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问题的由来、危害及治理

“四风”问题的由来、危害及治理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应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这“四风”是根本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为此,本文在梳理“四风”问题的由来和危害的基础上,找出治理“四风”问题的切入点,为治理“四风”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作风问题是执政党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党只有具备优良的作风才能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纵观党的历史,尽管作风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作风问题最终都会危害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作风问题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本文试图准确把握“四风”问题的由来及危害,力求对症下药,开出治理“四风”问题的良方。

一、“四风”问题的由来。

1.“四风”问题的提出。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

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特别强调,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

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

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2.“四风”问题的历史演变。

作风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存在差异。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党员干部杜绝享乐主义和奢

靡之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同时还在有关著作中论述了干部特殊化和整治形式主义等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中指出,“形式主义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是我们

党的一大祸害。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必须狠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

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指出“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2012年,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

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3.“四风”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是历史尘垢。

“四风”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长期统治的遗留物。封建思想糟粕

不仅使得家长制、官僚主义、独断专行根深蒂固。而且禁锢干部的头脑。助长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混日子、保帽子”等风气,与之对应的是

经济取得上的不劳而获,表现在其生活上必然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

二是环境转换。

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一些领导干部容易放松警惕,居功自傲,不思进取,脱离群众,滋长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诸多诱发享乐主义的因素。一些党员干部很容易被追求舒适、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腐朽思想所侵蚀。

三是改革滞后。

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缓慢。致使少数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地位显赫。身价倍增,这就从体制上为“四风”问题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会产生无限制的公款消费。不正当的利益交换极容易造成“四风”问题的扩散。

四是党性不纯。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长期以来,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党性干扰较大。是“四风”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形式主义不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官僚主义凭长官意志而不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味追求个人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必然会陷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泥潭之中。此外,“四风”问题的产生还与社会道德规范、组织文化和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总而言之,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相辅相生的,凡是官僚主义严重的地方。形式主义就必然泛滥盛行。两者往往形成助纣为虐的恶性循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互为表里的两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必然产生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过来又会加剧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二、“四风”问题的危害。

“四风”问题往往表面“销声匿迹”,实则“暗藏杀机”。从现实情况看。有些党员干部已经对“四风”问题有点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足见问题已十

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四风”问题的危害,认清作风建设是关乎党

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必须坚决予以解决。

1.腐化干部队伍。

形式主义表现为作风漂浮,脱离实际,沉溺于文山会海,习惯于官话套话,唯书唯上,照抄照搬,做表面文章。把一切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都变成了喊口号和走过场。官僚主义从根本上颠倒了主仆关系,使党员本色尽失,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向人民群众发号施令的本钱,处处以救世主自居。心安理得地当官做老爷。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着密切的联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腐败行为提供了价值支撑。如果党员干部头脑里塞满了享受主义和奢靡生活,那么他就会为了享乐不惜以权力为筹码,换取物质生活的丰裕与奢华。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说:“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

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

2.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一些干部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搞主观主义的瞎指挥,致使一些重大决策失误。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人力、物力以及宝贵时间付之

东流,有限的社会资源被极大地浪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表现为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铺张浪费、花天酒地。党培养一名干部不容易。一个干部自身的成长也不容易,一旦沾上享受和奢靡的风气,就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此外,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本身也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仅我国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就高达价值2000亿元,被

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所造成的浪费可见一斑。

3.败坏社会风气。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欺上瞒下、虚报、浮夸、说空话、打官腔;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守信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歪风使得一些党员干部争相效仿,这些都在群众中造成了很

坏的影响,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仅关乎党风政风,更关乎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一旦出现奢靡之风,必然危害社会风尚,动摇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

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进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4.激化社会矛盾。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往往把权力作为争名夺利、达成个人意愿的工具,既不思考“权”从何而来,也无法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更谈不上

情为民所系,反而还滥用权力损害群众的权益,与民争利,引发党群干群矛盾。特别是在物质财富不够丰裕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的享乐必然导致另一部分人相对或绝对的贫困。从而拉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可能使蕴藏在群众中的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在引导不力或缺乏正当宣泄渠道的情况下,这种爆发往往会溢出制度的框架,影响政治稳定,造成社会动荡。亨廷顿认为,政党的稳定取决于政党与民众的联系和民众对政党的支持。他指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程度。

5.引发民心背离。

由党员干部表现出的“四风”问题,会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使广

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最终会失掉民心。而一旦失去民心,党和政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毁掉了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在国外敌对分子的不断挑唆下,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往往会导致政党解体、政权倾覆。另外,一个党组织内部一旦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自然就会与普通群众在感情以及工作接触方面越来越疏远,

