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供应装置。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环保的电池类型,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子产品中的重要能源供应方式。

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和发展离不开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如LiCoO2)向负极移动,而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如石墨)向正极移动。

因此,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十年中,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新的材料不仅有更高的存储容量,而且充放电速度更快,循环寿命更长。

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

然而,由于石墨本身的容量限制以及其充放电速率性能的限制,石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新的负极材料已经开始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硅材料作为一种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高存储电容量(4200mAh/g)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硅材料具有体积膨胀问题,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会导致硅微粒的损失,从而降低电池性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方法,例如制备纳米尺寸的硅颗粒、使用聚合物涂层来固定硅微粒以及将硅微粒包在奈米碳管或氧化石墨烯中等等。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晶格结构材料,其具有高的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能,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又一有前途的候选材料。

叠层石墨烯纳米片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石墨材料的容量限制和电导率问题,大大改善了负极材料的性能。

金属氧化物和磷酸盐等化合物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这些化合物具有更高的存储容量,更长的寿命和更稳定的性能。

总的来说,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石墨、硅材料、石墨烯以及金属氧化物和磷酸盐等新型负极材料,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浅谈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浅谈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12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现代化社会,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平台或者是电力能源的全面发展,都在不断的提高各行业内部运行设备所需要的电能,而对于目前使用广泛的电力能源储存设备锂离子电池,怎样在保障自身效益扩大的同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还需要作出全面改革,例如:如何扩充储锂容量、提高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等,而对锂离子电池关键构件进行分析,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石墨负极材料。

对此,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对锂离子电池后期发展和使用效益有着决定性作用。

再加上石墨导电效率优良,还具备良好的锂离子嵌入、脱出性能,多种优势条件也最终使得石墨变成锂离子电池体系当中使用率为最高、商业化程度为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但是由于受石墨微观结构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石墨理论储锂容量只能达到372mA.h/g,从而出现了电解液兼容性较差、体积膨胀率过高等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到了电极能量的密度以及循环稳定性。

对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若是要想让实现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综合性提升,目前已有诸多国内外重量级研究人员投入到对石墨负极材料改性研究工作当中,也做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及石墨嵌锂机制作为一种正常锂离子浓差电池,锂离子电池可分为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

设置石墨负极、LiCoO 2正极,然后综合以上因素,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可以看出,在对其进行充电期间,清晰看到锂离子在正极LiCoO 2晶格中顺利脱出,而后锂离子循序渐进扩散到电解液中,并在最后穿过隔膜而进入到石墨负极层。

整个过程中,为充分保障电荷之间平衡度,会有同等数量的电子在正极中释放出来,并从外电流路流到石墨负极中,此时会构建出一个回路整体[1]。

而在放电过程中,负极石墨层间的锂离子又开始慢慢脱出,再经电解液,最后返回并嵌入到LiCoO 2晶格中,此时电子会经外电流路传输到正极,这样就可以实现以此充电、放电循环。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精选全文完整版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近年来,新能源电池市场的发展迅猛,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在家用电器、电动车、太阳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电池的性能,同时也能够为其更进一步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

一、研究进展1. 电极材料改进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的性质,因此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中,电极材料的改进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电极材料为石墨,但石墨有低比容量、低导电性、易热化等问题。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革新主要是基于正极和负极材料之间的平衡。

目前用于正极的材料有LiFePO4、LiCoO2、LiMn2O4等,用于负极的材料主要有石墨、金属锂、硅材料等。

这些材料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得到不断提升。

2. 电解质电解质是电池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赋予电池主要的性能(如循环性能、电池容量、能量密度等)。

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中,一般使用液态电解质,但液态电解质有泄漏的风险,而且易于氧化和燃烧。

为了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性能,目前锂离子电池中主要使用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中,最为主流的是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材料。

固态电解质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与高无效性的锂电求得更高电化学性能和更安全性的使用。

