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最昂贵的20幅油画解读

西方世界最昂贵的20幅油畫解讀

制作:Bulrusher

E-mail文化传播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217090565.html,/

选择图片

结束

一.《蒙娜丽莎》

·

芬奇

1503-1505年

油画

77x54

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罗浮宫称得上是世界最著名的美术馆,《蒙娜丽莎》则称得上是其中最著名的收藏品。法国人能拥有这件意大利绘画的瑰宝,全靠当年热爱意大利文化的法国弗朗索瓦一世盛情邀请老达?芬奇赴法。达?芬奇在离开令他失望的故土时,带走了一批珍视的作品和文稿,其中就包括没交给订画人的这幅油画。

《蒙娜丽莎》,据流行的说法,是达·芬奇为佛罗伦萨商人乔孔多的妻子蒙娜?丽莎画的肖像,所以在西方,它还有个标题,即《乔孔多夫人》。达·芬奇为她作画的时候,她年仅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刚失去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为了让她面带微笑,画家想出种种办法,如请乐师为她奏乐、唱歌、说笑话。

画面上,蒙娜?丽莎优雅地侧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背景是起伏的远山、蜿蜒的小路和潺潺的流水。她有明亮的眼睛、纤细的睫毛、垂落在肩上的柔软而微微鬈曲的头发。达·芬奇没有给她画上眉毛,因为按照当时的审美观念,女性的眉毛有损眼睛的明净。她的衣着大方朴素,富有音乐感的衣褶取代了一般妇女肖像上常见的珠光宝气,在额头上轻轻撩起的一丝薄纱更增添了她的妩媚。

“薄雾法“的运用在这一幅肖像画中发挥了充分的效果,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达·芬奇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令人捉摸不定。不同的观者和在不同时间的相同观者,感受似乎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有点严肃,有时像隐含忧伤,有时又似乎在揶揄和讥讽。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图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在背景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和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突出人物形象。而且人物两边的远景并不在同一视平线上,右边视平线显得较高,左边的视平线则比较低。这样的处理有了非常奇特的效果: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我们会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当我们集中看右边时,我们会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人物五官的位置,似乎也在随之变动。

值得注意的还有蒙娜丽莎的一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它展示了她温柔的性格,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我们可以从这双手看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性。

《蒙娜丽莎》即表达了画家对人的歌颂和赞美,又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因此,它是一幅永恒的艺术杰作。

许多岁月流逝了,尽管有种种说法,但蒙娜丽莎似乎并不在乎它们,她一直呆在风景前,显得亲近而又遥远,真实而又神秘,单纯而又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对她会有不同的认识,如同莎翁笔下那位说不尽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学者专家还会一次次猜测她微笑中的含义,但对普通的美术爱好者,最有意义的还是面对作品本身,凭心灵去体味它的美,千万别陷入走火入魔的“发现”为好。

二、《最后的晚餐》达·芬奇1495-1498年油画460x880

米兰蒙恩圣马利亚修道院

公元15至16世纪,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商贸往来,见多识广的意大利人开始注意到那些已被遗忘多年的古罗马文化。诸多的学者、建筑师、艺术家云集于此,探索不同于中世纪的经验和知识,每个人都勤奋地工作,心怀对荣誉与名声的渴望。19世纪瑞士的著名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把这个阶段称作“文艺复兴”,意思是强调它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关联,不过,他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本著作中申明,古典的影响仅仅是一个方面,没有它,文艺复兴仍然会发生,因为对

于后人来说,文艺复兴最重要的成就乃是对于人性的发现。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大型壁画,它位于意大利米兰省一所多明我会(Dominican)修道院食堂的墙面上。这所修道院被

15世纪米兰公国的实际掌权者罗督维科(Ludovico)视为自己的宫廷教堂,每逢周二、四,他都要来这里同修道士们一起进餐。因为食堂尽头的墙壁正对着修道院的餐桌,所以大公希望能够在用餐时看到一幅表现《圣经》中最后晚餐场面的壁画,以使所

有人感念基督的苦难与恩泽。最终,他把这项重要的任务委托给了他忠爱的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莱奥纳多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画家,关于他的种种传说长久以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涉及领域

包括绘画、机械、建筑、雕塑,他的头脑几乎像一个“永动机”,随时准备着为那些吸引他的事物去工作。从1457年开始,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幅巨作。画面讲述的是耶稣在受难之前与门徒们一起过最后一个逾越节的情景。在这天晚上

的宴会中,正当众人静静用餐的时候,耶稣突然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于是所有的使徒一片哗然,愁容满面,既担心自己又怀疑别人。这在当时的修道院食堂其实是普遍流行的题材,它所表现的主题

