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_夏永姚

合集下载

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2_(PO4)3_的研究进展

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2_(PO4)3_的研究进展

第14卷第4期2023年8月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4,No.4Aug. 2023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 2(PO 4)3的研究进展刘晓娟a ,b , 王春香a ,b , 吴永麟a ,b , 钟晓辉a ,b , 廖斯民a ,b, 李之锋*a(江西理工大学,a.材料冶金化学学部;b.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近年来,水系钠离子电池由于原材料储量丰富、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等优势在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引起了愈加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在已报道的诸多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超离子导体结构的NaTi 2(PO 4)3 (NTP )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负极材料。

然而,由于NTP 固有的本征电子导电性差与不可逆的“溶解-沉淀”行为阻碍了其进一步实际应用。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NTP 及其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在水系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NTP 改性的主要方法,包括表面修饰、尺寸形貌控制和掺杂取代,并对每种改性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

最后对NTP 作为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系钠离子电池;NaTi 2(PO 4)3;负极材料;评述中图分类号:TM912.2;TG146.26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NaTi 2(PO 4)3 anode materials for aqueoussodium-ion batteriesLIU Xiaojuan a, b , WANG Chunxiang a, b , WU Yonglin a, b , ZHONG Xiaohui a, b , LIAO Simin a, b , LI Zhifeng *a(a. Faculty of Materials Metallurgy and Chemistry ; b. Jiangxi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Battery and Materials , Jiangxi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anzhou 341000, Jiangxi ,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queous sodium-ion batterie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more and more research focuses o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due to their advantages of abundant raw materials, safety and re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NaTi 2(PO 4)3 (NTP) with a superionic conductor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ode material in many reported aqueous sodium-ion batteries. However, the inherent poor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irreversible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NTP have hindered its furthe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is work,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TP and its composites as anode materials in aqueous sodium-ion batterie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and the main methods of NTP modification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size morphology control and doping substitution. Moreover, each modification method was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NTP as anode materials for aqueous sodium-ion batteries are proposed.Keywords: aqueous sodium-ion batteries ; NaTi 2(PO 4)3;anode materials ; review 收稿日期:2022-07-22;修回日期:2022-11-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4151)通信作者:李之锋(1979— ),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及其材料方面的研究。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参考文献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参考文献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参考文献水系锌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可充电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环保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以下是一些关于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参考文献。

1. Wang, Y., et al.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ACS Energy Letters 3.6 (2018): 1461-1469.本文综述了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电极材料、电解液、电池性能等方面。

文章指出,水系锌离子电池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改进电池性能和稳定性。

2. Li, Y., et al.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ng Cycle Life." Nature Communications 8.1 (2017): 1-8.本文报道了一种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水系锌离子电池,采用了新型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

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池具有优异的性能,可以作为可靠的储能设备。

3. Xu, C., et al. "Aqueous Zinc-Ion Battery Based on ZincHexacyanoferrate and Zinc Sulfat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9.26 (2017): 21923-21929.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氰合铁酸锌和硫酸锌的水系锌离子电池,采用了简单的制备方法和低成本的材料。

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储能方案。

4. Zhang, Y., et al. "Aqueous Zinc-Ion Battery with High Capacity and Long Cycle Lif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342 (2017): 291-297.本文报道了一种高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水系锌离子电池,采用了新型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
水系锌离子电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在探究其能量储存机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目前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如下:
1. 锌离子电池技术已逐步成熟。

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锌离子电池具有成为新型储能技术的潜力。

目前已经有不少锌离子电池的研究被发表在了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并且已经有一些锌离子电池技术已经进入到了实际应用阶段。

2. 锌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与其他电池技术相比,锌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是基于水的,因此相对来说更加安全。

同时,在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反应产物也是与水相容的,因此锌离子电池的使用过程中,不存在引发火灾或爆炸等安全隐患的问题。

3. 锌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在实验中,锌离子电池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因此被视为一种可能替代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技术。

目前已经有不少实验表明,在循环次数
较多的情况下,锌离子电池的性能表现要优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

4. 锌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的问题在于,锌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不够高,不足以满足某些
领域的需求。

因此,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电极材料,以提
高锌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总的来说,锌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尽管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相信在持续的研究努力下,锌离
子电池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水系锌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进展

