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笔记

《公共行政学》复习提纲

绪论

1、公共行政概念 P2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含义:(1)把公共行政看做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行政当局,不将立法和司法机构列入此内。

(2)这一活动是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

(3)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进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依法进行,就是政府必须以它的法定身份和地位、法定权力和程序进行活动。与政治相比,政府的从属性地们和执行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有效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有效性和效率。

2、公共行政的产生 P3

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首先是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大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确立,为公共行政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1)在国家体制的结构上,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2)在官僚制度上,确立了通过选举和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以及政务官的任期有限制、文官的常任制以及功绩至上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国家体制的共和特征,也使公共行政的具体承担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官吏的权利的义务以及非人格化的管理有效地排斥了封建专制君主时期的官吏之间的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身依附关系。

(3)工业大革命的大生产方式造成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为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条件。政府公务人员的背景和从事的工作是专业化的,这使得政府公务人员得以娴熟地处理有关的行政事务。

3、公共行政精神 P4

(1)主权在民思想。首先,这一结构设计是对封建专制君主时期国家的管理从属于一个人的意志的彻底否定,是对皇权、君权至上的一种彻底否定。它将人民及其权力提高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在后来实际的公共行政中,人民的意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曲解甚至压迫,但这一历史的巨大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2)法制精神。现代公共行政的法制精神表现在确认法为管理的最高准则,公共行政必须具备合法性基础。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君权凌驾一切的状况,也在管理实践中有力地制约了人的随意性。

(3)效率概念。是与工业大革命产生的劳动专业化带来的经济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体现的就是专业化和追求管理的思想。

4、公共行政的功能 P4

(1)管制功能。公共行政的任务之一是协调和处理社会各种关系和利益,以在整体上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表现了公共行政机构的权威性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制性牲,从而使社会的各种活动得以在规范的框架中进行。

(2)服务功能。公共行政的过程也是公共产品的输出过程。行政系统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任务。公共产品提供的程度取决于行政系统的服务取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3)维护功能。

(4)扶助功能。

5、公共行政功能方式的转变 P5

(1)从消极的运作走向积极的运作。首先是政府管理事务的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导致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公共行政管理功能的扩张,从而导致国家行政权力的集中和加

强。

(2)从直接的运作走向间接的运作。直接运作方式在扩大政府规模和权力的同时窒息了社会的活力,其结果是政府越来越大,官僚盛行以及行政低效和浪费。间接动作方式让社会的其他部分包括私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如中介机构等来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其结果是政府规模的缩小、行政费用的减少,以及运作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从集权的运作走向分权的运作。分权的运作在整体上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提出的要求。

6、公共行政的原则 P6

(1)法制原则;(2)服务原则;(3)效率原则;(4)责任原则。

7、经济学家的贡献 P12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对西方的公共行政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认为,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达到这样一种状况:它不否认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动机,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要靠政治市场上看不见的手——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这一观点也引发了对政府作用和职能的限制。

(2)代理理论主张以契约的形式制约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而伤害委托人的利益。代理理论关注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

(3)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择的自由、相互交易和合作的自由,国家的作用就是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来保证人们的这种自由。如果要改变政治活动的效率,其途径只能是改变游戏规则。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特征:

1)偏离传统的公共行政,将注意力集中于取得结果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即不再以过程,而以输出为取向。

2)以市场取代官僚组织。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3)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通过表现指标来衡量其成就。

4)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政府功能的减少成为一种趋势。

5)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向客户作出承诺,确立服务标准。

6)在资源使用中强调节省,以消减直接成本,提高劳动纪律,以较少的代价做较多的事情。

7)在公共部门引入更多的竞争性,包括任期合同、公开的投标程序,并使用竞争者作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标准的关键。

(4)新公共服务理论:

1)政府应该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新公共管理强调的顾客;

2)政府应该追求公共利益;

3)重视公民权应该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

4)思考要有战略性,行政要有民主性;

5)强调责任的重要性;

6)服务而不是划桨;

7)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

8、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共行政的变化 P15

(1)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变化。

(2)政府职能和角色的变化。

(3)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

(4)政府观念的变化。

9、在转型期,中国公共行政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P15

(1)政府定位问题。

(2)政府官员问题。

(3)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

(4)依法行政问题。

(5)观念更新问题。

10、知识经济社会公共管理的变化 P17

(1)从等级向网络行政的发展。

(2)从精英行政向大众行政的发展。

(3)从官僚式行政向企业式行政的发展。

第一章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概念 P31

行政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它通常指为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公共事务,通过权责分配、层次结构、人员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完整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机关。

含义:(1)行政组织的结构与体制。即它是静态层面,包括组织的机构设臵、权责划分、人员配臵等。

(2)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即它的动态层面,包括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运作、组织的冲突行为以及组织发展等。

四大要素:(1)物质要素。指行政组织的成员所需的经费、设备、房屋等。

(2)精神(形式)要素。指行政组织成员行使权力的过程、领导方式、合作关系、职责划分及团体意识等。

(3)环境要素。指行政组织形成的原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

(4)目的要素。指行政组织所要达到的任务和目标。

在四大要素中,组织成员及其职位构成了行政组织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它们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

2、行政组织的目标 P32

(1)组织目标的作用:

①为组织的运作指明方向,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前提。

②为组织成员的考核提供主要依据。

③对组织成员有激励和鞭策作用。

④为组织成员自我引导,确立标准。

⑤激发成员的合作意识,增进组织的协调。

⑥为组织选择和运用人、财、物力等资源提供依据。

(2)目标确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目标要明确;

②目标要统一;

③目标要以社会责任为基础;

④目标的范围要适中;

⑤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⑥组织性质不同,目标设计也不一样;

⑦目标设计要吸收全体人员参与,使目标被全体成员理解,这样有助于目标的最终实现。

(3)目标管理与任务管理的区别 P33

任务管理是从人“只需要有体力就可以”出发,因此组织成员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干活;目标管理首先确立人的主动性(主人翁感),领导者把责任交给部下,使

其有责任感,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方针管理 P34

新的目标管理方式——方针管理:方针=目标值+措施。方针管理是以质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为核心经营管理,它要求对企业方针进行全面展开和管理,不仅要层层展开目标值,还需要层层落实措施。

4、行政组织的设计原则 P36

(1)命令统一原则;(2)精简精干原则;(3)效率原则;(4)分工协作原则;(5)权责一致原则;(6)幅度适中原则;(7)权变原则;(8)法制原则。

5、行政组织的类型 P37

(1)中枢机关(首脑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监督核心。

(2)职能机关:在中枢机关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负责分管专业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

(3)辅助机关:为了中枢机关和职能机关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管理活动,在机关内承担辅助性业务工作的机关。分为综合性、专业性、政务性、事务性四种辅助机关。

(4)幕僚机关(咨询或参谋机关):指由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资深政府官员组成,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和对政策方案提供论证的行政机关。

(5)派出机关:一级政府根据业务管理的需要,按法律规定和管辖地区授权委派,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代表机关,不构成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6、行政组织的结构 P38

(1)纵向结构(组织的层级化)

基本问题是确立各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必须处理好行政层次与行政幅度两个因素。

行政幅度又称行政控制幅度,指的是一个层次的行政机构或一位行政领导所能直接、有效控制的下级机构或人数数目。

行政幅度的宽窄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①行政层次;②组织内权责划分程度;③组织成员的素质;④组织机构的合理化程度以及物资设备和技术传送的先进程度也影响行政幅度的宽窄。

(2)横向结构(部门化)

划分标准:①按地域划分;②按管理职能划分;③按管理程序划分

7、组织结构形式改革呈现的新特征:

(1)扁平化: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优势①行政幅度增宽,行政层次减少,组织成员积极性提高;②组织内信息畅通;③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权利分散,行政控制减弱。

(2)团队化:就是组织结构从层级制垂直结构转向以“团队”为中心的过程化组织模式。特征:①目标明确。②界限不明。③角色分工。④规模适中。

8、行政组织的体制的形式 P41

(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①首长制(独任制、一长制):指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的组织体制。

优点:行政组织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决策与行动迅速,指挥有力,避免互相推诿,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易于保密。

缺点:行政首长一人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决策和处理问题可能欠周到和难以胜任,影响行政效能,而且行政首长一人独揽大权,缺少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形成独断专行,不符合民主精神。

②委员会制(合议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

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

优点:决策能集思广益,考虑问题较周全,能反映各方面利益和要求,领导成员彼此互相牵制,可防止专断。

缺点:权责不明,事权不一,易造成相互扯皮,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无人负责;行动迟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反应迟钝,致使行政效率低下。

③执行性、决策性、技术性、速决性工作宜采用首长制;立法、咨询、协调性事务宜采用委员会制。

(2)集权制与分权制

①集权制: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

优点:有利于保证政令统一,标准一致;有利于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统筹全局,力量集中,指挥灵便;有利于提高组织应变能力,便于命令的贯彻和执行。

缺点:集权运用不当,则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生机与活力;上级易滋生官僚主义,忽视和挫伤下级利益与积极性;下级事事向上级请求,缺乏应变能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②分权制: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能自行解决、处理问题,不必事事请示上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与分离制

①完整制(集约制、一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的统一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②分离制(独立制、多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4)层级制与职能制

①层级制(分级制、直线制、科层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各对其上一层级负责,但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的组织体制。

②职能制(分职制、分部制):指行政组织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但互不统属、相互分工合作的组织体制。

(5)矩阵组织体制与立体多维组织体制

①矩阵组织体制(项目组织体制、专案组织体制):是为解决某项特殊任务而组建的临时性工作组织体制。矩阵组织是一个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的临时性动态组织。

②立体多维组织体制是在矩阵组织结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结构体制。

全部组织结构分为三维:1)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是产品利润中心;2)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是专业成本中心;3)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是地区利润中心。

9、组织气候概念 P45

组织气候是指因组织成员的观点、情感、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普遍且持久的组织气氛。

10、行政组织的冲突概念 P47

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中不同团体之间,由于在利益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或攻击的组织行为。

包括四要素:敌对者、斗争、目标或利益、交互行为

11、冲突的类型 P48

(1)组织中个人冲突;

(2)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

(3)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

12、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的区别 P50

(1)破坏性冲突,一方面要加强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强调组织的整体目标,消除成员的心理隔阂;另一方面要适当发挥组织权威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设性冲突,要充分利用,将其控制在适当水平,在组织中建设性冲突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13、行政组织发展P51

(1)良好的组织发展通常包括:发展个人、发展团体、发展组织

(2)组织发展的弱点:一是组织发展过分强调组织的弹性结构,有些组织如政府机构的特点并不特别适合弹性运作的条件;二是组织发展也存在心理假设方面的难题。

(3)行政学者从目的、内容、方法三方面理解组织发展的意义。

①从组织发展的目的看。组织发展是为了增进组织效能,提高组织自身生存能力以及与外界保持平衡的活动。

②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组织不仅与外在环境有互动关系,同时它的内部也包含着诺干个次级系统。

③从组织发展的方法看。组织发展是以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的,也是组织为实现其目的一种训练方式。

14、非正式组织的定义 P53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霍桑实验:表明正式组织中总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组织,并对人的感情、情绪、地位、行为、爱好产生很大的影响。

15、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因素P53

(1)个人经历因素;(2)个人兴趣因素;(3)个人价值观念因素;(4)社交因素;(5)共同利害因素。

16、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P53

(1)顺乎自然;(2)内聚性;(3)社会距离感消失;(4)不稳定性;(5)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17、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P54

(1)按成员构成分类: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2)按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分类: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3)按照非正式组织的稳定性分类:稳定型、短暂型、游离型。

18、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P56

(1)正功能:①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②可以加强组织内部的意见沟通;

③可以有助于成中内部凝聚力的增强;

④可以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进团结,使组织保持和谐一致;

⑤有助于对组织成员的控制,进而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

⑥可以给组织成员以社会满足感;

⑦可以改善组织气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负功能:①反对变革;②任务冲突;③传播谣言;④顺应控制。

(3)结构:环状结构、伞状结构、链式结构、复合结构。

19、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五项修炼”模型 P57

(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20、学习型组织要素 P57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享的组织愿景;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21、学习型政府的特征主要表现 P59

(1)注重政府的责任和共同愿景;

(2)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将层级制的官僚结构变革为扁平化、地域化的组织形式;

(3)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改革政府人事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

(5)政府管理的民主参与;

(6)政府的绩效管理;

(7)以创新作为政府整体行为的标准。

第二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定义 P74

行政领导就是通过指挥和说服等途径影响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而致力于这一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2、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 P74

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3、行政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 P75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4、决定一个人成为优秀的领导者的因素 P77

(1)经过自身修炼而具有的气质,经过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完整和知识结构,以及通过实践和模仿所累积起来的经验,是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首要因素。

(2)敢于承担责任和敢于开拓是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又一决定性因素。

(3)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5、领导者的失败 P77

(1)体制的失败;(2)能力的失败;(3)性格的失败;(4)人生的失败。

6、行政领导的独特性 P78

(1)等级性;(2)权威性;(3)综合性;(4)服务性。

7、科层制的特点 P81

(1)有正式规章;

(2)有明确分工;

(3)权力分层;

(4)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

(5)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

8、科层结构的作用 P81

(1)科层结构为现代组织提供了现代权威。

(2)科层制中权威的承载者一般是通过对现代知识的掌握和先进管理能力的具备作为组织成员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的。

(3)科层制为组织内部提供了制度化的权力——义务体系和防范越轨的制度化规范。

9、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的区别(异同点) P82

(1)对于正式领导者来说,其领导活动并不是仅仅依赖正式结构就能实现的。正式

结构是按照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权力、职能配臵体系,它为领导活动的运作提供了一种固定的制度化保障。非正式结构是以信任、尊重、爱护等因素所构筑起来的感情空间作为其载体的。

(2)其次,发生在一个组织内部的领导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结构中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重要功能表现为领导达成组织的目标。非正式领导者不拥有正式的职位、权力和地位。他的领导者地位主要是因他具有某方面的才能而取得的。非正式领导总是按人们的需要进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感情为其宗旨,如帮助解决私人问题、协调各种关系、提供有关信息、承担某些责任等。二是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职位并不因某一领导者的去职而消失,这一职位可以由他人填补;而在非正式结构中,非正式领导的离去很可能导致整个非正式组织的解体。

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的相同点:两者对组织内的成员都具有影响力。

10、行政活动中领导者应注意 P83

(1)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于一身。

(2)注意协调同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注意使他们的作用有助于完成组织目标的完成。

(3)改善正式领导,消除潜伏在等级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

(4)在必要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目标达成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代,从而促进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瓦解,或改变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11、行政领导的过程 P84

行政领导的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化过程,二是艺术化过程。

(1)科学化过程,就是指行政领导在其计划制订、控制与监督等方面,要尽可能地依赖科学管理和科学领导的知识资源和体制资源,使领导活动在一种规范的状态中展开。

体现为:①领导者进行决策和制订计划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

②领导者对整个组织活动的控制以及对下属的监督、考核必须纲入到科学的规范体系中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艺术化过程:就是指行政领导活动仅仅依靠科学的原则和程序并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必须辅之以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个体的目标,使其为整个组织主动贡献自己的才智。

