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摘要:一、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土壤地理学的定义2.研究对象与范围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对土壤的认识2.现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三、土壤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土壤类型及其分布2.土壤形成与演变3.土壤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土壤调查与观测2.土壤分类与命名3.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五、土壤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1.农业生产与土壤改良2.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3.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正文: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类型、形成、分布、演变、资源评价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土壤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

在我国,土壤地理学在农业生产、土地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土壤产生了认识,但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 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现代土壤地理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土壤调查、观测、分类、命名、形成因素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内的科学体系。

土壤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形成与演变、土壤资源评价与利用等。

其中,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研究是土壤地理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土壤类型的划分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揭示土壤与地形、气候、生物、水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对土壤类型的鉴定和评价,可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土壤与作物的合理搭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方面,土壤地理学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土壤地理学也为土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土壤的科学,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为解决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1 、传统方法: 野外调查; 土壤定位观测; 室内研究(包括 土样的分析测定、图表的编制和调查研究报告的编写等) 2 、新技术、新方法: 土样分析测试的自动化; 土壤制图的电 子计算机化; 土壤动态的遥感监测; 土壤分析的数据化等.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言1.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

由于地壳、水蒸气、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

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

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

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

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种个状态。

2.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4.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土壤发生的研究;2.土壤分类的研究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6.土壤保护的研究。

第一章土壤剖析1.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状况等,这些特征是可以通过观察者的感觉来认识的。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soil genefic horizons),简称土层。

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soil layers)。

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B层的总和,称为土体层(solum)。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polypedon),又称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或土壤实体(soil body)等。

土壤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土壤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土壤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土壤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展、分布和利用的学科。

通过对土壤的研究,可以了解土壤的特性、组成和功能,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在学习土壤地理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习题,下面将给出一些常见的土壤地理学课后习题的答案。

1. 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答:土壤是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

其中,无机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和黏土等,有机物质主要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形成的,水分和空气则填充在土壤孔隙中。

2. 土壤的形成过程有哪些?答: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来源、物质的转化和物质的迁移。

物质的来源是指土壤中各种成分的来源,主要包括母质、气候、植被和生物等。

物质的转化是指母质中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在气候、植被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的过程。

物质的迁移是指土壤中各种成分在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向下迁移的过程。

3. 土壤的分层是如何形成的?答:土壤的分层是由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物质在土壤剖面中会发生分异,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这些土壤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母质、气候、植被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特征和性质。

4. 土壤的类型有哪些?答:土壤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根据土壤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粉土和黏土等。

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可以将土壤分为原生土壤和次生土壤。

根据土壤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壤分为农田土壤、林地土壤和草地土壤等。

5. 土壤的利用有哪些问题?答:土壤的利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和土壤侵蚀等。

土壤退化是指土壤质量下降,土壤肥力减弱的过程。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流和风力等因素剥蚀和迁移的过程。

通过对上述土壤地理学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形成过程、分层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第三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砂 壤 土 轻 壤 土
勉强可成厚而极短的片状。能搓成表 面不光滑的小球,但搓不成细条 可成较薄的短片,片长不超过1cm,片 面较平整。可搓成直径经3mm的土条, 但提起以后即会断裂
中 壤 土
重 壤 土
干土块必须用 较大的力才能 压碎 粘粒含量较多, 砂粒少,干土 块用大力挤压 可捏碎
以含粘粒为主, 干土块很硬, 用手不能将它 捏碎
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本章→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缓冲性、土壤 孔隙性、土壤结构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 与作用,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2.掌握: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基本性质 及对肥力的影响,主要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3.了解:土壤生物,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资源及特 点,土壤退化、污染与防治。 4.学会:土壤含水量与田间验墒技术,土壤样品 的采集与制备,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矿物质
土壤的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要成分,它来自于岩 石风化的产物。其成分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类。 土壤颗粒大小不同,性质也差异很大。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即土壤沙黏程度。它是土壤的一种较稳定的自然属 性,在生产实践中作为认土、用土和改土的重要依 据。土壤质地可划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粒大小组成与土壤质地
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土壤的吸收作用
土壤能吸收保持分子态、离子态或气态、固态养分的 能力和特性,称为土壤保肥性。如混浊的水通过土壤 会变清,粪水通过土壤后臭味消失,海水通过土壤会 变淡等。土壤具有这种特性称为土壤吸收作用,土壤 吸收作用大致有五种形式。
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阳离子交换吸收
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土壤的供肥性

