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人间佛教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人间佛教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人间佛教是指将佛教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
一种佛教形态。
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时期,随着社会
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人间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形态之一。
人间佛教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
间佛教的本质和特点。
人间佛教着重强调佛教的典籍和理念在现实
生活中的实践,强调佛教教义对提升人生品质、和谐社会等方面的
作用。
其特点是注重社会实践和能力的强化,崇尚劳动和奉献精神,而非虚无缥缈的超脱和空灵理念。
其次,人间佛教的发展历程和形成背景。
人间佛教发展受到社
会历史文化、国家政治制度和宗教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这些影
响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间佛教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第三,人间佛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人间佛教在当
今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发展更为显著。
其对中
国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意义,除了提高人讲和谐、美好、幸福的
追求以外,还包括增强公益慈善理念和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人间佛教在宗教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佛教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佛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作用等问题,这
对于促进中国当代宗教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星云人间佛教的环保思想探析

佛教的理想 , 普济社会 的愿心 , 在教育 、 文化 、 慈善等佛化事业上均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 。环 保问题作为当代社会热点 问题 , 星云法师一向很关注 , 他认为 : “ 所谓 ‘ 环保 ’ , 从居住环境
的保护 到 自然 生态 、 整个地 球 的保 护 , 都属 于 环保 范 围 。广 义 而言 , 更 包含 了我们 的语 言 、 身体 、 观念 、 思 想等 的心 灵环 保 。 ” ④ 他 的环保 理念 涉及 到生 态 环保 和心 灵环 保两 个方 面 , 并
人 间佛 教是 当代 中国佛 教 发展 的 主流 和必然 趋势 , 被誉 为 “ 二 十世 纪 中 国佛 教最 可宝 贵 的智 慧结 晶” ② , 是近 年来学 术 界 、 佛教 界关 注 和讨论 的热 点 。星 云法 师作 为推 动 当代人 间佛 教运 动 发展 最重 要 的实 践 家之 一 , 在 当代 的佛 教 界 因影 响大 、 贡献 大 而被 誉 为 “ 佛 教 的马 丁 ・ 路德 ” 。他 的人 间佛教 理论 及其 实践 具有 典型 的 星云样 式 、 星云性 格 和星 云特 色 , 被 学者 称之 为 “ 星 云模式 ” 的人 间佛 教 。杨 曾文教 授认 为 : “ ‘ 星 云人 间佛教 ’ 已经 表 明是 星
同样是 当代 生态 学 的理论 支柱 ” 。③
其次 , 万法 同体 ,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 故众生平等。因为一切事物都是 因缘和合的 产物 , 都是没有 自性的, 所 以在本源上是平等的。 “ 同体” 指万事万物在本源上是 同源的, 又
是 指 一切 生命 都 是 彼此 相 互 依 附 、 因缘 和合 、 一 体 不 二 的生命 共 同体 。因为 “ 缘起性空” ,
5 o 一
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

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科技的发展以及学习手段的现代化,使科学知识得到空前普及。
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类相比,都更加相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
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一边不断地在未知领域中探索前进,一边回过头来,对以往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去除那些错误的,吸收和发扬那些正确的。
佛教正是在这个人类知识的再认识中,以其无可置疑的科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尊重,并因此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加入到佛教队伍中来。
在这些现代人中,知识分子占有很大的比重。
即使有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比如他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他的文化内涵也远非古代的知识分子可比,因此,至少从知识层面来看,今天的年轻人,堪称人人是进士,个个皆状元。
由此看来,今天的佛教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占据着绝对的绝大多数。
大批知识分子加入佛教队伍,给佛教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先说发展机遇。
佛教是佛陀讲课内容的总结。
我们知道佛陀讲课是随缘应机的,是信天游的闲庭信步形式,遇到什么讲什么,到了哪里说哪里,佛教的理论体系就这样零零碎碎的散布其间。
这就需要我们从佛教海量的经典中,总结和整理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教学大纲,让忙碌的现代人能够在有限的宝贵的业余时间里一目了然的从宏观上掌握佛教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
同时,怎样把佛教基本理论用现代科技加以诠释,让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佛教,从而使现代人从现代文化的最高层面上认识佛教的科学性,并因此而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和科学必将得到进一步融合,佛教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改遍人类自身,而只有人类自身得到根本改遍,人类才有可能在对自然的探索方面得到革命性的突破。
