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位移观测作业指导书

一、工程概况(沉降观测工程项目)

1、K131+344~K131+530段路基及K131+530~K131+857段软土路基,软土路基段设计采用塑料排水板加土工格栅加固。该段路基填土高度达5~6米,路堤填筑极限高为3米。

2、K138+213~K138+960段地基采用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58米。

3、K142+900~K143+056段路基采用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63米。

为合理控制填土速率,确保路基填筑质量,在K131+450、K131+600、K131+800、K138+500、K138+700、K142+950、K143+050处设七个断面对路基沉降位移进行观测、变形数据分析,根据其实际情况控制填筑速度,同时以真实有效的成果指导其它段软基路段路堤的填筑施工。

二、沉降观测的实施

1、准备工作

(1)沉降板的埋设软土路基一般每隔200m埋设一个沉降点;非软土路基每隔1km埋设一个。沉降板由一根直杆(直径为20~30mm 的钢管或自来水管,杆长一般为1m)和600×600×9mm的沉降钢板组成。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图1)。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cm,两端有螺纹接头或空心管紧绞连接。为防止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

观测方法:

①埋设沉降板,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1,再填土。每填筑一层

土后,应立即重新测出直杆顶面标高H i,H i-H 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

②当所填土标高大于直杆顶面标高H1时,应用接管A将直杆接

高,并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 i和接管管顶标高J1(进行高程传递)。

③继续填土,每填筑一层土,应立即重新测出接管管顶标高

J1i,J1i-J1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

④当填土标高大于接管管顶标高时,用接管B接高,并立即测量

接管A管顶标高J1i和接管B管顶标高J2。

⑤继续填土,每填筑一层土,应立即重新测出接管管顶标高

J2i,J2i-J2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

⑥当填土标高大于接管管顶标高时,按④、⑤的方法循序逐节升

高,并记录所测的沉降量。

图1 沉降板的埋设

(2)位移桩的设置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由于路堤荷重的作用,使路堤坡脚处可能产生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因此要在路堤坡脚处设置若干位移桩(图2)。将位移桩(长度为100~200cm,断面为10×10cm的方桩)打入地基内,桩的入土深度随土基软硬程度不同而异,以不被踩动为原则。位移桩的布置根据地基及路堤场地条件确定,一般从路堤坡脚起,在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每隔2~3m布设5个位移桩,并用经纬仪定线方法使5个桩在一条直线上,最后用小钉在木桩上标定桩位。为了观测水平位移,在移位桩的延长线上设置二个固定桩A、B(AB为20~30m)。

观测方法:

①水平位移观测:每次观测时,安置经纬仪于A点,后视B点,倒

转望远镜观测5个桩是否在一直线上,否则量出偏出直线的垂距(即横向位移)。用钢尺丈量固定点A到各位移的距离,两期观测的距离差为纵向位移。钢尺丈量时要记上气温,以便进行温度改正。

②垂直位移观测:用水准仪测量位移桩的垂直位移,用首次观测

的标高减去第i次观测的标高即为垂直位移。规定“正”号为下沉;“负”号为上升,如上升到一定量级,则表示地基有破坏的趋向,应及时上报,以便采取措施。

(3)水准点布设及转置桥上水准点

水准点应根据地基及路堤场地条件确定,一般选在垂直于路中心线50m外的距离,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混凝土水准标石,以便在路堤施工时进行沉降观测。

(4)水准仪及水准尺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DS3水准仪,配用3m长的红、黑面木质水准尺。每次观测前除检验圆水准器、十字丝位置正确性,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器灵敏度等项目外,必须正确进行i角的检验(按国家四等水准规范进行检验),不应超过20″。

水准尺必须牢固无损,尺底板不应有松动,尺的中线与尺底成垂直,尺面不能有弯曲。水准尺应进行标尺零点不等差、1米长度和分米长度等项目的检验,水准尺必须装有圆水准器,不符合要求不能使用。进行沉降观测,不得使用塔尺,因为塔尺上没有圆水准器,尺子的垂直度难以控制。若尺子前、后有倾斜,加上风的影响,则尺子上3~5m处的读数可达5~10mm的误差影响,这样就失去了沉降观测的精度意义。

2.沉降观测的操作

为了提高沉降观测精度,按如下要求进行操作:

