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论文
谈谈安全气囊(SRS)

安全气囊是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JohnHotrich)发明的。
他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宾夕法尼亚工程师。
1952年,在一次车祸中,约翰为了躲避障碍物而猛打方向盘进行制动,他和妻子都用手臂很本能地保护坐在前排座位中间的女儿。
由此,约翰萌发了保护乘员的念头。
两周后,他绘好了图纸,交给了代理人,这份图纸就是气囊的雏形。
1953年8月18日,他获得了“汽车缓冲安全装置”的美国专利。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把这种想法或专利付诸实现。
到了1980年,德国梅赛德斯公司开始实现这种设想,它在自己生产的部分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
而从1985年起,在全部供应美国市场的汽车上都有安装了这种安全系统。
随后,又出现了第一个保护驾驶员旁前排座乘员头部的气囊。
现在,世界上许多汽车制造厂及专业生产厂都在设计和生产安全气囊,其中最大的是德国的波许(Bosch)公司。
今天的气囊已经发展到可以在任意方向的碰撞中(包括侧向碰撞)起保护乘员头部、躯干和膝部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要求在新车上必须安装气囊。
当前,安全气囊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公司正在努力增大气囊尺寸来保护乘员。
而欧洲一些汽车制造公司,如“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沃尔沃”等则认为,安全气囊本身决不是保障乘员的灵丹妙药,它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个系统中,一定要具备紧缩式安全带、结构可靠的座椅、儿童专用座椅和一系列其它部件。
而且,最好在车身结构设计开始时就考虑到这个安全系统所有必须的组成部件的安装。
安全气囊主要由碰撞传感器、气囊电脑、气体发生器和气袋等部件组成。
碰撞传感器和气囊电脑用以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袋充气,使气袋迅速膨胀,同时气袋背部设有安全阀,当充气过量或袋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自动泄放部分气体,避免将乘客挤压受伤。
安全气袋所用的气体多是氮气。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毕业论文 汽车维修论文3000字(最新)

目录摘要........................................................... ......2 关键词 (2)前言 (1)一、安全气囊相关介绍 (1)二、全气囊的形式 (2)三、安全气囊的原理 (3)四、气囊元件作用简介 (5)五、全气囊故障内容的读取、消码 (7)六、全气囊的处理......................................7 结束语....................................................9 参考文献. (9)摘要本论文主要讲解了在中国市场中占据很大市场的微型汽车,是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代表,主要分析在微型车中豪华型中的安全气囊的技术,也是最具有代表性,从构造、原理分析、故障处理等方面论述。
关键词二次碰撞srs时钟弹簧故障代码前言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行驶的速度越来越快。
又由于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道路交通越来越拥挤。
这就使得汽车事故频繁发生,所以汽车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成为当今汽车设计和生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主动安全是指汽车防止发生事故的能力,主要有操纵的稳定性,制动的可靠性、平顺性等;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保护乘员的能力,主要有防撞式车身、安全带和辅助乘员的保护系统(supplemental-restraint system,以下简称安全气囊)等。
由于汽车事故难以避免,因此被动安全显得非常重要,安全气囊作为被动安全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方便、效果显著、造价不高,所以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科技技术得到不断发展,汽车维修市场接近饱和。
不管是技术还是人才的竞争都面临严峻考验,导致汽车维修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汽车维修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影响。
对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提出若干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安全气囊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题目:《安全气囊的发展与运用》院系:汽车与电气工程系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姓名:杨旭东学号:0902020330指导教师:许和进2 0 1 1 年6 月12 日论安全气囊的发展与运用第一章:概述随着公路条件的大幅度改善,现代汽车的行驶速度日益提高,“安全”已成为汽车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作为汽车被动安全性重要措施之一的乘员辅助保护系统(SRS),近年来在车辆上得到了迅速普及。
1.1安全气囊系统的功能:当汽车遭受碰撞导致车速急剧变化时,气囊(图1-1)迅速膨胀,在驾驶员、乘员与车内构件之间迅速铺垫一个气垫,使驾驶员、乘员头部与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利用气囊的阻尼作用和气囊排气节流的阻尼作用来吸收人体惯性力产生的动能,从而减轻人体遭受伤害的程度。
现代汽车在驾驶员前端方向盘中央普遍装有安全气囊系统,有些汽车在驾驶员副座前的工具箱上端也装有安全气囊系统。
图1-1 安全气囊1.2安全气囊系统的分类:(1)按照气囊的数量包可分为单气囊系统(只装在驾驶员一侧)、双气囊系统(正、副驾驶员侧各有一个安全气囊)和多气囊系统(前排安全气囊、后排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囊)。
图1-2 多方位安全气囊(2)按大小可分为保护全身的安全气囊、保护整个上身的大型气囊和保护面部的小型护面气囊。
(3)按照保护对象不同可分为驾驶员防撞安全气囊、前排乘员防撞安全气囊、后排乘员防撞安全气囊与侧面防撞安全气囊几种。
1、驾驶员防撞安全气囊驾驶员防撞安全气囊装在方向盘上,分美式和欧式两种。
美式气囊是假定驾驶员没有佩戴座椅安全带设计的,其容积较大,为60L。
欧式气囊是假定驾驶员佩戴座椅安全带而设计的,其窖较小,约40L。
2、前排乘员防撞安全气囊由于副驾驶位置乘员在车内位置不固定且前方空间较大,因此为保护其撞车时免受伤害,设计的防撞安全气囊也较大。
美式约160L左右,欧式约75L左右(后者考虑了乘员受座椅安全带的约束)。
3、后排乘员防撞安全气囊装在前排座椅上,防止后排乘员在撞车时受到伤害。
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综述

