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悖论与反讽
文学批评教程-王一川-知识点总结整理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概念:是 20 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 1915 年到 1930 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代表主张:*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
*(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
……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分了“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

读书笔记
读第一次用时近30小时,理解率约百分之九十,但读完大体能记得的太少了。
关键概念 ►特殊符号 ▸绝似符号:与对象外形非常相似的符号,易给接收者造成“实有其事”的误会 ▸同
一符号:镜像,还有闭路电视、监听等“远距镜像”,其图像常被称为“同一符号” ▸自我符号:镜像中的自我,
镜像的对象与意义实为不完全在场,而不完全在场也应当视为一种不在场因为解释者需要解释的是全部情况 ►皮
8.反讽与悖论
9.大局面反讽
1.符码
2.元语言与意义
3.“断无不可解之理”
4.元语言的构成
5.同层次元语言冲突
6.解释漩涡
7.元元语言冲突,“评价漩涡”
第十一章理据性及其
滑动
第十三章标出性
第十二章谎言与虚构
第十四章艺术符号学
第十五章符号叙述学,
广义叙述学
第十六章身份与文本
身份,自我与符号自
我
第十七章当代社会的
所解释的潜力。因此,符号学就是意义学。赵毅衡编写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分成上下两编:原理
编——扩展了一百年来符号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符号学理论,建立一个可用于分析人类意义活动的符
号学体系。推演编——具体讨论了符号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复杂作用,让读者理论与应用兼得。一些易混淆的概
念,在本书中得到条分缕析的清晰贬义。在这基础上,本书形成了突破原有理论的新体系,全面推进了符号学运
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终身聘资深讲席。现为四川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感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媒介,传媒,渠道,体裁
2.“媒介即信息”
失败的朝圣:《模仿者》的反讽与悖论式解读

境 中把 握单个词 的意 义, 以辨认 出比喻 、悖 论、反讽 皇冠 的重 量;西方文化 的教育让他确定 “ 某位 古希腊
及张力等特性 。 的先贤说 过幸福 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生在一个著名 的城
收 稿 日期 :2 1-81 0 1 .3 0
作者简介:黄杰忠 (93 ) 男, 18一 , 云南腾冲人,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宋显 云 (94 ) 女, 18 一 , 云南 龙陵 人, 沧师 范专 科学校 外 语系 教师 , 用 语言 学硕 士 临 应
中图分类号:1 6 1. 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26( 1 0. 4— 63 05 01 6 03 4 — 2 ) 0 0
朝圣原指天主 教徒 或是伊斯兰教徒朝拜圣地 的宗
维 ・ ・ 保尔的 《 斯 奈 模仿者 》 自 16 年出版 以 97
来 ,受 到广 泛 关注 。对 小 说 中后殖 民各种 主题 的探 教活动 。爱德华 ・ 萨伊 德在 《 东方主义》 中提到大约
一
二 、辛格 的 “ 朝圣 ”
朝圣是人们为达成某种 目的( 获得赎罪或是利益) 前 地 ,即 “ 圣地 ”;二是要有某种 “ 神圣”的 目的。纵览 全文,小说主人翁辛格的一生之旅恰与此相合 。
( )辛格 的 “ 一 圣地”
从小说语言 中的 “ 混性 ” “ 含 反讽 ”和 “ 论 ”的角 往 圣地 的朝拜 ,朝圣之旅有两个 要求:一是既定 目的 悖
细读 “ 朝圣 ”
、
“ 文本细读 ”,新批评派文学批评理 论 的重要 内 容 , 由艾 ・ ・ 阿 瑞恰 兹在 《 实用批评 》中提 出,指对
文 中何 为辛格的 “ 圣地 ”呢?圣 Nhomakorabea指有 重大作 用
乔伊斯《死者》反讽手法探析

