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植物的生态适应概要

第四节 植物的生态适应概要
第四节 植物的生态适应概要

第四节植物的生态适应

一、植物适应的不同途径

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环境对植物具有生态作用,能影响和改变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也有适应性。植物以自身变异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适应性是对综合环境条件而言的。

(一)适应的基本概念

适应(adaptedness)。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它是生物学的核心现象,也是种群分布的前提。

所有有机体,既需要能适应物理环境,也需要能适应生物环境,如果它们不适应,就不能生存。因此,种群的分布总局限于所能适应的范围之内。此外,种群的适应对遗传进化也有重要影响。适应通常应用于特性方面,各具特色的形态特征大都是具有功能意义和适应意义的。适应也表现为个体对具体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生理调节,由于调节才使得有机体在环境变化时能保持正常。在进化过程中,落叶树的季节性落叶,就是植物对环境季节性变化适应的一种生理调节机制。

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对某一特定生境条件表现出的一整套的协同适应特性。如沙漠植物适应极炎热和干旱条件。

适应性(adaptability,adaptation)。指植物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适应能力,可区分为个体适应能力和种群适应能力,这两者都受遗传控制。

(二)适应的类型

在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时,常把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区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convergence adaptedness)。是指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产生相同的(或相似)适应方式或途径,从而使不同种植物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或生理学特性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例如,仙人掌科(Cactaceae)植物为适应沙漠干旱环境,常形成肉质多汁的茎,叶子则退化成刺状;生活在相同环境下,但属于其他类群的植物,如菊科的仙人笔(Senecio articulatus)和大戟科的霸王鞭(Euphorbia antiquorum)具有类似的形态特征,这就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趋异适应(divergence adaptedness)。是指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个体群之间发生了生态变异,从而使它们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出现了分异。如芦苇在我国由于分布区生态条件的差异,出现了水芦、沙芦、鸡爪芦和麦杆芦四个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代表了植物适应性发展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趋同适应促使不同类群的植物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结果形成具有相似适应特征的生活型;而趋异适应则是种内的分化定型过程,其结果是导致产生不同的生态型。

二、植物的生活型

(一)生活型的概念

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在外貌上反映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植物类型叫植物的生活型(life form)。是指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生活型主要是指植物外貌特征,如植物体形状、大小、分枝等,同时,也要考虑植物的生命期长短以及植物体的某些内部组织学特征。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包括了分类系统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就属于同一类生活型。例如在湿热带,有很多具有柱状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于不同的科;在具有缠绕茎的藤本植物中,包括了在分类系统地位上十分不同的许多植物种;很多高山、北极的垫状植物也分属于不同的科;热带荒漠环境中的很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都说明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于相同环境的趋同适应现象。相反,在分类学上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生活型,如豆科植物中的很多种类,在生活型上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可分属于乔木(如槐树、合欢)、灌木(如锦鸡儿、胡枝子)、藤本(如紫藤、葛藤)和草本(如苜蓿、三叶草)等。所以,通过生活型可以明显反映出植物和环境间的关系。

(二)生活型的分类

生活型的分类,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他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其中,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的更新芽位于距地表25cm以上,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的更新芽不高出地表25cm,多为小灌木、半灌木(茎仅下部木质化)或草本;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在生长不利季节,地上部分全部死亡,更新芽位于地面,被土壤或残落物保护;地下芽植物(Geophytes)的更新芽埋在地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在不良季节,地上、地下器官全部死亡,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图13-2)。

在《中国植被》中,生活型系统是按生长型划分的,也就是按茎的形态和木质化程度将植物分成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叶状体植物四个生活型类型,然后再根据其他形态特征或生活习性进一步划分成许多小的类群。由此可见,生活型系统是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可以选择少数最典型的特点来反映植物的综合适应特征。由于生活型是植物适应不同气候环境的产物,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下应有不同的生活型组成。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活型组成进行分析和比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分析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图13-2 Raunkiaer生活型图解

(三)生活型谱

统计某一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Life form spectrum)。通过生活型谱,可以分析一定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中植物与生境(特别是与气候)的关系。

