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还是“反讽”
西方文学关键词廖昌胤:悖论

西方文学关键词廖昌胤:悖论摘要:悖论的基本含义是超越现存的概念与观点, “表面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结果却能从赋予其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
自从布鲁克斯提出“诗歌语言是悖论语言”的命题后, 悖论被广泛接受为新批评的一个专门术语。
在当代西方批评实践中, 悖论已扩展到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各个方面。
本文从悖论的基本含义入手, 分别介绍悖论研究的本体、认知和方法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悖论; 悖论语言; 悖论诗学; 艺术悖论作者简介:廖昌胤,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小说理论与批评方向。
源自:《外国文学》2010第5期略说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的《文学术语汇编》把“悖论” (Paradox) 解释成“表面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结果却能从赋予其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
(Abrams, 2004:201) 这个解释似乎令人感到英汉词典中把悖论翻译成“佯谬”是对的。
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方克的《词源》对悖论的解释是“para, ‘beyond’, and doxa, ‘belief’”, 即“超出信念”。
(Funk:396)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多次提到悖论:首先, 悖论是与常识相矛盾的观点。
在讨论格言(Maxim) 时, 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的陈述是悖论:“任何事物的陈述都与一般观点形成悖论、或者是争论的问题。
” (Aristotle, 1994:281) 其次, 悖论是一种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演讲绪言开头使用修辞技巧时说:“如果处理的主题是悖论、困难或众所周知的问题, 那么就能吸引听众。
” (Aristotle, 1994:429) 索伦森“把悖论看成是哲学的原子”, 而且“悖论是一种谜”。
(索伦森: III) 在丹尼西看来,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实际上认为悖论是“与期望相冲突”的陈述。
(Danesi:142) 纵观当今西方文学批评实践中对悖论的研究, 悖论既不能解释为“佯谬”, 也不能解释为“反论”, 而应当解释为“挑战并超越现存观念”的“新论”。
反讽的概念反讽概念的界定

反讽的概念反讽概念的界定内容摘要:反讽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反讽形成的多样性,反讽发展的未定性。
都使对反讽这一概念的界定变得颇为棘手,而且反讽在今天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技巧和方法,更使我们难以对它进行精确的界定和把握。
本文在对反讽概念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后,试从修辞层面对反讽概念进行新的界定。
关键词:反讽对立因素悖逆事实与表象反讽是西方文论中最古老也是最令人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它所具有的理论活力使其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发展和更新。
反讽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Eironeia,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意思指一种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
突出的例子是苏格拉底对话中佯装无知,故意赞同别人并加以引申,使其陷入谬误境地以反证自已正确观点的谈话方式。
在这个时期,反讽的定义基本维持在“说与本意相反的事”这个轴心上,反讽主要充当修辞格使用,它“用褒扬来责备或用责备来褒扬”,事实真相与言语表象之间形成对照和悖论。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谢林、施莱格尔等浪漫主义文论家的努力下,反讽概念有了拓展性发展,它不再是一种局部的修辞方法,而扩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构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反讽。
F・施莱格尔认为“反讽是对于世界在本质上即为矛盾,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认可”,在他看来,“作家必须对其作品感觉到矛盾的心理,他凌驾其上而又超乎其外,几乎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F・施莱格尔对反讽的论述主要强调艺术家的反讽态度――种客观、超然、优越、纵横的态度。
