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音乐和舞蹈的文化背景与意义

音乐和舞蹈的文化背景与意义

音乐和舞蹈的文化背景与意义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探讨音乐和舞蹈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来分析这两种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音乐和舞蹈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古代文明中的音乐和舞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宗教和神秘意义,以及一些社会仪式的功能。

比如说,在古埃及,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信仰和仪式,常常被用来表达神权和社会秩序等概念。

在古希腊,音乐和舞蹈也被认为是一种与神灵联系的方式,可以诉求神明为人类带来福祉和应允愿望。

从文化和历史角度来看,音乐和舞蹈可以被视作一种文化遗产,它们在传统和古老的社会中扮演着特别的角色。

在某些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的意义,因此具有着至高无上的价值。

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蹈、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民乐等等,这些都是各个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二、音乐和舞蹈的社会意义音乐和舞蹈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上,还体现在当今社会中。

音乐和舞蹈的社会效益是非常丰富的。

一方面,音乐和舞蹈可以被用作庆祝特定社会活动或节日的方式,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快乐,还可以促进社交活动和沟通。

此外,音乐和舞蹈在娱乐产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很多国家中都是不可小觑的。

另一方面,音乐和舞蹈在教育和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不分国界和种族,受到全世界各类人群的热爱和追捧。

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缩小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距离。

有许多跨国的音乐和舞蹈节,如纽约的“百老汇舞蹈节”、法国的“蒙马特国际音乐节”等等,这些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国际友谊和交流。

总之,音乐和舞蹈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非常丰富多彩,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古代音乐与舞蹈

中国的古代音乐与舞蹈

中国的古代音乐与舞蹈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富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审美特点,而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以古代音乐与舞蹈为主题,探讨其起源、分类以及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与传承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以人们自然发出的声音为基础,如击鼓、敲石、捶击木头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乐器的发明和演奏技巧的提高使得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中国,音乐与宗教信仰、儒家思想等紧密相连。

古代宫廷音乐主要以雅乐为主,它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时所演奏的乐曲。

雅乐以其严谨而庄重的表现形式,表达了社会秩序和圣洁的含义。

另外,古代民间音乐也在各个地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不同地区的民俗音乐在曲调、演奏技巧以及表演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如著名的京剧音乐就是京城(今北京)民间音乐与其他剧种融合发展而成的。

二、古代舞蹈的分类与特点古代中国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并与音乐密切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宫廷舞蹈主要有“礼舞”和“宴舞”两大类。

礼舞是宫廷在祭祀、宴会等重大场合上演的舞蹈形式。

宴舞则是在各种娱乐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以轻盈、欢快为特点,多用各种手势动作表达情感。

另外,民间舞蹈也是古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各地区的传统习俗和风情为基础,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广场舞以欢快的音乐为伴,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老年人们热衷的一种健身方式;腰鼓舞则是源于北方地区,舞者手持腰鼓,在舞台上表演跳跃、高踢等技巧动作。

三、古代音乐与舞蹈的社会地位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音乐和舞蹈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社交、娱乐以及宗教仪式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音乐和舞蹈在娱乐活动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古代社会中的宴会、婚礼等场合往往伴随着音乐和舞蹈的演出,以增添欢乐氛围。

而在战争胜利、丰收等重大事件中,民众也会通过音乐和舞蹈来庆祝和表达喜悦之情。

中国历史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

中国历史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

中国历史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其音乐与舞蹈传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和多样化的之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音乐与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并展示其在文化、宗教和社交方面的重要性。

1. 古代音乐与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乐器使用和舞蹈活动主要与宗教仪式和农耕活动相关。

古代中国人相信音乐和舞蹈可以与神灵取得联系,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2. 宫廷音乐与舞蹈的繁荣在中国古代宫廷中,音乐与舞蹈成为了宴会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和宋朝时期,宫廷音乐与舞蹈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优雅文化的代表之一。

宫廷音乐与舞蹈艺术受到皇族和贵族的青睐,他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培养乐师和舞蹈演员。

3. 地方戏曲与民间舞蹈的热情除了宫廷音乐与舞蹈,在中国各地还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戏曲和民间舞蹈。