3. 电池系统除了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的改进之外,电池系统的研究也是锂离子电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研究领域。

在电池工作过程中,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变化会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

而电池系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电池系统研发的一个核心是电池管理系统(BMS),BMS在锂离子电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将对电池的使用和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电池系统的研究还包括了钝化处理、电极的表面改性等专业技术的研发。

这些研究都可以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应用。

二、应用前景随着汽车、家用电器、通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24年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领域。

然而,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容量低、循环性能差等。

因此,开发新型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析其制备方法、性能及改进方向。

二、石墨烯的基本性质与结构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这些特性使得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的片层结构可以为锂离子提供更多的嵌入位点,从而提高电池的容量。

此外,石墨烯的优异导电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三、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1. 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在高温下使碳源气体分解,并在基底上沉积石墨烯。

该方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但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

2. 液相剥离法:利用溶剂剥离石墨得到单层或多层石墨烯。

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产物中杂质较多,影响电池性能。

3. 化学氧化还原法:通过化学氧化天然石墨得到氧化石墨,再通过还原得到石墨烯。

该方法工艺成熟,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四、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可以在石墨烯片层间嵌入和脱出,从而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此外,石墨烯的优异导电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降低内阻。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解决石墨烯材料的一些问题,如容量衰减、循环稳定性等。

五、性能改进措施及研究进展针对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

1. 纳米结构化:通过制备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石墨烯材料,如三维网络结构、多孔结构等,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嵌锂能力,从而提高电池性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和其他传统能源越来越稀缺,迫切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

但是,这些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且持续不断,因此需要先转换成电能再输出,这促进了可充电电池的研究。

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能量密度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

当前,电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可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迫切需要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电极材料和电池隔膜以及无污染的电池。

与传统的二次化学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吸引人的特性已经在电子产品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国际能源结构正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低碳、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以二次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体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四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为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1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机制可以描述为,材料结构中可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锂离子,相变形成新的含锂的化合物,并且能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脱出外来的锂离子,恢复到先前的原始结构。

嵌入型负极材料,包括已经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TiO2以及钛酸锂等。

其中碳质材料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工作电压平台,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电压滞后、高不可逆容量的缺点。

钛酸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成本低、长循环寿命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

石墨作为层状碳材料,是首先被商业化和人们所熟知的LIB负极材料,也是最成功的嵌入型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后可生成层状LiC6,其放电平台在0.2V(vs.Li+/Li)以下,有优异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是比较完美的LIB负极材料。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基材料、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方面。

这些材料在锂电池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锂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这些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推动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

碳基材料一直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因其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中。

通过控制碳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可以有效提高其对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能力,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不过,碳材料在储锂过程中很难实现高容量储存,这一问题已成为碳基负极材料的研究难点之一。

硅基材料也是当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与碳材料相比,硅具有更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结构破坏,电化学活性和循环寿命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硅材料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合成纳米结构的硅材料、设计多孔结构、以及与碳等材料的复合等方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通过材料设计与合成新型的碳基材料,以提高其储锂容量,并且降低材料的制备成本。

研究者也将继续探索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找出铁电影响碳材料电化学行为的机理。

将进一步发展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通过纳米结构设计、表面涂层等方法,提高硅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也将探索硅基材料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应用,以扩展硅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范围。