对于虔诚的教徒们来说显而易见,一切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可言。但是,莱奥纳多的画面却要在秩序井然的外表下带动观者

去体察灵魂深处奥秘的理智与热情。画面占据了整个墙壁,赫然面对观众,背景中莱奥纳多娴熟地运用了透视法,使符合

焦点透视规则的建筑结构与壁挂装饰宛如食堂真实空间的延伸,直至消失于窗外优美的风景。这就使得晚宴的场景不是发

生在单幅画面封闭的空间里,而是发生在整个食堂,餐桌上的食物与杯盘就如同食堂中修道士们所使用的一样,只要你进

入这里,就已经是其中的一分子,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观察、思考、呼吸。

画面的内容一下子就会将人吸引,因为它抓住了最关键而富有戏剧性的时刻。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有规律地每三

人分为一组分列在他的两旁,表现出他们在听到耶稣的话后截然不同的反应与表情。最左边的是巴塞洛缪、小詹姆士和安

德鲁,接下来的一组是犹大、彼得和约翰,耶稣右边的是托马斯、老詹姆士以及菲利普;最后的一组远离中心,包括西蒙、犹太和马太。从他们强烈的身体姿势、手势和面部表情中,读者可以察觉到他们真实流露的品德与个性,察觉到人类内心

的震惊、愤怒、恐惧、猜疑以及罪恶。最左边三人向右凝视的目光与最右边三人向左伸出的手势联合构成了一种向心的张力,而处于中心位置的耶稣却泰然处之,不过他的平静却和叛徒犹大的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犹大手捂钱袋,身体后撤,

在他的头和耶稣微微向右倾的头之间虽然留有很大的空隙,但却似乎系上了一根随时都有可能绷断的橡皮筋。此外,作者

在用光和用色上也颇下了一番苦心。画面中几乎所有人物都面朝观众,只有犹大一人将头转向画面内部,因此脸部蒙上了

浓重的阴影。而耶稣的服装却采用了最鲜艳的红绿对比色,自然形成了画面的核心,而从他背后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则如

同来自人类世界之外的神圣光环。耶稣着红色服装一边的手臂伸向一杯葡萄酒,意思是说“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约,是

为你们流出来的”;着绿色服装一边的手臂伸向一块面包,意思是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当观者的视线停留

在这个由耶稣的头及双臂所构成的稳定的三角形上时,他的内心深处重新响起的将是耶稣受难之前与所有门徒们所作的这

个有关灵与肉的庄严约定。莱奥纳多凭借他高超的造型技巧和捕捉人物性格的能力,对一个耳熟能详的场景做出了他独一

无二而且震撼人心的诠释,我们甚至只需匆匆浏览一下所有人各不相同的手,便不难发现画家对于人的心理与情感具备多

么深的洞察力。因此难怪也有人说,这幅作品虽然表现的是宗教题材,但其真正的兴趣却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理解。

三、《向日葵》梵高

1888

布面油画

91x72

现藏英国

伦敦国家画廊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

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

怀

仿

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四、《第一步》梵高

这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这虽然是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画都显露出梵高个人的风格。画面用色鲜明,多用蓝,黄和绿色。这些高明度及属于自然界的颜色,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他让画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实的黑色线条,这明显是受到JP 艺术的影响,亦让画面增加实在的感觉。

另外,他亦以弯曲旋转的笔触绘画树、灌木和农作物。这是他成熟画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这画增加生气勃然的气息。整幅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充满亲情。

五、《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1508-1512年壁画约540平方米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1475-156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他在雕塑、绘画、建筑领域内都留下不朽的业绩,另外,他还写出不少优美的诗篇。在时人和后人心目中,他是神一般的巨在。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结尾处的那一段赞词,就是一个显明的例证。可惜它较长,无法在此摘引了。

从早期的杰作《大卫》(1501-1504年)问世后,他就是全意大利首屈一指的雕塑大师,而他本人,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为雕塑而生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让他绘制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时,他并不心甘情愿。他亲笔写下的文字记录(“我,雕刻家米开朗琪罗,于1508年5月10日,收到圣父教皇尤里乌斯财库的500金币,这是由于我开始从事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的创作。“),就透露着他的不悦之情。他曾反复向教皇申述绘画不是他的专业,希望不要交给他这桩苦差事。

西斯廷礼拜堂是教皇私人的礼拜堂,它的墙壁留着15世纪意大利绘画名家的手笔,交给米开朗琪罗作画的地方,是高高在上的天花板。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它的面积,都表明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本想应付了事的米开朗琪罗,很快就显出了他的英雄本色,决心使西斯廷天顶画成为世间最壮观的绘画。他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历时四年,独自一人完成了约540平方米的大壁画。

