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联绵、列品)

★第三章: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联绵、列品)
★第三章: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联绵、列品)

第三章对联入门

——学对联三十六忌

§3-1 动机

1、忌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想学不想学,不想学又想学的动机难以成功。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别被吓住,朝夕能出精品,这就在于个人基础。

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之过急。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守株待兔无益。“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3-2 句式

7、忌句子长短不一。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这不是“对联”。有的联书收入它,贻误初学知多少?!

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如某书中:“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总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于/无字句处/读书。

§3-3 音韵

10、忌音步平仄不协。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

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复用平……叫平仄相间(或交替)。

对句之间,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须用仄声……叫平仄相对(或相反)。

此说既适应律诗对偶句式,也适应非律诗对偶句式。例如“祖国颂”百佳联之:

日出(●)东方(○)九万里(●)就无(○)哪个(●)重谈(○)冷;

斗悬(○)北国(●)两半球(○)难得(●)有人(○)不道(●)明。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要避孤平。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当了。例如:“金盾杯”全国征联赛有个出句:

金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

五、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获奖的对句中有:

警威凭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一等奖)

从句脚“德对辉”来看,是古声,因“德”在今声中为“平”,那么七言句的“一”古乃仄声,便犯了孤平。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

11、忌同声(同调)落脚。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应“仄起平收”。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

12、忌三平尾。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而言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

13、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14、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15、忌不突出读音重点。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一范畴。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

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宽对,而不讲究以上音韵常识的作品,除少数意境出奇者外,大多过不了美学关。只能说“大多”,因为对联“美”是多方面的。

§3-4 字词

16、忌同位重字。例如:“国对国,天对天”,一来同义同音,二来用楷隶书写不美观,三是缺“对象”。但有少数情形,如明代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没有这个“之”,文句照样流利,实际是仿骈体形式,最好不用。

17、忌异位重字。如下联:

九州创空前伟业;

万马图无量前程。

又如郭沫若题四川风物联,异位重“风”字,亦未能幸免。

杏花春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绝;

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据孙髯大观楼长联下幅,有两个“尽”字,排版都有说明,因简体关系,第二个“尽”有“亻”旁。不要盲目接受“重字无妨”的说法。

18、忌把字词机械分类。字,不一定都是词,要*字与字或字与词结合才能成为词,如“垃”与“圾”合成,才变为“垃圾”一词。能否独立表达语意,是字与词的分水岭。除了少数字,绝大多数字的含义不是孤立的,可以活用,一字多义,以造语的表达意义来定“词类”,遣词如果机械化,便会出现“细羽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

19、忌“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一副对联,如果讲究“字眼”(联珠),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舍此,谈不上“字眼”。例如下“百杰”联:

最最亲,惟共产党摧三山建国治国;

真真好,乃红太阳泽万物裕民强民。

“最惟真乃”四个字,是显示整个境象轮廓的画笔。删掉,既不真又无情,可以说“不成对联”。

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老是强调“汉字分类”,欠科学性。在这个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对联要以语法(句法)开路”的观点。明确“主谓宾定补状”六种成分各用哪些词,“主、谓、宾”对仗严一点,“定、补、状”乃附加品,对仗可以延伸(并非说它不起决定优劣的功能)。例如:一日/无心/出;

群峰/不敢/高。(泰山绝顶联)

定主状谓

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

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一个字的“词”称单音词,两个字(或多个)的词称复音词(合成词)。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词与“词组”混淆的,例如:“繁荣、富贵、福寿、世界和平……”你说是名词还是词组?辨别的标准是:凡词,结构整密,无法加进别的语法成分,而词组可以拆开或加进有关成分。如“繁荣”可以组成“繁繁荣荣”,“世界和平”可分为“世界”、“和平”。有人说“名词不能与词组属对”,这种限制没有必要。凡具有名词性质(即既抽象又具体的词)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可视为“名词”,这也是由造语意义去权衡,不可一意孤行。

§3-5 结构

22、忌“不学语法”。句子的正常结构是:

定+主│状十谓 (定+宾) 补语

─────┼────────────

主语部分谓语部分

定语、状语在句中有时省略,有时可以超越一个。当然,有些句子对“主、谓、宾”也常分别使用省略方式。但要注意:谓语后边的连带部分,带了宾语就不带补语,相反亦然,没有“主谓宾补”的句法。

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

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

23、忌“事物结构随便”。例如某水库联:

四面山青花鸟俏;(花鸟乃一植一动)

一湖水碧鸭鹅欣。(鸭鹅乃二家禽)

以匹配对仗的镜子一亮,不成“对象”,不宜疏忽呀!然而杜甫诗有偶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对得“星河(银河)一物?二比一也不成对象。这是因为“鼓角”在句意中并非指两种军用品,而是“战事(或烽火)”的指代词。事物在对联中的变幻融通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红黄姹紫”有时可以对“龙凤山川”,前者为同一范畴的色彩,后者为“动物、地理”两个方面的事物,虽未体现对仗的彻底性,延伸而言,上下相对同为自现物体。不过,实难谈上“工整”二字。

24、忌“主次颠倒”。古代有如下一联:

子能登父业;

臣未报君恩。

乍看,没有弊病,实际在组句结构上,“尊卑倒置”,所以当场有人改成“君恩臣未报;父业子能登”,把“君父”摆到首位。此例可提醒我们一下,比如有些内容,或按时间、或按程度、或按轻重远近,要有结构次序。近见新作:“三代恩如尧舜禹;九州景胜画诗书”,“尧舜禹”顺序不可颠倒,“画诗书”是平行的,可以随意布局。

25、忌“长联结构呆板”。这要注意两点: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

§3-6 内容

26、忌上强下弱。例如有副获奖的环保联:

