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但丁《神曲》从地狱仰望天堂
神曲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神曲读后感(精选1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神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神曲读后感篇1《神曲》是但丁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
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al ,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e,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词结束。
《神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但丁·阿利基埃里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国王和人。
《神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

《神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神曲》读书篇1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
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
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
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
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
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
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
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
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
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
《神曲》读后感_《神曲》读书笔记五篇

《神曲》读后感_《神曲》读书笔记五篇《神曲》读书笔记1在暑假看了《神曲》这一本书后,内心有很大的感触。
《神曲》分为三部,分别是《地狱》、《炼狱》和《天堂》。
但丁把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的十八层地狱一样。
在经过地狱、炼狱和天堂的一路上,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描写了各种奇幻的场景。
在诗中也有很多阴森的话语令人毛骨悚然,如却又走入一片幽暗的森林,我要救你从这猛兽面前脱险,可怕的呼嚎,惨痛的叫喊和我的头脑被惊恐所缠绕……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
在地狱中大多是阴森和凄惨。
而炼狱相比地狱好很多,在这里有东方的蓝宝石、晴朗的天空和圣女……《神曲》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给读者重新带来一个场景,地狱是阴森恐怖,炼狱是希望和宁静,天堂是美好的境界。
但丁做为*的主人公,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要多行美事,但丁出生于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也是当然的社会所造成的吧。
在但丁描写地狱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懦弱都无济于事。
”来告诉我们面对知识,就要有一种毫不畏惧、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神曲》这首诗中有很多比喻都是通俗易懂,也描写了妖魔鬼怪。
但丁以第一人称记叙自己35岁误入黑暗的森林,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分别是母狼、狮子和豹,在他求救的时候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
于是带着但丁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的情人贝雅丽齐的灵魂,穿过天堂去见上帝。
但丁的《神曲》也许是想改变人的心,但还是没有改变人本性的欲望与贪婪。
《神曲》读书笔记2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篇一:神曲读后感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大人物为标志的.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经验包括爱情、*、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神曲》的外壳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论的兴衰,听倾诉自己的悲苦哀怨,揭露的丑行劣俗.《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的序章,全书共100章.基本情节架构看似简单:,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托付,带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这段旅程中,但丁看有些罪人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受不同的惩罚,另罪人则在净界里努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出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地位,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过失作一番告白后,引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的映射,天堂是人类梦想达到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的苦难.但丁希望人能熟悉自身的罪恶,改过自新,去达到理性天堂的净界.和中古文学作品,《神曲》除了字面的意义外,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死后的状况;从寓言上说,主题人凭自由意志去。