地方戏曲如京剧、豫剧、粤剧等,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形式而闻名于世。

民间舞蹈则以其生动活泼的舞姿和多样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4. 音乐与舞蹈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与舞蹈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宗教都使用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虔诚和向神明展示敬意。

例如,佛教音乐与舞蹈可以帮助信徒进入冥想状态,与佛祖取得精神上的联系。

5. 音乐与舞蹈在社交场合中的作用中国社交场合中的音乐与舞蹈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传统的婚礼、庙会和节日庆典都离不开歌曲和舞蹈的欢乐氛围。

人们通过参与音乐与舞蹈表演来增进社交联系和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6. 音乐与舞蹈的传统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设立专门的学院和机构来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组织音乐与舞蹈演出和比赛,加强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和保护。

总结:中国历史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历史音乐与舞蹈

中国古代的历史音乐与舞蹈

中国古代的历史音乐与舞蹈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音乐与舞蹈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也成为今天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源。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历史音乐与舞蹈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演变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已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时期,这些乐器主要以石器、骨器和陶器制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乐律和曲调的规范。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鸟鸣、风声等,总结出了一整套音律体系,这就是所谓的“五音”(宫、商、角、徵、羽)。

在音乐曲调方面,古人也根据五音的排列组合,拓展出了各类曲调的演奏方式。

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也十分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合奏、独奏、口唱和宫体舞蹈等形式。

其中合奏是最常见的演奏方式,乐器主要有琴、瑟、筑和笙等。

这些乐器通常由贵族或专业的音乐家演奏,并配合舞蹈进行演出。

二、古代中国舞蹈的特点与形式中国古代舞蹈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早的舞蹈形式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创造出更多种类的舞蹈,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和儿童舞蹈等。

古代中国舞蹈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身体的舞蹈技巧和形体美感。

舞者通过丰富的舞姿和动作展示出美丽的形体感觉,强调舞蹈的协调性和韵律感。

另一个特点是舞蹈与音乐的高度结合。

在古代中国,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通常伴随着乐器的演奏和歌唱。

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往往决定了舞蹈的节奏和动作。

古代中国舞蹈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和儿童舞蹈等。

宫廷舞蹈是贵族和宫廷人员表演的舞蹈形式,舞姿优雅、气质高雅。

民间舞蹈则更加活泼、欢快,通常是在祭祀、庆典和节日等场合表演,旨在象征着各种美好的寓意。

儿童舞蹈则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舞蹈形式,灵活可爱,充满童趣。

三、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影响古代音乐与舞蹈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音乐与舞蹈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

这两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传统特色和现代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一、历史演变中国的音乐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早的乐器多为石、骨、木制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进入宫廷和寺庙,成为祭祀和娱乐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乐府文化的兴盛,也使得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而舞蹈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舞蹈形式是原始部落的祭祀舞和狩猎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演形式,融入到宫廷和民间的庆典活动中。

二、传统特色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各个地区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例如,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代表,其音乐舞蹈形式独特,结合了说唱、舞蹈、武术和戏剧等元素,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受观众喜爱。

而广东的粤剧则以其细腻的音乐和舞蹈表演闻名,常常是潮汕人民日常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舞蹈,如蒙古族的草原舞、藏族的石板舞等,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三、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在音乐方面,中国的流行音乐逐渐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全球年轻人的喜爱。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在继承和发展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舞蹈艺术也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舞、爵士舞等新的舞蹈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

总结:中国的音乐与舞蹈艺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无论是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还是创新的现代艺术,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更全面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舞蹈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起源、发展以及其艺术特点。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艺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史前时期。

最早的音乐器乐遗址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而最早的舞蹈艺术则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杨家埠舞蹈遗址等。

在古代,音乐和舞蹈常常与宗教崇拜、祭祀活动以及军事、礼仪等场合紧密结合。

音乐被视为神圣的媒介,可用于感化民众、传递信息、祈求丰收等。

古代那些以乐舞为主的宴会和仪式,称之为“礼乐”。

在早期,音乐与舞蹈的发展多以民间为主。

秦汉时期,乐舞逐渐成为贵族和宫廷权贵的专有享受。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们也对音乐和舞蹈进行了不同的改革和发展,为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音乐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曲调、乐器、音色和演奏方式等方面。

