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O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TOR 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mTOR 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mTOR 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毛黎静;晓荣;舒茂【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0)003【摘要】针对29个苯并氮氧杂环类 mTOR 抑制剂,运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这两种经典的3D- QSAR 方法,分别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结构和活性关系的分析。

结果显示:CoMFA 模型和 CoMSIA 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 q2分别为0.674和0.782,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995和0.932。

这两种模型都显示出了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其三维等势图也证实了 mTOR 抑制剂结构和活性关系,可为设计研究更加有效的mTOR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6页(P74-79)【作者】毛黎静;晓荣;舒茂【作者单位】江苏九旭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200;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4【相关文献】1.mTOR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J], 毛黎静;文晓荣;舒茂;2.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PI3K/mTOR双重抑制剂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J],江孝蓉;王正根3.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mTOR抑制剂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宿恒川;孙福康4.mTOR抑制剂通过mTOR通路介导胰腺癌顺铂耐药的机制研究 [J], 朱小长; 陶连元; 杜瀛瀛; 时云5.咪唑[1,2-b]哒嗪类mTOR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 [J], 王小平;张静;陈成龙;毛蓓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五、发挥协同作用
HDACi和其他抗肿瘤化合物联用时往往能增强这些化合物 的抗肿瘤活性。Lee等研究发现SNDX-275和melphalan
联合作用于MM(multiple myeloma)细胞时表现出强
大的协同作用。SNDX-275是一种HDACi,在细胞培养 模型中表现出潜在的抗MM活性,melphalan是一种烷化
组蛋白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酰化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肿瘤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istone deacetylase,HDAC)异常表达,组蛋白大部分呈低乙酰化
状态,基因表达异常。HDAC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HDACi)能使肿瘤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提高,诱导特定基因激活表 达,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因此受到了药物研发人员十分广泛的重视。 目前已有HDACi(SAHA和FK228)作为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更 多的HDACi(MS275、LBH589和PXD101等)则处在相应的药物研发 阶段之中。 研究表明,HDACi通过纠正肿瘤细胞中组蛋白异常的乙酰化状态,作 用于细胞中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产生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现对HDACi的 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血管生成作用。Hela细胞用FK228处理24h后,和未处 理细胞相比,细胞中刺激血管生成的因子如VEGF、 VEGF受体、FLT1和FLK1等的表达都受到很强的抑制作 用,而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如pVHL和NF2都被诱导表达。
四、诱导自我吞噬
HDACi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我吞噬发挥其抗肿瘤活性。参与调节肿瘤细 胞自噬作用的主要有mTOR蛋白复合物、Beclin1复合物和Bcl-2家族蛋白。 mTOR能够抑制自噬相关基因1(autophagy-related gene1,Atg1)激 酶的活性,而Atg1激酶在自噬初期自噬体形成阶段具有关键作用。Beclin1 与Vps34/p150形成的复合物在自噬体形成阶段促进细胞的自噬作用。 Beclin1与tg14/Atg14L /Barkor形成的复合物则在自噬体成熟阶段促进自

抑制自噬增加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剂引起的胃癌细胞死亡

抑制自噬增加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剂引起的胃癌细胞死亡

抑制自噬增加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剂引起的胃癌细胞死亡斯庆图娜拉;刘磊【摘要】目的:为了研究3-MA 是否可能增强胃癌细胞对 PI3K/mTOR 抑制剂NVP-BEZ235的敏感性。

方法以胃癌 SNU16细胞系为研究对象,SNU16细胞用不同浓度的 NVP-BEZ235(10 nM、20 nM 和50 nM)处理24 h。

实验分为四组:Control 组,20 nM NVP-BEZ235组,5 mM 3-MA 组,20 nM NVP-BEZ235联合5mM 3-MA 组。

MTT 法用来检测不同组内细胞的生存率,Western blotting 用来检测 Cleaved Caspase-3和 Cytochrome C 的表达水平。

结果MTT 结果表明 NVP-BEZ235能抑制 SNU16细胞的增殖,3-MA 增强了NVP-BEZ235对 SNU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Western blotting 结果表明NVP-BEZ235增加了 Cleaved Caspase-3和 Cytochrome C 的表达,而 NVP-BEZ235联合3-MA 会进一步诱导 Cleaved Caspase-3和 Cytochrome C 蛋白的表达。