A・w施莱格尔则认为在人与世间、在生与死、在精神与物质两两之间的根本性抵触中有反讽存在,反讽力求调节的是人自身对立的两极:一种是创造性自我,另一种是毁灭性自我,两者互相制约。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反讽要求创作主体在按照读者应有的样子创造的同时必须超然于作品之上,这样艺术家才具有“清醒意识”,应该是“严肃和诙谐或者幻想和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反讽。
这种浪漫主义的反讽概念虽然带有绝对主观论意味,但它拓宽了反讽修辞意义,使其具有宏观的美学意义,同时还为新批评反讽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诗歌鉴赏的两个概念:悖论与反讽

单 的语法关 系 ;诗 的句式往 往不 合 乎 所谓 正 常 的逻辑 性 推理 , 而
是 以反常 的方式将 一些表 面看起 来 毫 不 相 干 的 事 物 与 感 觉 嫁 接 在
一
值 与意义 。诗人 在 自己的诗作 中 所表现 的荒诞性 存在 ,往 往是在 他最清醒时候的真实思想状况。 开 愚诗 《 往昔 》 : “ 早晨 , 父 亲 拉着儿子 的小手, 走 进 故 宫, 黄 昏,
喻 ,诗人 把人 的一生浓缩 于一天 之 中, 用一个特 定的事件 去描述 ,
突 出表 现 的 是 人 在 绵 亘 的 时 间 长 河 中 真 实 与 虚 无 的 时 间 知 觉 。 这 就 不 能 不 让 读 者 反 思 自身 存 在 的 意 义 到 底 是 什 么 。当然 , 诗 中 还 隐
合 。在诗 中, 荒诞是一种整体 的表
现方式 , 抑或 言语方 式 ; 它 是 以 人 的 存 在 方 式 表 现 出来 的 人 的 荒 诞 意 识 和 荒 谬 处 境 为 前 提 ,是 一 种 必 须 以 心 理 真 实 为 基 础 条 件 的 生 存 体 验 。人 之 所 以 在 生 活 中 有 荒
诗 的无 理 性 ,并 不 是 说 写 诗 是 不 讲 道 理 的 胡 乱 拼 凑 与 生 搬 硬 套 ,而 是 强 调 诗 要 区 别 于 世 俗 意
子却成 了满脸 皱纹 的老人 ?— — 这 是 人 对 时 间 感 知 上 的荒 诞 。儿
子 老 了 ,父 亲 去 了 哪 里 ?不 言 而
配 、省 略 跳 接 的 无 理 性 的 语 言 组
的、 跳 跃 的思想 深 处 , 然 后 熔解 , 抑或爆炸 。“ 地 火在地 下运行 , 奔 突” , 如 同人的生命 最活跃 部分 的 潜意识 ,只有语 言的探 头透过 意 识的 老茧 , 才能触及 生命 的内涵 , 直指本质 。
“悖论”与“反讽”:克林思·布鲁克斯诗学概念重申

第15卷第1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5N o.1 2017 年1月Journal of Shunde Polytechnic Jan.2017文•史•哲研究“悖论”与“反讽”:克林思•布鲁克斯诗学概念重申李国栋(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在布鲁克斯诗学中,“悖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手法,“反讽”是诗歌语言的普遍修辞和意义机制。
二者的区别在于:在内涵上,“悖论”含有一个矛盾等价式,而“反讽”只需要语境的压力;在哲学层面上,“悖论”倾向于诗歌本体论,而“反讽”倾向于诗歌方法论;在问题结构上,“悖论”所关涉的是“诗歌真理”的问题,而“反讽”所关涉的是“诗歌主题”的问题。
布鲁克斯虽然在术语的运用上有些随意,但却并没有混淆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克林思•布鲁克斯;悖论;反讽;新批评;诗学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38(2017)01-0070-05DOI:10.3969/j.issn.1672-6138.2017.01.013作为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克林思•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1906— 1994)的诗学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追捧和张 扬。
布鲁克斯最重要的诗学贡献在于扩大了“反 讽”(irony)的概念,并将之用于细读法;但是,他的“反讽诗学”也同时受到了诸多批评。
在国 内,批评的声音首先来自赵毅衡:“新批评的‘反 讽’理论中首先一个触目的混乱是将悖论与反讽两 个术语混用。
”⑴184“实际上,在布鲁克斯手里,这两者没有根本区别。
他前后两文的混乱是术语上 的混乱,而不是概念上的混乱。
”⑴185其实,“术 语上的混乱”是指两个术语的内涵被同化,当然也 即“概念上的混乱”。
李嘉娜认为:“在布鲁克斯 的一些诗歌批评中,不仅反讽运用得令人惊讶,而 且还把反讽与悖论相混,即把反讽当作悖论,或把 悖论当作反讽。
”[2]李卫华同样认为:“与‘悖论’一样,‘反讽’也是布鲁克斯着力阐释的一个明显的 混乱:将‘悖论’与‘反讽两个术语混用。
数学中的悖论

古希腊人曾为此大伤脑筋,怎么会一 句话看上去完美无缺,自身没有矛盾,却 既是真话又是假话呢!一个斯多噶派哲学 家,克利西帕斯写了六篇关于“说谎者悖 论”的论文,没有一篇成功。有一位希腊 诗人叫菲勒特斯,他的身体十分瘦弱,据 说他的鞋中常带着铅以免他被大风吹跑, 他常常担心自己会因思索这些悖论而过早 地丧命。在《新约》中,圣· 保罗在他给占 塔斯的书信中也引述过这段悖论(1:12 – 13)。