西斯廷天顶画主体部分表现《旧约·创世纪》的故事,由相关的九幅画组成。另一些地方,还有一系列先知、女预言者之类的形象。观赏整个天顶画,如同聆听指挥大师在引领乐队演奏一首雄浑的交响曲,《创造亚当》就是这首交响曲最壮丽的乐章。这个场面相当单纯,它可分为两部分,上帝和亚当。右方的上帝,整个形体飞腾在空中,挟着雷霆万钧之力向前方冲去,他伸出的手指,会把生机和活力注入正用目光企盼这神圣一刻的亚当。与上帝不同,亚当(这是与《大卫》一样富于理想男性之美的形象)的动作是舒缓的,他正处在觉醒中,那无力的手只有触碰到上帝之手后,才能使他站立起来,真正成为万物之灵。以相互伸出的手指为中心,米开朗琪罗借助雄伟的形象、生动的姿势、单纯的色彩,有力地展示了创造人类的壮丽景象。

中世纪的宗教画,是不会有米开朗琪罗西斯廷天顶画上那一个个结构完整的全裸半裸的人物的,那一个个富于人性的高大形象的。可以说,弥漫在《创造亚当》(自然也是整个天顶画)中的无限活力和宏伟气势,显示了人的巨大创造力,以及画家本人的信心,这种种都于文艺复兴。

米开朗基罗在大厅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了连续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画,均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醉酒》。

这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由于长期仰面艰苦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都要置头顶仰视。其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

六、《梦》毕加索

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

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

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

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

儿。又过17年,64岁的毕加索给

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对我来说,

今天是你17岁生日,虽然你已度

过了两倍的岁月。在这个世界上,

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

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七、《大宫女》(The Grand Odalisque)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公元1814年

布面油画91×162cm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安格尔在等待去罗马留学的这段时间,曾接受过今属比利时的列日城的一幅订件,为那里画一幅《第一执政波拿巴肖像》,此时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处死之后,拿破仑又发动旨在推翻督政府的雾月十八日政变的重要时期。这位第一执政官要实行全国的军事统治,人民无不切齿痛恨。安格尔却应允去完成这样一幅肖像画。1806年,他又画了《拿破仑一世在皇座上》,这后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为庆贺这个军事独裁者称帝而创作的歌颂性作品。安格尔不问政治,却在这两幅画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场。当作品于同年在巴黎沙龙展出时,受到了舆论界的冷嘲热讽。

在罗马的安格尔获知这幅画的反应后,心情非常沉重,曾愤慨地表示:“人们总以为,沙龙是鼓励绘画的地方,其实不,它给绘画提供的是一条可悲的道路。”1813年,他与玛德莱娜·夏佩尔小姐结婚,总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说道:“夏佩尔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典范,她成为我生活中的安慰。”这时,他除了画神话题材之外,还画了几幅裸体题材的大画,准备送往巴黎再度露面。这一幅《大宫女》(这时法国的贵族上层对具有强烈的东方情调的土耳其内宫生活极感兴趣,一些画家为满足贵族这种视觉需要刻意去描绘土耳其闺房的淫艳生活。安格尔先后画过好几幅土耳其宫女的形象。《大宫女》这一画题是为区别他的另一幅油画《宫女》)就是这时期他描绘裸女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观众更大的抨击。人们说,作为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走得太远了。他们讽刺说:“安格尔先生画活人,就象几何学家画固体一样。为使其预算好的线条赋予素描以立体感,他什么事都做了!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就象普洛克鲁斯特床上的俘虏(Procrustes)传说中的古希腊强盗,缚其俘虏于铁床上,如身长过榻则断其足,如不

及则强伸之使与榻等,一样随意伸缩。有时他感到沮丧,便不再去加强这种可诅咒的立体感,开始使轮廓完善。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宝剑来决斗。

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中肯些,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曾为其老师作传记的阿莫里·杜瓦尔说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这幅《大宫女》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确实存在很多“越轨”之处,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是前面所说的夸张了的形体,这个女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它完全背叛了老师的庭训。安格尔的学生杜瓦尔为此曾竭力为他作辩解,他说:“我并不想说,安格尔先生是个浪漫主义者。但我也要肯定,他从来不是当时所理解的那种意义的‘古典主义者’。

安格尔似乎在这幅画上显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独立性,但由于安格尔的美学信念的坚定性,这里的表现反而给人们造成对他的见解的模棱两可性,攻击与批评是在所难免的。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我们觉得安格尔具有他的探索勇气,尽管他所画的这个人物是有着很大的虚构性。

拉斐尔

1504

05

板面油画

58 x 43

厘米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画中,我们看到圣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后是一片温柔和景色。这天,风和日丽,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融进浅蓝色的天空。