结论3-MA 通过抑制自噬增加了 SNU16细胞对 NVP-BEZ235的敏感性。

%Objective To study whether 3-MA can enhance the sensitivity of inhibitor NVP-BEZ235 to gastric canc-er cell.Methods SNU16 cells were treated by different coneentrations of NVP-BEZ235(10 nM,20 nM and 50 nM)for 24 h.Next,SNU16 cell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Control group,20 nM NVP-BEZ235 group,5 mM 3-MA group, 20 nM NVP-BEZ235 combined with 5 mM 3-MA group.MTT assay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of SNU16 cells.Western blotting was used to detect a change in protein level of Cleaved Caspase-3 and CytochromeC.Re-sults MTT assay showed that growth inhibition rates among thegroup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NVP-BEZ235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NVP-BEZ235 combined with 3-MA enhanced the inhibition ratio of cell compared with NVP-BEZ235 group.Western blotting showed that Cleaved Caspase-3 and Cytochrome C were increased in cells following treated with NVP-BEZ235,and then 3-MA enhanced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proteins induced by NVP-BEZ235.Conclu-sion 3-MA sensitized SNU16 cells to NVP-BEZ235 by inhibition of auto-phagy.【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1457-1460)【关键词】胃癌;自噬;NVP-BEZ235;凋亡【作者】斯庆图娜拉;刘磊【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尽管最近几年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仍高居第一位。

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马铎;闫斌;于跃利【摘要】mTOR信号通路已被确定为几种癌症的致癌因素。

癌症生物学的一个主要领域是基因组生物标记的发展它可以测量pi3k-akt-mtor途径的活动水平。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包含许多信号蛋白,包括Ras,PTEN,PIP,PI3K,AKTand mTOR。

作为部分信号通路功能的串联功能是是由生长因子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引起的。

重要的是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癌症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生存有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癌症中被过度表达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等。

因此开发PI3K抑制剂不仅可以消灭肿瘤的生长,也可以协同其它的标记物治疗和化疗治疗相关的癌症。

由于这条信号通路重要,已经有了几种相关基因组的方法来评估细胞系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以及原发性患者肿瘤的活动情况。

【期刊名称】《世界复合医学》【年(卷),期】2017(003)004【总页数】4页(P92-94)【关键词】mTOR;4EBP1;S6K1;乳腺癌【作者】马铎;闫斌;于跃利【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女性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为14%[1]。

虽然,目前更深一步的了解了乳腺癌的病理和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的进一步提高,然而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

新的乳腺癌信号通路已经被证实,通过对新的途径的研究,可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2]。

最近的研究发现,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的生存、生长、增殖、新陈代谢、转化、血管生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

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和许多类型的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其中70%的乳腺癌出现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mTOR抑制剂在乳腺癌应用中的评价