Hu n a n ,C h i n a ;2 . DI AS Au t o mo t i v e El e c t r o n i c S y s t e ms C o . , Lt d, S h a n g h a i 2 01 2 0 6, Ch i nAi r ba g ha s b e e n wi d e l y us e d i n v e hi c l e s ho we v e r ,t h e r e i s no un i f or m de s i gn s t a n da r ds f o r
带配 合 使用 ,可 以使 车 辆在 发 生碰 撞 事 故 时前 排 乘 员 的 死 亡 率 降低 6 1 % …。然 而 , 由于 气 囊 不 适 当 的 展 开 造 成乘 员 损伤 甚 至 死 亡 的事件 也愈 见频 繁 。据 N HT S A 报 道 ,在 2 0 0 1~ 2 0 0 6年 间 ,美 国 有 大 约
,
t he i gni t i o n a l go r i t hm .T he t h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of a i r ba g i gni t i o n a l g or i t hm s wa s r e vi e we d i n t hi s pa p e r
关 键 词 :安 全 气 囊 ; 点火 算 法 ;智 能控 制
中图分类号 : U 4 6 1 . 9 1
文献标 识码: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1 4 6 9 . 2 0 1 3 . 0 2 . 0 1
Re v i e w o f I g ni t i o n Al g o r i t hm s o f Ve h i c l e Ai r ba g
汽车安全气囊产品设计开发指南(二)2024

汽车安全气囊产品设计开发指南(二)引言概述:汽车安全气囊是保障驾驶者和乘客安全的重要装置。
为了确保汽车安全气囊的设计与开发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本文提供了一份汽车安全气囊产品设计开发指南的续篇,旨在帮助工程师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遵循最佳实践,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气囊布料材料选择1. 根据制造商要求选择合适的气囊布料材料;2. 考虑布料的耐磨性和抗划伤能力;3. 对布料进行热和化学稳定性测试,确保其与周围环境和其它部件的兼容性;4. 评估布料的可加工性,确保符合生产工艺要求;5. 做好供应链管理,确保选用的气囊布料符合质量标准。
二、气囊结构设计1. 根据汽车型号和乘客数量确定气囊的尺寸;2. 考虑气囊的形状和材质,确保适应各类碰撞情况;3. 考虑气囊的折叠方式和展开速度,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充气;4. 采用双层气囊结构,提高安全性和耐用性;5. 进行气囊结构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优化设计并确保其工作稳定性。
三、气囊充气系统设计1. 选择合适的充气装置,如气体发生器或液体发生器;2. 考虑充气装置的容量和稳定性,以满足气囊充气要求;3. 设计充气装置的触发机制,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4. 考虑充气速度和充气量的控制,以提供适当的保护力度;5. 进行充气系统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优化设计并确保其工作可靠性。
四、气囊传感器和触发系统设计1. 选择适合的传感器类型,如加速度传感器或碰撞传感器;2. 安置传感器以监测车辆的运动和事故情况;3. 设计触发系统,确保精确感知并触发气囊充气;4. 进行传感器和触发系统的测试和校准,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5. 与整车的安全系统进行整合,确保气囊能够与其他安全装置协同工作。
五、气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1. 设立气囊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档案;2. 确保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监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3. 关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更新,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4. 定期进行使用寿命测试和失效分析,确保及时更换损坏或老化的气囊;5. 与供应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链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汽车安全气囊SRS系统的检修与维护汇总

