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三年级下册-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音乐-三年级下册-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音乐-三年级下册-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

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

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

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

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孟小冬、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音乐的起源假说

参考资料 音乐的起源假说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Mercury )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得到了启发。 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异性求爱”的产物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 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一、音乐的起源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姓名:马欢 分院、系:国际经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3级 学号:IBT13086 指导教师:陈嵚崟职称:教师职称 2015年12月30日

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明确标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日期:年月日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摘要】所谓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内容朴实直白、真挚表达、朗朗上口,被广为传唱欣赏,流传很久的器乐曲和歌曲。中国的流行音乐出现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左右,流行于少数的发展城市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深入群众,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了,可以称的上是百姓的精神寄托和真实的写照.在国内得到迅速的传播,被广大人民接受和认同,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趋于写实。所以流行音乐很容易和群众联系在一起,易于大众接受。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大众生活创作与发展邓丽君音乐

Thesis Title [Abstract]The so-called pop music: popular music. Is refers to the content of the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sincere expression, catchy, was widely sung appreciate, spread long instrumental music and songs. Chinese pop music appears in the 30s of the last century, popular in a few urban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masses, that time is not only an art, can be called is people's spiritual sustenance and realistic portrayal. Spread quickly in the domestic,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also tends to be more and more realistic. So pop music is easy to link with the masses, easy to accept the masses. [Keywords]Chinese pop music,Public life,Creation and development,Teresa Teng music

中外戏剧的起源发展与历史

中外戏剧的起源发展与历史 美术学院11级XXX班景京晶 11060140211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说明戏剧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洛斯并进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仪式上的表演,都包含着当众摹拟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中,由演员当众(观众)摹拟(扮演)角色,仍然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如果把戏剧演出看作一种仪式,它与祭祀性仪式的一致性还在于: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当然,祭祀性的仪式虽然与戏剧演出具有相似性,但它本身毕竟不是真正的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中间,戏剧艺术的本质,是逐步发展完善并被人们逐步认识的。

1、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但从古至今在音乐中却没有国界之分和种族之别,所谓乐器,就是奏出音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音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但人类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开始了使用工具。不仅利用声音唱歌,而且在管上凿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音乐作为游戏,这就产生了乐器。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论及古代中国音乐的书籍,据说为数不下三百种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乐家,关于论述音乐的随笔很多。他曾正式习琴,在悲哀与欢乐的时候都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达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的秩序,“乐”是取得谐调。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可见于论语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诗、舞和音乐融为一体,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乐

音乐剧的发展、起源

音乐剧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不多,他们也不是很喜欢,但他们具有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便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是满足学生情感与认知需求的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以学生较为熟悉的音乐剧《猫》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音乐剧。 教学要求: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中音乐剧,通过音乐剧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音乐剧的基本艺术形式,感受音乐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音乐剧经典片段的学习,初步了解构成音乐剧的主要元素、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及艺术特征。 2、在欣赏音乐剧片段的过程中了解音乐剧,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对音乐剧的感受。 3、了解音乐剧的基本形态和表现形式,在感受音乐剧的魅力的同时提升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音乐剧这种综合性的戏剧表演形式,感受音乐剧带来的魅力。 难点:通过音乐剧片段的欣赏和老师的讲解,师生互动表达与体现自己的音乐剧感受和知识见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复习上学期歌剧和本学期芭蕾舞剧学过的内容。 2、提问:之前欣赏过哪一部著名的音乐剧?

3、欣赏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 〔说明:在复习中导入新内容,这样可以加深之前学习过的歌剧和芭蕾舞剧,还能过渡到本课要新学的内容。单独再次欣赏《回忆》是想让学生知道音乐剧中也有非常好听的经典流行曲。借此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的距离。〕 二、音乐剧的概念 1、提问:那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音乐剧? 2、音乐剧概念。 三、音乐剧的起源、发展 1、介绍音乐剧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 2、19世纪,出现了轻歌舞剧。 3、进入20世纪, 1927年科恩创作的戏剧《演艺船》成为古典音乐剧确立的标志,因此被称为“美国音乐剧之父” 。 4、欣赏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芭蕾》片段 5、20世纪中期开始时音乐剧的发展创新时期。认识作曲家韦伯。 6、欣赏音乐剧《约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片段 四、拓展 1、提问: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指哪四部? 2、音乐剧的特征 五、课堂小结 1、欣赏动感的《歌舞青春》片段。 2、回顾主要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京剧的起源与特征