(1)每期观测做到四个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后视尺读数;固定测站及转点。

(2)观测时必须携带尺垫,严禁用砖石或不设尺垫作为转点。

(3)一测站观测高差必须用红、黑面(或基铺面)读数,各项限差及路线允许闭合差见表5。

当沉降量较大时,可用五等水准代替四等水准测量。这里所指的五等水准,其操作方法与三、四等水准测量完全相同,限差见表1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表1

注:n-测站数;路线允许闭合差取自[工程测量规范9.3.4款]

(4)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表。

(5)为了便于沉降分析,在记录手薄中填上观测时的荷载名称。

三、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成果整理时,首先检查手薄中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观测限差是否符合要求,文字说明是否齐全。然后将观测数据填入表2,计算

两期观测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为了清楚地表示时间、填土高度和沉降量之间的关系,绘制沉降点的时间-填土高度-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如图3表示的沉降过程线。

示例:

表2

沉降观测记录表

表中本次沉降量一栏,“正”号表示下沉;“负”号表示上升。在沉降观测中,上升情况一般不会出现,除非在等、超载土下卸时,由于路基的回弹可能出现上升的“负”值。因此,在卸土完毕后,随即进行观测,以便积累路堤土回弹的观测资料。

必须注意:当计算的沉降量出现-1mm或-2mm时,表明测量误差所致。如出现较大的“负”值(-3mm以上)则表明相邻二期观测中必有一期的观测误差较大,必要时对近期的结果进行复测,如无问题,说明前一期的结果有问题,可在下一期的观测中进行判别。

图3 沉降过程线图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

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YLCS—ZW—23—A [工艺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榆林长盛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各项目部承建的新建、改扩建的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的施工测量放线作业。 [作业条件] 1、工程项目明确。 2、工程位置、工程类型、等级确定, 方案明确。 [操作步骤] 1、 ( 控制网点) 的测设 控制网点就是在工程所在沿线( 测区范围内) 先选测一些有代表性的控制点。连接各点组成测区的测量骨干。在施工准备期间, 必须对控制网点进行识别、确定。 1.1控制网点的布置方法 建立平面控制网点的方法有两种, 即三角网测量和导线测量。 A、三角网, 即在地面上选择一些控制点, 组成互相连接的三角形网状, 称为三角网。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带测量距离较困难的地区, 其测角任务重, 量距工作量较小, 一般应用在小型桥梁及隧

3 其必须有一条基线( 即勘设测定的基线) 为基础进行布设。其计算方法按平面三角学及简易平差方法进行成果计算。 B 、 导线, 即在地面上选定的控制点, 组成连续的折线或多边形, 构成导线。其适用于加密控制点和小范围的独立施工测量, 特别是分布较复杂的建筑地区和障碍物较多的带状地区, 减少测角和平差的工作量, 更适用于全站仪的测量工作, 其布置形式有附全导线、 闭合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形式。 附合导线: 从一条高级导线出发, 经过一系列转折点, 最后附合到另一个高级导线, 呈伸展状为附合导线, 它适用于带状建筑物的测量、 控制, 公路工程一般采用这种形式( 见下图) 。 闭合导线: 从一个高级导线出发, 经过一些转折点, 最后又回到这一高级导线, 整个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叫闭合导线。它适用于局部地区的测量, 象工厂、 车站、 学校等建筑区( 见下图) 。

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沪昆客专T J3标隧道工程 编号:Y F B-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2年2月10日编制 2012年3月1日实施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1.1适用范围 适用于沪昆客专云南段TJ3标一分部隧道、桥梁的施工。 1.2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 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 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8、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 9、《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54-97);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在施工前组织沉降观测人员认真学习沉降观测各项要求,。 2.2外业技术准备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人员生活办公需要。拌合站、便道、场地满足施工需要。 3.技术要求 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执行:

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2.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单位km; 3.2.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本管段的基准点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提供的二等水准点,并根据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对这些点进行复测全部满足要求。 2)工作基点。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本管段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基本保证本管段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沪昆客专三标一分部工作基点一览表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摘要:在沿海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问题。由于软土地基的压缩性高、透水性低以及固结变形持续时间长,因此软土地基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就成了工程施工中的主要问题。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是在沉降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国所有的高速公路项目在修建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沉降观测。 关键词:软基路基,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Abstract: in coastal areas built highway,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Because of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low permeability of high compactness and 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lasted for a long time, so soft soil foundation settlement rate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problem. The settlement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rate i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so, our country all the highway proje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o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Keywords: soft foundation of roadbed, embankment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支柱装配测量计算施工作业指导书

支柱装配测量计算施工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怀邵衡铁路支柱装配测量计算。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熟悉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设计图纸和相关设计文件,熟练掌握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施工前制定当天施工计划,制定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尤其是重点工序须重点学习,反复研究;各施工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2.2 外业技术准备 (1)组建专业测量组,负责支柱装配测量计算; (2)支柱整正已符合技术标准; (3)附加线架设完成; (4)承力索高度测量应在承力索安装固定到位,接触线架设后进行。 3 技术要求 (1)支柱装配测量应在附加悬挂架设完成后,按照支柱装配测量数据表所列项目逐一测量:①支柱倾斜度宜采用经纬仪测量;②现场实测线路曲线外轨超高应精确到mm; (2)腕臂底座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根据基础标高偏差情况选择预留孔安装位置,允许偏差±50mm;已有孔位不能满足要求,需在预定支柱时,单独确定支柱孔位及柱高。对于侧面限界偏小支柱及正线曲内正定位支柱,需通过软件验证调整底座安装位置(考虑下底座上移100 mm),保证定位环安装位置。为保证定位器的安装和受力符合要求,套管座偏离承力索座的距离通常为300mm,转换柱非支最大可调整到500mm(以安装图为准); (3)支柱装配各部件尺寸应采用支柱装配软件计算,计算值精确到mm; (4)定位装置计算时,需注意侧面限界小于3.1m时曲内正定位、锚段关节转换柱、倒立柱、道岔柱等支柱装配零件位置是否符合安装要求。若改变拉出值和定位器型号,应取得设计同意; (5)所有装配在计算时应验证动态包络线的符合性。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测量工具准备→现场测量→内业整理→输入计算→加工数据→结束 5 工艺流程 6 施工要求 6.1 施工准备 组建专业测量计算组,对专业组成员进行测量方法及计算软件应用的培训。 (1)测量 限界测量 限界值为近轨轨面处支柱前沿至轨道中心的距离。对于有防撞墙影响的高架桥上采用丁字尺、水平尺及线坠配合测量支柱限界(如图1所示),限界值等于A+B+C(防撞墙的厚度应实测)。

有砟轨道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目录 一、适用范围 (1) 二、技术依据 (1) 三、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1) 四、人员及仪器配置 (1) 五、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2) 六、沉降观测测点布置 (6) 七、沉降观测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7) 八、沉降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10) 九、评估报告的内容 (13)

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MHTJ-12标段 有砟轨道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 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MHTJ-12标段内有砟轨道路基段,起讫里程DK563+515~DK614+862.04。 二、技术依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4、《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5、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施工图文件。 三、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1、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1.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1.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1.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1.4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 2、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等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四、人员及仪器配置 项目部成立沉降观测小组,设组长1人,负责全标段沉降观测工作管理及协调。设副组长3人,具体负责各工区沉降观测点的埋设、保护、观测及资料整理工作。每个工区各配置一台电子水准仪和全站

仪进行沉降观测工作。 1、人员配置见下表: 4.1 人员配置表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务职称专业 年限 备注 1 孙宝杰男36 组长工程师14 全标段 2 王钜罡男26 副组长助工 6 一工区 3 闫晋峰男27 测量员助工 6 一工区 4 李浩男23 测量员-- 3 一工区 5 雷波男42 副组长工程师20 二工区 6 廖健康男24 测量员-- 2 二工区 7 李双鹏男23 测量员-- 2 二工区 8 林成名男30 副组长工程师7 三工区 9 于洪军男30 测量员工程师7 三工区 10 李相秀男26 测量员助工 2 三工区2、仪器配备见下表: 4.2 设备配置表 名称型号精度等级制造厂名出厂编号鉴定日期备注电子水准仪DiNi03 0.3mm 天宝738050 2015.05.20 合格电子水准仪DiNi03 0.3mm 天宝706980 2015.06.17 合格电子水准仪DNA03 0.3mm 徕卡341285 2015.08.05 合格全站仪TS06 2"徕卡136**** ****.05.16 合格全站仪SET250RX2"索佳113829 2015.08.05 合格全站仪R-202NE 2"宾得894899 2014.12.01 合格 五、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根据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施工图文件说

