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突飞猛进

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相当快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更多教书育人的新技能,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这就要求,当代的生物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面。

一个合格的生物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比课程深得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生物学基本技术,而且要理解课程内容的体系和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内容,而不会随着课本亦步亦趋。那种只会照本宣科机械呆板的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成为过去。认真备课上课,对每一节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准备充分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听,不爱学,精神不振。试想你的讲课打动学生了吗?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和蔼可亲的语调、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爱上你这个人之后,自然而然学生就爱上你所教的科目,就有了对你所教课程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尚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面。比如,上课时,适当的时候一句英语或一首古诗或俗语或妙趣横生的简笔画,一句美妙的歌声或一则最引人注目的消息,一个故事都可穿插在授课中,当然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不可牵强附会。它就好像菜肴中的调味品使美食者美美地享受了一餐。或用科学严谨的数学计算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一个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化学结构式,从多个角度引领学生去分析生物学问题,就会让学生瞠目结舌,令人钦佩。哇,我们的生物老师好博学呀!其实这些都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的、结合教材实际的准备资料。教师既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使课上得精彩而有趣,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决不是卖弄,故作风情。

2、改变教育观念,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确角度去认识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上真正进步。我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我们一起去探讨,查资料。他们有问题,才能说明去思考了,去学习了。不论是课上课下,即使在上课讲在兴头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简单我都耐心地讲解,并不时地夸奖他们。我和学生经常平等地交流,学生对我非常信任从而迎得他们的心,他们也非常的愿意学习生物。现代教师要善于多伸大拇指夸赞自己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亲手做了一个探究的实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教育学生越来越优秀是教师的职责。学习教育新理论,研究教学新动向,思考教学中的新问题。从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感出发,既注重当前面临的应试升学的强烈愿望,更注意学生将来获得人生成功所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中能继续保持优秀。时代需要理论新,有思想,眼界宽,方法活的教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有发展的后劲,这是更具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仅有教书的责任还有育人的责任,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育人效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应以积极、健康、真诚、感恩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伟大职业,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向上,感激生活,爱戴老师。

3、灵活多变的教法。

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你可以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那些方法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关键要师生互动,教学无定法,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迅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生物学基本概念多,

易混知识也多,有些东西确实需要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急需关于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提问者:露雨风桐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多姿多彩的生物,使地球上充满了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探索生物界的奥秘,从中获益良多。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与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 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 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 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 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7.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 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生课程中应当充实这方面的内容。 展望21世纪的科学技术 21世纪的科学研究将在四个层面上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研究物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物质科学,由此将深化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字宙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第二个层面是生命科学。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全部测序工作基本完成,预示着新世纪生命科学必将酝酿着新的突破,将引发对解读基因密码规律的探索,从而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能够找到生命起源及其演化过程的谱系,发现生命遗传、生殖与发育、生长与衰老、代谢与免疫等机制。同时通过对人类基因密码的解读.-些重大的疾病基因将被发现,使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得到治疗。 第三个层面是地球与环境科学。21世纪,地球与环境科学将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从工业经济时代的注重矿产资源,逐步转移到重视新能源、水、耕地和生态资源,研究对象从陆地更多地拓展到海洋、太空等。 第四个层面就是对人脑与认知的研究。21世纪,人类将在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和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几个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将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高峰。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意识、思维的本质,为攻克脑的疾病提供基础。同时为开发智能计算机、仿脑的信息系统以及能像人一样思维和动作的机器人创造了条件,这将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无可限量的影响。 生物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极大地丰富了生物科学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的急剧膨胀迫使人们寻求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去组织这些数据,以利于储存、加工和进一步利用。而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中必然蕴含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这些规律将是解释生命之谜的关键,人们同样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协助人脑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以数据分析、处理为本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到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于是,一门崭新的、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学科?生物信息学?悄然兴起。 生物信息学的诞生及其重要性 早在1956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盖特林堡召开的首次?生物学中的信息理论研讨会?上,便产生了生物信息学的概念。但是,就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而言,它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信息学才获得突破性进展。 1987年,林华安博士(Dr. Hwa A. Lim)正式把这一学科命名为?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此后,其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实需要的变化而几经更迭。1995年,在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个五年总结报告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信息学定义: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 生物信息学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工具。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与信息流向的综合系统

【精品】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汇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高考考纲要求: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事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CDAB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 A. van Leeuwenhoek)B、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C、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D、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BCDA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A、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B、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