土壤学思考题

土壤学思考题
4.通过实地观察试发现各种成土因素与土壤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5.为什么说评价母质和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困难的?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诊断表层
诊断表下层
二思考题
1.世界上有哪几大土壤分类体系?试比较分析各土壤分类体系的特点。
2.结合自然地理学的有关内容,试分析土壤地理发生学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3.什么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试举例说明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如何它们。
11.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什么影响?
1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作用?怎样合理调节土壤有机质?
13.土壤质地改良措施有哪些?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灰化过程;钙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潜育化过程
二思考题
1.试讨论分析土壤形成因素方程的基本原理。
2.简述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过程。
3.请小组讨论六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土壤母质;
岩石风化;
同晶替代;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土壤粒级;
土壤质地;
有机质矿质化;
有机质腐殖化;
化学风化;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矿化率;
腐殖化系数
二思考题
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中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3.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那种质地对肥力更有利?
4.结合你的地理调查与实践,运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地理分类体系试划分你所熟悉的土壤。
第五章
一思考题
1.结合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理论和知识,试分析全球气候、植被与土壤类型的相关性。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枯枝落叶层: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淋溶层: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形成柱状、核状、棱柱状结构,较紧实母质层: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持母质特性母岩层:未风化的岩石土壤质地或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反映土壤砂粘程度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粒级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五个大类别石块、砾石和砂粒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英组成,黏粒由次生矿物组成砂质土:透水性强,保水性差;通气性强,为好气条件;潜在养分少,保肥性差,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好,热性土;疏松易耕粘质土:透水性差,保水性强;通气性差,;潜在养分多,保肥性强,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差,冷性土;粘重难耕质量差壤土:砂粘适中,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理想的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长,适宜耕作各种作物上砂下粘:蒙金土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单粒状结构: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按团聚体的大小分为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团粒状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型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土壤学

土壤学1.《土壤学》(第二版),西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2.《土壤学》(上、下册),东北林学院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3.《区域土壤地理》,刘世全、张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4.《中国土壤》,席承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四川土壤》,四川省农业厅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6.《中国土壤》,熊毅、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7.《土壤学》,罗汝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中国红壤》,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9.《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候光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10.《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土壤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9612.《土壤农化分析手册》,劳家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13.《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张凤荣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土壤肥料学》,王介元,王昌全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5.《环境土壤学》牟树森,青长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6.《英汉土壤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科学出版社,197517.《土壤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18.《基础土壤学》,熊顺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9.《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壤学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土壤环境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1.《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22.《土壤学》,朱祖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23.《The Natural and Properties of Soils(Eleventh Edition)》,Brandy,N.C. and Well,R.R, prentice Hall24.《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Tan,K.H., Marcel Dekker,199425.《Soil 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econd Edition)》,Paul,E.A.and Clark,F.E.,Academic Press,199626.《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陈文新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27.《土壤物理学(附实验指导)》,华孟,王坚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28.《土壤溶质运动》,李韵珠,李保国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29.《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30.《土壤地理研究法》,赵其国,龚子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31.《土壤学》,林大仪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2.《土壤肥料学》,范业宽、叶坤主编,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3.《土壤肥料学》,吴礼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4.《土壤肥料学》,谢德体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讲授纲要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章第一章绪论向上目的要求:使得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13
精选ppt课件2021
14
土壤具有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同时是一个从 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 质实体,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间进行物质、 能量的输入和转化。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繁殖的自然基地,是植物、 动物生活、繁衍的场所。
因此,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需的生产 资料,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和产物,是重要的自然资 源。
精选ppt课件2021
6
学习重点

