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

章和

,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明确:回忆性散文)

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

明确:1、喜欢笑,2、先生走路,3、穿着,4、接待客人,5、对待青年,6踢鬼部分。

3、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笑声——乐观爽朗走路——雷厉风行

衣着——朴素为美待客——平易近人幽默风趣

读信——关心青年爱憎分明踢鬼——相信科学勇敢无畏

4、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练习(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 )诚紊()乱肋()膜解剖

()遭殃()踌躇()()喘()着窘()迫鉴()赏阖()一阖眼睛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

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5、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

联: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注音

qián wěn lèi pōu yāng chóu chúchuǎn jiǒng jiàn hé

2、识记作者

萧红《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鲁迅

3“抓起帽子”“一扣”“伸出去”,这些动词形象生动的刻画出了鲁迅先生出门时不顾一切的样子,表现了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

4、本题为开放试题,答案叙述成文即可。

5、清廉贤达不辞劳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第2课时)(1)(新版)

《美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标题是西半球的国家,本章内容相对于前面所学的东半球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出美国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美国农业带分布图,说出农业带的名称、位置,并能举例分析美国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2.根据地图和图文资料,知道美国三大工业区分布及其发展条件,能说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美国主要农业区分布,工业的地区分布及主要工业城市,理解高新技术产业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含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学案 萧红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感悟鲁迅先生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查阅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迺(nǎi)莹,“萧红”是她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

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2.背景资料 2.了解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言为心声 ——语言描写导学案 一、进入新课 1:A. 母亲扑过来要哭了。 B.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A.奶奶突然帮我求情了。 B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问题探究: 1、此2组片段的B组句子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 2、比较一下, B组句子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后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文章中心有何好处? 二、明白概念:什么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语言描写妙处: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揭示。 想一想,下列语言表达哪一句是合情合理的: 1、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2、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 3、领导来到我班检查,班长说:“你能来检查,应该感到荣幸,我们欢迎你!” 4、小花对老师说:“我要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5、心爱的小狗丢了,小强说:“我的小狗不见了,我会不开心的。” 6、小表妹天真又活泼,有时候她会突然冒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话来。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外公说:“外公,我们全家只有你最开心,你有好多名字:阿爸、外公、老头子、沈常根、老伯伯、爷爷……谁的名字也没你多。” 小结: 语言描写还得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心情、性格……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三、第一把钥匙: 例:一个下雪天,庙里来了四个人,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大雪纷纷落地,”乘兴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接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这时,同在庙里避风雪的听得火冒三丈,大声骂道:“放你娘的狗屁!”(1、秀才 2、富翁 3、流浪汉 4、县官) 小试牛刀: 设置情境:某一同学乱泼污水,玷污了墙壁。大家纷纷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针对这一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描写。 用A、B、 C、 D、E代替人物姓名,写一群不同性格的人对话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内容:展示胃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真实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感人、可敬可爱的形象。 2.写作方法: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3.感情: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自主学习——新知引导 资料概览——拓宽眼界和视野 1.走进作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逎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散文集《牛车上》等。其中《呼兰河传》在香港《亚洲周刊》评的“20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列第九。 2.走进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知识预习 3.生字注音 调羹(gēng)草率(shuài)舀(yǎo)揩桌子(kāi) 咳嗽(sou)校对(jiào)深恶痛绝(wù)疙瘩(gēda)4.读拼音,写汉字 xīn(薪)金疙da(瘩)dié(碟)子zhǚ(嘱)咐轻jié(捷)jié(竭)力忧yù(郁)jiǎo(绞)肉机5.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mǒ)抹杀(lòng)弄堂 恶(è)恶人抹(mò)转弯抹角弄 (ě)恶心(mā)抹布(nòng)弄巧成拙 (jìn)起劲(s huài)草率 劲率 (jìng)劲敌(lǜ)效率 6.通晓词义 (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安顿:文中指安稳的意思。 (4)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阅读品悟 7.(1)阅读全文,通过作者选取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 涉及到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生活场景。作者从鲁迅

