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1.传染源 许多年前,白喉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白喉在发达国家已很少见,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的疫苗已经广泛应用。自1980年以来,美国只有不到5例的白喉发生,但白喉杆菌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如果没有广泛接种疫苗,会导致此病的暴发流行。近50年中,最大的一次暴发流行正发生在现在的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其他国家。 2.传播途径 白喉杆菌通常是随咳出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此种病菌很少会因接触患者日用物品如衣服、玩具等而传染。通常,病菌在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表面或附近部位繁殖,并引起这些部位感染。有些类型的白喉杆菌可释放毒力极强的毒素,而损伤脑和心脏。 3.人群易感性 不同年龄组对白喉杆菌的易感性差别较大。新生儿可通过胎盘及母乳从母体获得免疫,这种免疫生后3个月显著下降.1岁时基本消失。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渐增强。感染本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情况与流行特征 白喉在全世界各地都发病,高发区为温带。我国建国前发病

率和病死率都很高,进行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发病季节在秋冬季。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年龄明显推迟。 白喉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感染后在局部表层组织内繁殖,往往不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感染部位局部血管充血、扩张,纤维蛋白渗出。细菌外毒素致局部粘膜细胞坏死,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及细菌等凝结形成本病特有的假膜,覆盖在病变表面。假膜周围及其深部组织有明显水肿。咽部的假膜与基部组织粘连很紧,不易脱落。气管粘膜具有纤毛,毒素吸收少,但如假膜脱落可致窒息。外毒素通过血行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导致毒血症,以心肌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 白喉的预防: 隔离治疗病人,在症状消失并停药后,每隔一天行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方能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应观察1周。如未行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接触者需肌注白喉抗毒素血清1000~2000u,保护期3周。 对白喉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所有物品应予消毒。流行期间不携带婴幼儿外出,小学生暂停上课。 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我国实施的计划免疫程序:应用百白破混合制剂,生后3个月龄开始接种,4、5个月龄各接种一次,每次剂量为0. 5ml,皮下注射部位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1.5~2岁时,加强注射一次百白破制剂0. 5ml。成人不需接种。 白喉的治疗:

白喉棒状杆菌

一、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细长弯曲的杆菌,G+;粗细不一,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栅栏状、V或L字形;无荚膜、鞭毛,不产生芽孢。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亚碲酸钾平板上黑色菌落 3、变异 形态、菌落和毒力均可发生变异 4、抵抗力 对湿热敏感,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白喉毒素、索状因子、K抗原 2、所致疾病 人易感,儿童最易感;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飞沫传播;形成假膜;分泌毒素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一般不入血 3、免疫性 抗毒素的中和作用;病后、隐性感染及预防接种均可获得免疫力 4、锡克试验 内毒素和抗毒素的中和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涂片镜检;分离培养;毒力试验 (四)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抗生素治疗 二、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细长略弯,有时呈分枝状;无芽孢、荚膜和鞭毛;可变为L型;抗酸染色 2、培养及生化特性 专性需氧菌,生长缓慢且营养要求高,罗氏固体培养基;不发酵糖类;触酶试验阳性,热触酶试验阴性 3、抵抗力 抵抗力强,对乙醇、湿热及紫外线抵抗力较弱 4、变异性 易出现L型,易变异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脂质、蛋白质、多糖 2、所致疾病 肺部感染:原发感染、继发感染;肺外感染 3、免疫性 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带菌感染;细胞免疫为主 4、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伴随细胞免疫;科赫现象 5、结核菌素试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集菌;染色镜检;培养法;动物试验;细菌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接种卡介苗,联合、足量用药 三、麻风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类似结核分枝杆菌,束装排列,不能人工培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通过呼吸道、破损皮肤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瘤型麻风和结核样麻风

细菌分类及抗菌药物速记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革兰氏阳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大肠杆菌为兼气性菌种,一般生存于肠道中及厌氧的还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征为有一层outer membrane 与阳性菌种不同。目前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很多,除了它是一般食物中是否有被污染的指标外,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皆需要使用到大肠杆菌当作实验宿主。 除了大肠杆菌外,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氏杆菌、产气夹膜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等也是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支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炭疽杆菌丹毒杆菌破伤风杆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莫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

细菌的分类(G+和G-)

细菌的分类(G+和G-)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歧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丹毒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式杆菌、流感副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G+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 G—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属) G+ 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结核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麻风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G—杆菌: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福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 肠炎杆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附:(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另一大类革兰氏阳性菌,根据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含量,放线菌被称为高G+C革兰氏阳性菌,而厚壁菌被称为低G+C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的第二层膜是衍生特征,这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可能是细菌基部的分支,否则它们可能组成关系相对较近的单系群。它们被认为可能是古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祖先,因为它们都缺乏第二层膜,并且具有一些生化上的相似性,比如含有固醇类。此外,尽管恐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类细菌结构上类似革兰氏阴性菌,但也可被染成革兰氏阳性) 1 / 1

