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探讨_吴丽云
初中英语教学中隐性分层的探讨

初中英语教学中隐性分层的探讨
摘要: 初中英语教学中容易出现学生学习状况的两极分化现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隐性分层教学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发挥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 学生差异;隐性分层;合作学习;体验成功一、初中英语教学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意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英语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 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
即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就会导致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 ,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落后的学生却因“吃不了” ,而加重其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导致学习“掉队”。
这不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在无形之中被摧毁,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地降低。
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具有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如果在班内明文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出各种层次,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学习。
分层教学之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总第279期2014年5月(下)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79May 2014(C)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分层教学之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J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青(1983—),保定学院政法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摘要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与高等教育的扩招都加剧了中学规模的扩张,增多的生源,使得学生之间在能力、水平、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面向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扩张后“巨型中学”和“巨型班级”的教学实际。
集体同质施教无益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因而分层教学这个也颇多争议的教学模式客观上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班内隐性分层教学等分层教学的新模式更以彰显全体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宗旨而充满活力。
关键词分层教学班内显性分层班内隐性分层Research on Implicit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 as a Form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Zhao Qing,Ye Tao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exacerbated the expanding scale of secondary schools,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students and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ability,level and basis.The "one-size-fits-all"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can hardly adapt to the teaching reality of "mega sec-ondary schools"and "giant classes"after the expansion.Homo-geneous collective teaching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tudents,so hierarchical teaching,though a controversial teaching mode,is of more realistic significance.New modes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cluding classroom implicit hier-archical teaching are full of vitality,as they highlight the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tudents.Key words hierarchical teaching;classroom explicit hierarchy;classroom implicit hierarchy从整个中学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我国中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隐性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隐性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隐性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学、西方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其中的典型代表理论有:“因材施教”理论、亚瑟·芮伯的“内隐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一、“因材施教”理论。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孔子还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可以跟他探讨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不要教授他高深的学问。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实施不同的教育,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都在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思想,隐性分层教学就是典型的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因材施教理论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因为班级授课制教学中既存在学生的共性问题,也有个人疑惑,教师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智商、个性、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
明朝的王守仁对因材施教理论进行了补充,他提出“分限所及”,就是主张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界限而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基于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教育教学,也是隐性分层教学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内隐学习”理论。
亚瑟·芮伯(ArthurReber,1965)最早提出“内隐学习”概念,内隐学习就是个体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在内隐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潜意识里不知道自己在主动学习,甚至无法陈述控制自己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自芮伯(Reber,1965)之后,霍夫曼(Hoffman,1987)、马修斯(Mathews,1989)、吉梅内斯(Jimenez,1996)等众多研究者都加入了内隐学习的研究中,他们一致认为,内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意识的,是在学习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形成的。
论初一英语教学之“课堂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尝试

科上 普遍存 在 的问题就 是英语 水平参 差
不齐。如何从学 生的实际出发 , 根 据 学 生
学 生 学 习 水 平 和 学 习 能 力 是 有 差 异 层次 的学 生采用不 同的评价标准 , 努 力挖 的 。 这 不 仅 和 他 们 的兴 趣 有 关 , 也 和 他 们 掘不 同学 生的个体差异 , 把握各层学生身
学生的思维更需要 创新。 教 师可 以在 视 的地位 ,教 师要充分 发挥 多媒体 技术 媒体技 术的运用 , 促使 这种教学模式发生 创新 ,
学生 , 让学生通过网络完成 , 并发送到教师 境 , 让学生 能够更好 地学 习和思考 , 提高 的 电子邮箱 中,教 师批阅学生的电子作业 学 习 效 率 。
浅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 中的运用
■江西省丰城三中 黄风珍
仅可节省教 师板 书的时间 , 还 可使教学 内 并加以指导、 评述 , 最 后对学生加以表扬和 赞赏 , 从 而增强学生的自信 , 激发他们学 习 英语 的兴趣 , 提高学生的 自学和创新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是极需要语言环境 的 , 同时
使学生能够更 趣, 活跃学 生的思维 , 使学 生能够积极 、 主 容清晰地展现 在学生面前 , 给 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中, 非常重要 。这样不 好地记忆和理 解 ,从而加快课堂节奏 ,
说 的训 练机会 , 有效 地提 仅 能提高教学质量 , 而且能提高学生 的思 学 生更多 的听、
效 率
二、 培 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创新 能力 教师教 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把知 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 么 自主学 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根据 特点和 情况进 如何激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 是 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 因 素。传 统的教学模式是教 师讲 授、 粉笔加
浅析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浅析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分层,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接受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教育心理学理论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其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差异较大,有些学生需要更具体、更详细的指导,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宽松的指导。
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
2.差异教育理论根据差异教育理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能力、兴趣、学习模式等因素都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1.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逐步引导的方法。
2.课堂上注意细节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启一些更难的题目,对于其他学生,可以逐渐提高难度。
3.强化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进行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记录学生的表现,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三、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教育意义1.促进学生互帮互助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对于课堂表现较不好的学生,亦能借助其他学生的帮助,辅导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中学体育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力,提升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详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学习到知识的愉悦。
隐性分层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以一节分层教学公开课为例

隐性分层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以一节分层教学公开课为例隐性分层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以一节分层教学公开课为例随着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英语学科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我深知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整体教学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开始尝试运用隐性分层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英语能力。
在进行隐性分层教学前,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测试。
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态度,我将他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环境中学习。
例如,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我设置了更高难度的阅读和写作任务,以及更深入的语言点讲解,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
而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我则采用更多的示范和练习,帮助他们夯实基础。
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高层次学生,我采用了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思考和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鼓励他们以更高的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以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
对于低层次学生,我采用了示范和操作指导的方式,亲自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并提供更多的练习和巩固环节,以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我发现隐性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通过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
同时,高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低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也得到了巩固。
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英语能力上,学生的进步也非常明显。
然而,隐性分层教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对教师来说,课前的分层测试和教学准备工作相对繁琐,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也需要更加细致和个体化,增加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和指导的难度。
隐形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隐形分层教学实施方案隐形分层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的方式,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施隐形分层教学时,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分层、学生的分层以及教学方法的分层。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隐形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分层。
在实施隐形分层教学时,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解和层次的划分。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课文内容分为基础篇、拓展篇和深化篇,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学生的分层。
除了教学内容的分层,学生的分层也是隐形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实施隐形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分层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方案。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分层。
在实施隐形分层教学时,教学方法的分层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法,如示范、讲解和操练;对于拓展层次和深化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和项目实践。
通过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隐形分层教学实施方案需要从教学内容的分层、学生的分层和教学方法的分层三个方面来考虑。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位,才能更好地实施隐形分层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隐形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隐性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隐性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隐性分层教学是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它面向全体,又注意个体差异,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有利于挖掘各层次学生的潜能。
因此,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实施隐性分层教学则是现今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隐性分层教学,实践研究隐性分层教学即在班内分组分层,教师采用内在尺度法,在保留班级教学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潜力等具体情况,在心中将他们分成优、中、差三个层次,暗中将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学生间只有组的差别而没有类的差别:分层结果只是教师自己心中有数,不向班级公布,仅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一、分层学生在不拆分班级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初试测试成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二、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授课对于数学分层授课,根据备课要求,在班级中做到对C层学生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该层次学生提问基本概念或简单计算问题,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重点训练课后简单习题;对B层学生,基本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 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在分组讨论时与他们讨论较为复杂的综合应用问题,重点训练应用习题。
每一节的课堂教学注重层次性、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为使C层学生得到更好发展,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增加课后辅导时间,使得隐性分层教学班级学生成绩有了不同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