右边的几簇矮树丛,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这使我们想到年轻的母亲与她的婴儿属于宗教的世界。母亲与孩子头上环绕的两道光环,是他们圣洁的标志。拉斐尔无需用这种标志来展现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他把年轻的母亲绘得那样甜蜜,梦幻般的脸画得如此温柔,当我们看着她时,我们想到的只能是圣母。

她那双大大的眼睛根本没看任何东西,因为它们追随着她的思绪。她正在沉思,似乎没有注意到婴儿耶稣把他的小脚放在她那只搁在膝盖的手上。她的另一只手抱着婴儿。

当我们把她的双手与脸放在一起理解的时候,我们感到她似乎已经忘记了婴儿的存在,她在想着耶稣与他的未来前程。

与他的母亲相比,小耶稣画得比他那个年龄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尔创作这个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确立了耶稣在画中的重要位置。

看圣母子的脸,我们可以发现,那柔和的轮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与希腊杰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的维纳斯头像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直在对古代艺术进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尔把圣母的脸画得更加温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态画得更精致、更柔和,赋予了一件古代异教徒的艺术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义。

拉斐尔赋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画中,古代艺术获得了再生,并发展成一种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尔的成就,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

九、《吹笛少年》

马奈1866

油画

161x97

厘米

巴黎奥塞美术馆

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JP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从《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猛烈抨击起,不管乐意与否,马奈自然而然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领袖,他们以他为楷模,继续向传统的堡垒冲击。但马奈本人并没真正参与新一代印象主义画家的活动,仍然定期参加官方的沙龙,希望在那里获得承认。

《吹笛少年》这幅油画,展出在1866年的沙龙,是马奈的杰作。在当时的法国,西班牙事物、西班牙风格十分流行。艺术界不单出现了不少以西班牙生活为题的作品,也有不少人借鉴西班牙艺术家的成就。马奈同样如此,很早就描绘过西班牙女性、西班牙演员、西班牙斗牛。他那幅色彩斑斓的《巴伦西亚的洛拉》(1862年),激发起波德莱尔的灵感,赋诗赞颂它。另一方面,西班牙画家也给了他极大的启示,委拉士开兹称得上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吹笛少年》与委拉士开兹的名作《小丑巴勃罗·德·巴拉多利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单纯的构图就模仿了先辈的做法。

在空无所有的背景上,浮现着穿制服的吹笛少年。少年的形象由干净利落的笔触塑造而成,大红、金黄、黑、白等响亮的颜色形成美妙的组合,纯净的黑白两色更使画面显得十分明快有力。这幅极为完整和谐的作品,充分体现出马奈塑形运色的精湛功力。但这幅画最有意义的地方不在上述情况,而在处理人物和空间的态度。自文艺复兴以来,画家一直致力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的立体人物和深度空间,可马奈的作品却呈现出回归平面的趋势,而回归平面正是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奈放弃利用侧光突出立体感的传统方式,让正面的光直射在少年的手、脸及身体上,从而减少明暗的变化,也就减少了立体的效果。虽然个别地方仍有投影,仍有立体的暗示,但就总体而言,由纯净的色彩描绘的少年形象,显得相当平面化。这平面化的形象,像剪纸一样贴在同样没什么纵深感的虚拟背景上。这一切,在当时的画坛上,是十分新颖的东西。难怪库尔贝这位老一代的大师,会敏锐地指出它像扑克牌的黑桃皇后,谁都知道,扑克牌的图形是平面性的图形。正是这种新颖的特点,显示出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神圣法则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即使马奈不愿意,他不得不接受革命者的称号。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法国画家。生于巴黎一个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中产阶级家庭,家境宽裕,父亲是司法行政官员。他从小受身为艺术收藏家的叔父影响,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他十六岁考航海学校未被录取,立志学画。到巴黎后进入库蒂尔画室学习,这时他经常到罗浮宫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那里观摩前辈大师的作品,受到很大启发。不过他对传统绘画方式感到不满,随着求知欲的迸发,他不仅喜欢16世纪至17世纪的前人的名作,还对日本与中国的木版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研究了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支、戈雅等人的作品之后,他开始探索和尝试新的油画方法,试着走自己的路子。

马奈的画常常遭到官方的拒绝,但却受到年轻的印象派画家的赞赏。他同年轻的印象派艺术家交往,探讨艺术的革新,自己也画了一些印象派的画,并且从不向学院派妥协,但他始终不做彻底的叛逆者去参加印象派展览,而是穷其一生去争取获得官方画坛的承认。马奈以画人物为主,也画一些风景。他的著名作品还有《奥林匹克》《弗里·贝热尔酒店》《吹笛少年》《威尼斯运河》《露台》等。

