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医学彩色挂图——藏医药唐卡
唐卡的科学性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龙源期刊网 唐卡的科学性藏文化的“百科全书”作者:傅雪桑斗加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11期唐卡是一种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藏族传统绘画艺术,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奥妙的佛教哲理,还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符合自然科学原理。
在中国美术史中,藏族绘画自成一脉,依附于宗教文化,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
藏族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唐卡(thang ka),是雪域高原孕育千年的艺术瑰宝,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虔诚信仰和非凡智慧,用人间最鲜艳的色彩,去描绘穿越了千年的藏族文明。
或许有人认为,唐卡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自然科学并无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色彩三原色、颜料的化学性、色彩心理学、时空观、科学题材等方面,都能进行科学解读。
配色方法利用了三原色原理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视网膜,被视网膜感知后在大脑里产生的不同反应。
大自然中的缤纷色彩进入视网膜后变成电信号,大脑根据这3种电信号的强弱解读成不同颜色,这正是红、绿、蓝三原色(RGB)理论的生物学依据。
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3种独立的单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就可以调出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
根据《藏族传统美术概论》,唐卡中的颜色有5种主色:红、绿、蓝、黄、白,其中前4种为颜色之父,白色为颜色之母。
颜色的父母相配就会产生颜色之子,再往下调配是颜色之孙,这种配色方法正是利用了三原色的原理。
白色在调色中的主要作用是淡化其他颜色,例如,红色加白色,调成淡红色。
唐卡中常用的30多种配色就是由这几种主色相互调配而出。
调色颜料的品种要尽量少,如果有第5种以上的颜色加进去,不会使颜色变得丰富,反而会降低纯度,也就是形成浊色。
因此,唐卡中的配色通常是由2~3种主色调配而成,例如,绿色+黄色=黄绿色。
绿色对应波长在546 nm附近,黄色对应波长在600 nm附近,两种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就可得到波长为位于两者中间560nm~580 nm的黄绿色。
可见,唐卡主色的红、绿、蓝、黄包含了色彩显示与美术中的主要颜色,通常在其中选取2~3种主色调制配色,这与三原色显示原理不谋而合。
唐卡艺术浅析

绘 制背景 的唐 卡 。黑唐 :仅用 墨色绘 制背景 的唐 卡 。 版印 “ 止唐”的制作方法 与版 印 “ 国唐”相同。唯一 的 区别是 :“ 国唐 ” 印在 丝绢做成 的画布上 ,而 “ 止 唐 ”则 印在棉 布做成 的画布上 。“ 国唐 ” 中的 “ 绣 刺 唐卡”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成 ,人物 、山水、花卉、 翎毛 、亭 台、楼 阁等均 可刺绣 。“ 织锦唐 卡”是 以缎 纹为地 ,用数 色之丝 为纬 ,问错提 花织造 而成 。“ 贴 花唐 卡”是用各色彩缎 ,剪裁成各种人物和 图形 ,粘 堆绣唐卡” 缂丝唐 卡”是用 “ 。“ 通 文化 、社会生活和 民族风情等诸多领域 ,堪称 藏民族 贴在织物上 ,又称 “ 的百 科全书 。 经断纬 ”的方法 ,用各色纬线仅在图案花纹需要的地 现 今人 们所见 到 的唐 卡 ,始于 佛教 传人 西藏 之 方与经 丝交织 ,风貌典雅 ,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缂丝 后 ,随着佛教在 高原 的广 泛弘传 ,以及外来文化艺术 是 我 国特有 的将 绘 画移植 于 丝织 品上 的特 种工 艺手 的渗透 ,一方面 发扬本 土特有 的艺术 特色 ,一方面吸 段 ,其 作 品质地 紧密 而厚实 、花纹精 致、色彩绚 丽 、 取汉地 、印度和尼泊尔等异域艺术 的精华 ,经过时间 构 图严谨 ,有 的还把宝石珠 玉用金丝缀于 其问,珠联 的沉积 ,从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 的艺术样式 。 由于 历 璧合 ,金彩辉映 ,灿烂夺 目。西藏 的织物唐 卡多是 内 史 的 以及 自然的诸 多原 因 ,唐 卡是何 时产 生 的 已无 地 特制 ,其 中尤 以明代永 乐、成化 年间的为多 ,后来 法考证 了。但就绘画艺术而言 ,吐蕃 王朝 时 ,绘画艺 藏地 也 能生产刺 绣和贴 花-- 的织物唐 卡了。