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ENET中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仿真的研究
CAE-基于DYNA的新一代整车仿真技术

• VPG—虚拟试验场(Virtual Proving Ground )
汽车CAE行业
革命性进展
(五大进展)
进展一:整车非线性分析
• 分析对象:整车非线 性,使汽车零部件结 构分析中载荷难以确 定的难题得以解决。
• 载荷都是真实载荷, 更能满足汽车整车性 能分析要求,如舒适 性、行驶操纵稳定性 分析的要求。
• 一种模型,多种分析
• 零部件的结构分析 • 动力学分析 • 运动学分析 • 疲劳寿命分析
• 专业评价
• 依据FMVSS 和ECE 法规进行乘 员安全保护评价。
• 根据FFT变换进行NVH评价
VPG 疲劳寿命分析
应力数据
疲劳寿命评估
VPG NVH评价
• NVH — Noise, Vibration & Harshness
• 许可用户输入保存自己的路面数据。 • 准备录用海南汽车试验场路面数据。
进展四:分析过程专业化
• 多年汽车CAE仿真工作经验 基础。
• 吸取汽车CAE用户应用经验 和专家意见。
• 配置FMVSS(美国联邦机动 车安全标准)
• 配置ECE/EEC(欧洲经济委 员会/ 汽车排放系统)
进展五:分析评价多样化
频域数据
VPG技术—汽车CAE行业的革命性进展
传统过程
VPG 过程
构造 悬挂系统模型
构造 VPG 模型
试验生成 道路载荷
构造部件模型
有限元分析
实时分析
后处理 应力结果
后处理 应力结果
专业评价
VPG 前处理器
轮胎模型生成器 悬挂数据库
碰撞 & 安全性 模型
装甲车辆悬挂系统刚度阻尼快速匹配研究

装甲车辆悬挂系统刚度阻尼快速匹配研究
唐志勇;杨旭;雷旭东;冯洁;陈留
【期刊名称】《车辆与动力技术》
【年(卷),期】2024()1
【摘要】目前国内对于轮式装甲车悬挂系统刚度和阻尼的匹配研究主要通过经验法和试验法,该方法费时费力,拉长了装甲车辆的研制周期.为了提高了车辆平顺性,缩减研发时间,本文基于单轮二自由度行驶振动模型,分析了悬挂刚度和阻尼对车身加速度响应影响,推导了加速度、悬挂动挠度和车轮动载荷均方根值的一般计算公式,建立了基于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悬挂系统最佳阻尼比数学模型,完成了某型装甲车悬挂系统阻尼比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悬挂系统刚度阻尼匹配设计,缩短了车辆设计研发时间.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唐志勇;杨旭;雷旭东;冯洁;陈留
【作者单位】重庆铁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3
【相关文献】
1.燃气轮机转子系统支承刚度阻尼匹配的研究
2.双作用油缸油气悬挂系统阻尼孔匹配研究
3.非公路宽体自卸车行走系统刚度与阻尼匹配研究
4.平行连杆式操作机悬挂系统刚度与阻尼参数研究
5.起重机油气悬挂系统非线性刚度和阻尼特性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MAS的战时装备机动保障模型研究

基于MAS的战时装备机动保障模型研究
刘增勇;张勇;欧阳欢;陈明
【期刊名称】《指挥控制与仿真》
【年(卷),期】2010(032)004
【摘要】建立了一个基于多agent系统的战时装备机动保障模型,定义了划分层次和各agent模块的功能,并重点介绍了机动保障过程中机动过程和抢修作业过程模型的构建,为战时装备机动保障指挥提供辅助决策.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刘增勇;张勇;欧阳欢;陈明
【作者单位】军事交通学院,天津,300161;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100072;军事交通学院,天津,300161;军事交通学院,天津,30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2
【相关文献】
1.基于粗糙集和集对分析的战时车辆装备保障方案决策模型 [J], 王春杰;曹会智;殷信桥;薛元飞;周启翔
2.基于SD的战时陆军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优化模型 [J], 王亮亮;赵美;荣丽卿
3.基于GIS的装备保障仿真机动行为模型研究 [J], 王栋;柏彦奇;徐赤峰;翟黎明
4.战时车辆装备机动保障仿真研究 [J], 刘增勇;陈明;欧阳欢;崔益烽;郝炜
5.基于战时航空装备备件保障度模型的研究 [J], 闫小拽; 闫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来装甲车辆发展势不可挡——世界装甲车辆最新发展报告(下)