乔纳· 斯威夫特在一首诗中写了一段关于跳蚤的 无穷倒退,数学家奥古斯塔斯· 德摩根把它改写为: 大跳蚤有小跳蚤 在它们的背上咬, 小跳蚤又有小跳蚤, 如此下去 没完没了。 大跳蚤倒了个儿——变小 上面还有大跳蚤, 一个上面有一个, 总也找不到 谁的辈数老。
7.爱丽斯和红色国王
M:柏拉图—苏格拉底悖论有两个无穷 倒退。这正像在《透过镜子》中的爱丽 斯和红色国王一样。 爱丽斯:我在做梦,梦见了红色国王。 可是他睡着了,梦见我正做着关于他的 梦,在这儿他也在梦见我。啊,我的天! 这样梦下去哪有个完。
6.无穷的倒退
M:机器受到的难题就像人碰 到要解答 一个古老的谜?。 问题:鸡和鸡蛋,到底先有哪 个? M:先有鸡吗?不,它必须从 鸡蛋里孵 出来,那末先有鸡蛋?不,它 必须由鸡 生下。好!你陷入了无穷的倒 退之中。
鸡和鸡蛋这个古老的问题是逻辑学家称为“无 穷倒退”的最普通的例子。老人牌麦片往往装在一 个盒中,上面的画是一个老人举着一盒麦片,这个 盒上也有一张画有一个老人举着一盒麦片的小画片。 自然,那个小盒上又有同样的画片,如此以往就像 一个套一个的中国盒子的无穷连环套一样。《科学 美国人》1965 年 4月号有一个封面,画着—个人眼 中反映着这本杂志。你可以看到在反映出的杂志上, 也有一个小一点的眼睛,反映出一本更小的杂志, 自然这样一直小下去。在理发店里,对面的墙上有 很多相向的镜子,人们在这些镜子中可以看到反照 出的无穷倒退。
悖论与反讽《孔乙己》

悖论与反讽《孔乙己》《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它以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命名,讲述了一个穷苦酒鬼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遇。
这个故事里充满了悖论和反讽,它传达了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首先,孔乙己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了荒废的身体和一颗正直而高傲的心。
他是个出身卑微的人,没有文化,没有金钱,没有社交圈,却有了一种稀奇的精神状态。
他看透了现实,看透了形式,看透了人心,他知道“越穷越自由”,他对所谓“好人、大众”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次,孔乙己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反讽的手法。
孔乙己是个倔强而坚定的人,他拒绝了社会的规则,也拒绝了所谓的“好人”、“大众”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有尊严,有自由,有理财的权利。
可是,最后他却因为自己坚持自我的态度而死亡。
这也是一种反讽,他身体虽死,但精神却永远存在。
他以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并非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价值观。
再次,这篇短篇小说还体现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
这个故事中,孔乙己这个穷苦酒鬼在官府的镇压下无法自主,无法理财,无法生存。
这表明,社会制度对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需要用无畏的勇气来表现自己的态度和价值。
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有时不得不跟随别人的规则去过日子。
综上所述,《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充分表达了悖论和反讽,传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的再现,更是一种高傲、挑衅的生命态度。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初心如磐的人,也可以看到体制下受压迫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尊重个人自由、价值和创造力,是我们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悖论相关知识点总结高中

悖论相关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悖论的概念和特点悖论(Paradox)一词源自希腊语“para”(反对)和“doxa”(意见),意为“反常的意见”。
悖论是指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或论证形式,它在逻辑上无法成立,而且通常是深奥而难以理解的。
悖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相矛盾:悖论的论证过程中常常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即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冲突,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2. 深奥难解:悖论往往涉及到深刻的逻辑思考和哲学思考,需要对相关知识有较高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悖论之所以称为悖论,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而难以理解的哲学命题。
3. 对逻辑推理的挑战:悖论的出现挑战了人们对于逻辑推理的认知,使人们重新审视逻辑原理和常识的适用性,从而推动了逻辑学领域的发展。