鉴别诊断白喉的方法有哪些

鉴别诊断白喉的方法有哪些 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临床诊断(尽快得出临床初步诊断,并立即给予抗毒素治疗,任何延迟治疗会对病人有严重危害,尤其是婴幼儿),确诊须以细菌培养及毒力试验为准。病灶直接涂片检查病原菌不可靠。白喉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致死率为5%~10%,并在小于5岁的儿童和大于40岁的成年人中可达到20%之高。人类是白喉棒状杆菌唯一天然宿主,主要是借着飞沫传染。 一、检查方法 1、血象白细胞增多,一般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重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2、细菌学检查在假膜与黏膜交界处涂抹,进行涂片检查和培养(吕氏培养基),常可找到革兰阳性杆菌或白喉杆菌。必要时可作白喉杆菌毒力试验。 3、血清学检查采用荧光抗体法,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白喉杆菌,可早期诊断。 4、化验:用2%亚碲酸钾溶液涂抹在伪膜上,20分钟后伪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为阳性,提示棒状杆菌感染。 5、细菌培养:取伪膜周缘分泌物作涂片和培养,检查白喉杆菌。 6、免疫学检查:白喉杆菌毒素试验及毒力试验均呈阳性者应视为白喉病人,毒力阴性者为带毒者。二者均阴性则可否定本病。 7、其他检查心电图有助于发现中毒性心肌炎,尿素氮、肌酸酐、肝功能在肝、肾损伤时,出现变化。 二、区分鉴别 (一)咽白喉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扁桃体炎腭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粘膜及咽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中医称为“乳蛾”、“喉蛾”或“莲房蛾”。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急,热度高,扁桃体红肿,咽痛明显;分泌物较薄,色较淡,仅限于扁桃体,拭之容易剥落。 2、溃疡膜性咽炎咽部有坏死性溃疡和假膜,常伴齿龈炎,易出血,口腔有恶臭。咽拭子涂片可找到梭形杆菌和螺旋体。 3、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7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7—1995 前言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感染特征为咽、喉、鼻部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常合并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由于白喉菌苗(百白破三联制剂)的广泛应用,典型白喉逐渐减少,不典型白喉或轻型白喉日渐增多,尤其成人白喉的发病应引起关注。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尽量结合我国流行病学,临床实践和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喉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白喉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咽拭子细菌学涂片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确诊则需白喉杆菌培养阳性,且证明能产生毒素或检出白喉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白喉流行地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3.2 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外毒素,见附录A。 3.3.2 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 3.3.3 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以上增长,见附录C。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有3.2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参考3.1。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3.3.3任何一条者。

白喉病原学检测

白喉病原学检测方法 病原学操作细则 1 目的 从病人咽部假膜或鼻咽部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2 适用范围 本操作细则适用于白喉杆菌的分离。 3 职责 检测人员:负责按照本操作细则对白喉杆菌的培养。 复核人员:负责对白喉杆菌菌的培养操作是否规范及细菌生长状态进行复核。 科室负责人:负责对科室综合管理。 4 方法原理 白喉杆菌在适应的培养基能良好生长。 4.1 白喉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从病人咽部假膜或鼻咽部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4.2 标本的采集 4.2.1 病人 以无菌棉拭子或无菌棉拭子吸附新鲜配制的亚碲酸钾、甘油盐水保存液从疑似患者咽喉假膜边缘蘸取标本或同时采取鼻咽拭子,放入灭菌试管内同时送检。 4.2.2 带菌者或疑似病人 由于未见到明显的假膜,故应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粘膜上的分泌物送检。 4.3 鼻咽拭子接种吕氏血清斜面或亚碲酸钾培养基等作细菌培养观察鉴定 4.3.1 菌型 革兰氏阳性细长杆菌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人字形、栅栏状。庞氏染色可见异染颗粒。 4.3.2 培养及生化特性 白喉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光滑菌落,有溶血环。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菌落呈中心黑色或灰黑色,边缘带灰色。在尿素卵黄双糖培养基上,经37℃12~48h培养后可做初步鉴定。白喉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甘露醇,一般不分解蔗糖。不产生吲哚,能还原硝酸盐,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重型白喉杆菌能分解淀粉、糖原和糊精,迟缓分解蔗糖。依据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可将白喉杆菌分为轻、中、重三型。 4.2 毒力试验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病因素为外毒素。抗原性强,毒性剧烈。白喉杆菌不是所有菌株都有毒力,只有那些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菌株才能产生外毒素。毒力试验可测定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4.2.1 艾立克(Elek)氏平板毒力试验

白喉

中文名称:白喉英文名称:diphtheria定义:以发热,咽痛,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儿科疾病(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 目录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病原体 病理病因 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预防保健 并发症 儿童白喉 其他相关 基本信息 疾病名称:白喉 英文名:diphtheria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传染科耳鼻喉科 症状体征:发热、心律失常、紫绀、恶心与呕吐[1] 基本概述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 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我国广泛推行白喉类毒素接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现仅在未进行免疫接种或免疫不完全的人群中偶然散发。 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该病临床特征为咽痛,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及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假膜范围大时,颌下淋巴结及颈部软组织肿胀致颈部呈牛颈状;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及隔离;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治疗有特效;抗菌药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可阻止毒素的产生。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服、用具等

