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复习(含答案)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复习(含答案)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复习(含答案)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专题专练专题一图形的平移概念

重点知识回顾

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变换称为平移.

注意:<1)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2)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2.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

“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图形的平移是由它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决定的.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没有指明时,就需要认真观察图形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特征,根据平移的性质先确定平移的方向,再确定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b5E2RGbCAP

3.图形的平移是指图形整体的平移,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只改变了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这个特征是得出平移性质的依据.p1EanqFDPw

典型例题剖析

例 1 生活中有很多平移的例子,下列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是<)

A.水中小鱼的游动

B.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的运动

C.出膛的子弹沿水平直线的运动

D.小华在跳高时的运动

分析:正确判断物体是否为平移运动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和特征.看物体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运动,是否沿某个方向平行

移动一定的距离,而“水中小鱼的游动”、“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的运动”、“小华在跳高时的运动”显然不符合平移的概念,只有“出膛的子弹沿水平直线的运动”才是平移运动.DXDiTa9E3d 点悟:识别平移现象的关键是抓住平移的特征:物体必须在平面内运动,在曲面上运动物体一定不是平移,平移是直线的运动,平移只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与速度无关,平移只关注物体的位置变化.RTCrpUDGiT 例2 <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在图1的方格纸中,

向右平移格后得到

分析:因为△A1B1C1是△ABC 平移后得到的图形,所以点A1与点A 、B1与B 、C1与C 分别是对应点,故只需随便数一数一对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即为平移的距离.正确答案为4.5PCzVD7HxA 点悟:知道平移前后的图形,找出平移的距离<一般都在网格中),只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后,数一数它们之间的格数即可.jLBHrnAILg 专项练习一: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平移的是<)

A.大楼电梯在上下运动

B.彩票大盘的转动

C.滑雪运动员在平坦的雪地上滑行

D.火车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

专题二图形的旋转概念 知识要点回顾

图1

1.旋转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注意:<1)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都相同,但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图形不一定能通过旋转得到.xHAQX74J0X <2)旋转的角度一般小于360°.

2.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即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下列几种运动,只属于旋转运动的有<)

①发电的风车的转动;②在笔直的铁轨上运行的列车;③传送带上的灌装啤酒;④随风飘散的雪花.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分析:根据旋转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只有“发电的风车的转动”是旋转运动,“在笔直的铁轨上运行的列车”和“传送带上的灌装啤酒”是平移运动,“随风飘散的雪花”的运动比较复杂,不只是旋转运动.故选A.LDAYtRyKfE

点悟:旋转是在一个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的运动.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按相同的方式转动相同的角度,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Zzz6ZB2Ltk

例2 <2008年江苏省盐城市)已知如图1所示的四张牌,若将其中一张牌旋转180°后得到图2.则旋转的牌是<)dvzfvkwMI1

分析:旋转180°后得到图2与图1是一样的,而图1中只有方块5经旋转180°后与原来是一样的,而其它牌经旋转180°后与原来是不同的.故选A.rqyn14ZNXI 点悟:这是一道简单的图案旋转问题,求解时只要能准确地运用旋转的有关概念即可求解.旋转应注意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EmxvxOtOco 专项练习二:

1.将图3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图案是<)

2. 3张扑克牌如图4<1)所示放在桌子上,小敏把其中一张旋转180o后得到如图4<2)所示,则她所旋转的牌从左数起是<)SixE2yXPq5A .第一张 B .第二张 C .第三张 D .第四张

专题三图形平移、旋转性质的应用 知识要点回顾 1.平移的基本性质

A B C

D

图图1

图2

A B C D

4

有平移的基本概念知,结果平移,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平移具有下列性质:6ewMyirQFL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于角相等.

<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2.旋转的基本性质

<1)图形旋转后,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

<2)一个图形沿某一点旋转一个角度后,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大小与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kavU42VRUs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2008年广州市数学中考试卷)将线段AB平移1cm,得到线段A/B/,则点A到点A/的距离是.y6v3ALoS89

分析:由于点A/是由线段AB平移1cm后点A的对应点,根据平移的性质可知点A到点A/的距离为1cm.