注:马奈这一名字出典于拉丁文题铭Manet etmanebit,意思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

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作业

不管是富于意向性的中国山水画,还是善用明快色彩的西方油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在欣赏完中国与外国的美术作品后我不经问自己我得到了什麽?粗看之下中外美术绘画作品只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幅山水和人物,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任何其他的东西,但细想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超越作品单纯表现之外的含义。那不仅仅在是一幅幅的山水和人物,而是整个世界甚至是无所不包的宇宙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我发现了以往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东西,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我之所以选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这门课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油画,画面上描述了优美的风景,当时只是觉得那很美,想要表达些什麽但却又不知如何说起。后来在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看过的那幅作品竟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画的代表,作者就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而这幅作品就是他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我尝试着用我在这门课上的心得来再次欣赏这幅作品时,从整幅作品的构图、基调、色彩和透视技巧等方面来再次欣赏,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整幅作品是那样的动人和生动,柔和的颜色充斥于整个画面,渐渐的我仿佛融到了画面之中许久不能自拔,我想这就是美术的魅力之所在吧。当然我懂的还不是很多,但我能稍微懂得作者的心情与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在我看来美术作品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我们的身心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犹如一首淡淡的歌一般,美术已经渐渐的融进了我的身体之中了,它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养料,在欣赏时我可以完全的投入其中暂时不去思考现实之中的种种不快,美术就是拥有这种令人痴迷的魅力。最后感谢胡老师您了,是你带着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并用语言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的事物。谢谢!

欧洲古典主义女性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法国的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尤其是看到整个欧洲历来的艺术大师在人生起伏中留下的心血作品,心情是很激动的,这是艺术之间一种能产生共鸣的文化激情碰撞吧,虽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但国画、书法、油画给人的震撼是一样的。 摩尔人物油画《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1868年 画布油画,61×88.30厘米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英国,1841―1893年 摩尔出生在约克郡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父亲威廉·摩尔和哥哥亨利·摩尔(1831―1895,著名风景画家)引导他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19世纪五十年代,他到了伦敦,先在肯辛顿艺术学校学习,后考入英国皇家学院,1860年前往巴黎和罗马深造。渐渐地,摩尔形成了着色轻柔,线条细腻的独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休闲人物为主人公,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巨大创造力。这幅作品在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想的同时,把沃尔特·佩特称之为“音乐的特性”的东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并没有明示出音乐家们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更看不出四位演奏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把现代乐器画进作品里,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较真儿”,同时又把画家为了突出作品时代性的意图表现了出来。 欧洲古典主义人物油画《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 画布油画,84×129.50厘米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第一次展出,这意味着画家莱顿朝着开创古典题材的创作道路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对这位画家解决构图比例的高超技艺的一次总结。画中四个女人

世界上最名贵的20幅油画赏析

一、《蒙娜·丽莎》——达·芬奇 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富商,蒙娜.丽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

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 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 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 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二、《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 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本文对具体的每一幅画做了些讲评。准确地说,是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不妥处望批评指正。我的信条是:讲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往外讲。而更可怕的是讲不出“自己的话”,因为平日里不注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总喜欢人云亦云。画画的人只会翻书本,抄别人的结论,那你自己的眼睛和脑子干什么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亮自己观点的人都是英雄。学习绘画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它和搞科学有很大差别,这里面有许多不确定点,不大容易说清楚。特别当我们脱离开具体的绘画,而去空对空地谈一些“美术理论”时,总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因此我主张:把我们的眼、脑集中在一张张优秀的绘画上,即对具体的绘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流各种不同看法和认识,其结果,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有一个合适的色调,但有时画家会特别强调色调。该画就是以色调取胜——浅紫灰偏黄色调。首先,画面层次分明:远山、天空及它们的倒影为浅色调;中间的山丘及倒影为灰色调;前面小船为黑色调。而水中两条纯白的波浪顿使灰色调明快起来。在色彩的处理上,灰色调中的

变化肯定是微妙的:与远山、天空对应的倒影绝非仅是深浅虚实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色彩冷暖的变化:倒影略暖。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 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 (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音乐:古诺--圣母颂

?世界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的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欣赏、了解世界名画,编者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选出100幅代表世界绘画最高成就的名画,辑录出本书。编者有机结合文字、图片、编写体例等要素,为读者打造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摘自《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一书

1./野牛图/洞窟岩画 ?画名:《野牛 图》 作者:马格德 林人(西班牙) 时间:距今约 1.5万年 类别:洞窟岩 画 尺幅:全长 195cm 收藏: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山 洞