改造环境,更须保护环境;

征服自然,还要珍惜自然。

把“更还”对换位置,下联才略胜上联语气。又如:

“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当然,下句如擂之过盛,也欠妥。

27、忌前后重复。例如:

一方灾难人人助,万户门迎千禧日;

全国风流处处同,八方歌颂九州春。

其中的“全国、处处”和“八方、九州”在句中雷同,内涵自然就单薄无力了。

28、忌“合掌”。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如下联:

墙高不塌根基正;

室陋无奇墨迹香。

某君建议将“墨迹香”改为“骨架刚”,这样便成了合掌对。

合掌,主要是内容单调围着“现意思”打圈圈,不善于借题就相关方面去发挥,并不是“同义词”决定的,在尚未理解“合掌”之前,少用同义也有好处。

29、忌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

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某“地名巧对”:

黄石黄冈黄果树;

黑河黑水黑龙江。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不是指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

30、忌奢华浮躁。例如一婚联:

缔良缘两户英雄儿女;

成佳偶一双模范夫妻。

作为普通婚联,形容过火,过分夸张。还有堆砌词藻不讲事实(指高度概括),人谓华而不实。

§3-7 其它

31、忌“典庆联用字色素”。凡婚寿联及重大典庆联,要注意色彩用字,“黑、白”或有关贬义词,宜禁用。说来似乎带迷信色彩,然中华传统民俗风气,逢“喜”总要讲究一个吉祥的兆头,给人们欢

欣鼓舞,奋发向前。

至于其他对联,如春联“红梅白雪”,格言联中的“黑白分明”,不在上述之列。

32、忌“无创意”撰作。动笔做联,先要根据题目(自拟或他拟),设计一个或几个方案。所谓方案,包含创意及方式等等。然后据此寻找有关资料(如典故、史实)。

创意豁达则作品脱俗,才可避免“似曾相识”而不断提高到精品。除了应征外的创作,做好联还要立足“移植”,不是眼前凑热闹。

脱化式的作品,多数不开拓,少数由于创意豁达,也惊人。

创意的过程,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逻辑思维过程。

33、忌“口号式”。对联是文学,也属应用领域,不能无文学味而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式。如“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要通过冶炼把思想政治的时效性融合在字里行间,以文学手段来展现。

34、忌创作不注入情感。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无情感则作品苍白。情感是思想性的结晶,作品既要代表大多人的心思,也有“我在其中”,联中无我是空白一片。写什么内容是客观物体,借写这种物体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是“发射”情感时刻的去处。

情感当然有深浅程度,这个不能要求一律。所谓“情境意义”,是作品的深层意义。

35、忌“错用标点”。标点(不指书法)用妥当了,轻可变重,浅可变深。如一副格言联:

日暮应先将胆放;

峰高未必碍人攀!

收入某书时,下联用的是句号,从而“点评”末尾说“有弱于上联之嫌”。更重要的是,有人提出“除了问号、叹号外,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停顿的,上联尾打逗号,下联尾打句号;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尾都打句号”。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不分两行而连着排版或插在文中,连对联的意识形象都被抹煞了。如古胜迹联:

疏烟流水自千古;

山色湖光共一楼。

除了“问、叹”号收尾之外,长短联上尾必用分号,下尾必用句号。

36、忌“古今”声调混用。首先看两副实例:

(1)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联中均无入声字,但不能说“古代有今声对联了”。

(2)花满九州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当代·标明今声)

出句无入声字,对句中有“木、绿”两个入声字,并非“入转平”,古今皆仄。一说是今声,一说是古声,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以上二例,实质都是古声。另一种情形,出句亦古亦今,要求对句“古今皆宜,但忌混用”。如:

邪教害人,弟子自焚师冷笑;(出句)

科学驱昧,瘟神名裂众群攻。(对·今声)

这种类型,有人称其为“半古半今”。正确而无争议的“今声”作品是什么呢?上下联都应使用“入转平”(含少数古平转今仄)的字。例如:

税费改革,农村气象春风柳;(出句)

职责明确,公仆情怀夏日莲。(对句)

“入转今平”的字,用到上下联音步(或联尾)而对仗,这才是“今声对联的正统”。前面的情形,应该说是混用。使用古声或今声,应由爱好者自择。

§3-8 对联技巧之对反

对反,或称矛盾,是一种特殊的制联方法。对仗中有一种自对,其中常见的一字自对,如“春、秋”,“生、死”、“天、地”等,都是相对立的。对反,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既矛盾又合理的趣味性。

如下面两副对联:

短长虫缠绕高低树;

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

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第一联中,“短长虫”,是尺寸不大的长虫(蛇);“高低树”,是低树中冒尖的树;“小老鼠”,是个头不大的老鼠;“热凉粉”,是加热后的凉粉。第二联中,“大小姐”,是指个子高(或岁数稍大)的姑娘;“圆扁篓”,是口圆体扁的篓子;“青白菜”,是叶子青的白菜(北方称之的青麻叶);“高矮子”,是矮牧童中的高个子;“长短棍”,是长一点的短棍;“黑黄牛”,是长黑毛的黄牛(牛的品种之一)。正是这些字面上矛盾的词,集合成了合理或是“说得过去”的词。它与自对的一个很大不同,是由形容词组成对反,在句中以偏正词形式出现,而不像自对为并列词(组)。

有的对反,并不总像“大小姐”一样,将两个形容词连用,而是分开出现,使人感到舒缓。如:

弯竹子,破直篾,打圆箍,枷扁桶,装东装西;

粗棉条,纺细线,织宽布,缝长衫,调南调北。

联中,以间隔的“弯、直,圆、扁,粗、细,宽、长”和东西南北组成对反。下面两联也是如此: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破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执短笔,写长文,居高堂,坐大位,管南管北;