水系锌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进展

第49卷第7期2021年7月硅酸盐学报Vol. 49,No. 7July,2021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DOI:10.14062/j.issn.0454-5648.20210161 水系锌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进展戴宇航,甘志伟,阮雨杉,安琴友,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摘要:水系锌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二次离子电池,因其低成本、高安全、环境友好以及高功率密度等特点,在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本课题组在水系锌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工作,主要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3个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凝练出当前该领域电池循环寿命短等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单相反应机制”等解决思路,最后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长寿命水系锌离子电池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锌金属负极;电解液中图分类号:TB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21)07–1323–14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Research Progress of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 and Their Key MaterialsDAI Yuhang, GAN Zhiwei, RUAN Yushan, AN Qinyou, MAI Liqia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 China)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secondary ion battery,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AZIBs) showed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due to their low cost, high safety,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high-power density. In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ZIBs will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cathode materials, anode materials and electrolytes. Furthermore, the bottlenecks such as the short cycle life of batteries in this research area will be identified, while the respective possible solutions such as “single-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will be proposed. Finally, an outlook on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AZIB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high safety and long cycle life will be offered as a conclusion. Keywords: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cathode materials; zinc metal anode; electrolyte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供给的大幅度增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成为亟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综述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综述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综述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刘文 2015200807近十年以来,通过对新电极材料和新存储机理的开发研究,基于锂的可重复充电电池技术得到了飞跃发展,电池性能不断提高。

得益于纳米技术的不断探索发现,传统电池材料存在的许多重难点基础问题极有希望得到解决。

一、纳米技术致力于解决传统电池领域的哪些重大问题?1. 体积变化导致活性颗粒和电极的开裂与破碎传统嵌入式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较小。

而对于新型的高容量电极材料而言,由于充放电过程中,大量Li物种嵌入和脱嵌,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

经过多次循环之后,活性颗粒和电极材料会开裂和破碎,影响电学传导,并造成容量降低,最终导致电池失效,大大缩短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据报道,合金型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率中,Si为420%,Ge和Sn为260%,P为300%。

而传统的石墨负极只有10%。

图1. 活性颗粒和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开裂和破碎的过程硅极负极的解决方案纳米材料一个天然优势就在于,其尺寸较小,可以在颗粒和电极层面上有效抵抗力学上的破坏。

高容量电极材料有一个基本参数,叫做临界破碎尺寸。

这个参数值取决于材料的反应类型(譬如合金反应,转化反应)、力学性能、结晶度、密度、形貌以及体积膨胀率等一系列参数。

而且,电化学反应速率对于颗粒的开裂和破碎影响重大,充放电速率越快,产生的应力就越大。

当颗粒尺寸小于这个临界尺寸时,锂化反应引起的应力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缓解颗粒的的开裂和破碎行为。

研究表明,Si纳米柱的临界尺寸是240-360 nm,Si纳米线的临界尺寸是300-400 nm,这一区间范围主要是受到电化学发宁速率的影响。

晶化Si纳米颗粒的临界尺寸大约是150 nm。

图2. Si纳米线负极材料可以适应应力的影响因此,颗粒的破碎问题可以通过使用低于临界尺寸的各种纳米结构材料来实现,譬如纳米柱、纳米线、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棒、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

至于电极的破碎问题主要是采用一系列胶粘方法将Si纳米颗粒粘结在集流器上实现。

Chem.Soc.Rev.夏永姚综述:超级电容器的机理、材料、系统、表征及应用

Chem.Soc.Rev.夏永姚综述:超级电容器的机理、材料、系统、表征及应用

Chem.Soc.Rev.夏永姚综述:超级电容器的机理、材料、系统、表征及应用超级电容器因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稳定性和高安全性等,视为在需要高功率输送或快速存储能量应用方面的一种替代或补充可充电电池。

最近,复旦大学的夏永姚课题组在C h e m . S o cR e v 上发表了题为“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c a p ai t o r s : m e c h a n i s m , m a t e r i a l s , s y se m s ,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a p p l i ct i o n s (超级电容器的机理、材料、系统、表征及应用)”的述。

在大牛夏永姚研究团队的这篇最新综述中,对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理、电极材料、电解液材料、系统、表征方法及应用做了一个系统全面而精简的讲解。

综述导览图1 超级电容器背景介绍超级电容器相比于电池,能够提供更高功率密度和快速的能量存储,但其能量密度比电池低得多,而能量密度取决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比电容(F)和全电池电压(V),因此,开发纳米多孔电极材料改善比电容和建立混合型/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增加电压成为有效的方法。

如何开发一个高能量密度,又同时保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特性的超级电容器是许多研究人员致力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回顾了超级电容器存储机理、表征手段、系统和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最后,还讨论了超电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前景和挑战。

