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健康教育

泌尿外科健康教育
泌尿外科健康教育

膀胱癌健康教育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

目录

1.1

2.2

3.3

4.4

5.5

病因

膀胱癌的病因复杂,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

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职业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

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6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膀胱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另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是与一系列职业或职业接触有关。现已证实苯胺、二氨基联苯、2-萘胺、1-萘胺都是膀胱癌的致癌物,长期接触这类化学物质者患膀胱癌的概率增加,

职业因素所致的膀胱癌患者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25%。与膀胱癌相关的职业有铝制品、煤焦油、沥青、染料、橡胶、煤炭气化等产业。

临床表现

大约有90%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最初的临床表现是血尿,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全程血尿,有时也可为镜下血尿。血尿可能仅出现1次或持续1天至数天,可自行减轻或停止,有时患者服药后与血尿自止的巧合往往给患者“病愈”的错觉。

诊断

对于40岁以上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应考虑到泌尿系肿瘤的可能性,特别是膀胱癌。综合患者既往史、家族史,结合症状和查体做出初步判断,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检查方法包括尿常规检查、尿脱落细胞学、尿肿瘤标记物、腹部和盆腔B超等检查。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膀胱镜、静脉尿路造影、盆腔CT或/和盆腔MRI等检查明确诊断。其中,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最主要方法。

治疗

膀胱尿路上皮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和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用膀胱灌注治疗预防复发。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和膀胱鳞

癌、腺癌患者多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有些患者可以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也可先进行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的方法。转移性膀胱癌以化疗为主,常用的化疗方案有M-VAP (甲氨蝶呤+长春花碱+阿霉素+顺铂)和GC(吉西他滨+顺铂)及MVP (甲氨蝶呤+长春花碱+顺铂)方案,化疗的有效率为40%~65%。

预后及预防

减少环境和职业暴露可能会降低发生尿路上皮癌的危险。约70%的患者经尿道电切术后复发,术后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或化疗药治疗可使复发率降为25%~40%。常用的灌注化疗药物有丝裂霉素、阿霉素、噻替派、羟基喜树碱等。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60%~70%。

经前列腺切除术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经前列腺切除手术完成以后患者被送回病房,当天给予输液不要进食,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吃流质饮食,引流尿液也会转清,一般经24~72小时即可拔除导尿管。以后除了个别人出现不能排尿,排尿无力,并残余尿过多,或者出血等异常情况外,一般均不必再次插入导尿管。若手术经过顺利,患者术后4~5天即可出院。

在出院的第一个月内,患者生活上要小心谨慎,注意避免抬举重物,不喝酒,不性交,防止便秘。由于该手术后有延期出血和感染的可能,因此患者要随时注意发现有无异常情况如尿血,尿急、、夜尿,尿线粗细如何,尿内有无灰白色组织小块等等,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则应随时返回手术医院复诊。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术后合并症可分成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

发症两大类。

早期并发症有经尿道电切综合征,又称低钠血症,,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因发生很少,又都会在住院期间得到治疗、就不详细叙述了。只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为这种手术所特有,故稍加说明。不是在直视下进行,为保持手术视野清晰和冲出切割下的组织,必须在电切割中不断进行冲洗,冲洗液就会源源不断地吸收入血。如果过多的水吸收入组织细胞,则会引起低钠血症和水中毒,即机体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