“ -类 印刷 术 已臻完善 ,唐卡作为壁画的延伸 ,最迟在 7世纪 中 唐 卡”有两 种 ,一 种是满幅套色 印刷后装裱的 ;还有 一 页 以前就 已出现应 无异议 。 早期唐 卡 因经 朗达 玛灭 种是 将 画好 的图 像刻成 雕 板 ,再用 墨 印于薄 绢或 佛 的劫难 ,已无 法 查找 ,在 萨迹 寺保 存着 一幅 叫做 细布 上 ,然 后着色 、装裱 而成。 “ 国唐 ” 中尺 幅最大 “ 桑结东厦 ”的唐 卡 ,上绘有 三十五佛 的画像 ,其典 的唐 卡 叫 “ 国固” ,寺院 只在 一些特殊 场合和节 日中 雅 古朴 的风格 与 敦煌莫 高 窟 中同时期 的壁 画极 为 相 将 “ 固”大唐卡挂在寺庙 的外墙上 ,或者 挂在 专门 国 似 ,据说 为 吐蕃 时期 的作 品 ,是极 为罕 见的 珍贵 文 为 挂 “ 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 台上使用 。布达拉 宫 物 。现存唐卡 除少数是宋元时期的作 品外 ,大多都是 幅最大的 “ 国固”唐卡 ,高 5 .0 ,宽 4 .l 58 米 6 8 米。 明、清时期创作的。这个时期的唐卡 ,一是数量 明显 目前 ,市面上 所售 的多是 印刷唐 卡与绘 制唐 卡。 增多 ;二是形成 了不同风格 的画派 ,逐渐 出现 了 “ 噶 唐 卡 的表 现 内容 是多 方面 的 。有 的取材 于 西藏 知派” 噶尔热”派、“ 、“ 曼鲁”派、 “ 岗巴”派 等等 社 会历 史和 生活 习 俗 ,也有 的反 映天 文历法 和藏 医 希 众 多流派。大体说来 ,前藏的唐 卡构图严 谨 ,笔力精 藏药 。根据历 史作 画、用绘画表现历史是西藏唐卡的 细,擅 长 肖像 ,善于描绘人物 的内心世界 。后藏的唐 个 显著特点 。反映 西藏历 史的唐卡 ,有通史性 的 , 卡用笔细腻 ,风格华丽 ,构 图饱满 ,线条精 细 ,着 色 作者把 西藏各历 史时期 的重大 事件 ,一一描 绘 出来 , 浓艳 ,属工笔重彩的画法。这是西藏绘画 长期发展 的 并加 以文字说明 ,联起来就是~部完整 的历史 。有断 必然结 果 ,也是 西藏绘 画艺术更趋 成 熟的表 现。 代 史性 的 ,即描绘某历史 阶段的重要片 断,说 明有关 唐卡 品种很多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 ,可 以将 的历 史事件 。也有 人物传记唐卡 ,即把某个重要历史 唐 卡分为 两大类 ,一类用 颜料 绘制的彩绘唐 卡叫 “ 止 人物 、宗教 人物 的活动表 现出来。有表现释迦牟尼生 唐” ,另一种用 丝绢 制成 的唐 卡叫做 “ 国唐 ” ,例如刺 平及前世修行菩 萨道故事 的本生 图传 ;有大师传 ( 莲 绣 、织锦 ( 堆绣 ) 、缂 丝、贴 花、珍珠 与印刷唐 卡等。 花生 、阿底峡 ) 、法 王传 ( 思 巴、米拉 日巴、宗喀 八 彩绘唐卡 “ 止唐”是先将 白布绷在木框上 ,攀上一层 巴、 、藏王传 ( ) 松赞干布 、赤松 德赞 )等等。另外还 唐卡 ( a g g )也叫唐 嘎或唐 喀,系藏文音 Th n — a 译 ,它是刺 绣或绘 画在 布 、绸 或纸上 的彩色卷轴 画 , 是 藏族 文化 中功 能性 非常 强 的一种 独具 特 色的视 觉 艺 术形 式,也是 我国艺 术领域 中的一 朵奇葩 ,具有鲜 明的藏族特点 、浓郁 的宗教色彩 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 , 20 0 6年 6月被确定 为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唐卡题 材 内容非常广 泛 ,涉及到 藏族的宗 教 、历 史 、。 文章 主要 对 唐 卡 艺 术 的历 史 、 种 类 、流 派 、表 面背景所用颜料的色彩来 区分 “
藏医药启动申遗, 向世界展露绚丽画卷

15责编:赖睿邮箱:lairuismile@2014年4月4日星期五中华瑰宝藏医药启动申遗,向世界展露绚丽画卷陆培法叶晓楠相传有一座药王城,四面环山,山上生长着各种治病的药物,香气四溢,城中住着的药师佛为息除404种病痛,化身为5位仙人,在天庭侍医、为诸神讲医。
仙人讲授的内容后来流传到世间,经一位凡人医圣宇妥·元丹贡布整理后,成为藏医圣典——《四部医典》。
如果不是《四部医典》,元丹贡布也许只是浩渺历史中的一位匆匆过客,但由“隆”、“赤巴”和“培根”组成的生命之树,高高托起了这位藏医祖师,也保留和传承了藏医学历史久远的丰富内涵。
经后人逐步积累、完善,藏医药成为独具特色、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另附一幅历代名医图,幅。
兽首玛瑙杯,1970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
价值?如此巧夺天工的宝物,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身世之谜?兽首玛瑙杯通高厘米,口径5.9厘米,是喝酒用的。
据估计,它诞生于8世纪前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
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整块的红色玛瑙琢制。
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使这块红玛瑙成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
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虽然兽首玛瑙杯在唐代文物群中出土,但并不一定是唐代的产品。