制定生活型谱的方法,首先要弄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列出植物名录,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然后把同一生活型的种类归到一起,按下列公式求算: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该地区该生活型的植物种数/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数)×100%

从不同地区或不同群落生活型谱的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地区或群落的环境特点,特别是对于植物有重要作用的气候特点。一般情况下,温热多湿地区,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具较长严寒季节的地区,地面芽植物占优势;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的地区,环境比较冷湿;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气候较为干旱如沙漠地区。

三、植物的生态型

(一)植物生态型的基本概念

生态型(Ecotype)是指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由于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受综合生态条件的影响,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态型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发生趋异适应的结果。

生态型一词最早由瑞典学者Turesson提出,但我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变异,如明代李时珍(1587)所著《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水生种、旱生种、高山种、平地种等,清代吴其睿(1846)所著《植物名实图考》对生物型、生境的考证更为详实;而乐天宇(1965)的《植物生态型学》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型学的专著。

生态型分化与地理分布幅度成正相关,生态分布区域很广的种类,产生的生态型越多;而具有很多生态型的种,则能更好适应广泛的环境变异,反之亦然。

(二)植物生态型的类型

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不同,可把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等。

1.气候生态型(climate ecotype)。气候生态型是指长期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所形成的生态型。不同的气候生态型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上有差异,如对光周期、温周期和低温春化等都有不同反应。分布在南方的生态型一般表现为短日照类型,北方的生态型则表现为长日照类型。海洋性生态型要求较小的昼夜温差,大陆性生态型则要求较大的昼夜温差。南方的生态型种子发芽对低温春化没有明显要求,北方的生态型如不经低温春化,就不能打破休眠。在生化方面,如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随气候类型,特别是温度而有所差异,大陆性生态型的酶活性随气温增加而加强的程度比海洋性生态型明显。这些反应都明显地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相关。

2.土壤生态型(edaphic ecotype)。土壤生态型是指长期在不同土壤条件作用下分化而形成的生态型。头状吉利草(Gilia capitata)可分化出耐蛇纹岩和不耐蛇纹岩两个土壤生态型;羊茅(Festuca ovina)具有广布而不耐铅类型、中度耐铅类型和高度耐铅类型等。

3.生物生态型(biotic ecotype)。生物生态型是指在生物因子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有的生物生态型是由于缺乏虫媒授粉昆虫,限制了种内基因的交换,从而导致植物种内分化为不同的生物生态类型。有的植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由于植物竞争关系不同,也可分化为不同的生态型。例如稗子(Echinochloa crugalli),生长在稻田中的与生长在其它地方的形成不同的变种,则是不同的生物生态型。前者秆直立,常与水稻同高,差不多同熟;后者秆较矮,花期也迟早不同。水稻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形成许多适应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的品种生态型,这种品种生态型实际上是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生态型。人为因素对植物的影响最大,作物或果树的许多品种都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态型。

一般说来,生态型的分化程度与种的地理分布幅度成正相关,分布区广泛的种,产生的生态型也多,其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也更强。对植物生态型分化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种内分化定型的过程和原因,为研究物种进化提供资料;而且可以为育种和引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人们有目的、有方向地改良植物,培育新的品种。

实验一、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理解植物器官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环境适应的意义。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3、使学生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的方法,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划分植物生活型的生态意义。 二、实验原理: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依据其生活型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它有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之一,植物根系吸收的矿物质主要是随蒸腾液流上升并转运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另外,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叶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不至于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受损伤。但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因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叶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之间需达到一个等量的状态,即水分平衡状态。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叶表面的角质层,密生绒毛,气孔下陷或形成气孔窝,叶片内储水组子发达等,都是为了适应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腾的特征。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但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需要的光强不同。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要求,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三大类。阳地植物与阴生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就容易反映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上。又因为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若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出现结构和生理的趋异性;而不同基因型的植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又会出现趋同性,所以,即使是同一植物,因叶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也会有阴生与阳生的差异。一般来说树冠上部和向阳一面的叶,具阳生叶特征;而树冠下部和阴面的叶则具阴生叶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叶是最具变化的器官。 2、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被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这里采用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1)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他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一、填空(40空,20分) 1.从生态因子作用的角度考虑,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作 用特点。 2.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_、隐芽植物 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4.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5.生态学巩固发展时期形成法瑞学派、北欧学派、英美学派 和前苏联学派等四大学派。 6.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绝对密度。 7.平均而言,陆地上主要的森林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最高。 8.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名称是夏绿阔叶林。 9.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和生物因子以及人为因子。 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 的_最小面积__。 13.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5.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他感作 用。 18.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两种类型分 别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19.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Haeckel 。 20.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2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2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23.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__ _ 。 24.《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2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26.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能量是单向 流动的。 27.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锥体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 塔倒塔形。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植物生态特征介绍