2.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九景衢铁路 I I标段一分部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264+909.71~DK165+187.50段) 中铁四局集团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工区 2015年9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264+909.71~DK265+187.50段) 一、工程概况 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分部承建的九景衢铁路DK264+909.71~DK265+187.50段,全长0.277公里,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管段主要工程项目为桥梁1座、路基277m、涵洞1座。 二.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本路基段地势为多山,中间为沟壑地形。 2、地层岩性: (1):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厚0.5~3.1m,σ0=180kPa,III; (2)-1:角砾凝灰熔岩,全风化,褐灰色,厚0.5~3.2m,σ0=200kPa,III; (2)-2:角砾凝灰熔岩,强风化,灰褐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7.5~13.3m,σ0=500kPa,Ⅳ (2)-3:较砾凝灰熔岩,强风化,褐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5.0m,σ0=800kPa,Ⅴ。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为空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测时水位深0~3.3m。 4、物理地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三.设计依据 1、路段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时Kmin≥1.25,预压荷载条件下Kmin≥1.15,架桥荷载条件下Kmin≥1.15。 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3、敬沉降计算分析,桥头工后沉降不满足控制标准,采用预压处理。计算分析采用指标:填土:γ=20kN/m3,Cu=10kPa,Φu=30° (1)层:ω=25.8%,γ=17.5kN/ m3,e=0.97,Cu=74.25kPa,ΦCu=11.45°,Es=8.56MPa,Ps=2.02MPa; (2)-1层:Es=15.0MPa。 4、路堤边坡高小于3m时,边坡采用混凝土空心砖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路堤边坡搞大于等于3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并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层间距0.5m。

地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 仪器设备 水准仪全站仪 3 沉降控制点布设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

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标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标必须位于水准观测线路中,不得使用碎步点方式对沉降观测标进行测量。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适用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至铁路涵洞施工测量。 2 .作业准备 2.1 资料准备 图纸审核、资料收集、放样资料计算审核和报验。 2.2 现场核对 施工前对涵洞中心里程、平面位置、斜交角度、道路及河沟里程、涵长、各点高程、及有关尺寸进行放线核对,如有疑问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 2.3 仪器设备配备 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 标称精度不低于平面10mm+lppm,高程20mm+lppm的GPSRTK测量系统。 不低于S3光学水准仪。 2.4 测量人员配备 每个作业工区设测量放样小组1个,小组成员4人,其中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工3名。 2.5 测量人员培训 测量人员上岗前均经过培训,主要测量人员应持有汉十高速铁路建设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持证上岗。 2.6 仪器设备检定和日常检校 所有仪器设备均有法定计量检定证书,并在检定有效期。 测量仪器在使用前或使用过程中均要进行日常检校。 3.技术要求 涵洞施工前,应先对全线的控制网进行加密,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可根据施工要求采用同级扩展或向下一级发展的方法。加密高程控制测量应启闭于线路水准几点,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3.1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GPS作业技术要求

3.2 GPS加密施工控制网的精度指标。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3.3水准测量的精度及限差如表3.2所示。 水准测量精度(mm) 4. 涵洞施工放样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测量程序 测量准备→地基处理施工放样→基础施工放样→涵身施工放样→涵洞竣工测量。 4.2 测量工艺流程 测量工艺流程图。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 一、目的 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 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 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 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 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97) 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 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 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7、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8、每一设计单元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 主要应提交下列沉降观测成果资料: 1)施测方案; (2)观测基准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3)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4)观测记录手簿;

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

测量要求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932km。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工程测量作业指导书大全文档