据介绍,类似唐兽首玛瑙杯这样造型的器皿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后来才传播到亚洲,在中亚、西亚常见。
中国古代玛瑙也多来自西方,康国、吐在《旧唐书》王伉被尊称为民间英雄猜测,认为是王伉化身青蛇保境救民。
自此,当地人更是把王伉当做阔别64载的青龙庙会盛况“兽首玛瑙杯”杨■镇馆之宝。
藏族唐卡的色彩特征及运用规律研究

象征性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展现方式,唐 卡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也不例外,且唐卡 的绘画性对色彩的象征性进行了延伸。 藏族唐卡艺术具有象征性以及装饰 性,在其整个创作过程中,十分强调色彩 的纯度及排列。在绘画唐卡中最常用到的 是红、黄、蓝、绿等纯原色,并多次对纯原 色进行排列组合,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 庄重、典雅。在传统藏族文化中,人们相信 世间万物都是有灵魂的,无论是一草一木 还是江川河流都有其特定的转化形象,而 信奉者与其可以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共鸣。 不一样的元素符号代表了不一样的精神 内涵,传统藏民利用不同的元素符号以及 色彩来象征不同的灵魂并为其赋予了特
艺术就被给予了理想信念的主观想象色 彩,并拥有了艺术创作的表现性特点。
色彩美感是对和谐色彩关系的一种 内在认知,其变化的产生源自于不同色彩 的组合。不同的色彩搭配、块面大小对比、 图案造型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带给观者不一样的主观感受。唐卡 在其构图上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时常将 画面关系平面化、三维图形二维化。在日 常生活中,通常所见的唐卡尺寸虽然不算 很大,但其在图案的构思上却十分独特细 致,构图疏密有致、条理清晰。在有限的画 布上将天上、人间、地界都融入其中,且不 受到时间、空间的束缚。从唐卡色彩的主 观性分析,其色彩之间的关系受自然界影 响,增强了纯度,提高了对比度,突出了创 作者的主观意念,展现了对色彩的强大把 控力,既体现出主观性用色规律,又烘托 了一种虔诚而神圣的精神氛围,利用线条 的主观排列来划分画面空间,将色块有序 排列,调整色彩的色相以及纯度,具有强 烈的渲染性,与人们心中对佛国世界憧憬 完全契合,满足了人们对色彩的感官及精 神需求。
唐卡(藏族绘画)—搜狗百科

唐卡(藏族绘画)—搜狗百科唐卡唐卡类似于藏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
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
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
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
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
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把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
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
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陆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把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
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
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绘制唐卡一般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而更高级的有珍珠唐卡、彩绘、刺绣、织锦、缂丝、提花、贴花和宝石缀制等约十余种。
唐卡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唐卡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也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
西藏人与他们的牲畜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漫漫长途中随身携带的庙宇。
唐卡甚至与西藏人的命运有十分隐秘的关系。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为了祈祷、礼拜和观想;而当亲人去世,根据卦算,家人会请一幅具有特殊意义的唐卡,画的是护佑亡者度过中阴阶段的保护神。
神奇的天然颜料颜料是属于唐卡的另一个秘密。
因为所有的颜料皆取自于大地,不是珍贵的矿物就是稀罕的植物。
而且颜料的配制完全靠手工操作,过程缓慢而复杂,甚至跟人的力气有关,比如白色和黄色可以由年轻男人来打磨,但蓝色和绿色则需要体弱无力的人慢慢地研磨。
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具有非凡的效果,历经沧桑却不变色。