4. 吸引人的兴趣:悖论常常具有一种神秘和迷惑人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对于其深层含义的探索和思考。
二、著名的悖论1. 赫拉克利特悖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你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一命题意味着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河流水流不息,永远不可能是同一条河流。
2. 赛德阿比尔悖论:赛德阿比尔悖论是一个涉及概率和逻辑的悖论,即在一个村庄中,有一个男人声称他是这个村庄中唯一不说谎的人,这引发了一个悖论: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么他就不是唯一不说谎的人;如果他说的是谎话,那么他依然是唯一不说谎的人。
3. 贝利桶悖论:贝利桶悖论涉及到容积的悖论,即在一个贝利桶中,上半部分装满了水,下半部分装满了油,按理说水和油是不可能混合在一起的,然而现实中却是两者可以混合在一起。
4. 赌徒悖论:赌徒悖论是一个牵涉到概率和赌博的悖论,即一个赌徒在连续多次赢得赌局后由于得意忘形而大把下注,最终导致破产。
5. 贝尔森利特悖论:贝尔森利特悖论是一个涉及到无限集合的悖论,即一个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可以和一个真子集有相同的势(大小)。
三、悖论的意义和影响悖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的深刻探讨,对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悖论”还是“反讽”

2012.01学教育12“悖论”还是“反讽”——再读罗伯特·勃朗宁的“我已逝的公爵夫人”周江源(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伟大诗人。
他对“戏剧独白”的独创性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地位。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的“戏剧独白”技巧运用的代表诗作。
在这首独白中勃朗宁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手法。
而在现实生活中,“反讽”常常被误读为“悖论”。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批评术语。
[关键词]悖论;反讽;罗伯特·勃朗宁;“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
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指环与书》的发表以及他对“戏剧独白”这一诗歌体裁的独创性地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伟大地位。
一、引言“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之于勃朗宁就像《哈姆莱特》之于莎士比亚。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戏剧独白手法运用的代表作。
戏剧独白指的是“剧中某一人物那个‘无言听话人’的所言所行,使独白人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点”。
[1]故事取材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公爵杀妻的故事。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关于勃朗宁这首诗作的评论和赏析也屡见报端。
2011年,赵春阳和张蔚联名发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悖论技巧的运用”一文,指出该诗是典型的悖论。
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深知悖论和反讽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笔者试从“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入手,更深地去探讨这一对新批评理论的术语,以期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概念。
笔者通过对该诗的再读,认为勃朗宁的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反讽,而不是一个悖论。
二、悖论与反讽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诞不经,但最后被证实是很合情合理的陈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悖论”还是“反讽”
作者:周江源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1期
【摘要】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伟大诗人。
他对“戏剧独白”的独创性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地位。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的“戏剧独白”技巧运用的代表诗作。