中国古代音乐的曲调主要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即宫、商、角、徵、羽。

这种五声音阶发展为七音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降、乙。

这种系统是中国古代音乐独有的,与西方的音乐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在乐器方面,古代中国的乐器种类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弦乐、管乐、膜胎乐和骨片乐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古琴、笛子、筝等。

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气韵生动和即兴创作,强调情感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描绘。

音乐曲调的起伏和变化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意境,从而取得共鸣。

同时,中国古代音乐也注重节奏与和声的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三、舞蹈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主要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和武术舞蹈等。

每一种舞蹈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

宫廷舞蹈是以皇室贵族为主要表演对象的舞蹈形式。

它注重优雅、庄重、肢体的柔美与动作的流畅。

宫廷舞蹈的动作和技巧非常繁琐,旨在展示贵族阶层的品味和修养。

“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音乐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直是分别使用的。

在古汉语中,把声、音、乐分为三个层次。

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的说法:“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可见,“声”泛指一切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其中包括各种噪声;“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至于“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的“乐”,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

中国古籍上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此后,“音乐”一词逐渐取代原先“音”一词的地位,用以指称音乐这一艺术门类;而“音”一词的含义则逐渐变窄,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例如“五音”)。

到后来,“乐”一词才作为“音乐”一词的简称而用来指称音乐。

在欧洲,拉丁文中的音乐一词“Musica”,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它的含义不象汉语中“音乐”一词那么明确。

但是希腊神话中缪斯的职责是侍奉太阳神阿波罗,从这点看,借用缪斯的名字来转述音乐这一语义演化中,隐含着一种象征性的寓意:赞誉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社会功能,并赋与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

当人们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时就会发现:①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绘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再现性、描摹性)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现性、表情性);由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中国古典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独特的节奏、优美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音乐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最初,人们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祭奠神灵以及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随着时代的演变,音乐舞蹈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广泛推广。

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达到了巅峰。

二、唐朝音乐舞蹈的繁荣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鼎盛时期。

皇家宴会上常常有宫廷歌舞表演,而一些著名的舞蹈家也受到皇帝的赏识和保护。

唐代的音乐舞蹈主题多样,既有描绘山水田园景色的《广陵散》,也有描述战争场景的《大风歌》等。

唐朝的音乐舞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基础。

三、宋朝音乐舞蹈的精彩继承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对音乐舞蹈的热爱达到了高潮。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到音乐舞蹈中,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

例如,《梅花三弄》就是宋代音乐家刘仲甫用琵琶演奏的一首优美的曲子,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四、元朝音乐舞蹈的汇聚与变革元朝(1271年-1368年)的音乐舞蹈充满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蒙古人带来了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融合了草原民族的奔放与中原文化的典雅。

元代的音乐舞蹈更加注重舞蹈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通过多样的动作和节奏展现了戏剧性的效果。

五、明清时期音乐舞蹈的改革与传承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1年)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明清皇帝重视对音乐舞蹈的保护和发扬。

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音乐和舞蹈作品,例如《瑞鹤仙舞》和《如梦令》等。

六、当代古典音乐舞蹈的复兴近代以来,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直是分别使用的。

在古汉语中,把声、音、乐分为三个层次。

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的说法:“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可见,“声”泛指一切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其中包括各种噪声;“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至于“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的“乐”,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

中国古籍上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此后,“音乐”一词逐渐取代原先“音”一词的地位,用以指称音乐这一艺术门类;而“音”一词的含义则逐渐变窄,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例如“五音”)。

到后来,“乐”一词才作为“音乐”一词的简称而用来指称音乐。

在欧洲,拉丁文中的音乐一词“Musica”,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它的含义不象汉语中“音乐”一词那么明确。

但是希腊神话中缪斯的职责是侍奉太阳神阿波罗,从这点看,借用缪斯的名字来转述音乐这一语义演化中,隐含着一种象征性的寓意:赞誉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社会功能,并赋与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

当人们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时就会发现:①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绘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再现性、描摹性)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现性、表情性);由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