体现为:①权力运用和权威接受的艺术。领导运用权力的方式分为说服、示范、命令三种。

②授权的艺术。

类型: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原则: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4)防止反向授权。

③用人的艺术。领导者只有依靠用人才能有效地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用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可以遵循,故这是体现领导艺术之真谛的奥秘所在。

12、行政领导的方式:首长负责制和合议制 P90

行政首长具有的特点: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

13、领导集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成为资源组合得当的素质结构 P91

(1)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

(2)高水平的文化知识结构;

(3)领导集体的全面能力结构;

(4)协调互助的性格气质结构。

14、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关系 P92

(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

(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而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只是一种运作方式。

15、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 P93

独断型、放任型、民主型(参与型)

16、行政领导活动的内容 P94

(1)计划活动;(2)组织活动;(3)指挥活动;(4)控制与监督活动;(5)协调活动。

第三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概念 P100

行政决策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因而它总是针对政府职能,具有公共事务以及公共权威性质的决策。

2、行政决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P100

(1)行政决策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行使政权的行政组织及其个人。

(2)行政决策的客体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3)行政决策的进行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4)行政决策通过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具有强制力。

(5)行政决策者要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

3、行政决策的要素 P100

(1)决策主体:依据法定程序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决策者。

(2)决策客体: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职能,依法处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

(3)行政信息

(4)决策方法

(5)决策效果

4、行政决策过程 P103

(1)确定决策过程。对问题的准确、完整的陈述和抽象,是决策目标正确的前提。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指为实现正确的决策而对政府管理过程所限定的某些规范。

(2)拟订备选方案。包括三项任务:列出全部备选方案;确定每一方案的后果;对全部备选方案可能的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

必要的工作:对方案结果的准确估计;对实施细则的明确规定。

原则:方案的详尽完备;方案的互相排斥。

(3)选定行动方案。抉择价值标准的核心问题具有相对性、综合性和灵活性。

满足决策方案最优标准的条件:①决策目标有数量指标;②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方案;

③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必须明了;④择优标准绝对明确;⑤决策不受时间条件限制。

(4)决策过程反馈。表现为①在最后抉择公布之后,实施之前的信息反馈;②最后抉择付诸实施之后的信息反馈。

5、若干条件下的行政决策(了解)P105

6、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表现 P109

(1)增强决策的理性选择;

(2)优化行政决策过程;

(3)收缩行政决策范围;

(4)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5)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力。

7、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 P114

(1)政治和法律因素;

(2)决策对象的特征;

(3)外部的压力;

(4)信息的质量;

(5)决策者素质;

(6)其他还有如:决策体制、决策手段、决策时机等。

8、执行的基本原则 P115

(1)决策执行根周密的计划;

(2)行政决策的执行必须准确和迅速;

(3)行政决策执行必须灵活和创新;

(4)行政决策执行必须统筹兼顾;

(5)行政决策执行要正面激励。

9、执行的一般过程 P116

(1)行政决策执行的方案阐释;

(2)行政决策执行的计划制定;

(3)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落实;

(4)行政决策执行的协调;

(5)行政决策执行的控制;

(6)行政决策执行的总结。

10、执行绩效的评估(了解)P118

11、行政决策的趋势 P119

(1)民主化趋势

①行政决策权的分散趋势。表现在行政决策权的“下移”倾向;行政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将原先独自享有的决策权交由行政下级行使;行政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将原先独自享有的决策权交由行政下级行使。

②专家参与行政决策的趋势。

③行政决策的复合趋势。

(2)综合化趋势:指行政决策时,由单目标向多目标转移的综合化趋势。

①这种趋势是个人决策向团体决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这种趋势是单目标决策失灵的结果;

③这种趋势是行政决策者为了达到更佳管理效能的结果;

④这种趋势是行政机关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必然结果。

(3)科学化趋势

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趋势;

②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相结合的趋势。

第四章行政沟通

1、行政沟通的概念 P127

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等交换有关问题之内心感受、观念、意见、事实与信息等,以期获得相互的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过程。四大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决策制定理论、动能组织理论、人格尊重理论。

2、行政沟通的重要性 P129

(1)良好的沟通能使工作人员因了解工作、组织和其他的工作人员而作自我调适,以适应于日新月异的环境变迁。

(2)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因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所产生的摩擦,培养工作人员的组织意识和合作观念。

(3)良好的沟通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环境及上下级人员的疑虑,亦可增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安全感。

(4)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工作人员对组织的认知与认同。

(5)有效的沟通产生休戚与共的集体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荣誉感。

(6)激发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3、行政沟通的种类 P129

正式沟通分为:(1)下行沟通;(2)上行沟通;(3)平行沟通。

非正式沟通指不为官方所承认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各种社交友谊活动或一般的传闻、谣言等。

4、行政沟通的方式 P132

(1)以视为媒介的沟通;(2)以听为媒介的沟通;(3)以视听为媒介的沟通。

5、行政沟通的关系 P135

(1)根据有无沟通中心,分为有沟通中心和无沟通中心的沟通关系。

(2)根据沟通方向的多少,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3)根据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4)根据沟通是否经由第三者,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5)根据有无固定形态,分为定型沟通和不定型沟通。

6、沟通过程 P137

(1)发送者意愿的形成。

(2)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

(3)将意愿转化为符号。

(4)决定发送的途径和时间。

(5)接受者注意并接受信息。

(6)接受者对意愿的了解。

(7)接受者采取配合行动。

7、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P138

障碍:(1)心理与语言上的障碍;(2)意识形态与地位身份的障碍;(3)组织规模、层级与专业化的障碍。

克服:(1)下行沟通方面。首先,首长要了解部属的基本背景;其次,领导要有主动的沟通态度;再次,组织内要制定完备的沟通计划;最后,主管人员应努力获得工作人员的信任。

(2)上行沟通方面。首先,主管必须平等地对待部属;其次,经常与工作人员举行座谈会,主管应善于聆听;再次,确立建议制度;最后确立公平而合理的制度。

(3)语言表达方面。首先,加强口才的训练;其次,适当地选择沟通的媒介;再者,对于重要的文件,最好采用语言与文字双重表达的方式;最后,改进运用语言的技巧,校正发音,言之有物。

8、行政沟通的要领与准则 P140

(1)明确性原则:沟通的文字言语要清晰、明确,确保对方充分了解。

(2)整体性原则:目标是促进工作人员之间彼此了解与合作,以此维持组织整体性。

(3)策略性地运用非正式组织。

第五章行政心理

1、行政心理德含义 P145

行政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主体及其结构体对行政体系内外情景的主观反映。

2、行政心理三个取向的分析 P146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评价取向

3、现代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 P154

(1)知觉特征:场独立性、注意力指向稳定、良好的社会知觉

(2)感情特征:社会兴趣

(3)评价性特征:具有使命感、民主宪政规范、意志性行动

4、个体行政行为的动机 P156

B=f(P,E)(B-行为,P-个人,E-环境)

5、个人动机模型与激励 P158

(1)期望模型: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2)工具模型:华森行为主义学派

R=f(S,A)(R-反应,S-环境刺激,A-除刺激外其他历史变项)

6、组织的心理需求 P164

(1)内向需求:组织一体化

(2)外向需求: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就需要

7、组织对其成员的心理供给与影响 P166

组织组织凝聚力组织组织

内向需求 + 外向需求规范性压力内向供给 + 外向供给

8、对组织变革的心理抵制 P169

方面:不确定性、习惯与地位、成就路径、思想观念、以往经验

如何解决:参与和委任、合理地安排变革的时间和步骤、

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有步骤地改变个体的行为习惯

第六章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含义 P172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以及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