mTOR抑制剂在乳腺癌应用中的评价
素靶蛋 白( m a m ma l i a n t a r g e t o f R a p a m y c i n, m T O R) 稿。
・排 除标 准 :综 述类 文 献 ,未 署 作 者 名 的 手 ・评 价 方法 :收集 入 选 文献 中 的 以下数 据 : 第
是肿 瘤 进展 的决 定性 中介物 ,可能 会成 为 乳腺 癌 治疗 的一 个 重要 靶点 。依 维莫 司和替 西 罗莫 司是 此类药物 的代表 , 已有 r o T O R类 药物依 维莫 司 和替 西罗 莫 司应用 的相关 报道 ,本 文 献是 第
部 乳腺 癌诊 疗规 范 专 家组 成 员、 N C C N乳 腺 癌 指 南 中 国版 修 订 专 家 组成 员. 山 东省 医 药 卫 生 重 点 学 科 、 山 东省 乳腺 病 防 治 中心 ( 山东
省卫生厅 ) 及 山东省乳腺病诊 断治疗技 术研 究推 广 中心( 山 东省科
技厅 ) 学术 带 头人 、 山 东省 优 秀创 新 团 队核 心成 员 。 王 永 胜 教 授 在 国 内率 先 开 展 乳 腺 癌 前 哨 淋 巴结 活 检 替 代 腋 淋 巴结清扫术 多中心 系列研究 、 乳腺 癌保 乳微 创治疗等研 究 . 为首或
) R I n h i b i t o r s i n Br e a s t Ca n c e r / /
oT r OR i n h i b i t o r s i n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
A s y s t e ma t i c
3 n g — s h e n g , L i t e r a t u r e Co — w o r k e r :GUO
为主参与的 “ 功能影像技 术 引导 的肿瘤放射 治疗” 、“ 中国乳腺 癌 前 肖 淋 巴结活检 术替代腋 清扫术 多中心研 究” 、 “ 乳腺 癌保 留乳房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中。

它通过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传播。

抗血管生成治疗通常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种是使用抗血管生成因子(VEGF)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直接抑制VEGF的产生和活性,从而阻断血管生成。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抗VEGF受体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阻断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管生成。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药物可抑制血管生成,如多种酪氨酸激酶(TKI)、mTOR抑制剂等。

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单抗。

例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一种抗VEGF单抗,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肺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

索拉非尼(sorafenib)和培唑帕尼(pazopanib)等多种TKI也被用于肝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已被证明对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例如,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贝伐珠单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肝癌的治疗中,多个研究显示,索拉非尼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减少肿瘤的进展。

在肺癌的治疗中,贝伐珠单抗与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尽管抗血管生成治疗已经成为临床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例如,有些病人可能对抗血管生成治疗不敏感,或者会在治疗后出现耐药性。

此外,抗血管生成治疗还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如增加心血管疾病、蛋白尿和出血等风险。

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法,如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使用、与其他靶向药物的联合使用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以优化治疗方案和个性化治疗。

总体而言,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mTOR经HIF--1α调控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mTOR经HIF--1α调控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mTOR经HIF--1α调控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机
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 mTOR经HIF-1α调控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机制研究
摘要:脑胶质瘤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恶性肿瘤,其血管生成是其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

mTOR信号通路已被证明参与脑胶质瘤血管生成,而HIF-1α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转录因子。

本研究旨在探究mTOR信号通路经HIF-1α的调节作用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以及其机制。

方法:使用小鼠脑胶质瘤模型进行实验,在控制不同条件(如mTOR抑制剂、HIF-1α过表达)下,观察其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影响,同时对其参与调节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分析和验证。

预期结果:预计结果将展示mTOR信号通路经HIF-1α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揭示其分子机制,为治疗和预防脑胶质瘤提供新的靶向方法。

研究意义:脑胶质瘤是当前难以治愈的肿瘤之一,其血管生成是其生长和恶性转移的关键步骤。

本研究研究mTOR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调控作用,将为治疗和预防脑胶质瘤提供新的靶向方法。

同时,研究将为深入了解mTOR信号通路和HIF-1α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方法。

首次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来曲唑中添加坦罗莫司作为一线疗法不会改善无进展生存期

首次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来曲唑中添加坦罗莫司作为一线疗法不会改善无进展生存期

首次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来曲唑中添加坦罗莫司作为一线疗法不会改善无进展生存期(J Clin Oncol. 2013 Jan 10;31(2):195-202.)题目:来曲唑联合口服坦罗莫司作为一线内分泌疗法治疗绝经后妇女局部晚期或转移乳腺癌的随机III期安慰剂对照实验(Randomized Phase III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Letrozole Plus Oral Temsirolimus AsFirst-Line Endocrine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目的近期数据表明,晚期乳腺癌患者经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后,出现疾病复发/进展时使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可改善无进展生存(PFS)的情况。