未来装甲车辆发展势不可挡——世界装甲车辆最新发展报告(下)作者:李迎宁等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3期李迎宁曹伟亚洲印度计划在2020~2025年采购2?600辆未来步兵战车(FIVC,用以取代现役BMP-2步兵战车)和1?657辆T-90S主战坦克(其中1?000辆以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在本地生产)。
日本中期防务计划需要采购68辆主战坦克、75辆装甲战车、99辆机动战车和52辆两栖装甲车。
韩国陆军计划在2013年K2“黑豹”主战坦克批量生产后部署至少206辆,但计划推迟。
菲律宾制定的军事现代化计划中,需要再采购110辆履带式步兵战车。
以色列订购了600辆“雌虎”(NAMER)装甲输送车,并对其装备的“阿奇扎里特”重型装甲输送车进行升级。
印尼采购了40辆“豹”2A4和63辆“豹”2“革命”主战坦克以及10套“豹”2主战坦克支援组件。
在莱茵金属公司的协助下,PT Pindad公司将为印尼陆军生产50辆“黄鼠狼”1A3步兵战车。
此外,印尼陆军还订购了各型“龙”(KOMODO)式装甲车。
泰国正从乌克兰引进223辆BTR-3E1装甲输送车,此外还将订购100辆T-84-120“堡垒”主战坦克替换M41坦克,同时“蝎”式(SCORPION)轻型坦克将被翻新,计划在2016~2017年订购21辆4×4型WIN多用途装甲车和200辆主战坦克。
马来西亚将向本国DRB-HICOM防务技术公司采购257辆8×8型AV8装甲车(包括12个车型)。
伊拉克采购了16辆M548A1履带式后勤保障车、8辆M113A2装甲救护车、8辆“悍马”车和1 050辆“美洲狮”(COUGAR)轻型装甲车。
此外,乌克兰向伊拉克交付了420辆BTR-4装甲输送车,美国将440辆M113A2装甲输送车进行翻新后交付伊拉克陆军。
沙特阿拉伯正在就订购655辆“悍马”车进行谈判,同时724辆8×8 LAVⅡ装甲车正在交付(可能还将增订84辆),此外还将采购新型LAV装甲车用于装备该国山地旅。
美军作战仿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无人作战系统作为新时代军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战场态势感知、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验证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性能,我单位于近期组织开展了美军作战仿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验证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性能,包括自主导航、目标识别、打击精度、战场态势感知等。
2. 评估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3. 为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三、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一个高度逼真的战场环境,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过程。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仿真:1. 自主导航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
2. 目标识别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目标的识别能力。
3. 打击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对目标的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
4. 战场态势感知系统:模拟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主导航能力在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
结果显示,无人作战系统在自主导航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开障碍物,保持航向和航速,成功到达预定目标区域。
这说明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具备较强的自主导航能力。
2. 目标识别能力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目标的识别能力。
结果显示,无人作战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出敌方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类。
这表明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目标识别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 打击精度在打击系统仿真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对目标的打击精度。
结果显示,无人作战系统在打击过程中,能够准确锁定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这说明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在打击精度方面具有较高水平。
4.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在战场态势感知系统仿真实验中,我们模拟了美军无人作战系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
陆军合成分队中侦察无人机的机动仿真研究