2、行政监督的功能 P173

(1)行政督察:分长期、中期、短期和专项督察。

(2)行政纠错:是一种被动的行政监督功能。

(3)行政防护。

3、行政监督的意义 P174

(1)行政监督是惩罚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和保持正常的行政秩序的重要手段。

(2)行政监督是保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实现国家行政目标的客观要求。

(3)行政监督是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4、行政监督的系统构成 P175

一般监督系统、专门监督系统

5、一般监督系统 P176

一般监督系统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部门。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一般权限机关、综合部门、行政主管部门。

6、中国的一般监督系统 P176

主要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各级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

7、行政监督的内容 P180

(1)行政指派监督

行政监督主体一般指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的监督机构,而客体则指下级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

行政指派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品行、个性、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等各项条件来分配他们的工作任务。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行政领导是否按照自己的职权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

作分配计划;

②行政领导是否定期调查和分析行政机构的内部情况;

③行政领导是否定期考察行政人员的各项素质;

④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考虑到工作的轻重缓急;

⑤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给行政下级保留了适当的自主权;

⑥行政领导在行政指派时是否做到行政人员的最佳组合。

(2)行政指导监督

上级行政机关把工作任务指派给下级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以后,必须进行适当的指导。

有效监督主要包括:①对行政指导合法性的监督;②对行政指导合理性的监督;③对行政指导责任性的监督。

(3)行政评价监督

行政评价的监督可以从四方面进行:①行政评价是否具有客观标准;

②行政评价是否公开;

③行政评价是否公正;

④行政评价是否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8、行政监督的方式 P184

(1)一般监督与专门监督;

(2)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

(3)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监督;

(4)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

9、行政监督的原则 P186

(1)合法性原则;

(2)行动统一原则;

(3)弹性原则;

(4)尊重下级原则;

(5)幅度原则;

(6)时效原则;

(7)经常性原则;

(8)公正性原则。

10、行政监监察与其他监督的区别 P188

(1)行政监察与人大监督

①两者的监督对象不同。人大主要负责监督由其产生的行政领导及其组成人员,而行政监察则主要监督行政机关的一般行政人员。

②两种监督的方式和内容不同。人大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工作汇报、质询、罢免等手段进行,而行政监察的方式则主要是检查、调查、作出或建议作出行政纪律处分。

③行政监察的目的是维护行政纪律与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而人大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制,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公民权利遭侵害。

(2)行政监察与司法检察

行政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都有对国家行政机关行政人员违法行为进行调查的权力,但行政监察机关只对行政人员一般轻微违法行为,主要是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而检察机关则对行政人员违法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自行侦查或审查起诉。

(3)行政监察与党纪检查

在监督对象上,党员与非党员就是一个明显的区别;在监督内容上,行政监察机关检查的是行政人员执行法律、政策和行政纪律的情况,而党纪检查机关则以党章和党的纪律为标准,对国家机关中党员行政人员进行检查。

第七章行政机关管理

1、行政机关管理的概念 P191

行政机关是执行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是为执行政务而建立的各种执行机构。

行政机关本身的管理,主要是与办公厅(办公室)有关的事务。

特点:综合性、事务性、时效性、服务性。

2、机关管理的作用 P193

(1)搞好行政机关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基础保障。

(2)搞好行政机关管理可以名副共实地发挥办公厅(室)“中心机关”的作用。

(3)搞好行政机关管理,可以增强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促进安定团结。

3、机关管理的原则 P193

(1)政治忠诚原则;

(2)服务原则;

(3)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原则;

(4)效率原则;

(5)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原则。

4、机关管理的内容 P194

内容:(1)机关工作制度及日常管理工作程序(2)环境的设计

(3)文书档案的管理(4)会议管理(5)接待、信访、印章、保密

(6)财务管理(7)后勤管理

程序:(1)有计划地安排细节(2)组织实施工作(3)综合协调工作(4)敦促检查文书管理:文书的特性:权威性、政策性、规范性

档案管理:步骤: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

5、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P203

(1)完善机构设臵

机关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现代化、对人的管理现代化和办公手段现代化。管理体制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所决定的。

遵循的原则:①任务目标原则;②效率、竞争原则;③职、责、权一致的原则;④管理统一原则。

(2)提高人员的办事能力

参谋能力、办事能力、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

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②工作规范化主要靠科学的、健全的制度。

(4)运用现代技术方法

①系统方法。首先,运用好系统方法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其次,运用好系统方法为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再次,运用系统方法是研究和协调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

②办公自动化。提高处理事务的速度和质量,做到共享情报资源,及时准确的趋势分析。实现办公自动化,首要的是合格人员的准备;其次是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准备;再次是技术设备的准备。

第八章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P213

(1)人事行政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

(2)人事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人事行政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3)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2、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 P214

(1)公平竞争原则;

(2)功绩制原则;

(3)依法管理原则。

3、人事行政制度在历史沿革 P216

4、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P225

公务员条件:具有中国国籍,年满18岁,拥护中国宪法,具有良好品行,具有正常履职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公务员义务:(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2)认真履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值守、服从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清正廉洁(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务员权利:(1)获得履行职责应有的工作条件(2)非因法定事由、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4)参加培训(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申请辞职(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公务员考核内容:德、能、勤、绩、廉

第九章财务行政

1、财务行政概述 P247

财务行政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公共管理或单位微观管理中的资金管理活动。特点:公益性、多源性、保障性、纪律性、勤俭性。

财务行政的作用:(1)预算管理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区的收入比例,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平衡发展。

(2)审计管理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保障预算资金和国有资金不受损害,发挥应有的作用。

(3)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4)国家机构内部的财务管理规范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和促进国家机构的管理效率。

(5)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6)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党费和会费的使用效益,接受党员、会员的监督,增强政党组织和社会团队的功能。

2、预算管理 P252

预算管理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计划地编制、审查、执行和结算等行使职能的过程。

编制预算的程序:(1)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2)编制预算草案

(3)人大审议、通过预算(4)财政部门批复预算

决算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用以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它反映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是政府的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

3、审计管理 P261

审计师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行为。

审计管理阶段:(1)检查阶段(2)鉴定阶段(3)执行阶段

4、会计管理 P266

会计管理是政府有关的职能部门依法对各单位的会计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目的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事务,使财务功能与行政管理的其他功能相协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基本要求:(1)相对独立性(2)高素质的会计人员(3)制度和实施严密的会计管理制度(4)监督会计记录的真实性(5)倡导会计工作的服务性

基本内容:(1)建立并监督执行会计管理的法律体系(2)指导和监督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3)指导和审核个单位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4)对各单位进行财务检查(5)组织会计资格考试,指导会计师职称评定工作(6)培训(7)会计干部人事管理(8)表彰和处罚(9)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管理(10)支持和监督会计事务所工作第十章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概述 P275

行政立法广义指有关行政的立法,狭义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立法。

行政立法的原则:合法原则、权限相符原则和相对方参与原则。

2、行政立法主体 P282

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获取行政立法权,可以指定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行政文件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

中央行政立法主体—国务院,地方行政立法主体。

3、行政立法类型 P286

主动立法受托立法补充立法

4、行政立法程序 P289

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

第十一章行政伦理

1、行政伦理概述 P295

行政伦理是指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中各类行政主体从事行政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现代行政的基本伦理:公共服务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发达国家的行政伦理:界定公共服务的价值观、实行严格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与公共管理改革同步进行。

2、行政组织伦理 P305

3、行政人员的个体伦理 P314

库珀行政人员责任三层次:

(1)行政人员必须对所在机关单位的领导负责。

(2)向民选政治官员汇报贯彻体现后者意志的政策方面情况。

(3)要理解、判明、权衡、实现民众的意愿、利益、偏好、要求等。

道德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习和理解伦理规则,提高其道德推理能力。

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观点,认识自己。

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几个方面:

(1)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以其道德主体性为前提。

(2)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3)行政人员的自律与他律是一种辩证关系。

道德自律的养成:

自我知识、自我修炼(包括节制、自我反思)、自我激励

第十二章行政文化

1、行政文化概述 P329

行政文化是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

情感、价值观和信仰。

主观性行政文化: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道德、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思想规范性行政文化:行政传统、行政习惯、行政原则

2、行政文化和行政组织 P338

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阻抑功能

对组织目标的影响:(1)行政文化主要通过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理想、行政道德等因素对行政组织目标的性质产生影响。

(2)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的目标体系产生影响。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行政价值观对行政结构的影响。

(2)行政思想对行政结构的影响。

(3)行政传统对行政结构的影响。

行政文化的特征:鲜明的民族特性、整体性、历史的延续性、一定的个性

建立和发展行政文化应遵循的原则:目标原则、价值原则、创新原则、参与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3、行政文化与行政行为 P342

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心理的影响:

(1)行政文化通过认知、情感对行政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影响。

(2)行政文化通过个体的个性影响行政人员的行为。

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行为的影响: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影响行为作用机制:灌输机制、学习机制。

行政文化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1)行政价值和行政信念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2)行政知识和行政思想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3)行政传统对行政领导行为的影响。

行政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1)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的目标、价值标准产生影响。

(2)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实施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3)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4、行政文化的比较 P347

行政文化转变:由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化、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化、

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化、由人治型向法制型转化、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化。

第十三章行政发展

1、行政发展的含义 P354

行政发展通常是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

2、行政发展的原则 P355

良性互动原则、稳定性原则、制度化原则、适度化原则

3、行政发展的模式 P356

(1)英美模式

特点:调控替代了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程序的简化与灵活化;节约资金以开展革新实践;分散化的决策与执行机构相分离,并建立自治执行局;由竞争带来的私有化政策;灵活的领导风格与人事管理程序;伴随着决策权放宽而产生的公务员责任制;以客观事实、既定结果和“顾客”导向。

(2)法德模式

(3)希腊模式

(4)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政发展模式,也可称为“内源式”发展模式

特点:①政府始终将自身的改革与生存紧密地联系起来,危机意识比较强;

②政府同民间特别是私人企业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以此来发挥管理经济的职能;

③传统行政文化和现代文官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公务员始终保持着较高质量;

④行政改革与发展基本上都是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推行的,这有利于保持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连续性。

(5)发展中国家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

特点:①行政改革与发展的起点很低,是以比较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

②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的“自我手术”,因缺乏改革与发展的自发性,大多套用西方模式或前苏联模式,忽视了本国的国情,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专制与官僚腐化,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

③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极大障碍,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

4、行政发展的环境分析 P358

(1)外部环境分析

①行政发展与经济环境。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依赖政府的能力。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强有力的行政系统若措施得当,有助于实施赶超战略。再次,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行政管理作用的淡化。

②行政发展与社会环境。

(2)内部机制分析

行政发展的内部机制包括组织机构、领导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等内部机制。内部机制的协调统一对于行政活动的效率和活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行政发展的动力及途径:行政改革 P360

行政改革通常指行政系统在组织体系结构、运作功能等方面进行的变革,以使行政系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1)行政系统的功能更新

①政府生产职能的更新。

②政府调控职能的更新。

宏观调控的职能:1)实现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政治和行政体系的结合,创造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经济制度与社会政治条件;

2)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求得社会经济资源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生产之间的均衡配臵;

3)纠正市场失灵现象,保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③把企业家精神逐渐引入到政府部门。

1)把掌舵和划浆分开。

2)把竞争机制注入政府部门,可以提高效率,迫使公营的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反应,有助于提高政府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

3)使政府官僚变为企业家。

4)在政府公营部门内重组市场。

(2)行政系统的结构改革

包括的内容:组织重构、自上而下的分权、私有化改革(有西方国家盛行)、规模适度化改革

(3)行政制度的创新

①政府决策体制的创新;

②完善政府公务员制度。

6、行政改革的制约与推动因素 P366

(1)阻力

①行政改革的外部制约。

1)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性的制约。

2)改革配套程度的制约。

②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

1)来自既存制度方面的阻力。

2)来自政府雇员(公务员)的阻力。

3)来自行政价值的制约。

(2)行政改革的动力

①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

1) 政治因素。政治发展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2) 经济因素。

3)文化因素。

②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

1)新的技术方法的推动。

2)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3)政府雇员的利益需求。

7、行政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P369

(1)信息社会与行政发展

信息社会为行政发展提供了以下的契机:

①行政环境的优化;

②行政价值观的重塑;

③行政技术的创新。

(2)政府治理理念的重构

①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

②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

③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

④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3)行政现代化的模式建构

①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

②行政决策的高度科学化;

③行政法制化;

④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知识化。

《新公共行政》读书笔记word版本

《新公共行政》读书 笔记

《新公共行政》读书笔记 弗雷德里克森个人简介 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美国当代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西方新公共行政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他曾先后执教于雪城大学、南加州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还是堪萨斯大学埃德温·斯滕尼公共行政专业特聘教授。在学术职务方面他曾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术期刊杂志《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主编。在行政职务方面曾担任东华盛顿大学校长、密苏里大学公共与社区服务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的精神》、《公共行政与社会正义》等多部享有盛誉的公共行政学专著的作者。基于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他于1990年荣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全美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会颁发的特别研究奖,于1992年荣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发的德怀特·沃尔多奖。 《新公共行政》是弗雷德里克森的扛鼎之作,这部著作最大的特色在于这是国内外首次对新公共行政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20世纪60年代,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学者们都在反思传统的公共行政,研究公共行政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远景,谋求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趋势。弗氏在新公共行政的发展中一直起着核心的作用,他于1980年在总结了自己数十年对公共行政的思考的基础上,出版了《新公共行政》一书。书中系统的阐述了新公共行政的理论,将一些新的理念和观点引入到公共行政中,其中社会公平就是新公共行政的一个核心理念。弗氏的《新公共行政》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与理论借鉴意义。 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观点 (一)社会公平复合理论 社会公平复合理论是弗氏新公共行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以社会个体的公平问题作为理论原点,进而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进一步阐释公平理论。弗氏认为社会公平包括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和代际之间的公平。单纯的个人公平强调的是社会个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即所有的社会成员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而拥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任何人不得僭越这一原则而凌驾于他人之上。分部化的公平是正视不平等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调节手段,即不同人群之间予以区别化对待,同等人群之间予以平等化对待。这种公平价值观比较适用于实行劳动分工的复杂社会,其行为貌似不公平,实质却是在促进公平目标的实现。集团之间的公平主要涉及群体或者次群体之间的公平,如种族公平和性别公平等。机会公平包括目标预期的机会公平以及实现目标所采用手段的机会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是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公平,主张留给子孙后代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由于公平的内容复杂多样,而且变化多端,故而不可能用简单的列举方法涵盖所有的公平范围,那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公平复合理论是一个由定义和概念组成的复杂结构,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二)基于公共行政的治理观

公共行政学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L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D)。 A.瓦特 B.史坦因 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C)。 A.政治性 B.民主性 C.公共性 D.法制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D)。 A.公平性 B.高效性 C.民主性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C)。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A)。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古德诺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D),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 B.《政治与行政》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之研究》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讳伯提出(B), W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頁■内《14

A.管理五项职能 B ?官僚制理论 C . 14条管理原则D. PO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 8 ? 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 )。 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B )。 《行政学> B.《行政学导论)C.《行政学原理》D.《政 治与行政)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C ),他于1876年在 《论译书》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0 A.孙中山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张金鉴 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D ) ,A. 讣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 报告、预算 B. 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 人事、预算 C. 讣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 报告、预算 D. 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 组织、预算 9. A. 11. 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A )。 A. 《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B.《论译书) C. 《行政学原理》 D.《行政学》 12.

