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算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低失业率、价格水平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目标如何实现以及他们之间有什么定性或定量关系,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有的书中对这些数量关系作了估计。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A.Dornbusch)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有如下论述:如通货膨胀预期不变,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增长2个百分点。
失业率增加2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因而,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当然,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而且,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但是,这些数量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实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加以探索。
大家知道,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
它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以估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量关系。
二是奥肯定律。
奥肯(A.M.Okun)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他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受益匪浅,便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
这个定律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可靠的经验定律之一。
什么是奥肯定律?萨谬尔森(P.A.Samuelsm)和诺德豪斯(W.D.Nordhaus)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第456页作了确切表述:按照奥肯定律,GDP 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
全要素生产率读书笔记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可归结为两大类:增长会计法,经济计量法。
(一)增长会计法代数指数法(AIN)假设商品价格为P t ,数量为Q t,则总产出为P t Q t。
生产中资本投入为K t,劳动投入为L t,资本价格即利率为r t,工资率为wt,则总成本为rt K t + wtL t。
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设下,有P t Q t = r t K t+ w t L t (1)但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1) 式往往不成立,可将(1) 式改写为:P0 Q t = TFP t [ r0 K t + w0 L t ] (2)其中, r0、w0和P0为基年利率、工资和价格。
参数TFP t为全要素生产率,反映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出的影响。
由(2) 式可得全要素生产率的代数指数公式 (3)缺陷:它虽然没有明确设定生产函数,但暗含着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完全可替代,且边际生产率是恒定的,缺乏合理性。
2.索洛残差法(SR)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
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Y t 为产出, X t = ( x1 t , ⋯, x Nt )为要素投入向量,假设Ω( t)为希克斯中性技术系数 (4)假设F(·) 为一次齐次函数即关于所有投入要素都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4) 式两边同时对时间t 求导,并同除以(4) 式有 (5) (6)(6)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索洛残差公式。
我们用的C - D生产函数: 其中Yt为现实产出,Lt 为劳动投入, Kt为资本存量,α、β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求导 (7)α+β= 1 ,即规模收益不变,则有回归方程 (8) (9)Kt 为t 年的实际资本存量, Kt - 1为t - 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 Pt 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It为t 年的名义投资,δt为t 年的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索洛残差法明显缺陷:索洛残差法建立在新古典假设即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基础上,这些约束条件很强,往往难以满足;具体估算中,由于资本价格难以准确确定,所以利用资本存量来代替资本服务,忽略了新旧资本设备生产效率的差异以及能力实现的影响。
经济增长、资本与劳动力的实证分析

到 的产 出额 , 便可 得 出“ 潜在 的产 出量 ” 若 g 示超过 4 。 表 %
的失 业率 给产 出量 带来 的损 失 的百分 比: 代 表 自然 失业 u
率 , 于 4 a为系 数 , 表 示 超过 4 等 %. 则 %以上 的失业 率 每增 加1 %给产 出量带 来 的损 失 。 样 . 肯定 律的计 算公式可 这 奥 表示 为 g a u u ) 过 奥 肯定 律 , 失业 率 同经 济增 长率 : (— 通 将
■发 展战略
■现 代管 理科 学
■2 1 0 0年第 9期
经济增 长 资本 与劳动 力 的实证分析
● 马 琳
摘要: 随着经济的增长, 在我国失业的人却越来越多, 文章对奥肯定律在 中国的适用情况做 出实证分析, 随后用加入 资本 的要素 , 析这三 者 究竟有 怎样 的 关 系。 分
关键词 : 济增 长; 经 劳动 力; 资本 ; 布道格 拉 斯生 产 函数 柯
通常 . 经济 的 高增 长 往往 伴 随着 高 就业 . 经 济增 长 从 与 就业 的动 态 关系 来 看 . 只有 加 快经 济 的增 长速 度 . 才能 保证 人 口众 多的 中国就 业率 达到 一个 较高 的程度 随着经 济 的增 长 , 但是 我 国失业 的人 却越 来 越 多 , 此我 们 对奥 由 肯定律 在 中国的适 用情 况做 出实证 分析 . 现失业 率 与经 发
法 , 我 国固定 资 本 存 量进 行 了估 算 , 用 它对 生 产 函数 对 并
二 、实 证 分 析
济增 长并 不 是线 性 的相 关 即 奥肯 定 律 在 我 国发 生 了变 进行 了拟 和 由于我 国失 业 率 的统计 与现实 存在 很 大差 距 因此 .