2./捕禽图/陵墓壁画 ?名称:《捕禽 图》 出处:埃及底 比斯内巴蒙墓 出土 创作工夫:约 前1400 年 尺寸:高 81cm 类别:陵墓壁 画 收藏:英国, 伦敦,大英博 物馆 ?这幅壁画绘 制于古埃及新 王国时期一个 贵族——内巴 蒙的陵墓,描 画的是死去的 内巴蒙和妻子 儿女在河畔打 猎的情形。

3./渔夫/爱琴海地区壁画 ?名称:《渔夫》 创作时间:约前1500 年 类别:壁画 收藏:希腊,国立考古学 博物馆 ?一位年轻的捕鱼人手 里捏着捕获的海鱼。画面 表现方法朴实、简洁。当 时的爱琴海诸岛已与埃及、 两河流域有一定的交往, 因此在绘画上常常可见互 相间的影响。这幅作品中 人物的头和脚为侧面,人 体的上半身与眼睛却是正 面,无论人物的表情还是 身上的曲线,我们都会觉 得比严格遵守正面律的埃 及壁画优美得多

欧洲古典油画透明画法的技术美

欧洲古典油画透明画法的技术美作者:孙海佳 单位: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宾卡斯与伊维尔油画材料技法比较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2534099 摘要:14世纪到16世纪的古典油画技法的主要特点就是画面色彩与造型相分离,运用提白和罩染的技术手段来表现物象的光滑质感和体积感。欧洲古典透明画法是人类历史中从尊重自然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利用客观自然规律所表达的一种视觉美感。体现了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目的。传统油画中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美必须也只能通过传统油画的各种技术作为物质载体体现出来。这种由技术上美感反应出的精神上的美感就使得古典油画有了很强的绘画性。克劳德·伊维尔是法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家,是世界上著名的幻境画画家,以极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世界画坛。 关键词:透明,提白,罩染,技术 古典油画透明绘画技法是指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的油画技法,主要包括的是尼德兰的油画技法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技法。尼德兰的油画技法是以凡·爱克为代表的油画技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技法是指以达·芬奇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技法和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技法。使坦培拉与油彩结合画法进一步向油性颜料和技法过渡并作出贡献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以贝利尼、乔尔乔涅和提香等人为代表的画家继承了油画混合绘画技法,开创了使用亚麻布深色底子作画的先例,在运用油画色彩、罩染技巧和用笔塑造形体上开拓了新的视觉效果和绘画观念。 “古典透明画法是欧洲古代大师常用的一种技法,是古典油画的主要特征。这种画法的主要特点就是画面色彩与造型相分离。作者在起稿前不必过多考虑画面的最终色彩或色调,而主要研究画面的构图、物象的造型,这样画家的精力就可以全部集中在这些方面,即在一种称为“纯灰画法”的过程中进行。”在传统上,这个过程基本上是用一个基本的单色层来完成画面中需要表现的内容,再用坦培拉白提出亮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表现的完整、充分,使画面中的构图、造型基本完成。等到素描造型完成之后,画家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色彩的绘制中了。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世界名画赏析

世界名画赏析 名称: 缠毛线 年代: 1878年 创作者: 洛德·莱顿英国 规格: 100.3cm×161.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 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

名称:马拉之死 时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法国 规格:162cm×125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名称: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 时期:1881年 创作者: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规格:190cm×30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20幅经典名画赏析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20幅经典名画赏析 《蒙娜·丽莎》——达·芬奇 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富商,蒙娜.丽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

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墙上的?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中国著名油画作品欣赏_最著名的油画作品介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中国著名油画作品欣赏_最著名的油画 作品介绍 随着油画的不断发展,各种油画的派别都有了不同的改进和技术上的突破,从东方的意象式的绘画方式到西方具象式的写实绘画都有了不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画语言表达的相同方式上。小编整理了最著名的油画作品,欢迎阅读!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展示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1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2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3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4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5 油画在中国的历程

国油画家的出现源于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迹。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西文化大冲撞,民间的画坊、画馆兴起,画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时由于画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养也有限。 清末维新变法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有油画家: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潘玉良、庞薰琹、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陈抱一、关良、王悦之、卫天霖、许幸之、倪贻德、丁衍庸等。 这些油画家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 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1927年,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

西方油画艺术赏析小论文

[键入公司名称] 西方油画艺术赏析 小论文 PB09000626 王皓 2012/11/20 摘要: 绘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艺术的发展依附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艺术的根源所在,是艺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文化背景艺术只是个空架子,就会失去艺术的鉴赏性,更不会被人理解和认识。我们学习西方油画必须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认知和解读大师的作品,学习的同时更要符合当下的文化背景,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所服务,才能创作出让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艺术作品。