教育学333考研lucky笔记高清版(1)

333教育综合笔记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笔记使用说明 【1】教育学原理相对于其他三科目来说,理论性较强,但与教育现状联系紧密。教育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部分都有相通之处。建议复习要把握整体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考试中很多大学会结合生活中教育实际(现状)出分析题,或扩展性的自我发挥类题目。这类提高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关注新闻与教育发展。笔记中有复习框架,复习注意小贴士,以及知识点记忆表格等,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2】蓝色荧光橙色字代表重点,是很多学校333教育综合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内容下面主干的语句、关键词、关键句用橙色加黑字体突出,这是必须背熟练的内容。 【3】树形图中打V代表历年各校考过的真题,知识点后用红色详细标注了各个学校考过的真题,例如:17北京名,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名词解释;17北京简,代表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简答等,17北京论,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论述题。以此类推。 【4】有超纲内容补充,这要结合自己报考学校历年333教育综合的真题来看,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真题中有超纲内容,补充的超纲内容最好要看看或者相应的内容要记忆背诵。从总结2010到2017年各校333教育综合200多套的真题来看,大多数学校出题很循规蹈矩,不出超纲内容,那么,对于自己报考学校不出超纲内容的,只需要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就可以,超纲的内容可以不看。笔记中,超纲内容已用斜体来标注,便于分辨。【5】建议前5遍复习,不管重点、非重点,大纲内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看,以防学校出偏题,之后几遍复习,可以重点内容重点背(后面标注考过的真题越多说明越重要),历年各校333真题从未考过的就不要看了。另外,注意自己报考学校每年333的真题,每题都要背得非常熟练,很多学校都会有考过的真题再次出现!!! 【6】对于有的学校喜欢出选择题(如华中师大、南师大),辨析题(山东师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小的知识点,例如:出现“第一”、“最早”、“标志”等知识点要注意一下。有些内容笔记中已经有相应的标注。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准备,也可参考311 的真题或者311相应每章节的题库。 【7】根据上一届同学的反应,相信大多数人的素质还是很高,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在自习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复习资料,有的同学出去吃饭的空隙,资料却被别人拿走了,这样情况,真的很影响您的心情,耽误您的复习进度! 【8】333笔记是由本人学姐亲自整理,累计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参阅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更新、修改、增加、完善所有的知识点,助您考研一臂之力,金榜题名! 【9】欢迎各位学弟学妹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VIP专享]《公共行政学英文经典》读书笔记

《公共行政学》读书笔记 阅读了这本英语书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1课和第29课,前者因为作者不仅是一位美国总统,有着优美的文笔,而且还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的先河;后者是因为《重塑政府》一书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研究中剥离,可谓行政管理的开山之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他指出行政学的研究目标在于两点:一是政府能够做什么;二是政府怎样有效率地做。行政学受到重视首先是在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欧洲大陆,他们试着促进政府的合理化、亲民化来避免群众推翻自己,从而建立新的民主主义政权。这种以国王为权力中心建立起来的有效率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政府的新形态,同时由于权力集中这一优势,也便于开展有效率的政府工作。而英美,尤其是美国,其政府形态是三权分立,互相监督,政府对数以万计的民众负责,权力分散于各个投票的民众,因此在促进政府效率这一块,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一困难,威尔逊分析美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文官制度改革是基础措施之一,威尔逊说“建立民主制度,必须对文职人员进行竞争性考试”。其次要区别宪法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宪法问题更具有自由性,是对宏观理念的研究,行政问题是研究政府执行中的具体细节。最后要建立安全有效的行政监督——公众舆论。最后一部分,威尔逊提出了研究行政学最恰当的方法是,将不同政治形态的行政机构加以对比研究,以客观的角度分析美国行政管理

的优势和劣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身所用。 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以个人感悟为主对《行政学研究》一文展开讨论。 一、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从行政学研究的主要目标、行政学研究的历史、特殊困难、行政的实质、行政管理中的任务和行政学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来阐述行政学这个新的学科。 威尔逊 二、写作顺序 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由浅入深,从行政学的历史开始,逐渐深入到行政学的实质及其困难,进而针对困难提出解决策略,最后纵观整个行政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三、精彩语句感悟 1、如何研究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在进入这种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下列几点:(l)考虑其他人在此领域中所做过的研究。即是说,考虑这种研究的历史。(2)确定这种研究的课题是什么。(3)断定发展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佳方法以及我们用来进行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好像是离开了图表或指南针而去出发远航。” 这段话,简单明了地说明要了解一门学科,首先要从它的历史入手,其次要考虑这门学科究竟研究什么,最后要学会这门学科最佳的学习方法。 刚刚开始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生生涯,对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这挑战机遇和危险并存。学习得好,可以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稍不认真,就很容易掉队。读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第一个收获便是这个简明扼要的学习经验。 2、政治课程的意义。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而政治哲学也和其它任何种类的哲学一样,只不过是举起了反映当代事务的一面镜子。” 这段话,让我若有所思,似乎有点理解了政治课的意义。课本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所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事务。因此,我对这门稍显抽象的课程多了一份好感,至少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 3、知识怎样“为我所用” “如果我们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它必须从内心深处认识我们的制度,必须把官僚主义的热病从血管中加以排除,必须多多吸入美国的自由空气。” “只要我们能够从根本原则上认识其在环境条件方面的全部根本差别,我们就能够完全和有益地引进他们的行政科学。我们仅需要用我们的宪法把它加以过滤,只需要把它放在批判的文火上烘烤,把其中的外国气体蒸馏掉。” 这两段话是阐述怎样将国外优秀的行政科学吸收并运用于美国行政体系中。通过这段话,我感悟到知识应该怎样“为我所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要将它的思想本质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公共行政学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 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D )。 A. 瓦特 B .史坦因 C .马克思 D .亚里士多德 2. 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 C ) 。 A. 政治性 B .民主性 C .公共性 D .法制性 3. 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 D ) 。 A.公平性 B .高效性 C .民主性 D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 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 C )。 A.普耳 B .斯密 C .欧文 D.斯图亚特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 A )。 A.威尔逊 B .韦伯 C .泰勒 D.古德诺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 作( D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 B.《政治与行政》 C .《行政学原理》 D .《行 政之研究》 7 .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B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 管理五项职能 B.官僚制理论 C . 14 条管理原则 D. P0SDCORB .即七项管理职能 8 .20 世纪 30 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 A )。 A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 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 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 .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9. 1926 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 B )。 A.《行政学> B.《行政学导论) C.《行政学原理》 D .《政治与行政 ) 10. 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 C ),他于 1876 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孙中山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张金鉴 11. 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 A )。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B.《论译书) C.《行政学原理》 D .《行政学》 12. 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 D ),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A.张金鉴 B .粱启超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13 . 1926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它的作者是 ( A )。 A.怀特 B .威尔逊 C .魏劳毕 D .古德诺 14. 我国第一都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 B )。 A.粱启超 B .张金鉴 C .江康黎 D .孙中山 15. 公共行政环境的 ( A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特殊性 B.复杂性 C .不稳定性 D.约束性 16.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 C )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A.德鲁克 B.里格斯 C ?高斯 D.古立克 17 .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 1961 年发表,该书