香樟树特征:l别名香樟(杭州)、乌樟(四川)、小叶樟(湖南)、人柴(广西)、拷樟、 山乌樟(台湾)科樟科属樟属产地分布: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有分布,以湖南、江西、浙江、台湾最多。多生于低山平原的向阳山坡、谷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600m以下,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树种。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达30m,胸径5m,树冠近球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叶缘波状,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薄革质,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生长习性:喜光,幼苗幼树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最低温度-10℃时,南京的樟树常遭冻害。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或中性黄壤、红壤中生长良好,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耐湿。萌芽力强,耐修剪。抗二氧化硫、臭氧、烟尘污染能力强,能吸收多种有毒气。较适应城市环境。耐寒。 二乔玉兰特征:二乔玉兰高6-10m。为玉兰和木兰的杂交种。形态介于二者之间。花 外面淡紫色,里面白色,有香气。叶倒卵形、宽倒卵形,先端宽圆,1/3以下渐窄成楔形。花大而芳香,花瓣6,外面呈淡紫红色,内面白色,萼片3,花瓣状,稍短。花期早春。小枝紫褐色。五毛,花芽窄卵形。密被灰黄绿色长绢毛;托叶芽鳞2片。叶倒卵形表面中脉基部常有毛,背面多少被柔毛,叶柄多柔毛,花钟状,花被片6-9外轮3片常教短,或与内两轮近等长,萼片状,绿色;内两轮长倒卵形,外面淡紫红色,上部褐边缘常为白色。聚合骨突果长约8cm,卵形或倒卵形,熟时黑色,具白色皮孔,花期4月;果期9月。叶片互生,有时呈螺旋状,宽倒卵形至倒卵形,长10-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宽,平截或微凹,具短突尖,故又称凸头玉兰;中部以下渐狭楔形,全缘。表面有光泽,背面叶脉上有柔毛,淡绿色。叶在基部通常有托叶或附属物,托叶有两种,枝端芽末的托叶贴生于幼茎上与叶柄分离,呈覆瓦状;叶部托叶散生,瓦刀状,粘着叶柄基部两侧,芽伸叶长,托叶脱落,幼枝上残存环状托叶痕,此为木兰科树种的识别特征。花枝开展,花大,单生枝顶,钟状,白色有清香,花瓣9片,肉质。萼片与花瓣相似,每三片排成一轮,钟状。花在3月先叶开放,盛开时皎洁晶莹、灿烂夺目。聚合果圆筒状,红色至淡红褐色,果成熟后裂开,种子具鲜红色肉质状外种皮。 构树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冠开张,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 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单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卵圆至阔卵形,长8—20厘米,宽6—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生绒毛;托叶卵状长圆形,早落。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1] 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根系浅,侧根分布很广,生长快,萌芽力和分蘖力强,耐修剪。抗污染性强。 白玉兰特征: 落可乔木。株高可达10米以上,生长较慢。树冠卵圆形,技疏生,幼枝和芽外侧均有短柔毛,冬芽鳞片状。单也互生,倒卵形全椭圆形,全缘,叶面有光泽并略有柔毛,叶背面也有少量柔毛,叶柄短。花大,花径12~15厘米,白色,单生长枝顶,清香。花萼与花瓣相似,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着名科学家及其贡献蒋高明每年面试生态学的考生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 蒋高明 每年面试生态学的考生,导师们经常会随意说出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名字,让考生说出他们的代表性工作,以判断学生对专业领域了解的情况;或者随机让考生自己说出一些人名来,避免为难学生。从笔者观察的情况看,这一着经常令很多考生“难堪”,尽管他们的专业课程可以考到95分以上。其实,一些名字在好一些的教科书上都是要介绍的,只是学生们不太留意。植物生态学一些专家的名字,在我们这样年龄的老师眼里,都是“如雷贯耳”的,可就是这样级别的人物,我们让考生随意举出两三个来,考生们也不知道。有些学生只知道他们报考的老师的名字,不是说他们的导师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我们的问题,年轻导师们也都还是初入道的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在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对植物生态学的发起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有的通过自己的严谨的实验,丰富了植物生态学的理论;有的人则试图解决困绕人类生存的若干环境问题而提出了符合生态学法则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植物生态学家贡献不同,难以列举很多,仅就国内外各时期较有影响的植物生态学家介绍如下(在世的没有列在这里)。排名以姓氏(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为准: 布郎-布兰克 (Braun-Blanquet J.) 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对象是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受到人为破坏的植被,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 克莱门茨 (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生物群区(biome)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然而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他的研究和学说为后来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研