点悟:本题考查平移的知识,在平移时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及平移的距离,还应注意平移的特征.即对应点的距离等于线段平移的距离.M2ub6vSTnP

例2 <2008年江苏省扬州市)如图1中的△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

是斜边,P

为△ABC内

一点,将

△ABP绕点

A逆时针旋

转后与

△ABP/重合,如果AP=3,那么线段PP/的长等于________.0YujCfmUCw

分析:△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与△ABP/重合,即△ABP≌△ABP/,所以AP/=AP=3,又因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PAP/=900,利用勾股定理可得

PP/=3.故应填

3.eUts8ZQVRd

点悟: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例 3 <2008湖北省荆门市)将两块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如图2<1)摆放在一起,它们的较短直角边长为3.sQsAEJkW5T <1)将△ECD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2)的位置,使E点落在

AB上,则CC′=______;

<2)将△ECD绕点C逆时针旋转到图2<3)的位置,使点E落在AB上,则△ECD绕点C旋转的度数=______;GMsIasNXkA

<3)将△ECD 沿直线AC 翻折到图2<4)的位置,ED′与AB 相交于点F ,求证AF=FD′.

TIrRGchYzg 解读:.(1> 3-;

(2>30°;

(3>证明:在△AEF 和△D/BF 中,

∵AE=AC -EC, D/B=D/C-BC , 又AC=D/C ,EC=BC ,∴AE=D/B.

又∠AEF=∠D’ BF=180°-60°=120°,∠A=∠CD/E=30°, ∴△AEF≌△D/BF.∴AF=FD/.

点评:本题以同学们熟悉的三角尺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三种图形变换,解题时,要注意它们各自的区别.7EqZcWLZNX 专项练习三:

1.<2008年大连市)如图3,P 是正△ABC 内的一点,若将△PA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到

△P′AC,则∠PAP′的度数为________.

(2

图2

A C B

E 4

D E

A C

B E

D

l

(3> l D ’

F A C B

E

D

(4>

A C

B E

D

l E

C ’ D

(1>

2.<2008年河南省)如图4,将三角尺ABC<其中∠ABC=60°,∠C=90°)绕点B 按顺时针转动一个角度到A1BC1的位置,使得点A 、B 、C1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个角度等于<)lzq7IGf02E A.120° B.90° C. 60° D. 30°

3.如图5

中,有甬道<阴影部分),则其余部分的面积为<)m2

A.24

B.26

C.28

D.30

4.如图6,已知△ABC 的面积为36,将△ABC 沿BC 平移到△A/B/C/,使B/和C 重合,连接AC/交

A/C

D ,则△C/DC 的面积为<)zvpgeqJ1hk

A.6

B.9

C.12

D.18

专题四网格中进行轴对称、平移、旋转作图

知识要点回顾

1.平移作图的基本方法

<1)找出已知图形上的关键点.如线段的端点、三角形的顶点等. <2)过关键点作与已知平移方向的线段,使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等于平移的距离.

<3)按原图的连接方式连接各对应点,得到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原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B

C

D

图5

图6

注意:①在进行平移作图时,首先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和方向,其次要找出图形的关键点;②确定一个图形的平移前后的位置所需要的条件:图形原来的位置、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NrpoJac3v1

2.旋转作图的基本方法

<1)确定旋转中心,找出已知图形的关键点.

<2)作出关键点的对应点.作关键点的对应点的方法是:将各关键点与旋转中心连接;以旋转中心为顶点,以上述连线为一边,向旋转方向作角,使所作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在所作角的另一边截取长度分别等于各关键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长度.即得到各关键点的对应点;按原图的连接方连接各对应点即得到旋转后的图形.1nowfTG4KI

由于网格具有其特殊的属性,因而利用网格进行变换作图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2008年重庆市)作图题:<不要求写作法)

如图1,在10×10的方格纸中,有一个格点四边形ABCD<即四边形的顶点都在格点上)

<1)在给出的方格纸中,画出四边形ABCD向下平移5格后的四边形A1B1C1D1;

<2)在给出的方格纸中,画出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对称的四边形A2B2C2D2.

分析:抓住四边形的四个关键点<顶点),分别作出它们的对应点,再顺次连接即可.如图6所示.

点悟:平移时要搞清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轴对称首先要找到对称轴,然后分别作已知点的对称点,连线即可得到所求图形.fjnFLDa5Zo

例2 <2008年甘肃省庆阳市)在如图3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每个小方格的顶点叫格点).tfnNhnE6e5

(1> 画出绕点顺时针旋转后的;

<2)求点旋转到所经过的路线长.