如以纯金敷底、朱砂勾勒的金唐卡或以朱砂敷底、纯金勾勒的朱红唐卡,惊人之美无以言喻。
其中对金色不可或缺的应用乃唐卡绝技。
为了使上金粉的画闪闪发光,须用一种打磨得尖尖的玛瑙或九眼石镶嵌的笔反复摩擦出很多层次,所以多少年后,即使画面模糊,但描金的局部仍是熠熠夺目。
一幅好的唐卡一般由30多种颜色绘成,唐卡颜料主要由矿物与植物两大部分组成:矿物主要有: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云母、黄铁矿、褐铁矿、高岭土、蓝铜矿、雌黄、雄黄、瓷土矿植物主要有:藏红花、大黄、蓝靛、胭脂、许康草、花青、黄莲花、小粟花等。
产地:藏青、石绿产于尼木和甲绒,白粉大多来自后藏仁布地区和羊八井地区,山南洛扎和后藏是出朱砂的地方,云母是山南乃东的,墨色原料是林芝的,胭脂是门隅的,花青还是外国来的——不丹,不过察隅地区也有。
提炼:白色从高岭土提炼出来,石黄从雌黄提炼出来。
大红色是从朱砂里提出来的。
石绿从孔雀石里提出来。
藏青从蓝铜矿提出来。
唐卡的科学性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编辑|袁国礼在中国美术史中,藏族绘画自成一脉,依附于宗教文化,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
藏族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唐卡(thang ka),是雪域高原孕育千年的艺术瑰宝,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虔诚信仰和非凡智慧,用人间最鲜艳的色彩,去描绘穿越了千年的藏族文明。
或许有人认为,唐卡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自然科学并无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色彩三原色、颜料的化学性、色彩心理学、时空观、科学题材等方面,都能进行科学解读。
———————————————配色方法利用了三原色原理———————————————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视网膜,被视网膜感知后在大脑里产生的不同反应。
大自然中的缤纷色彩进入视网膜后变成电信号,大脑根据这3种电信号的强弱解读成不同颜色,这正是红、绿、蓝三原色(RGB)理论的生物学依据。
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3种独立的单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就可以调出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
根据《藏族传统美术概论》,唐卡中的颜色有5种主色:红、绿、蓝、黄、白,其中前4种为颜色之父,白色为颜色之母。
颜色的父母相配就会产生颜色之子,再往下调配是颜色之孙,这种配色方法正是利用了三原色的原理。
白色在调色中的主要作用是淡化其他颜色,例如,红色加白色,调成淡红色。
唐卡中常用的30多种配色就是由这几种主色相互调配而出。
调色颜料的品种要尽量少,如果有第5种以上的颜色加进去,不会使颜色变得丰富,反而会降低纯度,也就是形|文化|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唐卡是一种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藏族传统绘画艺术,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奥妙的佛教哲理,还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符合自然科学原理。
唐卡的科学性74 |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成浊色。
因此,唐卡中的配色通常是由2~3种主色调配而成,例如,绿色+黄色=黄绿色。
绿色对应波长在546 nm附近,黄色对应波长在600 nm附近,两种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就可得到波长为位于两者中间560nm~580 nm的黄绿色。
藏族唐卡形式

藏族唐卡形式一、唐卡的魅力,藏族的艺术瑰宝说起唐卡,咱们可得好好聊一聊了!唐卡,这个藏族艺术的精髓可真不简单,怎么看都觉得它带着一股神秘的气息,仿佛是藏匿了几千年的智慧和信仰。
你看那些图案,天啊,简直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故事,人物、景象、色彩、符号,一切都那么有层次感,又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透过画布向你诉说着某种无声的语言。
藏族的唐卡,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咱们从中能看见那些神佛、菩萨,还有各种吉祥图腾,每一幅画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信仰力量。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唐卡的时候,自己也是瞪大了眼睛,咋就这么有魔力,怎么看都不腻。
唐卡的制作可不是随便说做就做的,得是个大工夫。