第36卷第9期 四川兵工学报 2015年9月 【装备理论与装备技术】 doi:10.1 1809/scbgxb2015.09.002
陆军合成分队中侦察无人机的机动仿真研究 张伟 ,何天鹏 (装甲兵工程学院a.科研部;b.军政部,北京100072) 摘要:对陆军合成分队作战仿真中侦察无人机的机动仿真问题展开了研究,对该仿真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 逻辑分析与算法设计。分析了侦察无人机在陆军合成分队作战中的主要任务,以及机动模型与其他模型间的交互 关系,对其飞行过程进行了离散化模拟,重点对转弯算法、绕行算法以及扫描侦察飞行算法进行了设计,并对算法设 计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和仿真要求,为陆军合成分队中其他飞行器的机动仿真 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无人机;机动模型;装备仿真 本文引用格式:张伟,何天鹏.陆军合成分队中侦察无人机的机动仿真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5(9):5—9. Citation format:ZHANG Wei,HE Tian—peng.Study of Maneuver Simulation of Reconnaissance UAV of Composed Combat Unit of Army[J].Journal of Sichuan Ordnance,2015(9):5—9. 中图分类号:TP391.9;T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07(2015)09—0005—06
Study of Maneuver Simulation 0f Reconnaissance UAV 0f Composed Combat Unit of Army
ZHANG Wei .HE Tian-peng (a.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b.Military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Academy of Armored Foree Engineering,Beijing 100072,China)
装甲车辆并联式混合驱动系统方案研究

Ve i l & P we c oo y h ce o rTe hn lg
总第 19期 1
文章 编 号 :10 — 6 7 2 1 )3 0 2 — 5 0 9 4 8 (0 0 0 — 0 0 0
装 甲车 辆 并联 式 混合 驱 动 系统 方 案 研 究
c n r ls se mo e fmoo r r a e a e n te MATLAB. Th O smu a in o 0.o r l o to y t m d lo t ra e c e td b s d o h e C .i l t ft 2 t n paa — o he llh b d ee ti e il Sa h e e y tki d a tg ft n e fc t e h wo s fwa e c e y r lcrc v h ce i c i v d b a ng a v n a e o he i tra e bewe n t e t ot r s a — i
S m ul to s a c n Dr v n y t m f Pa a l l i a i n Re e r h o i i g S se o r l e Hy rd El c r c Ar o r d Ve il b i e t i m u e h ce
n mi ro a c a c pe r n e. a d t e s n b e e so h s sr cu e i e i e f m n he r a o a ln s ft i tu t r Sv rf d.I e t st e hn q e b ss fr i ts tl het c i u a i o e p ro a c o e a ta d e au t n o y rd ee t c v h ce . e r n e fr c s n v l a i fh b l cr e il s f m o i i
车辆防护技术专题爆炸反应装甲发展现状与趋势

车辆防护技术专题爆炸反应装甲发展现状与趋势作者:来源:《现代兵器》2016年第09期防护力是装甲车辆的重要战斗力要素,提高装甲车辆战场生存能力也是各国陆军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装甲车辆面临的威胁更加突出,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目前,各国已形成了采用综合防护理念的共识,逐步形成以隐身防护、被动防护、主动防护、二次效应防护为主的防护体系,许多技术已应用于装备建设乃至实战,取得良好效果。
本专题根据国外最新防护技术发展方向,对爆炸反应装甲技术、主动防护技术和被动装甲技术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做简要分析。
世界军事强国争相研究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电磁装甲等,使坦克装甲抗毁伤能力大为增强。
尤其是爆炸式反应装甲,它依靠钝感炸药引爆产生的爆轰波驱动钢板从侧向干扰射流侵彻,主要用于防护依靠射流侵彻装甲的破甲类型反坦克弹药。
随着防破甲、防穿甲、防串联战斗部以及反应装甲的安全性能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的突破,反应装甲的性能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现代装甲车辆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俄、英、美、法、德等国均对爆炸反应装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装备部队或经过实战检验。
如美军M1A1/M1A2主战坦克安装了ARAT-2爆炸反应装甲;英国采用Romer系列反应装甲;俄罗斯的多种主战坦克配置了“接触”(Kontakt)和“化石”(Relikt)系列爆炸反应装甲模块;以色列国防军M60坦克上安装了“夹克衫”(Blazer)爆炸反应装甲,在黎以冲突中被证实对防御化学能弹(RPG-7)颇有成效。
以色列率先推出爆炸反应装甲并用于实战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基于聚能效应、采用聚能装药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火箭弹被埃军应用于西奈沙漠反坦克作战,击毁了以军装甲旅的大量坦克。
这一战例几乎动摇了坦克在现代陆军中的“主战”地位。
1982年,以色列在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首次将一种被称为“夹克衫”的反应装甲应用于主战坦克,有效地降低了聚能装药战斗部对装甲车辆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