对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以寻找新型金属氧化物材料,并且改进其结构与性能。

研究者也将进一步研究金属氧化物的嵌入/脱嵌机制,以解决其循环稳定性问题。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第6 3卷
第 2期
有 色 金 属
No f Io s M e as nern ti
Vo . 3 .N . 16 O 2
M a 2 0 1 v 1
2 0 1 年 5 月 1
DOI 1 . 9 9 j i n 1 0 :0 3 6 / .s . 0 1—0 1 . 0 1 0 . 3 s 2 12 1. 2 0 5
下 优 点 : 容 量 高 ( 0 ~4 0 比 20 0 mAh g 电 极 电 位 低 / ),
1 中 间相 碳 微 球
虽 然 中间相 碳 微 球 的 制备 和应 用 开 始 于 2 0世
纪 6 7 0~ 0年 代 , 但直 到 2 O世纪 9 0年 代才 有 在锂 离
子 电池 中应 用 的 文 献 报 道 。 19 9 2年 Y mar 等 a uaJ
关 键 词 : 机 非 金 属 材 料 ; 离 子 电池 ; 述 ; 无 锂 综 负极 材 料 ; 然 石 墨 表 面 改性 天
中 图 分 类 号 : M 1 .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 0 — 2 1 2 1 )2 04 0 9 13 F A 1 1 0 1 (0 1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7— 5 0
锂 离 子 电池 碳 负 极 材 料 研 究 进 展
孙 学 亮 , 秀娟 , 秦 卜立敏 , 吴 伟
( 山大 学 环境 与化 学 工程 学 院 , 燕 河北 秦 皇 岛 0 6 0 ) 6 0 4
摘 要 : 综述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主要包括 中间相碳 微球 、 天然石 墨、 无定形 碳负极材料 以及 天然石墨 表面
(<1 0 S i/ i , . V V L ) 循环 效 率 高 (>9 % ) 循 环 寿 L 5 ,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1. 传统负极材料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

石墨作为最为常见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但其比容量有限,且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

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电化学活性较差,循环性能不稳定。

传统负极材料在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展望1. 高能量密度随着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

开发高容量、高电化学活性的负极材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都有望成为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重要负极材料。

2. 循环稳定性循环稳定性是锂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当前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的循环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需要通过界面工程、复合材料设计等方法来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 安全性锂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传统锂电池负极材料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导致安全隐患。

未来需要开发更安全稳定的负极材料,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能。

4. 可持续发展随着对环境友好性要求的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考虑其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需要注重材料的资源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结语在锂电池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和满足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材料被认为是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的不断进步,相信锂电池负极材料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也需要注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努力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能源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与奋斗目标。

矿物能源会很快枯竭,解决日益短缺的能源问题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对国家经济和安全的挑战也是对科学技术界地挑战。

电池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本文阐述了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基本特性,综述了碳类材料、硅类材料以及这两种材料形成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应用现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硅复合材料引言:电极是电池的核心,由活性物质和导电骨架组成正负极活性物质是产生电能的源泉,是决定电池基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进行研究。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理想的可充电电池。

它不仅具有能量密度大、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而且污染小,符合环保要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锂离子电池将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因此,研究与开发动力用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材料有重大意义。

对于动力用锂离子电池而言,关键是提高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而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提高的根本是电极材料,特别是负极材料的改善。

1、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基本特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应为层状或隧道结构,以利于锂离子的脱嵌且在锂离子嵌入和脱出时无结构上的变化,以使电极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寿命;(2) 锂离子在其中应尽可能多的嵌入和脱出,以使电极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

在锂离子的脱嵌过程中,电池有较平稳的充放电电压; (3) 首次不可逆放电比容量较小; (4) 安全性能好;(5) 与电解质溶剂相容性好; (6)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7) 安全、不会污染环境。

现有的负极材料很难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电化学性能更好的负极材料成为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2、选材要求一般来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主要要遵循以下原则:1、插锂时的氧化还原电位应尽可能低,接近金属锂的电位,从而使电池的输出电压高;2、锂能够尽可能多地在主体材料中可逆的脱嵌,比容量值大;3、在锂的脱嵌过程中,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以确保好的循环性能;4、氧化还原电位随插锂数目的变化应尽可能的少,这样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可以保持较平稳的充放电:5、插入化合物应有较好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这样可以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池充放电;6、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能够与液体电解质形成良好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7、锂离子在主体材料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的充放电;8、价格便宜,资源丰富对环境无污染3、负极材料的主要类型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种类繁多,根据主体相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金属类负极材料、无机非金属类负极材料及金属-无机非金属复合负极材料。