论文题目:SRS系统的检修与维护目录1.导读 (3)2.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3)2.1碰撞过程分析 (3)2.2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时序 (3)2.3安全气囊系统的有效范围 (4)3.安全气囊系统的结构组成 (5)3.1 传感器 (5)3.2 气囊组件 (6)3.3 SRS警报灯 (6)3.4 ECU (6)3.5奔驰轿车辅助防护系统(SRS) (6)4.安全气囊系统的故障诊断 (7)4.1安全气囊诊断程序 (7)4.2故障诊断方法 (8)4.3诊断过程注意事项 (9)4.4检修后的电气检查 (10)5.安全气囊的处理 (11)5.1车内引爆 (11)5.2车外引爆 (12)6.事例分析 (13)7.结束语 (14)导读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气囊系统SAS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安全气囊(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SRS),也称辅助乘员保护系统。
实验和实践证明:汽车装用汽车安全气囊后,汽车发生的正面碰撞事故对驾驶员和乘员的伤害程度大大减小。
据统计,气囊在汽车相撞时,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左右。
本文主要介绍汽车SA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和故障诊断维修!2.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2.1碰撞过程分析物体受到作用时间极短的力.而改变其运动状态.这种现象在物理上称为“碰撞”.我们对碰撞过程作一下分析:假设汽车在匀速行驶时垂直地撞在一个不变形地直立地平坦的刚性壁面上,那么,可以认为汽车的动能只消耗在汽车结构的塌变形上。
初始时,汽车的速度等于初驶速度,而塌变形与减速度均为零;汽车速度下降后车内乘员由于惯性的作用仍以原来的初始速度向前运动,亦即与汽车室内固定物体产生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
但乘员的相对位移受到室内物体的限制,亦即乘员以一定的相对速度与室内物体接触,产生另一次碰撞,通常称为“二次碰撞”。
2.2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时序表2-1所示为某汽车在速度为50km/h与前面障碍物相撞,安全气囊引爆时序。
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综述

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综述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汽车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其中,气囊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被动安全装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展开,对其进行详细的综述。
一、汽车安全气囊的作用汽车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可以在意外碰撞时保护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般来说,气囊装置一般由气袋和气袋的充气装置两部分组成,当车辆遭遇碰撞时,装置中的传感器将会向气囊充气装置发送信号,引起气囊的迅速充气,从而达到保护车内乘员的目的。
二、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的意义因为汽车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在严重的碰撞时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所以,为了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气囊系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充气和展开的过程。
因此,安全气囊点火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基本原理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运动状态以及车内乘员的位置,从而确定在碰撞时需要触发哪些气囊,以及需要启动哪些充气装置。
具体来说,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需要对车辆运动状态、位置和速度、碰撞方向以及其他一些机械参数进行准确测量和分析。
而所得到的数据会被送到汽车安全气囊控制模块中进行处理,从而确定需要启动哪些气囊装置,以及何时启动。
四、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发展历程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安全气囊点火算法也得以不断升级和改进。
下面就对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总结:1、机械式安全气囊点火算法最早的机械式安全气囊点火算法采用的是机械开关,通过车辆的运动状态来激活传感器,会将电流传递到安全气囊控制模块以启动气囊。
2、电子式安全气囊点火算法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车载电脑的广泛应用,汽车安全气囊的点火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电子式安全气囊点火算法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生产中,能够更加精确地测量车辆的运动状态和参数,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气囊启动。
3、混合式安全气囊点火算法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最近的一些安全气囊点火算法采用的是混合式技术,也就是结合机械式和电子式技术的优点,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毕业论文--汽车安全装置的研究