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全集

1Unit 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导学案1 Section A 1a--Grammar focus 【学习目标】 1.学会一些国家和城市的英文名称,:会用所学知识,询问和回答人们来自哪里。 2.学会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 【学法指导】 1、联系生活学习英语。敢于用英语表达,用英语进行交际。 2、听力策略:A. 放松心情。B. 注意关键字 【课前准备】准备一张世界地图.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与检测 (一)预习指导 1.预习第1-2 页的生词,根据音标会读知意. 2.朗读第1-2 页的句型,能英汉互译. 3.知识点拨: 1)Where is/are + 主语+ from ?这一特殊疑问句用来询问某人来自哪里,回答时,用主语+is/are +from+地点。 eg: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Chaohu. Where is he from? He’sfrom Hefei. 拓展:be from = come from be 是系动词,come 是实义动词 eg: Where does he come from? He comes from Hefei. 2)live 不及物动词,意思是“居住”不能直接加地点,需要有介词. eg: ----- Where does she live? ------She lives in Paris. 3)pen pal =pen friend 笔友 4)China 中国Chinese 中国人Japan 日本Japanese 日本人 eg:We are all Chinese. The three girl are Australians. (二)预习检测 1.你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英文名称吗? (1)中国_______(2) 加拿大________ (3)法国________(4)英国_________ (5)澳大利亚______(6) 美国_______(7)新加坡______ (8)悉尼________ (9) 巴黎_______(10)纽约________(11)多伦多_______(12)东京_________ 二、课堂互动探究 1. 小组活动: 2 1) 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及短语,然后互相提问。 2)讨论: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加坡等的国家名称、首都等形式,并展开小组竞赛,看看那组最棒。 3) 讨论:询问某人来自哪里,用句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be from 与come from 区别。 5)live 后何时用in,何时不用in。整理到笔记本上。 三、当堂检测 一. 单项选择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教师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得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得智慧,广阔得胸襟与可亲可敬得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得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得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瞧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得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得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得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与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得鲁迅回忆录中,萧红得《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就是鲁迅回忆录中得珍品,而且就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得典范,就是敬献于鲁迅墓前得一个永不凋谢得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就是鲁迅先生得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就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得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得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得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校.对( ) 阖.( ) 碟.( ) 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 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自主预习新发现】 一、 áng xiǎn chóu yān chàn tǐng kuàng啸 挚奠仰慕 3.芒孺裹层 4.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任人宰割:任免别人随便欺侮。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用惭愧。 【合作探究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一、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二、 1.①行为描写。②语言描写,如“我不能走”。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选用典型事例往往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里的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才感染了所有的人。这样就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 3.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第二课时 一、 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

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

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 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 Unit 8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lesson 43 Have a Good Summer !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一些国家与城市的英文名称,:会用所学知识,询问与回答人们来自哪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理解与尊重异国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法指导】 1、联系生活学习英语。敢于用英语表达,用英语进行交际。 2、听力策略:A、放松心情。B、注意关键字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与检测 (一)预习指导 1、预习第1-2页的生词,根据音标会读知意、 2、朗读第1-2页的句型,能英汉互译、 (二)知识点拨 1 Go on a trip to A 去A 地旅行 、2 May表示允许,无人称与数的变化、 3 Too+形/副to do sth表示否定的含义,就是太…不能干、 4 Be busy doing sth(动名词)就是忙于做某事,就等于be busy with sth (名词) 5 A be far from (away) A 离B 远 6 Two hundred / thousand / million/ billion 两百/ 千/ 百万 /亿Hundreds/ thousands / millions/ billions of 成百 /千 /百万/亿 7 From A to B 从A 到B、 8 Work hard at A 努力干A(介+ doing ) 9 Too many +可数名词的复数。Too much +不可数名词 10 live in +大地方(城市)Live at +小地方(农村) 二、重点知识点巩固练习 1 He may(go) home -------------------------------- 一(一般疑问句) ---------------------------------- (否定句) 2 He wants(go)a trip Beijing、 3 He is too young(go) to school、He is too old to(climb ) the tree 、 4 The coat is(thousand )of yuan、 5 We go to school Monday(介词) 6 Do they go to school Monday Friday (介) 7 Mary is working hard English 、 8 Let us go(boat)、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课时:第一课时备课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完成基础知识,并熟记基础知识。 2、标注段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进行知识梳理 一、自主学习 1、看清字形注音。 咳嗽( ) 刊载( ) 深恶( )痛绝碧波 ( ) 翘( )首高屋建瓴( ) 驯( )良胚( )胎 人才济济( ) 炫( )耀字帖( ) 津津( )有味 2、作者名片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阅读提示(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2、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调羹(gēng)舀水(yǎo)弄堂(nòng)校对(jiào) B、竭力(jié)绞肉(jiǎo)揩油(xié)铁栏杆(gǎn) C、油腻(nì)干枯(kū)阖家(hé)瞿秋白(q ú) D、不济(jì)干劲(jìng)捆上(kǔn)果戈里(gē)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顿油炸韭菜薪金 B、忧郁草率脚落希奇 C、祥细保姆烧瓷吩附 D、滕椅抹杀剪刀疙瘩 3、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她被__________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4、鲁迅,原名__________,又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在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笔名“__________”。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 __________(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回答问题。 1、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写鲁迅先生的笑和走路,有什么作用? 3、“我”和朋友从鲁迅家出来,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付车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选文最后交代“也住到北四川路来”,“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有何深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陶岭中学七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模板修改版unit3导学一