再说挑战。
知识分子最擅长的就是对知识的涉猎、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加工。
他们会把这种习惯带到佛教中来。
他们把佛教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当做一种知识来积累,当做一种涵养来炫耀,不能充分认识到佛教的生命和根本目的是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
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与社会性--以星云大师的佛教思想为中心

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与社会性--以星云大师的佛教思想为中心李向平;郭呈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3)005
【摘要】自太虚大师佛教革命后,星云大师继承并发扬了人间佛教理念,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模式。
在人间佛教建设与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如人间佛教重视世俗,没有修行,缺乏神圣性等。
从佛教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星云大师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为主要内容,集中论述佛教与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建构问题,最后对两岸佛学界正在争议的人间佛教核心问题即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何在、神圣性如何建构、佛教信仰如何体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总页数】11页(P9-19)
【作者】李向平;郭呈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论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管理思想 [J], 彭欣;曾长秋
2.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三大方向——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为依据
[J], 程恭让
3.立传弘法,佛在人间--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中“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 [J], 王一帆
4.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星云人间佛教个性特色论 [J], 桑大鹏
5.略论星云大师经典疏释与人间佛教理论体系的构建 [J], 王彦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间佛教的制度守则变迁模式

精心整理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上)——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李向平?高虹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
尤其是近代以来,”、“教产”教团转变和发展的道路。
这些变迁,反映在佛教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弘法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
伴随制度的变迁,以寺庙为中心构成的宗教组织,具备了更多社会团体的特征。
而佛教寺庙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们作为一种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参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已经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言的“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一词,是基于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
关于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及其理论研究,学界对其论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国别下,其涵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都有所不同。
然而,考察中国的历史,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一直没有形成适合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社会结构。
也即是说,中国有“国家”而无“社会”。
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转以为当前和今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寺庙和僧团管理、以及佛教如何整合资源进入社会,为和谐社会、公民社会的构建发挥力量,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因此,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对上海、河北、浙江、江苏四地A、B、C、D四个寺庙进行对比研究。
这四个寺庙,分别处于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这就使本研究选取的对象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文章以制度变迁和社会建构两个层面,考察了当代中国佛教寺庙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变迁过程中的制度化和社会化问题。
本研究意欲从当代佛教寺庙的制度变迁的背景下,梳理和发展出社会团体建构、佛教徒的信仰实践渠道等层面的理论脉络,从而为进一步讨论佛教徒公民意识的形成和佛教社会的建构路径,为研究佛教信仰、人间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互动关系,为建设人间佛教及其“佛教社会”的佛教社会理论模式提供理论铺垫。
这既是文章?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佛教寺庙当前的生存和发展情况如何?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他们在日常事务、弘法事业、寺院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革和变迁,其方式如何?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寺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以寺庙为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具有独立结构的佛教组织或团体,如何使其活动成为“社会行动”,从而进入社会领域,在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对这四个寺庙进行了普查性的问卷调研。