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第八讲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记者:匡先生,在展望生物学绚丽的发展前景之前,您能否简要的回顾20世纪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呢? 匡廷云院士:由于19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地学以及技术科学的理论成就和技术进步,为生物学家认识生物发展规律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方法。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20世纪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两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孟德尔遗传学的再认识和摩尔根的基因论。孟德尔开创了经典遗传学,揭示了生物遗传现象。摩尔根主要用实验手段证明了基因是有序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到了20世纪中叶,迎来第二次突破性进展,即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沃森是生物学家,当时刚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研究噬菌体,后来到了英国。而克里克是个物理学家,当时在剑桥读Ph.D,用X射线衍射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沃森的贡献是在于确定DNA 两对特异性碱基的配对。克里克的贡献在于他极力主张建立物理模型,从分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变量和稳定条件。特别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大大减少了变量数目。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完美的结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是第二个突破性的里程碑。 图2 玉米籽粒的孟德尔遗传 图3 DNA 双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开辟了生物学的新纪元。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推动力是巨大的。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识破自身的基因。在20世纪末大规模的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人类的基因全序列。这个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计划。可以说20世纪生物学是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doc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

对生物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对生物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识十分广博,他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和美学等都有研究,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终却陷入唯心主义。在对科学的认识活动中,他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的作用、关系作出了说明,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一演绎法,但他更重视的是演绎法。他将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在自然科学上,对物理学、生物分类学、解剖学和胚胎学等发表过许多好的见解。在生物科学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他的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亚里士多德将目的论引入生物学,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创立以后才被社会所逐渐否定。但是,亚里士多德对生物界的认识、见解和研究,以及对后来生物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维萨里 维萨里(Vesalius.A,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现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维萨里出生于布鲁塞尔的医生家庭,年轻时就喜欢自然科学,于1533年到蒙彼利埃和巴黎等地学医。他对于巴黎大学的解剖课仍操在仆人之手的教学方法深感不满,于是他自己寻觅尸体进行解剖研究。1537年,维萨里返回意大利担任帕多瓦大学的外科学和解剖学教授。在那里,他勇敢地推翻了在当时被视为经典的盖仑的解剖学基

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

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9-09T15:19:15.96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宋文凤[导读]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 宋文凤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53100 摘要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课程 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反映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对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新的启蒙运动的方法论特征很可能是以整体生成和经验原则支起的方法论构架。而这样的新科学启蒙思想核心正适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成长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科学源于哲学。科学不仅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课程理论是人们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不可能摆脱科学的影响。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课程理论的构建。在牛顿和笛卡儿的世界观中,宇宙是机械性的封闭的宇宙,地球被视为巨大的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众多行星被视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组,其运动可以钟表的精确来测量。“这些机械性隐喻不仅为现代科学——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角度来考查——而且为我们称之为‘可测量的’机械的与科学的课程奠定基础。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是外在的,而且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目标一旦设定,便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这种机械性隐喻阻碍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关课程目标与规划的有意义的交流。”这就使得课程学者难以理解杜威关于目标和目的来自于而非先于教学活动的观念,使教学成为教导的、指导的。 随着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生动摇。生物是多层次的充满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同时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当然也具有生命系统的这种特性。因此课程的设计应当基于经验的流动,而不是将学科、年级、教学计划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应当发展一种更具有互动性和转变性的课程框架,构建一种鼓励学生以更多的洞察和更深的层次反思其学习行为的课程。 总之,生物科学对课程(包括生物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处于日益彰显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从课程理论到具体内容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在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中适当反映这些影响,使课程更加符合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只是在专家咨询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提出了初步意见,仅供课程标准研制组参考。当然,学科特点及其发展只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更是值得课程设计者特别关注的,本文因课题任务所限,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现代生物化学始于18、19世纪: 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从无机化合物氰化铵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 1833年,法国化学家安塞姆·佩恩发现第一个酶——淀粉酶 1869年,瑞典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发现遗传物质——核素 1877年,霍佩-赛勒首次提出名词Biochemie,即英语中的Biochemistry 20世纪生物化学快速发展: 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欧内斯特. 斯塔林首次提出“hormone”来表示激素 1912年,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发现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 1926年,德国科学家奥图·瓦伯格发现呼吸作用关键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J.B.萨姆纳(美国)首次分离提纯了脲酶 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欧内斯特. 斯塔林首次提出“hormone”来表示激素 1912年,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发现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 1926年,德国科学家奥图·瓦伯格发现呼吸作用关键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J.B.萨姆纳(美国)首次分离提纯了脲酶 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欧内斯特. 斯塔林首次提出“hormone”来表示激素 1912年,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发现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 1926年,德国科学家奥图·瓦伯格发现呼吸作用关键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J.B.萨姆纳(美国)首次分离提纯了脲酶 1940年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重要生理生化途径被陆续阐明 20世纪50年代后生物化学标志性成就: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8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Sanger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60年代,Arber等发现限制性内切酶 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 1966年,Nirenberg和Khorana破译遗传密码 1970年代,Termin和Baltimore发现反转录酶;Berg等成功进行了DNA体外重组;Coben 建立分子克隆体系 1980年,Sanger 确定DNA序列测定方法 1985年,Mulis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1995年,Fire和Mello阐明RNA干扰(RNAi)机制 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我国科学家对生物化学的贡献 1930年代,吴宪教授首次提出蛋白变性理论、血液生化 1965年,中科院生化所与有机化学所人工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73年,X-射线分析出猪胰岛素空间结构 1983年,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tRNAAla ) 2002年,水稻基因组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生物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后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的阶段。但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谓的古代生物学。古代的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11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在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的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从18世纪末并继续到19世纪初的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 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19世纪都获得重大进展。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 20世纪的生物学即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始于1900年孟德尔学说的重新