分析:要画出画出绕点顺时针旋转后的,根据旋转的性质,连接OA,过O作

OA/⊥OA,且使OA/=OA,则得A点的对应点A1点.同理可作出点B、C的对应点B1、C1,顺次连接A1B1、B1C1、C1A1即得.<1)如图4所示.HbmVN777sL

<2)∵点旋转到所经过的路线长为以OA为半径圆的周长的,

D2

D1

C2

C1

B2

B1

A2

A1

图4

图3

A

B C

D

l

l

D

C

B

A

图图

图3

B

A

C

点旋转

所经过的路线长

×2

=

×

=

点悟:确定一个图形旋转后的位置需要的条件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当这些条件都具备后,图形变换后的位置才可唯一确定.V7l4jRB8Hs 专项练习四

1.<2008年吉林省长春市)如上图5

,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

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 <1)作关于点P 的对称图形

。 <2)再把

,绕着

逆顺时针旋转

,得到

,请你

画出

<不要求写画法).

2.<2008年四川省眉山市)如图6

,方格纸中

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将向右平移

5格

,再

逆时针旋转180°,得

.83lcPA59W9<1)在方格纸中画

和;

B C

<2)

设点坐标

,点坐标为<4,2)

是否成中心对称?若成中心对称,请画出对称中心,并写出

对称中心的坐标;若不成中心对称,请说明理由.mZkklkzaaP 3.(2008年湖南省永州市>如图7所示,左边方格纸中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a ,右边方格纸中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b ,将左边方格纸中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并按b:a 的比例画在右边方格纸中.AVktR43bpw

专题五坐标系中的图形变换 知识要点回顾

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后,求出相关图形上点的坐标等问题在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中已成为热点题型.ORjBnOwcEd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2008年镇江市)如图1,把矩形

在直角坐标系中,

轴上,

轴上,且

,,

把矩形

绕着原点顺时针旋转

得到矩形

,则点

的坐

标为<)2MiJTy0dTT A .

B .

C .

D .

,所以点B/的坐标

为<4,2 易解决.

例 2 <2008浙江省绍兴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1)将关于点

对称,在图2中画出对称后的图形,

并涂黑;

<2)将

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在图3O 、A 、B 定将△OAB <1)因为从图2中可以点O 、A 、B 的坐标分别为<0,0)、<0,-3)、<-2,0),所以将△OAB 关于点P<1,0)对称后的对应点坐标分别为<2,0)、<2,3)、<4,0),所以用描点法得到变换后的图形,如图4所示.IAg9qLsgBX x

x 图图A

<2)依题意可知平移后O 、A 、B 的对应点的坐标分别为<<3,2)、<3,-1)、<1,2),所以用描点法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如图5所示.WwghWvVhPE

点悟:坐标系中的图形平移,只是坐标相应加减的过程. 专项练习五:

1.(2008年山西省>在方格纸上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将△ABO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o,得△A/B/O,则点A 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 .asfpsfpi4k

2.<2008年徐州市)如图6,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ABC 的顶点均在格点上,点B 的坐标为<1,0)ooeyYZTjj1①画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1B1C1, ②画出将△ABC 绕原点O 按逆时针旋转90°所得的△A2B2C2,

③△A1B1C1与△A2B2C2成轴对称图形吗?若成轴对称图形,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④△A1B1C1与△A2B2C2成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成中心对称图形,写出所有的对称中心

x

4

x

图5

的坐标.

3.<2008年辽宁省十二市)如图7所示,在网格中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

个单位长度,将四边形

绕坐标原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

后得到四边

.BkeGuInkxI <1)直接写出点的坐标;

<2

)将四边形

平移,得到四边形

,若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友情提示:画图时请不要涂错阴影的位置哦!)

4.<2008福建福州)如图8,在中,

,且点

的坐标为<4,2).

①画出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的;

②画出

绕点

逆时针旋转

后的

,并求点旋转

到点

所经过的路线长<结果保留).

专题六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进行图

案设计

知识要点回顾

图案的设计是由基本图形经过适当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而得到的.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2008年双柏县>如图1是某设计师在方格纸中设计图案的一部分,请你帮他完成余下的工作:

<1)作出关于直线AB 的轴对称图形;

<2)将你画出的部分连同原图形绕点O 逆时针旋转

<3)发挥你的想象,给得到的图案适当涂上阴影,让它变得更加美丽.

分析:本题是在网格中进行图案设计,只要利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即可画出符合要求的美丽图案.PgdO0sRlMo

解:<1)、

<2)、<3)<其中3问答案不唯

一)如图2所示. 点

悟:画图时都应

先找出原图形中的关键点.本题通过轴对称、旋转作图及其涂图案,不但考查了同学们的作图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审美能力,构思巧妙!3cdXwckm15例 2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明准备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制一个正方形的坐垫,坐垫的图案如图3

所示,请你仔细观察图

B O 图

A B

3的特点,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在图4中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剩余布料.h8c52WOngM 分析:通过观察,发现坐垫是由基本图形<如图5)平移得到,而该图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小正方形绕顶点顺时针旋转90°、180°、270°得到的,所以根据这一规律可设计出图6的图案,从而完善已知图形.v4bdyGious