佛教的无我论与人类中心主义

佛教的无我论与人类中心主义作者:李美香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2期[摘要]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唯一且崇高的,这种对人类主体地位的过分张扬,误导人类把自己当作自然万物的主宰,疯狂地掠夺自然财富,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
而佛教的无我论却否定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实体的存在,打破了人类自身的优越感。
它对人我执的破除,为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误区提供了精神基础。
[关键词]缘起空无我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B2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就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在于人类认识的偏差,即片面强调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中心地位,对自然采取了掠夺式征服,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这种反思又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
虽然“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外来词自西方传入我国理论界后,人们对它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大多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来把握,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置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中心地位,认定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而创造,人是世界存在的最高目的,维护人的价值和权利是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或最终价值依据。
人类中心主义有诸多表现形式。
有的论者把它划分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传统(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强调征服、剥削自然,为谋求人类福利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而现代(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以人的需要来衡量改造自然的合理性,从人类利益的角度保护生态环境。
无论何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尽管在理论上的表达并无定式,但无一例外地认为人的价值是唯一且崇高的。
这种对人类主体性的张扬,必然误导人类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主人和主宰者,并无节制地运用自身无限的理性和创造力,不断地征服自然索取财富,而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环境问题的产生。
论人间佛教的世俗性与超越性

为本之趋向 , 则落人本之狭隘 。但求现实人 间乐者 , 将谓 佛法不如 儒道之切要…… ; 但求未来 天上乐者 , 将谓佛法 不如耶 、 回之简捷 ; 而佛法恰须被 弃于人间矣。 ⑨太虚大 ” 师强 调人生 , 注重人本 , 但又反对 落人人本之狭 隘 , 现 体
出其 一 贯 提 倡 的 契 理 契机 的根 本 原 则 。
白太 虚 大 师 倡 导 以来 , 因其 契 理 契 机 , 已经 成 为 社 会 各 界 的普 遍 共 识 , 誉 为 “ 十 世 纪 中 国 佛 教 最 可 宝 贵 的智 被 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当今构建人间佛教理论和推进这一思想 的实践 当
中 , 间佛 教 的世 俗 性 与超 越 性 , 人 以及 与 之 相 关 的 佛 本 与 人 本 、 圣 与 世 俗 等一 系列 问题 又逐 渐 凸显 出来 , 常 会 神 常
强调“ 人世” 世间 即出世 间。而 《 , 维摩诘 经》 菩萨行 的“
于非 道 , 为 通 达 佛 道 ” “ 净 则 佛 土 净 ” “ 切 烦 恼 , 是 、心 、一
此, 大乘佛教一般 都主张生佛不二 , 和了佛本与人本 的 调 关系 问题 。《 维摩诘 经》 为 , 实相 的角 度来 看 , 认 从 一切 众生 即菩提相 , 与众 生是平等 无二 的 ,诸 佛知 一切众 佛 “ 生, 毕竟寂灭 , 即涅 檠相 ” “ , 一切众 生 皆如 也 , 一切 法亦 如也” “ , 夫如者不二不异 ” 。如此对待佛 与众 生 , 乃至一
戒” “ 善” “ 摄” “ 度 ” 为 主要 内容 , 、十 、四 、六 等 以建 设 人
、
佛本 与 人本
佛教 以解脱 成佛为最高 目标 , 出发 点和落 脚点都 其 是佛 ,佛 ” “ 也就成 为佛教中的最高 范畴 , 因此 , 传统佛 从 教 的根本教 义来 看 , 教无 疑是 以佛 为本 的。然而 , 佛 在
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佛教与社会福利的对话

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佛教与社会福利的对话人间佛教是一个关于佛教在社会中更具实践性的新领域,它关注的不是个人修行,而是如何将佛教的智慧和技巧应用到社会中,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福利和幸福。
人间佛教的愿景和远见是将佛教智慧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人间佛教的愿景中,佛教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福利的重要基石之一。
人间佛教强调了“以和为贵”和“无我无为”的价值观,以及“利他”和“慈悲为怀”的伦理道德,使社会更加和谐,平等和幸福。
在人间佛教的愿景中,禅修、觉醒和智慧成为了人们实现身心平衡和心灵和谐的重要途径。
人间佛教的愿景和远见不仅是为了帮助个人实现自我改变,更是为了帮助社会实现和谐、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间佛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福利和幸福的理解,将其定义为在个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稳健和谐关系的过程。