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生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特征 作为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的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综合性是京剧的首要特征。所哟丶戏剧艺术都具备综合性,但是中国京剧的综合性是全方位的。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对文学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书法、工艺、服饰、雕塑等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其次,京剧的念白和唱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其唱词多为琅琅上口的诗歌,念白多为精炼的散文或律动感很强的韵文。 第三,京剧剧目的题材也有很大的综合性。京剧表现的生活面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男女老少幼,人神鬼怪精,凡“世上”有的,“台上”几乎都能搬演。光传统戏的题材就有很多类,解放以后,京剧工作者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原有题材进行再挖掘,推出多部新编古装戏;六十至八、九时年代,京剧艺术的创作家们更是实力雄厚,用心的历史观对许多传统题材进行改造和创新,在编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为京剧剧目建设做出了布绒忽视的贡献。 第四;京剧的综合性还体现为表演手段的多样。京剧的历代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戏剧的情节、风格、人物行当的不同需求,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多方的改造与提炼,使京剧唱、念、做、打的技巧在剧中得到全面的发挥和精湛的展现。 程式性:程式性是京剧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影视、歌剧、话剧、舞剧的艺术个性。 京剧完全依赖一系列的严格规范化、高度完善化的表演程式,来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目的的。 京剧程式就是京剧演出中相对固定的规范化的表演法式。 京剧表演程式的行成事京剧高度完善化的结果。它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是演员创造觉得必不可少的手段。 京剧表演程式的分类有:唱腔程式、舞蹈程式、行当程式、音乐程式、脸谱化妆程式、舞台调度程式等等。 京剧的表演程式是独立于剧本内容之外的完整技术结构和动作单元,表演时可分可合,不仅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极强的技巧性、严格的规范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它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不仅使生活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 京剧脸谱属于造型艺术范畴,是指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勾画形状和涂抹色彩的程式。京剧脸谱的程式化体现在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脸谱。 在脸谱的程式中,依脸谱画法的不同可分为勾脸、揉脸、抹脸三种,依照脸谱图案的不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学号:2011302580105 姓名:陈硕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听闻到来自不同物体的声音.有杂乱的,有单调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清晰的,有模糊的,有柔美的,有动听的... 从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就学到了,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那么,作为声音中一种特殊的成员,音乐又是怎样诞生的呢?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而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是听,都蕴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感情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竞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无论音乐的起源是怎样的,总之,为了今天的我们能够享受到这天籁般的声音,实在是应当好好庆贺一下! 任何食物产生之后,都免不了要经历发展这一阶段。在中国这一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神秘国度,音乐的发展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

声乐艺术发展史专题

《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040102147 教学对象:研究生 预修课程: 课程总学时:54 课程总学分:3 开课单位:鲁迅艺术学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声乐艺术发展史从声乐发展史的角度,对西方声乐和中国声乐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使我们从中了解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对各种唱法都进行过认真的艺术实践。 2、千百年来中外声乐发展的历史,就是和各种唱法彼此竞赛、互相取长补短的艺术实践过程,任何一种唱法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进而得到声乐家和声乐爱好者的认同。 3、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并把握欧洲声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探究美声传统教育理念之精髓及蕴含的深层次理论内涵和人文特质,明晰声乐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中国近现代发展史通过十三章节的内容,以声乐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生、传播、演变、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论证了中国声乐艺术在声乐史上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戏曲、曲艺、三种唱法及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民族声乐,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歌、戏曲、曲艺艺术精华,同时认真学习、研究和吸取西方声乐艺术中的经验,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到更快发展,早日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担当我们的责任。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欧洲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为研究对象,根据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声乐教育的目的、内容、载体、方式、功能、理念等因素的变迁所呈现的差异,将欧洲声乐教育史及中国声乐史依据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划分依据、基本特征、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理论文献、代表人物及相互间传承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归纳西方声乐史上涌现出的著名演唱家、教育家、教育学派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当代教育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史学资料和理论依据,期望对中国美声教育的发展会有所启示和帮助,但不可否认由于歌唱较注重具体实践和个人体悟,因而在其本质特征中有超理论化的倾向,最原始的经验主义教育模式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致使声乐教育的主观性与崇技性相当鲜明,因此需将音乐史学、声乐学、教育学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 三、学习方式:(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 1、讲授:54 学时 2、讨论:学时 3、自学:学时 4、实验:学时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直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都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在我国从汉代逐浙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音乐剧的特征及不同文化背景