点悟:图案设计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通过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图案,可以考查同学们动手、想像以及审美等能力.J0bm4qMpJ9专项练习六:

1.如图7,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点悟的正方形)中,我们称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为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图形

称为格点图形.如图7中的△ABC 称为格点△ABC.XVauA9grYP <1)如果A ,D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1)和<0,-1),请你在方格纸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直接写出点B ,点C 的坐标;bR9C6TJscw

图图图

图图

<2)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等知识,说明图中“格点四边形图案”是如何通过“格点△ABC图案”变换得到的.pN9LBDdtrd

2.<2008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如图8,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单位1.

<1)平移已知直角三角形,使直角顶

点与点重合,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

)将平移后的三角形绕点逆时针旋

转,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3)在方格纸中任作一条直线作为对称

轴,画出<1)和<2)所画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

参考答案

专项练习一:1.B 2.C

专项练习二:1.B 2.A

专项练习三:1.60° 2.A 3.C 4.D

专项练习四:1.如图一所示:

图二

1 1

图一2.<1)如图二所示.图

<2)△ABC 与△A1B2C2成中心对称,如图二中的点O 即为对称中心,点O 的坐标为<0.5,0).

3.如图三所示. 专项练习五:1.<2,3) 2.<1)~<3)如图四所示,

<4)对称中心是<0,0). 3.<1)

<2)

描对一个点给1分.

画出正确图形<见图五) 4.①图略;②图略; ②点旋转到点所经过的路线长

专项练习六:

1.<1)B<-1,

-1),C<3,-1).如图六.

<2)把“△ABC”图案向右平移10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以点P<11,5)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得到“格点四边形图案”.DJ8T7nHuGT 图

2.如图七所示.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高中化学平衡图像专题Word版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基础知识: 对于反应mA(g) + nB(g) pC(g)+qD(g) △H<0 m+n>p+q 条件改变变化结果 K变化平衡移动反应A的浓度C(A)A转化率C的含量条件改变ν逆ν正变 化 1C(A)增大 2C(A)减小 3C(C)增大 4C(C)减小 5温度升高 6温度降低 7压强增大 8压强减小 9加催化剂 课时探究 探究一、图像绘制,读图解题 例题1:氨气有广泛用途,工业上利用反应3H2(g)+ N2(g)2NH3(g) 来合成 氨气;某小组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在a b两种条件下分别加入相同浓度 时间t/min02468 条件a c(H2)/10-2mol·L-1 2.00 1.50 1.100.800.80 条件b c(H2)/10-2mol·L-1 2.00 1.30 1.00 1.00 1.00 12 1 T2 下同),△H 0,根据表格数据请在下面画出c(H2)-t图: (2)a条件下,0~4min的反应速率为;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 ; 平衡常数为; (3)在a条件下,8min末将容器体积压缩至原来的1/2,11min后达到新的平衡,画出 8min~12min时刻c(H2)的变化曲线。

探究二、图像解题方法 1、反应mA(g) + nB(g) pC(g)+qD(g) △H <0 m+n>p+q 反应速率和时间图如图所示 ,t 1时刻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 ①图1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②图2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③图3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④图4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⑤图5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2、①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②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P 1 P 2, m+n p 探究三、陌生图像的解题技能 1、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图像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该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关联?能用关联解决问题? △H 0 mA(g)+nB(g) pC(g) ①y 是A 的浓度,△H 0,m+n p ②y 是C 的含量, △H 0,m+n p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五 铁及其化合物

专题五铁及其化合物 1、铁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陨铁 化合态:铁元素主要以+2价和+3价的化合态存在。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为4.65%,处于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 2、按不同标准给铁及其化合物分类 (1)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给上述物质分类。 单质:铁;氧化物:FeO、Fe2O3、Fe3O4;碱:Fe(OH)2、Fe(OH)3;盐:FeCl2、FeCl3、FeSO4、Fe2(SO4)3(2)按铁元素的化合价给上述物质分类。 0价:Fe;+2价:FeO、FeCl2、FeSO4、Fe(OH)2;+3价:Fe2O3、FeCl3、Fe2(SO4)3、Fe(OH)3 3 4.铁的氢氧化物——4Fe(OH)2和4Fe(OH)3性质的比较 (1)氢氧化亚铁: 制备:FeCl2+2NaOH=Fe(OH)2↓+2NaCl 物理性质:白色难溶的弱碱 化学性质:①与强酸反应 ②还原性:易被氧化剂所氧化。如:4Fe(OH)2+O2+2H2O=4Fe(OH)3 思考:实验室在制备Fe(OH)2时,为防止被氧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其方法是:①亚铁盐需新制(用足量铁与稀硫酸反应或还原氯化铁溶液);②将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以赶尽溶于其中的空气(O2);③使用长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滴管伸至氯化亚铁溶液的液面以下,慢慢挤压乳胶头使氢氧化钠与氯化亚铁接触。 (2)氢氧化铁: 制备:FeCl3+3NaOH=Fe(OH)3↓+3NaCl 物理性质:红褐色难溶固体 化学性质:与强酸反应。Fe(OH)3+3H2SO4=Fe2(SO4)3+3H2O 5、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预测:铁元素显0价时,只有还原性;显+3价时,只有氧化性;显+2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试题]初中物理滑轮组专题练习