人间佛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三个层面的平衡。
这些平衡是个人和社会实现整体健康和幸福的必要条件。
人间佛教的愿景和远见提出了一些与社会福利相关的核心问题。
首先,人际关系和环境保护问题是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之一。
社会中的紧张关系和环境问题往往是由于人们内在的不和谐和无知导致的。
因此,人间佛教中的禅修、觉醒和智慧被视为让个人改变的重要工具。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克服自己的贪婪、嫉妒、怨恨和愤怒,建立更多的爱与理解,从而营造出以和为贵的社会氛围。
其次,在人间佛教的愿景中,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佛教强调了公正、平等和慈悲的道德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推动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人间佛教的愿景中,禅修、觉醒和智慧之道被视为人们逐步向公正和平等社会的关键。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更有建设性地参与到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来。
最后,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还涵盖了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变革。
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新的佛教发展运动或新的佛教思想与实践体系,肇始于近代的太虚大师,后来经过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在海峡两岸获得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获得教界、学界和政界前所未有的认同。不过,人间佛教在推广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依然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实践推广的不畅,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理论难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众所周知,人间佛教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士发起和推行起来的新佛教运动,加之学术界理论把握的大量渗入、政界理论阐释与实践导引的参与、文化与企业界等不同社会层面的佛教居士的不同实践示范,所以,尽管各人的理论建构、解释系统或理解体系可能是完整的,而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所以,笔者在这里讨论的人间佛教理论问题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的,而所谓的一般意义,是视角的宏观性,不直接针对某时某地某人的具体思想与具体做法,而是从总体上对人间佛教的基本特性基本趋势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反思。 人间佛教在当今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就在于“人间佛教”四字之中。只要合理论证和理解“人间”、“佛教”以及“人间”与“佛教”的关系,人间佛教才可能在理论上站立起来。而只要在理论上站稳脚跟,人间佛教才能在实践上推广开来。 “人间”就是我们人类目前的理性认识能够把握的并以此为基础的世界,包括个人、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已经认识并赖以生存的那部分自然界。人间具有客观性和现世性,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对象。“佛教”尽管也有各种非宗教化的解释,但一般来说,人们还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释的,于是所谓“佛教”就被定义为成佛的宗教或者觉悟的宗教。无论是大小乘共有的觉悟,还是成佛,其中都包含着超理性的因素,而在佛教庞大的理论体系中,“佛”概念的展开则更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超人间特性。于是,直面人间问题、具有强烈人间性的佛教便同时散发着强烈的超人间特性。如何定位佛教的人间性,如何把握佛教的超人间性以及超人间性中所蕴含的人间性,如何处理佛教人间性与超人间性的关系,总之就是如何把握人间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这正是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一、人间性是佛教的固有特性 在各种思想学说当中,宗教的问题应对意识最明显也最强烈,所以,宗教总是有一套系统而详细的发现人类问题、解释人类问题、解决人类问题、超越人类问题的学说。所以说,人间问题正是所有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宗教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总根源。离开了人间的问题,宗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将顷刻间崩塌瓦解。佛教人间性也由其所应对的人类问题而得显现。这种人间性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佛教所应对的问题的人间性;二是佛教解决其所应对的问题的方法的人间性;三是佛教解决问题的目标的人间性。这三个个方面彼此呼应,相互统一,成为佛教立足人间的关键。 2
人间问题的存在是佛教得以产生的动力,也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佛教所应对的问题都是人间的,这种人间性可以再分解为问题发现的人间性、问题特征的人间性和问题根源的人间性等不同的方面。从问题的发现来看,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更不是在解脱的彼岸发现众生的问题,而是在六道中的人道之中发现了众生的苦。从问题特征的人间性来看,佛教所应对的问题无论是其种类的划分,还是具体的表现,都是人间性的,本质上讲并不存在非人间或超人间的问题;从问题根源的超人间性来看,佛教所应对的问题的根源都是人间的而非超人间的,人的任何问题都是由人自身导致的。根据佛教的教义,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和创立佛教,就是因为人间有问题,需要尽快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是应人间的问题而生的,也是应人间的问题而成道的,释迦牟尼是问题的天空中升起的太阳。佛教最根本的四谛学说中第一谛就是关于人间问题之本质的说明,而第二谛则是对人间问题之根源的分析。 佛教在解决人类问题方面也具有强烈的人间性。这种人间性可以分解为问题解决方法的人间性和问题解决目标的人间性。