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

②如果人们对这一特点加以深究,可以发现一个更深刻的本质特征: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这也正是音乐与语言艺术的根本分界线。

从表面现象看,活的语言艺术(书面记录除外)也是凭借声波振动,通过听觉器官,在时间中展现的,但语言所用的声音有语义,是词义的外壳;音乐则不然,各种乐汇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

③从音乐与建筑艺术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形式要素的抽象性和结构规范的严谨性方面,音乐与建筑十分相似;但与建筑在空间中展现(属于空间艺术)不同,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简言之,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音乐的内容又充满情感与意志。

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活动,既表现了社会成员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体验的职能,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

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音乐人类童年时期的音乐,作为混生性的原始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在从猿到人过渡的后期就开始萌发了。

原始的生产劳动(狩猎、耕作等)和部落争战所需要的群体间信息传递促使音乐萌发,它和原始语言(社会群体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集体劳动和战斗(群体共同进行的生存斗争活动)发生于同一历史时代。

在人类的有严格语义的语言逐步形成之前,必然有一个运用情感性呼号的阶段,近人在对黑猩猩的观察中已记录到类似的现象。

这种情感性的呼号,既是语言的前身,也是音乐的萌芽。

在音乐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节奏敲击,有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呼号,在带有各种滑音的音调中出现的确定的音律为数不多;这些音乐萌芽的形态虽然简单,却是原始人类群体之间交流愿望与情感,表达要求与意志,协同进行劳动或战斗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从实用性交流手段的出现,到文化艺术现象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完成这一转变过渡的活动形式是:社会群体把规范化的劳动或战斗活动加以复现、演习、操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发生过程”。

原始人类通过模仿禽兽被猎,演示草木繁茂,用象征性的表演制服想象中的敌人等,既表达了对以往成功的欢庆祝贺,又表达了对未来禳灾祈福的愿望。

这些活动在客观上起着情感激发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借助于表演形式的类比作用和表演者对功利效果的想象而发挥的。

因此,与感觉器官相联系的形式感与想象力就得到培育。

例如,运动觉的节奏感、匀称感,视觉的色彩感、形状感,听觉的音色感、和谐感,语义表象的排比感、对仗感,以及伴随着形式类比作用而联想起社会生活事件背景的心理机能,就在这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也就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原始积累形成过程。

科学、艺术、教育等各种成分的萌芽混合在一起的原始文化现象的积累,形成巫文化,而巫文化所运用的手段中,那些培育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部分,就逐渐发展成为混生性的艺术萌芽(其中包括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美术等因素的萌芽)。

强调人类劳动是音乐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对的,但不应简单归纳为“音乐起源于劳动”,而忽视了审美发生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肯定原始宗教(巫)对原始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对的,但不应简单地归纳为“音乐起源于宗教”。

因为我们不仅要看到在原始文化现象的形式方面音乐与巫术的相关性,还应当看到在原始文化现象的内容方面,音乐与劳动战斗等物质性生存斗争的相通点。

此外,在生存斗争社会化的基础上,男女求偶活动发展为超生物的群体间智能、体魄、情感等方面互相展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语义性符号形式的传达不能满足时,自然要求运用更强烈更直观的情感激发手段,音乐舞蹈与造型艺术都受到来自这方面的推动与促进。

从语言起源和音乐萌芽,到社会成员分化为阶级之前,大约经历了一百万年以上的岁月。

音乐艺术手段的各种素材,是通过无数氏族在漫长岁月中的群众性创造,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在目前尚处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部落或氏族那里,人们仍可以发现许多原始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音乐遗迹。

例如,图腾祭祀中的集体歌舞,讲述创世传说与本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歌,欢聚饮宴时唱的宴歌、酒歌和娱乐性歌舞,友好邻村互相访问时唱的迎宾问答歌,青年男女互相表达爱慕之意的情歌,婚嫁、丧葬仪礼所用的歌曲和舞歌,各种各样农事和手工劳动过程中所唱的渔歌、牧歌、劳动号子等。

总之,由于远古时代的音乐渗透在许许多多角落里,并同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原始的音乐常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社会发展到奴隶制阶段,氏族社会中有权威的成员集团转化为奴隶主阶级,氏族社会所创造的全民性音乐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由奴隶主阶级垄断了,发展了。