我们报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向(mTOR)抑制剂坦罗莫司联合来曲唑治疗首次进行芳香化酶抑制剂患者的综合临床结果。

患者和方法:该III期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在1112名首次进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荷尔蒙受体阳性的患者中进行,评价一线治疗每天口服2.5毫克来曲唑/每天30毫克坦罗莫司(每2周5天)与来曲唑/安慰剂对比的疗效/安全性。

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由于第二次预先计划的中期分析结果无疗效而建议而终止研究(382无进展生存事件)。

结果:患者基线平衡(平均年龄63岁,10%III期,40%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

使用来曲唑/坦罗莫司的患者发生更多的3到4级事件(37%和24%)。

无进展生存期的主要终点无整体改善(平均,9个月;危害比[HR]0.90;95%置信区间0.76—1.07;P=0.25),使用辅助内分泌治疗的40%的子集群体也无整体改善。

一个探索性分析表明年龄</=65岁的患者使用来曲唑/坦罗莫司更易获得无进展生存事件的改善(9.0个月相对于5.6个月;危害比0.75;95%置信区间0.60—0.93;P=0.009),使用亚组治疗效果模式点方法学分别对5个月无进展生存探索性分析进行检查(P=0.0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mtor概述
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是蛋白激酶家族中新的一员,这类蛋白激酶又属于磷酯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pikk)[1-3]。

mtor是在研究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的过程中发现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结构相似的免疫抑制剂fk506和雷帕霉素能够与相同的靶蛋白fkbp12
(fk506结合蛋白)结合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但是它却与fk506的免疫抑制机制不同,雷帕霉素与fkbp12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不能与钙调素结合,并且雷帕霉素也不能抑制t细胞的早期激活或直接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它是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淋巴细胞及其它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而fk506则是抑制t淋巴细胞由g0期至g1期的增殖[4]。

由于mtor在细胞增殖、分化、转移和存活中的重要地位,mtor已经成为癌症治疗中的一个新靶点。

mtor抑制剂的抗癌机制都是通过首先与fkbp-12蛋白生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再与mtor的frb区域结合由此抑制mtor的功能,从而抑制了下游的相关因子的功能,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1期(前dna合成期)从而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受抑制并最终阻滞细胞的增殖甚至使细胞凋亡。

2 mtor抑制剂
2.1 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雷帕霉素(rapamycin,sirolimus,rapa,1)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fk506结构相似。

早在1975年,从们已从吸水链霉菌(steoptomyces hyproscopicus)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雷帕霉素,但由于其过低的抗菌活性而遭冷遇,直至1977年由于其结构与免疫抑制剂fk506相似而被发现同样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但令人惊奇的是雷帕霉素与fk506却有着非常不同的免疫抑制机制,这也加深了人们对t细胞活化的理解。

1989年雷帕霉素作为抗移植的排斥反应的新药进入临床,现已上市。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雷帕霉素对t 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又引导人们将其用于抗肿瘤细胞治疗,并发现其同样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此药作为抗癌药已由美国惠氏公司开发即将进入临床[5]。

雷帕霉素的抗肿瘤活性虽强,但它有两个严重的缺点:稳定性差及溶解性差。

雷帕霉素对酸或碱都不稳定,即使在生理ph条件下雷帕霉素也会发生β-消除形成α,β-不饱和酮和发生内酯环的水解形成β-羟基酮而活性下降。

所以曾有研究者尝试将内酯环附近引入较大位阻的基团以及将32位的羰基还原以阻止雷帕霉素的降解。

其修饰的结果表明在1位引入烷基可以延长雷帕霉素衍生物的半衰期,并且烷基的体积增大使得雷帕霉素衍生物的稳定性增加但其fkbp结合活性也随之剧降从而使得mtor抑制活性降低;而将32位的羰基还原成羟基对稳定性和抑制活性的影响都较小[6-7]。

雷帕霉素溶解性差的问题则导致了很难得到其盖仑制剂或口服剂型,一直以来雷帕霉素的使用都是通过非肠道给药系统。

为了解决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过低的问题,研究者试图在雷帕霉素的结构上引人亲水性的基团。