一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SDZY/ZY—01) ................................1 1.1一般规定................................1 1.2平面控制测量................................5 1.3导线点的高程测量................................13 1-4检查验收................................17 二地形测量作业指导书(SDZY/ZY—02) ................................17 2.1 资料收集................................17 2.2现场踏勘................................18 2.3 编写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18 2.4业务准备................................19 2.5现场施测................................20 2.6编写技术报告................................25 2.7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26 三地籍测量作业指导书(SDZY/ZY—03) ................................27 3.1收集资料...............................27 3.2现场踏勘...............................28 3.3技术设计编写...............................28 3.4人员培训...............................29 3.5外业实施...............................29 3-6图形编辑...............................31 3.7面积量算...............................3l 3.8成果资料输出及检查验收...............................32 3.9技术报告的编写...............................32 3.10成果验收...............................33 四地下管线测量作业指导书(SDZY/ZY-04) ...............................34 4.1资料的收集...............................34 4.2现场踏勘...............................35 4.3编写管线测量技术设计书..............................35 4.4技术培训...............................36 4。5外业实施........................................37 4。6技术报告书的编写..............................47 4.7检查,验收..............................48 五、浅层地震作业指导书(SDZY/ZY—05)...............................54 六、探地雷达作业指导书(SDZY/Z~—06) ...............................55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1 【精品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Y LCS —ZW —23—A

[工艺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榆林长盛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各项目部承建的新建、改扩建的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的施工测量放线作业。 [作业条件] 1、工程项目明确。 2、工程位置、工程类型、等级确定,方案明确。 [操作步骤] 1、(控制网点)的测设 控制网点就是在工程所在沿线(测区范围内)先选测一些有代表性的控制点。连接各点组成测区的测量骨干。在施工准备期间,必须对控制网点进行识别、确定。 1.1控制网点的布置方法 建立平面控制网点的方法有两种,即三角网测量和导线测量。 A、三角网,即在地面上选择一些控制点,组成互相连接的三角形网状,称为三角网。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带测量距离较困难的地区,其测角任务重,量距工作量较小,一般应用在小型桥梁及隧道的建筑工程中,一般布置形式有以下几种:- 其必须有一条基线(即勘设测定的基线)为基础进行布设。其计

算方法按平面三角学及简易平差方法进行成果计算。 B、导线,即在地面上选定的控制点,组成连续的折线或多边形,构成导线。其适用于加密控制点和小范围的独立施工测量,特别是分布较复杂的建筑地区和障碍物较多的带状地区,减少测角和平差的工作量,更适用于全站仪的测量工作,其布置形式有附全导线、闭合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形式。 附合导线:从一条高级导线出发,经过一系列转折点,最后附合到另一个高级导线,呈伸展状为附合导线,它适用于带状建筑物的测量、控制,公路工程一般采用这种形式(见下图)。 闭合导线:从一个高级导线出发,经过一些转折点,最后又回到 这一高级导线,整个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叫闭合导线。它适用于局部 地区的测量,象工厂、车站、学校等建筑区(见下图)。 支导线:当导线点的数量不足时,不能满足某局部地区测量要求 时,作为辅助导线。但布设时不能超过两个导线点,一般适用于涵洞、连接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一、编制目的 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 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基底沉降观测断面每间距两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设置一个,过渡段和有加密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的优先设置基底沉降观测断面。 2.2.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5cm。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设置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路基中心和两侧。 基底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之间居中设置,包括1个沉降板,布置于路基中心。过渡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断面包括3个沉降板,布置于路基中心和两侧。 路堑地段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设置观测桩。路堑地段不做地基沉降观测,不设基底沉降观测断面。 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路基断面布置示意图见下图: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公路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样本

公路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工艺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的施工测量放线作业。 [作业条件] 1、工程项目明确。 2、工程位置、工程类型、等级确定, 方案明确。 [操作步骤] 1、( 控制网点) 的测设 控制网点就是在工程所在沿线( 测区范围内) 先选测一些有代表性的控制点。连接各点组成测区的测量骨干。在施工准备期间, 必须对控制网点进行识别、确定。 1.1控制网点的布置方法 建立平面控制网点的方法有两种, 即三角网测量和导线测量。 A、三角网, 即在地面上选择一些控制点, 组成互相连接的三角形网状, 称为三角网。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带测量距离较困难的地区, 其测角任务重, 量距工作量较小, 一般应用在小型桥梁及隧 四边形网(c)三角形(a) 三角网(b)