图1 综述概览图2 超级电容器电荷存储机理超级电容器的能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储存:基于电极表面静电累积作用形成的双电层电容和基于快速可逆表面氧化还原反应的赝电容。

目前可充电电池机理主要基于阳离子(H或Li)在材料晶体结构内脱嵌行为和氧化还原反应。

插层赝电容作为一种新型电荷存储机理主要依赖于阳离子(如 Li, Na, K, H)嵌入/脱嵌行为。

水锂电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水锂电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入/ 脱出反应 , 均可作为水锂电的正
极材 料 ; 对于 负 极材 料 的选 择 , 考 在 虑 到水 锂 电的 工作 电压 和 析氢 反 应 等 问题 的情况 下 , 于L L 嵌入 相对 i/ i 电位 为 2~3 电极 材 料 可作 为 负 V的
由于锂离子嵌入化合物在水溶
液 电解质 中的 电极反应必 须考虑水分 解析 氢 、 氧的反应 , , 析 因此 如果L i 在
材料 , 可选 择的 电极材料 非常有限。 但 是在 实 际的操作 过程 中, 由于超 电势
在 大倍 率 充放 电环 境 中具 有 良好 的
应用 前景眨 。 q】
或过 电位 的存在 , 际 的析 氢 和析 氧 实
的过程会分别 发生在 更低和更高 的 电
如果 有一极 采用非法拉 第方 式进 行充 放 电, 不是水锂 电, 就 而应该 归属于混
度 下, 容量依然能够达到在 l0mA/ O0 g
时的 9 %以上 , 0 大于 10 3 mAh g; / 对于
L MnO4 i 2 材料则达 到了 1 0 mAh g 1 / 以

纳米Li n0 材料 而 言 , M , 在相 同条件 下 , 量保有率 也达到 了 9 %以上 , 容 0 达
钒 ( 2, vo )平均工作电压为 15 , .V 理论 比能量为7Wh k 。 5 / g如果按照锂离子 电池的方式进行 电池的组装, 电池 该
的实 际比能量 能接近 4Wh k , 0 / g 大于 铅酸 电池 的 3Wh k , 0 / g 与镍 ( )镉 Ni /
( ) Cd 电池相 当 , 但循 环性 能很 差 。
图l l V s 为 m /扫描速率下L C O、 io ,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第 23 卷 第 2 /3 期 2011 年 3 月




PROGRESS IN CHEMISTRY
Vol. 23 No. 2 /3 Mar. ,2011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刘海晶 夏永姚