浅谈学习西方油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卷写道:“求知乃人类的天性”。此言不假,我们要求知,是因为我们想去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的油画,同样也是如此。 西方是油画的发源地,油画在那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要向西方学习油画。既然要学习我们就应该明白怎样去学习。而学习西方油画首先就要弄明白和油画有关的一些知识,了解油画的基础和技法以及一些创作语言。但我们学习油画不单单是学习一些油画技法和基础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他们的一些经典的技法和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文化背景之后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风格样式。 临摹大师是好的,但是我们要清楚临摹的目的,不要盲从。我认识一位学习西方油画的朋友,一开始接触西方油画时就去临摹西方大师的作品,临摹得酷似大师的原作,时间一久对大师的技法就差不多掌握了,他的创作风格也近似于大师,甚 至连创作题材都相似,可谓是第二个某位大师。按理说他应该会取得很好的发展,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不但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就连作品都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只注意了绘画的基础技法而忽略了大师创作时的感受和当时 的文化背景,大师的画已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时代变了,文化背景变了……如果我们还去这样模仿他们画画,画出的作品自然也不会被接受。我们要做的是学习而不是复制。如果我们学油画就是为了画得和西方哪位大师一样好、一样精彩,为此不断地临摹大师的作品,以期待达到他们的境界,殊不知这是大错

世界油画赏析

世界经典油画赏析 1、无名女郎1883年 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75.5cm×99cm 布 油彩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着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2、入睡的维纳斯约1510-1511年乔尔乔内 意大利108.5cm×175cm 布油彩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3、蒙娜丽莎1503年-1506年莱奥娜多·达·芬奇意大利77cm×53cm 板油彩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4、亚威农少女毕加索西班牙1907年油画244×233.5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是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早期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是一幅颠覆了以往的艺术方法的立体主义经典画作。可以说,《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没有它,也就不会诞生现在的立体主义。所以,人们往往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这幅画的题目是诗人萨尔蒙所起的。当时,青年时代的毕加索生活比较贫困,住在“洗衣坊”大楼。而“亚威农大街”当时是巴塞罗那的一条“烟花巷”。这幅画中的女人原型就是这条街上的妓女们,所以也有人把这幅画称为《青楼少女》。这幅画,作者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把立体要素全部转化为平面性。画中少女们的身体并不

古典油画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古典油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我可能不会过多地讲怎么看怎么欣赏作品,因为,你们无论是在展厅还是听其他老师的讲课,或者是自己面对作品的时候,都已经有了很多的知识和准备。我讲的问题似乎是一个学术问题,确实也是一个问题学术问题。 西方的古典油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外来的东西,但是它又根植于人对于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我们会把这种把握方式作为外国文化逐步地接受,但是,由于这样的接受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习惯于接受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艺术的成就。但是,事情并不总是如此,因为,如果我们看中国的艺术,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似乎我们有两种意识,一种叫做西画或者叫做油画,另外一种叫做国画。好像有两样东西,但是,假设我们面对艺术的时候,或者说面对绘画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两种东西,那么,我们就要做出选择,我们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譬如说,大家今天来看这个展览或者来听这个讲座,就是这样。好,那我可以看西方的那一种,当然也可以同时看中国的另外一种,这两种东西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今天我们如何来看待它的价值,并且把这个价值不仅是看成一个欣赏的途径,而且看成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我们就不得不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过去都以为我们会用眼睛看世界,其实不是这样,无论是中国伟大的敦煌,还是八大山人和齐白石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一直用眼睛看世界,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准备去画出一双非常真切的手,这样的一个方法,他没有做过。也就是说,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并非是他的眼睛直接认知,然后用他的手去表达出来,而是他根据一种看世界的特殊方法来对这个世界进行把握的。那么,古典油画是另外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像,也许他真的可以画出一双手。就像我们在展厅里看到有一些作品,甚至你贴得很近了,还以为这不像画出来,好像是生来如此,身在画中。这种感觉,凭我们的直觉,我们就能够欣赏它,能够感受到它的技巧和它的一种艺术的魅力。但是,画得再像,也不如拍一张照片又快又准,拍一张照片不如看真人,如果一个人就在你面前的话,他更像他自己。如果我们只是从绘画作为接近真实的角度去衡量,其实,这个接近的程度的多少,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标准。尤其是摄影发明了以后,这个标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还有什么事情更为重要呢?我们开始追索,是不是即使画得像,他也有一个怎么来画的问题藏在里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题目。实际上,我们讨论的题目中包含着两个层次的问题,我们说的古典绘画跟中国不同,我们今天要讲这个不同,我不侧重讲这个不同。但是,我们讲不同的时