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生物科学专业是我院在专科生物教育的基础上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制订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意见》,结合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精神和本专业现有的状况和特点,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特色和创建品牌为重点。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重点建设,科学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设定位 立足皖东,面向安徽,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 三、建设目标与规划 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展的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以专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加强专业建设,使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合格以上本科专业,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 1、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 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生物科学专业每届学生为60-80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农、林、渔、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高新、食品、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

术开发、教育教学和科技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攻读研究生或就业应聘中具有显著的竞争力。 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促进快速成长。五年后,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达标,且形成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围绕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培养既有高等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又有理论应用及实践创新能力,既有专业知识理论和学识修养,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和业务操作技能,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教师队伍。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充分利用校内师资与实验、实训基地等资源条件培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赴企事业单位、社会基层、行政机关挂职或顶岗锻炼;支持教师参加国家、行业举办的各级各类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短期培训及职业资质考试,鼓励教师取得高校教师系列以外的职(执)业资格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支持产学研合作及校企联盟;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高级技师等来校兼职兼课,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实训,帮助校内教师提高实践能力、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3、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 有计划、合理的修订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1-3年级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训练实验操作能力。第4年以实践实训为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建设方面,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将所有开设课程全部建设为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取建设1-2门校级优质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全部课程均选用全国统编、新近出版的优质教材(自编教材除外);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自编可由正式出版机构出版的特色教材。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实践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逐渐从传递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逐渐由验证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 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 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 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 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 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 必修本第一册 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P3) 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P32) 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 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P41)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 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 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P45) 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 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P53)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命名为细胞(cell)。 2.列文虎克:活细胞的首位观察者,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观察并进行精确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支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欧文顿: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荷兰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将红细胞的西泡沫平铺在丙酮上) 7.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了清晰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8.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9.斯帕兰扎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具有化学消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指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在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发挥作用。 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李比希的假说成立,并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3.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15.英国科学家普利林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你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6.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7.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8.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19.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佳硕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3.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4.摩尔根,用佳硕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症。 6.格里菲斯通过实验推向,以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7.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即,DNA才是遗传物质。 8.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 9.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拥有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人才。作为从事生物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在培养学生较高生物利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创新过程的实施中,尤其要注重进行情感的创新,情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一、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属于非智力因素之一。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良好,必然会大大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差,就会阻碍智力因素的发展。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能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则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将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加以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坚定执著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好。达到目标的要求决不能依靠讲解或讲授的办法,说教的办法应坚决摒弃。主要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培养、体验、应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实效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一、教学设计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素质的基本结构包括科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在制定各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做到既要全面,

生物科学专业发展分析报告

一.生物科学专业概况 1.本校 一.主干学科 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二.课程设置 ( 含特色课程 ) 1.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社科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概论、医学伦理学以及军训(含军事理论课和入学教育)、公益劳动和毕业教育等实践环节。 选修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和全校性文化素质教育课(含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类等课程)。 2.公共基础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VF程序设计基础、大学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体育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 选修课程:包括概率论、SAS统计分析软件、VF程序课程设计实践。 3.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 选修课程:包括心理学、寄生虫学、进化论、生物物理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 4.专业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电镜技术、生物统计学、免疫学及人类与医学遗传学。 选修课程:包括生物信息学、同位素应用技术及实验、实验动物新技术进展、遗传工程学、生物摄影技术、群体遗传学、临床遗传学。(特色课程:临床遗传学) 2.其他院校 一.主干学科 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二.主要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基因工程、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环境工程、神经生物学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野外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四.主要实验 动物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3.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是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TPA)、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人生长激素(HGH)、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等,这些药品可以分别用以防治诸如肿瘤、心脑肺血管、遗传性、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药品。