个城市的灵魂的麻痹”乔伊斯语 ) ( 。最后一篇故事题为《 死者》是统领主题的杰作 , , 成为 2 世纪英语文学短 0
篇小说 中的经典之作 。而反 讽是 这篇故 事成为力作 的一 个重要 创作手 法 。
激进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艾弗丝小姐和多年的朋友加布里埃尔的谈话变成了一场当众的盘问和诘难您难道没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去看看而加布里埃尔则不耐烦地回应我的祖国已经让我厌烦了厌烦了艾弗丝小姐拒绝聆听加布里埃尔的演讲很不礼貌地不等舞会结束就走掉了
21 年 6 00 月 第2 6卷第 2期
陕 西教育学 院学报
观、 超然 、 越纵横 的态度 ( 引 自肖莉 )1。2 优 转 - 】 0世纪 中 、 叶接受美 学 的代表人 物 H・ 耀 斯认 为 ,小说作 后 R・ “
为一种文学样式 , 其最高成就是反讽性的” -在加塞特看来 , 。j 2 反讽是文学现代性 的决定性标志 ,反讽是无 “
所不 包 , 清澈 见地 而又安然 自得 的一 瞥 , 也就是说 , 它是 最超 脱 的 、 冷静 的、 最 未受 任何 说 教干 扰 的客观 现实 所投 出的一 瞥 。( 引 自褚 丽娟 ) 汪正 龙从叙 事 学 的角 度 分析 认 为 , ”转 J 反讽 文 本 具有 多 重性 , 使得 文 本 的 这 表层性 与读 者的 阅读 期待产 生距 离 , 这种 意义反差形 成 了各个层 面之 问 、 文本 外部叙 事与 内在意义之 间 的反 差 。弗 莱将 反讽 与 主体精神 联 系起来 。 因此 , 反讽 的创 造与 欣赏不 仅关涉语 言修辞 性 的讽 刺和悖论 , 对 而且 应 当“ 备苏格 拉底式 的否定 与怀 疑精神 ”4。 具 【 j
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

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摘要无论是作为一种语言技巧,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哲学态度,反讽都有漫长的历史。
人们对之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亦有相当时日。
在这个历程中,新批评派功不可没。
本文旨在将反讽置于新批评的整体理论框架下加以考察,系统地梳理、分析和批判新批评派对于反讽的分析,特别是他们对反讽的意义机制所做的分析。
他们对反讽的理论探讨,最终导致了对某种神话的追求,新批评派诗歌美学由此追求的是一种神话式的状态。
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拟透过反讽一词,对新批评进行透视,对其理论上的功过、是非,进行分析与评判。
第一章考察新批评反讽的生成背景。
新批评反讽是在改造传统反讽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种改造中它既接受了浪漫派文学思想的影响,也接受了玄学派诗歌与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第二到第四章考察新批评反讽的意义机制。
新批评家认为反讽是文本的结构原则,这种结构原则中所蕴含的意义机制包括意义的生成、意义的包容、意义的结构三个层面。
新批评家对于神话的追求在这三个层面中都有所体现。
第二章考察意义的生成机制。
不同层次的、不同性质的对立面在文本内被并置在一起,它们在语境的压力下,其意义向对立方转化,生成了一个个新的意义。
在文学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下我们考察意义的生成机制,可以发现它追求一种空间化的效果,这导致诗学强调的不再是历时性,而是共时性。
新批评家由此将文本视为一种空间形式,这种对共时性的追求,排斥了时间与历史,排斥了因果关系,最终走向了神话。
第三章考察意义的包容机制。
对立的意义由想象统一在一起,共同被包容在一个整体之内。
在感受力统一的理论框架下我们考察意义的包容机制,可以发现它强调文本的复杂性,追求最大量意识状态,这导致诗学强调的不再是美而是真。
意义的统一的背后是一种玄学世界观,它认为万物皆始于一,对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这种观念使新批评家持有的是同一性思维,他们对于反讽的认识由此受制于远至浪漫主义时期的象征主义美学。
悖论修辞例子

悖论修辞例子霍俊明,河北丰润人,诗人,诗评家,博士,兼职教授,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
主要从事20世纪新诗与新诗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新诗界》副主编,《汉诗年会:10+1》编委。
已发表专业论文、学术随笔200余篇,曾获青年批评家奖,著有国内第一本关于70后诗歌的诗学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
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诗歌400余首,入选《中国年度诗歌》、《2007中国诗歌精选》等10余种选本。
“爱上打铁这门手艺”李轻松,长期的卫校学习(1981-1984)、精神病院工作(1984-1989)的梦魇般的场景,这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李轻松在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是怎样面对那一个个与常人迥异的灵魂和隐秘甚至畸形的世界,“每天夜里在精神病人歇斯底里的喊叫声中开始写诗,诗歌成为我活着的一个理由”,这让我一次次想到很多,那么这种带有极强性质的隐喻色彩的“精神病院”无论是对李轻松的个人生活还是诗歌写作无疑有着强烈的冲击与撼动。
李轻松的写作是多栖的,从最初的诗歌到后来的小说、舞台剧和影视剧,她都取得了成果,而其他形式的艺术的创作对于李轻松的诗歌写作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相互精进还是相互龃龉?我曾将关于李轻松的长篇对话访谈的题目定名为“爱上打铁这门手艺”,因为在李轻松的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刚刚出版的《李轻松诗歌》(诗探索丛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中,《让我们再打回铁吧!》、《爱上打铁这门手艺》、《铁这位老朋友》等诗都与“铁”、“打铁”有关,“爱上铁这种物质/爱上一门手艺。
爱上那种气味/带着一种沉迷的香气//带着一种迸溅的状态,我向上烧着/我的每个毛孔都析出了盐/我咸味地笑着,我把它们都错认为珍珠/我听见了它们撒落在皮肤上的声音/简直美到了极致!//有一种痛是迷人的。
有一种痛/是把通红的铁伸进水里/等待着‘哧啦’一声撕开我的心/等待着先痛而后快”(《爱上打铁这门手艺》)。
《李尔王》中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的悖论效果