2011年05月 音乐剧的特征及不同文化背景 文/王佳 摘 要: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关键词:音乐剧;特征;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210-02 科教纵横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 1、综合性 指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例如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上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2、现代性 它不再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有乡村音乐的音乐剧。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性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国式的踢踏舞,不光有芭蕾舞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舞蹈语汇。事实上,很多的现代舞蹈动作都起源于音乐剧。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音响、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音乐剧的舞台。 3、多元性 多元性指的是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如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Revue),舞蹈也有多种流派。 4、灵活性 即不拘—格,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从布景上讲,《西贡小姐》需要一架直升飞机从天上降下来,传统上是做不到的,音乐剧则可以花本钱让直升飞机从天而降。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都是创新的并以市场需求为根据,不受传统的约束。在形式上,百老汇音乐剧受音乐喜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伦敦西区受轻歌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所以从总量上说,欢快的喜剧题材数量较大。当然,也有一些重量级的悲剧作品,例如《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等。 5、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因为音乐剧是面向大众的一种娱乐形式,它已经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都是靠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的。它非常注意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我们知道,音乐剧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录相制品,演到一定程度才搬上银幕,在版权处理方面是精细分割且商业化的。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都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应该说,这也是反映了观众的需要。 简言之,音乐剧就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不同的人对音乐剧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音乐剧的那些制作人、作曲家、词作家,甚至那些表演者也都有不同的胃口,其中最大的争议可能是在纽约百老汇和在伦敦西区之间。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她的发展是和美国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美国的音乐剧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这些风格跟过去的摇摆舞、踢踏舞有密切的关系,也和美国芭蕾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在过去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因此,美国音乐剧有它的传统。1904年,比特尔 踪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演出船》综合地把歌曲、舞田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结合得相当好,“老人河”等都是《演出船》中的著名歌曲。另外,正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到了1943年,美国音乐剧舞台上出现了《俄克拉荷马》,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进展,即把舞蹈非常紧密地融汇在剧情之中,而不是过去那种似乎让你感觉到在剧情进展中暂停一下,给一段舞蹈或者给一曲歌的油水分离状况。传统歌剧往往就是如此,例如《茶花女》,第三幕开场给出了丁几段舞蹋,但这舞蹈与故事的进程不是那么特别有关系,似乎仅仅是一段华彩的炫耀。1957年,《西区故事》又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舞蹈、剧情和歌的结合非常流畅、平滑、顺理成章。一个好的制作不是为了舞蹈而编舞,不是为了唱歌而把戏停下来,也不是为了入场时的“亮相”而安排剧情进展。《西区故事》体现了场景、歌、舞非常流畅的结合另外,导演、舞蹈设计帅配合的密切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到1975年,有人认为《平步青云》在这方面是达到顶峰了。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对话的安排也能够和歌舞穿插得非常流畅和同步,这也许是百老汇在那些年代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与伦敦西区相比,这显得非常突出。那时候,美国搞音乐剧的人可以尽情贬低伦敦。 伦敦则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有些纽约人认为,伦敦太偏重歌剧和轻歌剧,英国人不如道怎么去制作音乐剧,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英国人不太善于运用舞蹈语言。英国虽然也在音乐剧发展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 210 2011.05