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道的奖惩.”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各部分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为而设的;假如章节的讨论是思维的,目的思辨,而在行动” 这里确定了他写《神曲》是影响人的行动,就因而具有强烈的*倾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广泛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和社会现实.他一感叹意大利的*和局势混乱,哀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妓院”、“意大利各城市布满了暴君”;他也严厉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扩充势力,竟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利,“听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和批判尤其尖锐.他盛怒地斥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行,“你们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提拔.”其人物庞尼菲斯八世,因此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公布他要入地狱.至于《神曲》现实的揭露,一般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透过历史上或当代的闻名人物.如用号称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揭发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但丁,只有通过闻名物和事件,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一座丰富多姿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关于《神曲》的成就评论部分.有人认为《神曲》的两大因素爱情与*,但丁的最大写作动机亦在歌颂贝亚德而作的.我们透过《神曲》的细节所的高度技巧来看,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性.但丁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社会各国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丰富了生活经验,视野从佛罗伦斯扩大到意大利全国乃至*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探索了祸乱的根源和拨乱反正的途径,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认为自己诗人,就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巨大感染力的作品,此一使命.因此这部作品把诗人内在的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文化的重大;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教的因素融合为和谐的整体,一点上,《神曲》确实是非常的.难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论〉中宣称“但丁与莎士比亚平分了现代的世界,再没有者存在.”“莎士比亚出人类情感的最大宽度,而但丁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但丁《神曲》的读后感篇二:读神曲有感读但丁《神曲》有感《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品,也是一本值得去读的名著。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但丁神曲的读后感1说实话,《神曲》真的是神才听得下去的曲子,整个阅读过程十分煎熬,后来去豆瓣看了一下才了解到,朱维基的译文确实不算上乘,这里推荐没有读过的选择田德望(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可能会较有起色。
如果还是要为此次阅读做一些笔记的话,那么就是以下:《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
故事叙述主人公但丁本人在三十五岁那年突然迷失了正路,彷徨了一夜之后,来到一座曙光笼罩的小山脚下,刚欲登山,却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
危急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嘱托,前来搭救他,并引导他去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后贝雅特丽齐又亲自引导他游历天国。
《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部曲是但丁游历过程和见闻的记载。
《神曲》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并显现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我所阅读的是《地狱篇》,在地狱中,但丁先后遇到了历史上很多人物,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国文人喜爱用典,但是今天突然感受到这是通行在全世界的一种风气,掉书袋一直是文人沾沾自喜的手段。
多给一颗星吧,我很善良。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2没什么感觉。
用语啰嗦。
又不是非常有意趣。
可能之后都不会认真看外国古典名著了,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
1.思想性:2016年,我看了60本外国古典名著,16本各领域的学术著作。
我从16本学术著作里面得到的营养,远远多于这60本小说。
所以小说是一个错误投入。
2.娱乐性:较差,不如通俗小说和纪录片。
还不如看学术著作来得爽。
3.学习写作技巧:分析现代通俗小说,能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虽然那些都是很低俗、基本的技巧,比如“教你如何表达清楚一件事,并让它显得吸引人”。
不过所有建筑物,都是由这些基础的东西堆起来的…看名著,学到的是更高级的技巧,比如《不朽》的写作方式,《百年孤独》的跳跃感,《呼啸山庄》的文本氛围。
这太高端了,对还在打基础的我来说用不上…不过就冲着这点,以后还是可以时不时看几本所谓名著,起码可以保持审美水准…4.方向问题:应该会接着看国学和传记。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但丁《神曲》读后感《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薄伽丘在撰写《但丁传》时,为了表示对但丁的崇敬而加上“神圣的”一词。