那些画家得经过漫长的训练,从小就得在师傅手下学画,学了几年也不敢出师,因为唐卡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得小心谨慎,不容马虎。
每一幅唐卡画得好不好,色彩搭配合不合理,人物的姿态是否生动,都是讲究的。
这不是一般的画画,简直是一门艺术,一种传承。
所以,一旦唐卡画那可真是无价之宝,能传世的都有几百年历史呢。
你看看那些高山、雪地,还有那神秘的蓝天,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藏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虔诚,简直就是心灵的震撼。
更妙的是,唐卡可不仅仅是看着好看,咱们藏族人民还把它当作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它可是承载了佛教哲理的工具,是一条沟通人间与神佛世界的桥梁呢。
每一幅唐卡,都有着自己的寓意。
比如那些神佛,都是代表了不同的力量,什么智者、慈悲、力量等等,拿着唐卡的人,心里就会有一种安慰,觉得自己能获得神灵的庇佑,生活中有困难有烦恼时,看到这些神圣的面庞,心里顿时平静不少。
二、唐卡的色彩,活色生香咱们来聊聊唐卡的色彩吧。
真的是,美得让你眼睛都不敢眨。
你看看唐卡上那一抹抹鲜艳的红、黄、蓝,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整个人都被拉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你可能会想,这颜色到底是咋来的?别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油漆,而是用的是天然的矿物质和植物色素,这种传统的绘画材料讲究得不得了,每一种颜色的制作方法都有着严格的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的医学彩色挂图——藏医药唐卡
古老的医学彩色挂图愿望树—形象地介绍了藏医对人
体生理功能和变化的理解。
2007年10月,西藏首家藏医药唐卡展览馆在拉萨市北
郊的娘热民俗风情园建成开放。
西藏医药唐卡是古代藏医为解说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
医典》而绘制的彩色挂图,共80幅,由5000多个小图画组
成,是藏医药传承中最生动、形象的医学教具。唐卡的内容
完全按照《四部医典》文字叙述的内容,描绘出来,图文并
茂的阐释了藏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药
彩色挂图。
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它的
作者是藏医药鼻祖宇妥·云丹贡布。公元708年宇妥·云丹贡
布出生在拉萨堆龙德庆县宇妥村的一个藏医世家。曾祖父洛
哲希宁是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噶尔巴和父亲宇妥·琼
布多吉均为藏医药大师。宇妥自幼受到了家庭的熏陶。3岁
起,就在父亲膝前学习藏文,听讲医理,研习医术,表现出
了很高的天赋。青年宇妥在医学上已具有很扎实的基础,出
诊开方、为人治病,颇有名望。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医学
理论和技术,自25岁起,他便离开了生活较优裕的家庭,
不顾山高路远,历尽千辛万苦,先后在尼婆罗、克什米尔、
天竺等邻近国家以及今天的四川康定、青海、五台山、西藏
阿里、羌塘、拉萨、日喀则、察隅、山南等地治病访学,接
触和学习了许多其他国家和汉地的医学传统,成为藏医药的
大师。
宇妥·云丹贡布的一生,除了为无数的人除疾治病,还为
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医学著作。在晚年,他将自己毕生的
知识和经验编撰成著名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创立了
完整的藏医学体系。此后,他还写下了《实践明灯》、《经验
明了》、《珍珠医诊串》、《原药十八种》、《人体内针灸穴位》、
《脉诊及其启事》、《解剖学魔镜》、《脉学师承记》、《灸法教
本》、《催吐药》、《下泄药》、《四类特殊名望》、《三类特殊深
远》、《十八支内秘诀十八支考支》、《聚宝综合》等30多部
医学论著。
此后许多年,一代代的藏医学家为了学习、阐释和注疏
《四部医典》,绘制了不同版本的藏医药挂图,在藏区各地
广为流传。
据专家考证,藏医药唐卡的前身是公元8世纪时医学家
绘制的解剖图。《藏医史》记载,在吐蕃赤德祖赞藏王时期
(公元705年—754年),赞普邀请了一位叫赞巴西拉哈的
医学家进藏。他进来以后,著有《尸体图鉴》和《活体测量》
等著作,属解剖图谱方面的内容。
而《四部医典》第85章在讲治疗方法中,也涉及人体
各个部位和各个脏器的具体位置,并用详细的文字介绍如何
画线作图,如何确定位置,这都为后来的藏医药唐卡绘制作
了开创性的工作。
13世纪以后,西藏出现了不同的藏医药学术流派,其中
比较突出的有北派—强巴派和南派—苏卡派,这两派都很重
视藏医药唐卡的绘制。
17世纪中叶的北派藏医学家伦丁堆孜久美,善于绘画,
他绘制的整套藏医药唐卡成为后来第司·桑吉嘉措统一藏医
药唐卡的基础。
第司·桑吉嘉措是西藏五世达赖的摄政王,也是当时著名
的藏医药学家。在他组织绘制整套曼唐之前,他感到各派绘
制的藏医药唐卡很不统一,零碎、杂乱,标识的名称、部位、
治疗方法、火灸位置不尽一致,有些甚至差别很大,于是决
心对藏医药唐卡进行史无前例的整理、修订、补充和完善。
他召集了丹增罗布等西藏各地著名画师,在借鉴前人藏