干群关系越来越陌生、淡薄。而对于群众而言,那些只顾个人生活享受的党员干部、只顾小团体利益与享乐的党组织根本不能代表普通工农群众的利益,更谈不上什么“先锋队”或“先进性”。因此,“四风”问题在党内的滋生与蔓延,势必会损害党的群众基础,引发民心背离。直至危及党的生存。

三、“四风”问题的治理。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

想和作风。”“四风”问题的治理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在治理重点方面,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在治理方法上,治理“四风”问题要多管齐下。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为切入点,不仅要铲除产生“四风”问题的土壤,还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建

设齐头并进。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增强道德自律。

毛泽东同志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

确的政治方向。要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

是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是党的建设日新又新、常抓常新的任务。要以学习贯彻党章为抓手。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水平。治理“四风”问题,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精神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离开了这种自律,“四风”问题虽能禁绝一时,却难免会死灰复燃。铲除“四风”问题,除了需要法律和制度建设。还需要将高尚的情操和朴素的道德植入人们的心底。但是,相比法律和制度建设,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更需要“百年树人”。

2.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人民群众看我们的党风是好还是坏,看我们党是否代表他们的利益,最直观的就是看他们身边的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从领导干部的作风中作出判断和选择。在反对“四风”问题的战斗中。领导干部既要善于指挥,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首先,领导干部要有健康、正派的生活作风。在生活作风上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必然导致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走样。其次,领导干部要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要带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严格管理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搞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成为一种常态,为全党同志树立爱党爱民、勤政敬业、廉洁奉公的榜样。最后,

领导干部要树立典型和示范效应。多树立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揭露反面典型,用这两个方面的典型来教育党员和干部,使他们从内心意识到在党的作风建设上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看齐。对别人在作风上所犯的错误要引以为戒。

3.不断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社会发展史上,只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全体成员实现彼此平等的时候,广大普通民众才能实际参与掌握公共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权利才能充分实现。进而有效遏制“四风”的滋生和蔓延。首先,解决“四风”问题的真正力量是人民,是经济上富裕起来、物质生活上有保障的人民。当一个人在经济上、生活上不得不完全依附于具有“四风”问题者手中的权力时,他是没有力量反对“四风”问题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创造一个真正能使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其次,不断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强人民的参政意识,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保证人民能够自由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由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并进行监督,是解决“四风”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和发展党内民主,并从制度上保障广大党员更多的权利,以制度

建设来调动广大党员反对“四风”问题。最后,吸收群众加入监督机构。例

如为了保证纪检机构本身的效力,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聘请人民群众做兼职纪检员,协助纪检机构实施监督:二是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半数或更多名额,要由纪检机构之外的群众兼任:三是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常委,要聘请社会名流、专家学者等群众来兼任。

4.建设廉政文化。

不良作风是腐败的温床。遏制腐败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作风问题。“四风”问题出现在少数手中握有权力的公职人员身上,但根源在社会,在

整个社会体制、机制和人的思想观念与风气上。尤其在廉政文化的构建上。假如“四风”问题被人们看作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成为社会理念、规范和

风气等所能接受的行为及生活方式,甚至被一些人羡慕为“有能力、有本事”,被当成一种社会文化得到认可后。那么问题就十分严重了。一旦形

成一种社会文化,则不论从治理时间上,还是从治理难度上,都会面临重重阻碍,并且会引发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滋生蔓延。建设廉政文化,要想尽办法治理这种腐败文化,即掌握权力的人掌握着很多资源。没有权力的人为了获得某一种资源“理应”给有权的人送钱。实践表明,只有在清正

廉洁的文化中,才更容易营造出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和环境。

5.建立相关配套制度。

第一,要完善干部的监督机制。要完善操作性强的干部监督制度,真正形成对各级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态势,用制度有效地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并使这种制约和规范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重点做到“四个结合”,即对领导干部的任前、任期和离任监督结合: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会圈监督结合:对领导干部的纠正、诫勉和查处结合:对一般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和对“一把手”的监督结合。

第二,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正确认识和评价干部的政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让那些勤政为民、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人担当重任。

第三,要坚持调查研究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和群众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制度。要坚持群众来访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了解并解决群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第四,要改革创新行政和财经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重大项目审批会审制度。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充分运用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等手段,对行政审批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和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落实“收

支两条线”各项规定,坚持把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扩大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