拿勾刀,砍弯竹,破直蔑,织扁篓,装东装西。

§3-9 对联技巧之列品

列品法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请看下联: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只将几种事物和谐地列举出来,不加任何渲染,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悠远的艺术空间。

请看浙江莫干山十二生肖公园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联列十二地支,下联列十二种动物,此外不加一字一语,干净利索,自然出奇。

再看清代窦垿所撰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列举杜、范、滕、吕四人史事,“五言绝唱”,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乐”二字,“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今岳阳)时的政绩,“三过必醉”指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岳阳醉酒的轶事;下联列洞庭湖等四处风景特征应对,上下数百年,纵横上千里,使读者对岳阳楼这一千古名楼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堪称联中佳对。

再如邓琰的自题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联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这种对法又称连环法,此联即为九连环,环环相扣,

节奏紧凑,音调铿锵,回环跌宕,气势宏大,可谓波澜壮阔,在对联中是不多见的。制作这种对联,应当注意上下联所排列的事物、结构必须一致,比如上联是偏正结构,下联也应当采用偏正结构。因本联有“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的结句,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分总法”。

列品与排比、分总两种制联方法有相似之处,其异同点参排比、分总法简介。

§3-10 对联技巧之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古代戏剧家汤显祖有四大弟子,极有才华。当地知县闻说四子才名,专程前往拜访。四才子得知此事,便在知县必经之路文章桥上下袒露腹地躺着等候。知县一见大怒,问怎能如此有辱斯文,四才子答道:我们不过在此晒晒肚里的文章罢了,并吟出一上联: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知县半响对不出,大愧而退。归途中,黄昏时分恰路过一个叫“黄昏”的村子,一条小河穿村而过。知县至此方得下联。不料一回到县衙,四才子送来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正是自己苦思的这个下联:东黄昏西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此对的关键在于联中的“连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汉字缀成义的单纯词,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拆开来解释;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只有表音作用,字形与词义并无必然联系;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多数有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有的还同属一个偏旁。

联绵词在对联和诗词对仗中常常用到,下面给大家作个小资料:

对于联绵词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双声、叠韵,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2、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这里有以下情况:

1)构成联绵字的两个汉字拆开后都不能单独表达意义;

2)构成联绵字的两个汉字拆开后,其中有一个字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字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

3)构成联绵字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但拆开后的字义与该联绵字本身的意思没有联系,它们也不可能用双音合成词的任何一种构词方式组合成该词的意思。

以上是判别一些常用词组是否是联绵词的几条重要标准。

由于不少学者在学术上的分岐,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下对于这篇收录中出现一些词组只能说存疑而录。

这次收录来源主要是古典诗词、对联等文学作品,所以在收录时以的同旁同韵的联绵词为主。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对于联绵词中有不少词有多种写法,尽可能只录入常用的、同旁同韵的;

2、对于外来音译词组,这里除古代部分,现代的词组尽可能不录,宗教类名词暂不录入;

3、对于古代的民族、地方、人名、一些过僻的专门术语只收录极小部分;

4、对于叠字出现的词,只收入极少部分;

5、对于词组的分类方法植物与动物类不作偏旁分类,其余以偏旁分类,以同旁者优先;

6、不作其他说明的则为左右结构或同义、异体词。

[在下收录时以饶甲群教授的《右旁词典》为词组来源依据,同时感谢恶人谷哈哈儿提供的小部分符定一教授的《联绵字典》词组。并欢迎大家增补与指正。]

【植物类】

蘑菇蘼芜芎藭荼蘼(酴醾)蒺藜蔓菁(芜菁)茉莉芙蓉芙蕖芫荽蒹葭萑苇唐棣枇杷

葫芦橄榄葡萄苜蓿石榴柠檬菝葜蔷薇玫瑰芍药咖啡薜荔菥蓂荸荠芣苜栝楼枸橘苤蓝(薜蓝、苴蓝)莙荙葶苈莱菔莴苣苣荬刍荛荜菝芘芣筼筜莳萝桫椤萆薢萝艻(萝)菖蒲芭蕉茼蒿(蓬蒿)菠萝蘡薁蓇葖茱萸莪蒿茯苓莪术苁蓉菡萏茖葱茑萝画眉