精选ppt课件2021
7
精选ppt课件2021
8
1.1 土壤及其肥力
➢ 中国古代土壤:万物自生焉则曰土
周礼:“万物自生焉则 曰土”
说文解字:“土者,是 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像地之上,地之 中”, “|,物出形 也”,。
周礼:“以人所耕而树 艺焉则曰壤”
土壤地理学
精选ppt课件2021
1
课程目标
➢ 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基本 属性
➢ 分析土壤发生、发育及分异过程,掌握土壤形成与地 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 熟悉国内外土壤分类体系,了解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 分布、形成过程和基本特性
➢ 树立综合自然地理观,认识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 的重要作用和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 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 表层(赵其国 1996)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 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 薄层(Garrison S. 1992)
精选ppt课件2021
11
精选ppt课件2021
12
精选ppt课件2021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地理课件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86张PPT)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 物生产摆脱了__传__统__地__域___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 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__机__械__化____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我国利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食用菌、水果、园艺苗木等。
下表表示 2014 年我国温室和大棚生产情况(单位:千公顷)。据
此回答 9~10 题。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温室面积 81
31
11
21
18
大棚面积 465
262
75
63
65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 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较为稳定,而人文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 √) 3.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同时也是其 发展的主导因素。( √ ) 4.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 ×) 5.市场因素只影响农业生产规模,不会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 )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__物__质__基__础____,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 生长不同的作物。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 生产的__类__型____和__规___模___。 (2)交通: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 运输时间。 (3)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 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的因素之一。
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层中空气的组成有 明显的不同。
土壤中不断进行的动植物呼吸作用和
微生物对有机质物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使
得土壤空气中O2不断消耗和CO2逐渐累积,
其结果是土壤空气中O2、CO2浓度与近地层
大气中O2、CO2浓度之间差异的扩大,这样 必然引起O2、CO2气体分子扩散的发生。
研究者所采用。中国土壤科学家参照上述划
分方案,并考虑中国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 制定了中国土壤土壤温度状况划分体系。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壤水分
含量对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及肥力水平高低都
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土壤水分状况及其运动
规律是土壤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的重要研
究内容之一。全球水循环模式与土壤水分类 型。
知识结构
认识土壤流体组成
了解土壤空气、土壤 水运动特征,土壤水 热状况 熟悉土壤分散系、粒 子转化、土壤生态环 境功能及其调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及特性
3.4 土壤分散系及特征
3.5 土壤生态环境功能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它 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是
3.2 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热量状况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
之一。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①土壤吸收的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变化 所需热量;③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 需热量;④土壤物质迁移转化所消耗或释 放的热量。
由于土壤温度状况差异巨大,故美国土
壤系统分类将土壤温度状况划分为6大类,
如表3-4。该方案已被许多国家的土壤科学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3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3.5 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 2. 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掌握土壤热量状况 3. 认识土壤水类型、土水势及土壤水分状况 4. 理解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5. 掌握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根据同学们的实际观察,试简述土壤的 生态环境功能。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 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它是土壤的综合属性和基本功能。土壤中
植物养分、水热的输入、输出与储存之间
的相互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所在。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试阐述土壤呼吸过程的机制,并指出土壤呼
吸与生物呼吸的差异何在。
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
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污染物的
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土壤胶
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土壤胶体均具
有双电层结构。土壤胶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 土壤矿质胶体; ② 有机胶体; ③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土壤溶液(soil solution)是土壤水分及其 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分析土壤溶液组 成、特性及其中化学过程,是土壤地理学、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壤溶液的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键词
土壤空气(soil air) 土壤通透性(soil permeability)
土壤水(soil water) 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 土壤酸度(soil acidity) 土壤胶体(soil colloid) 土壤温度状况(soil temperature regime) 土壤水分状况(soil water regime) 土壤肥力因子(soil fertility factor) 土壤生态系统功能(function of soil ecosystem)
7. 土壤水分类型及重要水分常数的意义。 8.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作用。
9. 回想你过去一周的活动,并列举出你直接或间接
地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活动。 10. 据有关资料:【中国国土面积为960×104km2,
2000 年人口为12.9533亿人(未包含台湾省及香港
特别行政区人口);美国国土面积为937 ×104km2 km2,2000年人口达到2.7639亿人。但中国可耕 地面积少于美国】。结合你所学知识及相关资料 试分析中国土壤肥力与美国土壤肥力的状况。
2. 为什么说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不但是 土壤供肥、保肥、稳肥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
发生和分类的重要指标。
3. 土壤酸度的表示方法及土壤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4. 土壤缓冲作用及其形成原因和意义。
5.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并讨论渍
水过程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的重要性。 6. 从系统观点分析土壤肥力各因子间的关系。
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性质。根据 成土环境及土壤特征,可以将土壤水分状 况划分为以下类型:①淋溶型与周期淋溶 型;②非淋溶型;③渗出型;④停滞型;
⑤冻结型。另外,全球土壤水分状况还具
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液 相物质、气相物质及生命体构成的复杂综 合体。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 液态水之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它包
质主要包括:①无机盐类;②简单有机物;
③溶解性气体。土壤溶液中溶质成分具有
巨大的时空差异性,它与许多因素存在相
互作用。
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系统 具有的抵抗因外界因子作用引起的酸碱剧 烈变化的性能。
氧化还原过程对土壤形成发育有重要作
用,土壤之中存在有多种氧化-还原体系。
3.5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是指单位水量 从一平衡的土 - 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 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土水势包括: 基 质 势 (matrix potential) 、 压 力 势 (pressure
potential)、渗透势(osmatic potential)、重力势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 总 水 势 (soil water potential)。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运移动态系
统(soil-plant-air contiunm, SPAC) 。
土壤水分状况 (soil moisture regimes)
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