例如祭祀用的“乐”(诗、乐、舞三者一体的活动)完全由奴隶主阶级包办;主持祭祀的巫师作为执掌神权的精神领袖,也身居奴隶主阶级的上层;祭祀所用的贵重乐器也属于奴隶主阶级专有专用,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并且随着物质生产技术的提高而逐渐精密化、系列化、体系化;氏族社会原有的宴饮音乐,在奴隶主的奢侈宴席上大为发展;乐曲比先前复杂了,乐器增多了,形成庞大的乐队;大量的专业音乐奴隶从事宴饮音乐的演唱、演奏,使音乐的娱乐性增强了。

奴隶主阶级的最高统治集团为树立自己的权威,往往编演大型乐舞,例如中国夏代的《大夏》、《箫韶》,商代的《大濩》,周代的《大武》。

在某些民族的奴隶主的子弟教育活动中,音乐成为相当重要的教育手段,这样的教育制度使这些民族有幸成为古代世界著名的文明之邦,例如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

另一方面,奴隶们也在创造自己阶级的音乐文化,他们在为奴隶主享乐而演奏演唱时,不断渗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艺术创造,奴隶阶级各成员之间也通过音乐来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与意志。

奴隶们常用自己的歌喉唱出怨诉和抗议,例如中国《诗经》中就记述有唱出“吾与尔偕亡”这类愤怒语句的民歌;同时,他们还在粗陋的木器、石器和瓦器上敲击出激动人心的节奏,以表达他们的情感,等等。

当然,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之外,还有自由民,对音乐也有需求和创造,这个阶级对奴隶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社会转入封建制以后,社会分工和阶级层次繁复,音乐文化的阶级性形成斑驳缤纷的局面。

封建领主通过战争兼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权势,在帝王的宫廷中,音乐生活更加豪华。

除了从奴隶主阶级那里继承过来的祭祀占候音乐之外,还制订了各种礼仪制度中所用的仪典音乐和歌颂本朝帝王武功的音乐,并从全国各地征集乐工和乐曲供皇帝贵族消遣娱乐。

例如中国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教坊,就是承担后一类职能的宫廷机构。

朝廷官员中不仅有人监制各种乐器,而且有人进行音乐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常常同哲学、数学乃至天文、历法以及制订度量衡等结合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由于精神生产的进一步分化,在封建社会中开始形成职业的僧侣集团,主持寺院教堂的宗教活动,使宗教信仰以更严密精巧的形式渗透到社会广大成员的精神生活中去。

虽然不少的宗教教义都在理论上公开贬斥音乐,但在宗教活动的实践中却普遍借助音乐手段,因而在实际上,对音乐文化的发展既有束缚,也有推动。

有些宗教团体还创造了较发达的音乐艺术品。

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经济结构的基层支柱,人数远远多于宫廷和寺院的人员,他们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反映他们组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和审美理想,这个阶级不仅自身参与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与器乐曲的创造,而且以其精神生活的要求,协同市民阶级(市民除了一部分身兼地主以外,职业日趋繁多)一起促进市镇商业性音乐活动的发展。

相对于宫廷音乐的民间音乐,相对于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以自由民身份从事活动的职业音乐家,是这一社会阶段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对音乐艺术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除了一部分依附于宫廷、官府、教会和富户外,大多数流动在城市集镇,进行各种音乐表演活动。

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地主、市民阶级的支持,他们所提供的审美享受,也主要是为满足这两个阶级的需要。

“文人音乐家”(士大夫阶层)也在音乐文化上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但是,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最丰厚宽广的土壤却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他们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自己的劳动生活和社交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音乐,由于没有严格的思想束缚,他们所唱出的曲调和敲出的节奏更富有创造性。

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所导致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使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带上慷慨激越的色彩和雄劲挺拔的气势。

当市民阶级雇佣劳动力组织生产,把手工业改造为机器工业,实行产业革命的时候,摧毁封建制度的新生产力就在封建社会中孕育起来了。

这个代表工业化生产力的新的市民阶级,把音乐艺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