(1)金属类负极材料:这类材料多具有超高的嵌锂容量。

最早研究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

由于电池的安全问题和循环性能不佳,金属锂在锂二次电池中并未得到应用。

目前金属单质还不具有直接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可行性。

锂合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属锂负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但是锂合金在反复的循环过程中经历了较大的体积变化,存储大量的锂时,体积可膨胀到原来的数倍,极大程度的造成电极粉化,电池容量迅速衰减,这使得锂合金并未成功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2)无机非金属类负极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是碳材料、硅材料及其它不同非金属的复合材料碳材料: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类碳材料和非石墨类碳材料。

4、锂离子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目前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类材料、硅类材料及这两种材料的复合材料。

4.1 碳材料的研究4.1.1 石墨碳材料按其结构可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软碳、硬碳)。

石墨是最早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碳负极材料,其导电性好,结晶度高,具有完整的层状晶体结构,很适合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出。

石墨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

工业上多采用鳞片石墨作为碳负极的原材料。

鳞片石墨晶面间距(d002)为 0.335 nm,主要有 ABAB 排列的 2H 型六方晶体结构和 ABCABC排列的 3R型菱形晶面排序结构,即石墨层按两种顺序排列。

4.1.2 无定形碳常见的无定形碳有有机聚合物热解碳、树脂碳和乙炔黑等,前两者前驱体有很多种,如聚氯乙烯、酚醛树脂、糠醛树脂、含有氧异原子的呋喃和含有氮异原子的丙烯腈树脂等。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改善无定形碳材料性能方面也取得了极大进展。

研究发现,由晶体生长水热法制备的含微孔的无定形碳球(HCS1具有较好的球形形貌、可控的单分散粒子粒径和光滑的表面,其可逆容量高达 430 mAh/g,首次库仑效率达到 73%,动力学性能比中间相碳微球(MCMB)还好。

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Hu 等发现,利用微乳液作媒介的晶体生长水热法制备的含微孔的无定形碳球(HCS2)具有比 HCS1 更小的微孔。

HCS2 具有比 HCS1 还要高的嵌锂容量,其值达到 566 mAh/g,首次库仑效率也提高到83.2%,而且循环性能也非常好。

吴宇平、尹鸽平、Schonfelder 等在无定形碳材料改性的研究中发现,在硬碳材料中掺磷,可使其嵌锂特性发生明显改变,有序化程度提高,是提高无定形碳球电极可逆容量和充放电效率的较好方法。

4.1.3 中间相碳微球(MCMB)目前, MCMB 是长寿命小型锂离子电池及动力电池所使用的主要负极材料之一,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比容量有些偏低,价格昂贵。

除 MCMB外,还有其它形式的由可石墨化碳制得的人造石墨。

如石墨纤维和其它复合石墨化碳。

冯熙康等通过对可石墨化碳如石油焦等采取掺杂、结构调整或表面修饰并经高温石墨化处理等方法制得的人工石墨,比容量可达到 330~350 mAh/g,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低于 MCMB 的价格。

4.2 硅基材料锂与硅反应可得到不同的合金产物,如Li12Si17、Li13Si4、Li22Si5 等,其中锂嵌入硅形成的合金 Li4.4Si,其理论容量高达 4200 mAh/g。

锂硅合金高的储锂容量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浓厚兴趣,但以锂硅合金为负极的锂电池并未进入商品市场。

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 Li-Si 合金的可逆生成与分解伴随着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引起合金的机械分裂,导致材料结构崩塌和电极材料的剥落而使电极材料失去电接触,从而造成电极材料循环性能的急剧下降,最后导致电极材料失效。

人们主要通过向硅中添加氧化物、制备纳米级硅材料以及构建出活性/非活性复合体系来改善硅材料的性能。

4.2.1 硅单体硅单体,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形式。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无定形结构硅的性能较好。

