)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联想) 2.下面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1)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笑》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树叶上的雨点的清新柔美,空灵剔透,不仅给人一种美感,而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笑》 答案: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封闭的记忆渐渐开启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她的身体便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溪水》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溪水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流入深林,被绿色植物所环绕的情景。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了+对象+特性。 (4)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北京的小胡同》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突出了孩子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那种兴奋和快乐的心情。(5)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注意——不仅有夸大还有夸小: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4.排比: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加强语气、增强内容,加重感情(抒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有什么写什么) (6)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

(word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大全,推荐文档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 (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杨朔:《荔枝蜜》 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但是,也应注意几点;(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8)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 (4)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 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此句是个比喻句。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练习题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练习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记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炫目________ jiǎo洁________ 澄明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________;“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xuàn ;皎 ;chénɡ (2)不记其数 ;不计其数 (3)集中,专一 ;白绢 (4)排比 ;拟人

【解析】【分析】(1)按照要求给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本题考查的是字形,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汉字的纠错。(3)切记通读全文,依据情景总结意思。(4)从文中找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准确写出来即可。 【点评】平时多注意积累基础性知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青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chuī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找出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答案】(1)青 ;清 (2)比喻 【解析】【分析】⑴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 ⑵这句话把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是踊跃的铁的兽脊,因此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青;清。⑵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写好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还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字。 ⑵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学校在岳阳楼前举行“弘扬岳阳精神”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岳阳楼有一副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甲),“四面湖山归眼底”(乙)构成,请根据对联的格律要求判断,其下联是________(填“甲”或“乙”即可)。 (2)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请判断下面各句感言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①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好让屈子孤魂慢慢靠岸。________ ②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是一剂治疗我们怕苦怕累毛病的良药。________ ③只有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境界,才能弘扬好“忧乐精神”。________(3)以下是学生会宜传部长邀请平江起义纪念馆负责人的通话记录,画线部分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李馆长,您好!A我们学校准备举行弘扬“岳阳精神”的主题活动,B平江革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革命精神光照千秋, C想邀请您来现场为我们讲一讲平江起义中涌现的革命故事, D请您珍惜机会,务必参加。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对演讲有了深入的了解,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应邀在北大发表演讲。在回答一名学生的提问时,麦克风突然出现了故障,场面十分尴尬。这时,这位74岁的老人像孩子般做了个顽皮的鬼脸,耸了耸肩说:“________ 。”一句话引来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尴尬气氛顿时消散。 想象一下,这位74岁的老人会说些什么。请补写在横线上。 (2)下面是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完成①~③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__;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a.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c.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①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画线句,补全空缺内容。 ________ ②【乙】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说明修改意见。 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③两段文字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 【答案】(1)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2)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明“我”与汉字的密切关系。【乙】段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汉字的重要性。【乙】段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鼠标”和“笔杆”分别代指电脑和书写,具体形象。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了解具体的语境,最后要明确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希拉克曾当时的情景,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测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 (2)①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可仿写为课堂交流时,邀汉字激情舞蹈。 ②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句话有前后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中有一个双面词“是否“,但后一个分句中却没有一个双面词与其对应,在“优秀文化“后加“是否“即可。③语句赏析的最常见的角度是修辞,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等。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见修辞的分类,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甲段中的“为我擦泪、为我鼓掌”把汉字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乙段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把汉字比作“根、血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语境可知,甲段写出了我与汉字密不可分的关系,乙段写出了汉字的重要 故答案为:⑴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⑵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

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总汇【含例句解析】

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总汇【含例句解析】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与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汇编

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与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汇编 备战中考:初中语文九种题型学习方法简介 一、语文学习准备 1、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学生古汉语词典》 2、课本 3、笔(三色:红、蓝、黑) 4、默写本 5、笔记本 6、练习本 7、纠错本 8、日记本 9、摘录本 10、随记 二、语文学习原则 ⑴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

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三、语文学习几大诀窍 能够具备并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 A,一个小女孩。 B、一碗汤。 C、一个破旧的玩具。 D、一轮朝阳。 请你根据这些元素描述一段故事 三、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

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三、学会快速阅读 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 三、作好笔记 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 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四、五遍读书法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

【精品】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

【精品】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大熊猫喜欢(xī)戏,憨态可(jū),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啃着竹枝,神情悠然自得;有时团作一团打滚,曼不经心;有时拖着笨拙的身躯,晃晃悠悠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猫经过训练就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骑木马、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笑声。犬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倚________ 笨拙________ (xī)________戏憨态可(jū)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yǐ;zhuō;嬉;掬 (2)曼不经心;漫不经心 (3)排比;拟人 【解析】【分析】(1)注意“倚”读“yǐ”,不要读成“qǐ”。嬉戏,xī xì,意思是无忧无虑地玩耍。憨态可掬,hān tài kě jū,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 (2)“曼不经心”正确书写为“漫不经心”。读音为màn bù jīng xīn,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划线句子“有时……有时……有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舞蹈、神情悠然自得、在草地上玩耍”赋予大熊猫人的神态及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故答案为:⑴yǐ;zhuō;嬉;掬; ⑵曼不经心;漫不经心; ⑶排比;拟人。 【点评】⑴作答时,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修辞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他从不对我们说这些事的实话。 提取这个句子的主干为:________。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和比喻。 【答案】(1)他不说实话