下面是的关于但丁《神曲》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我读《神曲·地狱篇》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神曲》共分《地狱》、《炼狱》和《天堂》3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带着下游地狱和炼狱,在炼狱的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遇到但丁的情人贝阿特丽切,并和她一起升上九重天,见到上帝的一个故事。
仅仅读了《地狱》一篇34首就已经足够震撼我的心。
通过阅读,首先我了解到: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是理性和慈祥,而信仰便是它们的源头。
诗中但丁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想象由象征理性的维吉尔和象征慈祥的女神贝阿特丽切指引着完成从人间到地狱,到炼狱,到天堂,再回到人间的一次心灵之旅,其目的便是歌颂上帝创造的美德,谴责当时或过去人们的罪行,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雾,臻于善和真,使当时的意大利社会走出苦难,拨乱反正。
他在诗中强调人赋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上帝给予人类“最伟大的赠品”。
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决不移地遵循理性: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吼叫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你们生来不是为了走兽一样生活而是为着追求美德和知识以前不知道文艺复兴是为了做什么,原本以为《神曲》只是将《圣经》中被扭曲的圣言重新展现给世人,因此原本认为它是一本宗教书籍。
其实不然,诗中从没提到过上帝或耶稣,即使有也用“那一位”等词简单带过;反而,诗中文字具有很多人文主义色彩,极为崇尚美德。
诗人将地狱分为九层,第一层林勃,是生前无罪但是未受洗礼的亡魂之所在;而之后八层那么分别代表神学中人类的八大罪过,即食欲、贪财和挥霍、愤怒、异教徒、施暴(对象分为他人、自己和上帝)、欺诈(又分为阿谀、买卖圣职、占卜、伪善、盗窃、阴谋献计、挑拨离间、伪造)和罪过最重的背叛。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但丁与神曲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但丁与神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1一、概括:序曲,人生迷途在一个黑暗森林,山顶光亮象征理想希望,遇到豹(淫欲)狮(强暴)狼(贪婪),维吉尔是仁智的象征,用理性知识消除恐惧。
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章。
二、思想性:满隐喻和象征性,鲜明的现实性和倾向性,采用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方式,内容映进现实,让世人历经苦难摆脱迷途,寻求政治道德的解脱。
1、借助中世纪处置谋杀犯的酷刑,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终将消失,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必将摆脱中世纪束缚与宗教神学桎梏的需求。
2、歌颂现实生活,鼓励人们在现实中遵循理性,3、赞扬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的斗争兴趣,以人为本,重现实生活价值。
4、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提供文化尊重知识,歌颂人的才能与智慧。
5、局限性:歌颂现实生活为来世永生的准备,揭发教会又不完全反对神学。
三、艺术特色:1、多层次色彩的形象描写,表达诗人精辟抽象的哲学神学观,又赋予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2、多姿多彩的鲜活人物刻画,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有象征性和寓言性,个性鲜明;3、写人绘景时,采用源自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通俗比喻,产生不寻常的效果;4、隔行押韵连锁循环,民间流行的格律三韵句;5、用俗语写作,促进意大利语言的统一。
四、主题:从字面上,讲人死后的灵魂状态;从寓言上,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道德上,讲堕落人们的道德拯救;从神秘上,讲人类如何超越现实困境走向完善之旅的思考。
是一部人类精神向圣爱其实的灵魂之旅之作。
五、寓言性质1、亡灵预言书:讲述彼岸的亡灵故事,让人行善。
2、人生寓言:森林篇是彼岸的折射,个人叙述森林经历,表达对现实生存的思考,人的原欲导致的命运多舛。
3、摆脱迷途的方式:用知识和理性可以避免人犯错,外在性的只能灭原欲,人要从宗教信仰达到内心至美。
《神曲》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
《神曲》是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创作的长诗,以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人类的精神历程。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神曲》通过描写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
诗人将自己作为主人公,与各种著名人物进行对话,反映了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问题。
这部作品具有百科全书性质,不仅涵盖了哲学、神学、历史等多个领域,还隐约透露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读完《神曲》,我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但丁通过生动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以及生活的悲哀。
这些悲哀来自于人类的罪恶、贪婪、无知和恐惧。
但丁以诗人的敏锐和哲学家的深刻,揭示了这些悲哀的根源,并试图寻找解脱之路。
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中,我看到了人类的善恶冲突和道德选择。
但丁通过这些场景,让我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复杂而多元的,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和选择。