关于国内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3095280.html, 关于国内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思考 作者:郎健 来源:《商情》2015年第23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方面也加大了关注,因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改变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技术领域,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熟已经逐渐的应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业生产领域以及工业领域。本文就我国国内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对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国内生物科学发展现状思考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生命本质的一门学科,能够帮助人类理解自然认识自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基因遗传及生物化学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人们将其引入到了医学和农业等领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重视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情况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密码,解开生命的奥秘,相应的遗传图、物理图以及转录图的制成在理论上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与实践和商业价值。在基因遗传方面我国科学家也在2013年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并与国内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和交流,对基因组学和遗传学进行着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生物起源、原始细胞产生及新生物形成和改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细胞全能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纯和创造新品种的技术方式也因此而取得更大的技术实用价值,对于一些新的品种作物的选育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影响。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程度,是结合人类自身的生理与行为等特征进行识别的技术,已被应用在包括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以及面部识别等方面,这种识别技术因为具备不易遗忘且防伪性能高等特点,被人们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针对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一些部分还有待研究,技术含量较高,因此还处在试验和研究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 摘要:生命科学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渗透到农业、医药、军事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事实,不可置疑地验证了“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其中基础生物学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已走过3年之时,我国开设中学生物课也历经了102周年的苍伤历程,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坎坷发展历程表明,中学生物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发展前景 引言: 中国古代关于生物学的学习及应用就已经开始。农业是应用生物学的最早形式之一,东西半球已经驯育出粮食作物。医学方面,甲骨文已有与疾病相关的文字,《山海经》也有了关于疾病的记载。畜牧业逐步出现了牛、羊等饲养牧群,当时的中国已知道养蚕的技术。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对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和整理阶段,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而我国注重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却是在近一个多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最近一个多世纪,我国生物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历史概况 在中学生物教学开设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按其教材体系和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1分科教学阶段,又称博物学课程阶段 此阶段把生物学知识按生物种类加以介绍,属于材料收集阶段。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把生物课分为植物学、动物学分别开设,讲授内容突出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和进化证据等。生物学是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较早的一门学科,我国从1902年清朝制定的《奏定中学课堂章程》开始规定,中学设置博物课,讲授内容为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植物学讲授形态、构造、生理、分类;动物学讲授外形构造、生理习性和分类;生理卫生讲授人体的构造、知觉运动的机理及卫生常识。1912年~1922年博物课还增开了矿物学。其间每周2~3学时,4年共计240学时。限于生物科学当时的发展水平,教学内容以形态构造、分类为主,强调了生理功能和有关知识的实际应用。 1.2知识初步综合为生物学教学阶段或一般理论阶段,又称近代生物学课程阶段 上个世纪30年代年有的国家开始试行把动物、植物综合为一门生物课,但当时教材还不十分成熟,未能将动植物中的许多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生物学仍保留有动植物学分科的痕迹,同时生物课中的大量内容,都是要求学生记忆的材料。旧中国的动植物课一直是分科开设的。1924年开始增设高中生物学,学习内容在初中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特别是引入了遗传与进化的知识,并逐渐开设实验课。从1933年到1949年,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陈桢编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这在当时是一本比较完善的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 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 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 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 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 的假说。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 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 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 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 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 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 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练习:从Larry Frye的小鼠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 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 C、有流动性 D、容易染色而发光 (2012年江门调研)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生物科学发展史

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2.维萨里: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的水平 结构 3.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 组织分为21种 4.虎克: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5.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6.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8.文特尔:对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它仅有 480个基因 9.桑格:测得了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0.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 心的方法 11.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12.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发现了核 糖体和线粒体 13.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4.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模型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成结构构成 15.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6.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7.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18.斯帕兰扎尼:做了鹰吞装有肉块的金属笼的实验

1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 2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种物质 21.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22.萨姆纳:提取出纯酶 23.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4.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25.萨克斯:发现叶绿体 26.恩格尔曼:做了水绵与好氧细菌的实验 27.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或小白鼠呼吸而变 得污浊的空气 28.英格豪斯: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且有绿叶,普利 斯特利的实验才会成功 29.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 学能储存起来 30.萨克斯:做了遮掉一半绿叶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 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31.鲁宾、卡门:用同位素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 气来自水 32.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 的途径 33.斯图尔德:做了胡萝卜组织培养的实验 34.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基因,并提出 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5.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36.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