植物生态习性

选用的主要植物生态习性: 1、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喜光有一定的耐荫性,喜温暖湿润,但亦耐寒,耐干旱瘠薄,抗污染,对土壤要求不盐严,抗盐性强。生长速度中等,幼、青年期生长较快,寿命长。 2、凤尾兰:Yucca gloriosa 百合科丝兰属,常绿灌,喜阳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水湿,耐土壤瘠薄。 3、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土壤,耐寒性较差,耐修剪,寿命长。生长慢。对有害气体抗性强,亦能吸收有害气体。 4、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 木犀科女贞属半常绿灌木,喜光,稍耐荫,较耐寒‘抗有害气体。 5、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木犀科白蜡属,落叶乔木,阳性,耐寒,耐干旱瘠薄,耐低洼,盐碱地,耐水涝,抗污染,对有害气体及病虫害抗性较强,落叶较晚。 6、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 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强阳性,根系发达,浅根性。较耐寒,耐热,忌积水。 7、国槐Sophra japonica 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性喜光,略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酸性和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及烟尘等抗性较强, 8、金枝国槐Sophora japonica var豆科槐属,喜光,稍耐荫。能适应干冷气候。喜生于土层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性土、石灰质土及微酸性上均可适应,在轻度盐碱上也能正常生长。但低洼积水处常落叶死亡。深根性,抗风力强,寿命长。 9、合欢:Albizziz julibrussin 豆科合欢属,好生于湿润之地,但在砂质土及干燥气候下也能生长。 10、千头椿:Ailanthus altissima cv. 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性强健,生长较慢。 11、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忍冬科忍冬属,落叶灌木,好光,稍耐荫,适应性强。耐寒,耐干旱瘠薄。 12、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喜光稍耐荫,生长较慢,寿命长,适应性强,喜肥沃土壤,耐旱耐涝,抗寒性较强。 13、石榴:Punica granatum 石榴科石榴属,落叶小乔木,性强健,喜光,适应性强,寿命长,栽培管理容易,耐旱耐寒。不耐荫。 13、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豆科紫穗槐属落叶灌木,阳性,耐水湿,干旱瘠薄和轻盐碱土。 14、紫荆:Cercis chinensis 豆科紫荆属,落叶灌木,广布于中国南北各地。较耐寒,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15、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 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喜光,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忌水涝。 16、紫丁香:Syinga oblata 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喜光耐半阴,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和石灰质土壤。耐旱、怕涝,抗寒性强,不耐高温。 17、高羊矛:Festuca arundinacea 禾本科,草坪植物,冷地型草种。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冬生长繁茂,耐修剪。 18、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百合科宿根草本,耐寒,可露地越冬,适应性强,喜光,耐半阴耐干旱。 19、马蔺:Iris lactea 鸢尾科宿根草本,对土壤和水份的适应性极强,可作地被及镶边植物。 20、鸢尾:Iris tectorum 鸢尾科鸢尾属宿根草本,性强健,耐半阴。