S.Bourderau 等研究表明,非晶态或无定形态硅具有较好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他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于 650℃在泡沫镍表面沉积一层 1.2 μm 厚的无定形态硅膜。

在 0.10~0.05 V 之间,以 C/2 倍率循环时,其最初三次的放电容量均为 900~1000 mAh/g。

但随后容量开始明显下降,20 次循环后其容量降至 200 mAh/g,这可能与集电体发生机械分离有关。

最近 Hunjoon Jung 等用 CVD 法沉积了50 nm的无定形硅薄膜,在电压范围为0~3 V 时,最大容量为 4000 mAh/g,但 20 次循环后容量急剧下降。

在较低的电压范围 0~0.2 V 下,则循环性能超过 400 次,但放电容量降为 400 m Ah/g。

这可能是充电深度降低,材料的体积膨胀也降低,从而提高了循环性能。

S.Ohara 等采用真空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金属镍基片上沉积一层 77 nm 的 Si 薄膜,在 2C 倍率充放电循环 750次仍能保持 1700 mAh/g 以上的容量,且与电解液的相容性好。

T.Takamura 等进一步研究了更厚(达 1 μm)的硅薄膜的充放电性能,研究表明镍基底的表面粗糙度对其充放电性能有很大影响。

4.2.2 硅薄膜Bourderau 等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LPcVD)以硅烷为前驱体在多孔镍箔表面制备硅薄膜,其初始比容量达 l000 mAh/g,但 10 次循环后,容量衰减为 400 mAh/g。

Maranchi 等采用射频磁电管溅射法 (radio frequency magnetrons Puttering)在铜箔上制备 250 nm厚的非晶硅薄膜,并研究了膜厚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250 nm 厚的非晶硅膜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经过 30 次循环,其比容量接近 3500 mAh/g。

SEM 观察显示,较薄的膜与铜箔接触更好,使得电极具有更小的内阻。

Lee 等发现铜箔的表面形貌对电极性能影响显著:表面粗糙的铜箔上沉积的薄膜电极具有更好的性能,经过 30 次循环其比容量在 1500 mAh/g 以上,优于以平整表面的铜箔作为基底的电极。

4.2.3 纳米硅用纳米 Si、碳黑、PVDF 按重量百分比为40:40:20 制得复合负极,其工作电压比较平稳,第 10 周的可逆容量仍保持在 1700 mAh/g,是碳材料的 5 倍,循环性远远优于普通硅,将充放电电流密度增大 8 倍后,循环性基本不受影响,表明了这种纳米复合电极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

但是纳米材料容易团聚,团聚后的颗粒有可能失去电接触而失效。

H.Li 等对几种纳米硅,包括球状纳米硅、线形纳米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研究,采用 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发现:常温下锂离子的嵌脱会破坏纳米硅的晶体结构,生成亚稳态的锂和硅的化合物,并观察到纳米硅颗粒发生团聚,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下降。

4.2.4 硅的氧化物由于 Li+与氧生成不可逆相 Li2O,Li2O 为惰性相,增加了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但减缓材料的体积变化,使循环性能得到提高。

S.H 等研究了几种硅氧化物,包括 SiO0.8、SiO、SiO1.1等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现随着硅氧化物中氧含量的增加,电池比容量降低,但是循环性能提高。

4.2.5 硅合金硅与金属复合形成合金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金属(如 Ni、Ti)或惰性物质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不具有嵌脱锂活性,纯粹起支撑结构作用;二是金属(如金属 Al、Sn、Mg)或惰性物质本身具有嵌脱锂活性,但与硅的电位不同,因此它们的复合将使材料的体积膨胀发生在不同电位下,缓解由此产生的内应力,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利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纳米 NiSi 合金,首次放电容量达到 1180 mAh/g,20 次循环后容量为 800 mAh/g 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