茺蔚茳芏蒲葵薄荷莨菪葭莩蘅芜薏苡薯蓣蓁艽鲯鳅梧桐珙桐梐枑桄榔枸杞枸橼牡丹豆蔻蘼芜芣苢芙蕖林檎杜鹃杜若茹蕙荃蕙箟簬

【动物类】

蝌蚪蚂蚁蟋蟀鹦鹉蜘蛛蚣蝑蠛蠓蛈蜴蝤蛴蛴螬蚰蜒鸳鸯鸲鹆鶶鷵騊駼骆驼貔貅杜鹃

蜻蜓蟑螂蛤蟆凤凰蝾螈蟏蛸鮟鱇狴犴猰貐梼杌麒麟骐骥蟛蜞蝴蝶鹣鲽蟋蝼鸧鹒螟蛉

蜗螺蒲卢狐狸蝤蛴蜥蜴蛴螬蝙蝠螺蛳螵蛸饕餮砗磲蚍蜉蜚蠊蛤蜊猞猁猢狲蝈蝈螳螂

蜾蠃蠼螋蜈蚣促织蛐蟮鹭鸶赑屃蚱蜢蜉蝣狻猊玳瑁犰狳獬豸珊瑚鸑鷟鹧鸪鸺鹠蟾蜍

鹪鹩(鸱鸲)鶗鴂鸊鷈鸂鶒蜣螂蝤蛑蚯蚓孑孓熊猫蚂蟥鹌鹑守宫鼧鼬骅骝蛤蜊蝍蛆

鹘鸼(鹘鸠) 魍魉魑魅傀儡蚂蟥猛犸鹈鹕鸸鹋鵕鸃鸜鸲鸱鸺狒狒猩猩骐骝鹍鹏孔雀鹔鷞熠爚(熠耀:萤虫,也作形容词)蛜蝛鹙鸲蝼蚁甴曱骊駹

【亻、人部】

伎俩倥偬倥侗伶俐伶仃伶俜伾伾倜傥伛偻侏儒侘傺俣俣偲偲侁侁伙伴低回侥幸从容

佻(亻达)俾倪俇俇偓促傒倖(幸)偓佺仿佯依倚傥荡似的优柔仳离俘虏优游仔细依稀偏袒凭陵仟眠信誓偃蹇偿还依违仓猝仓皇便悁儃回伏待仓促便娟伏羲

【艹禾部】

苍茫苍莽蕴籍荟萃草莽葳蕤菁菁蓁蓁菶菶茏葱萋萋蔓延苒苒萧萧芊芊蓓蕾蓊郁薿薿

芃芃菲薄茌苒芥蒂蓬莱蒶蕴荒唐蒙眛蕞尔荒诞落泊萧条蓬勃苗条芊绵莽撞落拓芦笙

薄幸萧瑟莞尔茕独英雄稼穑秕穅穰穰

【竹部】

簏簌簸箕笸箩笸篮篱笆笭箵笊篱箢箕符箓笤帚笙簧箜篌籧篨笼统笼络筛糠箕踞

【氵部】

汹涌澎湃漭漭潆洄沄沄淋漓混沌澒洞漂渺淅沥湝湝沮洳湉湉泠泠潺湲泥泞滂沱浩渺(淼)滴溜漂泊泣涕潇洒潇湘潢洋漫漶活泼湑湑浪漫汩没没治潋滟漩涡汍澜浩荡滑稽溟蒙洪荒沆瀣汎滛淟涊滂沛泛滥涤荡溯洄汪洋涕泗淫溢溜达(蹓跶)泼辣温暾流离滑稽潦草鸿蒙渨涹涟漪漼溰濩渃沧浪浽溦滃郁

【彳部】

徘徊彷徨徜徉行径徂往行当彳亍徙倚彷佛往返循环

【玉王部】

玎玲璀璨琳琅琅玕玛瑙玎珰(丁当)琉璃琥珀玻璃珐琅玓瓅玲珑瑊玏斑斓珑璁琬圭琢磨琵琶瑟瑟琬琰琼瑶璎珞瑰玮望洋

【扌部】

掇撺掂掇挣扎扶摇招摇抖擞拮据抠搜搭挡提拨按捺挣揣振振拂菻技击捧哏掂量搭讪担当招架抑郁揶榆挥霍捣蛋扬榷排场扬长招待扶疏扑簌摇曳拨剌抵牾推移

【月部】

胭脂朦胧腼腆肮脏腽肭膀胱膨脝臃肿腌臜脑筋肝胆胼胝腥膻胳膊肋脦服膺胡同胡涂肸蚃

【木部】

榔槺模棱栏杆榾柮榜样櫹椮桔槔栲栳桎梏模糊枯槁梼昧樗蒲栖栖栖迟杂沓横亘枷锁栽培槎枒

【土部】

垃圾坷垃圹埌圪落坎坷圪垯垓埏堡垒埤堄乾坤培塿疆场壅蔽

【口囗部】

唠叨啰嗦哆嗦叮咛嗫嚅吩咐唱喏咆哮嚎啕咿哑咕噜嘱咐喃喃呋喃嘟囔呫嗫喇嘛呻吟

咿唔嘲哳呶呶吆呼哎哟哎呀呜呼喧哗哐啷呼哨嚏喷哩噜唧嚷咕咚呐喊叱咤喀嚓唱和

啁啾哽咽嗈嗈唢呐喇叭喽啰吁嗟唏嘘(欷歔)喷薄嚆矢唼蹀嘹亮含糊囹圄团圞团团团圆囫囵圆场困惑啙窳吝啬古董古拙局促可汗噍噍

【山部】

崎岖峥嵘崚嶒崴嵬嵚崟崔巍崔嵬嶕峣崄巇嵯峨嶙峋巉岩岹峣峬峭(庯峭)

崦嵫崱屴巃嵸峨嵋幽默嵾嵯巑岏

【忄心部】

恍惚慷慨惆怅悻悻悇憛懊恼悱恻惭愧懆懆惺忪怐愗怨怼忉怛怊怅忉忉惽恻惝恍憬悟憧憬愊忆(腷臆)懵懂恹恹慥慥悼怵悠悠憔悴悁悒悃愊慷慨忸怩恺悌戃慌懭悢怂恿忐忑慭慭恫吓惕厉恫赫怔营怔松恐慌惨白恢弘慰籍惨淡懊丧