园林生态学绪论

园林生态学 ——自然与社会的桥梁教材: ?冷平生主编. 园林生态学(第1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 ?李博等. 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许绍惠, 徐志钊. 城市园林生态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孙儒泳, 李博等.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曹凑贵等. 生态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冯采芹. 绿化环境效应.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2 ?杨士弘等. 城市生态环境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吴征镒等.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杨京平等. 生态工程恢复技术.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J. L. Chapman, M. J. Reiss. 生态学?a?a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影印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1 ?何兴元等. 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 137-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标准. 北京:标准出版社,1990 ?钟林生赵士洞等. 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学时数:45课时 2.0学分 考试形式:闭卷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笔试):60% 绪论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 ?园林生态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起源 ?Ecology源于希腊文oikos + logos,意为“住所、栖息地”和“学科、学问”。生态学是 研究生物居住环境的科学,也就是管理自然界生物的科学。 ?生态学起源于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其英语词根与经济学相同(Ecology、Economics), 因此生态学在早期又译为“自然经济学”

浅谈绿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的块色发展,绿色植物的减少、污染的增加,引起生态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居住区条件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不断对城镇进行绿化,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下面浅谈几点个人有关绿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1绿化可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1.1净化空气 人口和工业密集的城区,每天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主要靠植物补偿来维持生态平衡。植物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倍,所以森林和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天然的吸碳制氧工厂。有资料显示,许多工业城市每年1hm2降尘量为5000-10000kg。据专家测算,1hm2树林1年可吸收各种灰尘达300-900kg,绿地减尘率达37.1%-60%。植物对许多有害气体都有一定的吸收净化作用。据测定,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720kg,1kg臭椿干叶能吸硫330kg。 1.2净化水体 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污水有明显作用。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金属,可以吸收地表污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含量。 1.3净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有植物根系分布在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的多几百倍至几千倍,能促使土壤中有机物迅速无机化,既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改善地上环境卫生,而且能改善地下土壤卫生条件。 1.4杀菌作用 许多植物的芽、叶和花粉能分泌挥发性的物质,能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2降低噪音 噪声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休息,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引起多种疾病。树木花草是噪音的隔音板,天然的“消声器”。枝叶浓密,叶片上、下分布均匀的树木形成的绿墙,占地不多,只通过一条林带就可减弱噪声10-20分贝。 3改善城市小气候 街道上茂密的行道树,道旁庭院的绿地,宽阔的防护林带,对调节附近地区的温度、降低风速都有良好作用。成夏季节,绿地内的气温较非绿地一般低3-5摄氏度。相对湿度高10%-20%,草坪地表比裸露地表温度低6-7摄氏度,比沥青、水泥路面低20摄氏度左右,有藤本植物的墙面温度比没有绿化的裸墙面低5.5-14摄氏度。冬季,绿地里的风速小,蒸发的水分不易扩散,水分的热容量大,林冠又像一个保护罩,防止热量迅速消失。一般有林地比无林地的气温高2-4摄氏度,绿地是大自然最理想的“空调器”。 4安全防护 城市中的绿色也和森林一样,具有削弱和预防自然灾害的重要作用。沿海城市多植根系分布广的树,沿海岸线设防风林带,可减轻台风破坏;在山地城市或河流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市,多栽树可保水固土防洪固堤,有效防止洪水和塌方;在地震区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的避难场所,发挥避震、防火、疏散作用。绿色植物可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波的杀伤力,同时对红外侦察设备都有良好防护作用,对现代战争具有防护和伪装作用。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