音乐的起源的重要观点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音乐的起源的重要观点:1、劳动起源说2、模仿说。3、异性求爱说4、巫术说5、游戏说6、信号说7、“太一”说8、潜意识说9、情感表达说。原始的音乐是由歌、舞、乐组成,以狩猎为内容,许多原始音乐反映与大自然斗争有关的内容,远古音乐传说还有有关部落战争的,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各种原始宗教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产生许多与之有关的乐舞神话传说。 在整个夏代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它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商代最有代表性的乐舞是《大濩》,甲骨文表明它常用于祭祀。 远古及夏商的乐器,分为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类。吹管乐器有骨笛(贾湖骨笛是至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埙,角,籥,龢,言。打击乐器有鼓,磬,钟,铃,缶。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 周代天子分封诸侯,并在总结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手段。礼可以分贵贱,乐可以互和敬。周代的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周代的音乐形式都是乐舞或歌舞,有六代乐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小舞,宗教性乐舞。(宫廷音乐) 六代乐舞有,《云门》《箫韶》《咸池》《大夏》《大濩》《大武》。 颂乐,重大典礼使用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 雅乐在周代指一种宫廷音乐,主要用于祭祀与各种典礼活动。雅乐分大雅与小雅。其音乐形式有的乐歌,其伴奏用琴或瑟;有的是器乐形式,乐器则多为笙或管。 房中乐是统治者用于后宫的一种燕乐,其娱乐性较高,歌时只用琴瑟之类乐器伴奏,歌词常采用民间采集而来的情歌之类的内容,要求合乎后妃之德、合乎礼教的审美情趣。 四夷之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里的、非周地的一些其他地方的民族或部落如秦、楚、吴、越等地的音乐,这种乐舞主要是为了炫耀扬威,它由低级的乐官“鞮鞻”掌管。 小舞是规模的乐舞 大司乐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除此之外的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周代民间音乐的有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周代郑卫宋齐魏秦王陈豳等十五国的民谣,周人就有“采风”制度,古人将民间音乐称为“风”)南音(周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九歌(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的大型歌舞曲)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 周代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和许多著名的宫廷琴师如师旷、师涓、师曹、师襄、师乙等。 周代乐器的增多,促使乐器分类的出现,八音是古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分成的“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个类别。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恢宏的一套编钟。 我国的乐律学在周代已有高度的发展,在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中就有三分损益法的记载最早的七声音阶我们称之为“古音阶”。用三分损益法还可以得到我国的十二律。 在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辩家等互相展开争辩,思想尤为解放。而关于音乐问题的争辩,是以儒家、墨家、道家为重要。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也存在着悠久的音乐历史。有据可考的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而在这漫长的八千年里,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在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繁荣、多元素融合、故步自封、重新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后,如今的中国音乐类型、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传统乐器革命歌曲 一、古代音乐 中国最悠久的音乐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1年在我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用鹤骨打孔制成的七孔骨笛可以说是现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现在大量出土的同时代的陶埙、骨哨预示着当时的人们就已具备基本的音乐需求。根据现存文献的记载,当时人们主要通过音乐表达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其后出土的夏、商、西周等时代盛行的鼓、编钟、磬等都说明我国有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那个时期我国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其后才逐渐出现了七音乐器和作品。到了汉代,国家开始建立专门搜集、编制音乐的政府部门“乐府”,后来“乐府”一词逐渐演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在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出现,西域文化传入我国,我国传统音乐被注入了新的元素。但总体来说,汉代以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隋、唐时期可谓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巅峰时期,由于国泰民安、国家富足,人民开始重视起精神文化的发扬,音乐成了他们生活、娱乐的主要项目。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渗入,唐代音乐非常繁荣,音乐教育也开始萌芽,甚至出现了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如梨园、教坊、大乐署。我国传统音乐传至清代,民间普及程度已非常高。在这一时期,社会上既有高雅音乐又有民间小调,地域音乐特色异彩纷呈,民族音乐形式种类丰富多彩。既有北方的山东大鼓,又有南方的浙江道情;既有汉族秧歌,又有维吾尔族木卡姆。总体上,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唐朝、清朝两段高峰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不论是各种音乐的种类还是所表达的音乐内涵,都可称得上是我国传统音乐历史中的瑰宝。 二、近现代音乐 从十六世纪起,西洋音乐开始传入我国,以独立形式存在于我国宫廷。十九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洋人大量涌入,西洋音乐在我国大规模传播,民间开始吸纳西洋音乐元素,形成中西结合的特色音乐曲风。二十世纪初,许多留洋音乐家陆续回国,在国内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传授西方音乐基础知识,西方音乐在城市内大受追捧,其现象在上海最为显著。三十年代,上海许多歌舞厅开始演奏中西结合的新音乐,留声机里时时传出有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西洋爵士音乐。这个时代,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大肆碰撞,相互结合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通俗音乐。当时国内已有电影产业,随着电影公映,人们的娱乐生活得到满足,电影音乐也在群众中流行起来。当时较为出名的流行音乐《天涯歌女》《渔光曲》均是出自电影主题曲。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另一大分支当属革命歌曲。当时正经历着抗日战争的祖国人民渴望着能够表达他们内心愤怒与斗志的音乐作品出现。处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内音乐家们开始创作表现时代背景,唤起民族共鸣的革命歌曲,其中许多作品,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仍收录在现今青少年音乐课程教材中。其中苏联歌曲对这一时代中国音乐的影响巨大。革命歌曲中不仅有在西洋音乐基础上填词创作的作品,也有改自传统民歌的革命作品。这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强烈,特征明显,十分具有时代特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实行文化大革命,西洋音乐曲目被全面禁止,国内主要音乐形式只有以《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由于缺乏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也缺少音乐创作的包容环境,这个时期我国音乐创作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的。尽管这一阶段我国与外国在音乐交流方面行动为零,国内许多音乐形式也被禁止,但“样板戏”在京剧与西洋乐器的结合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音乐剧的形成于发展