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教育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但是,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习对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关键性基础作用。本课程系统、全面地讲授自1887年威尔逊提出建立行政学主张以来,西方行政学在初创、演进、深化、扩展等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并对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演化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阐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每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均得益于公共行政发展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也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管理活动中指导着具体实践,所以该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对于我国公共行政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行政管理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该课程讲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中有代表性学者的理论,主要是威尔逊、古德诺、韦伯、泰勒、法约尔、怀特、古利克、厄威克、福莱特、巴纳德、西蒙、林德布罗姆、威尔达夫斯基、帕金森、麦格雷戈、沃尔多、黑迪、德罗尔、彼得、里格斯、弗雷德里克森、德鲁克、奎德、布坎南、法默尔、库珀、霍哲、奥斯本、登哈特和罗森布鲁姆的主要行政思想与观点,并给予客观的、历史的简要评述。 (二)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主要是: 1.威尔逊行政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古德诺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及有关行政协调的理论;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西方行政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5.古利克关于行政在政府中的角色及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6.厄威克对行政管理原则的系统化; 7.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8.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9.巴纳德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0.威尔达夫斯基的公共预算理论; 11.德罗尔的政策科学思想; 12.彼得原理的基本内容、重要启示及缺陷; 13.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14.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15.费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 16.库珀的行政伦理思想; 17.企业家政府理论与新公共管理运动; 18.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核心观点。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突破官僚制读书笔记

突破官僚制读书笔记 【篇一:《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参考书】 年版 2.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美]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1年版 3. 《公共选择理论》,缪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罗森布鲁姆,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著,谭功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7.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美]珍妮特?v?登哈特, [美]罗伯特?b? 登哈特著,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 《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 惠特克著,宋安喜、 任睿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格莱德著,刘启君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 《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美]卖克尔.巴泽雷著,孔宪遂等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 《组织行为与公共管理(第三版)》,[美]迈克尔.L.瓦休等著,刘铮等译,经 济科学出版社2004 出版社2002年版 【篇二:《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教学大纲】 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研读 上课时间:周六下午8-10节,地点:艺术中心402室 任课教师: 陈瑞莲教授、84036693 倪星教授、84038593 郭小聪教授、84034978 蔡立辉教授、34251601 对象: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 教学目的: 自从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产生了许多具有代 表性的论著和学说,它们拓宽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野,并直接奠 定了当代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知识基础。本课程将对公共行政学发展 史中的经典著作进行系统介绍,通过剖析经典著作的方法来学习和 研究各种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流派,并对之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拓展,从而为本学科的知识增长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博士研究生阅读文献和课堂研讨等方法, 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各种理论流派和经典著作中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弄清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学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 )。 A.里格斯 B.古立克 C.德鲁克 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公共行政环境的( D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约束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特殊性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 )。 A.前资本主义 B.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当代资本主义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 A.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委员会制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 )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 B.《论译书》 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D.《行政学》 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 )的行政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读书笔记之《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读书笔记之《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摘要:《新公共管理—服务,而不是掌舵》这本书代表的其实是指以公民为中心的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其作者综合既往研究,通过与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比,对现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最后提出自己的新公共行政的内容,即新公共服务主要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讲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 正文:本文主要是针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这本著作写出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理论创新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浅谈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产生背景以及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其次介绍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然后对新公共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意见论述,最后论述了我对新公共服务一些看法。 一. 浅谈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这本书主要从两大方面而阐述作者的思想。第一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来源。随后从七方面分析公共服务的内容。条理清晰,每一条内容都从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 本书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首先是近代政治社会理论对民主公民权的关注。其次就是社区和公民社会模型的不断发展。社区存在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公民社区是一种公民能够相互进行的一种个人对话和评价的地方。对话不仅是社区建设的本质,也是民主的本质。第三个理论来源就是组织人本主义。最后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家主要信奉“对话”理念,可靠的对话是把官员和公民视为彼此充分参与的。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新公共服务理论正是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基于新公共管理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它的产生是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行政学 管理 政治和法律的途径》读书笔记

读《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所想由于要办相关手续、准备考试的关系,没有能够仔细的精度此书,只是在大概通读的情况下,加上一些课程学习及参考阅读的一些相关文献所想的一些东西,在行文上可能推敲不足,望老师批评指正。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是一本经典的行政管理书籍,作者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描述、阐述和分析公共行政,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内容涉及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组织、公共人事管理、公共预算、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行政与民主宪政以及公共行政的未来等。作者集中指出看待公共行政要有三种视角,即管理视角、政治视角及法律视角。所以接下来的一些思考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提出。此外,个人一向认为要了解一个人就需要了解他写的东西,同样了解一本书就必须了解他的作者,所以首先是对作者罗森布鲁姆的认识。 戴维·H·罗森布鲁姆是美国着名行政学家,现为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美洲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学教授、美国国家行政科学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政治学会约翰·高斯奖和公共行政学会德怀特·瓦尔多奖。他曾是美国行政学会主席和美国《行政学评论》主编,并曾担任克林顿总统的人事顾问。《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之作,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 罗森布鲁姆认为:“公共行政的确包含着有计划的活动,它关注政治和政策制定,主要集中于政府的行政部门,它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行政,它主要关心法律的执行。”因此,他把“公共行政”界定为:“公共行政乃是运用管理、政治以及法律的理论和过程来实现立法、行政以及司法部门的指令,为整个社会或者社会的局部提供所需的管制与服务功能。基于对公共行政的这一定义,在本书中,罗森布鲁姆指出看待公共行政应该有管理()、政治和法律三种视角,并且从组织结构、对个人的观点、认知途径、预算、决策、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等诸方面分别对公共行政研究的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进行了阐述,进而相应地提出了公共行政研究应该对政治、管理和法律这三种不同的途径进行整合。 一、关于管理视角的公共行政 在管理视角下,其实作者又有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即传统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多项选择题答案

行政管理学(0277)多项选择题(2009-04-23 14:23:40) 标签:教育分类:教育学习类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意识形态、C。道德论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执 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3、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A。墨西哥、D。埃及。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 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5、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立法、C。行政、E。司法三种权力。 6、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森E.斯密 斯堡。 7、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论时期。 8、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 离的观点。 9、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10、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 的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11、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政治环境C.经济环境E.文化环境。 12、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B.管理对象E.组织文化。 13、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特殊性B.复杂性C.不稳定性E.约束性。 1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D.衍射型 公共行政模式。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abezpr《公共行政的精神》读书笔记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书笔记 20世纪60年代,公共行政作为一门回应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科学孕育着新的变革,回应新的挑战。面对人们对公共行政提出的许多批评,新公共行政学派诞生并逐渐兴起,使公共行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重点从传统的重视机关的管理转移至政策的议题和政策的建议;公共行政从单纯地强调效率和经济,到强调社会的公正;公共行政从价值的中立到思考公共行政的价值的信仰问题;政府的伦理、诚信、责任问题成为公共行政强调的重点;变革而非成长成为公共行政重要的理论问题;有效率的公共行政是在主动与参与的公民意识的系络中加以界定的;理性模型的正确性和官僚模型的有用性,受到臵疑和批判等。在新公共行政发展的历程中,弗雷德里克森教授一直起着核心的作用。他强调社会公平,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消除阻碍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的结构,建立强有力的政府。1997年,弗雷德里克森发表了《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公共行政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公共行政的信念、价值和习惯。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作为治理的行政、公共行政的公正和公共行政伦