*
( 复旦大学化学系 上海市分子催化与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研究院 摘 要
上海 200433 )
2 4
Contents
1 2 2. 1 2. 2 3 3. 1 3. 2 3. 3 3. 4 3. 5 3. 6 3. 7 4 Introduction Synopsis of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supercapacitor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capacitor Researches and progress of hybrid supercapacitor Activated carbon / NiOOH ( FeOOH ) hybrid supercapacitor Li 4 Ti 5 O 12 / activated carbon hybrid supercapacitor Activated carbon / graphite hybrid supercapacitor Lithium-ion battery carbon materials / activated carbon hybrid supercapacitor Aqueous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 activated carbon hybrid supercapacitor Activated carbon / metal oxides hybrid supercapacitor Activated carbon / polymer hybrid supercapacitor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Mn2O4 水 系 锂 离 子 电 池 平 均 工 作 电 压 1.40 V , 放 电 比 容 量
约 42 mAh/g , 10 次 充 放 电 循 环 后 , 放 电 比 容 量 保 持 率 为 85% ; 而 LiTi2 (PO4)3/ LiNO3/LiMn2O4 水 系 锂 离 子 电 池 平 均 工 作 电 压
phate 结 构 的 LiTi2(PO4)3, Li3Fe2(PO4)3, TiP2O7, LiFeP2O7 一 般 在
较高的温度下合成, 材料的比表面较小, 在水中具有较好的稳 定性。但上述材料在嵌锂状态时,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与水发 生副反应。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上述材料表面进行表面修饰, 例如碳、 氧化物、 高分子聚合物等包覆, 表面层可以允许锂离 子传递, 但能阻止电极活性物质与水发生副反应。
1.50 V , 放 电 比 容 量 约 45 mAh/g , 10 次 充 放 电 循 环 后 , 放 电 比
该 研 究 表 明 正 极 材 料 LiMn2O4 在 水 溶 液 容 量 保 持 率 为 75%[3] 。 中 是 稳 定 的 , 而 负 极 材 料 TiP2O7 晶 体 结 构 的 分 解 和 新 物 质 的 形成使得容量下降, 从而导致整个电池容量衰减。
来纳州化学 工 程 系 电 化 学 中 心 博 士 后 研 究 员 。 1999 — 2001 年在日本通产省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
2001 — 2002 年 进 入 日 立 Maxell 公 司 电 池 开 发 中 心 工 作 。 2003 年回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主要从事新型储能材料和
2.2 炭包覆 LiTi2(PO 4)3/ LiMn 2O 4
2007 年 , 我 们 课 题 组 报 道 负 极 采 用 炭 包 覆 LiTi2(PO4)3, 正
极 采 用 LiMn2O4, 电 解 质 为 Li2SO4 溶 液 的 水 系 锂 离 子 电 池 。首 先 , 利 用 PVA 辅 助 的 溶 胶 - 凝 胶 方 法 来 代 替 传 统 的 高 温 固 相 合 成 方 法 制 得 纳 米 尺 度 的 大 孔 LiTi2 (PO4)3, 然 后 采 用 化 学 气 相 沉 积 (CVD) 技 术 在 大 孔 LiTi2(PO4)3 表 面 均 匀 地 沉 积 一 层 10
LiNO3 溶液的水系 锂 离 子 电 池 。 该 体 系 平 均 工 作 电 压 1.25 V ,
放电比容量约 43 mAh/g, 40 次充放电循环后 , 放电比容量保持 而 率为 86%, 60 次充放电循环后 , 放电比容量保持 率 为 82%[5]。 未 进 行 包 覆 的 LixV2O5/LiMn2O4 体 系 40 次 充 放 电 循 环 后 , 放 电 比 容 量 保 持 率 仅 为 8% 。 陈立泉院士认为通过导电聚合物表面 包覆, 有效减少了活性物质与电解质的接触, 稳定了相转变, 减少了钒的溶解, 从而提高了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图1 析氢、 析氧电位与溶液 pH 值的关系 ( 左 ) 和 几种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的嵌入电位 ( 右 )
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考虑到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和 析 氢 反 应 等 问 题 , 通 常 情 况 下 , 嵌 入 电 位 相 对 于 Li+/Li 在 2 ~3
V 的电极材料可作为水系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以下主要
Dahn 认 为 水 系 锂 离 子 电 池 衰 减 的 原 因 当 , 但 循 环 性 能 很 差 [1] 。
可能是水的分解、电极材料在水溶液里的溶解和电极材料结 构 的 变 化 , 并 指 出 VO2/LiMn2O4 体 系 衰 减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VO2 电极在电解质里的溶解。
道的水系锂离子电池, 比能量和循环寿命远不如采用有机电 解质溶液的锂离子电池, 其循环寿命差的主要原因, 普遍认为 是电极在水溶液中的不稳定性。
1.2 LiV3O 8/ LiNi0.81Co 0.19O 2
2000 年 , 日 本 Toki 小 组 报 道 了 负 极 采 用 LiV3O8, 正 极 采
用 LiNi0.81Co0.19O2, 电 解 质 溶 液 为 Li2SO4 溶 液 的 水 系 锂 离 子 电 池 , 正 负 极 配 比 为 1∶1 。当 电 压 上 限 设 为 1.3 V 时 , 放 电 比 容 量 约 20 mAh/g , 30 次 充 放 电 循 环 后 , 放 电 比 容 量 保 持 率 为