[试题]初中物理滑轮组专题练习 探究滑轮的作用 1、动滑轮的实质是 ( ) A.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 B.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C.阻力臂为动力臂2倍的杠杆 D.是为了减小摩擦,与杠杆无关 2、使用滑轮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既能省力,又能省距离 B(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C(只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D(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3、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匀速提升重物,那么 ( )A(a方向的拉力最小B(b方向的拉力最小 C(c方向的拉力最小D(三个方向的拉力都一样大 4、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600N的重物时,人手实际需提供的拉力应该是 ( ) A(小于200N B(等于200N

C(大于200N D(大于300N 5、下列关于使用滑轮组的优点的论述,较全面的是 ( ) A(一定是省力的,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一定是省力的,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有时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有时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D(肯定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与否要具体分析 6、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挂上砝码a、b后,若动滑轮和绳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恰好平衡,现在a、b下面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小砝码,将 ( ) A(a下降 B(a上升 C(仍保持平衡 D(条件不足,不能判定 7、A、B两物体重力分别为60N和140N(如图所示,当A、B物体都静止时,它们所受的合力分别为

( ) A(60N,140N B(0,140N C(60N,0 D(0,0 8、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360N的物体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匀速拉动物体(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拉力F等于40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应为 ( ) A(60N B(80N C(120N D(360N 9、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360N的物体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匀速拉动物体(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拉力F等于40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应为 ( ) A(60N B(80N C(120N D(360N 10、作用在轮上的动力F=100N,作用在轴上的阻力=500N,则轮半径与轴半径之比为________( 11、如图所示,B物重50N,滑轮的自重不计,绳子的一端固定在地上,当滑轮A在力F的作用下匀速上升时,拉力F等于________N((摩擦不计)

化学平衡图像题汇总

专题强化训练 巧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象题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题6分,共42分) 1.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50 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20~25 min之间,pH=10时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 mol·L-1·min-1 【解析】选A。在0~50 min内,pH=2和pH=7时反应物R都完全反应,降解率都为100%,A正确;R的降解速率与溶液的酸碱性及起始浓度均有关系,因此根据图中曲线所示,由于起始浓度不同,故不能判断R的降解速率与溶液酸碱性的直接关系,B、C错误;pH=10时,在20~25 min之间,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10-4mol·L-1·min-1,D错误。 2.(2015·武汉模拟)有一化学平衡mA(g)+nB(g)pC(g)+qD(g),如图所示的是

A的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p+q B.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p+q 【解析】选D。图象中有三个量,应定一个量来分别讨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定压强,讨论T与A的转化率的关系:同一压强下,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高,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定温度,讨论压强与A的转化率的关系:同一温度下,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即m+n>p+q。 【加固训练】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反应X+Y2Z影 响的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 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Y、Z均为气态 B.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作为此反应是否达到化 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C.升高温度时,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D.使用催化剂,Z的产率提高