【石部】

砏磤磈硊碕礒硱磳硠礚硙硙矻矻磅礴碌碡硫磺硭硝碔砆砥砺磺胺

【女部】

妩媚蜿蜒婵媛婵娟婀娜姽婳娉婷媕娿姁姁婉娩妒嫉姻娅妖娆婆娑妯娌妲妃嫦娥女娲

媞媞婕妤媐婗妊娠媮娱委婉妖冶娭毑婵连(蝉连)婉转姑息婞直嫳屑委蛇

【辶走部】

逶迤迤逦邋遢逡巡迢递迍邅邅迴邂逅逍遥连理迂缓迂腐迷糊逶随趔趄趑趄

【宀穴部】

寤寐安宁寂寞寂寥宇宙空洞寒碜寒暄窝囊窘促牢骚窈窕窸窣窟窿牢固窅窊

【犭部】

猖獗狡猾狼狈猥獕猃狁狰狞獉狉狉狉犹豫狼籍猗傩

【足部】

踌躇蹒跚踊跃踉跄踸踔(趻踔)踧踖蹀躞踟蹰踯躅蹂躏蹉跎跷蹊蹭蹬跼蹐跋扈蹛嵲蹴踘(鞠)跏趺踽踽跅驰

【骨齿部】

骷髅髑髅骨碌鹘突骯脏骨朵龌龊齮龁龂龂龃龆

【糹纟部】

綷縩缧绁缥缈绸缪缠绵纥繨纷纭纭纭缤纷缱绻继续绰约缙绅(搢绅)綝缡(纚)绵蛮

经纶络绎缭绕纨绔纠葛纰漏累赘

【钅部】

铿锵锟铻锒铛釬锵(干将)鏦鏦销铄鉏铻镆铘(莫邪)铓锣铴锣钴鉧钥匙锦绣

【饣部】

饽饽饸饹馉饳饾饤(豆丁)馄饨(云吞)饥馑餦餭馒头

【页见部】

贿赂颉颃颞颥颙颙颠沛颠倒颈链颓丧颟顸觊觎覶缕须臾须知

【目部】

眼眶睍睆瞌睡矇眬眩眃(眩晕)睠睠睊睊睥睨睚眦睖睁瞻顾

【耳阝卩部】

耵聍陂陀阢陧陆续鄙夷陆离郑重陀螺卬卬鄢郢郁渥

【日部】

曚昽昒昕晧旰暧昧旯旮昆仑昳丽晶莹晏衍

【雨羽部】

雰雰霡霂霫霫霶霈霹雳零乱(凌乱)翯翯翙翙翱翔翡翠翂翐

【车革部】

鞦韆(秋千)鞍鞯鞙鞙鞲鞴辘轳轇轕轩轾轩辕轻盈辗转轰动轰隆

【舟部】

舳舻舢舨舴艋艅艎艨艟(蒙冲)盘陀盘旋盘桓盘缠

【衤部】

褦襶褴褛褡裢裣衽裲裆襁褓装蒜袅娜

【毛髟部】

髢髢髽髻鬇鬡毰毸毵毵氍毹毷氉

【疒酉部】

瘛疭瘭疽瘰疬瘫痪瘌痢疙瘩痄腮痉挛酕醄酩酊醍醐酝酿酴醾酌醴

【马部】

驰驱驰骋骙骙骎骎马虎骄傲骀荡骋骛

【讠言部】

諔诡谄谀谗谀謰謱謑訽诟詈诖误诘诎讹诈讻讻诽谤谡谡謦欬调谴

【门匚罒部】

匼匝匹夫罘罳阑干阑珊阀阅闶阆阊阖阗痫罗唣罗锅羁縻羁勒

【火光小部】

灿烂烂漫熠爚煜爚光趟堂皇堂倌燎泡

【虫部】

螮蝀虺虺虺尵蜎蜎螺旋螺陀蜿蜓蚴虬

【大又部】

夸张奢侈契阔耷拉支吾支离支应牵强

【米角部】

糟糕糟糠糟蹋断肠精神料峭觳觫解数觱篥

【方户尸部】

旖旎敷衍扊扅翩跹屈戌

【其他偏旁部首】

叆叇玄黄黪黩黯黮黤黮殷勤匍匐尴尬争衡乖舛乖迕乖忤乖戾于嗟于归犄角丹青商量辟易

氤氲照耀畿辅帡幪兜鍪乒乓无宁(毋宁)毋庸冬烘龙钟虩虩正经於乎(戏)卓跞欸乃帷幄孤拐

参差留连么麽瓜葛唐突凄凉巴结结巴凌夷戋戋斟酌摩挲孟浪凌驾鱍鱍点拨巾帼尨茸甡甡

剥削凛洌牺牲牝牡燕婉燕燕切磋云雨福禄判涣周章周流丰隆张驰倏忽倏铄凄怆麏麚鲍肆

罔两罔愆矩矱剞劂舛错飘摇

编后注:古代汉字的构语方法十分有趣,由音而转化的词与由义而转化的词最多,参考一些学者的训诂文章得知,如"混沌"或"浑沌"一词所转化出来的联绵词为数最多,如:婵娟、便娟、螺陀、馄饨、云吞、团团、团圆、委婉、婵媛、婵连、蜎蜎、缱绻、团卷、螺旋、疙瘩、囫囵;而连婀娜、旖旎、妖冶、苗条、逶迤、缠绵、葫芦、骨碌、摇曳、蹉跎、蜿蜓、犹豫、糊涂、徜徉………等都是从其本义上演变而来,当然,到了今天是难以看出来的。

而像以某一音旁或义旁为主,而换偏旁的联绵词也是极多,"骨录"、"骨出"、"林离"、"吾同"、"娄罗"、"从容"等以及这此词中同音异形转化出来的词组。

对联的几种形式

对联的几种形式 联绵对 读心心已死,问月月独明。 本句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句首句尾重字不在此列。 联绵又作连绵。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连绵词有很多,比如: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谈到双拟对,下面简单说下。双拟对。 雨骤雨添色,风来风裹声 双拟对,就是一句之中所论。假设第一字是雨,第三字

亦是雨,二雨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例: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交络对我们的习惯叫法是交股对,股俗指腚股。其实古人定义名称时候,都很生动形象,嵌字格可见一斑。 举例: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以“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此例中上联第四字对应下联第七字,上联第七字对偶下联第四字,谓正交股。 又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络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此谓搓对,这两个例子,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再举一例:“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由于通变,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当然也有很多偏例,例如下面这个: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