简答题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 (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 (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磷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岩石态和溶盐态。P循环的起点始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循环的过程:(7分)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的作用:㈠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光合作用)①有物质生成②有能量积蓄③有氧气放出;㈡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植物的合成和矿化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包括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得以循环往复。例如碳素循环中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平衡;通过生物固氮作用维持氮素循环。总之,在物质循环中,只有通过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物质合成和分解,吸收和释放协调进行,维持生态上的平衡和正常发展。㈢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种质:决定植物“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大到一个遗传原种的集合体,小到控制个别遗传性状的某一基因片段。全世界现有植物50多万种,高等植物23万种,经过人类驯化的约有20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种质资源的流失是很严重的。自地球形成至今90%以上的生物种类已经不存在了。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①植物具有净化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②植物对环境的监控作用(环保),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③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植被覆盖特别是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作用。 植物的睡眠植物睡眠的时间不完全一样,有得在晚上,有的在白天。叶子昼开夜合的现象,除了合欢树外,还有花生,红三叶草,白屈菜,羊角豆等。喜欢晚上睡觉的花朵除睡莲外,还有郁金香,番红花,蒲公英等。是不是植物都在晚上睡觉呢?晚香玉的花,一到晚上就盛开怒放,香味浓郁。烟草的花也是白天闭合夜间开放的。植物睡眠的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上称为睡眠运动。植物睡眠运动的影响机制:温度(番红花或郁金香开花就是由温度的变换引起的,把植物从冷处移到温暖的室内时,已经闭合的花朵经过3-5分钟就很快地开放了),光强度(烟草的花在光线增强时便闭合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又都开放了。而睡莲,蒲公英的花朵正相反,它们在强光下开放,在弱光下闭合),细胞膨压(合欢树,红三叶草等的睡眠运动是由叶柄基部的叶枕中部分细胞的膨压改变引起的。这些植物的叶子在夜间闭合,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植物睡眠运动的意义:1,花朵睡眠运动对植物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花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传粉,并且保护花朵的主要部分花蕊,免受不良条件的影响。2.睡眠运动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3.植物的睡眠不但可以保护叶子免遭寒夜的冷害,而且能睡觉的植物比那些无睡眠的植物要长得快些。总之,不论哪种类型植物的睡眠运动,都是它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自卫武器-单宁酸遭受舞毒蛾吞食以前,橡树叶子中的单宁酸是不多的,而被舞毒蛾咬食后,叶子中的单宁酸急剧增加。单宁酸和害虫胃里的蛋白质结合后,会使叶子变得很难消化。舞毒蛾吃了这种橡树叶子,会感到浑身不舒服,食欲马上减退,行动也呆滞起来,结果不是病死,就是被鸟儿吃掉。 醌类有胡桃醌,金霉素,四环素;硫化物有萜类,甾类,醛,酮,卟啉。这些分布于各类植物,多集中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间的化学战有,“空战,陆战,海战”。空战:植物把大量毒素释放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污染使其它植物中毒死亡。加洋槐树皮挥发一种物质能杀死周围杂草,使根株范围内寸草不生;风信子,丁香花都是采用空战制敌的。陆战:这些植物把毒素通过根尖大量排放于土壤中,对其它植物的根系吸收能力加以抑制。如禾本科牧草高山牛鞭草,根部分分泌醛类物质,对豆科植物旋钮山,绿豆生长进行封锁,使之根系生长差,根瘤菌也明显减少。海战:利用降雨和露水把毒气溶于水中,形成水污染而使对方中毒。如桉树叶的冲洗物,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使禾本科草类和草本植物丧失战斗力而停止生长;紫云英叶面上的致毒元素硒,被雨淋入土中,就能毒死与它共同占据一山头的植物异种。 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神秘果为什么能改变味觉呢?这种物质本身并没有什么甜味,当它附在舌头上时,其末端结构就会嵌进甜味感受器内,从而使人产生味道错觉,再吃酸的柠檬或苦的野生哭橙时,感觉它们的味道不是酸和苦,而是甜滋滋的。 能进行天气预报的植物风雨花: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风雨花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促进开花的激素,促使它开放出许多的花朵。报雨花:它的花瓣对湿度比较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而当空气湿度减少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展开。气温草: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可知温度的高低。青冈树:根据树叶的颜色变化,可知道是阴天还是晴天。竹子开花为什么竹子开花后成片枯死呢?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最新版本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或者作用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很多。这个问题很复杂~~~通俗地讲就是内在和外在、生物非生物……简单说就是植物个体本身受遗传的影响,外在就是来自于周围的微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就是所谓的气候(光热水风温湿度)、地域(地貌土质土壤类型营养含量等)、,微环境就包括的更细了。除了非生物的干扰外,还受其他植物的干扰,比如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通过自身分泌特殊的化学或者生物成分,是其他植物不能正常生长~~还有植物的竞争,生态位相同的植物不等良好的生长~~同时还要考虑微生物的作用……还可以分为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它的其它生物.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 植物的根吸收营养物质,要消耗能量的,而能量的主要来源就是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此过程需要一定得氧气,土壤板结,土壤通透性不好,氧气不足,妨碍植物根的呼吸作用,不利于植物生长。而且土壤板结,土壤肥力状况也不理想,土壤孔隙都不理想,土壤团粒结构少,这些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同时,也会影响植物生长。 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包括好的和坏的。比如说,土壤里面的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得以较快分解成植物能够吸收的养分,另外还有疏松土壤的功能。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病毒,这些东西可以使得枯落物以及动物排泄物及尸体能更快的分解,被环境吸收,重新利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现在对环境都是负面影响,比如破坏植被、污染大气、污染河流等等,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能使生态系统正常发挥作用,最后祸及人类自身。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生态学2010真题