财务分析(第四版)第15章企业价值评估

• 因此,要评估债务价值: • 一要确定债权人的现金净流量;二要确定债权人 的资本成本或折现率。应当注意,只有在价值评 估当日尚未偿还的公司债务才需要估算价值,对 于未来借款可以假设其净现值为零,因为这些借 款得到的现金流入与未来偿付的现值完全相等。
• (1)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价值评估意义
• 一般财务理论认为,企业价值应该与企业未来资 本收益的现值相等。企业未来资本收益可用股利、 净利润、息税前利润和净现金流量等表示。不同 的表示方法,反映的企业价值内涵是不同的。利 用净现金流量作为资本收益进行折现,被认为是 较理想的价值评估方法。因为净现金流量与以会 计为基础计算的股利及利润指标相比,更能全面、 精确反映所有价值因素。
• • • •
(2)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价值评估方式 现金流量贴现法具体又分为两种: ①仅对公司股东资本价值进行估价; ②对公司全部资本价值进行估价。
• 如果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定义为企业所有者的现 金流量,则现金流量的现值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 股东价值。将企业股东价值加上企业债务价值, 可得到企业价值。如果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定义 为企业所有资本提供者(包括所有者和债权者) 的现金流量,则现金流量现值反映的是企业价值。 从企业价值中减去债务价值才能得到企业股东价 值。
(2)价值评估的方法 价值评估的方法有许多,目前较为流行的方 法有: 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价值评估; ②以经济利润为基础的价值评估; ③以价格比为基础的价值评估。
15.2 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价值评估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统计与决策)资料要点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1978-2007李国璋1,周彩云2,江金荣3(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0 )【摘要】本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整理出来的面板数据,分时段分区域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效率水平,同时分析了TFP 增长率及其组成。
本文的结论是:(1)1978-1990期间,我国的平均生产效率水平是上升的,但1990年代以后呈下降特点;且东部平均生产效率水平大于中、西部。
(2)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均是我国TFP增长的重要来源,不过在不同的时段,二者地位不一。
(3)东部的TFP增长率大于中、西部;但是各区域TFP 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同。
【关键词】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差距;追赶效应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在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
从1978年到2007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4倍(1978年不变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尤其是区域经济差距自90年代以来扩大非常明显(王小鲁、樊纲,2004),并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与之伴生的则是探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成果的大量涌现。
其中,有学者从诸如投入要素、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和制度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来解释区域差距的现状和成因(张吉鹏、吴桂英,2004);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自然也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才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彭国华,2005;李静,2006;郭庆旺等,2005)。
总体说来,我国学者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探索和研究是相当多的,大量关于区域TFP增长率的研究集中于对其的测算与分解上,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影响因素分析,以加深对区域TFP增长(包含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差异的认识,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地区差距的认识。
市场容量怎么估算市场容量计算公式(二)2024

市场容量怎么估算市场容量计算公式(二)引言概述:市场容量是指某个特定市场能够承载的产品或服务的总需求量。
准确估算市场容量对于制定营销策略和规划生产能力至关重要。
在上一篇文档中,我们已介绍了市场容量计算公式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进一步详细说明市场容量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估算市场容量。
正文:1. 定义市场范围- 了解市场的边界和范围,清晰确定所关注的市场。
- 考虑市场的地理范围、市场细分和产品范畴等因素。
2. 收集市场数据- 收集有关市场的各项数据,如人口统计数据、消费数据和行业报告等。
- 通过市场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获取更详细的市场信息。
3. 计算市场份额- 分析市场中主要竞争者的销售数据,计算其市场份额。
- 根据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发展趋势,预估自身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
4. 确定市场需求增长率- 分析市场的历史数据和趋势,确定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 考虑市场中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状况、技术创新和消费者行为等,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
5. 应用市场容量计算公式- 市场容量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市场容量 = 市场规模×市场份额,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在计算市场容量时,需综合考虑市场细分、产品特性和市场发展阶段等因素。
总结:市场容量的准确估算对于企业制定市场战略和规划产品生产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定义市场范围、收集市场数据、计算市场份额、确定市场需求增长率,并应用市场容量计算公式,可以更好地估算市场容量。