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 宁波金龙红花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桃符,即春节时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对联的起源-2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代。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於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命秦琼、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於宫门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对联的起源-3 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对句起源极早,六朝骈文集对偶之大成。初唐沈、宋完成律诗的格律,诗的对偶更为固定化、规律化。 对联最迟起於唐代。诗人刘郇伯与范酇为诗友,范云:「岁尽天涯雨。」久无对句,刘谓:「人生分外愁。」这是五言诗的对句。李义山:「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温庭筠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成熟的口头对联,於此时出现。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子,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起源于桃符。 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也有说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题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对联,也是第一幅对联。也有人说第一副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对联应具备四项: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 (一)平仄相会,音调和谐,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尾字是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相对词应相同位置上。 (三)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平仄相谐 1、上下联平仄相反,但又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上联仄、下联平)。 2、上下各句内平仄交替(马蹄韵的规则,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上下联之间内容应相关、对联禁忌 1、.忌合掌:上下比的词语并义相配,不能意思相同,否则犯了合

掌病。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四海同指广阔地域,传和送意思相似,喜讯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对联就不合格,2忌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是巧联,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在不的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3.忌失对欠平衡: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辉煌”对“精神”的词性失对(形容词对名词) (六)失替应留意:失替是语病,平仄应交替,上联2、4、6字应是仄、平、仄,或平、仄、平;下联应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不管上下联2、4、6字出现连续2 平或2仄为失替。 (七)乱脚:指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即乱脚。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 (八)忌孤平: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字均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行。 (九)忌三平尾:三仄尾、尾部连三仄,三平均忌讳。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迎新春”均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 (十)忌上重下轻:上联气势强盛(重),下联气势软弱(轻),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梧桐树群与月之故乡群的朋友们都正在习作对联,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技巧与兴趣受梧桐树管理员丽丽与冰心的委托,找简凡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基础知识辅导讲课。简凡(村落草民)老师在百忙中为我们查找有关资料,并从对联的基本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这份教材。望有兴趣的朋友转载并学习,在今后的对联写作中能有所帮助。老牛已代大家对简凡老师的辛苦及对我们的支持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了!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简凡) 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与谐:传统习惯就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就是名

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 从内容广泛来分类 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 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 修身处世。例: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三、对联的形式: 1、正对:就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就是并列关

中学生对联入门

中学生对联入门【对联文化】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对联趣味故事】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纪晓岚随即说: 一鸥游”。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佛印是一个和尚。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然后两人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对联基本常识】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简称“对”,俗名“对子”或“联语”,后来因为大多贴在对称的“楹”(即柱子)上,又称为“楹联”或“楹对”。“对联”的前一部分叫“上联”、“出句”或“上比”,后一部分就叫做“下联”、“对句”或“下比”。有些还有“横批”。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字数相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结构相应。即主谓对主谓,述宾对述宾,偏正对偏正,联合对联合,述补对述补。词性相同。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平仄相对。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对联的几种类别】1、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2、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刻联语,统称为楹联。在山东大明湖畔的李清照纪念堂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3、婚联:专门在举行婚礼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鸾凤和鸣昌五世同心永结富裕果并蒂新开幸福花4、挽联:为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堂上所用的对联。何处听琴高山流水成古调特来挂剑清风明月想遗徽大雅云亡空忆杏坛沾化雨斯文遽丧忍教桃李泣春风5、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趣味名联积累】同字异音:这是刻在山海关姜女庙上的一副名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异字同音:点灯登阁各攻书,移椅倚桐同赏月。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童子击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回文倒顺:画上荷花和尚画。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寺隐云游僧处处红花红处处

-小学生对联基础知识zong练习

小学生对联基础知识练习 一、名联欣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二、对联基础知识歌谣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杰。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三、找出每组适当的答案,在下面画一条横线: 1.剪刀对布匹 锯子对(1)水泥(2)木材(3)椅子(4)砖头 2、花卉对公园 化石对(1)商店(2)礼堂(3)博物院(4)图书馆 3、鸟蛋对雏鸟 种子对(1)树木(2)花朵(3)幼芽(4)树根4、声音对耳朵 味道对(1)香甜(2)口腔(3)牙齿(4)舌头5、绿色对颜色 铅笔对(1)文具(2)钢笔(3)木头(4)铅笔盒6、工人对机器 战士对(1)坦克(2)大炮(3)机枪(4)武器

7、良药对苦口 忠言对(1)顺耳(2)刺耳(3)逆耳(4)悦耳8、成果对努力 收获对(1)除草(2)播种(3)施肥(4)耕耘四、在括号里填出相对应的词语。 1、早晨对朝阳正如黄昏对() 2、雨天对潮湿正如晴天对() 3、失败对痛苦正如成功对() 4、开始对结束正如元旦对() 5、陌生对熟悉正如随便对() 6、豺狼对残忍正如羔羊对() 7、热闹对城市正如安静对() 8、()对白天正如黑暗对夜晚 9、节约对光荣正如浪费对() 10、()对秋天正如温暖对春天 11、清澈对泉水正如混浊对()12、寒冷对冬天正如()对夏天 13、喧闹对大街正如僻静对() 14、勤劳对丰收正如懒惰对() 15、团结对安定正如分裂对() 16、信任对朋友正如怀疑对() 17、批评对缺点正如表扬对() 18、马对牲畜正如鸡对() 19、宽阔对马路正如狭窄对() 20、高耸对山峰正如低陷对() 21、凶猛对老虎正如柔弱对() 22、铁对矿藏正如蜘蛛对() 四.对对子。 桃红对()亲朋对()天涯对()荒滩对()高山对()晚霞对()清山对()粗壮对()花前对()龙飞对()花好对()电闪对()欢天对()冰天对()成功对()稀疏对()细雨对()生根对()铺路对() 五、巧对对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对联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叽”、“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对________ “莫愁湖”对________ “总统府”对__________ 2、下面加“ ”的一句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月送花香浮小院”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对联的禁忌