技术 , 无机 - 有机嵌入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的量
2003 年回国后 , 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子设计等研究。 973 ” 863 ” 重点、 科技部“ 、 “ 计划、 上海市科委和企业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 90 余篇 , 获日本、 中国授权专利 15 项 , 特邀参与
编书 3 本。被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引用 1 000 次以上 , 单篇引用 300 余次 , 获日本电化学学会 2002 年度《 日本电化学会志》 最 电源技术》 、 《 化学与物理电源系统》 编委。 优秀论文奖。 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本文其他作者单位 : 复旦大学化学系 , 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00433
LiMn2O4, 电 解 质 溶 液 为 微 碱 性 的 Li2SO4 溶 液 , 其 平 均 工 作 电
压 为 1.5 V , 比 能 量 为 75 Wh/kg , 实 际 应 用 中 这 种 电 池 的 比 能 量 接 近 40 Wh/kg , 大 于 铅 酸 电 池 (30 Wh/kg) , 与 Ni-Cd 电 池 相
1.4 LiV3O 8/ LiCo O 2
2007 年 , 复 旦 大 学 吴 宇 平 教 授 小 组 报 道 负 极 采 用 LiV3O8, 正 极 采 用 LiCoO2, 电 解 质 溶 液 为 LiNO3 溶 液 的 水 系 锂
离 子 电 池 , 平 均 工 作 电 压 1.05 V , 放 电 比 容 量 约 55 mAh/g , 40 次 充 放 电 循 环 后 , 放 电 比 容 量 保 持 率 为 65% , 100 次 充 放 电 循 环 后 , 放 电 比 容 量 保 持 率 为 36%[4] 。吴 宇 平 教 授 认 为 由 于 水 中 的副反应很多, 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可通过调整电解 质的组合和优化集流器等方法进行改善, 同时正极的选择也 很重要。 表 2 总结了现有报道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 / 嵌入化合物 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工作电压、 比能量和比容量保持率。 报
2.1 聚吡咯包覆 LixV2O 5/ LiMn 2O 4
中国科学院北京物 理 所 陈 立 泉 院 士 2007 年 报 道 了 以 负 极 采 用 聚 吡 咯 包 覆 LixV2O5, 正 极 采 用 LiMn2O4, 电 解 质 溶 液 为
1.3 TiP 2O 7/ LiMn 2O 4 , LiTi2(PO 4)3/ LiMn 2O 4
2 表面修饰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 / 嵌入化合 物体系
水系锂离子电池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是负极材料在水溶 液 中 稳 定 性 差 , VO2, LiV3O8, LiV2O5, FeOOH 等 材 料 大 部 分 在 低温条件下合成, 表面积较大, 在水溶液中部分溶解, 化学不 稳 定 。 相 比 上 述 低 温 条 件 合 成 的 材 料 , NASICON , Pyrophos-
对近几年国内报道的几种体系作简单介绍。
Co1- xO2 在 水 溶 液 中 都 可 发 生 可 逆 的 嵌 入 反 应 , 可 作 为 水 系 锂
431
2008.7 Vol.32 No.7
电源技术 评 论
1 锂离子嵌入化合物 / 嵌入化合物体系
1.1 VO 2/ LiMn 2O 4
在 1994 年 , Dahn 研 究 组 于《 Science 》上 首 次 报 道 了 一 种 用 水 溶 液 电 解 质 的 锂 离 子 电 池 , 负 极 采 用 VO2, 正 极 采 用
水系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
夏永姚 , 罗加严 , 王永刚
采 用 锂 离 子 嵌 入 化 合 物(碳 和 钴 酸 锂)和 有 机 电 解 质 的 锂 离 子 电 池 , 自 1990 年 商 品 化 以 来 , 以 其 高 比 能 量 的 优 点 , 迅 速 占领小型电池市场, 并已广泛用于摄像机、 笔记本电脑、 移动 电话等情报通讯器件。但因为所采用的有机电解质的可燃性 和 在 不 正 确 使 用(如 过 充 或 短 路 )时 电 极 材 料 与 有 机 电 解 质 的 高反应活性等引起的安全性和高成本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大型锂离子电池在储能和电动汽车中的应用。锂离子 电池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选择高安全性的电极材料, 采用过充电保护剂, 加入不燃性电解质等得到提高。 另一个比 较有效的途径是采用水溶液电解质, 并且水溶液电解质的离 子电导率比有机电解质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电池的比功率可 望得到提高。同时还避免了采用有机电解质所必需的严格的 由于水系锂离子电池具有价 组装条件, 因此成本也大大降低。 格低廉, 无环境污染, 安全性能高, 功率高等优点, 成为具有开 发和应用潜力的新一代储能器件。对水系锂离子电池及其相 关材料的研究也将成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 文综述了国内水系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并对存在的问题 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锂离子嵌入化合物在水溶液电解质中的电极反应, 远比 在有机电解质中复杂, 必须考虑水分解析氢、 析氧的反应, 因 此可选择的电极材料非常有限。表 1 给出了几种常见锂离子 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嵌入电位。 图 1 给 出 了 析 氢 、 析 氧 电 位 与 溶 液 pH 值 的 关 系 ( 左 ) 和 几 种 锂 离 子 嵌 入 化 合 物 的 嵌 入 电 位 ( 右 ) 。从 嵌 入 电 位 分 析 , 现 有 锂 离 子 电 池 4 V 正 极 材 料 , 如 LiCoO2, LiMn2O4, LiNi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