然而,需要注意市场容量估算的不确定性,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调整。
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夏长江 20__年,美国GDP为174183亿美元,中国GDP为636463亿元。
据世界银行20__年购买力平价、20__年中美物价总(平减)指数比,20__年美元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不超3.6,因此中国GDP(PPP 价)约176795亿美元,中国超美国多26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验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美国超越英国的过程是,先工业、再总量,最后是金融。
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距经济总量第一,六十余年。
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过程与美国超越英国很相似,先工业,再总量;只有人民币能成为国际主导货币,才是真正的经济第一。
一、中国经济的阶段及质量很多观点认为,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关键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其实,除资源型经济外,关键的是工业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因为服务业是为工业及制造业服务的,工业包括采矿、制造业、水电燃等,制造业是核心,其比重减少,服务业自然增多;同时,服务业的价格不断上升,比重也增大,服务业比重大并不一定是居民享受的服务质量好,所以服务业比重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参照标准之一。
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及制造业比重的最高年是1953年,工业为36.17%(制造业32.07%),随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20__年,工业比重为16.76%(制造业12.38%)。
中国工业最高点是2006年,工业比重最高达42.21%(制造业比重为32.92%,比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点多6个百分点),并呈典型的工业化后期特征,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不低于72%,美国重工业比例比中国低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等比重明显上升。
20__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10%左右),呈典型的后工业化(或服务业化特征)。
2006-20__年8年间,中国GDP(不变价)增长2.06倍;美国自1953增长2.02倍用了22年,两国经济发展阶段比较,中国的20__年大体相当美国的1975年。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和应对

UBS Investment Research
全球经济研究报告
中国 香港 汪涛
特约首席经济学家 wang.tao@
中国经济透视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 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和应对
2012年5月9日
胡志鹏
I.
中国是否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是否已终结?
66
18 @
40 0
SN :
生命周期财产既可以来自于代际间的转移支付(如家庭内部的转移支付、养老保险体系、遗产等),也可以 来自于资本积累。在没有代际间转移支付或不完全代际转移的情况下,生命周期财产必须来自于资本积累 (即实体资产),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会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深化,从而推动单位劳动者产出增加,这一效果 即“第二人口红利”。“第二人口红利”能够实现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和制度环境。
V. 养老负担是否会带来公共财政的危机?
18 18
18 @
40 0
VII. 对投资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本报告由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编制 分析师声明及要求披露的项目从第 38 页开始
M
ai
l/M
w
VI. 政策该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
SN :
81
81
RI
8. in fo
81
Q
: 10
78 1
III.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是否削弱中国的竞争力并带来通胀?
74
者
45 5
中国经济透视 2012年5月9日
概览与摘要
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是近年来市场上和学术界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随着人们对于中国 经济增长前景开始担忧、对未来通胀压力感到不安、再加上过去十年间不绝于耳的“民工荒”报道,这一话 题吸引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目前,市场和公众舆论普遍担忧未来人口老化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 响,最常见的包括: (1)人口红利消失将大大减弱中国的竞争力并拖累未来经济增长;(2)劳动力短缺使 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引发长期的全面的通胀压力;(3)中国“未富先老”将大幅增加财政负担,可能使 中国陷入类似于欧美国家的公共债务危机;(4)人口结构变化将戳破中国业已形成的资产泡沫,引发房地产 价格大幅下跌。 我们的研究分析表明: 受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所享受到的“第一人口红利”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消 失。人口结构变化会使中国的非农劳动力市场供需发生变化,供给增长可能低于需求增长。但在未实现充分 就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和劳动生产力的提升都将在未来十年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当大的空间。 换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劳动力共给增长放缓,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政府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年年 “保八”以求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