将16位的甲氧基的甲基脱去或者将甲氧基替换成炔氧基可以增加雷帕霉素衍生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而在40位的羟基上的修饰显然对改善雷帕霉素的理化性质更为有利。

everolimus[certican,rad001,sdz rad,43-o-(2-hydroxethyl)-rapamycin]everolimus(其结构如图1所示)是novartis公司研发的水溶性比雷帕霉素好的半合成衍生物,可以口服给药。

体外免疫抑制活性比雷帕霉素低3倍,但在体内与雷帕霉素相当。

作为免疫抑制剂与环孢素有协同作用,目前处于肾移植的ⅲ期临床试验中;evero-limus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已批准作为药物支架的涂层药物;everolimus也是mtor抑制剂,是作用于mtor靶位的抗肿瘤药物,它能与细胞毒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对非小细胞肺癌有实质性的效果,处在i期临床。

对黑色素瘤、直肠癌、胰腺癌有作用,口服剂量2.5 mg/
(kg&#8226;d)[8]。

惠氏的研究人员又从rad001入手研究了将引人的羟乙基制成各种酯,比如水溶性聚乙二醇酯及将40位的羟基成二羟甲基丙酸酯(cci-779) ,由此得到的衍生物不仅有与雷帕霉素相当的活性而且还具有适宜的理化性质。

ariad公司开发的ap23573(dimethyl-phosphinic acid c-43 rapamycin ester)ap23573(其结构如图1所示)先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来的半合成药物,是将40位的羟基成二甲基次磷酸酯,也是mtor抑制剂。

在各种有机溶剂、不同ph水溶液、血浆和全血中都很稳定。

无免疫抑制活性,但对各种癌症都有很强的作用,可单用、也可同细胞毒药物联合使用。

该药由美国ariad公司生产,fda快速审批通道批准用于治疗软组织和骨骼恶性肿瘤。

对血液癌(白血病和淋巴瘤)和实体瘤(肉瘤、前列腺、各种胶质细胞瘤)的治疗分别处在ⅱ期和ⅰ期临床试验中。

ap23573现为静脉注射剂型,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申请口服剂型[10]。

上述四种雷帕霉素类新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与已知的细胞毒抗肿瘤药截然不同,它们的不良反应非常轻,如轻度皮肤炎、黏膜炎和腹泻等。

2.3 色酮衍生物 ly294002 (6)是最早被发现有抑制p13k作用的化合物。

由于mtor的碳端与p13k有相似序列,故研究者也尝试将之用于mtor抑制活性的研究。

但ly294002作用的选择性过小,在抑制mtor的同时也抑制了多个p13k依赖的重要信号通路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

x衍射分析表明,ly294002的吗啡啉基团的氧原子可能与t882形成氢键从而置换了p13k活性位点处的atp。

这促使研究人员针对ly294002的吗啡琳环进行改造以期提高选择性。

最终vlahos等发现以n,s,c置换氧原子都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对p13k的抑制活性,其中尤以哌嗪环替代吗啡琳环得到的ly303511(其结构见图5)对p13k的抑制活性最低,而同时还保留了对mtor的抑制活性。

而对于ly294002其它部位的改造不能使p13k的抑制活性有明显下降,甚至7,8位并合一个苯环后成为了dna-pk(dna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抑制剂。

amold等证实ly303511同雷帕霉素一样抑制mtor依赖性的s6k通路的激活,从而在体外阻断了a549细胞及pasm细胞的繁殖。

但ly303511还可以抑制酪蛋白激酶2(ck2,一种影响g1及g2/m期进程的酶),这说明ly303511不单纯是mtor的抑制剂,这也解释了对雷帕霉素耐受的a549细胞却对ly303511敏感。

由于p13k抑制活性的降低,ly303511只抑制细胞的繁殖而不造成细胞的凋亡,这也使ly303511的体内毒性急剧下降而具有较好的治疗指数。

ly303511目前还在进行进一步的药理检测[13-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