一、音乐剧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16世纪,莎士比亚为他的喜剧和浪漫故事——《仲夏夜之梦》等加上了歌曲和舞蹈,并由“专业”的艺人来表演小丑、民谣歌手等人物。后来,许多音乐剧作者在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初期,都喜欢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创作素材。 19世纪,法国出现了喜歌剧,用对白代替意大利式的宣叙调。19世纪后半期,在维也纳,中产阶级所热爱的歌剧盛行。与此同时,法国的轻歌剧经奥芬巴赫发扬成为一种大众娱乐。奥芬巴赫还创立了一种新的歌剧形式——小歌剧,并在欧洲各地上演,从维也纳到伦敦,感染了许多作曲家,如约翰·施特劳斯等。1883年,小歌剧的狂潮迅速蔓延开来,到达了第一个高峰期。此时,嘲弄、讽刺的轻歌剧在英国也较为盛行。这些轻歌剧、小歌剧音乐既不复杂,剧情也简单易懂,为后世音乐剧的诞生指明了方向。 音乐剧是一种音乐、舞蹈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主要是用音乐和歌、舞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擅长表现轻松幽默的主题,具有风格轻快、娱乐性强的商业化特点,是一种在20世纪兴起的独特的艺术现象。关于音乐剧的起源说法甚多,一说源于欧洲19世纪古典歌剧。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喜歌剧和轻歌剧,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莱哈尔的《风流寡妇》,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等等。这些喜歌剧以轻松愉快的情节和生动悦耳的音乐取悦于听众,很受欢迎。后由欧洲移民传到美洲大陆,使轻歌剧成为音乐剧的形式来源之一。另一说法源于19世纪末美国的“音乐滑稽剧”和“音乐喜剧”。再一种说法源于美国本土的由乡村歌曲、黑人灵歌与爵士音乐及流行歌舞组合而成的歌舞杂耍。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国人以英国音乐喜剧为蓝本,借鉴了古典轻歌剧戏剧情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加进了本土乡村音乐和黑人灵歌悠长如歌的旋律、爵士乐狂热躁动的复杂节奏、现代流行歌舞热烈奔放的视听效果以及滑稽演出、魔术表演的娱乐性和技艺性,形成了美国早期的音乐剧,因此成为音乐剧的另一种重要来源。 音乐剧的兴起与发展,几乎贯穿了20世纪的大部分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在经历了空前的剧烈变化后,出现了新的现代音乐流派。 特别是由黑人音乐布鲁斯、拉格泰姆等演变而来的爵士乐风靡全国,吸引了广大的群众。具有美国风格的音乐剧(亦称百老汇歌舞剧),在欧洲的轻歌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迅速得到发展,百老汇也日渐成为美国音乐剧创作、生产、演出、观赏的中心,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观众,成为各国音乐剧从业者最心驰神往的地方。百老汇音乐剧的诞生和发展被公认为是美国音乐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30至40年代,西方的经济萧条给音乐剧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1945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音乐剧不但被“山姆大叔”自己认为是美国文化独特的标志之一,而且得到各国观众的认同。这个时期,美国音乐剧佳作如潮、大师辈出,令人眼花缭乱。著名的音乐剧有《窈窕淑女》、《西区的故事》、《音乐之声》等等,较著名的还有《群众演员》、《艾薇塔》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音乐剧创作走向低谷,似有江郎才尽之感。伦敦的音乐剧《孤星泪》在百老汇的演出场次创下历史最高记录。随后由安德鲁·洛伊·韦伯作曲的《猫》、《歌剧院的幽灵》和麦金托什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相继在纽约登陆,使美国音乐剧黯然失色。向来自负的美国人惊呆了,他们为英国人疯狂喝彩,百老汇被英国人征服了…… 音乐剧这种新兴的表演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比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音乐剧在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创作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芳草心》、《四毛英雄传》、《夜半歌魂》、《血狼湖》等。最近十年中国的音乐剧得到快速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好的作品,如《白莲》、《赤道雨》等等,并且还出现了