对联的禁忌 写作对联除了遵循六大要素外,大致还要注意一些个禁忌。 1、忌上重下轻 对联是具有对称性的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就像基础不坚实的楼房就不会稳固。如:【例一】 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感觉弱了些。 2、忌乱脚 对联上联必须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必须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是为对联大忌。例:【例二】 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此联由于句脚都为平,上下联即为乱脚。 3、忌三仄尾或三平尾 指的是上联尾三字不可以都是仄声。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三】 一年春作首; 万事公为先。 下句现在是三平尾。三仄尾,三平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属于硬伤。尽管律诗中没有三仄尾的禁忌,所以联律也要求尽量避免上联末三仄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创作对联时,也要尽量避免。如: “依法修行可入道”就是三仄尾,若将“可”改为“能”这样就避免了三仄尾,治疗了上联的硬伤。 下联容易出现三平尾,是必须要避免的。 4、忌孤平和孤仄 以前讲过这个问题,这里再强调一下。一般来讲,在六言、七言的句子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去写联,往往容易犯“孤平或孤仄”。孤平和孤仄的权威解释:下联当中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句。若上联中除句脚外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孤平和孤仄虽然《联律通则》中没有禁忌,但在实践中都应该避免。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与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及答案 一、对联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内容(相关)。 按用处分,基本类型有: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兽联、居室联、题赠连、名胜联。 二、对联积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三、对联知识拓展 1、我国最早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新学期开始了,教室的墙上要贴一副对联,你建议用那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爷爷马上要八十大寿,我要为他写副对联:(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我的书房里摆设很多,但是总觉得缺点书香味,不如贴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3、“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

谈谈对联的学习

谈谈对联的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已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 在学校里,我开设有一门公共选修课《对联入门》,可以说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这主要表现在:根据这几年来的情况,每个学期报名选修的人数都是满额的(有的选修课报名人数不一定满额,有的甚至达不到开课的最低人数),由于公共选修课每周只安排有一次课(3课时),而且教学总课时有限(只有32课时),这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有的学生问我关于学习对联的途径问题,比如:有学生问上“今日头条”去学对联可以吗?上面有很多人出句征联,应对的人好多啊,上去“学习”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的水平没什么长进,发现很多人写的对联貌似不合格。在此,我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今日头条”上学习对联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学习方式之一,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不能把它作为学习的“主战场”,因为那上面有很多出句是不合格的!也就是不符合对联的格律,参与者涉及到广阔的人群,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的爱好者,他们平时很少(甚至是根本没有)学习过对联的基础知识,对对联的了解很肤浅,

对联入门知识练习

对联入门知识 一、声律启蒙 1、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3、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4、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5、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 6、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7、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8、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9、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10、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郏鄏鼎,武城弦, 木笔对苔钱。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儿圆。 二、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枝红杏出墙来留取丹心照汗青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对联的正确写法

对联的正确写法 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 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 然词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 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它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 亦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类者。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状词居多,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如叹词与助词等则更少。 对偶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也。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 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于今且将前人常用之对法,举其可为模范者,说明于下,以为初

一、实字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 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旅梦乱随蝴蝶散, 离魂潜逐杜鹃飞;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七、数目对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八、巧变对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九、隔句对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

★第三章: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联绵、列品)

第三章對聯入門 ——學對聯三十六忌 §3-1 動機 1、忌無決心、無恒心。對聯是文學,不是“筆墨遊戲”,而是“做學問”,社會功能極廣極大。三日打魚兩天曬網不行,須持之以恆。“持之以恆”並非要放棄或削弱本職工作(指在崗和尋覓生活者),意指經常妙巧地抓緊安排“讀、想、練”。想學不想學,不想學又想學的動機難以成功。 2、忌貪快。決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舉成名天下知”,世間哪有那麼“便宜事”。從小學到大學,要十多年;從懂得做對聯到出佳作,絕非朝夕工夫,短得要兩三載,此亦“恒”也。別被嚇住,朝夕能出精品,這就在於個人基礎。 3、忌貪長厭短。對聯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認為“長聯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因為長聯易犯“重字”,內部結構對應關係等複雜較難匹配。 4、忌貪奇貪異。實用對聯作法尚未過關,便去搞巧、奇、怪之類的對聯,則會失去重心。 5、忌貪多。懂得對聯基礎知識後,就年產對聯幾百甚至千餘副,欲以“高產”稱著,或者趕時間,急於出集子,*之過急。正確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後多”。 6、忌驕。發表幾副或一些作品,或得過一兩次小獎(一指地區不廣,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鑽讀報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論等),守株待兔無益。“功夫到家”這個話實難結論,在甲次征聯獲甲等獎,乙次不一定獲獎,總有間破的。 §3-2 句式 7、忌句子長短不一。古傳有這種例子,如“紅顏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歡。”這不是“對聯”。有的聯書收入它,貽誤初學知多少?! 8、忌節奏不相稱(注意“假對”例外)。如某書中:“掌握/科學/創/大業;黃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對聯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屬對不成。 9、忌把律詩對偶句式與非律詩對偶混談。律詩對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兩種節奏(音步)。非律詩句式,每個節奏的字數不能固定,以詞、片語語意而定。總之,音步必在同一“點”上,如周恩來一聯: 與/有肝膽人/共事; 於/無字句處/讀書。 §3-3 音韻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是指前人在对联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出的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可以避免走弯路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谈。一是原来标有“诗格”的联格,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等有着根本性的要求,却从无联格之名。第二个方面,也已用作联格,同样没有联格之名的种种对法要求,通常称之为“对仗”;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也同样带有根本性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有联格之名的一些格式但它仅仅是对联诸格中的一个局部,如“嵌字格”等。根据这三个方面,现将对联格律分早期的格律、后出的联格、以及镶嵌格等三方面分别介绍。 一、早期的格律 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诗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现将其摘录如下: (—)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已予简省) 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