陶岭中学导学案 备课日期:2012年月日学科:备课人:主审人:课题 Unit3导学1Section A 1a--1c 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表示动物名称的词汇; 2.学会用why来询问对方喜爱某种动物的原因及其回答。 3.培养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掌握P13的新单词,会读会写。 2.掌握句型: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animal?及回答。 3.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学程序(五个环节)教学措施 一、温故知新: ★温故:请同学们默写出下列单词,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邮局超级市场银行餐馆公园 加拿大日语汉语法语英语日本图书馆紧挨着两者之间 ★知新:请同学快速地写出本节课的新单词吧,看谁找得又快有准。 老虎大象考拉海豚熊猫 狮子企鹅长颈鹿动物园 可爱的地图聪明的1.每组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温故部分的单词。 2.每组派一位同学带读知新部分的新单词。 二、自学讨论: 一)预习指导 A.预习P13的生词,根据音标会读知意。 1.个人拼读。 2.组长带读,组员跟读。 3.然后由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单词读写情况。 4.最后完成P13的1a部分,并组内核对交流答案。 B.朗读第p13的句型,能英汉互译,并两人一组操练句型: S1:Let's see the +动物(指一种类型的动物用复数)。 S2: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动物? S1:Because they are cute/clever/interesting/smart/fun/funny... C.知识点拨: 1.Let's see the pandas first. 让我们先看熊猫吧! Let's = Let us 意思是“让我们.......吧。”,后面跟动词原形,即Let's sb do sth,表示建议别人和自己一起做某事。e.g Let's go to the movies.让我们去看电影吧。1.先个人单独预习第13的内容,并整理重要知识点到课本和笔记本上面。 2.两人一组,合作交流。 3.组内交流讨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美国工业的地区分布、主要工业城市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2.了解东北工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及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美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1.美国工业的地区分布及主要工业城市。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视频、课件、地图册等。 五、教学过程 (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导入:播放视频:初窥美国X—37B 空天飞机。 总结:从视频中我们发现美国的军事非常强大。那么强大的军事需要以什么为支撑呢?(发达的工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全面了解

美国的工业状况。 (板书)美国的工业。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己看并浏览课本内容。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引导: ①找出美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那三个地区; ②分析东北工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 ③找出各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 (板书)三大工业区、工业城市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问:通过刚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工业部门种类怎么样呢? (板书)种类全 呢? (板书)产量大 (过渡):有人说,只要摧毁了美国的一个地方,就能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受到重创,大家知道是哪里吗? 5?播放视频:走进硅谷 引导:里面说的是哪个地区,这个地区主要发展是什么产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学案设计新人教版20200605296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理解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在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二、初读课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 校.对( ) 阖.( ) 碟.( ) 2.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请挑选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生活片段。请大家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并思考这些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四、品味语言 揣摩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五、拓展提升 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一、了解作者 张迺莹跋涉鲁迅生死场生死场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 1.gēng shuài yǎo kāi ké so u jiào hédié 2.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三、细读课文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鲁迅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在鲁迅家做客人(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和待人热情。 鲁迅先生开玩笑: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 鲁迅带病坚持工作:突出鲁迅先生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四、品味语言 (1)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五、拓展提升 略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豁觅食渊博确凿菜畦油蛉桑椹 珊瑚攒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 收敛拗脑髓倜傥锡箔宿儒竹筛臃肿 金叵罗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册 第七模块导学案 外研版 导学案外研版 .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七模块导学案外 研版导学案外研版 课型:听说课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下列重点单词和词组的意思及用法:journey, ferry, subway, taxi, crowded, modern, farthest, best, fast, most, close, have the longest journey, by bus, the best way to, by bicycle, the most dangerous /comfortable/expensive /uncomfortable way, take the train to 2. 能力目标:能够听懂含有形容词最高级形式的对话以及对交通工具的描述。 3. 情感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去工作、上学,但安全、经济也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句式:He lives farthest from the school, so he has the longest journey. It’s the best way to get to school. But it’s the most dangerous way. 2.难点:形容词的最高级形式及by+交通工具的用法。 [课前延伸]: 1课前朗读单词,让学生养成快速进入课堂的习惯。.根据音标读出单词并了解汉语意思,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习惯,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3.a.取学生结对小组互查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词汇预习情况。 b.跟读录音进行正音(或让组员展示大家一起正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可指着图片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进行抢答。 二、小听力(自主完成,合作释疑) 1. Read through the lists of words and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them after you. Make sure they understand them all. 2.Listen to the quiz and match these words Box1 with the words in Box2. 3.Work in pairs.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With “by bicycle, by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学前准备 1. 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预习提示 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的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在这篇文章里萧红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整篇文章的笔法很舒散,好像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轻松。这既是散文的特点,也是萧红的写作风格。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写了到鲁迅家做客、认真读青年的来信和踢鬼这么几件事情。通过这几件事,使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性