理的构建。 一、关于“公共” 弗雷德里克森从探讨“公共”出发,在书中介绍了公共的五种观点,即公共是利益集团(多元主义的观点)、公共是理性选择者(公共选择的观点)、公共是被代表者(立法的观点)、公共是顾客(服务提供的观点)、公共是公民,在回顾了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的构建需要具备宪法基础、品德崇高的公民、对集体和非集体回应的制度、乐善好施与爱心等四个构成要件。这种新的理论还应该包括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解决公共空间和公共关系问题、非人情化关系的有效性以及发展当代相互依存的公共关系等四个概念。 二、公共行政的政治背景 作者认为,影响公共行政的首要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政治。政治是公共行政运作的环境背景。政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种形式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公共行政。书中,作者列举了影响公共行政的几种政治表现形式。一是美国宪法,美国制宪者设计了一个有限政府的体制,通过分权、制衡、联邦制、授权公民,实行分权化的政府,确认了多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政治过程的方式,公共行政发展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合法组成部分。二是立法政治。作者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评,提出公共行政管

行政监督读书笔记

8行政监督的概念 “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督者,监察也。”在我国,监督一词首见于《后汉书·荀彧传》:“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而鲜过者也。”在英文中,监督一词supervision是super(在上)与vision (观察)组成的。由此可见,不论在中文里还是英文中,监督一词的意思都是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但理论界对行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行政监督是指行政对行政的监督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监督是指行政对行政的监督,即指行政管理体系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对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 张国庆认为所谓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某些人对另一些人的了解、协助、指导或控制。在多数情况下,行政监督表现为行政上级或行政主管对下级工作状况的监督。行政监督由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和特种监督四种基本的监督部类。① 竺乾威认为行政学所指的行政监督通常是指狭义的行政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即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②吴春华认为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施检查、督促和纠偏,即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③应松年认为,在国家行政管理中,依监督的主体划分为行政监督和行政管理的监督。行政监督是行政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是指以行政机关为监督的主体,依行政管理职权,对管理对象及所管理的事务实施的监督检查活动。在现代国家,行政监督通常都是法律授权的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行为。行政管理的监督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被监督对象,来自行政系统以外的监督。④ 李金龙认为行政监督是一种行政权力监督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上一级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对下一级行政权力运行状况的监督(当然也包括执掌行政权力的下级行政主体对上级主管行政权运作状况的监督)。⑤ 杨寅认为行政监督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监督主体,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组织和行为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

秋《公共行政学》选择题及解答(二)(—章)

2006秋教材修订后:行政经管学(A)选择题及解答(二) 中央电大文法部赵菊强 2006年12月11日浏览数:523 第五章公共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A、行政职位 B、职能目标 C、行政职权 D、行政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 1、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 A、泰勒的科学经管组织理论 B、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C、法约尔的行政经管学派的组织理论 D、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E、伍德沃德的权变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A、梅奥 B、巴纳德 C、韦伯 D、法约尔 E、西蒙 3、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组织理论有()。 A、非正式组织理论 B、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C、权威接受理论 D、社会人理论 E、组织平衡理论 4、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

A、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B、非正式组织理论 C、权威接受理论 D、社会人理论 E、组织平衡理论 5、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 A、非政府性 B、组织性 C、非营利性 D、志愿性 E、自治性 6、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 B、监督市场 C、监督政府 D、中介作用 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7、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减免税收 B、委托公共事务 C、辅导监督 D、补助 E、法律管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E 3、ABD 4、BCE 5、ABCDE 6、ABCDE 7、ABCDE

经验贴教育学考研如何做笔记

经验贴|教育学考研如何做笔记 2020考研现在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教育学考研的考生们现在肯定被各科的笔记所烦恼。对于考研,知识的累计是必须的,但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记笔记方法,你只能把知识记到笔记本上,而不是你的脑子里。 为了更加有效的帮助同学们,今天博仁考研小博就来为大家重点梳理一下在教育学考研中面对大段大段的笔记,我们该怎么去攻克它们。 一、做笔记到底有多重要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在教育学考研的备考中做一份笔记的重要性,其实做一份属于自已的笔记是一位考研成功学生的必备选项,笔记也可以真实的反映自已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到各位考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笔记也是一个注重过程的事情,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到底笔记该怎么去做呢 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可以根据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总结自已一直害怕的知识盲点,知识点的杂、乱,每次见到的题型就发怵,这个部分的内容可以多花一些时间作为一整个模板集中整理一下。 也可以根据关键词整理,在做笔记的时候,并不需要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进去,只需要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关键词放进去即可,这样在后期复习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已所整理的关键词边回忆边背诵,整个知识点内容便串了下来,自已看懂就好。 三、各阶段的笔记如何使用 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笔记就是框架细化的词汇,会做到比较细的程度,并且用两种颜色的水彩笔分别来表示哪些是细节点,哪些是大的框架;第二个阶段的笔记是在第一个笔记的基础上更加的细化,标出具体细分的123。其实不管大家做两个阶段的笔记还是三个阶段的笔记,都应该把笔记做的越来越简单化,达到在最后的考试中映在你的脑海里。 四、做笔记的几个误区 下面是博仁考研小博为大家总结的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的几点误区,大家希望不要模仿,要及时避免。 (1)不要把做笔记简单的理解为拿来主义,就照搬照抄书上的或者讲义上的知识点这点是非常不可取的,笔记也是代表了你自已的思想,照搬照抄的话就是把别人的思

2015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行政管理学真题答案解析

2015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行政管理学真题答案解析 一、简答 1、依据公共行政概念分析其不同维度下的内涵 2、赫兹博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3、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二、论述 1、从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职责的统一性分析 2、论述“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和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三、案例分析 1、扬州市颁布奖励购房新政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2、如果你是扬州市市长,你会如何应对网上关于此事的风波? 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数学也属于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例如,专业课考试中,分值最低的一道名词解释一般也有4分或者更多,而其他专业课大题更是动辄十几分,甚至几十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自然也应该适当地向专业课倾斜。根据我们的经验,专业课的复习应该以四轮复习为最佳,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有必要结合下面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一轮复习:每年的2月—8月底这段时间是整个专业复习的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这半年的时间相对来说也是整个专业复习压力最小、最清闲的时段。考生不必要在这个时期就开始紧张。 很多考生认为这个时间开始复习有些过早,但是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完全可以超越这里提到的复习时间,例如从上一年的10月份就开始。一般来说,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熟悉专业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多看看教材和历年试题。只有自己有了阅读体验,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有那种很踏实的感觉。暑假期间,在准备公共课或者上辅导班的同时,继续学习专业课教材,扩大知识量。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专业课教材精读两遍以上,这里精读的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两到三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较长,考生完全可以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一本专业课的书,并非所有的东西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要的内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考卷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考生在第一遍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题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第二轮复习:每年的9月—12月中旬这个时段属于专业课的加固阶段。第一轮复习后总会有许多问题沉淀下来,这时最好能够一一解决,以防后患。对于考生来说,这4个月是专业知识急剧累积的阶段,也是最为繁忙劳累的时候。 在专业课复习上,这段时间应该主要看近年的学术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专著,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并整理以前的听课笔记。一项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复习的重点会往公共课上倾斜,专业课复习所占的时间也会缩短。此时需要注意本年度涉及所考专业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的尺度上,应该逐渐抛开书本,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整理成精练的笔记。然后看自己的笔记并形成自己的东西,因为考试是需要用笔来表达的。所以,把第一次精读过后的那些重点问题用答卷的方式写一遍,效果是十分突出的。再根据本专业的情况,翻查其他的参考用书,将新的知识点补上。一般来说,专业课不可能只涉及一两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