医药唐卡经验的基础上,细心研读《四部医典》,于1688年
绘制成一套完整的藏医药唐卡,共60多幅,内容包括医学
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等。
第司·桑吉嘉措在完成了60多幅藏医药唐卡后,感觉意
犹未尽,又组织原班人马进一步绘制。绘制时参考了吐蕃时
期著成的《月王药诊》一书的相关内容,又参阅了南派对艾
灸、放血部位、经脉图和药物等内容,最终于1703年完成
了全套藏医药唐卡79幅。
这79幅唐卡,加上1923年西藏著名藏医药大师钦绕罗
布绘制的一幅《名医图》,共形成了80幅藏医药唐卡。
这套唐卡图案精美,内容丰富,既有藏医基础知识,如
人体解剖结构、胚胎发育、治病原则、外治法和疾病预防等,
还有各种临床技术,如火灸、放血穴位图和尿诊等。
但是,很可惜,这套唐卡并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在后
来的200多年间,藏医药唐卡丢失和毁坏严重。到了十三世
达赖喇嘛时期,他很重视藏医藏药,曾先后于1918年、1923
年、1933年召集一些著名的藏医专家,对80幅藏医药唐卡
作了复制。
藏医药唐卡复制完成后,还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当
时,十三世达赖喇嘛答应送外蒙古卡嘎活佛一套藏医药唐卡,
但是事实上只赠送了其中的78幅,比较重要和需要保密的
两幅医药唐卡——人体内脏解剖图和人体测量图,没有赠送。
又经历了一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十三世达赖时期的藏医
药唐卡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同第司·桑吉嘉措时期绘制的部
分藏医药唐卡一道,保存在西藏博物馆和西藏藏医院,成为
后人学习、研究藏医药文化和西藏绘画的珍贵历史资料。
在西藏藏医院资料室里,就珍藏着一幅300 多年前第司.
桑吉嘉措主持绘制的反映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药唐卡,上面
的有些内容,比如像母亲、胎儿、脐带的关系就好比水塘、
水渠、庄稼,非常形象,非常切合实际。
其中一幅胚胎学的唐卡,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
反应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的“鱼期、龟期、猪期”顺序,与脊椎
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一致。这些
观点比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
藏医胚胎图。
人体解剖结构。
各种藏草药图释。
名医图。
一位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看到这幅绘制精美的
唐卡后感叹道,“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
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
药史上亦属罕见。”
如今,岁月流转,时光跨千年,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
藏医药唐卡并未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相反,它迎着时代的
脚步,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在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里,人们依然在古老的藏医药唐
卡汲取学识和智慧。
一位来自青海,在西藏藏医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吉本才让,
他就对藏医药唐卡情有独钟:“我觉得传统医学应该有传统的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唐卡就是这样传统、形象、直观的教
具,相当于古代的多媒体教学,学起来轻松愉快。”
此外曼唐除了在藏医药研究机构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外,她作为一种布画艺术,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环绕大昭
寺的八廓街里,一代又一代唐卡画师沿袭千年不变的方式绘
制藏医药唐卡,在实现自己艺术梦想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唐
卡收藏者和游客。唐卡画师达瓦扎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所
在的公司每年销售各类唐卡600 多幅,交易额达到100多
万元。
就在西藏首家藏医药唐卡展览馆开展的同时,又有好消
息传来,由今年80多岁的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主编的
350 万字的大型藏医药唐卡画册已经出版。对其中80 幅藏
医药唐卡,国内外医学专家评价说,这是世界上产生历史最
早的、年代最久的医学教学挂图。直到现在能够传承下来,
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