[精]初中语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精]初中语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 作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例10】赏析下列句子。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的《春》 【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富有情趣。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例11】赏析句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解析】句中的被描绘事物是“秧苗”,关键词是“像”,喻体是绿色的地毯,所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应该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分析修辞),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达到的效果),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情感)。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写出了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例1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解析】这属于描写事物的动词的赏析,被描绘对象是黄蜂,动词是“伏”,特点是“肥胖”表现出黄蜂的可爱,这其中有作者的情感是对黄蜂的喜爱。 【答案】“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黄蜂娇憨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中动物的喜爱之情。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对演讲有了深入的了解,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应邀在北大发表演讲。在回答一名学生的提问时,麦克风突然出现了故障,场面十分尴尬。这时,这位74岁的老人像孩子般做了个顽皮的鬼脸,耸了耸肩说:“________ 。”一句话引来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尴尬气氛顿时消散。 想象一下,这位74岁的老人会说些什么。请补写在横线上。 (2)下面是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完成①~③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__;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a.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c.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①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画线句,补全空缺内容。 ________ ②【乙】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说明修改意见。 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③两段文字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 【答案】(1)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2)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明“我”与汉字的密切关系。【乙】段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汉字的重要性。【乙】段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鼠标”和“笔杆”分别代指电脑和书写,具体形象。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了解具体的语境,最后要明确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希拉克曾当时的情景,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测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 (2)①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可仿写为课堂交流时,邀汉字激情舞蹈。 ②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句话有前后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中有一个双面词“是否“,但后一个分句中却没有一个双面词与其对应,在“优秀文化“后加“是否“即可。③语句赏析的最常见的角度是修辞,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等。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见修辞的分类,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甲段中的“为我擦泪、为我鼓掌”把汉字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乙段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把汉字比作“根、血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语境可知,甲段写出了我与汉字密不可分的关系,乙段写出了汉字的重要 故答案为:⑴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⑵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1 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 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否则不能成立。 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分类: 2 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作用:①增添特有的情味 ②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③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3 借代 就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分类: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的有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感情鲜明、增强语言生动性。 分类: 5 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分类: 温馨歌诀: 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 反复 8 反问 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 分类: 9 设问 即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 作用:①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②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用;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

初中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解析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比喻。以梨花喻白雪,新颖独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壮丽的雪景。 (2)本诗通过对送别友人场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解析】【分析】(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大雪纷飞的时候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实是诗人的错觉,夜晚下了一夜的大雪,早晨起来一看,到处银装素裹,树枝上也积满了雪,让人以为是春天里满树盛开的梨花,非常的美丽。因此这里以梨花喻白雪,新颖独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壮丽的雪景。 (2)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分析,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据此可概括出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诗通过对送别友人场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故答案为:⑴比喻。以梨花喻白雪,新颖独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壮丽的雪景。 ⑵本诗通过对送别友人场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要根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辨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天,撑柄布伞去看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在迷蒙的雾气里淡去了轮廓,溶成一片。小河依然流淌,雨滴击起一圈圈涟yī,不等散开,便已消逝,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美丽,在刹那间成为永恒。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轮廓(________)涟yī(________)刹(________)那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精编版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2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 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整理

一、共有12种: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对比、引用、借代、反复、反语。 二、修辞手法由易到难排列顺序 引用反复反语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比喻借代 1、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一般要回答,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设问语气较弱,反问语气较强。 设问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一般要带否定副词。 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项以上一组,对偶仅限于两项一组。 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语,对偶要尽量避免字相同,只求对应词性基本相同。 排比字数灵活运用,对偶句中两个句子中必须字数相等。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的借体与主体之间必须密切相连,借体常常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

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词,构成明喻。 4、怎样判断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 方法一:比喻一定要有本体何喻体,两者缺一不可。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房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这句只有本体铜牌,并没有雨铜牌相似的喻体,所以不是比喻。 方法二:比喻的本体何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包括人)。 (1)这棵树像我家门口的那棵树。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同一类事物(树),不是比喻。 (2)他很像他的父亲。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父亲,同是指人,不构成比喻,不是比喻。 三、由深入浅地学习八种重点修辞手法 由易到难排序 反复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比喻对偶 1.反复 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这就叫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导读: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 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有三:一是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三是语段反复。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得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在后面答案中说出,反问则本身就

初中语文阅读题常用修辞手法总结

教育资料:_________初中语文阅读题常用修辞手法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初中语文阅读题常用修辞手法总结 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 2 页共 6 页

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答题方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点明何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这一句采用了…的 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 第 3 页共 6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