在这首独白中勃朗宁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手法。
而在现实生活中,“反讽”常常被误读为“悖论”。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批评术语。
【关键词】悖论;反讽;罗伯特·勃朗宁;“我已逝的公爵夫人”
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
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指环与书》的发表以及他对“戏剧独白”这一诗歌体裁的独创性地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伟大地位。
一、引言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之于勃朗宁就像《哈姆莱特》之于莎士比亚。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戏剧独白手法运用的代表作。
戏剧独白指的是“剧中某一人物那个‘无言听话人’的所言所行,使独自人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点”。
故事取材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公爵杀妻的故事。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关于勃朗宁这首诗作的评论和赏析也屡见报端。
2011年,赵春阳和张蔚联名发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悖论技巧的运用”一文,指出该诗是典型的悖论。
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深知悖论和反讽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笔者试从“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入手,更深地去探讨这一对新批评理论的术语,以期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概念。
笔者通过对该诗的再读,认为勃朗宁的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反讽,而不是一个悖论。
二、悖论与反讽
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诞不经,但最后被证实是很合情合理的陈述”。
例如华兹华斯“我心飞跃”中的一句名言“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的。
这是对传统的父子关系的一种颠覆。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儿童所代表的是人类原初状态的人性的完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成了成人、人类的父亲,是人类重返原初的中介”。
反讽源出于希腊文eironeia。
反讽通常有三种形式:一、言语反讽,即上述的第三个意思,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就是一个反讽,因为他的这个建议不仅不“温和”,
而且是残忍的;二、戏剧反讽,它涉及的是戏剧或小说里的一种情节:观众与作家共同了解的实情不被剧中某个人物所知,结果他不是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言行举动就是预期违背命运的事情,或者道破事情的未来结局而又出于无意。
简而言之,它是指说话者的意图与作者的真实意图的矛盾;三、结构性反讽,指的是读者的期待与推测与真实的事件不相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反讽,比如:稳定性反讽、不稳定性反讽、浪漫式反讽等等。
“总之,一切形式的反讽所涉及的都是字面与实际意义、行动与结果、表象与真实的矛盾或不符。
”
三、“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中的反讽
勃朗宁的这首诗中戏剧独白的手法使得短短的诗篇变得像一部戏剧那样厚重,它为读者展示出这样一个场景:公爵领着前来商讨婚事的使者欣赏自己前任夫人的画像,在夸夸其谈中不自觉地逐渐暴露出自己“十足的残暴、专制和贪婪”的本性。
我们从公爵的言谈中丝毫看不出丧妻之痛。
他向客人展示自己已故夫人的画像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收藏。
他称这幅画是“一个奇迹”,说公爵夫人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他从夫人那“深邃的热情和真挚的眼神”谈到面颊上那“绝非任何颜料所能复制的隐约的红晕”。
在鉴赏自己已故夫人的画像的同时,公爵对夫人生前的表现也表述出了自己的不满、妒嫉和怨恨之情。
接着,公爵又对夫人的“不轨”行为进行了谴责——“先生,不仅仅是她的丈夫的在座使公爵夫人面带笑容。
”
“她那颗心——怎么说好呢?——要取悦容易得很,也太易感动。
”自己的财产,甚至连她的笑容都只能属于他自己,这足以说明公爵的自私和狭隘的心胸,而这一切都是公爵自己无端的怀疑和猜测。
我们不要忘记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或许”。