滑轮和滑轮组专题

滑轮 滑轮组 加强训练题 专题一:竖直方向上力F 与G ,S 与h 及作图的关系 1.用一个动滑轮来提升重物,若动滑轮重为10N ,物重为40N 。摩擦不计,则当物体匀速上升时,作用在绳端的动力F 是 N ;若动力移动20cm ,则物体上升 cm ;用一个动滑轮竖直向上匀速提重物。已知物重G =180N ,摩擦不计,绳端的拉力是F =100N 。动滑轮重为 N 。 2.图1甲和乙都是由一只定滑轮和一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但是它们有不同点。请回答:(1) 滑轮组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而 滑轮组不改变动力的方向;(2)甲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而乙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 滑轮组更省力些;(3)如果都使物体上升h 高度,那么甲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下移动 ,乙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上移动 。(4)如果摩擦不计,动滑轮重不计,G =300N ,则图甲中的拉力F 甲= N ,图乙中的拉力F 乙= N ;如果摩擦不计,动滑轮重是30N ,G =300N ,则F 甲= N ,F 乙= N 。 3.如图2所示,不计摩擦及滑轮重,重为G 1、G 2的两个物体现在处于静止,则( )。 A .G 1=2G 2 B .G 1=G 2 C .2G 1=G 2 D .G 1=3G 2 4.图3是一个杠杆式简易起吊机,它上面装了一个定滑轮可以改变拉绳的方向,杠杆OBA 可绕O 点转动。在图上画出动力臂L 1和阻力臂L 2。 5.在图4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使人站在地面上能把物体提到高处。画好后再回答:(1)该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2)如果拉动绳端向下移动L m ,则物体能上升的高度h = 。 6.用如图5的滑轮匀速提升重物:(1)如果G =200N ,滑轮重不计,则挂钩承受的拉力是 N , 拉绳的力F 为 N ;(2)如果G =200N ,滑轮重为10N ,则挂钩承受的拉力是 N ,拉绳的力F 为 N 。 7.在图6中,画出滑轮组的串绕方法,要求是:绳端往上提,重物往上升。并回答下列问题: (l )这个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若绳端的拉力向上移动l.5m ,则物体上升 m 。 (2)若物重G =30N ,摩擦及动滑轮重均不计,使重物匀速上升时,绳端的拉力F = N 。 (3)若物重G =30N ,摩擦不计,动滑轮重为G 动=6N ,使重物匀速上升时,绳端的拉力F = N 。 8.如图7所示,每只滑轮重都是2N ,当拉力F 为5N 时,物体G 可保持静止。则物重G 为 N ,图中所标a 绳承受的力是 N ,b 绳承受的力是 N 。 9.用某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5段绳子承担,绳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共重20N 。若在匀速提升重物时,绳端的拉力是100N ,则被提升的重力为( )A .400N . B .480N . C .500N . D .520N . 10.一个体重为500N 的人,经测定他的手臂最大可发挥700N 的拉力。若这个人用一个定滑轮来提升重物,他所能提起的最大物重为( )。 A .1200N B .700N C .500N D .200N 11.如图8摩擦不计,滑轮重2N ,物重10N 。在拉力F 的作用下,物体以0.4m /s 的速度匀速上升,则( )。 A .F =5N ,F 向上的速度是0.2m/s . B .F =7N ,F 向上的速度是0.2m/s . C .F =6N ,F 向上的速度是0.8m/s . D .F =22N ,F 向上的速度是0.2m/s . 12、如图9所示,动滑轮重为50牛顿,绳重和摩擦不计,人对绳子的拉力是260N , 则物重是 N ;若重物上升的高度是0.2m ,则绳子自由端下降 m 。 专题二:水平方向上力F 与G ,S 与h 及作图的关系 图3 图4 图5 图1 图2 图6 图7 图8 (图9)

化学平衡图像专项练习题

化学平衡图像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时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 C.反应开始时10s,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2.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 A 0.1 mol·L—1 B和0.4 mol·L—1 C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3.已知可逆反应aA+bB cC中,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在T1、T3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B.该反应在T2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C.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升高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右图表示反应N2(g)+3H2(g)2NH3(g);ΔH=-92.2kJ/mol。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段时间是() A.t0~t1 B. t2~t3 C. t3~t4 D. t5~t6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 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的发展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古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A顾恺之是魏晋时期,B吴道子是唐朝时期,C张择端是北宋时期,D郑板桥是清朝时期,故B项正确。 2.(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2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B 【点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自然经济的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统治思想;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限定上。 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5题)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答案】A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历史。日益平民化,反映平民的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此题考查考生的时序思维和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各朝代有自己的主流文学形式,一起构成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从汉代到明清,主流文学形式由“赋”到“小说”的变化,考生只要按时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会明白主流文化是日趋平民化了。此题选A。 4.(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3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答案】D 【点拨】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复习