世界上最贵的10幅抽象派名画欣赏

世界最贵的10幅抽象派名画欣赏 艺术市场上从不缺神作,而天价抽象神作更是令人惊叹。当艺术品卖出上亿美元的天价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画如此价值连城?在如今的拍场上,抽象奇迹并非罕见,各种拍卖数据显示,抽象作品大卖已成一种趋势,在世界拍卖最贵的绘画中,“抽象艺术”的价格最高,排名第一。 如今,抽象艺术领跑了全球最贵的名画,成为世界有钱人的收藏目标。艺术品,变为继房地产和股票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 这个世界有幸被赐予许多大师的杰作,我们来看看这些世界最昂贵的抽象派名画。 1.威廉·德·库宁: 《交换》3亿美元

荷兰籍美国画家威廉·德·库宁,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在他创作生涯中,人体成为其绘画创作的主体,加以风景及书写的符号来发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 2.杰克森·波洛克:《第17A号》2亿美元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森·波洛克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创造了在帆布上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的技法,画板上滴满稠密的棕黄色、白色、栗色和黑色颜料,形成了鸟巢状的外观,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他的滴洒法绘画在随意之间隐藏着戏剧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而且充满了色彩的自由、张力和狂野,作品具有难以忘怀的自然品质,融合了抽象主义、表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特点。

3.马克·罗斯科:《紫色,绿色和红色》1.86亿美元 美国当代著名画家马克·罗斯科是现代艺术史中杰出的抽象派画家。他的作品画面上,矩形的边缘没有被明确地界定,颜色也相互渗透融合,这使得块面仿佛是从背景上隐约浮现出来,并且不断地徘徊、浮动着。它们在画面上产生某种韵律,温和、舒缓而深沉,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对于罗斯科,绘画是表达精神要素、信仰和生存意义的工具。他说:“绘画,一定要象奇迹一样。我选用扁平的形,因为它们能摧毁幻象,揭露真实。”罗斯科家里的聚会总是在讨论哲学,绘画材质和新的绘画语言。

西方绘画表现图示和特征

第四课《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一、教学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 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三、教学重点: 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 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仔细钻研教材,将相关内容输入计算机并制作成课件以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课前提前翻看教材,以便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等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 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等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等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等

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1503-1506年77×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 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晚钟? 米勒1850年×66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 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油画最早起源于17世纪初距今400多年前。中国油画的历史,一般认定是从“五四”前后李叔同、李铁夫、林 风眠等大批艺术青年的留学风潮算起。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引进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36),代表性画家有林风眠,刘海粟等人。二是艰难坚守阶段(1937—1949),代表性画家有徐悲鸿等人。三是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6),代表性画家有董希文等人。四是自觉构建期阶段(1977—2015),代表性画家有罗中立等人。一百多年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油画的思想、观念、风格、技法等明显地表达出不同历史背景、时代精神下民族化的过程,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经典油画作品。 1、自画像李叔同1911年布面油彩60.6x45.5cm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 这幅画是李叔同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春,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该画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等,

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是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9月29日27岁时,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1911年3月毕业。毕业后偕日妻回国,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音乐、图画教师。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2、音乐家李铁夫1918年布面油画68×56cm 李铁夫(1869-1952),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艺术大师,革命家。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1885年,16岁随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896年,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07年在英国与孙中山等创立兴中会。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3年入美国纽约美术大学,1914年获铜像雕刻学冠军。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赴欧美学习并取得较高成就者。1930年由美归国,

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

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若有永恒,为何人有限而天地独无穷,若有不朽为何心中烈火敌不过强暴的风,为何世间有一物能做到无尽永恒与不朽。那便是艺术。任世间万物流转,时间洗礼,她巍然不动,光芒越盛。 若谈艺术,中华传统艺术必定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不提的。中华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自成体系且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涌现出历朝历代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因此,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下面我们就从绘画方面谈一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 第一、社会背景与艺术思潮。看问题要找根源。我们要探究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就要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思潮开始分析。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中外艺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艺术思潮,突出地反映了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对各门艺术都程度不同地产生了重大影响。仅仅从17世纪以来,在艺术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思潮,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等等。西方古典油画的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

刻画深入。 由于在17世纪,欧洲普遍信奉天主教,追求,西方古典油画的素材也大多是源于圣经或基督故事,画法也讲究写实,客观。而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影响,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艺术的鲜明特色、形成了民族艺术气派和民族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意境、虚实、气韵、文质、含蓄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艺术背景下发展转变而来的。由于艺术风格的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 因此,丰子恺说:“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透视与构图(表现手法)。所谓透视,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中国传统绘画是不重视透视的,而西方古典油画要力求写实,因此极注重透视。在描绘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力求逼真。而且很注重背景,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 其背景为室内或 野外。画面全部填 涂,不留空白。就 像著名的达芬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