其必须有一条基线( 即勘设测定的基线) 为基础进行布设。其计算方法按平面三角学及简易平差方法进行成果计算。 B、导线, 即在地面上选定的控制点, 组成连续的折线或多边形, 构成导线。其适用于加密控制点和小范围的独立施工测量, 特别是分布较复杂的建筑地区和障碍物较多的带状地区, 减少测角和平差的工作量, 更适用于全站仪的测量工作, 其布置形式有附全导线、闭合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形式。 附合导线: 从一条高级导线出发, 经过一系列转折点, 最后附合到另一个高级导线, 呈伸展状为附合导线, 它适用于带状建筑物的测量、控制, 公路工程一般采用这种形式( 见下图) 。 闭合导线: 从一个高级导线出发, 经过一些转折点, 最后又回到这一高级导线, 整个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叫闭合导线。它适用于局部地区的测量, 象工厂、车站、学校等建筑区( 见下图) 。 支导线: 当导线点的数量不足时, 不能满足某局部地区测量要

测绘生产作业指导书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测绘生产作业指导书

阳泉市测绘处 1、地形图测绘作业指导书 2、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

3、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一、地形图测绘作业指导书 本指导书适用于局部范围内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测绘内容都由人工全野外数字化测绘,测绘采用RTK和全站仪相结合的方法。测绘技术依据如下。 1、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14912-2005 2、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3、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4、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5、用图单位具体要求 1、图根控制点的测量 图根控制采用我单位建设的南方测绘RTK-CORS工作站进行,图根控制点的点位选在视野开阔处, 图根点标志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采用临时地面标志。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超过15度,并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观测时流动站的架设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保证 了稳固性和对中精度,每点采集数据不少于3个,采样间隔不低于3分钟,各次观测数据的较差≤2cm,每个点至少要保证有两个通视方向。使用RTK控制点时首先要进行边长检查边长和方向检核。检查结果应符合下表规定。 RTK控制点外业检查技术要求

2、地形测量测绘内容及取舍 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并着重显示与测图用途有关的各项要素。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符合如下有关规定。 1、测量控制点测绘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应以展点或测点位置为符号的几何中心位置,按图式规定符号表示。 2、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 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1:500与1:1000比例尺测图,房屋应逐个表示,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1~DK303+782,全长17.971km。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m)、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m)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2(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3X32m梁)、羊古堆中桥81.5m(2X32m梁)。 2、编制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 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

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 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 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 4.5.2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4.5.2-1的规定 表4.5.2-1变形测量精度 4.5.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5.3-1的规定 表4.5.3-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建筑物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建(构)筑及地表沉降与水平位移测试。 2 检验所遵循的依据、技术标准 1) 《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 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 检测任务单要求。 3 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 3.1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3.2仪器设备 3.2.1仪器为苏州光学仪器厂的DSZ2型水准仪。可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装置平板测微器后可作二等水准测量)。 3.2.2仪器操作步骤 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紧中心螺丝。 2)整平:旋转脚螺旋将仪器安平,当圆水泡居中时,仪器即安平了,此时视线自动安置成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旋转水平微动手轮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水平丝在标尺上的位置,先读水平丝下面最近的厘米值,估读出水平丝在厘米间隔内对应的毫米值。 5)精密测量(与平板测微器配套使用):将平板测微器套入水准仪中锁紧后即可进行精密水准测量。旋转测微手轮,使分划板楔形丝与因瓦标尺上最近的厘米格值重合,厘米值直接从标尺上读取,毫米值从测微器的测微尺上读取,两者相加即得观测值。 3.2.3仪器的保养 1)清洁:将漆面擦试干净,吹去镜片上的灰尘,然后用干净的脱脂棉小心擦净镜片,必要时,可蘸少许纯酒精,切勿用如油、汽油或水等液体,不可用手触摸镜片!擦试湿的仪器要使其充分干透,切勿将湿仪器存放在包装箱内!保持包装箱内外清洁,要经常清扫并保持干燥。 2)贮存:长期存放时,将仪器从包装箱内取出,以便空气流通,防止镜头生霉。贮存必须防尘,空气流通,低湿度。 3)运输:长途运输应将仪器装入有泡沫塑料垫的运输包装箱内。 4)检验:要经常检验仪器,必要时按使用说明书所述调校。 3.3建(构)筑物沉降 3.3.1检测准备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