专题五化学平衡图像 一、化学平衡图象常见类型 1、速度—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1.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 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 聚集状态为()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专练1:A(g)+3B(g) 2C(g)+Q(Q>0)达到平衡,改变下列条件,正反应速率始终增大,直达到新平衡的是() A.升温 B.加压 C.增大c(A) D.降低c(C) E.降低c(A) 2、浓度—时间图 此类图象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解题时要注意各物质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 中化学计量数关系等情况. 例2.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 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 (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含量—温度(压强)—时间图 这类图象反映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对时间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一定条件下物质含量不再改变时,应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特征. 例3.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C(g);△HA的含量 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T1>T2,△H>0 B.T1<T2,△H>0 C.T1>T2,△H<0 D.T1<T2,△H<0 例4.现有可逆反应A(g)+2B(g)nC(g);△H<0,在相同温度、不同 压强时,A的转化率跟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4,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p1>p2,n>3 B.p1<p2,n>3 C.p1<p2,n<3 D.p1>p2,n=3 4、恒压(温)线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例5.对于反应2A(g)+B(g)2C(g);△H<0,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必修一专题五六课文练习答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习思考】 1.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就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答案提示: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2.“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答案提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各国代表的赞同。 【自我测评】 1.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他们并不甘心其在中国的失败,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3)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答案提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中国政府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了修改。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阅读与思考】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 答案提示:(1)与会各国的“同”主要是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2)与会各国的“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3)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学习与思考】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用“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

横向滑轮组专题

横向滑轮组专题 1.质量是6kg 的物体A 放在水平桌面上,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使物体以0.2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 始终保持水平,其示数为2N ,不计绳子的伸长和滑轮组内部的摩擦,则(g 取10N/kg ) ( ) A .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 为6N B .水平桌面对物体A 的摩擦力是2N C .在1s 内拉力F 做功1.2J D .在1s 内拉力F 的功率是0.4W 2.如图2是在水平面上移动重物的装置,若物重为600N ,在阻力为重力的0.2倍时,匀速移动物体,使其以2m /s 的速度前进,经过5s 钟,试求: (1)拉力F 的大小。 (2)拉力F 所作的功。 3.如图3是搬运工人用滑轮组将仓库中的货物沿水平轨道拉出的示意图。已知货物的质量为600kg ,所受轨道的摩擦力为其重力的0.1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若人以0.5m/s 的速度匀速前行,经100s 将货物拉出仓库,g 取10N/kg,。求在此过程中: (1)人做的有用功为多大? (2)人的拉力为多大? (3)人拉力的功率为多大? 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一个重2000N,底面积为0.5m 2的物体A 时,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600N,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250N,则A 对地面的压强是 Pa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 . 5.如图所示,人用滑轮将船拉向岸边,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N ,船以0.2m /s 的速度匀速前进,若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求: (1)人拉绳的功率. (2)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6.如图6所示,物体a 重200N,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以0.2m/s 的速度匀速前进. 若物体a 在前进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为50N,不计滑轮自重和摩擦,则拉力 F= ,拉力的功率= W 。 图 1 图2 图3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化学平衡图象专题

化学平衡图象专题 1.牢固掌握相关的概念与原理,尤其要注意:外界条件的改变对一个可逆反应来讲,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在速度—时间图、转化率—时间图、反应物的含量—浓度图等上如何体现。要能够画出相关的变化图象。 2.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实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相关的原理挂钩。 (2)看清起点,分清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一般生成物多数以原点为起点。 (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一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例如,升高温度时,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突变,v(逆)渐变。 (4)注意终点。例如在浓度一时间图上,一定要看清终点时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增加量,并结合相关原理实行推理判断。 3.对于化学平衡的相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实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看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一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4.几种平衡图像 对于反应mA(气)+nB(气)pC(气)+qD(气);△H<0 ⑴转化率-时间 ⑵含量-时间图 ⑶转化率-温度-压强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初中物理滑轮组专题练习

探究滑轮的作用 1、动滑轮的实质是() A.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 B.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C.阻力臂为动力臂2倍的杠杆 D.是为了减小摩擦,与杠杆无关 2、使用滑轮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既能省力,又能省距离 B.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C.只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D.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3、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匀速提升重物,那么 ()A.a方向的拉力最小B.b方向的拉力最小 C.c方向的拉力最小D.三个方向的拉力都一样大 4、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600N的重物时,人手实际需提供的拉力应该是 () A.小于200N B.等于200N C.大于200N D.大于300N 5、下列关于使用滑轮组的优点的论述,较全面的是 () A.一定是省力的,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一定是省力的,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有时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有时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D.肯定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与否要具体分析 6、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挂上砝码a、b后,若动滑轮和绳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恰好平衡,现在a、b下面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小砝码,将

() A.a下降B.a上升 C.仍保持平衡D.条件不足,不能判定 7、A、B两物体重力分别为60N和140N.如图所示,当A、B物体都静止时,它们所受的合力分别为 () A.60N,140N B.0,140N C.60N,0 D.0,0 8、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360N的物体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匀速拉动物体(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拉力F等于40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应为 () A.60N B.80N C.120N D.360N 9、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360N的物体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匀速拉动物体(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拉力F等于40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应为