“或许潘道夫偶然说过‘夫人的披风盖住她的手腕太多’或者说‘隐约的红晕向颈部隐没,这绝非任何颜料所能复制”。
“落日的余光;/过分殷勤的傻子在园中攀折/给她的一枝樱桃,或她骑着/绕行花圃的白骡——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她同样地赞羡不绝,/或至少泛起红晕。
”在公爵的眼中,夫人的这些行为和举止都是“轻浮的”,是不符合公爵夫人的地位和形象的。
再说这些普通人的礼物又怎么能和公爵“九百年光荣历史的姓氏”相提并论呢?可见,公爵是多么的骄傲和自大。
还有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却的是夫人的“微笑”。
“哦,先生,她总是在微笑,/每逢我走过;而问题是,谁人走过得不到/同样慷慨的微笑?”于是公爵再也不能容忍夫人再这样继续下去,最后下令让“一切微笑都从此制止”,杀死了夫人。
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夫人的微笑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相反地它通过艺术家的手定格为永恒,陈列在公爵的艺术收藏室里。
欣赏完了夫人的画像,公爵接着和来使又谈起了将要迎娶的新夫人的嫁妆。
“我再重复一声:/你的主人——伯爵先生闻名的大方促以充分保证:我对嫁妆/提出任何合理要求都不会遭拒绝;/当然,如我开头声明的,他美貌的小姐/才是我追求的目标。
”公爵口口声声称“(伯爵大人)美貌的小姐才是我追求的目标”,却念念不忘索要嫁妆,这是多么虚伪与贪婪的一副嘴脸。
这里,“object”一词意义含混,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目标;还可以指物品。
可见,这位伯爵大人的千金在公爵眼里和已故夫人一样都将成为自己的财产。
诗歌的结尾海神尼普顿驯服海马预示着新夫人的命运和前夫人一样也无法摆脱公爵的专制和摧残。
从诗歌的形式上看,该诗使用的是英雄偶韵体。
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公爵极高的文学造诣、艺术修养和高雅的气质。
“似乎彬彬有礼,实则野蛮嗜杀;像是爱好艺术,文雅之至,却可以为了妒忌而将自己美丽的妻子杀死;作高贵的君
主,却同商人一样贪钱。
”这一切都是公爵通过自己的独白展现给读者的,而自己却不自知。
我们把这种剧中人物所言与读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称之为戏剧性反讽。
该诗题为“我已逝的公爵夫人”。
乍一看标题,进入我们“期待视野”的一定是一位高贵优雅、风华绝代的公爵夫人。
但随着阅读的进行,我们发现这只是公爵的一段独白。
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新批评理论中的结构性反讽。
虽然诗中找不出直接描写公爵夫人的诗句,但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成功运用了戏剧独白这个艺术手法,通过公爵之口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年轻貌美、纯真无邪、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并热爱生活和自然的公爵夫人形象。
从公爵夫人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她非常美丽,并且可能有点害羞和天真,因为每当她丈夫或别人从她身边走过时,她经常“泛起红晕”。
她甚至把画师的恭维她的“无聊话”当成“好意”。
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怀着少有的平等观念,
“她对什么都一样”。
除了公爵本人之外,“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她同样地赞羡不绝,/或至少泛起红晕”。
她总是“面带微笑”,“容易感动”,哪怕是“落日的余辉”、“樱桃”和“洁白的骡子”,这一切都是夫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体现。
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夫人那“真挚的眼神”,“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眼神?”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纯真的心灵又怎么会有这样的眼神?诗人寥寥数词就为读者勾勒出她的美好形象。
而这一切都被公爵因为自己的妒嫉和专制被无情地扭曲,最后竟招来杀身之祸,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
四、结语
反讽经常被误认为悖论,因为“反讽与悖论有共同之处”,“都表现为一种矛盾的状态”。
“不同之处在于,悖论在文字上就表现出一种矛盾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
”
“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互相对立,说的是假相,意思暗指真相:即所言非所指。
”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我们发现公爵的虚伪、贪婪和残忍,公爵夫人的貌美和纯真,作为矛盾的另一面(作者的真实意图)并没有直接呈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该诗是典型的反讽,而非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