李申先生认为,宗教是以非现实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行为方式①,他强调了宗教的使命是解决人类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人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当然也是人间性的。不过李申先生认为,宗教解决人间问题的方法是非现实的,也就是说是非人间的。笔者也承认宗教同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一个巨大不同就在于,相对于后者解决问题方法的人间性来讲,宗教解决问题方法带有超人间性,也就是李申先生所说的非现实性,这是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宗教并不绝对地、单一地借助这种非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历史上,宗教在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还广泛依靠现实的也就是人间的方式,特别是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宗教的不断进化发展,现实的、人间化的方式日益占据主要的地位。当然,宗教往往将这种现实的方式解释成超人间力量的意旨或通过其他方式为其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这种解释之后和外衣之下的现实方式同完全借助神灵力量的非现实方式是有本质不同的。佛教也是一样,在佛教解决人间问题的方法中,既有超人间性的方法,也有人间性的方法,而超人间的方法其实也含有浓厚的人间性。佛教把所有修道法门总结为福慧双修两个方面,而最根本的还是智慧的修证。智慧虽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但毕竟只有人通过人间化的途径才能证悟。为了获得智慧而进行的修福,更是始终围绕人间的一切善性培养而展开。佛教中也有为了获得智慧而进行佛力加持、咒语神通的方法,特别是为了解决当下问题和来世的问题,借助于念诵佛菩萨名号从而获得超人间力量帮助的方法就更为普遍。但是,这些超人间的方法其实都是以人间化的方式来推广的,也是靠人间化的理解来执行的,更是直接服务于人间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超人间方法其实也含有浓厚的人间性特征。 解决问题必然伴随着问题解决之后的目标。佛教在所追求的目标这方面也体现出强烈的人间性,具体来看,这种目标的人间性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纯粹人间化目标的绝对人间性;二是超人间目标中所包含的人间性。人间化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是人间化的终极性解脱目标,如人间佛教所追求的人间净土,禅宗的最高解脱境界成佛等,这些目标具有终极解脱的意义,但并非在一种超人间的境界,而是在现世、在此岸就能实现的人间化境界;二是人间的各种当下现实问题的解决,如贫困的消除,病痛的解除,牢狱的脱免,盗贼的败退,强敌的制服,危境的终结,愿望的实现等。这些相对的离苦得乐尽管不是佛教的最高目
① 李申:《论宗教的本质》,《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
标,但依然是佛教向信徒承诺的核心功能。所谓超人间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是没有解脱之前的来世善报;二是超人间的终极解脱目标,如往生极乐世界,这些超人间化的问题解决目标直接针对着人间的问题,也只有通过人间才能到达,所以这种超人间的解脱目标其实并不是绝对的超人间,而是与人间相互呼应并以人间为基础的超人间,其中依然包涵着很浓厚的人间性因素。
二、超人间性是佛教的本质特色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是立足人间的,从而天然具备人间性特色。但宗教不同与其他文化体系的本质特色在于宗教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蕴含的超人间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本质特色也正在于其明显的人间性。 所谓超人间性,主要由超人间力量和超人间境界两个部分组成。超人间力量就是指超出人的理性范畴、超出其正常的生理、心理、智力和社会能力之外,为一般人类所不能具有的力量就是超人间力量,具有这种力量的存在物或产生这种力量的过程,就是神以及与神相关的现象和相关的体验。超人间的境界就是超越人类理性认识范畴的境界,如各类彼岸世界和此岸的各类超越理性的境界,如佛教的定、悟以及其他宗教尤其是各种民间宗教的神秘境界。一般来说,彼岸的超人间境界属于客体的超人间,此岸的超人间境界属于主体的超人间。前者为外在超越提供可能,后者则主要是为内在超越勾画蓝图。从其与人间的关系来讲,前者属于绝对的超人间,而后者则属于相对的超人间。 超人间信仰是佛教全部理论架构和实践体系得以支撑和运转的主要因素。具体来看,佛教的超人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超人间力量来说,我们可以从佛教中看到几种密切联系的、结构完整的信仰体系:首先是含有超人间力量的原理,如业力轮回、因果报应、九品往生、佛力加持等。其次是具有超人间力量的人格化个体。如佛教所信仰的“四圣”以及“六凡”当中的天神、阿修罗以及饿鬼和地域众生等都具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超人间力量,按照我们上面的定义,当然都可视之为神。佛教界以及部分学术界人士所谓的佛教乃无神宗教的观点,只有当神的概念只限定在主宰神特别是像西方宗教的那种宇宙主宰神的范畴内时,才能成立。在佛教庞大的神团体系中,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神以及他们的眷属等既是不同的修行阶位,又都是不同类型的超人间力量的化身。小到五种神通,大到智慧无边、神力救难和各个不同世界的教主,佛教的超人间力量信仰渗透在佛教的各个修行阶段和佛教所追求的各种境界当中。再次是具有超人间力量的非人格化对象,如佛教的手印、真言、坛场、舍利等圣物、圣迹、以及被赋予神力的某些经典,这些也都是超人间力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后是具有超人间力量的某些做法,如身结印契、口诵真言、念唱佛菩萨名号、诵经、摩顶、禅定、礼拜、供养、回向等。以上几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彼此依存的产人间信仰体系。 佛教的超人间境界信仰与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和解脱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种境界与人间之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这种超人间的境界划分为两类:一是绝对的超人间境界;二是相对的超人间境界。其中绝对超人间境界指完全超出人间之外不为人类理性所认识的境界,这种超人间境界又可分为三种:一是超出我们这个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这主要是从空间位置角度来讲的;二是三界当中不属于人类世界的境界,如欲界六天、色界和无色界诸天、地狱界等,这主要是从境界高下角度来讲的;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