高中化学09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一、几大影响因素对应的基本v-t图像 1.浓度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改变浓度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 2.温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进行;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的方向进行。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知识梳理

由曲线可知:当升高温度时,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吸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即υ吸>υ放,故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当降低温度时,υ正和υ逆 <υ放,故化学平降低,但吸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即υ 吸 衡向着放热的方向移动。 3.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加且方程式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反应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举例反应:mA(g)+n(B)p(C),m+n>p] 由曲线可知,当增大压强后,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 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增大的倍 数大于'υ逆增大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当减小压强后,υ正和υ 均减小,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逆 减小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减小的倍数大于'υ逆减小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注意】对于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气体反应来说: *若容器恒温恒容,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虽然容器中的总压强增大了,但实际上反应物的浓度没有改变(或者说:与反应有关的气体总压强没有改变),故无论是反应速率还是化学平衡均不改变。 *若容器恒温恒压,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为了保持压强一定,容器的体积一定增大,从而降低了反应物的浓度(或者说:相当于减小了与反应有关的气体压强),故靴和她均减小,且化学平衡是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滑轮和滑轮组专题

滑轮滑轮组加强训练题 专题一:竖直方向上力F与G,S与h及作图的关系 1.用一个动滑轮来提升重物,若动滑轮重为10N,物重为40N。摩擦不计,则当物体匀速上升时,作用在绳端的动力F是 N;若动力移动20cm,则物体上升 cm;用一个动滑轮竖直向上匀速提重物。已知物重G=180N,摩擦不计,绳端的拉力是F=100N。动滑轮重为 N。 2.图1甲和乙都是由一只定滑轮和一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但是它们有不同点。请回答: ( 1 )滑轮组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而滑轮组不改变动力的方向;(2)甲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而乙滑轮组有段绳子承担物重,滑轮组更省力些;(3)如果都使物体上升h高度,那么甲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下移动,乙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上移动。(4)如果摩擦不计,动滑轮重不计,G=300N,则图甲中的拉力F甲= N,图乙中的拉力F乙= N;如果摩擦不计,动滑轮重是30N,G=300N,则F甲= N,F乙= N。 3.如图2所示,不计摩擦及滑轮重,重为G1、G2的两个物体现在处于静止,则()。 A.G1=2G2 B.G1=G2 C.2G1=G2 D.G1=3G2 4.图3是一个杠杆式简易起吊机,它上面装了一个定滑轮可以改变拉绳的方向,杠杆OBA可绕O点转动。在图上画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5.在图4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使人站在地面上能把物体提到高处。画好后再回答:(1)该滑轮组有段绳子承担物重;(2)如果拉动绳端向下移动L m,则物体能上升的高度h= 。 6.用如图5的滑轮匀速提升重物:(1)如果G=200N,滑轮重不计,则挂钩承受的拉力是 N,拉绳的力F 为 N;(2)如果G=200N,滑轮重为10N,则挂钩承受的拉力是 N,拉绳的力F为 N。 7.在图6中,画出滑轮组的串绕方法,要求是:绳端往上提,重物往上升。并回答下列问题: (l)这个滑轮组有段绳子承担物重,若绳端的拉力向上移动l.5m,则物体上升 m。 (2)若物重G=30N,摩擦及动滑轮重均不计,使重物匀速上升时,绳端的拉力F= N。 (3)若物重G=30N,摩擦不计,动滑轮重为G动=6N,使重物匀速上升时,绳端的拉力F= N。 8.如图7所示,每只滑轮重都是2N,当拉力F为5N时,物体G可保持静止。则物重G为 N, 图中所标a绳承受的力是 N,b绳承受的力是 N。 9.用某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5段绳子承担,绳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共重20N。若在匀速提升重物时,绳端的拉力是100N,则被提升的重力为()A.400N. B.480N. C.500N. D.520N.10.一个体重为500N的人,经测定他的手臂最大可发挥700N的拉力。若这个人用一个定滑轮来提升重物,他所能提起的最大物重为()。 A.1200N B.700N C.500N D.200N 11.如图8摩擦不计,滑轮重2N,物重10N。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0.4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 A.F=5N,F向上的速度是0.2m/s.B.F=7N,F向上的速度是0.2m/s. C.F=6N,F向上的速度是0.8m/s.D.F=22N,F向上的速度是0.2m/s. 12、如图9所示,动滑轮重为50牛顿,绳重和摩擦不计,人对绳子的拉力是260N, 则物重是 N;若重物上升的高度是0.2m,则绳子自由端下降 m。 图3 图4 图5 图1 图2 图6 图7 图8 ( 图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