2021年50期总第59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难读懂的经典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剧本中充分运用了悖论这种修辞手法,文章试图从新批评的悖论这个方面对《李尔王》进行解读,一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语言特色方面解读《李尔王》中出现的悖论,并阐明此处出现语言特色悖论的作用;第二部分从人物性格方面解读《李尔王》中出现的悖论,并阐明此处出现人物性格悖论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进行总结。
【关键词】李尔王;悖论;语言特色;人物性格【作者简介】刘豆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引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是一部反映英国宫廷冲突和父女情的悲剧。
这部戏剧非常冗长难懂,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比较困难,造成阅读困难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是莎士比亚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极高的写作才能,所以戏剧语言的表达方式比一般戏剧要难,而且莎士比亚的这部戏剧中有很多隐含意义、隐含线索,需要一遍一遍仔细阅读才能逐渐领悟。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李尔王》才成为经典之作(卞之琳,1989)。
新批评是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于英美文坛的一种文学批评范式。
它的理论命题是在文本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重点探索文本的复杂含义、悖论、隐喻等特征。
作为文学理论命题和文学批评的范式,新批评理论对文学作品范式特征的分析和概括具有普遍意义。
悖论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
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中的“智”和“愚”,“巧”和“拙”就是两对反义词,在含义上表示相反意思,但在真理层面又是统一的。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从情节、意象、语言、人物性格等多个层面成功运用悖论这一手段,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小说情节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冲突设计,他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17世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下传统封建贵族心理的一系列变化。
悖论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在字典中找到“悖论”的字面定义:悖论看着仿佛是自相矛盾的,但仔细思考后又可以发现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和谐统一的。
《华威先生》反讽情境下的悖论叙事

二则进一步通过对比矛盾的方式营造了令人尴尬的特殊
盾的地方 。 以后——你 们凡是想到 的工作计划 , “ 你们可 以到我家里去找我商量 。” 1 晤 , [ 2 矧“ 我有别 的事 。” J _酏 2 2
又引导它投 向内容 层次 。 [ ”] 3 我们可 以通过一 系列具有
反讽作 为一种 艺术 手法 , 先表现 为一种 对事 实 首 的反叛 与消 解 。 当正面 的褒 贬 已不 能 达到 最好 的效
果. 只有通 过不断 的 自我矛 盾与相互 矛盾从 而超 越 自 我。 达成一种 心灵上 的释放 与沟通 。反讽被 苏格 拉底 称 为“ 深思熟 虑的伪装 ” 维柯也 曾经说 过 :暗讽 当然 。 “ 只有 到人能进行 反思 的时期 才能 出现 , 因为暗讽 凭反
作者 简 介 : 洋 , , 杨 女 重庆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文 学 与新 闻学 院 2 0 重 0 8级 在 读硕 士研 究 生 。
收稿 日期 :0 0 1 0 2 1 -0 - 7
一
、
反 讽 下 的语 境
反讽让 读者认 识 了荒 唐 的华威 先生 , 而反思 这样 虚 进 幻的人存在 的可能性 。米克说 ,反讽既有表 面又有深 “ 度 , 暖昧又透 明 , 既 即使 我们 的注意力 关注形式 层次 ,
一
方面冠冕 堂皇豪气 十足 , 另一方 面却又 信 口开河敷
衍 了事 。华威 除 了体 现 出心虚之外 , 他带 给读者 更多 的是矛盾语 言背后那 种近乎 “ 诡异 ” 的性格 肓点 。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