格认识更加全面。 到鲁迅家做客,写的是极小的事,甚至还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些记忆的片断,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鲁迅先生的随和、亲切,带着些许幽默、平易近人和对于青年人的理解。读青年人的来信是文章讲的第二件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写得最详细的是第三件事踢鬼。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态度,他坚信世界上没有鬼,在遇到“鬼”的时候,决心探个究竟,体现了他一贯的勇敢作风。 几件事情之间没有关联,他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从这些小事中去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从写作上看,当我们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这个人的特点,包括传神的外貌描写,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实事求是地刻画,不要随意拔高,任意美化或者丑化。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巩固字词:听写生字新词并解释词义 嗽济剖殃踌躇明朗深恶痛疾解剖遭殃 变幻无常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七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

Unit3 How do you go to school?导学案第三课时Section B 2a-2c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 cross, river, many, village, villager, between, between…and…, bridge, boat, ropeway, year, afraid, like, dream, come true 2)理解并运用下列句型:It’s +形容词+for sb +to do… It’s+名词+to do… There is a very big river between their school and the village. 3)能在阅读中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短语的意思:dream, like, between…and… come true, 2. 技能目标: 1)通过预测、略读、扫读、跳读等阅读策略快速获取信息,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 2)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根据结构线索运用所学目标词汇复述故事。 3. 情感目标: 了解东西方国家出行方式的不同,以及不同的交通规则,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 加深对交通知识的了解。倡导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及礼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了解交通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活动】 一.创境激趣 Watch a video about how the students in the village get to school. 二.自主学习 (一)、写出单词或短语。 1. 过河去学校___________ 2实现____________ 3.害怕 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其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主要特点、农业带的分布及原因。 B、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了解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感知资本主义社会对外掠夺与侵略的历史。 2、学习美国发展进程中的优秀经验,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建设祖国的豪情。 教学重点: 掌握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等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关系的思维方法。 2、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导入,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美国。 课件出示课题及美国国旗与“山姆大叔”,并作简介。 二、新课学习 (过渡)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大洲、地区和国家,谁能说说自己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讲解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一)美国位置 1、出示“世界地图”,学生描述美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提示: (1)联系前面学习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多角度描述。 (2)注意除本土48州外,另外两州的位置。出示课件了解。 2、小结: 怎样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可从经纬度数、五带位置、半球位置等描述; ②海陆位置:即所属的大洲、濒临的海洋; ③相对位置:相对于某些地区、国家的位置。 (二)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

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全册精美导学案

七下英语全册导学案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导学案 Period 1 Section A(1a---2c) 【学习目标】: 1.学会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及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才能。 2.掌握并运用各种俱乐部的短语。 3. 熟练的谈论表示能力的话题,以及自己的意愿. 【学习重点】:学会谈论自己或别人的能力. 能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才能及喜好与意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学习任务一:认读并书写本课单词.. 写出下列单词并展示. 吉他_________ 跳舞__________ 游泳__________ 唱歌___________ 国际象棋_____________ 画画___________说话,说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 学会谈论自己的能力并询问他人的能力. 1.听录音完成1a,排序 2. 让学生理解并复述听力对话. 并和你的同学编新对话. 3. 练习下面的对话: Can you…? Yes,I can. No, I can't. . 4. 听录音.圈出你听到的俱乐部 English club art club music club chess club swimming club 5.两人一组,利用上面的俱乐部来练习下面的对话 A: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B: I want to jo in... 学习任务三: 通过听力的学习,学生可以就询问能力方面展开交际 二、点拨释疑(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讨论如何询问第三人称能力的句型 Can he sing ? Yes, he can . No, he can't. Can Tom speak English? Yes,he can. No, he ca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