音乐起源的说法

1、音乐起源的说法: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太一说、巫术说、语言抑扬说、异性求爱 说、信号说 2、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德国“万年骨笛”距今约三万五千 3、《神奇秘谱》明代朱权 4、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中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一首民歌《弹歌》 5、《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 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6、《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7、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贾湖古笛为我国最早的古笛。 8、周代的礼乐制度王贵为天子,因而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 面、一面。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有大司乐。 9、音乐教育机构:6~9阶段在家学习,如干支、数目、四方之名等;10~20主要学习儿童 的礼仪、器乐、诵读诗文、跳《勺舞》;20岁以后开始学习,成年礼仪,舞《大夏》。10、六代乐舞:黄帝的《云门》、唐尧的《咸池》、虞舜的《箫韶》、夏禹的《大夏》商 汤的《大濩》、周代的《大武》。 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西周初期 至春秋中期余约500年内出现的15国的民间歌曲,共160篇,是诗经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 12、荀子《成相》篇,是我国音乐说唱的元祖。 13、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秦青“生振林木,响遏行云”伯牙的“高山流水” 14、八音分类法依据乐器制作的材料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 乐器:铜铃、铜鼓。石:磬、排箫。土:陶鼓、陶玲等。木:柷、敔。丝:瑟、筝。革:应、鼍骨等。匏:笙、竽、竹:箫、篴。 15、三分损益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中。 16、十二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 无射、应钟。 17、汉承秦制,汉乐府设立“太乐”和“乐府”。汉哀帝取消。 18、“协律都尉”李延年 1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保存了汉至唐的大量乐府歌词。 20、徒歌(情场无伴奏)—但歌(一个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一人持节者歌,以管弦 相伴奏)—相和大曲(歌舞伴奏一起)。相和歌的三调平、清、瑟。鼓吹乐的总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21、《碣石调·幽兰》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记载于《神奇秘谱》,唯一一首 以文字记谱的琴谱。 22、《梅花三弄》是东晋时期桓伊演奏过的一首笛曲。 23、早期有“缠令”和“缠达”的曲式。 24、《广陵散》又称《广陵止息》。 25、汉代乐器:琵琶、箜篌。 26、《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共23篇,现存11篇。据 记载是公孙妮子所著。 27、阮籍《乐论》最著名的是《九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28、吴声歌是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歌曲,最初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29、西曲分为舞歌和倚歌。西曲流传于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一带。 30、北哥始自北魏时期,又名真人代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