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代码:603 考试科目名称:环境生态学 试题适用招生专业:071012 生态学 考生答题须知 1.所有题目(包括填空、选择、图表等类型题目)答题答案必须做在考点发给的答题纸上,做在本试题册上无效。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写清题号。 2.评卷时不评阅本试题册,答题如有做在本试题册上而影响成绩的,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3.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画图可用铅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 4.答题时不准使用涂改液等具有明显标记的涂改用品。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 油菜 B. 水稻 C. 菠菜 D. 番茄 2.原始大气中不具有的成分是。 A. N2 B. H2 C. CH4 D. O3 3.某个种群基因库中有50% A和50% a, 则Aa基因型的频率是。 A. 25% B. 50% C. 75% D. 100% 4.在一定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于适度情况时,种群的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限制作用。这个规律被称为。 A. 阿伦规律 B. 阿利规律 C. 贝格曼规律 D. 竞争排斥原理 5.生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质量称为。 A. 生物量 B. 物种量 C. 生产量 D. 现存量 6.如果人口按照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dN/dt=rN)增长,则人口倍增时间 为。 A. 0.3/r B. 0.5/r C. 0.7/r D. 0.9/r 7.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的方法所应用的植物修复技术是。 A. 植物萃取 B. 植物固化 C. 植物转化 D. 根际过滤 8.1953-1961年,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俣镇发生了严重的“水俣事件”,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该物质具有高毒性的原因是。 A. 高水溶性 B. 高脂溶性 C. 高挥发度 D. 高分散度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1. 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作用的是。 A. 经纬度 B. 温度 C. 共生 D. 坡度 E. 寄生 2.下列关于种群调节的理论中,属于外源性学派观点的是。 A. 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B. 捕食、竞争、寄生等生物学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C. 动物社群行为,如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等,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 D. 食物短缺是影响种群数量最重要的限制因子 E. 种群中的遗传双态或多态现象有调节种群的意义 第 1 页共 4 页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广西大学 校选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班级:151 专业:哲学 学生姓名:李钰莹 指导教师:尤业明

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姓名:李钰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哲学151 学号:1522110135 摘要: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环境对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反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环境、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 人们常说:“我们要改造环境,创造环境,保护环境”。而环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但总的来说环境指某一中心事物它周围的空间以及空间中存在的事物。 所谓环境,通常是泛指植物生存四周空间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例如,气候、土壤、生物等等因素的综合。这些事物中的每一个因素,称为环境条件。对于人类来说环境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植物来说,各种环境条件并非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只有那些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对于植物的代谢作用直接或问接有着密切联系,并对于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以及内部等具有最深刻的影响的环境条件,才被列为生态条件。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植物方面接受了环境对它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方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植物花木是大自然的主体,不同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我们可以从一些生态的角度论述环境因子中: (1)温度与植物的关系;(2)水分与植物的关系; (3)光照与植物的关系;(4)大气对植物的关系; (5)土壤对植物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植物生态学》 (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

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第二章植物与环境 光的性质及其对植物的生态效应。温度的有关概念,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水及其变化规律,水与植物的生态关系。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地形要素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三章植物种群生态学 有关种群的定义,种群的一般特征;种间关系和种群动态;种的进化与选择。 第四章植物群落生态学 植物群落的概念;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演替);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五章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和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及其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