毕业论文--汽车安全装置的研究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安全装置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本论文从汽车安全装置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入手,探讨了汽车安全装置的类型、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同时,本论文还对汽车安全装置的设计、测试和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和措施。
在研究汽车安全装置的类型时,本文主要分析了被动安全装置和主动安全装置两种类型的装置。
被动安全装置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主要是为了在车辆碰撞时保护乘客的安全;主动安全装置包括ABS、ESP、ACC等,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状态,防止发生危险和事故。
在研究汽车安全装置的设计、测试和评估方法时,本文介绍了多种方法,如仿真、试验和评估,包括碰撞试验、滑板试验、安全气囊展开试验等。
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和措施,如需要对加强安全性能的汽车进行测试,推广安全气囊等。
最后,本文探讨了汽车安全装置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安全装置也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例如新增环视系统、车道偏移预警系统、自动驾驶等。
关键词:汽车安全装置;被动安全装置;主动安全装置;设计;测试;评估。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he study of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types,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also studies the desig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and proposes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In the study of the types of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s two types of devices: passive safety devices and active safety devices. Passive safety devices include safety airbags, seat belts, etc., which are mainly used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passengers in vehicle collisions; active safety devices include ABS, ESP, ACC, etc., which can monitor the vehicle's state in real time through sensors to prevent danger and accidents.In the study of the desig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this thesis introduces multiple methods such as simulatio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including collision testing, skateboard testing, safety airbag deployment testing, etc.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also proposes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such as the need to test cars with enhanced safety performance and promote safety airbags. Finally,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will alsoundergo 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adding panoramic systems, lane deviation warning systems, automatic driving, etc.Keywords: automotive safety devices; passive safety devices; active safety devices; design; testing; evalu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二〇一三毕业年 三月毕业二十 日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
毕团业队专业从论文事论文写与论文发豆丁表服论文务,擅长论文案例分析、
仿真编程、数据本
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论文理论分析等。
专科本百科论名文3毕业0论文0起,具体价格咨豆询伍老师QQ: 3文0论文
0 4论文0论文9论文8论文3论文
参考论文题目: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与微型轿车的设计开发
【论文主要内容】:
汽车,作为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外观造型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汽车生产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
成本的同时,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汽车造型设计带来了革命性
的变化。特别是CAX(CAD/CAM/CAE等)技术、虚拟技术的综合应用更是将汽车新产
品开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汽车的新产品开发是汽车工业的核心和难点,
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而新产品开发中的汽车造型设计更是难点中的
难点。本文系统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重要关键
技术的实现方法,对汽车造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了传统造型设计流
程的特点,认为其具有设计周期长,工作量大,精度差等不足,满足不了现代汽车开发
的要求,还分析了现在应用的设计软件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分析,提出了数字信息化
汽车造型设计方法,进行了数字信息化技术平台的研究。另外,本文结合微型轿车造
型设计开发的具体流程,对数字化造型设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
特别针对Alias及Showcase等3D软件的使用进行了深入探讨。Alias和的讲
解,
Showcase不同于其它三维软件,Alias具有模拟二维和三维素描设计,三维动态
形态建模,照片真实感交互式可视化等特性,而Showcase则能够提供高品质的照片
真实感交互式可视化。这些3D软件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快速、方便地对
模型形态进行修改并实时看到其渲染效果图。设计者可以在一个完整流程中创建、
修改和再现自己的创意,集中精力在产品造型设计构思上而不是在设计工具上。本
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传统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和数字信息化造型设计方法作
了
说明,具体阐述了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设计流程,同时也介绍了数字
信
息化技术平台的构成。文章的第二部分以微型轿车的车型设计为案例,进行方
法的
分析和说明。
【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1.1 引言
1.2 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1.2.1 传统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1.2.2 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特点和技术手段
2.1 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特点
2.2 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
2.2.1 CAX技术
2.2.2 VR虚拟现实技术
2.2.3 CNC加工与快速成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汽车设计流程
3.1 汽车造型设计流程分析
3.1.1 汽车造型设计流程概述
3.1.2 目前汽车造型设计流程中的存在问题
3.2 基于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汽车设计流程
3.2.1 创意设计
3.2.2 初期数模的重要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lias Studio Tools软件的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技术平台
4.1 Alias Studio Tools软件
4.2 基于Alias Studio Tools软件的数字信息化汽车造型设计技术平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款微型轿车的设计开发案例
5.1 市场分析及定位
5.2 Concept概念阶段
5.3 设计阶段
5.3.1 创意设计
5.3.1.1 草图设计
5.3.1.2 效果图设计
5.3.2 初期数模
5.3.3 附件数模
5.3.4 初期评审
5.3.5 整车1:1油泥模型修正及中期评审
5.4 工程阶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