第十三章 白喉杆菌

第十三章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是放线菌(分枝杆菌属、诺卡氏菌属、棒状杆菌属)中细胞壁含短链分枝菌酸(碳原子数不同)的菌属,G+,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的杆菌,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棒状杆菌种类较多(16种),包括致病的白喉杆菌,条件致病的有假白喉棒状杆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溃疡棒状杆菌、痤疮杆菌和阴道棒状杆菌等。 第一节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C. diphtheriae) 俗称白喉杆菌,是引起白喉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细长稍弯,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L、 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G+;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 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 兰色或深兰色颗粒,此颗粒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 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是本菌储存的养料,是本菌形态特 征之一。衰老的细菌此颗粒因被消耗而不明显,革兰染色不定。 (二)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 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板上过夜,菌落1~3mm, 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0.04%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 上生长繁殖时,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 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 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中间型和轻型三型,三型均可致病,病情轻重与类型无明显关系,但其分布常随地区和年份有所不同,有流行病学意义。 (三)抵抗力 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煮沸1分钟或60℃经10分钟可杀死,5%石炭酸中经1分钟死亡,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大多数无芽胞的细菌为强,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能生存多日。 对青霉素和常用广谱抗生素比较敏感。对磺胺不敏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白喉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白喉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病例基本情况 1.1病人姓名: 1.2病人性别(1)男(2)女口1.3 出生日期:年月日 1. 4发病日期:年月日 1.5家长姓名: 1.6病例户口类型(1)本县(区)(2)本省(市/自治区)(3)外省口1.7病例户口所在地:省县 1.8现家庭住址:省县乡村 1.9病例就诊医院(1)省级(2)市级(3)县级(4)乡级(5)村级(6)未就诊口1.10病例报告单位: 1.11病例报告日期:年月日 2.临床症状和体征 2.1发热(1)有体温℃(2)无(3)不清楚口2.2咽痛(1)有(2)无(3)不清楚口2.3声嘶(1)有(2)无(3)不清楚口2.4鼻咽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1)有(2)无(3)不清楚口2.5临床类型(1)咽白喉(2)鼻白喉(3)喉白喉(4)带菌者 (5)并发症(名称):(6)其他:口2.6转归(1)痊愈(2)好转(3)未好转(4)恶化(5)死亡 (6)留有后遗症(名称):口2.7如死亡,死亡日期:年月日 3.实验室资料 3.1病人咽拭子采集(1)是(2)否口3.2采集日期:年月日 3.3病人血标本采集(1)是(2)否口3.4标本白喉杆菌培养(1)阳性(2)阴性口 3.5血清白喉抗体(l)4倍以上增长(2)阴性口 4.流行病学资料(调查生病前7天内情况) 4.1当地有无同样病例发生(1)有(2)无口4.2与同样病例有无接触(1)有(2)无口4.3如有接触,接触方式(1)同住(2)陪护(3)同校(4)同班级(5)其他口4.4样的病人(1)有(2)无(3)不详口4.5如家庭内有同样的病人,填下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发病情况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 (根据国家处方集摘录) (一)法定传染病(细菌性)的抗菌药物选择 1、麻疹并发症 细菌性肺炎: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 首选抗菌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CoSMZ 2、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主要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多西环素,次选喹诺酮类 3、猩红热 病原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次选红霉素,头孢类 4、百日咳 病原菌:百日咳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红霉素,次选CoSMZ,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5、白喉 病原菌:白喉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次选红霉素 6、细菌性痢疾 病原菌:志贺菌属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次选三代头孢菌素,CoSMZ 7、伤寒和副伤寒 病原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次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8、霍乱 病原菌:霍乱弧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诺氟沙星,次选多西环素、CoSMZ 9、破伤风 病原菌:破伤风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次选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 10、布氏杆菌 病原菌:布鲁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多西环素(四环素)+利福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阿米卡星 11、炭疽 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次选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联合用药:青霉素+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克林霉素 12、鼠疫 病原菌:鼠疫耶尔森杆菌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链霉素,阿米卡星,次选多西环素,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联合用药:阿米卡星+氯霉素,阿米卡星+多西环素 13、淋病 病原菌:淋病奈瑟菌(合并沙眼衣原体)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克肟),次选氨基糖苷类(大观霉素)。联合用药:上述联合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 (二)各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 1.脑膜炎 病原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族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李斯特菌、念珠菌 1)初始抗菌药物经验治疗:首选青霉素;次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过敏情况下用氯霉素 2)肺炎链球菌:PSSP:首选青霉素,次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方案:+利福霉素。PISP:首选头孢曲松,次选美罗培南、去甲万古霉素,联合方案:+头孢曲松(+利福霉素)。PRSP:首选去甲万古霉素,次选美罗培南,联合方案:+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