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

对联入门

对联入门 一) 平仄 简单而言, 以普通话(今音)为例: 字的一, 二读音----- 平声 字的三, 四读音----- 仄声 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 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 二) 联律 一幅正确的对联是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子为平音 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 更正: 个人认为: 硬记五言联律(上联)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硬记七言联律(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 概念: (1,3,5 不论, 2,4,6 分明) 我在初学联的时候, 经常看到什么1,3,5 不论, 2,4,6 分明, 苦思了一段日子和问了好几个前辈之后, 才明白了其中意思, 原来就是说联律的规范和变化, 所谓1,3,5不论, 就是说七言句中的1,3,5位置的字在联句中可变化平仄, 并不要求太死, 而2,4,6分明则刚刚相反, 是需要很严格的平仄相对, 因此无论在出句或对句中, 在1,3,5位的字都有了弹性的处理, 当然, 这也不是说全部是这样, 三仄尾和三平尾是不主张的格律和犯忌的, 现在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就以七言为例: 我在上面说过上联用: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是很规范的律; 但若以1,3,5 不论的概念去写, 便可写成: 通仄通平平仄仄和通平通仄通平仄, 这个明白不? 当然1,3,5 不论的概念只针对七言句而说, 五言句不包含在内! 举个实例: (1) 画上荷花和尚画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规格律) 可写成: 唯有朝云能识我 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 或可写成: 风压草丛头点地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 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讲解课)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问,检查预习) 1.何谓对联?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载,五代后蜀主孟昶题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 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古)对联精编版

=(古)对联 (古)对联! 本文转载自冰冰《(古)对联!》 寤寐风云实资人杰,经纬禮律为民軌仪。王寿彭阶下青蔥留玉节,夜来风雨作秋声。孔仲起教授尽日竹风谈法要,忘机鸥鸟恣飞还。林则徐 山外澹云无墨畫,林间疏雨有声诗。戏曲家袁龙诗传画意王摩诘,船载书生米舍人。进士周正岐立功德言有三不朽,尚齒爵位无一非尊。清代楼钺月明酌酒杯邀李,日暖临窗字写王。王文才 有琴悦心有书悦目,如月之曙如气之春。张之万书似西臺差少玉,诗如东野不言寒。祝维祺 风姿美劭機悟敏逹,識量淹远神鉴深沉。王垿 一瓢春酒宜閒饮,千首新诗得自编。吴湖帆 相如遗书有三箧,子瞻对策稱万言。清刘悟樵 银筝九叠翻宫本,石室三年得秘书。谭延闿 擬迹小山陶心大隐,雅好酒德尤邃老经。何维朴神仙攸同()物自富,性情所至著手成春。王栋晓日花深扬子宅,夜凉尊满习家池。谭泽闿

青山县里传诗卷,黄叶声中到酒舩。民国于洪起 府海官上遂斯乐利,经天行地成此文章。翰林高振宵 酒喝鱼吞海,诗狂欲上天。景天章 石品洞天题海嶽,書巌福地记嫏嬛。潘祖荫 璇阶敷秀彩,珠树發生香。乾隆帝 城隅渌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沈金宝 君子作仁光精照耀,天下大喜福禄来存。 居无俗韵人疑古,架有奇书手自编。潘龄皋 霜清震泽初嘗橘,晴过蒙山应试茶。陆润庠 海涛半浸青山脚,溪岸宽围碧玉天。毛树棠 燈開莲炬遲归舍,露润霜毫早校书。李殿林 蘭薰麝越自成馨逸,金相玉式艷溢镏毫。商衍鎏 三分王業隆中对,万古元符柱下经。刘春霖 不独江天解空阔,聽教鱼鸟自浮沉。陈希祖 亭临流水地斯趣,室有幽兰人亦清。祁隽藻 丹篆铭之玄石,仙禽集於朱方。张伯英 甘露飞甍庆云承掖,平琮镇瑞方鼎升庖。樊增祥 春意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琴理自深。河南翰林王祖同槐德荫庭椿年纪笇,鸿眉篤祜鳯羽昌陽。铁保 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谭延闓 身向尺天崇住業,人從香海望才名。梁章钜 句從月脋天心得,笔舆冰甌雪椀清。李鸿章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的两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也就是词、词性和结构在对联中的应用。 这是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而且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对联的核心要素。因为在网络上有2种门派,一是沿袭旧的词性分类,即古代的分类。一种是按照现在新的也就是现代汉语词性分类。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根据《楹联通则》第五条规定: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所以我们还是以了解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等有关的知识为基础。这是需要相当的汉语词学基础。而且由于中国的词汇词性在具体的句子里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应该是形容词,但在这句里却是动词,而且成了诗眼,很生动。所以这第三个要素知识性很强。 一、词性相当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具体说来,就是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要对仗得好,就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或者说具有以下的常识。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首先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1、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2、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二、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各类词组举例: 主谓结构: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如 : 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水流、虎啸、胆怯、年轻、春风得意、鸟兽飞腾等。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如: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攻击、贫穷、美丽、天地、恩怨、兴亡、难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沉浮高低等。 偏正结构: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前也叫修饰词、后也叫中心词。如: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大江、佛门、疾弛等。动宾结构:又称支配式。前后词素或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如:司令、革命、联系实际、治国、恨谁等等。 动补:又称补充式。一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也叫前正后偏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