而这些选择,往往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和归宿。
此外,《神曲》的艺术成就也让我叹为观止。
但丁以优美的诗歌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精神的种种景象。
他的诗歌既有哲学的深刻,又有文学的韵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思
想的启迪。
总的来说,《神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以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描绘了人类的精神历程。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思想的启迪。
同时,《神曲》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我未来的思考和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重天,无间狱,在地面仰望天堂
从最开始的死海文书,到之后的神曲,属于神的荣光照耀着文人们的笔。
文人们总喜欢将一切假托于神祇的名,于是文字就蒙上了神圣的色彩。
好像这样他们所书写的东西就成为了不朽的神圣,带着不朽的思绪。
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在寄托于信仰或者称不上信仰仅仅是某种崇拜或者象征之后,文人们的文字就会被充斥某种韵味,如泰戈尔最令人震惊的作品是《吉檀迦利》,也如但丁的《神曲》,借神的名义洞察了人世。
森林,洼地,漏斗,高山。
这是但丁的世界,他在诗中所说的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常人眼中的世界或许没有多少不同,然而又有着那么多不同。
在这个世界里,充溢了圣灵的光辉,神,圣灵,魔鬼,他们共同存在于此,而他走过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和他们对话,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这或许是一种现实世界的具现化,美好的,神圣的成为神灵和圣人,丑陋的,阴暗的成为魔鬼幽魂,他们共存在这个世界,同时和但丁产生了交集。
且不说地狱的漏斗形状,当但丁将地狱的中心放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是多么大胆?神圣的耶路撒冷,居然被作为了象征罪恶的地狱的中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罪恶的批判,对那些被忽视的罪恶的批判?但丁隐晦地在说话,他说:赎罪劵是不能真正赎罪的,对宗教的崇拜不是对神职人员的崇拜,神职人员借神的名义,或许犯下了更加严重的罪责。
宗教理应是神圣的,然而掌管宗教的人未必是神圣的。
我始终笃信这或许是从圣经被修改就遗留下来的隐患,当旧约告诉人们,切莫用偶像符号来塑造神的身体,不要这样虚伪的崇拜的时候,新约却为大家准备了十字架。
另一方面,当神圣的宗教介入世俗,介入翡冷翠的时候,世俗便污染了宗教。
这或许是诗中无比重要的精神之一。
因为但丁说,宗教不应干扰世俗,他怀抱对神祇圣灵的热爱,却并不愿看到以维护神祇名义产生的迫害和干涉。
这是自由的时代,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在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发展的时刻,思想的世界乞求着独立和自由,这样的思想就好像是神的赐予,被但丁所表达。
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人间的罪责在地狱和炼狱中理应受到惩罚,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大时代来到的时候,这些罪责不断在人间发生,甚至发生得更为频繁。
从一个诗人的眼光,但丁或许无法看透这一切直接看透生产力的本质,然而就如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我们所希望的无非是惩恶扬善。
如果说在人世间看不见罪恶受到惩罚,善良得到褒扬,那么就将一切寄托在死亡之后的世界如何?于是他看见在地狱和炼狱之中,那些人受苦,就如同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一样——即使是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它们微妙地巧合了。
这或许是出于人类共同的想法,罪恶应当受到惩罚,而什么是罪恶也有类似的判定。
因为无论是和东方还是西方,佐指出这一切想象的都是“人”。
是每一个微小的单位,是芸芸众生。
作为这浩大世界中渺小的一员,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类似的观点,而这些思想的精髓后来被人们称为人文主义。
渴求自由,渴求独立,渴求尊重,渴求善恶有报。
如此简单。
地狱是阴暗的,而走过阴暗,是宁静的炼狱。
炼狱的宁静或许代表着悔过的色彩,因为他们已经接近了神。
作为一个道教信徒,对于但丁的神,自始至终我未必有多少敬意。
这或许是源于他并不是我的信仰的缘故,但另一方面,则是他有太多说不清的地方。
这些说不清的地方或许是宗教改革的后遗症,从信仰耶和华到信仰所谓三位一体,人们始终相信他们笃信的就只是那一位神,从未变化,但我却觉得,信仰已经改变。
在一神教的背景之下,神祇或许已经被代替,
但终究有的东西没有变——人们理所应当信神,敬神,爱神。
这是一种已经融入文化的理所应当,即使是但丁也无法摆脱,不管他是不是所谓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神学的光辉照耀着那时的人们,那时候哲学属于神学,而无论什么时候,哲学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甚至是最尖端的技术。
资本主义的大时代就要来了,新的思潮就要来了,神学就快要成为束缚了,该如何做?
那个诗人分明看清了神学的逐渐没落,信仰的逐渐消逝,然而他不说。
他不敢说。
多少年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的虔诚让他将之归于人间,未曾敢想是否是神学本身已经落后,或许已经需要旧约到新约的再一次革新了。
然而真的有这么一次革新吗?虔诚的信徒怎么敢怀疑神祇。
神当是光辉荣耀的,在九重天之上,他所处的地方,无忧无虑,神圣而欢愉,那就是人们在世之时死去之时一直所希望到达的地方。
那是至善之地,至圣之地,至高之地。
但丁如此笃定,将自己束缚入这样的思想里,或许他只是这样故意?即使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如果没有实行神的洗礼,也必将落入地狱。
如此的判断方式,也只有一神教能够做出,只有一个选择——信我!这个世上,唯有信神!他将整个世界放在了地狱,将天堂放在大地的另一面。
以人的脚程永远无法到达那令人渴慕的天堂,唯有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方能去到那里。
在这个即将引来道德沦丧的大时代,他埋下一颗种子,祈求美好生根发芽。
在地狱渴慕天堂,到底,这是凡人的心态。
但丁只不过写出了凡人的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